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社会科学理论 >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12
ISBN:9787105041411
作者:祝启源 卢勋 罗贤佑 杨保隆 高文德 蔡家艺 刘正寅 卢梅
页数:669页

章节摘录

书摘    据《尚书·牧誓》载:周武王讨伐商纣时,就得到庸、蜀、羌、髳、微、卢、彭、濮及戎狄等周边民族的帮助。武王灭商后,这些民族大多宾服于周,并列为“荒服”或“要服”,按规定向周王朝纳贡。据史籍记载,周灭商后不久,山戎便向周天子贡纳戎菽(大豆)。武王灭商后,肃慎也遣使朝贡“楮矢石磐”。据《华阳国志·巴志》云:“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又说“其地……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鱼、盐、铜、铁……皆纳贡之。”《华阳国志》成书虽然比较晚后。但鉴于巴蜀当时与周朝的关系,纳贡之事,想必周代亦然。此外,上文曾经提到的《逸周书·王会解》记述四方少数民族向商王朝贡纳的橐*、騊*、駃*、皮货、玉石、珠玑、玳瑁、羽翠等土产,周代也必然会延续下来。可惜先秦史籍极少提及中原王朝给四方少数民族回赠的礼物,但可以推断四方少数民族必然会从中原王朝那里获得他们需要的物品。因为这种朝贡关系,主要是出于双方经济上的需要。如据《穆天子传》载:公元前10世纪周穆王西巡时,今青海、新疆各地献马,动辄干百计。周穆王也把随从携带的丝绸赐给他们的首领。这实际上是一种经济交流。特别应该提到的是,我国古代南方一些民族地区不仅拥有丰富的铜、锡矿资源,而且质地优良,并且很早便进行开采,如在湖北大冶铜绿山发现的古铜矿遗址,南北长2公里,东西宽1公里。根据有关专家对出土遗物进行考证和碳14测定,这些古矿井的开采年代开始于西周或西周之前,故在周朝时南方的优质铜、锡矿已大宗输入中原地区。这对推动中原地区青铜冶铸业的进一步发展,无疑是起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二、春秋战国时期各族的经济交流    进入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华夏族及其周边一些其他民族已较普遍地冶铸和使用铁器,并推广了牛耕技术,使农业生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一些手工业也逐步从农业分离出来,从而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交换的发展,当时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大都会,如“燕之涿、蓟,赵之邯郸,魏之温、轵,韩之荥阳,齐之临淄,楚之宛、陈,郑之阳翟,三川之二周,富冠海内,皆为天下名都”。这些名都不仅是政治中心,而且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各地商贾往来于诸市进行贸易。当时号称六国丞相的苏秦就对齐国之临淄的繁荣景象作了具体描述:“临淄甚富而贵,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踘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这些大的政治和商业中心的出现,不仅增强了内地各族之间的经济联系,而且也加强了同边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普遍建立骑兵部队,有所谓“万乘之国”、“千乘之家”,骑兵数目动辄以万计。这些庞大骑兵所需的马匹相当大一部分是由北方游牧民族供给的。这一时期游牧民族在北方获得较大发展,于是大量马匹不断输入中原。如据《管子·揆度》载:“阴山之马具驾者千乘,马之平价万也,金之平价万也。吾有伏金干金,为之奈何?”战国时期阴山地区正是匈奴等游牧民族牧马之地,看来当时这里已存在马匹的交易市场。史籍还记载赵武灵王二十年(公元前306年),“西略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献马”。由此可见,中原地区的农业民族正是通过贸易或朝贡,而从北方游牧民族那里获得大量马匹的。到战国时,中原的官方牧马业也有较大的发展,而官牧马匹的来源也主要靠北方游牧民族的输入。中原的骑术也是从北方游牧民族那里学来的。北方游牧民族善骑和骑术高超,早为时人所称道,《淮南子·齐俗训》就说:“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战国策·赵策>说:赵武灵王下令推广“胡服骑射”,就是中原人向北方游牧民族学习骑术的典型事例。王国维在《胡服考》中亦说:“赵武灵王之易胡,本为习骑射计。”中原华夏族的传统服装是上衣下裳(或内衣外裳),没有可以充当外服的蒙裆裤子(当时的裤子是开裆的)。这种服装便于乘车而不便于骑马。胡服则不然,“上褶(窄袖短衣)下袴(蒙裆裤子)”,外面没有裳,而配以惠文冠(饰以貂蝉鹖尾的帽子)、郭落带(有饰的皮腰带)等。骑马穿的皮靴,也是这时传入中原的。靴,古名革。《释名》云:“革,跨也,两足各以一跨骑也。本胡服,赵武灵王服之。”赵武灵王推行胡服,反映其学习北方游牧民族骑射的决心。骑术在中原的传播,其影响是十分深远的。骑术是人与马的结合,这种结合使人能利用马的善跑和灵活,对提高部队的作战能力、传递各种信息及驾驭庞大畜群,均产生巨大作用。这一时期,中原地区还通过朝贡获得游牧民族精美的毛织品,如据载:春秋时周灵王曾设“紫罴文褥”。而这些“罴、褥”,乃西戎所献之物。    上文曾经提及,我国古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少数民族很早就进行铜、锡矿的开采,并且大宗地输入中原地区,如《禹贡》载:“淮海惟扬州……厥贡惟金三品(郑玄谓三品系指铜三色;或谓指金、银、铜三种金属)”。由于南方开采的铜、锡不断输入中原,因此在春秋时期的曾伯粟簋的文中出现有“金道锡行”的记载。所谓“金道锡行”,郭沫若认为这是指南方诸夷的铜、锡入输中原之路。特别是当时吴、越、楚荆等地不仅有极丰富的铜、锡资源,而且矿石质地甚佳,如《考工记》就说:“吴越之金(铜)、锡,此材之美者也。”由于南方诸夷出产的优质铜、锡大量入输中原地区,对推动那里青铜冶铸业的进一步发展,无疑是起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与此同时,中原地区大量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制品也输到边疆地区,如在今乌鲁木齐南山矿区就出土有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制作的刺绣。说明各民族通过贸易往来,达到彼此物产相资。正如当时荀子所言:“北海则有走马吠犬焉,然而中国(指中原或华夏族)得而畜之;南海则有羽翮、齿革、曾青、丹干焉,然而中国得而财之;东海则有紫去、鱼盐焉,然而中国得而食之;西海则有皮革、文旄焉,然而中国得而用之。……故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这无疑是中原地区加强对边疆各族之间经济交流的结果。因此也可以这样说,中原地区的华夏族社会经济之所以在先秦时期就获得迅速发展,除了自身所具备的优越条件外,还受惠于与边疆各族的经济交流。当然,边疆各族通过与中原华夏族的经济交流也促进了自身社会经济的发展。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前言中华民族是我国各民族的总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高度的文明。由56个兄弟民族组成的、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华民族历数千年风云变幻,经多少朝代更迭交替,面临一次次外部敌人的侵扰,迎受一次次异邦文化的冲击,却依然风雨不动、坚如磐石、岿然屹立、意气风发,充满生命的活力。为何如此领域辽阔、人口众多的中华民族能够经风沐雨、历遭劫难而自强不息,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何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能够一脉相承、绵延连续、与时俱进?这正是由于中华民族自身拥有一种强大而坚韧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是时间的积淀,是历史的结晶,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强纽带。中华民族在自己前进的途程中,虽历经坎坷而奋进不止,饱受磨难仍巍然挺立,始终是一个坚实的整体,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她具有这种特别顽强而持久的凝聚力。    中华民族是一个基于长期交流与交融而形成的具有丰富内涵的联合共同体。中华民族凝聚力是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维系整个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一种内在力量。这种凝聚力与中华民族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有着血肉般的联系。中华先民一百多万年的从蒙昧走向文明的历程、五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文明史、两干多年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史,以其伟大、独特、辉煌,彪炳于人类史册。中国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各个民族不仅为本民族的发展进步,也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和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各自的历史贡献。中华民族在其艰难曲折的历史演进过程中,经过无数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由大迁徙、大融合而走向大统一和大发展。纵观中国历史,虽然有过若干次分裂与统一交替出现的情况,但总的发展趋势是走向越来越巩固的统一,民族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日益形成血肉相连的关系,以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唇齿相依、水乳交融,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中国多民族历史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首先是地理因素。中华大地四周有天然屏障。自成一个地理单元。中国各族在这里生息、繁衍和不断迁徙、融合,成为他们依恋的祖国和家园。其二是经济因素。中国地域辽阔,生活在不同自然环境下的民族,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经济形态。但自古以来,经济上是互相依存、互为补充的,民族间的经济交往从未间断。频繁而又不可缺少的经济交流,加强了各族之间的政治关系,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其三是传统文化的因素。中国各民族的文化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汉族文化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少数民族也不断接受汉族文化,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也从未中断,从而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其四是共同的心理状态。居住在不同地域的中国各族人民,都认为中国是他们的祖国,都认为自己是这个国家的成员和主人。不论是汉族抑或边疆少数民族,都有着明确的祖国观念和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其五是多民族的统一国家。“统一”始终是我国历史的基调,而暂时的分裂割据实际上是重建统一的前奏,它为新的统一创造条件。每一次新的统一,都会使一些少数民族加入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从而使多民族的统一国家更加发展壮大,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中华各族的居住环境与多源多流  第一节  中华地域    一、半封闭型地理环境    二、黄河、长江流域——中华大地的腹心  第二节  中华民族的多源多流    一、汉民族的多源多流    二、诸少数民族的多源多流第二章  各民族的经济交流。相互促进。彼此依存  第一节  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的民族形成不同的经济类型    一、我国古代游牧民族的形成与分布    二、我国古代农业民族的形成和农业区域的分布格局    三、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的经济结构及彼此相互需求  第二节  先秦时期中原华夏族与周边民族的经济交往    一、尧舜时期及夏商周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各族的经济交流    二、春秋战国时期各族的经济交流  第三节  秦汉统一把各族经济交流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一、秦朝的统一为各族经济交流创造有利条件    二、两汉时期把各族经济交流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分裂时期各族经济相互依存    一、三国两晋时期各族的经济交流    二、南北朝时期各族的经济交流  第五节  隋唐时期各族经济交流的大发展    一、隋唐时期中原与东北及北方各族的经济交流    二、唐代中原与西域诸族的经济交流    三、隋唐时期中原与南方及西南各族的经济交流  第六节  宋辽金对峙时期各族经济交往不断    一、北宋与辽、西夏对峙时期各族经济相互依存    二、南宋与金分立时期各族经济交往不断    三、两宋时期回鹘、吐蕃及其他周边民族与内地的经济交流  第七节  元明清时期各族经济交流空前繁荣    一、元代各族经济交流    二、明代各族经济交流    三、清代各族经济交流……后  记

编辑推荐

领域辽阔、人口众多的中华民族何以能够经风沐雨、历遭劫难而自强不息,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何以能够一脉相承、绵延连续、与时俱进?是由于中华民族精神自身拥有的一种强大而坚韧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是时间的沉淀,是历史的结晶,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强纽带,是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维系整个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一种内在力量。

作者简介

1*代表一个绞丝旁加上一个宝盖底下加上一个一。
2*代表一个马加上一个丿一个横一个也。
3*代表一个马加上一个是。
4*代表一个马加上一个余。

图书封面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