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家书》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亲子家教 > 家教理论 > 梁启超家书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8
ISBN:9787500688402
作者:梁启超
页数:253页

喜愛任公者不可錯過

先說書籍,1.全文收錄。之前看過一些介紹任公給孩子們書的文章,都是摘錄的片言,或者有的介紹任公教育子女的書,將信件內容分類,打散組合。我個人卻極喜歡這種全文的方式,雖然會夾雜一些家務事、政治事,但未使不是讓我們對任公與子女間交流的瞭解更全面,況且讀原原本本的文字,更能讓我們心貼得更近,好像當面閱讀雖瑣碎卻親切的信件。2.編者之用心是我最欣賞的,隨便列舉幾點:a. 每封信都有一句摘錄(在頁眉),是該信的總括或亮點,也體現了編者收錄該信的原由;b. 有些信後附有信件中所提事情之結果,讓讀者更瞭然;c. 全書按每年一章的順序,每章後都有一二封任公書信手跡,讓我們如臨其面,如見其人;d.扉頁任公手書“寶貝們都好嗎?爹爹”,簡單的句子真是全書之眼;e. 扉頁背面按長幼列出九個子女,對讀此書非常實用,看前半冊時我經常記不住他們的姓名及大小,常常翻此頁;f. 前面很多照片,讀信時很想看看他們都什麼樣子;g. 書前不僅有任公簡介,還有九個子女的簡介,讀信時看著任公對孩子的期許,比照他們實際的經歷;h. 最後有任公逝世經過二文(我實不忍看)以上幾點,每樣都是編者用心的結果,是帶著感情地為讀者著想。彙編任公書信,不能不令人心生敬意,編者也確是他的好兒媳。再說內容,之前我主要是敬佩任公,現在則更增加了一層喜愛。讀其著述、講演,看到一個讓人敬重的學者,但你若要本著同一想法讀其書信,想看看他對兒女開什麼小灶,則恐怕要失望。全書只看見一個父親,一個喜歡稱“孩子們”的“爹爹”,“教訓話“可說是很少,更多的則是與孩子們全方位的交流,在不斷的閒話中,真的不知不覺地愛上這位老父親。我讀書中間不時有些感想,但想還是全書讀訖後再說,現在竟一時忘了,索性大家自己看吧。先生作文有趣,本來已經寫完了,但一碰到個學術問題,便又滔滔不絕了。即使在病中,也時常”著述之興又起“。說到先生之死,我一個八十年後之人猶心痛不已,況身受其愛之兒女乎?弟子乎?我雖有不少話想說,但與本身主題無關,也罷了,只說一句:真是庸醫殺人不償命、西醫殺人心安理得。

邻家大叔

一代大师,在家书中尽显邻家大叔范。童心未泯,频向儿女撒娇,宠爱子女、略显溺爱幼子,也曾为子女学费担忧,托关系为子女、女婿安排工作,轻描淡写自己的病情,对待儿媳(林徽因)和女儿似乎还是有点区别滴。教子女做人、做事。教子女懂子弟之礼,感恩二叔、答谢提携自己的恩人;让子女养成好的心态,“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得做且做”、“业”与“报”,“生当乱世,要吃得苦,才能站得住”,“在军界活动,非在本国有些“同学系”的关系不可以“,”读书,方面要稍多“,”择友,不可和轻浮的人多亲近“,”随遇而安,顺其自然“,”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士大夫救济天下和农夫善治其十亩之田所成就一样“,”学问是生活,生活时学问“,”做官实易损人格,易习于懒惰于巧滑,终非安身立命之所“,”人生惟常常受苦乃不觉苦,不致为苦所窘耳“。最佩服任公也是最意外的是,其善理财。投资股票和房地产,这也是其子女学费及全家生活的重要保障。

佩服,佩服

了解饮冰室主人还是多一些从教科书上的百日维新开始的,更深一步的了解是在思成与徽音的时候,大概是在2010年年末的样子,对这一对才子佳人感兴趣得不得了,看了纪录片,读了林洙,买来了清华大学的土木工程教材《清代营造则例》瞎看,当然也买来了陈寅恪与傅斯年的《大师之后再无大师》。不敬不敬,在任公的地盘里说了不少周边之语。最为感动的是启超的爱子之心感叹的是启超居然对理财也非常在行惋惜的是那个年代的医术居然能没有规范的鉴别左右肾的法规喜欢的段落有不少,规劝的居多,留下这一段作为这次小议的结束。最厉害的还是任公的育才之能思成所学太专向了,我愿意你趁毕业后一两年,分出点光阴多学些常识,尤其是文学或人文科学之中某部门,稍为多用点工夫。我怕你因所学太专门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单调,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即为苦恼,乃至堕落之根源。再者,一个人想要交友取益,或读书取益,也要方面稍多,才有接谈交换,或开卷引进的机会。不独朋友而已,即如在家庭里头,像你有我这样一位爹爹,也属人生难逢的幸福,若你的学问兴味太过单调,将来也会和我相对词竭,不能领着我的教训,你全生活中本来应享的乐趣也削减不少了。我是学问兴趣方面极多的人,我之所以不能专积有成者在此。然而我的生活内容,异常丰富,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我每历若干时候,趣味转过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

梁氏的启示

读历史教科书时只知道梁启超是百日维新变法的倡导者之一,并在这场革命失败后逃亡海外,那时候觉得初高中的历史书对其做法有贬,其实教科书只是当朝当代的一种政治诱导,诱导我们按其历史价值观的逻辑去思考,但我今天看来这确实有害的,对于个人的认知,因为有太多我们不明真相的东西并不像教科书里宣扬的那样。在我心里,历史教科书给梁启超老先生留下了难以修复的阴影,那昏暗的图片里常常的辫子,虽然是清朝人独有的特点,但我对其没有多少好意,更不会喜欢以至于崇敬这样一个人的。直到我读老先生的《学问之趣味》,这篇闲散之文给了我很大的启迪。我开始重新审视在我人生阅历、知识结构里所谓的常识,曾经那些道听途说来的常识(并且这些常识是被我们反复强化了以为是正确的东西)根植于内心的害处就是其构成了你我的知识体系,对于世事的判断是依照这个体系来的,我也不得不说,我常常被这样的常识绑架了。梁文道在他的《噪音太多》里写过这样一句话:其实他们不是像鸵鸟一样把头埋进沙里,装作什么都看不见;就是用双手去阻拦河堤的缺口,再悲哀地目睹水流不断从指缝间渗出。常识蒙骗了我们的意识,也这般显得无奈,或者也是因为我们的无知,因为我们不明真相,可恨的就是不明真相不解是非却妄加评论,害人;而无知的常识对于人生诸事的判断,害己。 在《学问之趣味》开篇就这样写道: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倘若用化学化分“梁启超”这件东西,把里头所含一种原素名叫“趣味”的抽出来,只怕所剩下的仅有个零了。那种原先冰冷的形象瞬间化为乌有,一个有趣的老头跃然,从趣味说开去,是因为我们所认为的学者的形象通常是严肃的,不苟言笑的,然而趣味之人,是不可能整天板着脸嘴过活。那么,在我们的世界里,有多少是情且真且切的值得我们付出所有闲暇以至于“消遣”了的。文中也有对世人恳切的奉劝:若是做别的职业呢,我劝你每日除本业正当劳作之外,最少也要腾出一点钟,研究你所嗜好的学问。在历史长河里,个人终是渺渺,然而宗亲世代皆成就学问,你难道没有多少好奇吗?梁启超九个子女,个个成才,且各有所长。大女儿梁思顺,自幼爱好诗词音乐,编有《艺衡馆词选》,是后世研究梁启超学术思想的重要参考;长子梁思成,这是国人最熟悉的一位,当年曾血泪保北京古城而不成,今天看来其远见卓识令人感慨,同时为京城古建筑因要现代化而被摧毁的惋惜,梁思成是国际著名的建筑学家,据说日本的奈良能够保全跟他有莫大的关系,而其妻林徽因与徐志摩的瓜葛在文坛也广为流传,1948年当选为第一届中国院士,是我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可惜,可恨的十年动乱,使其受尽折磨和凌辱,含冤离世;三儿子梁思永,著名的考古学家,与梁思成于1948年同选为第一届中国院士;四儿子梁思忠,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可惜25岁因病早逝;五女儿梁思庄,著名图书馆学家;六儿子梁思达,长期从事经济研究,与科学院经济所编著《中国近代经济史》;七女儿梁思懿,主要从事社会活动,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八女儿梁思宁,参加革命工作数十年;九儿子梁思礼,著名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之一,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梁启超的子女个个成就斐然,你会发现九个子女中并没有都承袭老先生旧业,而是各个行业的精英。这也折射出了老先生兴趣之广泛,研究之专深。单看其子女的成就,梁启超就算得上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教育家,我不知道老先生在家里是怎么教育子女的,但我知道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对于学问对于人生的趣味,放任式的任其发展,但其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惠及子女后代,这种影响是难以估量的。突然有一种若为人父,怎么教育后代的思考,或许不用挖空心思去思考教育的方法,因为我们都有一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惯性思维,往往也本末倒置,梁启超或许并没有专门地去研究怎么为人父怎么样去教育后代。然而他身上所散发出来的厚实的底蕴,是自然而然的流露,沁人心脾的。我想,要教育别人,先要着实好好教育自己。在中国的社会里,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都会对财富有这样一种评价,富不过三代。然而精神的财富,或许是永恒的。10月28日,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首任会长梁从诫先生因病在北京辞世。尘封的历史,又被吹去表面的灰沙,翻开的是梁氏三代的家族史。梁从诫先生因其显赫的家世而被众人关注,其父梁思成其母林徽因,爷爷梁启超。他后半生献身环保事业,被誉为中国民间环保第一人。梁氏三代,其成就只是后人反观历史得结论的一种考量,然而从当时当代成功学的思维来看,梁氏三代无疑又是失败的:梁启超因变法而逃亡,报国之心未能救国;梁思成血泪保北京古城墙而古城墙被毁,后人只能在史料中哀叹,我们现在也常常想,要是当年北京另立新城,完好保存古城,像巴黎一样,那今天的北京至少不像今天这么“繁华殆尽”后而底蕴渐衰,至少也保存着一种文化的浪漫,梁思成不能,他只能目睹古国的城墙被付之一炬;梁从诫先生致力于保护祖国环境江山,而其晚年只能眼睁睁看着暴发式的经济增长带来先污染后治理的惨淡,深感无奈。然而先贤的智慧是超越平庸的,虽然掌权者未必明白,但实践最终启示后人,那些曾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哲人,才是最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文革中曾以臭老九的身份排在最后的知识分子,其实是这个社会进步的推动者。然而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是对于社会有一种良知,对社会的诟病不满,并能利用其所学开出一剂良方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梁氏三代无疑是成功的知识分子家族,是能给中国社会拷问良心的谏言者,是能推动社会思考的贡献者。不管你是出于什么考虑,或许是好奇,或许是敬佩,是感慨,梁氏精神里沿袭的那种“不息(梁启超《学问之趣味》里学习研究的方法第二点)”,那种兢兢业业,不论做什么,都能引领那个行业,这是最值得学习,也是我最为敬佩的。还有,不管你有没有为人父为人母,读读梁先生给子女的那些信件,你或许会发现教育子女的“方法”。此文是为缅怀梁从诫先生,希望他老人家能含笑九泉。2010-11-7 早晨

宝贝们都好吗

通观整本书,看到的是一个博学多闻、心性通达、谆谆教导满心爱意的父亲,和一大家幸福的孩子,温馨的家庭。扉页的:宝贝们都好吗 爹爹。就是一个让人温暖的亮点。而且这父亲好可爱。摘录些好玩的句子:1 “问思庄何故写信与二叔而不与我。”(还吃醋诶)2 给女儿么寄去衣服“汝三人将所赏衣服穿起照一相寄我”(好温馨)3 做官实易损人格,易习于懒惰于巧滑,终非安身立命之所4 “我那晚拿一张纸写满了:我想我的思顺。思顺回来看我。等话(思顺要多感动)5 思成思永遭遇车祸,拼命互相照看,在医院无危险后“思永嘴不能吃东西,思成便大嚼大啖去气他。思成腿不能动,思永便大跳大舞去气他。”哈哈

通过家书了解历史

读家书要比读传记感觉更亲切更真实,在当下写给亲人的只言片语,毫无保留,不用修饰,也不用在意旁人和世人的眼光,所以比自传更了解人的内心,比史书更真实反映当时的社会。从当时作为政治家、文人的梁启超身上,我们站在清末到民国时期比较高的阶层来看当时的社会,最大的感触就是开放和自由。在有经济基础的前提下,让子女一个个都出国留学。同时又极富经济头脑,在山西买矿。试想,如果不是战争,不是社会的动乱,那份家业都能够很好得保存和增值。既有政治家的头脑也有经济学家的理性。

一个男人的赤子之心

历史书上那个倔强的人的脚注。是一个温暖和善的父亲。是一个会和家人撒娇的男人。是一个好奇任性的大孩子。是一个忧国忧民的学者。每个历史书上一个短短的评价后面,错过了那么多的血肉。突然想再看遍历史书了。

孩子拼爹是真的,只是要拼怎样的爹爹

当下,无论是社会期许还是媒体助攻,都对女子如何为女子做了太多的要求和规范,诸如大龄单身女子该如何自处,大龄单身女子去相亲就是自取其辱,婚后既要美也要提升内涵,如何避免沦为三八婆遭老公嫌弃,坐月子是女人改善智商的唯一机会,哪怕是怀了孕产了子也不能有丝毫懈怠,明星们纷纷产后晒身材,拼了命地在最短时间内恢复到最美最苗条最少女态,对自己狠到惨无人道,全然不顾健康和自然法则,到处还一片叫好!各路自媒体也纷纷加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以女性自我提升为切入点来运营公众号,美服美妆育儿情感+鸡汤,分分钟赚到十万+转发量和每日大几千甚至过万的赞赏。有的电影主题曲甚至颇没底线的开始以“你要睡得比我晚起得比我早还不能比我早死”为噱头,来博得眼球,哪怕是引来口水大战也在所不惜,反正女性女权一切跟女子有关的话题总是可以用来消费的,至于作妖起了怎样霸道蛮横女奴的社会风气,那是商人大可不必考虑的最偏远一面。感觉如今当女人已经不是一个天然的性别设置,而是一场从黄毛丫头就要开始的超长马拉松,期间有任何差池都是你罪有应得,都是你自己不够美不够瘦不够有学识不够聪明不够大度不够智慧造成的——莫怪男人不要你——而这所有努力的唯一的评判标准却只在:男人要不要你——这似乎成了女人一生唯一的终极目的,没有男人要,再有能力有钱权有智慧那也是极度悲惨和值得同情的。反观男性,社会对男性的要求又在几许?除了能赚钱这一条,似乎再没别的。管他们三观正不正、有没有学识、读没读几本书、会不会顾家、爱不爱孩子、合不合格做父亲,只要他赚了钱,哪怕是顶着三根头发揣着啤酒肚子满脸坑坑一身油腻看了就食欲顿消,那人家也是成功人士也是了不起的。试问,有专门针对男人该如何为男人才能守得住妻子的心和孩子的尊敬避免被抛弃这样的社会规则和社会呼吁吗?社会整天告诉你,如今早已男女平等了,甚至女权已经凌驾于男权之上了,你看,大多数男人在家里都是怕老婆的了,诸如此类的借口来迷惑女孩子,让不谙世事的女孩子真的以为自己生活在天下对等的乌托邦里了。其实,社会呼吁什么恰恰正佐证了它稀缺什么,就像一个人朋友圈爱晒什么就是TA稀罕什么是一样的。君不见,和谐之声每年都不绝于耳,你几时真见到和谐社会了?有的只是日益拉大的贫富差距和蠢蠢欲动的不服输阶层罢了。好了,以上皆为私货,个人愤慨也好,自我警醒也罢,都不是重点。本文重点其实是想推荐《梁启超家书》一书——这是我读过的最科学最人性化也最温情最实用的传播育儿理念的书籍。倘若在当今网络社会,梁任公绝对是当仁不让的育儿大V。是的,绝对是育儿大V,而不是历史书上给我们灌输的政治斗士。读《梁启超家书》以前,对梁启超的印象可以用两个关键词全部概括:康梁维新和少年中国说,似乎他的整个人生都是政治的是鼓噪的是不停前进的是生命不息折腾不止的。读了《梁启超家书》,一刷历史书上交给我们的梁任公的刻板印象,原来相比于他的政治成就和学术成就,他更大的成就在于当了一个有远见有胸怀有爱又有趣的“孩子奴”父亲:梁氏一门九子,除了三位院士,其余六子均在各自领域成为独领风骚的领军人物。梁任公在1912年-1928年间,陆续给在国外求学的几个孩子写了几百封家书,可简单归结为:为人、为学、为国民三大类。只要看字,梁先生的个人品性便全都跃然纸上了,不必再做任何赘述。为人人生惟常常受苦乃不觉苦,不致为苦所窘耳。此次义举虽成,吾亦绝不再仕宦,使汝等常育于寒士之家庭,即授汝等以自立之道也。汝必须顺承我已,若固欲速以致病是大不孝也。汝须知汝乃吾之命根。吾断不许汝病也。(此孩奴性格明显,哈哈)我本答应庄庄(次女梁思庄),明年暑假绝对不讲演,带着你们玩一个夏天(孩奴又一佐证:)。但做官实易损人格,易习于懒惰于巧滑,终非安身立命之所。(那几年考公务员热的人们,大可以看看一位有远见卓识的大家,对于把做官当做终身事业的看法以及对自己孩子的教导。)人生之旅力途甚长,所争决不再一年半月,万不可因此着急失望,招精神上之萎顿。汝生平处境太顺,小挫折正磨练德性之好机会。吾常说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士大夫救济天下和农夫善治其十亩之田所成就一样。只要在自己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去做,便是第一等人物。(梁任公对于成功的定义,对于孩子所专之业的包容性可见一斑。也因此梁思成学建筑学梁思永学考古学在当时看来都是极为偏门和看不见前途的专业,但是二位公子皆开我国在此专业之先河。)我说你“别要孩子气”,这是叫你对于正事——如做功课,以及料理自己本身各事等,自己要拿主意,不要依赖人。至于做人带几分孩子气,原是好的。你看爹爹有时还有“童心”呢。“感觉着做错多少事,便受多少惩罚,非受完了不会转过来。”这是宇宙间唯一真理,佛教说的“业”和“报”就是这个真理,自业自得,随作随受。其实我们刻刻在轮回中,医生不知经过多少天堂地狱。我的宗教观、人生观的根本在此。人之生也,与忧患俱来,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你们都知道我是感情最强烈的人,但经过若干时候之后,总能拿出理性来镇住他,所以我不致受感情牵动,糟蹋我的身子,妨害我的事业。这一点你嗯虽然不容易学到,但不可不努力学学。为学汝等能升级固善,不能也不必愤懑。但向果能用功与否,若既竭吾才则于心无愧。若缘怠慌所致,则是自暴自弃,非吾家佳子弟也。(此心态对于必望子成龙的家长很有启发性,过程努力了不愧对自己就好,至于结果,那也要是看天性的,不必强求。)至于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是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十余年前所学现在只好算古董,既已当外交官,便要跟着潮流求自己职务上的新智识。大成到怎么程度,当然还是以天才为之分限。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收获如何,现在想他作甚?着急他作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懦自馁,近自己能力去做,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是有多少贡献。(这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我之所以放到为学这段,正是因为当今很多公司拿这句话来要求员工,也是洗脑大神了。这句话是对自己来说的,是一句自律的话 ,特别是对求学来说,而不是用来律他的,要求别人的,好吗!特别是对于公司,你要求员工个个都莫问收获但求耕耘,只干活不管工资多少,只加班不求吃饭睡觉,那是没人性的,好嘛!请公司们对号入座!)孟子说:“能与人规矩,不能与人巧。”凡学校所教育所学总部外规矩方面的事,若巧则要离了学校方能见。规矩不过求巧的一种工具,然而终不能不以此为教,以此为学者,正以能巧之人,习熟规矩后,乃愈益其巧耳。我怕你因所学太专门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单调,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即为苦恼,乃至堕落之根源。再者,一个人想要交友取益,或读书取益,也要方面稍多,才有接谈交换,或开卷引进的机会。不独朋友而已,即如在家里头,像你有我这样一位爹爹,也属人生难逢的幸福,若你的学问行为太多单调,将来也会和我相对词竭,不能领着我的教训,你全生活中本来应享的乐趣也削减了不少。我是学问趣味方面极多的人,我之所以不能专积有成者在此。然而我的生活内容,异常丰富,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为国民人生在世,常要思报社会之恩,因自己地位做得一份是一份,便人人都有事可做了。凡为社会任事之人必受风波,吾数十年日在风波中生活,此汝所见惯者,俗语所谓见怪不怪,其怪自败,吾行吾素可耳。做首长的,“劳于用人而逸于治事”,这句格言,真有价值。(职场人士,要学习哦。事必躬亲的可不一定是好领导。)要各人自审其性之所近何如,人人发挥其个性之特长,以靖献于社会,人才经济莫过于此。各位爸爸们,你们有多忙?你们忙到如梁启超般家国都风雨如晦吗?人家即便如此也不忘陪孩子玩耍,教导孩子,谈心书信,你们生了孩子,难道就担一个“父亲”的名声,而把所有的育儿责任都推给了妻子,让妻子像寡妇般育儿吗?我最讨厌的一句话是,赞扬一个妈妈,含辛茹苦地把孩子抚养长大。那请问他们的爸爸呢,若要早逝,那无可厚非。那些没有早逝的爸爸们,你们为父的责任和义务又在哪里呢?请不要把育儿当成是女人天经地义的责任!请爸爸们也能学习梁任公之一二,恐学识很难达到,那至少在态度上认清自己一直推脱掉和回避掉的义务都是另外一个人在帮你担着,请不要觉得,你在外面赚钱,妻子全职在家带孩子就是靠你养着的,她一直在帮你完成人之为人的另一笔。请不要一直要求女人有奉献精神有包容心,请爸爸们也贡献一点奉献精神也持一点包容心吧。

悲哀地发现,那时也拼爹

抱着育儿学习取经,结果发现,梁老爹也在子女就业前安排实习、工作等,让我等草民情何以堪。育儿传奇,还是阶层固化,不知该如何说是好。看到了普通人家也一样有的温情,也看到了名门望族在经济和社会行事、甚至文化视野中的宽裕和便利,想起自己小时候看本书都难,找不到书源,更没人鼓励,反有家长、学校以学业为重进行批评教育,想想,悲从中来。

读《梁启超家书》的一点感触

1,家书把梁启超从一个遥远的、不真实的历史人物,一个历史符号、文化符号,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人。家庭、妻子、儿女、朋友、饮食、起居、疾病、财产、社会活动等等细节,因此而产生的真实性,勾画出了一个“活人”的生活画面。他在信中表现出的慈爱、怜悯、愤怒、恬静、忧虑、童心等等感情,使得这个人血肉丰满真实。不像照片里正襟危坐,也不像正式发表的文章里那么道貌岸然。2,他处于忧患之中时,即安慰女儿:“处忧患最是人生幸事,能使人精神振奋,志气强立。”3,有时候并没有太多话要讲,便写:“他事如常,无可告,聊书数行,慰汝远念耳。”他的信,还是写给大女儿的多,一来大女儿大,懂事;而来,大女儿俨然是众儿女的“班长”,可有领头的作用。1928-10-12病中又告大女儿:“我平常想你还自可,每到病发时便特别想得厉害,觉得像是若顺儿在旁边,我向他撒一撒娇,痛苦便减少许多。”还是大女儿最理解父亲,和父亲最亲近。4,家书中也提到一些金钱事情,但多为大额的房产、投资转移、某个子女的教育基金事项等,总的看来,家书所录的1912年~1927年这些年间,梁启超的家境颇佳,同时供养2~3个子女在海外留学,并不感到吃力,日常的工作就是读书、写文、演讲、会客、所任社会职务,也多为虚职。我想,他在家书中表现出的“精神贵族”的状态,也跟他的稳定的经济状况有关。(当然有人可能质疑,也有境遇窘迫,精神世界也十分富足的例子。这个,我无法反驳,甚至可能承认:梁启超年轻的时候也可能落魄、流离失所,仍不改其志。但上述仅仅是读这本书的感慨而已,并不做广泛的推论。)5,梁启超的儿子被汽车撞伤,他妻子愤怒肇事者,继而投诉的对象是当时的总统黎元洪,可见这一家人的贵气。若提到传统上的“士绅”与“贵族”,这家人真是不虚了。6,“人生之旅历途甚长,所争绝不在一年半月,万不可因此着急失望,招精神上之萎葨。”7,1932年11月5日信中,他说士大夫救济天下,和一个普通农夫善治其十亩田所成就是一样的。只要在自己的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去做,便是第一等人物。我又想到,尽自己力量做事,就是“事业心”,事业心强的人,有时候可能家庭观念弱。常常被批评没有“人味儿”,冷酷无情。若重心放在家庭呢,那么又怎么能做到“尽”自己力量去做呢?这就涉及到一个平衡的问题。所谓中庸之道,就是不偏不倚,平衡的好吧。又,梁启超对待子女婚姻是这样:“由我留心观察看定一个人,给你们介绍,最后的决定在你们自己,我想这真是理想的婚姻制度。好孩子(注:思顺),你想希哲如何,老夫眼力不错罢。徽音又是我第二回的成功。”8,梁启超谈起人生观,就说佛教里的“业”和“报”的概念,是宇宙间唯一真理(呵呵,够言重的吧)。但凡自己造过的业,无论为善为恶,自己总要受报,一斤一两,丝毫不能躲闪。而且善和恶是不抵消的,恶业受完了报,才会算善业的报。或者两者交替进行。与基督教不同,忏悔固然得好处,但曾经造过的恶业,并不因忏悔而灭,而是要等报受完才灭。若能绝对不造恶业,(而且常造善业——最大的善业是“利他”),则常住天堂。佛教说的是涅磐,其实涅磐的本意是清凉世界。梁启超说:“我虽不敢说常住涅磐世界,但我总算心地清凉的时候多。……这也是因为我比较少造恶业的缘故。我的宗教观、人生观的根本在此。”9,林徽因的爸爸林长民中流弹意外死亡,为了安慰媳妇林徽因,他说“人之生也,与忧患俱来,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你们都知道我是感情最强列的人,但经过若干时候之后,总能拿出理性来镇住他,所以我不致受感情牵动,糟蹋我的身子,妨害我的事业。这一点你们虽然不容易学到,但不可不努力学学。”“思成、徽音性情皆近狷急,我生怕他们受此刺激后,于身体上精神上皆生不良的影响。他们总要努力震慑自己,免令老人担心才好。”10,一封有趣的信,是写替徐志摩证婚。徐志摩追求林徽因不得,林徽因转而嫁梁思成。但徐志摩竟是梁启超的晚辈加朋友。真是个奇妙的圈子。梁启超又脾气大,不知道是不是气愤徐志摩追求过林徽因,因而在信中严厉批评徐志摩。同时用以警告林徽因吗?——预防万一林徽因还有其他念想(毕竟徐诗人的魅力很大)。当然,上面只是我卑鄙而毫无根据的猜想。梁启超真正的说法是这样:“徐志摩的新妇是王受庆的夫人,与志摩恋爱上,才和受庆离婚,实在是不道德至极。……。青年为感情冲动,不能节制,任意决破礼防的罗网,其实乃是自投苦恼的罗网,真是可痛,真是可怜!”“想对那个人(张注:陆小曼)当头一棒,盼望他能有觉悟(但恐甚难),免得将来把志摩累死,但恐不过是我极痴的婆心便了。……。品性上不曾经过严格的训练,真是可怕。”梁启超对道德、节制、礼防、冲动的理解,清醒而现实。别以为人可以不考虑这些。后面会写到:人格不是独立存在的,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体现出来。(这里不详说了,后面说。)11,关于孩子的前途,他是看得很深的。他说:“思成呢?我就怕因为徽音的境遇不好,把他牵动,忧伤憔悴是容易消磨人志气的(最怕是慢慢地磨)。……我所忧虑者还不在物质上,全在精神上。我到底不深知徽音胸襟如何,若胸襟狭窄的人,一定抵挡不住忧伤憔悴,影响到思成,便把我的思成毁了。……总要常常保持着元气淋漓的气象,才有前途事业之可言。”关于想回国加入北伐军队的思忠,他是很担心的,说:“走错了本来没有什么要紧,聪明的人会回头另走,但修养功夫未够,也许便因挫折而堕落。”又有信关心梁思成的职业前途,提到梁思成“胡闹”,“他来信一字不提(根本就来信太少),因此我绝不知他打何主意,或者我所替他筹划的事,他根本不以为然,我算是白费心了”。生气完了,还是原谅儿子,仍细细嘱咐大女儿对弟弟“责备他、教导他一下”。对儿子的关切、爱护之情,溢于言表,真是舔犊情深。12,对整本家书的理解,不能脱离作者的时代背景,至少在梁家周围小圈子内仍然是一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氛围。在这种家庭氛围中,似乎做一个大学问家,并不弱于做一大政治家、或大商人——甚至大学问家更牛。梁启超本人就是读书入仕退引返学术界的过程。在他家庭的氛围中,仍然是非常崇尚知识、文化(当然也并不轻视政治报国、军人责任)。总体上仍然是“文人家庭”,这与历史上的“文人画”“文人诗”的传统也是一脉相承的。约100年过去了,反观当下,是一个金钱至上、(以暴力为要挟的)权力至上的社会。在这种背景下读“口述历史”,有穿越时空的超现实感,也许这就是读书的乐趣所在吧。在梁启超的时代,做商人挣大钱,不是那个时代的主流,入不了他们的眼。在那个时代,尽管社会动荡、战乱频呈,但总体看中国社会的脉络并没有断,中国文化的根还在。再想想,梁启超还接受过光绪皇帝召见呢,尽管他曾是新思潮的引领者,但他的骨子里,仍然是一个中国传统文人。实际上,民国早期、北洋时代,尽管武人当道,但是对于文人,仍然十分尊重和仰仗,无论谁上台,都不敢怠慢了这些文人,也十分尊重大学、图书馆等等机构。在那个“有文化”的社会,光有钱、有兵,是没用的。再说回那种“文人气质”,其实所谓文人气质,与相对应的“商人气质”、“武人气质”“庸人气质”并无优劣之分。只不过有人受某种熏陶习于这种气质,偏好这种气质罢。在其他人眼中,文人迂腐刻板古怪;而在文人眼中,其他人则流于下品。大千世界,各种气质并无高下,不过道不同,不相为谋而已。13,针对梁思成的择业,梁启超想的很深,这背后反映的是梁启超非常注意保持儿子的积极、健康心态和人格。他说:“你们即已成学,组织新家庭,立刻须找职业,求自立,自是正办,但以现在时局之混乱,职业能否一定找着,也很是问题。……暂时随缘安分,徐待机会。若专为生计独立之一目的,勉强去就那不合适或不乐意的职业,以致或贬损人格,或引起精神上苦痛,倒不值得。”一般青年为生计不得不如此,但你们算是天幸,家庭还可以帮你们一把,也没有什么要紧。写信是告诉你们有点心理准备,就算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职业,也不要失望沮丧。“失望沮丧,是我们生命上最可怖之敌,我们须终生不许他侵入。”这与查理•芒格的观点(《穷查理宝典》,446页)是一致的,查理•芒格说:有种“自我服务偏好”的心理因素常常导致人做傻事。它往往是潜意识的,所有人都难免受其影响。“自我”认为有资格去做它想做的事情,例如自我透支来满足它的需求。妒忌、怨憎、仇恨和自怜都是灾难性的思想状态。过度自怜可以让人近于偏执,偏执是最难逆转的东西之一。我认为这是精神卫生。每当你们发现了自怜的情绪,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哪怕是自己的孩子患上了癌症,也要想到:自怜是于事无补的。总是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它是一种错误的思维方式。因为自怜是人类的一种标准反应,但是你们可以通过训练来摆脱它。(优秀的竞技体育运动员就是这样的人。因为竞技体育必然有胜利和失败。优秀的运动员在成长过程中一定是伴随着大量失败的经历。那么迅速从失败的心理状态中调整出来,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投入未来的比赛,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例如巴萨的球员,也要面临本赛季失败的比赛。普通球迷失望沮丧,但职业球员就一定会迅速调整,这就是心理训练的过程。)总的说来,两个人说的都是人的精神力、意志力,抵抗外界压力的能力。有时候我们承认人并非万能,并非钢铁,并不是能够抵抗任何外界的压力。常常举的例子,是老舍这样的透彻人间百态、世情冷暖的人,仍然抵御不住压力,选择自杀。又或者另外一位乌克兰的书记Stanislav Kosior,在巨大的压力面前心理崩溃。但是,今天读到这里,转念又想毕竟还是有人在巨大的压力和灾难面前挺了过来。作为普通人,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吧。14,在1928-5-13的信里,梁启超再次表达了他对强大人生观的看法:“你们几时看见过爹爹有一天以上的发愁,或一天以上的生气?我关于德性涵养的功夫,自中年来很经些锻炼,现在越发成熟,近于纯任自然了,我有极通达极强健极伟大的人生观,无论何种境遇,常常是快乐的,何况家庭环境,件件都令我十二分愉快。你们兄弟姊妹个个都争气,我有什么忧虑呢?家计虽不宽裕,也并不算窘迫,我又有什么忧虑呢?”他说的“纯任自然”,与钱穆引孔子所说: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同一个意思吧。15,最后一篇文章,是1922年梁启超在苏州的一篇演讲《为学与做人》。这其实反映了梁启超的“天人合一”的人生观,我正想谈谈这种人生观与另一种美国人生观的不同所在。梁启超先提出论点:“大学要学做人!”然后提出:(1)知者不惑1)相当的常识2)专门的职业(行业共识、前人基础)3)总体的智慧(要磨练“粗浮的脑筋”,变成细密而踏实。遇到繁杂的事情,也可以彻头彻尾想清楚他的条理,自然不至于惑了。把向来浑浊的脑筋,着实将养他,叫他变成清明。)(2)仁者不忧: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仁,是普遍人格的实现。人格不是单独一个人可以表现的,要从人和人的关系上看出来。然则人格主义,就是宇宙即人生,人生即是宇宙(天人合一)。凡能体验“我的人格和宇宙无二无别”者,就叫做“仁者”。仁者为何无忧?因为大凡忧之所从来,不外乎两端,一曰忧成败(名),二曰忧得失(利)。秉承“仁”的人生观,就不会忧成败,为何?因为我们知道宇宙和人生是永远不会圆满的,所以,周易六十四卦,自“乾”始,而终于“未济”,循环往复。我们所做的事,不过在宇宙进化几万万里的长途中,往前挪一寸两寸,哪里配说成功呢?然则不做怎么样呢?不做便连这一寸两寸都不往前挪,那才真真是失败了。“仁者”看透这道理,信得过“只有不做事才会失败,凡做事便不会失败”的道理。所以《易经》说:“知其不可而为之。”有这种人生观的人,还有什么成败可忧呢?“仁”的人生观,不会忧得失。因为认定这件东西是我的,才会有得失可言。那么连人格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天人合一嘛),不能明确画出界限,然则哪里有东西可以为我所得?既已没有东西为我所得,当然也没有东西为我所失。我只是为学问而学问,为劳动而劳动,并不是拿学问与劳动作为手段来达到某种目的,又有什么可失去呢?所以,老子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这种人生观,自然会觉得“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自然会“无入而不自得”。他的生活,纯然是趣味化和艺术化的。(3)勇者不惧上面两条,还不完备。因为意志力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如果意志力薄弱,便有丰富的智识,临时也会用不着;便有很优美的情操,临时也会变了卦。建立意志力,第一要心地光明,如孟子所说“浩然之气,至大至刚”,一个人要保持勇气,需要从一切行为可以公开做起。第二要不为劣等欲望之所牵制。一个人的意志,由刚强变成薄弱极易,由薄弱变成刚强极难。一个人有了意志薄弱的毛病,这个人可就完了。自己做不了自己的主,还有什么事可做?受了别人的奴役,只要自己肯奋斗,终能恢复自由。自己的意志做了自己情感、欲望的奴隶,那么,真是万杰沉沦,永无恢复自由的余地,终身畏首畏尾,成了个可怜人了。然则做到此真是不容易,非时时刻刻做磨练意志的功夫不可。意志磨练的到家,自然是看着自己应做的事,一点不迟疑,扛起来便做,“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样才算顶天立地做一世人,绝不会有藏头躲尾左支右绌的丑态。因此,提到现在的大学教育,对于人格培养、意志力磨练的环节完全没有。剩下的知识教育,也仅仅停留在贩卖智识杂货铺,对于总体智慧的养成、判断力的建立毫无建设。除非诸君自救,有何办法?上面是梁启超的人生观,另一种美国式的人生观,可以参考这篇文章:《彼得•泰尔:一位信奉自由意志的硅谷亿万富翁》(http://laoyaoba.com/ss6/html/77/n-336477.html)。在这种美式人生观里,就没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了。美国人想的就是怎么改变这个世界:世界的科技、文化、经济模式在什么条件下会产生巨变?历史上哪些年代有这些巨变?我们生活的当下的“变化”,仅仅是些修修补补,还是对人类生活有根本意义的变化?如果我们的社会在最近10年、20年没有根本性的变化(你看看美国人多性急?),原因是什么,我们该怎么办?“我是个超级天才,SUPERMAN,我发现了上述问题,我的解决方案是这样——BALA…BALA…BALA…”上面两种人生观,谁能说清楚孰优孰劣?呵呵。16,《梁启超家书》第二季——梁思成的故事。受到梁启超如此多教诲,儿子梁思成的人生又是如何?毫无疑问他在建筑学界成就斐然。但是娶林徽因为妻究竟是幸与不幸?坚持留在大陆究竟是智与不智?(其父在戊戌变法失败后知道流亡海外,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57年反右的时候,写下的言论究竟是不是出自内心?林洙这个人,抛弃自己的右派丈夫,究竟是因为压力下的意志力崩溃,还是本性就是个见风使舵、唯利是图的小人?梁思成丧妻7年之后续弦如此人物,我们应该理解为人之常情,还是斥之为老来糊涂?这一切的细节,已经无从考证,但免不了让读者唏嘘:他的一生际遇一定超出梁启超老先生的预料。

邂逅次书

只读了“学问之兴趣”一文有几条路应走:第一,无所为。没有目的,为了学而学,为了做了做。第二,不息。每天腾出一点钟,研究你所嗜好的学问。第三,深入的研究。坚持,专一,一层一层的往里面钻,一定被他引导“欲罢不能”的地步。第四,找朋友。趣味比方电,越摩擦越出。有这种不假外求,不会蚀本,不会出毛病的趣味世界,竟没有几个人肯来享受!太阳虽好,总要诸君亲自去晒,旁人却替你不来。学习 勉励自己

梁任公的治家之道

感想以下几点:1、我看的是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社,无意间在书城看到其他版本,相对比之下感觉这个版本不太好,没有时代背景介绍,有些书信内容不知道来源是什么,看得稀里糊涂还得找度娘解答。2、前半部分书信用文言文撰写,不知道为何1922年开始突然转为白话文撰写书信,按理说1919年白话文运动开始,估摸着是过几年才影响众人。反正文言部分看不太懂。3、梁任公九个子女,个个成才,梁思成梁思用梁思礼三个院士,其他子女也都是大家。公务繁忙的梁启超先生对子女教育非常上心甚至可以说是像妈妈一样啰嗦,在书信中,跟子女聊饮食睡眠这些流水账,亦聊人生、事业、婚姻!梁任公是个大家,政治家文学家哲学家教育家,好

梁家有训三达德

提倡“百善孝为先”的中国,从蒙学的《朱子家训》,《颜氏家训》,一直到清末的《曾国藩家训》,任何一篇关于教导自己子女立身、处世、做学问的文章,都有一副神色严峻的教训面孔,板着,端着,让孩子和家人觉得惧怕。有此印象,对于写这类文章的父亲们,便都有了一种固定的认识。甚至读《傅雷家书》时,也羡慕傅聪有如此博学多才,循循善诱,同时又严格要求孩子的父亲。而近日,读得一本旧书——《梁启超家书》,忽然发现,梁任公教育孩子是如此的不同。写《少年中国说》的梁任公(启超)曾经这样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参加戊戌变法之前之后,曾经想着君主立宪,而后又支持民主宪政的梁任公,在一生之中思想多变,兴趣多变,唯有对他儿女的拳拳爱意从未改变,为了少年中国梦,梁任公仁慈地呵护着子女,精心培育着子女,引导着子女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发展,梁启超的9个儿女,人人成才,且各有所长,当年中央研究院第一批院士中竟然有两人是他的孩子: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此外有才女梁思顺,图书馆学家梁思庄,毕业于西点军校任十九路军校官早年病逝的梁思忠,研究经济学的梁思达,参加革命的梁思懿和梁思宁,已经第三个成为院士的火箭专家梁思礼。家书按照时间顺序展开,第一篇便可看见梁启超指导时年十九岁的女儿梁思顺学习宪政行政法、经济学、财政学、国际法,等等,“因思若吾爱女在侧,当能令我忘他事……”“汝求学不可太急……”,接下来便是给思成思永的“若缘怠荒所致,则是自暴自弃,非吾家子弟矣。”随着儿女们的成长,梁任公说:“人生之旅历甚长,所争决不在一年半月,往不克因此着急失望,找精神上之萎(上草头下畏”“至于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紧接着,梁任公便开始教导“做官实易损人格,易习于懒惰与巧滑,终非安身立命之所。”“学问是生活,生活是学问”“人之生也,忧患俱来,知其无可奈何,则安之若命。”“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它则甚?着急他则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有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去做,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梁任公在本书里的文笔很活泼的,古文和白话相间的,亲切动人。有意思的是,梁任公称呼自己的孩子“宝贝思顺”,“没出息的小庄庄”“老baby”,他是非常平等亲和地与孩子们交流,当孩子们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梁启超是给出了这样的安排,他说“我对于你们的婚姻,得意的了不得,我觉得我的方法好激烈,由我留心观察看定一个人,给你们介绍,最后决定在你们自己,我想这真是理想的婚姻制度”,而且,当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婚事定下之后,梁启超会问女儿思顺“你的意见怎样呢?”此书选择的大部分是梁任公给子女谈为学和做人的书信,后附三篇演讲和谈话录,其实也是总结了梁任公认为为学做人的思想——所谓三达德——即为“智、仁、勇”。一如梁任公说的:“养足你的根本智慧,体验出你的人格人生观,保护好你的自由意志。”少年中国,中国少年,皆在于此。【原文地址】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idWriter=2996523&Key=419775165&PostID=28253061&BlogID=150117

是一个和善温暖的好父亲

中共笔下的历史只给这么一个有才学,爱儿女的人扣了一顶改良派的帽子而已。被几个字就盖棺定论的人还有许多,比如李鸿章,比如曾国藩,而他们值得的远远比这多得多,梁启超儿女八个,个个成才,无一人留在外国,可见家庭的爱国影响有多重~~远比那些嘴里含着各种爱国口号,用各种不义之财把妻女送到国外享福的人,有气节,有风骨多了!公道自在人心。


 梁启超家书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