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与暴力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社会科学理论 > 身份与暴力

出版社:阿马蒂亚•森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10出版)
出版日期:2012-10
ISBN:9787300162485
作者:阿马蒂亚·森
页数:201页

章节摘录

  认同感大大有助于加强我们与他人,比如邻居、同一社区的成员或同一国公民,以及同一宗教的教友之间的联系的牢固性。对某一特定身份的关注可丰富我们与他人的联系的纽带,促使彼此互助,并且可帮助我们摆脱狭隘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最近由罗伯特·帕特南(Robert Putnam)等人精辟阐述的关于“社会资本”的见解,清晰地揭示了同一社区中对他人的认同可以如何使该社区所有人的生活变得更好;因此,社区归属感被视为一种资源——跟资本一样。这种理解很有意义,但需要补充的是,我们还应认识到,认同感可以在使我们友爱地拥抱他人的同时,顽固地排斥许多其他人。在一个联系紧密的社区中,居民们可以本能地抱有团体精神而及时地互帮互助;但在另一方面,他们也可以向刚从他处迁入的移民的家中扔砖头。排外的敌意可以与宽容的包容携手并进。  在世界范围内,因身份冲突而孕育的暴力似乎在越来越频繁地发生。即使卢旺达和刚果两国中冲突势力的力量对比已有所转变,一个群体针对另一个群体的暴力仍然没有停止。在苏丹,由于对伊斯兰身份认同的富有进攻性的唆使和对种族分裂的利用,在这个高度军事化国家的南部发生了针对无力反抗的受害者的强暴与杀戮。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仍然承受着因身份认同上的截然对立而带来的恐惧,彼此都随时将复仇的怒火发泄到另一方。基地组织(Al Qaeda)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培养和利用一种进攻性的伊斯兰身份来反对西方民众的。  在阿布格瑞比市(Abu Ghraib)和世界其他地方,我们可以听到类似的报告:一些美国或英国的士兵本来被送去为自由和民主而战,但是他们的所作所为却包括了那些以极其不人道的方式来“软化”(softening-up)战俘的事情。针对敌方士兵或可疑异教徒的生死的无限权力在战俘与看守者之间划出了一道不可逾越的身份鸿沟(“他们与我们完全不同种”)。这常使一方完全拒绝考虑敌对方所具有的不那么带有对立性的特征,包括他们也属于人类这一事实。  ……

媒体关注与评论

  阿马蒂亚·森堪称伟大的智慧与全心全意的人道精神的完美结合,他是这个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澄清我们生存于其中的思想混乱状况的知识分子之一。  ——纳丁·戈迪默    在这部伟大的社会科学著作中,阿马蒂亚·森指出,唯有尊重人性以及他人的多样性,我们才可以走向和平。该论述为我们这代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现代视角。  ——乔治·阿克洛夫,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本书)明晰且令人信服地批判了当前流行的社群主义与文化主义思想,并且以唯有像他那样的背景与学识才可以做到的方式强调了现代人身份的复杂性与多维度。  ——弗朗西斯·福山    在本书中,阿马蒂亚·森富于理智与幽默地探讨了我们这个时代中最困难且最危险的一些问题——包括种族、身份认同与冲突——的根源。在研究这些问题时,我们无法绕过该书。  ——安瓦尔·易卜拉欣,马来西亚前副总理    在这个世界上,那些穷人与流离失所的人找不到比阿马蒂亚·森更富有洞见和更善于表达的声援者了。  ——科菲·A·安南,联合国前秘书长

内容概要

作者:(印)阿马蒂亚·森 译者:李风华、陈昌升、袁德良 注释解说词:刘民权、韩华为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森1933年生于印度,现在仍然保留印度国籍。他1953年在印度完成大学学业后赴剑桥大学就读,1959年取得博士学位。森曾执教于伦敦经济学院、牛津大学、哈佛大学等著名学府,现任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院长。    森的突出贡献表现在五个领域内,分别是:社会选择理论、个人自由与帕累托最优的关系、福利与贫困指数衡量、饥荒问题与权利分配不均的关系以及道德哲学问题等。    森的学术思想继承了从亚里士多德到亚当·斯密等古典思想家的遗产。他深切关注全世界各地遭受苦难的人们,被誉为“经济学良心的肩负者”、“穷人的经济学家”。森的思想已经产生了重大影响,联合国发布的《人类发展报告》就是按照他的理论框架设计的。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肯尼斯·阿罗认为,“在社会选择、福利经济学基础理论、更广泛的分配伦理学以及与这些领域相关的测量问题上。森是一位无可怀疑的大师。”

书籍目录

第1章  幻象的暴力  对相互竞争的社会联系的认可  约束与自由  说服他人  对选择与责任的否定  文明的禁闭  超越宗教  穆斯林与知识的多样性  混乱之焰第2章  理解身份认同  身份无关论与理性的白痴  多重关系与社会环境  对立身份与非对立身份  选择与约束  社区身份与选择的可能性  优先性与理性第3章  文明的界限  单一视野与貌似深刻  文明解释的两个困难  论把印度视为印度教文明  论所谓西方价值观的独特性  民主的全球根基  西方科学与全球历史  拙劣的概括与模糊的历史第4章  宗教联系与穆斯林历史  宗教身份和文化多样性  穆斯林宽容和多样性  非宗教性考虑和多样化的优先性  数学、科学和知识的历史  多重身份和当代政治  反对恐怖主义与认识身份  恐怖主义与宗教  穆斯林身份的多样性第5章  西方与反西方  殖民化思想的辩证法  亚洲价值观与一些更小的主题  殖民主义和非洲  原教旨主义和西方中心性第6章  文化与束缚  虚构的真理和实际的政策  韩国与加纳  日本的经历和公共政策  宽广视野中的文化  多元文化主义和文化自由  学校、理性和信仰第7章  全球化与抗议  抗议、准确性和公共理性  批评、抗议和全球团结  知识界的团结  地方性对全球性  经济全球化和不平等  全球贫困和全球公平  更加公平的可能性  忽略与责任  贫穷、暴力和义愤  意识和身份认同第8章  多元文化主义与自由  英国的成就  多元单一文化主义的问题  理性的优先性  甘地的论点第9章  思考的自由  暴力的滋生  高级理论的低级运用  单一性幻象的惩罚  全球性抗议的作用  一个可能的世界注释人名索引主题索引

编辑推荐

把人们渺小化的可怕后果就是阿马蒂亚·森所著的《身份与暴力——命运的幻象》的主题。我们将重新审视和评价某些广为讨论的主题,比如经济全球化、政治上的多元文化主义、历史领域中的后殖民主义、社会生活中的民族性、宗教上的原教旨主义和全球范围内的恐怖主义等。只有承认我们生活中关系的多样性,并且作为这个世界的共同居民而理性地思维,而不是硬把人们塞入一个个狭窄的“盒子”中,也许才有可能实现当代世界的和平。当务之急是需要清晰地认识到我们有自由确定我们事务的优先次序。与此相关,我们还要充分地认识到理性地发表意见——不管是在一国之内还是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与作用。

作者简介

世界也许充斥着越来越多的暴力,但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在这部包罗万象的哲学著作中认为,驱使着这些暴行的,不仅仅是那些不可解脱的仇恨,还有人们的思想混乱。
在11岁那年,阿马蒂亚·森生平第一次亲历了杀戮。20世纪40年代在印度突然爆发的印度教徒一穆斯林骚乱的双方都受到了别人的有意挑唆。这场骚乱中的绝大多数受害者——包括印度教徒与穆斯林——都是同属一个阶级的劳动人民。而应当对这场血腥屠杀负责的,只有宗教身份这种单一划分的观念。
在这本《身份与暴力——命运的幻象》中,森指出,与过去一样,一直延续到今天的冲突与暴力都受这种单一身份的幻象影响。显然,越来越多的人们根据宗教立场(或者“文化”或“文明”)来划分世界,而忽略人们看待自身的其他方式——诸如阶级、性别、职业、语言、文学、科学、音乐、道德或政治立场,并且否定了合理选择的现实可能性。一旦根据这种观点来界定不同人之间的良好关系,人类就被严重地压缩并置于“小盒”之中。
在《身份与暴力——命运的幻象》中,森颠覆了那种惯用的概念,诸如“整个中东”或“西方思想”。通过对文化多元主义、恐怖主义和全球化的精辟分析,他得出了结论,我们应当更为清晰地理解人类自由,并成为全球公民社会中富有建设性的公共表达者。森证明,尽管最近世界陷入了战争循环,但只要我们坚持这一理念,这个世界也同样能够稳定地迈向和平。

图书封面


 身份与暴力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这本书的大致意思是:每个人都有很多很多重身份,它可能是被动赋予的,可能是主动选择的。但是别人用什么身份来划分你,是无法选择的。而只认单一的身份划分,是一种暴力,也是人类社会引发暴力的一个导火索,对人群煽风点火的利器。比如,一个在上海的新疆小伙子,除了体貌特征以外,还可能是90后,家里的老三,在四川读过书,从事IT业,喜欢陈奕迅……但走在街上,人们意识到的只有第一个标签。比如,一个快六十岁的女人,曾经是个自卑的农家女孩,后来是红小兵,90年代尝试创业,经历过丈夫的离世,现在退休在家想办法再赚钱,晚上去广场跳跳舞……被贴上唯一的标签是“大妈”。身份,严肃运用的时候,可能是一种暴力;戏谑运用的时候,可能是人们思考的懒惰。它的滥用带来的后果都是对个体特殊性的漠视和抹杀。1. 不管我们如何看待自身,在别人眼里,我们在维护个人身份方面的自由可能是极有限的。2.在社会分析中,以文明(如宗教)划线,是一种极富攻击性的做法,它窒息了其他的——更加丰富多彩的——理解人类的方式。3.这个世界上的暴力,除了由几乎不受关注的不公平所引起的外,也常因愚昧和混淆不分埋下祸根。4.宗教信仰不是,也不可能是,一个人包罗万象的身份。5.(西方与东方)“反应性的自我认知”:殖民主义者对印度在科学和数学领域成就的贬低,是的印度人产生了一种“被修正”的自我认知:通过选择自己的“优势领域”——即强调印度在“精神”事物方面的相对优势——来同西方一争高下。有一种奇怪的现象:许多非西方的人民,倾向于将自己完全视为“他者”……它们事实上是彻底对外依赖的,只不过是以一种消极和对立的方式存在的。在穆斯林占据优势的辉煌岁月里,他们根本无须采用这种反应式的自我定义。将生命奉献于破坏西方和炸毁西方具有重大实际或象征意义的著名建筑物(911),反映出他们对西方的执迷超过了所有其他优先性和价值。对这样的执迷,殖民化思维的辩证逻辑起着重要的鼓动作用。6.文化决定主义者常常低估同一种文化内部的异质程度。……运用文化决定主义所常常做的,是将文化之锚固定在急行之舟上,极其无效。7.莎士比亚:“一些人生来伟大,一些人成就伟大,而另一些人的伟大,则是别人给与的。”渺小,亦如是。(主动与被动,真与假的差别)8.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倾向于用消除贫困(的能力)来评判政策。因为这是防止政治冲突和动乱最为可靠的方法。9.任何社群中,总是最贫穷的人最容易在这类骚乱中(印度教徒残杀穆斯林时)遇害,因为他们不得不在完全没有保护的状态下外出糊口。10.虽然暴行受害者的社群身份完全不同,但是他们的阶级身份(都是些没有什么经济依靠的穷苦劳工)却差不多。但是在那些片面沉湎于单一性归属的日子里,除了宗教族裔的身份意外,其他身份都不为人们予以考虑。单一性对抗的幻象,造成了对人的彻底抽象,吞噬了被卷入的对抗者的思考自由。11.单一身份的幻象,符合冲突对矿策划者的暴力目的,它是由残暴行径的指挥者精心培养和塑造的。这种单一身份的幻象可以在冲突中加以利用,因此不难理解,它对那种煽动暴力的人非常有吸引力。12.人为地把人类贬低为单一性身份,可能会带来对立性的后果,使世界变得更加易于被煽动。13.为了抵制人类的渺小化(本书的目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得确保我们的心灵不被某种视界所撕裂。啃下这本书的过程,再次印证了梁永安老师那句话:越难读的书,给人的帮助越大。在读书的领域,对于克服困难也同样有奖励。

精彩短评 (总计13条)

  •     真好!
  •     20140402,20140508
  •     我是一名阅读者,又是一名有预算紧约束的阅读者,因此:一、对于自己要阅读的著作有明确的选择,通常书不对味的情况比较少。有些著作即使比较晦涩抽象,但和作者的努力一样,读者也付出一定的努力,其收获也就特别大。二、实际购书量难免大于实际阅读量,但二量之间的差比一般爱收书的人要小得多,仅仅因为宣传推荐而追风热销书基本不会有,有些一时想读的书因为价格问题,也不至于立即入手。人民大学的书,大体来讲价格都高得没谱,好像要走阳春白雪的路数。如果翻译不够水准,那就只能是在价格上阳春白雪了。11月17日200-100活动选了森的三本书,这是其中之一。装帧上讲还可以,纸质比较好,排版比较舒适。搞那些花边我觉得没必要。说到《身份与暴力》的内容,给人印象深刻的是森对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辩驳。一名穆斯林是宽容的温和的,另一名穆斯林却可能是冷血的好战的。伊斯兰教-穆斯林这种身份并不能说明一个人的本性,这种不同表现也不能简单归结为现代化留下的个体特征。我们不该把这种单一身份作为命运的标签,强加到他们身上。在这点上我们中国人可能比西方人更容易理解为什么说身份不该是单一的,因为我们的宗教信仰是比较淡的,而文明冲突论以宗教为人类划分核心。我更愿意这样理解同一信仰在不同人身上的不同表现,即宗教信仰每每不能使一个已经成型的人转变成另一种人格,而只是作为一种信仰在精神上强化了选...择此一信仰的信徒,其本性中的主要特征。比如本性软弱的人倾向于向善良忍让的发展,本性坚硬的人倾向于朝另外方向发展。不同的人对同一教义的理解并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原罪不在宗教,而在于信徒的本性,因为是能动的个体的本性在选择其使自己满足的信仰,也同样是这种能动在驱使他解释教义,而为己所用。并没有明确宗教信仰的人,在精神和伦理上的弹性比较大,显得比较机变(当然也可能更容易走极端,更容易听信于蛊惑和传谣)。这种机变哲学本身会发展成一种文化,一种动态文化。那么,文明冲突论给中国涂上佛教或儒教的文明标签,从而在冲突序列中为中国的发展变化断定一个位置,将是没有逻辑支持的。太多人热衷于全球文明冲突理论,对森的文明划分和冲突必然的反驳缺少关注,也许这也反映出时下太多人对全球局势的悲观或混乱状态。把某一时段的这种消极状态追溯到文明根子上,虽然一劳永逸,但充满危险,——这是温和的森不够强烈的感情表达之一。 阅读更多 ›
  •     屌?
  •     当下,社会隐形的暴力不仅表现在强势种族对弱势种族的压制,还表现在主流群体对亚文化群体、非主流群体的抵制和收编上。
  •     这是一本庖丁解牛般的书,所谓的“文明冲突论”在森的面前简直是不名一文。也正是这本书,将促成人们对身份认同的正解,后面的:民族主义、暴力冲突、恐怖主义都将迎刃而解。
  •     单一性的幻象is bad, cuz it can hurt you, mkay ? 认清diversely different is damn good, cuz it offers you choices, mkay?
  •     不错,这书感觉挺好的
  •     东方学者看西方、全球化,总能得益于其人生经历,不是从他者的角度,而是从边缘,重新理解身份的问题,认同的问题,以及其在全球的实践,并从中反思。有时候一点点边缘,便能开辟一片开阔。
  •     全新的角度,全新的思考,雖有晦澀但是靜下心來讀完,收穫滿滿,不失為大師之作,值得一讀。
  •     印度皇帝阿克巴在很久以前就非常清楚地指出了问题的核心所在,他曾在16世纪90年代对理性与信仰的关系进行过深入的讨论。大莫卧儿阿克巴从到死一直都是穆斯林,但是他坚持认为信仰不能取得超过理性的优先地位,因为人必须依靠理性才能证明——或者(如有必要的话)反驳——继承下来的信仰的正当性。 阿克巴对信仰没有采取“全盘接受或否定”的态度,他愿意理性思考每一种复杂宗教的各种元素。比如,在与耆那教徒争论的时候,阿克巴对他们的宗教仪式持怀疑的态度,但是信服了他们的素食主义主张。尽管所有这些引起了主张宗教应当建立在信仰而不是理性基础上的人们的愤怒,但阿克巴仍然坚持他所说的“理性之路”(rahi aql),并坚持公开对话和自由选择的必要性。
  •     一种视角/理论结合了各种场景链接出了逻辑,没看到落脚点,得出了答案后呢?还是只需要个解释?也可能方案并不好以致我忘了。。。
  •     阿玛蒂亚·森成名作。关于身份(identity)的探讨。购于万圣书园。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