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妈妈育儿经》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亲子家教 > 家教方法 > 法国妈妈育儿经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0
ISBN:9787508635491
作者:(美)帕梅拉•德鲁克曼
页数:304页

关于欧美中育儿的一些对比

大概三天陆续看完的,有一定启发。从目前中国的情况看,年轻的家长受鼓励自由赞扬的美式育儿法影响较深,而对传统的主张对孩子进行约束、管教立规矩的人做法比较排斥,就我的观察这样的结果使我看到那些在公共场所喧哗吵闹、目中无人、自我中心、制造麻烦的孩子王越来越多,而父母几乎都采取视而不见态度,丝毫不以为耻,这也是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从这本书的开头看作者作为一个旅居法国的美国人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显然,法国的舆论指向更趋于传统,即孩子就是孩子,他不应成为奴役成人的皇帝,更不能去扰乱他人的生活,而一个没有规矩在公共场合吵闹的孩子对于法国人来说这是一种耻辱,与美国很不同,家长和孩子都会遭到舆论间接或直接的谴责排斥。这本书列举了很多细节来阐述法式与美式的异同,基于一个很简单的原因,作者觉得无论在公众场合或者是私下法国孩子都表现出成人般的彬彬有礼和安静,无论是大人还是还看上去都那么从容安详,这和需要在游乐场追着孩子声嘶力竭、在餐厅不停为孩子的捣蛋行为道歉的美国父母完全是天壤之别。就传统而言,无论中国还是欧洲,在启蒙之前对于孩子看法比较一致,即孩子的地位低于成人,法国甚至在60年代孩子仍不被允许上饭桌吃饭,基于的出发点当然是一个假设前提,即孩子是脆弱而缺乏经验的,无论在智力还是体力上都需要成人的支持和指导,这一点在新大陆显然被完全颠覆了,任何人自出生起就是一个被赋予权利的人,没有地位高低之差,于是各类丰富的美式育儿法探讨的都是如何解放人的天性激发创造力树立自信而非去压制人性摧毁他的自尊,设定条条框框束缚住这个年轻的人类活跃的思维。在这样的认识背景下,很自然的,以频繁的鼓励赞扬代替指责,以从不对孩子说不来暗示孩子不拒绝别人维护他的自尊。这样类似这样的做法带来的结果好的一面如教育家们所愿孩子们个个自信满满、敢于表达尝试,负面的一面则是难以约束、为所欲为。于是美国社会也形成了对这种任性孩子宽松的舆论氛围,人们不会为孩子在服装店恶作剧地扯掉衣架的服装而生气或者指责父母,孩子们确实可以为所欲为。法国人显然没有接收这样的讯息,或者说如东方人这样急于学习美国的方法。与中国人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全盘否定传统教育的做法不同,在人权尤其是女权运动的震撼过去后,法国人在1968年开始反思并改良传统的教育观点和做法。法国已经有很高的起点,卢梭的爱弥尔这样的产生于启蒙运动著作是法国的育儿圣经,他们只需要调整一下对孩子地位认识即可,即提高孩子的人格地位,帮助他找到自己可以自信自立的道路。但是这不意味着孩子可以凌驾于大人,或者习惯于在成人的社交中让自己变成焦点。他们同样很害怕孩子变成只会守规矩的呆瓜,缺乏个性,在早期教育中同样有悖于美国注重早期的技能开发,法国人注重感知,去玩水而非学游泳,让孩子感受更多对他们来说新鲜的事物形成他们自己的认知。作者总结了很多被法国妈妈称为什么也没做的方法。比如延迟满足,设定有界限的自由,勇于放手让孩子学会独立和自处,保有私人空间等等。而如果去询问法国妈妈,她们会回答顺着孩子的节奏,没什么特别的方法。法国育儿书少的可怜,而且绝不会像美国那样像一本实用的操作手册,它们大多是在诗意地唤起一种感觉,相比提供解决问题的实用的方法,法国人更强调做这件事的心情状态。而法国妈妈之所以从容的可以培养出更有规矩的孩子乃是基于她们自己的生活哲学,她们甘心愿意花精力生育抚养孩子但绝不会不会轻易地牺牲个人的生活品质。她们需要在怀孕后可以精神抖擞苗条迷人地回到工作岗位,可以像育前一样享受浪漫的二人世界,甚至哺乳也是被职场女性排斥的,法国男性甚至不能接受乳房除了性器官之外有其他的实用功能。她们无论如何不会接受如作者描述像个美国的妈妈拖着产后臃肿的身体成为婴儿的全天候的餐厅和旅馆,并且继续忽略自己的身材和事业,将所有精力放在孩子身上。而法国的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并不会觉得受压抑或者被忽略,他们很早便接受了每个人都需要有独立空间的意识,包括对他们自己。他们表情常常是满足而快乐,比如享受自己在妈妈指导下烘培的蛋糕,在划定的界限内释放自己的天赋。妈妈相信自己的爱绝不会让孩子感觉孤单。反过来总是被孤立从不被拒绝的美国孩子却总是性感暴戾,永远欲求不满。很简单,法国人认为设定界限就是为孩子控制欲念,懂得人生的获取需要耐心和放弃。还有有趣的一点,法国父母会强制自己的孩子和其他成人问好。这和我小时候的情形一样,也是我从小最头疼的问题,似乎在法国大多孩子也不能做的更好,作者写到大多数的情形是被问候者等待几秒,于是说没关系,化解尴尬。这样的反复似乎很无趣,对孩子大人似乎都是负担,我发现中国十年前就几乎没有家长这样做了,大多家庭的孩子可以对访客不置一词。但法国的父母似乎依然在坚持,他们认为如果不这么要求就是一种羞耻,他们很在意通过让孩子向别人问好来体现对别人的尊重,这也是提醒孩子他人需要尊重的方式,而在孩子没有做到的时候不去督促就是成人的无礼表现。这一点的形成需要全社会达成的共同认知,从社会环境的要求上是苛刻的。至少在中国我早已习惯了不被孩子问候,相反哪个孩子问候了我会有点受宠若惊。

一个妈妈了解的法国妈妈育儿方法,只能参考一下。

无意间在新华书店翻到的书,当时正为孩子的睡眠问题而头痛。翻了几页觉得里面的提纲写得还不错。买回来后阅读完,觉得文章有些太罗嗦,太多作者本人的心里想法和描述。里面有些观点我是无法接受的,比如孩子都能2-3个月就能睡整觉,我觉得这个诊断有些太粗糙。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我想他们都有自己的时间点。想让孩子早点会睡整觉是大人的愿望,为了能达到这个愿望他们总会想到办法。但并不表示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方法。就如同孩子什么时候断奶一样。当然可能是因为法国的教育环境跟国内还是有一些大的差异,作者的观点只能做为参考。这本书我觉得值得学习的是让妈妈们要放松自己,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论自己做得怎么样,都不要总是为内疚感所累。好好活好自己,才能给孩子一个更好的妈妈。

《法国妈妈育儿经》快乐妈妈养育聪明儿

养儿容易,育儿难。难在那含辛茹苦的哺育,难在那辛苦劳作的呵护,难在那时刻不停地教育。也正是因为难,所以很多的妈妈们感觉精疲力竭。累得几乎透支,累得茫然不知;累得焦头烂额;累得依旧找不到好的方法。然而,也有那么一群妈妈们其实并不觉得辛苦。她们或者更在这样的养育过程中感到充满着快乐和幸福。当然,这并不是空口说辞。一部《法国妈妈育儿经》带领着我们一干众等疲于奔命,身心疲惫的妈妈们聆听了一堂相当生动和实用的育儿心得课程。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西方法国妈妈的育儿心经;从中,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的育儿心法;从中,我们可以融会贯通地洋为己用。事实上,针对中国那些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我一向并不很是赞成。而此刻这本通过美国妈妈书写的关于法国妈妈的育儿经更是解开了我关于育儿理念的新篇章。每个国家的妈妈们都有不同的教育模式。在总结和归纳的同时,我觉得本书更加一针见血,异常明了地告知着我们众多的家长朋友们各国不同的教育理念和育儿心得。因为有了一个非常直观,鲜明的对比,我们读者更可以从中作出相应的总结和归纳。并非什么都是外国的好。但是这也并非什么都是我们众多的育儿理念就正确。比较的过程中,我们其实不难发现原来做一个成功,快乐的妈妈也并非难事。因为法国妈妈便是在育儿的过程中为成就了一名非常快乐的妈妈。妈妈的快乐并非会干扰宝宝的聪明。相反的是,妈妈的快乐育儿过程同样也是促成孩子更聪明的一大通道。具体内容且看书中的详细道明。也许乍然看到如此的归纳我们肯定有点好奇。若要收获,注定付出。既然付出,注定辛苦,何来快乐?但是,法国妈妈却是以最为直接生动的实例告知着我们父母的快乐更是孩子聪明的源泉。原因何在呢?因为她们非常成功地将快乐和聪明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无论是她们对待教养孩子的心态,还或者是她们独特的孕期生活,还或者是她们处理孩子独立的教养模式,又或者是她们在教育孩子的引导模式等等方面都比较合理地顺应了孩子和家长的互动沟通空间。孩子既不是被“牛拴鼻子,马上鞍”,也不是”脱了线的猴子“难控制,运筹帷幄,因势利导的教养铸就了快乐和聪明的最佳组合并存。不得不承认的是《法国妈妈育儿经》很是精辟地讲解和揭示着那些关于快乐妈妈养育聪明儿秘诀。非常值得有心的中国家长朋友们仔细阅读和研究一番。轻松解脱家长教养包袱的同时,我们其实可以让孩子发挥更大的聪明成长空间。

另一种眼光看待育儿

书看了一半,很喜欢。一打开书就津津有味的停不下来了。自己怀孕的时候也看了很多育儿的书,大多是美国的,所以和这位美国妈妈有共鸣。没想到法国的育儿经会那么的与众不同。在带孩子的过程中也关注自己正是我最近遇到的问题,老公说我是一门心思都扑在了孩子的身上,孩子的情绪左右了我,我又左右着我的老公,最后是左右了全家的情绪。我急切的想找心理辅导,没想到无意中在书店看到了这本书。特别适合于我。孩子并不是你的全部。让孩子知道,父母也有自己的生活,如果需要参加进去必须遵循大人的规则:)很羡慕优雅的法国妈妈以优雅的方式带着孩子——对于我来说这种状态就像在天堂。还在学习中,希望能学到一二,运用于实践!

追求理想也能成就幸福的两种美德

一本书是否能勾起他人的阅读欲望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我经常听到相熟的编辑抱怨:你知道有好多读者说为啥不想读这本书?因为封面上有那谁谁谁的推荐语……因为很少会有名家推荐的时候说些诸如:虽然我不同意作者阐述的很多观点,然而确实说的很有道理。像《法国妈妈育儿经》这本书,腰封上那么多陈词滥调都没动摇我分毫信心,却差点因为封底虎妈蔡美儿的的一句褒奖直接把书扔进垃圾桶。鉴于有很多如我一样不停在了解教育领域却比我更有钱更没时间脾气更强硬的读者,我觉得中信为了合法范围内理应追求的利益而把蔡美儿的推荐语给删掉,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意见。本书的作者,原本是报社国际新闻版块专门负责拉丁美洲的记者,成年要在外面跑,后来终于多亏经济危机被解雇了成了自由撰稿人,随后与丈夫来到巴黎定居,通过她的著作与经历我们可以看出来,在拥有孩子(我是指她计划要孩子,而不是一个婴儿呱呱坠地之后)前,她生活中的绝大多数东西都和教育一个全新的小生命一毛钱关系都没有,而且本身就是一个码字的,我们却可以看出来她和我们的父母,全世界的很多父母一样,对于教育甚至选择教辅书籍上感觉无所适从(是教育辅导,不是我国特有的教学辅导),是什么促使她写了这本书呢,是一个世界上最出名,没有之一的懒散城市的多数居民居然都能教出世界上最有教养的孩子。没有证据证明上帝特别青睐巴黎,事实也证明这些孩子的父母可不是教育学科班出身也没偷偷扔掉没教成功的孩子。那么他们何以能成功呢?帕梅拉用整本书的篇幅来讨论这个问题,并呈现给我们看自己的娃“小豆豆”的转型过程。中国的父母有一个比较牛逼的特点,就是能够在把自己搞的惨不忍睹的同时让孩子也终生痛苦。我此前在一个与我所学专业南辕北辙的单位上班的时候,非常难过的亲眼目睹了“大多数时候,是上等人还是下等人完全是由你自己决定的”这个真相。正届轮流去外地培训的时候,有一个人品很差的同事,向我们叙述自己不放心去外地的理由竟是“女儿每天晚上不扯着自己的耳朵就不能睡觉”。就我所见所总结,一个人的素质修养与学历并没有直接的相关性,但同样,更不能说素质高的人都学历不高。这位没读过几年书还没到三十岁的同事是二婚。后来我分析这个案例的时候,唯一能得出的结论是,她由于自身能力的欠缺只能依靠加强女儿依赖性的方式来绑定丈夫。从乱七八糟的民间“智慧妈妈经”来说,这个做法很聪明,但囊括再多男人不会离开的技能点,都抵不住一个诱使他精神出轨的理由。不惧怕残酷理论只是因为被诱惑的一方硬件不够强而已。前不久我读《无后为大》时盛赞作者是有真正道德的人,有旁人对我狂吠:你个教书匠,我们都不生,你教什么,喝西北风去……你应该相信,人种本身并无退化之理,就是因为有你这种渣滓一样的父母,孩子们的整体素质才会江河日下。法国的育儿理论一直都是世界范围累最先进的,在这里就不赘述教育学理论了。对于法国的父母来说,对孩子所做的一切,不是为了表现自己在奉献身心是最重要的。我要教你礼貌,教你有修养,教你学会独立,做这些,是要让你学会尊重,我们是你的爸爸妈妈,但这并不代表就应该一切以你为中心,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的空间,当我们在一起的时候,教养是为了我们能享受这样的时刻,你也能,而不是其中任何一方使用强权或撒泼以及大嗓门为所欲为,而另一方痛苦不堪。这种教育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等待。父母应当有自己的时间,孩子应当尊重,这是人生中极为重要的一课。作者用婴幼儿夜里总是醒来,父母睡不好觉的例子无情的告诉大部分“时刻不忘体现自己一切为了孩子”的爸爸妈妈们:你的宝宝是为了满足你的需要才半夜醒来的。如果不是央视的垃圾广告浅薄的发动各色人等抹黑教师欣慰的表情,我愿意用最灿烂的笑容褒赞帕梅拉的领悟能力——多少混进教师队伍的货色终其一生都不能领悟到的道理,你领悟了。这个道理,面对摩崖石刻能融会贯通者,除了孜孜不倦的学习与天赋之外,还需要一颗摒弃虚荣善于自省的心。持续时间将长达30年的著名的“棉花糖实验(在我国棉花糖被随意换成蛋糕之类)”的主持者米舍尔教授友情出场,有力的证明教会孩子忍耐与等待更有助于成就两代人的终身幸福,这样务实,不惧装腔作势的家长们的结论也同样值得我等致敬。总的来说,如果你是有教育理论与实践基础的人,帕梅拉学到并总结出来的这些是毕业于哈佛大学的王涛先生的“规矩和爱”侧面呈现,所以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很多案例可以用我此前知道的理论来理解,不过需要注意的一点,法国专家提醒我们:对宝宝的回应机制只在出生后约4个月内有效,以后就很难纠正了。文末顺便告知妄想一辈子劫持孩子的父母们,作者在本书中抱怨美国还未引进的法国著名儿童教育学家,儿童精神分析学家弗朗索瓦兹 多尔托(也译为多尔多)的名作《儿童的利益》好几年前就已经由上海社科院出版社翻译出版了,一不小心又让你们少了一个推卸教育责任和栽赃教师、社会的理由,真是不好意思,不过我也是出于保护同行们的道义,你们被大官们只能到教育系统残害生命的渣滓亲戚惯坏了,我需要提醒你们一下,而已。

我们的生活是不是太随意了,还是应该有点要求的。

人家都说七八岁的孩子特别讨人嫌,可我家的小少爷为什么才三岁多就让我有点儿不能忍受了呢?三岁的叛逆期加上全集控再加上初到幼儿园的小小不适应,一下子把我可爱懂事识商量的儿子变成了一个小霸王。之前从育儿书上学来的曾经百试百灵的转移视线、欲擒故纵全都宣告失败。讲道理试过,全明白,但不听。小打小骂小惩罚也试过,哭一哭(有时连哭都不哭,神了,真有那么坚强?),一点儿都不怕。反正就是坚持与大人作对到底了。面对这么一个说不听动不得的孩子,看来我还得学新招儿呀。那天在网上看到《法国妈妈育儿经》一书的简介,当时的感觉真是羡慕嫉妒恨呀。同样都是妈妈,人家怎么就能收获到小人儿的尊重,培养出彬彬有礼、具创造力和艺术天赋的宝贝;同样都是妈妈,人家怎么就能拥有优雅、轻松,高品质的生活?法国妈妈既可以保持住家长的权威,又能给孩子充分自由,她们的孩子既非常听话,又不是一味顺从,能坚持自己的个性。真的可以做到这些吗?翻开这本书之前我一直在祈求,千万不要让我看到一本炫耀的书呀,在饱受自己家孩子折磨的同时,看人家轻松的调教好孩子不是二次受刺激吗。还好还好,用几天时间读完了这本书,收获还不小。首先,我们要调整一个观念,那就是:妈妈是妈妈,孩子是孩子,孩子已经从肉体上和妈妈分开了,我们就不要总在精神上过份的牵挂他,妈妈和孩子都是独立的人。从孩子一出生起,我的主要精力就都集中在他身上。从小时候无微不至的照顾,到大点之后充满鼓励和爱护的陪伴,都让孩子的幸福感、自信心倍增。但是,这种爱也造成了我生活情趣上的缺失、孩子对别人关注度要求的提高和孩子独立性上的差距。其次,感觉法国家庭的规矩执行都是很严格的,不像我们家,太偏美式,自由大世界一样。孩子倒是被尊重了,但是家长的尊严在很多时候都没有得到保障。规矩定出来就要大家一起去坚决执行,可以经过磨合而调整,但不能任意改变、废除。最后,用自己的魅力去影响孩子。这点我觉得非常重要。中国妈妈大都为孩子、为家庭拼命牺牲,根本不打扮自己,也没有什么高雅的爱好,每天不是做家务,就是陪孩子做功课,灰头土脸的。这样妈妈,不用说孩子,就连妈妈自己也会真心的不喜欢。如果我们能够好好的支配好时间,既保证家庭生活的品质,又能使自己得到提高,让孩子对妈妈既亲又爱,既尊重又敬佩,那么何愁亲子关系不好?写了这么多,回头细想,改变真的就在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里。每天多听一点儿音乐,少一些吵闹,多读几本好书,少看几集肥皂剧,多带孩子去公园去博物馆增长见识,少在家当一天沙发土豆,只要坚持下来,孩子总会向好的方面发展的。我们的生活是不是太随意了,还是应该有点要求的。

中、美、法三国妈妈大PK

在中国虎妈、狼爸、鹰爸引发激烈争论之际,人们开始逐渐思考何种教养方式更为适度,能帮孩子走得更远。中国悍母式的严厉管教效果显著,但难免会有扼杀孩子的创造性之嫌;美国自由式的教养激发孩子潜能,但又容易陷入放纵养育的怪圈。而此时,极具超前视野的妈妈们已把目光投向法国——一位在法国育儿养育了3个宝贝的美国妈妈帕梅拉•德鲁克曼著书宣称:在育儿智慧上,法国妈妈更高一筹。法国宝贝是世界上公认的最彬彬有礼、最具创造力和艺术天赋的宝贝;法国妈妈优雅、轻松,享有较高的生活品质;这一切都源于不一样的法式育儿经!帕梅拉•德鲁克曼的这本半自传、半人类学的《法国妈妈育儿经》(Bringing Up Bebe: One American Mother Discovers the Wisdom of French),上市即引发全球父母和权威媒体的关注,迅速蹿升美国亚马逊网站畅销书榜、《纽约时报》畅销书榜第1名;版权售出英国、法国、意大利、芬兰、瑞典、丹麦等18个国家;《华尔街日报》《出版人周刊》《三联生活周刊》《文汇报》等45家国内外权威媒体纷纷强力推荐。近日,《法国妈妈育儿经》中文版已由中信出版社引进出版,从怀孕、喂养、习惯养成、入托等各个方面对法式育儿进行了深入的讲解,结合权威的人类学、教育学著作对这些做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进行分析,为0-6岁中国孩子家长提供了全新的育儿视角和选择。这种跨文化的视角更像是一面镜子,既能映射出中国父母对“过度养育”“独生子女日益骄纵、心理脆弱”的焦虑,也能引发人们关于“儿童究竟是什么?”“孩子的天性如何”的哲学思考。中美“草莓儿”PK法国“蒲公英孩子”中美妈妈认为:宝贝像“草莓”,有不满了自然要哭闹,喊叫也是不可避免的;法国妈妈认为:每个孩子都是思想家,他们有强大的内心和成长节奏。他们能够受挫,更能够学会等待,就像是随处播种就能生长的“蒲公英”。中美妈妈普遍认为孩子就是一张白纸,妈妈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因而在养育过程中大多事无巨细,希望让孩子的成长不留遗憾;而法国妈妈却认为每个孩子都是思想家,相信孩子在自我创造,有着自己的成长节拍。法国妈妈在育儿态度上表现得更为平静,她们不会过于紧张,也不会轻易打断小宝贝的成长节奏。她们相信宝宝是有学习能力的,能够应对挫折的小人。法国宝宝两三个月大就能睡整夜觉了,她们不认为半夜起床照顾孩子是父母奉献精神的体现,相反,她们觉得这是孩子出现了睡眠问题,整个家庭都会失衡。法国宝宝大约4个月开始,就有固定的吃饭时间,而且不吃零食。他们很少大喊大叫,能安静愉快地做自己喜欢的事儿。而反观零食不断、稍有不满就大哭大闹的中美宝贝,法国宝贝简直就像是快乐的小天使。 计划式教育VS. 顺应天性培养中美妈妈,笃信计划式培养,智力越早开发越好,孩子要赢在起跑线上。我们越是努力地刺激、催促孩子的成长,孩子就会成长得更快。法国妈妈,强调顺应天性,认为观看各种音乐会和艺术演出,要比学习识字更重要。中美妈妈注重孩子获得实质的技能和达到成长的阶段。孩子优秀,是因为父母做得好。家长的选择和干预的质量对孩子发展极其重要。他们大多为孩子很早学会说话、学会识字而更感到骄傲。她们更看重让孩子自己“启迪”和“发现”。启迪(awakening)孩子,是说让宝宝获得感知经验,其中包括品尝各种美食。这不需要家长事事参与。它可以是凝视蓝天、准备饭菜时闻一闻饭香,或者在毛毯上独自玩一会儿。通过这些,可以让孩子的感觉更敏锐,同时让他感知不同的体验。这是教他成为一个可以自我娱乐的大人的第一步。保有家长权威VS.给孩子自由中国妈妈:拿孩子当“宠物”,没有真正的规则和平等。美国妈妈:孩子是“老大”,充分给孩子自由和尊重,却陷入放纵养育的怪圈。法国妈妈:妈妈才是“老板”,同时把尊重和倾听做到极致。既要树立权威又担心过于严厉,既要给孩子自由又担心过于放纵,是中美父母普遍热议的话题。而法式育儿在这个方面则做出最佳示范:法国妈妈保有家长权威,又能给孩子充分自由。法国孩子非常听话,他们不会时不时就匆忙离开、顶嘴,或者无休止地讨价还价。但他们又不是一味顺从,法国孩子头脑灵活,还保有自己的个性。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法国妈妈认为孩子只是个头矮一点的“小大人”,父母的主要责任就是倾听孩子,并向他们解释世界是什么样的。他们希望孩子有自己的个性,还要有规矩。法国妈妈不采用严厉的惩罚手段,她们只是根据建立好的规则,做一些小的、礼貌性的、预防性的调整。她们不是独裁者,更不希望培养出顺从的机器,相反她们把倾听孩子做到了极致,如果有“最具耐心妈妈奖”,她们肯定会拔得头筹。好妈妈,不必完全牺牲自己中美妈妈:照顾孩子是第一位的,为此牺牲身材、性生活……都是值得的;法国妈妈:“好妈妈不必随时服务孩子,应该有自己的生活”。“当家长固然重要,但不能占据了其他的角色”为了孩子失去自我是不健康、不平衡的。在大多中美妈妈身上,都能看到疲劳、担心以及焦虑的情绪。小宝贝一出生,几乎吸引了中美妈妈的全部关注力,也搞得家庭忙乱不堪,夫妻生活压力陡增,疲惫和抱怨甚至会引发家庭危机。而且她们的妈妈角色非常受限。她们戴妈妈“帽”,穿“妈妈衣”。孩子只会见到“妈妈”的那一面。而法国妈妈不仅时髦,而且很少焦虑和发脾气,做不做妈妈丝毫不影响她们女人的魅力。法国妈妈并不会把关注力全部放在孩子身上,她们认为丈夫才是陪伴她们一生的人,她们仍然很注意身材、保养、享乐,不会为了要做“完美妈妈”而牺牲自己。她们关心孩子,但不被完美妈妈的概念所禁锢。法国妈妈,就算是全职,也会偶尔把孩子送到半天日托中心来让自己喘口气。她们允许自己单独待一会儿,允许自己在精神上和孩子分离一下。做好父母,不仅要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下更科学合理的育儿法则,更重要的是通过他山之石,反观我们对孩子及其天性的认识。书中对法式育儿既身体力行又高屋建瓴的理解和探讨,相信会引发中国新生代父母更深刻的哲学思考和理念冲击。

做一个美丽但不完美的妈妈

这本书不是育儿百科,它只是像讲故事一样缓缓的告诉我们作为妈妈要有的心态。突然怀孕的我一开始时有些惊慌失措的:我还没做好当妈妈的准备呢!虽然之前和老公叫嚣着我要是怀孕了也要做个漂亮妈妈,不要变得邋里邋遢的,你看看一个个变得又胖又丑,我不要那么丑。可是我要怎么做呢?我惊慌,我害怕。忘了是因为什么原因看到了这本《法国妈妈育儿经》,才恍然大悟,立志开始做一个坦然的美丽孕妈妈。书里谈到作者所见的孕妈妈,“我认识的美国人,把孕期和养育期,当做一项家庭作业。有如此多的东西要学习,有如此多的事情要担忧,怀孕越来越让人感觉是项全职工作。我不仅仅丢了我的好身材,也迷失了自我。”其实,在中国也是如此,太多太多的人包括孕妇本人把孕妇当做特殊群体,她们有着各种特权又受到各种限制。她们大多不修边幅,蓬头乱发,穿着宽大的衣服,慵懒的或坐或躺在家里,恣意的任由身材变形,还要美名其曰为孩子要多吃。她们听着各种各样的传闻:电脑手机有辐射,化妆品含有毒物质,某某有流产作用,西瓜桂圆荔枝甲鱼不能吃,等等。。。“在四十周蜕变成母亲,不应该成为剥夺你做女人的权力的理由。”好多人在怀孕之后,忘记了自己还是个女人,是个妻子,是个女儿,还是别人的朋友。记住,怀孕只是生理现象,不要忘记自我。怀孕不是生病,只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我开始明白,我首先是个人,然后才是别的角色。怀孕不是生病,我告诉着自己。于是,我开始像往常一样吃饭、学习、运动。一切那么自然,四十周的时间很快到了,孩子很顺利很健康的就来到了这个世上。再到后来孩子的到来使我只注意到了小家伙,而忘记了自己、老公及其他家人。突然又翻到这本书,我猛然想起,夫妻关系是更重要的。难怪为什么有人说生完孩子的第一年是最考验夫妻两人的,因为妈妈们忘记了自己首先是个人,其次还是个妻子。作为新手妈妈,我不免会有些懊恼,因为照顾孩子或多或少都不会那么遂人意。可是那又怎么样呢?我只是一个不完美的妈妈,有谁又是完美的呢?一切顺其自然,先把自己做好,其他的就坦然面对吧!

谁能给总结下书本的要点么

没有明白要点看了评论都那么热情写了一大堆都是书托也太明显了吧话说我最近看书都越来越速食了幸好是从图书馆借的书没有花银子否则肯定会毫不犹豫退货终于明白为什么大家都写一大堆了因为有字数要求

家家有本育儿的经

看过好多家爸爸妈妈的育儿经了,有的是低调的炫耀自己的成功,有的是强势的得瑟自己的御女术,比如说曾经的虎妈,她觉得自己是成功的,但是未必读者会认可,我就是持反对意见者之一,我觉得跟孩子的快乐相比靠强横专制的逼迫得来的成绩根本不值得炫耀。在看到这本《法国妈妈育儿经》之前,我还在忐忑猜测这是不是又是一本虎妈狼爸的著作,看到封底虎妈蔡美尔的短评,直觉得她不配,但是她说的话挺对,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父母应该互相学习”,虽然我相信她根本学不来,也做不到法国妈妈的态度,真按照法国妈妈的方法去教育她的女儿,她会感到痛心、难受到无法忍受,毕竟她在书中曾经坦率的写过,因为吃一段饭的时候女儿忤逆她该怎么吃的建议而那么难受。对于一个控制欲这么强的妈妈来说,这本书绝对不是她的菜。这本书是一个美国妈妈写的一段在法国居住时发现的两国之间的育儿差别。从文中可以知道,作者以前是个一点育儿经验也没有的职业女性,一直忙于工作,直到失业后嫁人,自然而然的怀孕生产,然后就是在漫长的育儿之路上摸索总结经验。可以说,结婚怀孕生产育儿对作者来说都是第一次,在这方面她并不会比别的新手妈妈强多少也就是一张白纸一脸茫然。但是作者有个别人没有的优点就是做过记者善于表达感受,善于观察总结。在书中,作者把她怀孕时对孩子的期待和对未知事情的焦虑都详细的记述下来,从中可以看出,等待一个孩子的时候,他和我们没有什么不同,都是希望与焦虑并存,既充满期待又无知不安。孩子生出来不好带,在她的印象中,美国妈妈焦头烂额,法国妈妈轻松自如,这是她看到的,所以她仔细观察深入思考了,然后发现了两国妈妈的育儿方式的不同,看到了人家的长处。比如说,小婴儿夜里不睡觉的问题,是因为妈妈太敏感对孩子照顾得太及时响应速度太快了所以孩子才睡不着,如果妈妈不理睬孩子的哭闹,孩子知道没指望就会收敛会乖乖睡长觉。这样看来就是妈妈太殷勤干扰了孩子的休息。所以作者总结出育儿绝招1就是“孩子哭了不要立即去抱”,哭啊哭啊的就睡着了。这样做想当然会有效,但是这样做科不科学谁知道?作者还总结出了其它看似好用的育儿绝招:绝招2:孩子一日四餐定点定量,绝对不给零食;绝招3:六岁前,让孩子多听音乐会,少识字;绝招4:孩子不是“宠物”,是需要平等对待的“小大人”;绝招5:在家里,孩子不是中心。妈妈才是“老板”。好的教育没有国界,不同文化背景的父母应该互相学习,我相信好的教育不都在法国,美国也有,只是作者过分迷信法国,没有发现来自本土的圣经罢了。当然,作为聪明的中国妈妈,我不觉得会比她们差。作者的经验都是感性认识,虽然没什么理论支持,但是在她自己的试验品小豆豆身上都看到过转变。一个孩子一个样,这些绝招对作者的孩子好用未必就适合所有的孩子,自己的孩子自己了解,多用些心思跟孩子建立起感情,想怎么教育妈妈说了算。法国妈妈的育儿经,我已经学习过了。作者在书中写出了育儿的从无措惶恐到坦然淡定的转变过程,每个新手妈妈都会经历过同样的过程然后走向成熟。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妈妈的保驾护航,妈妈的经验随着孩子一起增长。一本书能够吸引人,文笔很重要。一本译文能够受欢迎,翻译的水平很重要。我看不出翻译上的准确与否,但是我看可以读出来翻译完的中文感觉好不好。我觉得,在翻译上,这书还欠火候,生硬不够优美,比如说第15页最后一段的第一句话:“我有许多说英文的朋友后来都离开了法国,通常由于他们的工作变动”。看这句不伦不类的中文,翻译的时候难道不可以调整一下语序让句子更通顺更符合国人的阅读习惯吗?是没能力呢还是觉得没必要呢?这样的文字,我看着不喜。家家有本育儿经,别人未必比你行,所以信自己,给孩子爱和尊重还有适度的约束,轻松养大好孩子。

收获

1.新生儿夜哭:不要马上跑过去抱或喂奶。暂停和等待一下,观察他是否真的醒来,过几分钟如果能自行入睡就不要吵他。孩子能做到第一次自己入睡那么以后更容易再次自己入睡。如果哭闹变的坚决再抱。2.给予一定的界限,让孩子在此框架内自由选择想玩的方式和东西。3.加入辅食时注意颜色的搭配,吸引孩子的胃口,和孩子聊聊食物的口感,再大一点玩猜食物游戏。如果是不爱吃的某样食物就想办法融入到其他他已经能接纳的食物中一起吃。不要拿走他不要吃的食物,不强迫也不放弃推荐,让他循序渐进的慢慢接受。4.在某些事情上严格,在多数事情上宽松。如:玩,宽松。吃饭的规矩,严格。礼仪:严格。在有个性的同时,要有规矩。5."大眼睛":和孩子形成一种共情,他能感受到大人某个表情或眼神意味着他的行为越界了,不可以再继续。无声的威严。6.权威的重点:批准孩子做某事,而不是阻拦。家长要让孩子在做事前先询问,但大部分情况下说yes,偶尔禁止,因为禁止是脆弱和危险的。7.禁止孩子做某事时,必须要给孩子讲原因。8.自立是一个孩子的最基本需求。

国外月亮特别圆,别人育儿更加棒(美国版)

这本书是一位怀孕中的朋友推荐的,在kindle试读后,我觉得如果是以叙事的方式描述一个美国妈妈在法国育儿过程的所见所闻,应该挺有意思的。前几章还有点意思,越到后面越觉得作者一方面夸大了美国育儿的某些错误观点,另一方面对法国育儿的方法各种绝对化。也许还有翻译的问题,前后矛盾也出来了。但终究还是能够让我坚持读完,但为了不误导选书人,我觉得还是两星比较合适。————————————————————————关键词:等待,耐心,界限,对孩子说“不”,承受挫折,适当自由,妈妈寻找不同角色之间的平衡,尊重他人前言 为何法国妈妈更胜一筹?法国父母在潜移默化地营造一个截然不同的家庭氛围上取得了成就,法国父母设法做到让孩子积极参与而不是强迫他们去做。法国父母是教育孩子,而不是管教孩子。第一章 “你在等待一个孩子吗?”在美国(中国新生代父母也是如此),把孕期和养育期当作一项家庭作业,从门派繁杂的怀孕理念中选出一项。但有时候读得越多育儿书,非但不能让新手父母更胸有成竹,过多矛盾的建议会让人无所适从。——如何选择合适自己的育儿方式,我也在不断阅读和实践中摸索着。第二章 法国妈妈“独特的孕期生活”法国妈妈没有捧着育儿书来啃,也不迷信专家的意见。“我不认为按照书本就能养好孩子,你还是要凭自己的感觉。”在蜕变为母亲的40周前后,都不应该剥夺你作为女人的权利和乐趣。第三章 孩子会“搞定”他自己的夜晚“我认识的巴黎朋友和熟人中,大部分人的孩子在出生后2~3个月就可以睡上整晚觉。大多数人坚称:他们什么都没做,孩子是自学成才的。”美国的大部分家长,都要等到孩子1岁左右才可以睡上整觉,孩子4岁左右还会半夜钻进父母的房间。法国宝宝大多数是奶粉喂养或者混合喂养,即使妈妈选择母乳喂养的、大多也在3个月的时候断奶返回工作岗位了。——好吧,对于这个观点我接受不了,我还是选择在孩子一岁前纯母乳喂养,而且希望能够坚持到两岁左右(第二个孩子到来之前才结束)。我非常享受亲喂时候和孩子的亲密感!不要立即回应宝宝的需求,适当的暂停,观察哭闹的孩子实际在表达什么,同时让孩子学习耐心。第四章 让宝贝学会“等待”“大约从4个月大开始,大部分法国宝宝都有了固定的吃饭时间。就像睡觉技巧一样,法国父母认为这是常识,不是什么育儿理论。法国人好像集体完成了一个奇迹,不但让宝宝能够等待,而且还能够开心地等待。他们究竟做了什么,把普通的孩子变成了耐心的小大人儿?”法国父母通常会说“等等”,而不是说“安静”或者喊“停”。法国人认为,一个通过自我控制做到平静处事的孩子,要比一个焦虑、急躁和要求过多的孩子,能玩得更开心。有等待的意志力并不是说坚忍克己,而是让等待变得不那么沮丧的技巧,最直接最简单的就是自我分散注意力。每次我告诉孩子“要乖一点”,其实是想告诉她行为得体,同时要求她做出正确判断、保持注意力并且尊敬他人;我也在暗示她要有认清形势的能力和自控力,也暗示我要相信她。让孩子参与有固定步骤的工作,如做蛋糕,是让其学习耐心的好课程。法国妈妈认为按照孩子自己的节奏来作出反应是非常重要的,当孩子正忙着玩的时候,父母别轻易打搅他们。妈妈拿着碗筷追着2岁以下的孩子喂饭,而孩子则是开心地忙着玩,是最糟糕的情况。法国父母认为,让孩子过多享受即时的快乐,会导致孩子无力享受整个人生。美国家庭的孩子会更多地哭闹和发牢骚,美国孩子不受约束,因为父母缺少威严,没有法国父母常说的“界限”、与框框完全背道而驰。——我觉得这本书的作者对于自己国家美国的育儿观认识片面,或者为了造成一种强烈对比,才不断把美国主流的正确的育儿观弱化。中国对“爱与界限”的育儿理念很多就是从美国来的,并不是书中所说的“什么都允许孩子去做”。对孩子说“不”,让孩子从小学会承受挫折。孩子必须在很小的时候学习他不是世界的中心。向小孩子投降,是进入一个危险循环的开始。如果孩子发现当他们被告知要等待,而他们大哭后,妈妈就会过来,等待也就结束了,那么他们很快就学会不去等待。因为拒绝等待、大叫、哭闹,并继续自己的行为,反而能得到纵容。法国父母不会介意每个孩子有自己的脾气,但他们普遍认为,任何健康的孩子都有能力不去哭闹,当听到大人说“不”时不会崩溃,而且通常不会纠缠不休或者扔东西。法国父母不会担心让孩子受挫就会伤害他们。相反,他们认为如果孩子不能妥善应对挫折,才是毁了他。他们把应对挫折当成一种人生中必须掌握的核心技能。他们的孩子需要学习这种技能。法国宝宝统一进餐时间的原则:过了最初的几个月就应该让宝宝在每天大约固定时间吃饭,让宝宝吃饱饭而不是少吃多餐,让宝宝适应家庭的节奏。——家庭的核心关系是夫妻关系,家庭的中心是父母,孩子要知道这个基本的原则和秩序。第五章 孩子知道一切,他是个小大人•081我倾向于任何时候都保持严格一点儿,我发现如果你放宽一些规矩,你就要花双倍的力气再把事情扭转回来。界限的概念不是说讲孩子捆绑起来,而是给他建立一个可预知和清晰明了的空间,不然孩子就会迷失。界限能给予父母自信,同时会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信心,而孩子也能感知到这一点。家长应该认真倾听孩子,并向他们解释这个世界。第六章 入托?别紧张!禁止的事一定要始终如一,即界限不可松动。——关于书中提到法国孩子9个月大就开始进入日托班,我是完全接受不了的!首先,我国没有这种客观条件,不靠谱的政府和不可信的育儿商业机构;其次,我始终认为孩子最初的三年是基本性格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期,怎么能假手他人。但实际上,白天上班的父母把孩子交给老人来带,何尝不是一种变相的日托班,哎。第七章 法国妈妈更“轻松”?法国妈妈不仅时髦,在其他方面也与众不同。从大多数美国妈妈身上,你都能看到疲劳、担心,以及随时处在爆发边缘的情绪。但法国妈妈们则没有,她们很少失态。——美国版的国外的月亮特别圆,呵呵呵呵。法国女人不仅仅是允许自己单独待一会,同时允许自己精神上和孩子分离一下,“妈妈”和“女人”的角色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保持个体精神和空间上的独立性,这个倒是挺好的。第八章 世间没有完美的妈妈法国女人工作不仅是为了经济上的保障,同时为了社会地位,全职妈妈没有任何社会地位。——对于这个这么绝对的观点,我持保留态度。无论哪个国家,全职妈妈多少都会面临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下降,如何保持自己的价值、提升家庭地位、在其他方面获得自己的社会地位都是一种艺术。让孩子去上各种课程会约束和浪费妈妈的时间,孩子也不需要这些,所以法国妈妈不会给孩子报兴趣班和补习班。——继续持保留态度,而且很怀疑到底法国实际的情况是否如此。孩子在上兴趣班的同时,妈妈也可以学到很多新的知识,即使只是等待,法国人不是最擅长等待的吗?等待的过程可以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例如阅读、写作、和其他家长交流社交等。如果你的孩子成为你人生的唯一目标,这对孩子的发展很不利。——确实如此,有了孩子以后,父母应该发掘自己更多的爱好,设立多元化的目标,才能让自己和孩子的人生变得更有趣。第九章 “香肠便便”——法国宝贝的“专属脏话”无伤大雅的捣乱和不乖,父母不必感到崩溃,更不用采取严厉措施,孩子们已经有那么多规则和限制了,他们也需要一点儿自由。——很多时候,我觉得书中观点的偏颇,应该是翻译问题。书中原话是“每次宝贝做错事或者挑战权威的时候,父母不必感到崩溃,更不用采取严厉措施”,那就是在培养熊孩子了吧。孩子应该主动问候别人。——这是个有礼貌的好习惯,父母应该言传身教。第十章 双胞胎的降临第十一章 “我好爱这法棒面包啊!”法国女人毫无疑问地对同时扮演妈妈、妻子和职员的角色疲倦不堪,但她们不会反过来将压力归咎于丈夫,或者至少不会像美国女人那样带着怨恨和抱怨。这些妈妈更倾向于找到一种平衡,她们很少对男人的缺点和错误喋喋不休。因此法国男人对妻子的态度也会更慷慨,这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前面才说“法国女人将妈妈和女人的角色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呵呵,不是翻译有问题就是作者编不下去了。第十二章 你只需要尝一下挑食在法国父母眼中是危险的饮食紊乱,是一种坏习惯。给孩子最初的辅食,多尝试原汁原味的蔬菜糊糊,而不仅仅是单调的米粉。孩子拒绝某种食物的时候,父母轻松愉快地让他多尝试几次。让孩子学习和大人吃同样的食物,而不是每次都特意准备他喜欢吃的菜。吃饭的时候不要看电视,让孩子学会享受品尝食物的过程。——我的目标是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不挑食且深深热爱各种原汁原味美食的吃货!第十三章 妈妈才是“老板”法式育儿让人印象深刻的一个部分是:保有家长权威。法国孩子非常听话,他们不会时不时就匆忙离开、顶嘴,或者无休止地讨价还价。法国孩子不是一味顺从,头脑灵活,还保有自己的个性。有时不要给孩子太多的选择,他会有不确定感,让他知道这是他需要做的,不是坏事也不是好事。禁止孩子做某事时,必须给孩子讲明原因,而不是独裁者般的命令。实际上大多数时候,父母应该说“yes”,家长权威的重点是批准孩子做某事、而不是阻拦他们,父母要让孩子们学会在做事前先询问。一旦父母的“no”说出口,就不要被孩子的祈求动摇,让孩子学会接受。这样,即使孩子不能得到他们想要的,也会变得有耐心、平静和顺从。孩子要懂得,只有在遵守规律、保持自制才能达到某些目标。如果没有限制,孩子们会被自己的欲望吞噬。尊重别人,是最基本的、没有商量余地的素质。对别人有进攻性举动也不可容忍。第十四章 让孩子“过自己的生活”让孩子们“过自己的生活”,不代表要把他们丢到野外去,而是承认: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有他们自己的品位、快乐和对世界的体验。让孩子适当独立,会让他们变得更有韧性和自力更生。让孩子从小亲近和发现大自然,年长一点可以去欣赏歌剧、去博物馆。——但是,本书不认同童年时候学习各种生存技能,我却认为很重要。——本书说法国父母不太表扬孩子,而注重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我觉得不就是中国现在所诟病的教育方式吗?呵呵,我还是更认同适当地鼓励和表扬孩子。后记:我的“法式”孩子和生活真正让我融入法国的是发现法国人育儿的智慧。我学到了孩子其实可以更独立,他们的行为可以受思想控制。但更多的“法式”教育则需要家长转变他对自己和孩子关系的看法,以及对孩子的期待。我的孩子们已经慢慢学会尊重别人,并学会等待。我依然在为自己的法国育儿理想而奋斗:真诚地倾听我的孩子,但不对他们的意志投降。当发生矛盾的时候,我会宣称:“凡事由我决定。”

首要目标是培养宝宝的独立性

在法国宝宝还是小婴儿、甚至是胎儿的时候就把它做交流、表达的个体。当他来到世界的时候介绍世界的一切,也要倾听和了解他的真实诉求。宝宝一来到这个世界上,除了吃饭就是睡觉,但是从一开始就向他们展现这个世界不是你要求有什么就立刻马上满足它,延迟满足有利于他们的逆境商,让宝宝学会独处、享受个人时光。当然这也需要家长把握好度,学会温柔、坚定的对他们说不。独立是第一步,是生存技巧之一,接下来要引导孩子观察、探索这个世界,教会他们礼貌、友好的融入社会,除了要向书中学,也要家长做好表率。

实践版蒙特梭利,大环境的作用不可不谈

这是第一本购买的电子书,并且在电子书看完后一口气买了好多本纸头书送人的书。这次《家庭中的儿童》、《法国妈妈育儿经》、《放手孩子》三本一起重读出了一些新的感受。初次阅读时,从美国到法国的本书作者对于育儿过程中遇到诸多不可思议的情况(都是困扰我以及相信大多数中国妈妈们的问题):夜晚独自入睡、安静用餐……收获颇多,但还是觉得太依赖法国大环境——-“法国妈妈回去工作,是因为她们能够这么做。高品质的日托中心、由国家补贴的保姆,以及其他的保育选择,都让妈妈返回工作岗位成为可能” -“当然,当你在法国这片土地上的时候,有些法国原则比较容易实施。当游乐场的孩子们都不吃零食的时候,你也比较容易不给孩子吃零食。当每个人都给孩子或多或少设立同样的限制的时候,你也比较容易给孩子设限。(就如同我常问小豆豆的那句话:“他们会让你在学校这样做吗?”)”这次重读恰好在《家庭中的儿童》之后,认真体会了蒙特梭利女士理念之后恍然发现,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本《法国妈妈育儿经》仿佛实践版的蒙特梭利:尊重孩子作为独立生命个体、信任这个生命的自发生、给予适当的引领一些喜欢内容的摘引分享-睡眠映射出宝宝和这个家庭的生活。”埃莱娜写道,“在上床入睡、与父母分离若干小时的时候,孩子必须相信这让自己存活的身体,即使是在他无法控制自己身体的时候。他心灵必须足够平静,以接受夜晚的陌生感。” 宝宝只有接受了自己独立的事实,才会安然入睡。“认识平静、漫长而又祥和的夜晚的过程,以及接受分离的事实,不正是孩子发展出超越悲伤的情感、发现自我内心平静的过程吗?”-法国妈妈相信孩子会“自我启迪”,一般不会在孩子认知发展方面给予外力帮助,或者让他们提早入学。相反,她们相信“启迪孩子”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诸如自信和容忍差别等心理素质”。另外一些人相信,让孩子广泛接触不同的味道、颜色、景物,只是简单地为了给予孩子快乐。

到底要怎么做妈妈?

传统妈妈的形象:为孩子、为家庭牺牲自己,每天家务缠身,几乎没有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能够保证睡眠和锻炼就谢天谢地了,没有精力打扮自己、灰头土脸,更不要谈什么兴趣爱好、精神世界了。妈妈要是留着孩子自己在家出门社交,会心神不宁、内疚歉意重重。也有一些外向型的妈妈,社交活动多多,不怎么管孩子,孩子如果养成不好的习惯、学习成绩不好等问题,这样的妈妈通常会受到各方指责。如果恰好是一个懂事的孩子,人们也只会说,这孩子懂事、让人省心,这个妈妈好命。到底要怎么做妈妈?如何与孩子、与丈夫、与自己相处?如果我们能够好好的支配好时间,既保证家庭生活的品质,又能使自己得到提高,让孩子对妈妈既亲又爱,既尊重又敬佩,那么何愁亲子关系不好? **********第一部分:如何处理与孩子的关系?********** ■■ 第四章 “让宝贝学会等待”●让孩子延迟满足 VS 对孩子有求必应孩子在3-6个月时候,就开始逐渐适应等待(看似小挫折),加上父母给予的爱,会让他慢慢习惯。——有助于孩子养成自我为中心的态度——有助于孩子更加通情达理。(1)能够延迟满足的孩子,耐力和注意力更好一些、他们更加平静、适应能力更强。对孩子有求必应,会让孩子焦虑、急躁、要求很多。(2)能够延迟满足的孩子,不容易在压力面前崩溃。有求必应的孩子,上一秒阳光明媚、下一秒电闪雷鸣。(3)当孩子吵闹的时候,父母说“等等”,而不是“安静”、“stop”。(4)跟孩子说“乖一点”,不是要求孩子在别人家做客的几个小时里温顺,结束之后又充满野性。而是在跟孩子说“行为得体”。“乖一点”不是要求孩子做行动拘束的呆瓜!○让孩子等待需要一些技巧,让等待的过程不要那么沮丧甚至不愉快。等待需要练习!如果父母无法承受孩子的愤怒而妥协,孩子将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认为自己能够决定自我需求,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会焦虑。应该训练孩子懂得,不可能有求必应,不可能凡事即时满足。(1)吃。3个月之前按需喂养。3个月之后,开始间隔3小时、4小时,逐渐进入每天4顿的节奏(早、中、下午4点、晚上8点。)(崔玉涛医生在谈到“追着喂饭的孩子”时要求,规定每次吃饭的时间,比如15分钟,孩子不吃的话也不要粗暴地批评孩子甚至恐吓孩子,语气温柔但坚定地告诉孩子不吃的话,必须等到下一顿吃饭的时间才给食物,而且一旦说出口的规矩就必须坚持,孩子一顿、两顿、三顿都是饿不坏的。)(2)和缓地、慢慢地施加挫折。每个孩子都能承受等待,需要多多练习一下。■■ 第五章“孩子知道一切,他是个小大人”●弗朗索瓦兹 多尔托:“认真倾听孩子,并向他们解释这个世界”与孩子相处的时候,告诉他你在做什么。“妈妈把你抱起来”“我们换尿布了哦”“宝贝,我们准备洗澡了哦”即使婴儿,也可以听懂你的要求并学着自控。记住,“温柔”很重要!!!对孩子也应该“礼貌但坚定”。不要做大喊大叫的妈妈。●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学会自己玩。(1)按照孩子自己的节奏做出反应。当孩子自己玩的时候,别去打断他。(2)不要做时而令人喘不过气、时而又不在身边的妈妈。“灵敏度很重要”,在孩子需要自己的时候出现。■■第十三章“妈妈才是老板”●怎么对孩子说不?语气坚定(背后是坚定的态度),而不是大喊大叫。●设立界限(1)设立界限(2)关于界限的对话非常有礼貌。**********第二部分:如何处理与丈夫的关系? **********■■ 第十一章 “我好爱这法棒面包啊!”○妈妈不要把注意力全部放在孩子身上(潜台词,重视夫妻关系)。蒋佩蓉在妈妈经里也说到过,孩子的要求是即时的、零碎的,很难做到不围着孩子转。而丈夫是强大的。●同时做妈妈、妻子、职员很累,但是将压力归咎于丈夫、带着抱怨甚至怨恨、抓住男人的缺点、错误、失职喋喋不休,于事无补。除非日子不想过了,只会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记住男人天生不善于做一些事情,不要有过多的期待和要求。●让丈夫主管一个特别的领域,比如晚餐后的打扫,一个卫生间、特定时段陪孩子。而不是提出“你也应该承担一些家务”之类说不清、道不明的要求。○最最忌讳的是,不给任何具体要求、甚至百般迁就,再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抱怨对方什么忙也帮不上、一点也不体贴。●努力追求一种良性循环。“法国女人不会对男人的缺点和错误喋喋不休,因此男人们就不会意志消沉,男人对妻子的态度会更慷慨,赞扬妻子们在家庭管理上的成功以及家务细节上的要求,是赞扬,而不是紧张和怨恨,看上去让这种不平等(男女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平等)更容易让人接受。”■■不要以孩子为中心 “为了孩子牺牲夫妻关系,是一种不健康和不平衡的生活状态”。《斯波克育儿经》,“不必要的自我牺牲和过多的关注”。应该怎么做呢?(1)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全心投入。让孩子感受你浓浓的爱意,尽可能不伤害到孩子的安全感。增加与孩子相处时间的质量。“只有当为孩子付出必要的时间和努力之后,才可以做自己的事”。(2)“大人时间”,主要在孩子睡着以后。在孩子的睡眠问题上坚决一些,争取属于自己的世界。(3)夫妻二人共度的假期。这很重要,应该根据条件许可努力,而不是武断地认为这绝对不可能。如果做不到只有夫妻二人,也应该努力试着带着孩子度假。至少,公园野餐应该成为家庭传统活动。总之,不要让丈夫感觉,他是多余的,你和孩子是一体的。(“孩子也需要偶尔离开父母,享受一下私人空间,当小别再相聚,感情更亲密”。)(4)在孩子小的时候,借助旁人的帮助(提前做好准备)争取夫妻独处的时间。(关键是你是否有意愿这么做,如果妈妈自己是那种有点时间就想围着孩子转,哪怕是看着孩子傻笑,那就没办法了。)孩子大一些的时候,可以设限,比如“如果我们不打开房门,不准进入我们的房间,孩子神奇地学会了自己玩”(这一点需要慢慢训练,而且随着孩子慢慢变大,这也会变得自然而然。)(5)“让孩子明白,他不是世界的中心,这对他的成长也有好处”。**********第三部分:如何与自己相处?**********■■第七章 法国妈妈更“轻松”?“妈妈”和“女人”的角色完美融合在一起。●一般妈妈的状态:疲劳、担心,以及随时处在爆发边缘的情绪。(妈妈自己太焦虑、就会发脾气。这样对孩子、对整个家庭都很不好。)○法国妈妈的状态:不会失态,她们整理好发型、喷上香水、脚蹬高跟鞋,身穿紧身牛仔裤,昂首挺胸地走过,不会大喊孩子的名字或者带着一个哭哭啼啼的孩子匆匆走过。●关于母乳喂养,法国妈妈并不十分坚持,即使喂母乳的妈妈,也认为自己有权利睡几个小时的安稳觉。将婴儿送去育婴室,宝宝的情况也没有变得更糟。P131,有时候,是某种强迫症造成了焦虑和自责(心魔)让人很累。●法国妈妈产后三个月恢复了身材。“周一到周五不吃面包,周末或者特别的日子,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减肥和维持体形最好的方法就是认真监督自己。”p134 不拒绝吃某些事物,而是告诉自己以后(假定周末)再吃。○不只是身材,更重要的是状态。(1)与孩子保持一定距离。A 妈妈跟着孩子一起攀爬游戏架 vs. B妈妈们在游乐场周边相互聊天。A 每个房间都是孩子的玩具,将书架上的书都收起来摆上孩子的游戏用品 vs. B孩子的玩具不会占据过多公共空间,孩子的世界是她自己的房间。(2)家长的角色很重要,但是不应该占据了这个人的其他角色。妈妈不应该时时刻刻服务于子女,更不该为自己难以做到这点而自责内疚。即使不工作的妈妈也认为,暂时忘掉孩子让自己喘口气是理所当然的事。————关键是享受没有内疚感的自由。p139■■第八章 世间没有完美的妈妈重新调整身心返回工作岗位。就算不整天和孩子待在一起,也能营造出和保护经常在一起的那种平静氛围。●没有工作的妈妈们唯一的优势就是可以看着孩子长大,但同时,成为一个全职妈妈会带来诸多不便,尤其还带来了孤独和寂寞。p147 法国妈妈们采取“5个工作日休息4天”的做法。○“当我在孩子身边时,我投入100%的精力,但当我不在时,我就彻底放松。”p152●“让孩子自己玩儿”,多尔托,应该让孩子自己安全地待着,四处摸索摸索,自己来解决问题。○ 如何克服内疚感。“妈妈和孩子整天待在一起,对谁都不健康,对孩子过度关注和担心,以及发展令人担忧的“排外性母子关系”——母亲与孩子的需求过多地交织在一起,都可能带来不良后果。小孩子,甚至是婴儿和学步儿,都需要在没有妈妈持续地干涉下完成内心的成长。”● 法国妈妈也认为生下女儿5天就返回工作岗位的司法部长是“工作狂”。司法部长和全职妈妈的共同问题:生活重心偏离。当然,平衡是一种理想状态。

法国妈妈,的确更胜一筹

作者 王涛我没有到过法国,也没有亲眼看过法国的父母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法国妈妈育儿经》一书让我通过一位美国妈妈的目光学习了法国父母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本书的阅读对我是一个比较独特的文化体验:一个中国人借着美国文化的眼镜去看法国人怎样做父母。即便如此,当我读完本书,摘下那副美国文化的眼镜,看看当今忧心匆匆的中国父母和他们激进而功利的教养步伐,非常建议他们能先停下来,读一读此书。本书的作者美国记者帕梅拉•德鲁克曼(Pamela Druckerman)在巴黎生养了三个孩子。通过自己在法国文化里的挣扎和学习,她开始认真思考为什么法国父母能培养出自制而不木纳,勇于探索又不胡闹的孩子。本书从孕期、婴儿出生的睡眠、饮食、举止等方面详细地分析了法国人育儿的方法。从这些方法中我读到的是法国父母对规矩和爱的重视:他们既重视树立父母的威信但也不忘对孩子的尊重。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当他们给孩子做规矩时常常用爱心去等待。这样带有爱心的坚持既让孩子知道规矩的不可改变性,也从小学会了如何克制自己。当这样的克制演变为一种生活习惯时,从容就自然成为法国人的基本的人生态度。除了介绍具体的养育方法,本书更是从文化历史的角度解读法国人的养育理念。这样的解读不仅可以帮助读者从哲学的高度理解法国人的教养模式,也让读者窥斑法国教育文化的历史演变。这样的文化回溯让致力于探索适合中国文化家教方式的我更加确信一种好的教养方式一定是根植于自己的文化土壤。本书对法国家庭教育的探讨不没有局限于历史文化的传统。作者用一个记者特有的敏感进一步从现代儿童专业研究成果中寻求法式教育成功的原因。虽然这样的探讨没有采用论文式的文献综述,但她朴实而科学的思维方式却更能帮助读者从教育专业的角度理解法国父母的教养行为。例如,作者通过对原斯坦福大学教授沃尔特•米舍尔的采访,用很亲切的谈话方式解释了由沃尔特•米舍尔首创的著名的“棉花糖”实验。同时让沃尔特•米舍尔教授用一位研究者和父亲的身份把培养儿童自我克制的重要性讲述得既通熟易懂,又发人深思。总之,作者对法式教养既身体力行又高屋建瓴的理解和探讨无论是对一名普通的父母或是一位家庭教育的研究者都会有很多启发。 但是我相信教育理念决定教育方法。所以在吸收像法式教育的长处时,不要忘记先从理念上去理解为什么要那样做。当然这还不够,我们还需要我们中国的现状和文化。本书的作者帕梅拉•德鲁克曼已经在书中给我们做了很好的跨文化学习的示范:如何站在美国文化的大地学习法式教育。接下去该轮到你我脚踏中国文化的大地上去思考如何吸收法式教育的长处。2012年10月8日于美国塔尔萨大学查普曼楼备注:本文作者系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著有畅销书《规矩和爱》

优雅育儿法

《法国妈妈育儿经》(美)帕梅拉•德鲁克曼 一说到法国,就都是优雅的,可难道育儿这件事,也跟优雅有关系吗?本书作者帕梅拉•德鲁克曼是一位到法国暂居的美国妈妈,孕期里她见识了法国妈妈们神奇又优雅的育儿之道,她们的孩子就是能在饭桌上安静地吃饭,在公共场所小声交谈,待人接物礼貌绝佳,这些行为同美国的孩子简直差天共地,令她充满疑惑又不敢置信,加上她原来就是一位记者,所以带着对法国妈妈法国小孩的种种疑惑,她展开了调查,在生育一女一双胞胎的过程中,以身试法,验证法国妈妈们的育儿理论,理论结合实际,最终写出了这本书。最近我是一口气买了十几本育儿书,所以这个月几乎就是“育儿”主题读书月了,看到后面老实讲我还真的闷了,都提不起太高的兴致,但是这本书不负众望,观点独到,值得推荐!到底法国妈妈的“育儿经”是怎样的?我把其中有意思的几点记下来跟妈妈们分享。第一、重视孩子的学习能力,父母需要等一会儿。法国人特别注重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人,即便是很小的婴孩,也认为他们具有非常强大的学习能力,不需要大人呵护备至于。其中一个非常鲜明的例子是大部分的法国婴孩,在两个月的时候就可以“搞定自己的夜晚”,也就是无需大人陪伴在侧,单独入睡,一觉到天亮,中间不吃奶。这种“尊重”的方式,很难为我们的父母所接受。但就书中所介绍,全法国人民都这么做,他们觉得孩子需要时间去学习怎么处理当前所面对的情况。当孩子哭闹的时候,先等一等,观察孩子的情况,看他是否真的醒了饿了,还是只是闹腾一下就能过去。父母要在保护孩子安全的情况帮助孩子调整自己的状态。而不得不让你惊讶的就是,法国孩子还真的很争气,六个月就是最慢“搞定自己的夜晚”的!不仅在入睡这个问题上,父母需要等一等。在其他日常生活中,父母都会在给予孩子反应之前,先有一会的时间让孩子试着先自己处理当前的情绪,可能这些情况有愤怒、伤心、悲哀、嫉妒等等,这就是给予孩子学习情绪控制的机会。第二、注重培养孩子的礼仪,父母需要严格要求。见面问候,再见告别,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法国孩子就好像天生拥有这项能力。再大一些,还需要学会更多的日常正式礼仪用语,比如见面打招呼用正式的“先生”、“女士”的称谓问候。如果家中有客人来访,整个主人家从小到大都必须出来一一和客人问候打招呼,而即便是再小的孩子,也会同样得到客人正式的问候。这种礼仪传统深入人心,在这种氛围下所有的法国妈妈自然而然能培养出优雅的孩子。除了这个原因,还有一个很值得提醒家长的作用,作者认为这种面对面、正式的问候,不仅是有助于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还有助于孩子确定自我,通过问候别人,得到对方的同样的问候,让自己内心也充满自信和愉悦,能意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语对于周围人的影响,从而发挥自己积极正面的能量。第三、独处的时间,孩子与父母同样需要。一般观念中,认为孩子是需要父母多陪伴左右,特别是现在独生子女太普遍了,父母们都不愿意让孩子独处,怕他寂寞怕他孤独。但法国妈妈却相反,她们认为孩子也是喜欢有独处的时间,也需要有独处的时间。这点我非常赞同,独处也是一个必修的生活技能,它是一个人自我调整的时段。孩子需要,那法国妈妈更需要了。全职妈妈在法国是少之又少,而愿意牺牲个人独处时间的妈妈就更少了,就算是全职妈妈,也不愿意一天24小时只围着孩子转。正是这种认为彼此都需要独处的时间,让使得法国妈妈和法国孩子亲密得来又不失独立自信的神态。除此之外,法国妈妈还认为在尊重孩子的权力之外,父母权威至高无上是不容置疑的,这一点跟我们的传统相同,但跟我们现在的情况就不太一样了。很多育儿书都一直在强调对孩子的个性不要压制,不要过分约束,可是法国妈妈认为,有限制是为了在限制之外有自由,凡是总是相对,在这个约束的框架内,可以自由发挥,但绝对不容挑战这条约束。我绝对赞同!就是这个度比较不好把握,所以父母需要根据孩子的不同时期不同特点不断调整。法国妈妈养育出优雅的法国孩子,这事其实一点也不神奇,这不是当地的环境所催生出来的育儿经?要照搬到我们这儿来,真不合适。但还是那句话,吸收了就能成了自己的,点头了就表示你接受了,接受了你就会运用它了。育儿书的作用,能这样就很赞啦!


 法国妈妈育儿经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