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人生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教育 > 教育与人生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7
ISBN:9787515401560
作者:梁漱溟
页数:314页

章节摘录

记得辜鸿铭先生在他所作批评东西文化的一本书所谓《春秋大义》里边说到两方人教育的不同。他说:西洋人人学读书所学的一则日知识,再则日知识,三则日知识;中国人人学读书所学的是君子之道。这话说得很有趣,并且多少有些对处。虽然我们从前那种教人作八股文章算得教人以君子之道否,还是问题;然而那些材料——《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则是讲的君子之道。无论如何,中国人的教育总可以说是偏乎这么一种意向的。而西洋人所以教人的,除近来教育上的见解不计外,以前的办法尽是教给人许多知识:什么天上几多星,地球怎样转,……。现在我们办学校是仿自西洋,所有讲的这许多功课都是几十年前中国所没有,全不曾以此教人的;而中国书上那些道理也仿佛为西洋教育所不提及。此两方教育各有其偏重之点是很明的。大约可以说,中国人的教育偏着在情意的一边,例如孝弟……之教;西洋人的教育偏着知的一边,例如诸自然科学……之教。这种教育的不同,盖由于两方文化的路径根本异趣;它只是两方整个文化不同所表现出之一端。此只要看我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便知。昨天到督署即谈到此。有人很排斥偏知的教育,有人主张二者不应偏废。这不可偏废自然是完全的合理的教育所必要。    我们人一生下来就要往前生活,生活中第一需要的便是知识。即如摆在眼前的这许多东西,哪个是可吃,哪个是不可吃,哪是滋养,哪是有毒,……都需要知道,否则,你将怎么去吃呢?若都能知道,即为具有这一方面的知识,然后这一小方面的生活才对付得下去。吾人生活各方面都要各有其知识或学术才行,学问即知识之精细确实贯串成套者。知识或学问,也可出于自家的创造——由个人经验推理而得,也可以从旁人指教而来——前人所创造的教给后人。但知识或学问,除一部分纯理科学如数理论理而外,大多是必假经验才得成就的;如果不走承受前人所经验而创造的一条路,而单走个人自家的创造一路,那一个人不过几十年,其经验能有几何?待其经验,一个人已要老死了,再来一个人又要从头去经验。这样安得有许多学问产生出来?安得有人类文明的进步?所谓学问,所谓人类文明的进步实在是由前人的创造教给后人,如是继续开拓深入才得有的。无论是不假经验的学问,或必假经验的学问都是如此;而必假经验的学问则尤其必要。并且一样一样都要亲自去尝试阅历而后知道如何对付,也未免太苦、太不经济,绝无如是办法。譬如小孩生下来,当然不要他自去尝试哪个可吃,哪个不可吃,而由大人指教给他。所以无论教育的意义如何,知识的授受总不能不居教育上最重要的一端。西洋人照他那文化的路径,知识方面成就得最大,并且容易看得人的生活应当受知识的指导,从苏格拉底一直到杜威的人生思想都是如此。其结果也真能做到各方面的生活都各有其知识,而生活莫不取决于知识,受知识指导,——对自然界的问题就有自然科学为指导,对社会人事的问题就有社会科学为指导。这虽然也应当留心他的错误,然自其对的一面去说,则这种办法确乎是对的。中国人则不然:从他的脾气,在无论哪一项生活都不喜欢准据于知识;而且照他那文化的路径,于知识方面成就得最鲜,也无可为准据者。其结果几千年到现在,遇着问题——不论大小难易——总是以个人经验、意见、心思、手腕为对付。即如医学,算是有其专门学问了;而其实,在这上边尤其见出他们只靠着个人的经验、意见、心思、手腕去应付一切。中国医生没有他准据的药物学,他只靠着他用药开单的经验所得;他没有他准据的病理学、内科学,他只靠着他临床的阅历所得。由上种种情形互相因果,中国的教育很少是授人以知识,西洋人的教育则多是授人以知识。但人类的生活应当受知识的指导,也没有法子不受知识的指导;没有真正的知识,所用的就只是些不精细、不确实、未得成熟贯串的东西。所以就这一端而论,不能说不是我们中国人生活之缺点。若问两方教育的得失,则西洋于此为得,中国于此为失。以后我们自然应当鉴于前此之失,而于智慧的启牖、知识的授给加意。好在自从西洋派教育输入,已经往这一边去做了。    情意一面之教育根本与知的一面之教育不同;即如我们上面所说知的教育之所必要,在情意一面则乌有。故其办法亦即不同。知的教育固不仅为知识的授给,而尤且着意智慧的启牖。然实则无论如何,知识的授给终为知的教育最重要之一端,此则与情意的教育截然不同之所在也。智慧的启牖,其办法与情意教育或不相远;至若知识的授给,其办法与情意教育乃全不相应。盖情意是本能,所谓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为一个人生来所具有无缺欠者,不同乎知识为生来所不具有。P2-4

后记

梁漱溟先生关于教育的论述于1935年首次结集成书,由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出版问世,这一版可称之为此书的。1935年版。十年之后,抗战末期日本将投降之前,1945年又由开明书店再版。这可称之为此书的1945年版。    目前即将出版的这本书《教育与人生——粱漱溟教育文集》是此书的第三个版本,可称之为2012年版。这一版本的出版距首次出版已七十余年,距第二次1945年版的出版也有六十多年了。    1945年版是以1935年版为基础,经过增删校订而成,并非只是前一版的重印。它是教育家唐现之先生精心编选于前,又由著者亲自校订增删于后而成,是一个相当好的版本。    现在编成的这第三个版本,保留了1945年版本的全部内容,即使原有的编排次序也未作变更,现将它纳入这一新版本之中,作为此书的“上编”。    “上编”有加以扩充的必要。于是又有本书的“中编”与“下编”。    “中编”所收录的文字。多是就“上编”中曾论及的问题,再加以申论或说明的。如“上编”中的《精神陶炼要旨》一文内曾指出,“要指给大家认识的,就是民族精神”,于是选录了《中国民族精神所在》,收入在“中编”之内,对“民族精神”加以申论。    教育工作的对象为“人”,从事此工作者自应对“人”有所认识。著者晚年写成《人心与人生》一书,此书正是以“有助于人类认识自己”为目的。可是此书难于摘录,详加介绍,于是选录了著者的一次谈话:《我对人类心理认识前后转变不同》,收入“中编”之内。    再如“上编”内的《东西人教育之不同》中曾指出其“不同”,“盖由于两方文化的路径根本异趣”。于是选录了《东方学术之根本》一文,从“根本”处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与认识“异趣”之缘由。    “朝会”是著者一向倡导并自己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方式,坚持此种活动确曾收到师生互励共进的效果。于是在“中编”收入关于“朝会”的著者文字不少,如《朝会的来历及其意义》,以及著者在朝会的若干讲话,以供大家了解此种教育活动的参考。    现在再说本书的第三部分——“下编”。    著者之成长与自学成材,有所成就,当然与他所受之家庭教育——主要是著者父亲巨川老先生的教导,有密切的关系。这在著者的《思亲记》一文中即有这样的话:  “公之为教,独使情余于礼,意得自通,而教之有道,其间分际斟酌,盖有足为一世法者。”关于这“教之有道”,著者后来不只一次有文字记述自己的亲身感受与认识。现在这些文字均收入本书“下编”,供读者研究探讨。    著者是家庭教育“受教者”,至成年之后又成为“施教者”。他以身教与言教影响子孙等晚辈。现选录著者家书数封,收入本书“下编”,从这些家书可见出著者对晚辈言教之一斑。    唐现之先生为此书的1935年版曾写有《梁漱溟先生生平及其教育思想述略》(原名《编者赘言》),对梁先生生平及其思想作了概略介绍,可供此书读者参考;同时为纪念唐先生为此书编辑出版所作出的重要努力,特将此一《述略》保留下来,仍置于全书之首。而唐先生又为此书1945年版所写《再版赘言》,是此书出版历史的纪录,也有保存的意义,因此作为附录收入本书之末。    关于唐现之先生,应在此作一简略的介绍:    唐现之先生,广西灌阳县文市镇田心村人,生于1897年。1919年入南京高等师范,受业于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深受其影响,崇信陶先生教育思想。唐先生终身从事教育事业,尤尽力于师范教育,培养合格的育人人才。他在办学中,贯彻“教学做”、“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育必须为社会服务等陶先生的教育主张。唐先生认为“教育最怕是机械化、形式化,被动而不能主动,因袭而不能创造”,因而提倡“办学自由”,“不能单凭政府法令章则办教育”。先生在广西工作数十年,办的多是“晓庄师范”式的学校,如桂林师专等,因而往往为当权者所不容。    解放后,先生被任为广西司法厅厅长,而未用其所长,使他不能再为教育事业多作贡献,很是可惜。1957年于“反右”运动中“获罪”,就更无可说了。1975年5月,这位教育家未及眼见“十年浩劫”的终结,就因病与世长辞,享年七十八岁。    在此应补述唐先生与粱漱溟先生的曾共事的交谊如下。    1934年至。1936年间,唐先生曾应邀至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山东邹平县),任研究部导师、训练部主任,并兼管院刊《乡村建设》。梁先生在朝会上的若干讲话曾刊载于院刊上,就是唐先生的主张与倡议,将部分讲话辑录成《朝话》出版;因受到读者注意,数十年来至今再版十次以上。至于梁先生的教育论述首次结集问世,以及十年后的增订再版,都是唐先生的首倡,以上已提过,即不再赘述。    此书这次再版的整理编选,实为以唐现之先生主持下的先前两版基础上的后续工作。此后续工作拖延甚久,与因病住院有关,如今终告结束,其不妥与欠缺之处,尚望读者、特别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志,多予指教与评说。    此书的编辑出版工作,又有雍薇同志的合作,在合作过程中她为之付出劳动甚多。现此书终于编成将付印之际,是应记之于此的。    梁培宽    2012年4月30目    时年八十又七

内容概要

梁漱溟(1893—1988),原名焕鼎,字寿铭、萧名、漱溟,后以其字行世。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
大众眼中特立独行的梁漱溟,一身傲骨,不趋炎,不附势,被誉为“中国的脊梁”。一生治学严谨,著作等身。
梁漱溟立志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改造旧中国,建设新中国的“路向”。他的理想是要教育全民,创造新文化,改造思想。
梁漱溟说:“我愿终身为华夏民族社会尽力,并愿使自己成为社会所永久信赖的一个人。”。

书籍目录

目 录
上编
东西人的教育之不同 / 2
杜威教育哲学之根本观念 / 7
丹麦的教育与我们的教育 / 23
精神陶炼要旨 / 55
办学意见述略 / 82
今后一中改造之方向 / 90
抱歉——苦痛—— 一件有兴味的事 / 99
乡农学校的办法及其意义 / 111
社会本位的教育系统草案 / 120
村学乡学须知 / 137
社会教育与乡村建设之合流 / 154
教育的出路与社会的出路 / 161
论广西国民中学制度 / 172
中编
东方学术之根本 / 186
中国民族精神所在 / 191
孔子学说之重光 / 200
略谈人生问题
——浅释“践形尽性” / 208
人类社会建设应有的原则 / 212
我对人类心理认识前后转变不同 / 216
目前中国小学教育方针之商榷 / 229
创办私立勉仁中学校缘起暨办学意见述略 / 236
勉仁文学院创办缘起及旨趣 / 245
大学教育一新试验
——谈勉仁学院说理想 / 252
吾人的生活与家庭 / 257
中西两方教育所注重之不同 / 260
朝会的来历及其意义 / 263
三种人生态度
——逐求、厌离、郑重 / 265
吾人的自觉力 / 268
欲望与志气 / 270
一般人对道德的三种误解 / 271
谈生命与向上创造 / 273
人生在创造 / 276
谈修养 / 278
青年修养问题 / 280
悼念陶行知先生 / 282
下编
思亲记 / 286
我的父亲 / 290
先父所给予我的帮助 / 293
父亲对我信任且放任 / 295
自学的根本 / 297
家书选录 / 299
寄昭侄(1972年) / 299
寄晓青甥(1930年) / 300
寄晓青甥(1951年) / 301
寄宽恕两儿(1939年) / 303
寄宽恕两儿(1948年) / 304
寄宽恕两儿(1948年) / 307
寄钦元孙(1980年) / 308
---------
附录 再版赘言(1945年版) / 310
编后记 / 311

编辑推荐

梁漱溟编著的《教育与人生(梁漱溟教育文集)》内容介绍:所谓教育,不但在智慧的启牖和知识的创造授受,尤在调顺本能使生活本身得其恰好。教育的本意,是要把人们养成有本领、有能力。教育要本于生活,教育必须教学做合一。教育的功用,不外为“绵续文化而求其进步”。教育是帮助人来实现他自己、完成他自己。教育一事应当一面在事实上不离开现社会,而一面在精神上要领导社会。我们的精神陶炼。含有三方面,即合理的人生态度与修养方法的指点,人生实际问题的讨论,及中国历史文化的分析。教育应当着眼一个人的全部生活,而领着他走人生大路,于身体的活泼,心理的朴实至要。

作者简介

梁漱溟编著的《教育与人生(梁漱溟教育文集)》内容提要:本书辑录了梁漱溟先生从青年到老年,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年龄阶段,对中国教育问题的看法和建议。作为一个思想家和教育家,梁先生一生都在思考着人生问题和中国发展进步的问题,而中国的教育问题,正是直接关系到中国的发展进步。梁先生以他卓绝的智慧和锐利的视角,撕开近百年来中国教育的外衣,从体制、内容、形式……等诸多方面剖析教育的本质、问题所在及解决办法。教育是国家的根本、发展的的基石。在今天中国“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社会大环境下,《教育与人生(梁漱溟教育文集)》对教育工作者和社会问题研究者,以及对普通读者,都将有极大启示作用。

图书封面


 教育与人生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6条)

  •     偶然的机会在安卓凤凰开卷读到这本书,梁老在教育方面的远见和卓识让人感到非常震撼。
  •     时时不忘教育乃我中华之文化之教育。书中收录之文章,于当下教育亦有所启牖。
  •     本想买来看看怎么教育儿子,没想到是本讲大的教育,开民智的书。不过也让我更明确了,教育重要的是激发本人求知欲,而不是填塞。
  •     梁老认识问题很深刻。我等需要长时间细读。
  •     剪辫子后中国文科教育转为实科主义,时代的变革无法阻挡。
  •     这本书应该后边人整理 的 没有预期的好 当然跟老先生的写作内容无关 而是跟这本书本身有关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