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望书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社会科学理论 > 后望书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17
ISBN:9787508610375
作者:朱幼棣
页数:260页

章节摘录

  后望书1 三门峡——无水的淹没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三门峡大坝是现代水利乃至新中国的标志性工程。  这个工程的得失成败不仅引起了长达几十年的争议,更事关着千万人的命运——至今,它仍然是个敏感而沉重的话题。有的说它保证了黄河中下游平原的岁岁平安,有的说它造成了渭河与关中平原的灾难。这是一个时代复杂而多解的命题。  能不能换一个视角?找出一个没有异议的题目?  三门峡水库的正常高水位被定于360米,按照这个水位,附近的陕州古城、潼关老城、蒲州以及方圆百里的村庄均要沉没水库。数十万百姓被迫迁出世代居

前言

  为了前瞻的回顾  朱幼棣同志约我为他的新作写序,我没有多思索就答应了。因为我们认识已经多年,对他也是比较了解的。当年他是新华社采访中央新闻和环境保护的记者。他勤于思考,工作认真负责,具有很强的新闻敏感性和社会责任感,曾经写出不少有影响的报道。我们常常就一些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问题交换意见。后来他调到国务院研究室工作后,关心的领域扩大,研究问题深入,视野也更加广阔。  这本书中,相当的篇幅谈到了水,水作为环境要求与生命之源,以其天然的联系,与人类生活乃至文化形成了不解之缘。人类的繁衍、国家的兴衰,都与

媒体关注与评论

  深入实地的认真调查,又上升到了整个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层面,对存在的问题与缺憾,进行科学的观照与文化的思考,是本书的重要特色。对半个世纪来走过的发展与建设道路,做一些回顾是必要的。因为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又将是明天的历史。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解振华  “有坝万事足,无泥一河清”?  总有一天——  “水来了!水来了!退不尽的无情水”……  ——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上海大学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朱学勤  一个行将“绝种”的文人官员,记下数段行将湮火的风景,留下行将绝唱的浩

内容概要

朱幼棣,国务院研究室社会发展司副司长、中国报告文学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共山西省委办公厅副主任、新华社高级记者,历任新华社国内新闻编辑主编、国内工业采访室副主任、教科文采访室主任、政治采访室主任、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副所长,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发表文学作品300余万字,出版有《沉默的高原》、《珠宝王国探秘》、《中国世纪大灾变》等9部小说集、长篇报告文学集,其作品多次获奖。

书籍目录

序1 为了前瞻的回顾 解振华序2 绝种·绝迹·绝唱 吴晓波后望书1 三门峡——无水的淹没一、天下第一关的毁灭二、寻找峡谷与陕州三、永远消失的唐中都四、在水利学名词的背后五、耸立在庄稼地上的现代楼阁后望书2 北京的“脸盘”与根一、文津街北京图书馆的启示二、回望长安街上的风景:绿岛,双塔与牌楼三、文化的根:胡同与四合院四、城市的大门:老火车站与新建筑五、失败的规划与规划的失败后望书3 欧风美雨荡涤下的中国城镇一、追寻中国城市的血脉二、城市化的提速与负载三、“大手笔们”的挥

编辑推荐

  《后望书》由中信出版社出版。我们时常感叹:一些历史的风景正在淡漠中远去。然而在一些人的心中,人世沧桑,却总有些风景从不曾远去,甚至将永远存在。于是,我们选择回望。  回望已经毁灭了的天下第一关——潼关。那里,曾是一片古战场,风云迭荡、苍茫遥远;那里,是北方大风景的结点;那里,文物古迹遍地。  回望延承历史文脉,蕴涵古老深沉的中国城镇。回望长安街上的风景:绿岛、双塔与牌楼;回望中国文化的根脉:胡同与四合院。回望着,我们发觉,虽然往事已经如烟,但在那些穷街陋巷之中,仍有许多值得珍视的熠熠发光的瑰宝。

作者简介

我们时常感叹:一些历史的风景正在淡漠中远去。然而在一些人的心中,人世沧桑,却总有些风景从不曾远去,甚至将永远存在。于是,我们选择回望。
回望已经毁灭了的天下第一关——潼关。那里,曾是一片古战场,风云迭荡、苍茫遥远;那里,是北方大风景的结点;那里,文物古迹遍地。
回望延承历史文脉,蕴涵古老深沉的中国城镇。回望长安街上的风景:绿岛、双塔与牌楼;回望中国文化的根脉:胡同与四合院。回望着,我们发觉,虽然往事已经如烟,但在那些穷街陋巷之中,仍有许多值得珍视的熠熠发光的瑰宝。
回望曾经的敦煌,祁连云重,远山雪飘,曾经的“塞外江南”如今发出了怎样的呼救;
从敦煌到罗布泊,跟随着作者的步履,踏寻过我国西北生态链条中最脆弱的这一段,历史的黄卷哗哗地翻得飞快。一切都如同眼前。
当人们已习惯于沉默,眼瞳已习惯高楼与大坝的“雄姿”时,作者用他的脚步和心,踏遍了书中提到的每一寸土地,抚摸着众多历史痕迹,追怀了无数的昔人旧事。
作者在后望书中从保护文化遗产加强人文关怀角度,以历史回眸的视角,对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如三峡工程、南水北调、三门峡水库、挽救敦煌月牙泉等重大水利工程和文化遗产保护重要事件,进行了深刻分析和反思,反映了如何处理文化遗产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如何处理兴修水利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这两大重要课题,极具时代意义和学术价值。

图书封面


 后望书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1条)

  •     发展的经济悲凉的心 评《后望书》落潇/文一次与朋友聊天,提到西安的雨天比往年多了,下雨也更频繁了,真所谓风调雨顺,相应的,位于长江下游的他的故乡,儿时的梅雨天气已经只能在回忆中寻找。正如朱幼棣老师在他的新作《后望书》中提到的那样,三峡带来的发电量,似乎标志着中国经济的腾飞,然而带来的更多的自然问题,则预示着经济腾飞的代价。从然间,我在西安的生活十载有余,对唐代历史颇有了解,潼关漫道,关中屏障,然而却从未与其近距离接触过,陕西的旅游册子上,也从未没有显出她曾经的辉煌和值得回味的地方。读《后望书》,我才更深刻的了解到潼关漫道只能存在老一代人的记忆中,隋唐十六国时期的诸多繁华之地,已经在我们今天的地图中黯然消失了,曾经的感情伴随古城的被毁烟消云散,曾经发生的往事更是让后人无从考证。潼关、陕州、蒲州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曾经的人文古迹也已经进入历史,即使今天我们走到让我感动的地方,现代化的建筑也许会让我苦不堪言,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触景生情的那份悲凉,作者只好将仅存的几张老照片让读者去想象曾经的古城,曾经的文化。古城的消失,让留下的文化斗显苍白。曾经在蒲城边的鹳雀楼上,王之焕还在高兴的作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如果王之焕知道今天的蒲城已经不存在了,他该是怎样的心情,他能否做出那样著名的诗词呢?如果邓小平当年在深圳的一个圆,成就了中国的经济腾飞,那么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在黄河最湍急的地方,领导画出的一个圆,则是毁灭了中国古代最辉煌的历史。漂亮的风陵渡没了,彰显故人智慧的潼关古城没了,陕州没了,浙江定海没了,贵州遵义古城没了,用电影“唐山大地震”中,徐帆的一句话“没了,才知道啥叫没了”,恰如其分的形容了无数的后人,和那些曾经持反对意见的真心保持历史的大师们当时的无奈之情。一座一座的古城伴随现代化的建设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一座一座欧风美雨荡涤下的中国城镇进入我们的生活。本想借着部门活动的机会,到平遥的古城,王家大院,去看看曾经辉煌的古代建筑,转念思想,心已悲凉,不想再对着那仅存的古城叹息和感慨,最终放弃此行。我很佩服朱幼棣老师的勇气,曾任职于国务院的高职,没有为了地位的升迁而发表昧良心的附和,而是真真切切的站在全局的角度去考察,去认识经济建设的大手笔。三峡大坝,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脑海中,已经成为一个标志,但今天的中国,真的需要好好思考我们曾经宝贵的历史,亡羊补牢,依然不晚。唐太宗曾经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同样的,《后望书》让今天的我们在致力于经济的发展,政绩工程的建设的同时,可以向后望一下身后,是否走出了有价值的一步。2011-12-4晚
  •     读罢此书,最想的事就是去这些地方去看看,奇怪的是为什么第一个念头是出行的话是否安全呢,我真是太小心了。该死的想法。潼关这是个多么让人向往的地方,太多的史书提及此处,总会说谁谁镇守此关,评书也会常常浓墨书写。然后就,没了。恩。还真没了。作为一个生活在北京的人,看到那么多古北京的照片,不禁神往。要是不是首都就好了,或许吧,就不会遭受这么多拆拆拆。关于规划我这个不懂的人就不多说了,反正那么多人都在说规划的种种问题。水,跟我现在的工作还有微小的关系。所以就更为关注一些。西北并不缺水,只是书上说下雨少而已,而下雨少并不代表就没有水呀真是笨,你想想你玩文明系列的时候,都是要沿河的。那边的水可并不少呢,要不长江黄河怎么发源的。还有哦,貌似现在人除了水坝就不会建别的什么了,古人可不止这点智慧。都是为了那些高企的数值么。水坝,贵国好像数量上世界占颇大比例的。至于影响么,我也不多说了。那些移民,从河岸的良田被驱逐到青藏高原种青稞?真是我挺佩服这个决定的。要么就是搬到靠后的劣田。而且本来哪里都有人,你再加塞到另一个地方移民,哪有什么地可以给你啊,一家几分地,然后靠什么活啊……说到采访过去,有的移民,全屋可能物品价值加起来不过百元。是整屋子啊!唉,就欺负老实农民最有力气吧,他们。只是很希望未来可以有挽回的机会,有生之年吧。这一代。来不及就多几代吧。
  •     人类对自然神韵把握与探索的历史,有明显的几个阶段可循。从诗歌角度看,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当中的山川草木、花鸟鱼虫,只以承载比兴的面貌出现。至《楚辞》,自然界与荡气回肠的个人情感之间开始互动。又经谢灵运、陶渊明、孟浩然、王维等诗家的推进,使巍巍高山、荡荡流水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融洽。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以它景慰我心;王维的“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是以我心见它景。虽然历经发展,自然界业已成为独立审美对象,但诗中一字一句,无不是将自然看成与我相互并生的存在,有着精神自发回归的性质。然而现在,自然与人文气质,却被人们疏离与隔绝、甚至对立。在经济旗帜的引领下,改造、利用,成为凌驾于自然与人文之上的标语。于是,在朱幼棣所著《后望书》上,便出现了这样的文字:发展其实是进步的另一种表述。但一些人始终没有弄懂发展的本质。《后望书》的书名由作者朱幼棣所题。书中附有他的简短个人介绍——做过矿山技术员,记者,官员。现在从商,任东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与研究员。同时,还是作家、国家软科学评审委员会专家、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副会长、教授。岗位跨越大,所获奖项多,这本身就是对一个人,个人能力的考验与肯定。个人能力,与经历、经验联系在一起,最终有了这本呕心沥血的《后望书》。《后望书》写自然界、写人文、写政治、写态度。有叹息、有侥幸、有欣慰、有无可奈何。但更多的是叩问与鞭打。被毁灭的棱棱林;快速消亡的坎儿井;因为大西海水库被终结的塔里木河;被政府强制拆除的、有着人类过去生活痕迹与文化文明的城镇——这些都成为作者的素材、国人的反面教材。在政府与专家为了利益功绩,大力推行“改革”政策之时,它如同一曲凝结慷慨悲愤的挽歌,为这荒芜的大地与荒凉的人文精神而高唱。自然,以及历史留下的陈迹,是否可以与人和平相处——这显然是一个提倡和谐的年代,只是表面歌舞升平,内地波涛暗涌。表面为着无数子孙后代试图开创万年基业,内地却在滥用和毁灭资源;作为生命存在三要素之一的水源,因为水管理机制与水利用的失误而干涸;新的建筑,建筑师不必费丝毫心血,抄袭原有建筑风格,豪华一些,铺张一些,就可以给政府官员或者自己带来权势与金钱的好处。与此同时,政府不断改变设计规则,一个官员在位之时,实行A种,离职后另一个官员来,又实行B种。劳民伤财,取索无度;无数记忆被破坏,如同书中所说,古建筑被摧毁,崇尚速度的人们,没有给自己与后人留下思考与审视的时间;移民政策,并非是为人民服务。人民流转它乡,原以为政府会实现承诺,五年或十年之内扶持自己,但在迁移之后才发现原来承诺只是空文一纸。所谓的顾全大局,顾全的是粉饰国家与个人的声名,而非民生。太多问题需要暴露。虽然这些问题,在萌芽之始,即已有睿智人士指出它将带来的恶劣后果。但显然,政绩、经济、利益的旗帜,也许允许发出反抗的声音,但主持者同样也可以主观屏蔽这呐喊的来源。这部书披露了许多人们应当知晓的真相,这也是《后望书》所带给人们的思考:一个国家,不能没有历史。亡其国,先亡其史。假如历史都不存在,你我都不知晓自己从何而来,那么我们将向何处而去?对于自然界,也并不需要持对峙的态度。从远古到现在,它始终与我们相互依存。我们衣食,具依靠其而来,那么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对它进行分割与侵害?——是时候放慢一下脚步,重温残酷的历史,从中汲取教训,在回望中,在时间的坐标中,找寻今天的定位了。人类之于自然与人文,仿佛便是出走离乡、日久年深的旅人,隔着岁月迷雾,始终望不见失落已久的故乡。久而久之,精神一片荒芜。这片乡愁,究竟不知何时才能得以慰籍。在这个虚浮夸耀的国度,或许《后望书》可以成为清凉之风,吹散障雾,成为指南。可是,我真怕知道,到底有几个政府官员,或者专家学者们可以认真研读它,以此来纠正所作所为。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江湖之间,庙堂之上,“绝种文人”朱幼棣先生是否效仿古人,借古讽今?一拆一建之中,滋生了多少腐败。倾一国之力,举一国只民,只为了一个家族的利益。
  •     对我而言,相当于看到了真正的历史和文化的一个窗缝。作为一个生长在中国但对这片土地地貌及历史文化一知半解的读者,能感知到已故的作者写这本书的复杂感情,并被作者的情感煽动着。很多处,只要思绪稍微停顿,想象一下作者所描述或者想象的场景,胸中就会莫名的涌动、眼泪随之涌出。除了想对这片神州大地多一些的了解和探求之外,还有一种似无若有的无奈。读到书里最后一篇的最后一句“奉节,已无法回望。因为壮阔的风景,因为经典的风景,因为深邃的风景,已经如烟如水,如风如土。”,热泪再次夺眶而出,然而,除了无奈,还是无奈。
  •     杭州宋墙一页,律师的慷慨陈词令我看了落泪。无意查考此案的最终审结,也不是历史对当代中国发展的盖棺定论。然而,越到后来越看越心烦意乱、垂头丧气,羞愧得无以复加。作为当代中国人,看到前辈对民族自然、历史的践踏和麻木,让我羞愧难当。在时代如同篇末的长江奔流滚滚向前之时,向后望无疑卓有意义,也值得国人沉思、警醒。
  •     当人们已习惯于沉默,眼瞳已习惯高楼与大坝的“雄姿”时,作者用他的脚步和心,踏遍了书中提到的每一寸土地,抚摸着众多历史痕迹,追怀了无数的昔人旧事。
  •     似是奔走急呼,似是捶足顿胸,然而对这个油盐不进的社会,并没有什么卵用。书中一些资料为作者亲身考察,还是比较可靠。老一辈人有些今天读上去依然让人潸然泪下。像梁思成,像黄万里,而今天又有多少年轻人记得他们呢。可悲的社会。
  •     关于潼关的那篇最好,其他一般
  •     2014年第17本书:怀有历史感的体制内知识分子对历史消融的感叹和失望,与其说是历史大势,不如说是一帮没历史感的泥腿子彻底摧毁了历史
  •     尖锐而深刻,对潼关和西北水利历史利弊的表述尤其精彩。
  •     作者很有想法,见识也很难多,很多观点很独特,发人深省,值得一读
  •     回望历史 无河不修坝 河流节节断
  •     都是罪人,凡是做过决定的。
  •     每一个砖家和公务员都应该认真读三遍
  •     煽情 深刻纪实,引人深思
  •     在开往上海的高铁上一口气读完的
  •     如吴晓波在序言中所写,朱幼棣诚然君子,怀有士大夫的关怀。其行文言辞不绮丽,思考非透彻,针对他提出的水库建设、生态保护、移民问题、传统文化保护等问题没有提出解决的药方。然而读罢掩卷却非没有收获,希望更多的人能关心上述问题,尤其是高居庙堂的肉食者们。
  •     为政者,需居敬而行简,至少这本书告诉了我们许多人们不太在意或者刻意忽视的真相。
  •     原来总理高参写的,相比柴大官人的穹庐而言,这个深沉多了,而且一路过来,何止是千年的叹息。
  •     为前瞻而后望,每个执政者都应该好好看看。有理有据有力,每个章节都令人深思。
  •     11/60在亚马逊的大力推荐下看的此书,冲着牛B的作者介绍以及家国情怀去读。不能否认,作者有着文人的清高,但也能落到实际去做实事,实地去调查考证,通过多种渠道向政府反应实情。从作者反应的江河治理来看,新中国后很多的建设有限于当时特殊历史和技术的限制,也有不少政治的因素在里面,到后期,更多的是因为经济利益驱动,而且往往是局部的、短期(也可以说是任期内的)利益驱动,缺少全局和长期利益思考,并且对历史缺少应有的尊重和审视,正于书名《后望书》,希望我们不要总是目光如豆,而应该看看历史,尊重大自然,尊重人性和人民的利益诉求,而这一切的目的其实是希望我们在如今或未来的决策中,能够做得更加科学、可持续和符合长远利益。疾呼!
  •     历史已经过去,丢掉的包袱和遗失的珍珠,都不值得珍惜。把握现在
  •     读来尽是沧桑之感 一股难以抑制的愁绪袭来
  •     环境专业推荐
  •     该去西北走一走
  •     像余秋雨的散文写法,但深度和认知上不及,有时候有点婆婆妈妈,太感性就难以理性客观。
  •     高级记者,高官。他的经历早就了他的文字。但有这样情怀的人还是相当值得敬佩。
  •     总理高参写的,以前读过的,觉得不错。有提及三门峡。
  •     这本书让我们管窥了新中国水利建设的一角,暴露了水资源利用不当、环境污染、过度开发、粮食问题、人权问题、文物保护问题等等种种。 作者写得比较有人文情怀,换句话说就是有点琐碎、逻辑不够集中。 另一方面,尽管我认为写作尺度已经算比较大胆,但有些敏感问题还是比较回避,某些寥寥带过之笔可能一不注意就被忽略,却往往正是核心问题之笔。 四星好书。
  •     一个行将“绝种”的官场文人,面对慢慢“绝迹”的古城与河流,写下有可能成为“绝响”的呐喊与哀号⋯⋯后望,却满是失望,不见希望。中国,需要如作者一样充满理性思考与感性呼喊的反思、反省与反对。
  •     现在做点正常的事都要变成优好了
  •     太煽情了
  •     现代社会的士大夫,绝唱的笔触下是对历史和古韵的追思于缅怀,也有人说太过不食人间烟火的理想化,顽固的君子。但很喜欢这种固执与真实敢言。有这样的官员是一种幸运。
  •     执政者当明白,什么才是执政的根基,什么才是执政的目的。忽视人民的人必将被人民颠覆。当官老爷们为了追求面子、追求政绩的时候,千万记得胡锦涛总书记说的: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     看历史,不是往后看,不是往前看,而是往下看。
  •     有所畏惧,才知进退
  •     草草,看的kindle版本。作者是新华社的记者,主要探讨发展与保护、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对水利、环保、大坝、古城、古建筑保护、三峡发表了观点。对大规模、大量的对大自然、古文化遗迹改造持反对态度。在阐述古遗迹的时候,引用较多前朝典故、诗词。
  •     我们需要这样的思考与这样的声音。
  •     精彩!文人的笔下,有对中华文明深深的悲悯
  •     给我以后出去玩的时候看东西有了启发,一草一木皆有故事
  •     与其说是水利方面,倒不如说是文化保护方面。作者作为体制内的一员,有如此深厚的文化修养,实属难得。
  •     现代版水经注,悲天悯人的士大夫情怀,在情怀被用烂的今天,这本书让我知道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情怀。
  •     一本我没有勇气读完的书,边读边心疼,愿你我能善待这个世界
  •     几行男儿泪,国在山河安?
  •     心有余而力不足
  •     2.14.3.24-4.27
  •     泣血之作……
  •     有记忆才有文明。毫不怜惜地推倒历史的破旧的作品,在自然的造化上自顾自地建筑的我们如同稚子,要到后望无可望时才觉悲伤。
  •     抒情偏多
  •     又一次对黄河三门峡大坝的描述。如有兴趣,自行百度“黄万里”。
  •     政治利益——破坏——经济利益——破坏。其实很多道理,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懂,但是一旦利益摆在面前,所有人都成了装睡的人。痛心不已
  •     读世纪移民那章,有肉身的痛感 曾两度丹江口泛舟……现在竟不敢回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