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社会科学总论 >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3
ISBN:9787504119261
作者:陈向明
页数:523页

章节摘录

  第二节 确定研究的问题  在界定了研究的现象以后,我们需要确定研究的具体问题。如上所述,我们选择的研究现象可能是一个比较宽泛的领域,但是在进行设计的时候,我们必须在这个宽泛的领域里寻找一个主要的、具体的、可以不断会聚的焦点,这便是我们的研究问题。  一、寻找研究的问题  像质的研究设计本身一样,质的研究中对研究问题的设计也是一个不断演化、发展的过程。通常,我们在设计阶段提出的研究问题只可能是一个初步的设想,今后随着研究进程的变化可能会发生变化,也可能因不适用而被完全抛弃。寻找研究的问题是一个不断聚焦的过程,从开始一个比较宽泛的视野,逐步缩小关注的范围,最后集中到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一个或数个问题上。  有读者可能要问:“什么样的问题适合质的研究?”或换言之:“质的研究适合探讨什么类型的问题?”我认为,这个问题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回答。首先,质的研究中的问题应该是学术界和/或实践界尚有疑问,研究者本人确实希望探讨的有意义的问题。质的研究的目的是对研究的现象进行解释性理解,而不是为了对某些假设进行证实,因此应该选择对研究者和被研究者来说有意义的问题。所谓“有意义的问题”起码有两重含义,一是研究者对该问题确实不了解,希望通过此项研究对其进行认真的探讨;二是该问题所涉及的地点、时间、人物和事件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对被研究者来说具有实际意义,是他们真正关心的问题。比如,“下岗的部级干部是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进行职业定位的”这样一个问题在目前中国社会科学领域便是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因为“部级干部下岗”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出现的一个新现象,社会科学界对此很不了解,而且这是一个实实在在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事情。  如果研究者提出的问题是研究者本人确实希望了解的,但是并不符合研究现场的实际情况,或者当事人认为这个问题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那么研究者应该修改或抛弃这个问题。比如,我的博士论文研究问题在设计的时候是这样界定的:“中国留学生在中国是如何定义和形成‘朋友’关系的?来到美国以后他们在交朋友方面的文化概念和行为方式有哪些变化?”结果,在美国前六个月的调查中,我的研究对象都说他们还没有交上任何中国意义上的“朋友”。因此,我将研究问题的范围从“交友”扩大到“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的题目改为:“中国留学生是如何和美国人交往或交友的?这些经历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与“有意义的问题”相对,“没有意义的问题”指的是那些研究者(或研究者群体)为了某种学术或其他方面的需要自己凭空杜撰出来的问题,或者为了证实自己的假设以说服别人而不得不进行的、自己已经知道答案的问题。前者对看待和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没有密切的关联,特别是对被研究者的实际“问题”没有多少帮助;后者对人类知识的增长没有实质性的贡献,只是对一些一般人都知道的常识进行了所谓“科学的”验证。  ……

内容概要

陈向明,女,湖南省华容县人,1953年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在湖南省长沙市度过青少年时期,文化大革命期间当工人及中小学代课教师八年。1977年入湖南师范大学外语系学习英语语言文学,获文学学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84年入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攻读英语文体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88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学习,于1989年和1994年先后获得教育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现在在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任职,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学研究方法、课程与教学、跨文化人际交往和比较教育学,其他研究兴趣包括社会科学方法论、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咨询等。同时受聘为世界银行、联合国发展计划署、英国国际发展部等国际组织担任项目顾问或专家,并主持或参与国际国内各类教育研究和发展项目使余项。
  目前已发表专著《旅居者和外国人--中国留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1998),并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季刊》、《社会学研究》、《教育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等国内学术刊物和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质的研究的理论背景
第一章 导论——什么是“质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质的研究历史发展——我从哪里来?
第三章 质的研究分类——我处于一种什么状态?
第二部分 质的研究的准备阶段
第四章 质的研究的设计——我可以如何做?
第五章 研究设计的组成部分——我具体打算怎么做?
第六章 研究对象的抽样——我想找谁进行研究?
第七章 研究者个人因素对研究的影响——我是谁?
第八章 研究关系对研究的影响——我与被研究者是什么关系?
第九章 进入研究现场——我如何与被研究者建立关系?
第三部分 质的研究的资料收集
第十章 访谈——我如何了解被研究者的所思所想?
第十一章 访谈中的提问——我想知道什么?
第十二章 访谈中的倾诉——我听到了什么?
第十三章 访谈中的回应——我应该如何与对方对话?
第十四章 焦点团体访谈——我如何级织一群人一起交谈?
第十五章 观察——我如何了解被研究进的所作所为?
第十六章 观察的实施——我看到了什么?
第十七章 收集实物——我找到了什么?
第四部分 质的研究的资料分析
第十八章 资料的整理和初步分析——我想到了什么?
第十九章 资料的归类和深入分析——我可以做什么?
第二十章 质的研究中的理论建构——我可以说什么?
第二十一章 研究结果的成文方式——我可以如何说我的故事?
第五部分 质的研究的检测手段
第二十二章 质的研究的质量评价——我如何知道什么是一个“好的研究”?
第二十三章 质的研究中的效度问题——我如何知道研究结果是否“真实”?
第二十四章 质的研究中的推论问题——我如何知道研究结果是否有“代表性”?
第二十五章 质的研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我如何知道研究是否符合道德规范?
第六部分 质的研究的发展前景
第二十六章 质的研究的发展趋势——我们将往哪里走?
第二十七章 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结合——我们有什么新的机遇?
参考资料
西文人名地名汉译对照
图表一览

作者简介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是国内第一部系统评介“质的研究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的专著,对目前国际社会科学界提出的有关理论问题以及新近发展出来的操作手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结合有关西方学者以及作者自己的研究实例对其进行了生动的展示和说明。“质的研究方法”目前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是与“量的研究方法”相提并论、交相辉映的一种研究方法,它要求研究者深入社会现象,通过亲身体验了解研究对象的存在方式和意义解释,在原始资料的基础之上建立相关理论。

图书封面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2条)

  •     学习质化研究小结质化研究开始的时候给了我很大的冲击,首先最大的冲击来自对待科学的看法。学习了接近3年的心理学,实证主义的科学观熏陶着我们,深刻地影响着我的思维方式。我几乎已经把可证伪、可重复这些条件当成了科学的基本要求。当批判理论、构建主义…这类的概念进入我原来对于科学的认知图式中,我很难才可以接受它们——这种高度主观、难以证伪难以重复的研究真的是科学吗?随着学习的深入,我逐渐看到了实证主义指导的研究,或者说standard causal analysis的不足之处,这个感触随着这学期的研究实践进展越来越清晰深刻——实证研究中测量的真正是我们想要的吗?真正能够推广到生活当中吗?虽然有很多指标去保证这些测量是我们想要的:信效度、测量结构……可是我们怎么才能保证这些指标真正指代有效?这涉及到的就是社会科学的可测性——心理变量真正可测吗,这个问题引发了我的思考。比如说最近我在做的社会实验,我曾经在因变量指标上应该使用行为指标还是态度指标的问题上十分纠结。一方面说,其实所有的态度测量都是行为测量,每个人在回答问卷的时候,遇到的状态和考虑的方向都是不一样的,而他们的态度和所思所想最后还是转化成为在问卷上回答的行为;另一方面说,同样的行为都不一定可以反映同样的态度和心理状态,既然这样,我们怎么能够从得出推论:"如果被试出现了如下行为就能证明他如下的心理状态",从行为层面到心理层面的推论的准确性实在难以保证。在社会心理指标的可测性上的分歧就造成了质化和量化的最关键的分歧。学习质化研究前我会把质化研究作为量化研究的一个准备——换而言之我之前认为质化研究只是科学研究的一个比较低级的阶段。现在我意识到了量化的方法和质化的方法存在不可调和的不同点,它们所属的哲学指导是大有迥异的。有些质化研究已经不关心可重复、可证伪这些要求——因为它们的科学观已经发生了改变。科学已经不再是僵化的教条和不变的规律,科学研究也不再是去发掘人类社会和人类心理中的规律——当这些规律本身就是流动的可变的时候,对错也变成没有意义的讨论,只有合适或者不合适。质化研究利用构建的方式,通过话语分析、人种志、叙事学、formalization……构建知识、关系或者所谓的规律。这种构建的过程不但是研究者的任务,也是读者的自主加工。从这一个角度上说,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确实是不可调和的,正如Rogers, W. S. 在他的"social psychology: Experimental and critical approaches"中所说,研究者必须面临的问题:要么选择Experimental approaches要么选择critical approaches,两者是没有调和的可能的。最近的思考中,我又有了另外的一些想法: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并非完全不同的两样东西。虽然在对待科学和知识的态度上存在差异,但双方都是十分严谨进行研究的。质化研究并非写小说,并不是研究者坐在房子里空想出来的理论——一个好的研究需要的东西都是一样的,充足的理论支持,严谨的数据收集方法,基于数据的分析——质化和量化之间的区别不过一个收集的数据是文字、观察、录音材料,另一个是编码成数学符号的材料。在分析上,一个使用的是话语分析、登陆重要的概念和情景分析,另一个是基于数学计算。从流程和态度来说,两者是没有区别的。如果通过后现代主义的科学观看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其实两者没有本质的优劣之分,区别只在于问题的适用性。我不否认量化研究还有很多的发展空间,比如在认知心理学、生物心理学、脑神经科学方面,量化研究的路还很长。但涉及到社会层面,个人的心理层面,质化研究正逐渐显出它的优势。心理学本身其实就是关于一些难以测量的东西——态度、心理过程、情绪反应、思维加工——以其绞尽脑汁为这些不可测的东西设定一些指标,不如把心理放回情景中,特别对于社会心理学来说。个人觉得社会心理学明天在于质化研究,但我同时也觉得质化研究现在还处在一个比较混乱的阶段。虽然学习了半年的质化研究,我对于开始一个质化研究毫无把握。而不同的理论构建方法、数据收集方法、数据分析方法……也让我很迷惘。个人觉得质化研究的发展需要规范研究范式和理论范式(不知道我这个想法是不是很实证主义)。最后,是我个人比较异想天开的一个想法:质化研究的分析非常依赖于研究者的个人能力,一个新手和一个专家的分析结果甚至结论都会相差甚远。而这也是质化研究的一个批评的来源:缺乏可重复性和一致性。我想到的一个解决方法是,可以开发一个软件,作为综合整理分析质化的数据。现有的质化研究分析软件更多像一个便捷的浏览器,专门用于浏览收集到的资料和进行标记。如果可以开发一个软件,为研究者对于资料的情景、类属进行便捷的梳理,并作相应的处理,将可以大大减少不同研究者对于材料分析的差异。这有赖于强大的语言符号编码功能和整理功能,实际上软件需要辨别关键的词语(比如说本土概念可以通过材料中的词频和平常生活出现的频率进行对比得出)。同时需要把研究者的想法与材料进行匹配(类似应用bayesian的统计方法,先验的概率对于结果的影响)。当然还包含现有的软件已经具备的登陆重要概念的功能。软件虽然能够帮助我们梳理,但最后还是需要由人来给这些浓缩的精华赋予意义。其实这个想法本身还是太实证了~把质化和数学进行结合是我最近在思考的一个可能性。我有直觉bayesian统计可以和质化研究的数据分析结合,但具体的论据和方法仍然在寻找中。应用数字和数学方法并不代表更严谨的态度或者更准确的结论,只是对于研究结论更高程度的抽象和更便捷地观察相互关系的一种方式。
  •     暑期学校时听了陈向明老师的讲课,算是对质的研究方法有了一些皮毛的认识,后又听说这本书不错,于是拿来系统看看,想全面了解一下究竟何为质的研究,而在以孔德创建至今仍被奉为科学性保证的实证主义的大行其道的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质的研究方法如何为自己辩护,让人信服。这同时又与前面看的几本书 有了联系,即都是围绕或涉及到一个问题:“教育研究究竟是不是一门科学?其科学性如何体现?”这个问题不解决,其他问题似乎都失去意义,学习教育学一年半才开始系统关注这么基本的问题好像实在不该,但是就像陈向明书中所讲的不可避免的人的主观性一样,应该如何的事情并不总是实际发生的事情,在对教育有了一定了解之后,阅读了一些书籍之后,自然而然地把目光引向这个问题可能更能表明它的根本性和不可绕过之重要性吧。这本书从体例来讲,大概可归于教科书一类,但不是常见的教材的纯客观、作者隐藏在背后的写法,而是处处透露着“质的气息”,作者使用了质的研究常用的第一人称,通过对自己研究案例的引用或研究心得的描述,阅读的过程中只觉得像是在现场聆听陈教授的讲话。整个的研究方法可以分为量的研究、质的研究和我们常说的定性研究 ,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虽有区别但都是以收集到的现实资料为研究基础,只是收集和处理资料的方式不同,前者多以大范围的调查收集统计数据,然后进行量化处理,而后者多用小范围甚至个案的方式收集资料,资料多为文字性的而非数字的。而定性研究由于缺乏实证资料 的收集和分析,因而思辨成分更重,发挥议论和舆论作用为多,而真正的研究成分很少。社会科学的研究理论基础是实证主义、后实证主义、批判理论和建构主义,实证主义是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移植到社会科学研究,量的研究就是其集中体现。而质的研究建立在后面三种“另类范式”基础之上。质的研究发源于人类学的民族志研究方法,研究者对自己身份的认识和反思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从带有强烈殖民色彩的男性白种人对土著人的研究到研究者自我反省意识的觉醒,再到对政治权力的反思,“与早期研究者对自己的身份进行‘忏悔式’的自白相比,现在的研究者更加主义自己所处的社会场域、自己所面临的文化冲撞以及自己所具有的文化资本和个人惯习。(Bourdieu)” 质的研究经常被质疑的一点就是它的推广度,这个概念原本就是从实证主义的量的研究那里拿过来的,在用它来质疑质的研究之前有必要悬置先入为主的思考方式,先想一下什么是推广度、为什么要讨论推广度等根本问题,这使我想到我们在讨论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中体现的破除二元对立思维方式时的情景。我们的话语和思维方式已经被二元的言语方式垄断,只有用二元对立的言语方式才能说明要破除二元对立的意思。在这里,质的研究遇到了同样的问题,科学主义、实证主义已经发达到无人怀疑其正当性的地步,以至于我们看到一种不同的研究方法——质的研究,也要忍不住把量的研究中不可回避的甚至是至关重要的“推广度”、“效度”等概念拿来,对质的研究进行一番拷问,并由此判定它的正当性。但是就像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讲到科学危机和由此发生的革命时所比喻的,新旧范式的转变根本就是世界观的转变,看似简单的改变其实已经是两个不同的世界,面对的是同样的事物,但是看和想的方法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转变。所以对质的研究来说,推广度 不是依赖于把个案的研究结果直接放到更大的群体上仍然成立,而是通过阅读包含了研究者个人感受和反思的研究报告,读者认可了研究者对材料的解释,了解了未曾了解的人和事,激发了相关的思考和反思,或者是发现了新的值得研究的问题。研究者的客观中立和在研究报告中隐藏自己的做法也与质的研究极为不同,质的研究的理论基础(后实证、建构、批判)决定了它不认为存在完全脱离认知主体 的“纯客观”的研究对象,即研究者的个人身份(年龄、性别等)和个人倾向(视角、经历等)一定会对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产生影响,但未必就是负面的影响。既然影响无法避免,那么研究者要做的就是充分认识到自己作为研究者的身份和可能产生的影响并在必要时加以干预。质的研究的理论建构部分的解说使我受益颇深。陈教授以扎根理论为例详细介绍了质的研究是如何建构其理论的。理论可以分为形式理论(系统的观念体系和逻辑架构,可以用来说明、论证并预测有关社会现象的规律)和实质理论(在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适于在特定情境中解释特定社会现象的理论)。而扎根理论就是不断地从事实到实质理论,然后到形式理论的演进过程。陈教授在探讨 质的研究发展趋势时对研究报告写作手法的阐述虽然暂时看来尚不能被规范的学术报告写作所接受,但其对现实世界的关照和后现代的因素仍令我感到兴奋。所以以此段文字作为这篇读书笔记的结束:“由于现实已经变得五彩斑斓,研究报告的写作也开始呈现‘杂乱’的趋势。矛盾并列法被作为一种常用的手段,将互相无法通约的表达放在一起,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对比的成分似乎是一些不可通约的‘分离的世界’,但是这便是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它更符合现实的‘真实’。这种手法是对传统比较法的一种更新,是对传统时空观的一种挑战,表现的是一种挣扎,一种对传统表达方式的反抗,是在可能的范围内创造新的现实的尝试。……研究者对自己在一定地理范围内所从事的活动进行报道,而不是从一个超脱的、分离的点来呈现事件的整体(Marcus)。这种杂乱的文本强调开放性、不完整性、不确定性,因此它没有终结,没有结论。”
  •     热烈欢迎报名参加北京大学2012年研究生暑期学校课程:“质性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一、 课程简介“质性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暑期学校课程是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之一,由北京大学研究生院主办,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与人类发展系承办。质性研究方法是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与人类发展系陈向明教授在1990年代中期首次全面向国内社会科学界推介的一种研究范式。十几年来,这种范式已经逐渐被国内学术界广泛推崇。2012年“质性研究方法和社会科学研究”暑期学校课程将依托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雄厚的师资力量,并适时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授课。课程注重学员基本研究方法、本土化理论创新能力和学术规范的培养,进一步提高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扩展学术研究的国际化视野和意识。本次暑期学校课程举办地点为北京大学校内,举办时间为2012年7月1日——7月13日,7月1日报到,7月2日开始正式上课。二、 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在初步掌握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概念和质性研究基本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自己的研究,使用质性研究方法设计研究计划,并初步收集和分析资料。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生在学习质性研究设计和资料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的同时,有大量练习的机会。通过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学生在课程结束时,应结合自己的研究问题,能够设计出基本合格的课题研究计划,并对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尝试。三、 教学方法课内学习方式包括讲授、讨论和练习。课外学习方式包括:(1)阅读,每次课前阅读相关文献;(2)收集和分析资料;(3)小组活动:学生根据研究问题聚类,组成学习小组,针对共同遇到的问题进行研讨。学生学业考核分成三个部分:50%课堂参与,30%课程作业,20%小组活动。四、 教学日程2012年7月2日——7月13日。每天上午9:00——12:00课堂教学,每天下午2:00——5:00小组讨论,晚上将根据情况安排不定期讲座,特邀各个学科领域相关专家做质性研究的实践报告。五、 招生计划招生人数50人左右。主要面向全国各高校对社会科学研究有一定了解,对质性研究方法感兴趣的青年教师、博硕士研究生。六、 报名与选拔请报名者于即日起至2012年5月31日截止,登陆“2011北京大学‘质性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暑期学校网页(http://forums.pku.edu.cn/qrsummer)”在线报名,并在线提交:1、 研究计划(写清研究问题,限1500字)2、 个人简介(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有什么了解?是否有实地调查经验?限400字)。请申请人将研究计划和个人简介以压缩包(.rar)的格式上传,并严格遵循字数限制。学员录取主要依据报名者提交的研究计划的质量选拔,同时参考个人经历简介, 青年教师和博士生优先考虑。录取通知6月10日之前将通过E-mail或电话通知录取结果,并通知下一步事宜。七、 食宿安排由于学校宿舍紧张,无法安排同学们在校内住宿,请自行提前预订住宿地点(暑期学校网页上“住宿指南”栏目中列举了学校附近的一些可能住宿地点)。暑期学校将协助同学们办理北京大学临时饭卡(按照北京大学餐饮中心对临时饭卡的收费办法)。八、 学员待遇正式学员在参与暑期学校课程学习期间,免收学杂费。交通费和食宿费自理。学员修完课程,按时完成作业和考试考核要求,将由北京大学研究生院颁发该门课程的结业证书。九、 备注关于师资队伍、授课计划和参考书目,参见暑期学校网页。为保证教学质量参与度和学习的连续性,促进课堂文化的营造和学习共同体的建构,本课程将采取如下措施。1、本课程不接受旁听生;2、正式学员报到时需提交“学习保证金”400元。课程结束时,达到90%出勤率的学员将被全额退还“学习保证金”。若有剩余,全部剩余经费则用于本次暑期学校课程的班级活动和奖励表现突出的学员;3、本次课程内容有Nvivo软件的操作,建议各位学员自备笔记本电脑,并事前安装NVivo9软件。30天免费试用版的下载地址是:http://www.qsrinternational.com/products_nvivo_free-trial-software.aspx十、 联系方式联 系 人:肖南通信地址: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邮编:100871邮 箱:st10841m@gse.pku.edu.cn网 页:http://forums.pku.edu.cn/qrsummer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从一本专著的角度来说 书写得极好吧 否则老师不会拿来做教科书用不过问题是 如果你在看之前并不知道该怎么去做一项质的研究 很可能看完之后也还是不会没有一个学科是通过一本书就能学会的 何况质的研究方法太需要足够的实践经验和**的个人能力了
  •     网上对本书评价非常好,为了做研究买来看看。学习到很多知识!
  •     绕不过去。。。
  •     定性研究的力作,博士期间所读
  •     非概率抽样的方法存在很大的错误,操作性不强
  •     非概率抽样是人类学用的比较多的抽样方法。
  •     对质性研究很有帮助的一本书
  •     很全面
  •     看起来有些冗长,不过按需索取还是很有用的。
  •     质的研究必读
  •     好...长...定性什么的做一次深刻多了
  •     国内教材里很少有如此逻辑严密、内容丰富、思考深入的书。
  •     逻辑清晰,深入浅出,入门必读
  •     全书对如何进行质的研究,人文 社会科学领域,怎么样才能把课题 研究设计好,这是一本好书,看到感受会很深的
  •     身为一个教材式读物有其可取之处。(现在打三星可能是急功近利的实操意识太强烈了。如果一年前可能会感觉好些。
  •     写论文看的
  •     非常专业的研究方法指导,有一定难度,很适合考博使用
  •     其实写的很好 只是前三章看着有点头痛
  •     陈向明的这本书是学质的研究这门课程的制定教材书,写的很系统,是值得收藏的经典之作
  •     我见过的最好的社会研究方法的书。
  •     老师推荐的书籍 做质化研究很有帮助 操作性强
  •     醍醐灌顶::>_<::
  •     质性研究中的一些概念廓清与反思。但感觉说理更多,难以实操。
  •     好困......
  •     书的内容很适合对质性研究感兴趣的同学看看,讲解得很详细。
  •     陈老师写的质性研究的好书。
  •     很多东西老生常谈了。。。
  •     做研究必备的,只可惜买回来都没有读啊
  •     经典教材,关于质性研究。对社会科学专业学生很有启发。
  •     对提高研究能力很有帮助。
  •     高等教育学专业必读,也是研究质的方法最早也是最权威的一本书!
  •     初学者可以看一看
  •     課本
  •     喜欢陈老师的细腻,写作逻辑严密。
  •     具有理论深度而又易读的好书。
  •     靠谱
  •     因为工作关系买了此书!是质性研究入门级图书
  •     正在做的课题需要用到质性研究,于是买了这本书。但对质性研究还是很模糊,正在纠结中。。。
  •     质的研究在量化研究的主流形势下逐渐获得重视
  •     建构主义
  •     受老师推荐而买,阐释较系统。适合我目前的入门水平,老师做博士论文时也在用。
  •     很实在的研究参考书,喜欢,推荐
  •     若是要进行质性研究,这本书不得不看。陈向明老师的著作,这是老师推荐给我们的。虽然有点贵,但觉得很值!!!
  •     很经典的一本书,现在还没有开始看*作者是权威定性研究专家,涉及面很广,对相关研究方法的介绍很全面*
  •     清晰易懂
  •     对研究调查很有帮助的一本书
  •     是老师推荐的,很有用,在这一领域非常棒的一本书
  •     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理论知识,对研究中的各个过程、细节也都进行了详细的指导。非常棒,要好好学习一番
  •     大一下【质性研究】教材 不是很认真看过,还得再看。
  •     我竟然看完了。写得非常细致。有种看《金枝.》的感觉
  •     喜欢一个人大概就是他的每一句话都用来进行质性分析
  •     读很多遍才管用吧 唉
  •     全面、系统的介绍了质的研究,是了解和从事质的研究必读书目。缺点是,太厚了,不方便阅读。如果分为上下册,可能会更好一些。
  •     我是一名教师,对我们做质性研究是不错的帮助,逻辑和条理都很清晰。
  •     陈向明是个好老师。个人脚着,那些明明简单的道理非得用晦涩难懂的语言表达出来的论文从来都不是好论文~ 所谓“大道至简”~~~
  •     : C300/7226
  •     好
  •     很好的研究方法书。
  •     手把手教你做质性研究之超详细入门指南
  •     很好很好。喜欢质性研究,人性化。
  •     科研老师推荐的,陈向明老师在质性研究方面很著名啊,还没开始看,估计不错。
  •     大二教材
  •     研究很全面,很细致
  •     质性研究讲的很细,信效度的问题也有谈到,很值得细读
  •     很好的一本书,适合做研究的人使用~通俗易懂 很详细~
  •     这本书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质量很好。陈先生的讲解非常完整。想了解质的研究的学者,学生,都可以拿来一看。
  •     从内容的编排上说,一步一步循循善诱,非常合适初学者。从内容的深度来说,例子简明易懂,又不失专业的理论深度。
  •     这是质性研究很重要的一本书
  •     系统科学地介绍了质化这一研究方法,很不错的入门书科普书。
  •     全面详细 适合搞研究的
  •     研究方法类的经典畅销书,作者是海龟博士,又有文学背景,所以整本书写下来并无枯燥干涩之感,而是很有韵味,装帧印刷都是一流,纸张非常给力,研究社会科学的必备啊
  •     | ZYR推荐
  •     我的研究框架就是借鉴书中方法设计的。获益良多。
  •     跟着博士生一起上课时博士导师推荐的书,当时还推荐了陈向明老师的另一本书,一本偏理论,一本偏实践(博士论文)。现在已经看了一部分了,感觉的确是本好书,值得推荐!
  •     下次还回来买书的!希望学术专著可以再全一些。
  •     讨论得比较细,却又总差那么一点意思,某些关键环节居然一带而过,而且很多词翻译得和主流不一致。毕竟实践出真知,更适合已经有过一定质的研究的探索的学者反复回头来进行对照式阅读。
  •     文笔流畅,语言朴实。虽然同类书籍英文版的也非常好,但是如果读中文,还是这本更好,语言没有障碍。翻译过来研究类书籍,虽然是大腕们写的,但是翻译得太烂了。
  •     研究方法的后现代范式。社会科学研究总是与研究者的立场息息相关。没有纯粹的客观,有的只是研究者眼中的客观。
  •     很想给三星....胜在翔实,遗憾的是写得太琐碎
  •     是老师推荐我买的这本书,还没看完,质的研究本来就不好做,但是这本书写的挺可以说形象吧,因为大多有举例,而且能把抽象的语言变换说法,让我们好理解。我觉得还不错。
  •     我是教育学专业的,这书是我们老师推荐的,说是教育学研究需要看的书,虽然上这门课能折磨死人,会挂掉n多脑细胞,不过真的在研究思路这些方面增了很多见识,推荐!
  •     执行研究的经典书籍,研究者和初学者必读,很多基本的东西在里面,陈老师书如其人,很朴实但很有价值。值得购买阅读。
  •     质的研究方法,对学习和写论文很有帮助
  •     所谓向明老师的绿宝书,即将在今天下午欢快的蓝精灵之后结束。说实话,整个质性研究当中,最最印象深刻的,应该是每次的小组讨论,还有认识的各位学霸,各位大龄好朋友,也听到了不少在学习和工作之外才能了解的东西。一学期下来,书算是读完了,那我的毕业研究呢?
  •     推荐想做质性研究的人看
  •     mark一记……这周和下周要把它和Creswell那本读完
  •     500页都是讲方法了~很详细~很受用~但是读起来好累啊·
  •     操作性不强
  •     一本好书,一个好导师,定性研究比看的书
  •     。。。。。。。。。。。
  •     挺厚的一本书,实践和理论都有涉及,推荐。
  •     算是比较通俗易懂的,结构条理清晰,说明语言易懂,入门必看。
  •     很喜欢这本书,如有想了解质的研究方法的人,者不很不错的选择!
  •     系里的老师推荐的,了解学习“质的研究”的启蒙好书。希望我们一起有所收获,换个视角看问题。
  •     所以说毕业论文是刺激看书的第一生产力…
  •     是社会调研、论文写作的专业方法论指导书。非常经典!
  •     北大的陈向明写的,很细致,是很好的工具书
  •     质性研究很基础的一本书。
  •     ”研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追求逻辑上的真,而更应该关怀道德实践的善与生活取向的美,理性必须返回生活世界才能获得源头活水,研究是为了指导人们立身处世的生活实践。” 一口气读完,解答了我好多的困惑,祖师奶奶不能更棒
  •     棒!
  •     搞研究很好的一本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