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和讲故事

当前位置:首页 > 少儿 > 中国儿童文学 > 故事和讲故事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3
ISBN:9787309071894
作者:王安忆
页数:259页

章节摘录

城市无故事在我插队的地方,人们把“讲故事”说成“讲古”。所讲的其实倒并不一定都是古人的事迹,也包括邻庄或本庄曾经发生的事情。如谁家的女儿和谁家的儿子相好,一气跑到了男家;如谁家的媳妇起夜时看见了黄鼠狼,随后就一病不起,命归西天。但是,这些事件确都是发生在讲述之前,是过去的事件,相对讲述的当时,也可说是“古”了。再看“故事”二字的构成,其中有两个词素:“故”和“事”,“故”是来修饰“事”的。所以,“故事”即是“从前的事情”,也就是完成了的事情。从此意义上来说,将“故事”说成“古”则是千真万确的了。至今也还记得,在昏暗的牛房里,合着铡刀切着牛草的嚓嚓声,听一个投宿的外乡人讲古,四周墙根里的烟锅忽明忽暗。现在,我们就有了“故事”的第一个定义,即过去的事情。然后,我们还会发现故事必须是一个过程,它基本上须是什么人(包括动物)做了什么事,这当是一个起码要素。假如没有人物,便做不成事情,剩下的只有一幅风景,就成了一帧画了,若还有些声音,可以变成一支小曲儿,假如只有人物,这人物什么也不做,那就成了一张照片,而且是报名照了。所以,故事大约是必定要有什么人(包括动物)、做什么事。做什么事,且不只是做一个或一些动作,这些动作须有动机,互相间有联系,最后或多或少还要有结果。因此也就是说,这些动作的发生、发展、联系、结束便组织成了事情的过程。并且,当这一个人做着某一件事的过程中,他必得到其他人的协作与互助,所以此过程中应还包括人与人的联络、组织,这则是一个横向的过程。在乡村里,人们一代一代相传着祖先的事迹,那事迹总是有关迁徙和定居,人们又一代一代演绎着传宗与发家的历史。人们在收割过的土地上播下麦种;白雪遮盖了麦地;春天,雪化了,麦子露青了;长高了;又黄了;人们便在一个阳光热烈的早晨,等待露水干了,咔嚓嚓地割下了麦子。这时候,麦子的故事完成了,大豆的故事开始了。人们犁了麦地,将麦茬翻进地底深处;耩子吱吱扭扭地歌唱着播下豆种;在骄阳如火的伏天里,人们去锄豆子;秋风爽爽的夜晚,人们赶夜路走过田野,便听见豆荚铃铛似地叮叮当当响着,有炸了角的豆粒落在露水打湿的柔软的地上,收割的日子来临了。一个孩子出生了;会爬了;会走了;会背着草箕子下湖割猪草了;会在大沟里偷看女人洗澡了;然后他挣九分工了;又挣十分工了;娶媳妇了;媳妇生孩子了。一个人的故事完成了延续了下去。在这里事情缓慢地呈现出过程,亦步亦趋,从头至尾。而村人们在很长久的时期里稳定地集合在一起,互相介入,难得离散,有始有终地承担着各自的角色,伴随和演出着故事。他们中间即使有人走远了,也会有真实的或者误传的消息回来,为这里的故事增添色彩。于是,我们看见,在这里具备了故事产生的条件,这条件即是承担过程的人物和由人物演出推进的过程。而当此过程成为故往的事情时,又有自始至终的目击者来传播与描述此过程,讲故事的人也具备了。

内容概要

《故事和讲故事》汇集了著名作家王安忆的小说理论和小说批评。
《故事和讲故事》四辑四十篇文章,分别涉及作家自己的小说观念、对小说名著的解析、小说与城市、小说与妇女问题等论题,汇合起来,则可看出一个有多年实践经验的著名作家对于自己本业的体会和理解。

书籍目录

自序:我的“四不”原则
第一辑·故事
故?和讲故事
小说的物质部分
故事不是什么
什么是故事
谁来听故事
城市无故事
在吉隆坡谈小说
我看长篇小说
我看短篇小说
——《心疼初恋:刘庆邦小说选》序
情感的生命
——《王安忆选今人散文十七篇》序
小说如是说

作者简介

《故事和讲故事》汇集了著名作家王安忆的小说理论和小说批评。
《故事和讲故事》四辑四十篇文章,分别涉及作家自己的小说观念、对小说名著的解析、小说与城市、小说与妇女问题等论题,汇合起来,则可看出一个有多年实践经验的著名作家对于自己本业的体会和理解。

图书封面


 故事和讲故事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这本书知名度不高,都没什么人看。本来王安忆的非小说的书就没什么销路,这本就更加了。那是不是被埋没了呢?呵呵,要分两方面来说。书末有本书简介,也就是大家可以在上面看到的那一段。四十篇文章分成四部分,分别是故事、经典、上海、女性四辑。其实这只是一个很粗浅的分类,这四十篇文章原来就很杂,你说按这四种分类勉强也可以,但我说按编年也很好啊,比按这四种分的还好。王安忆写小说大家都知道,但她研究小说的书和文章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她已经有好几本书了,这只是其中一本。这四十篇文章虽然有些是讲上海和女性的散文,但其余的都是和小说研究有关。里面有些文章与其它书收录的有重叠。但重不重叠这还不是关键问题,重点是好看不好看。那好不好看呢?小部分好看,大部分一般。具体哪几篇好看,那就见仁见智了,但好看的大致分布在前面。王安忆研究小说那么久,这里面的不是她的最新成果,但这些旧成果似乎没研究出什么来。不过她自己也知道,小说研究太复杂,她不一定能出成果(实际能出成果的人也没几个,你能数出哪些来),她能研究出多少是多少了。作为非写作人员的读者,小说研究的那些书我们不需要看那么细,而且很多大部头我们根本看都看不下去,而读读王安忆的文章知道一点规律也就满足了,至少能够吸收,不然看了吸收不了那些还不如不看。每篇文章末尾有附日期,这点要表扬一下出版社和编辑。虽然没按编年来排序,但也姑且原谅了吧。欢迎没看过的读者留言提问。

精彩短评 (总计52条)

  •     王安忆老师的书,支持,支持
  •     一个作者要虚构出一个像人的人物,就必须对人有深入的了解。于是好的文学就是具象化了的关于人类生命的哲学。
  •     第一辑故事篇还可以,第二三辑一般。第一辑中有一篇谈到城市无故事,从大城市的工业化进程人们的生活节奏说起。二辑文学评论只重视故事的讲述,没有多少见地。有一个谈上海无文化的,太激进不能认同。四集有一篇地母精神普及了一下。以后要读好书。。。
  •     需要多读品味
  •     都是20年前的文章。。。看不下去
  •     王安忆的书,很不错
  •     为写毕业论文买的,还挺好的,书看起来有些年代了,毕竟是限购蛮,对研究蛮有帮助的
  •     珍爱生命,远离中国作家
  •     应该是本随笔集。起了个很不错的书名。
  •     没看完,布鞋
  •     作为一个有经验的作家,给喜欢文学的人一些提示。但包装破了,还好书没坏。
  •     书不错,但是有些内容比较难懂,毕竟是专业作家写的,需要花点功夫读
  •     故事和好故事!好故事和故事!
  •     从写作者的角度讲述小说的结构
  •     读到“有一个故事就只有一个对应的说故事的方式”。。看着看着,觉得王安忆太过理性地看待写作,我这个想看看她有如何感受的初衷瞬间熄灭,了无兴趣。感性的表达方式中掺杂那么多理性的思考,是不是真的好呢。。看不下去了
  •     前面一小撮关于小说创作的文章很好。也是读了这些再回忆课堂部分才更理解她的教导理论和希望学生努力的方向。后面针对某部具体作品的分析和漫谈就没什么意思了。
  •     相比八十年代,还是更亲近王老师现在的状态与观念。
  •     短篇小说更是高端艺术。长篇小说更重技术性。
  •     前半部分非常精辟,后面一般了。
  •       这本书知名度不高,都没什么人看。本来王安忆的非小说的书就没什么销路,这本就更加了。那是不是被埋没了呢?呵呵,要分两方面来说。
      书末有本书简介,也就是大家可以在上面看到的那一段。四十篇文章分成四部分,分别是故事、经典、上海、女性四辑。其实这只是一个很粗浅的分类,这四十篇文章原来就很杂,你说按这四种分类勉强也可以,但我说按编年也很好啊,比按这四种分的还好。
      王安忆写小说大家都知道,但她研究小说的书和文章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她已经有好几本书了,这只是其中一本。这四十篇文章虽然有些是讲上海和女性的散文,但其余的都是和小说研究有关。里面有些文章与其它书收录的有重叠。但重不重叠这还不是关键问题,重点是好看不好看。
      那好不好看呢?小部分好看,大部分一般。具体哪几篇好看,那就见仁见智了,但好看的大致分布在前面。王安忆研究小说那么久,这里面的不是她的最新成果,但这些旧成果似乎没研究出什么来。不过她自己也知道,小说研究太复杂,她不一定能出成果(实际能出成果的人也没几个,你能数出哪些来),她能研究出多少是多少了。作为非写作人员的读者,小说研究的那些书我们不需要看那么细,而且很多大部头我们根本看都看不下去,而读读王安忆的文章知道一点规律也就满足了,至少能够吸收,不然看了吸收不了那些还不如不看。
      每篇文章末尾有附日期,这点要表扬一下出版社和编辑。虽然没按编年来排序,但也姑且原谅了吧。
      欢迎没看过的读者留言提问。
  •     运来的时候封面上有点脏,
    内容还行,
    纸的韧性有些差
  •     喜欢王安忆文字的繁复而又能击到内心的深处,每每总有共鸣。
  •     一直挺喜欢- -
  •     我喜欢复杂的动机
  •     过年回家,这本想看那本也想看,不知道先下手哪本,到头来一本书都没看就走了。这次直接床头抓一本,好好读完,看完一本是一本
  •     涉及文学者必读的书。
  •     教会我讲故事的书
  •     也许并不是启蒙的最优书,也许只是我在门口边儿溜达的时候恰好看到了它。可无论怎样,它对于我,有着不一样的意义。私人感情也值五星的。
  •     第一辑可以给5分,也适于一气呵成读下后慢慢在阅读中反复实践。后面的就可以不时翻翻。
  •     喜欢王安忆,她的书我必买,这本书很好
  •     把她的作品收齐了,哈哈。嘢
  •     版式太密字体又小,不知道编辑排版是不是菜鸟。
  •     三星半。
  •     经典、上海、女性三辑解读地尤为细致有味,充分体现了上海作家与女性作家的特点,又能以较为广阔的视角来评述,五星〜〜
  •     前两章可读,后面的观点无聊
  •     王安忆作为一个作家,对于理论有着自己的思考和探索。而且的确很有价值,其中的一些篇章极有启示。遗憾的是,王安忆在很多地方浅尝则止,仅仅只是开了一个头,真希望她能够静下来继续深挖下去。
  •     文学批评太有意思了。
  •     书是好书.不过收集了这么多集子,发现彼此之间内容有很多重合啊
  •     写作这件事,是以年为单位的。后面的评没有好好看,那个年代的故事都是一倒一摊苦水,最近不想看这种。以及,对于写作的认识,可能我穷尽一生也达不到这样的高度。
  •     说起文学,姜还是老的辣,尽管许多通俗文学很发达,但在志趣上依然是传统而且俗套的,在这点上,还真的得向作协的这帮人学学。
  •     书还行,看了有启发
  •     蛮好的,但不及王的其他基本文学评论惊艳
  •     本书不是文学教程,本篇作品是王安忆的文学思想汇总
  •     王安忆的书,果然不错
  •     正合我意。
  •     例证
  •     有些地方看得较为粗略,因为有的评论是涉及到具体的作品分析,倘若没有对原作的深入阅读,是很难从评论的文字中得出一些“精髓”的。很好的书,值得再细读一遍。
  •     大部分是很早以前的文章 其间王安忆自己的文学观也在变化 里面的一些观点,我不是很赞同
  •     那一个公认的、熟悉的、人人知道人人看见的世界已成为古典主义时代的遗迹和废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每个人都无法企图在别人的世界里看到自己的世界,每个人也都没有以往的大公无私去表达别人的世界。每个人的自己对每个人都是最重要的,每个人都要求表达自己的世界,谁都不愿当听众了。
  •     好看的文艺评著、、、、
  •     难得看看严肃的书(踹)。收录的内文时间跨度很大,可以看出作者不少观念的变化,也能看出那一辈的老作家真的很注重土地文化和那种沉甸甸的“厚重感”。我蛮喜欢看对其他文的分析和发想,虽然未必懂但也受益不少。另外我总感觉作者写的序好像都是剧透……www补充一句,时代局限性真的蛮强。
  •     再版的书,很多都是王安忆的旧文了。有些文章观点无法完全认同,比如说大陆小说语言是“情景展示性”的,台湾语言是“抽象构筑性”的;再比如她80年代写的城市文化旧文《上海味与北京味》,观点更是过于偏颇。总得来说,这本书的时代感很强,8090年代的气息很重。。。大师和作家的区别就是,前者是超越时代的,后者是受时代所限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