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社会科学理论 > 意识形态

出版社:吉林人民
出版日期:2005-5
ISBN:9787206046902
作者:大卫·麦克里兰
页数:151页

媒体关注与评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高等教育最权威的社会科学教材之一,中国10余所最高学府知名学者联合推荐。

内容概要

  大卫·麦克里兰是肯特大学政治理论教授,是西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著名学者。主要著作有:《青年黑格尔主义者与卡尔·马克思》、《马克思主义以前的马克思》、《马克思主义以后的马克思》、《西蒙娜·薇依:从乌托邦悲观主义者到凯萨:基督教的政治关联性》等。

书籍目录

序言第二版序言第一章 概念的历程第二章 马克思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传统第四章 非马克思主义传统第五章 意识形态在美国第六章 科学、语言和意识形态第七章 意识形态和历史的终结第八章 结论:意识形态的终结抑或没有终结的意识形态?进一步阅读书目参考书目译者后记

编辑推荐

  本书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高等教育最权威的社会科学教材之一,也是中国10余所最高等学府知名学者联合推荐的著作。

作者简介

本书是大卫·麦克里兰教授对意识形态的思想源流所作的简洁的勾勒。麦克里兰认为意识形态的研究路径有两种。一种主要存在于英国和法国的哲学中,由特拉西经迪尔凯姆,到20世纪的经验主义和结构主义。这一研究路径推崇人的理性,认为惟有自然科学的思想方式才能产生可靠的知识,社会学方法应与自然科学方法一致。另一路径发源于德国,由黑格尔、马克思,经曼海姆至哈贝马斯。这一路径认为自然科学方法不适宜解决社会问题,不存在客观的研究方法,意识形态总是与社会的局部利益相联系的。
作者旁搜远绍,条分缕析,对各家各派的意识形态学说作了细致的考察,并阐述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图书封面


 意识形态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一直以来,对"意识形态" 这个词既好奇又畏惧,感觉其深不可测又法力无边。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批判在国内对该词的接受中占据着绝对的地位,而在阅读西马的很多著作时,意识形态批判又往往近似文化批判。这本小书不仅从历史纵向分析了该词的诞生和演变,也横向地与当今很多思潮和“主义”相联系。很多时候,人们谈论某个词,却基于不同的视域,基本前提理解就不同,所以争论到最后无果或无意义。然而,要从头把定义都说清楚了再开始谈论,又耗时耗力拖沓冗长。所以,一些人说:拒绝使用这些“强大”的词。而另一些人说:使用它,因为最模糊的地带也就是最安全的地带。
  •     快感:德勒兹从主体诞生角度论述快感是一个陌生的主体,没有确定的身份,通身是一个空壳,却始终围绕欲望机器运转,被其他产品的份额所定义,以获得这里那里乃至每处的酬劳,并以逐渐形成即具体化的形式诞生于消费状态之中并再生每一新的状态,与欲望机器相伴的主体仅作为一种剩余物被生产,以真实主人公欲望代替商品化概念鲍德里亚,就像必须遵循自由决定和个人利益——这是对劳动者个体自由的正式原则,以便劳动力可以变成对薪水的要求和交换价值一样,必须使个体能够重新发现自己的身体并对它进行自恋式投入——这是快感的正式原则——以便欲望的力量可以变成对可合理操作的物品符号的要求,必须使个体把自己当成物品,当成最美的物品,当成最珍贵的交换材料,以便使一种效益经济程式得以在被解构了的身体被解构了的性欲相适应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后现代性是一种思想风格,它质疑客观真理,理性,同一性和客观性的经典概念,质疑普遍进步或人类解放,不信任任何单一的理论框架,大叙事或终极性解释,与这些启蒙时代的规范相左,后现代性认为世界充满偶然性,没有一个坚实的基础,是多样化不稳定的,在它看来,这个世界没有一个预定的蓝图,而是由许许多多彼此不相连的文化系统和解释系统组成后现代主义是反映这种时代变化的文化风格,它无深度,无中心,漂移不定,自我指涉,它是游戏性的,往往从别处借来观念和意象加以折中调和,它是多元主义的艺术,它无视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的划分,模糊了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杰姆逊的后现代理论:后现代是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转变,存在一个从现代向后现代转变的成分,以至于社会的计算机化成为后现代的一个基本范畴,真实的实在转化为各种影像,时间碎化为一系列永恒的当下片段,电视就是世界,仿真性镜像最初源自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第六代,是为能指寻求所指的电影旅行怀旧,是后现代文化产品的一个标志性品格,与乡愁同样构成现代人走向后现代社会的基本心理内涵,在中国当下语境,是以消费——交换伦理为规则,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心路历程为基本言说对象的社会情绪王朔年代的白领召唤成为社会潜在的共识,乌托邦的冲动冲破了意识形态的禁忌,以一种曲折的方式表达出来晚会文化是把个体生存的表演化与欲望的表演化强加于观众,满足大众自我形象出场的欲望大众文化被认定具有文化商品性质,大众是被建构起来的,大众文化的界定联系着大众文化的研究态度和立场可笑的是中国的后现代仿佛是一种走向高深的精英文化,而中国的后现代主义话语性质是意识形态而非乌托邦影视文化概括:1主题消失:拍电影是一集体性过程,而不是个人私事,因此个人天才也相应降低,中心化的主体在过程中逐渐失去重要性2机械复制:谁也不知道也没看过一部电影的原作是什么,电影是一门可以由机器无穷复制的艺术,而后现代主义基本的主题就是复制3历史感消失:彩色电影某种意义上是后现代主义的,是不真实的,没有历史感,而怀旧电影正是用彩色画面来表现历史,固定住在某一历史阶段,把过去变成了过去的影像杰姆逊的电影后现代说法是作为机械复制艺术的电影马尔库塞说,一门理论关心什么,不关心什么,决定了这门理论的性质曼海姆理论核心:景观的换算用马克思主义的整体论思想去认识当前的文化逻辑清理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关联,因为长期运用马克思主义规范文艺的中国在全球化中产生了后现代幻影,在想象与现实之间,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双重冲动是寻找大众文化逻辑的基本任务之一葛兰西的文化霸权中,意识形态明显被强调,在文化领导权的占领上为欧洲和中国革命实践提供理论工具,直接导致阿尔都塞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诞生,成为杰姆逊确立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义阐释学的有机基础如何看待历史,已不是我们经验的一个特征,而是我们借以认识世界的抽象坐标,是我们的感知强加在现实的原始流动之上空洞的形式,毋宁说,叙事不是这个世界编造的故事,而是把世界本身当做故事并经而理解这个世界的手段,世界是以故事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当代电视文化研究的主要理论资源是文化批评理论影视文化研究应该从理论上的阿多诺阶段走向杰姆逊阶段

精彩短评 (总计8条)

  •     与同系列的其他书目相比,这本书没那么好。可能是翻译的问题,也可能是原著的问题。句子是中文字符构成的英文句子,拐弯抹角,读着很吃力。
  •     说实话,我还是没太理解什么是“意识形态”。
  •     我觉得讲得很不清楚……翻来覆去的
  •     跟季的那本一比,还是觉得这本更好,或许是作者通过梳理给出了一个成功表述意识形态的方法。
  •     “意识形态”概念史:“意识形态”的产生、发展以及终结的争论。“意识形态”经马克思阐述发展至今为人们熟知的概念,但熟知不意味着真知。马在其集中论述“意识形态”的文章《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判之剑直接指向青年黑格尔派的思辨思维方式。马自以为找到真正的理论前提和科学的理论分析方法:现实的人及其物质生活条件以及经验实证的分析方法,由此产生的理论是不同于那些“意识形态”的(虚假的、非科学的、掩饰部分人的特殊利益的理论)。 意识形态概念的产生:一种观念科学,寻找阿基米德点的尝试——马克思——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试图跳出意识形态的尝试(美研究意识形态的路径)——语言与意识形态(结构主义)——意识形态的终结?
  •     推荐,读的略微吃力,但也不是生涩难懂。
  •     国外的月亮还是圆些,这本小册子有点小的可怜。韦伯认为价值中立的社会科学,应该摒弃思想家个人的特殊价值和偏见,他们的结论应当用语恰当,大体上应能为每个人,甚至为中国人所理解。看来理论界确实存在一条歧视链,德法,英美到中国,中国应该还可以歧视一下日本(其实并无道理)。而这链条中心
  •     有的地方写的好粗暴啊… 帕累累又被欺负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