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光》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青春文学 > 大陆原创 > 浮光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8月
ISBN:9787222059719
作者:渥丹
页数:312页页

浮光里的想象

本来一拿到书,看到封面上两个男子,已经有点疑惑,再看看书背面的附注,也没有多大感觉,等到看着前一部分时总疑惑着自己到底没有分清楚主人公是“他”或“她”,总是在漫不经心的看着的时候让我多少有点意外,却没有发现这心情的变化,因为总也是漫不经心的口吻娓娓诉说中淡去,安静的进行着序曲,这跟我现实中遇到的一件揪心的事而急于寻找答案和结果是多么的背叛,对于小说总是调侃我的生活这件事,我很无奈!

很有深度

都说这个文好,好吧,我就看了。 这是一篇比较有内涵的文,之中的很多对话感觉很有深度。 淡淡的故事,却不容易淡忘。 看浮光的这几天,我每天晚上都在做梦。睡得很不踏实,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最后那番外。谢明朗离世后,言采写的那封信,真是感动啊,两个月后,言采也去了。他们是分不开了。

浮光散尽

07年就看了这部小说 随后的 歧路 原来我忘记和你说在见 故影 也伴随着这几年来数不清的夜晚 即使再熟悉剧情 也忍不住往下看 看两个人一生安宁 无关他人的羁羁绊绊 他们很清楚自己在过着怎样的生活 也不惧要面对的苦难 无论哪一种 都着实让我羡慕这样的生活状态 原来生活可以这样过 也许不是大富大贵 但能够让你去做喜欢的事 更重要的是 有一个能跟你比肩看着人生路的人 你懂他的坚持 他懂你的欢喜 这甚至比过个大富大贵的人生还要难

艺术无价,同性无错

在闪光灯和镜头前习惯戴着面具的他们,在自己的生活里能否还能摘下面具?这是我对演员一直以来的疑惑。人生如戏,还是戏如人生?哪个是戏里的我,哪个是真实的我?晋江里有人总结这归根结底是identity的问题,我认同。但是退一步讲,不止是演员,芸芸众生有多少人能认清自己的identity呢?先是被封面骗了,以为是个狗血恶俗的同人小说。但是豆瓣评分2500人打出8.5的高分,让我心怀好奇地翻开来看。刚看前几章也没觉得什么,只是没有什么狗血剧情而已,味道甚是寡淡,脑子里picture出的言采的形象也是类似黄晓明的霸道总裁。直到看到对《蜘蛛女之吻》舞台剧的描述和评论以后,忽觉作者头上还是有两把刷子的。看到后面言采在《尘与雪》里的演绎,更是惊喜于作者的有心,言采的形象也更加丰满和莫测起来,时而梁朝伟,时而张国荣,更多的时候很模糊。番外三《日影飞去》让我更是眼前一亮——从来未曾见过的言情小说番外写法,用了一个多年后第三人的视角,来追述正文两位主角的后半生。我承认作者对于感情描写的手法并不纯熟,很多铺垫也没有自圆其说,最后谢明朗出车祸的桥段略狗血,但是这些毛病因为有了上面的优点而暗淡了许多,也就无愧于8.5的高分了。再说几句关于同性。对这个话题很介意的书友,奉劝还是不要读了,文中很多描写还是蛮露骨的。我对这个问题,经历了从厌恶到惊讶到慢慢接受,最后坦然面对的过程。最初的厌恶和惊讶是因为不了解,不熟悉,所以习惯性地反抗。但后来改变看法是因为得知身边很多亲近的朋友是同性恋,他们有的结婚生子(一对男couple,一对女couple,那对女couple还生了两个孩子),过着非常平淡正常的生活,当然也有的依然在纠结和徘徊,为着家人的忧虑和世俗的挑剔。我欣赏《生命最后的读书会》的作者的母亲的态度,当她得知她的儿子是同性恋的时候,回信中说,她承认刚知道的时候的第一反应是生气和不安,但是接着又气自己为什么会生气。她说结婚并有自己的孩子是她最大的快乐,她也希望自己的儿女都能获得这种快乐。但她知道在这个充满歧视的社会,作为一个同性恋意味着他们将面对更为艰难的人生,没有人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艰难的人生。她和父亲对此都能接受,他们依然爱他。我相信没有人能不为这样宽容体谅的母亲感动。这本书塑造的两位主人公也都非常值得尊敬,虽然身为名人,但都和蔼谦逊,作者也没有多在两人的感情戏上耗费笔墨,更多描写两人的日常,以及对艺术的贡献,这种平视的眼光很难得。

美丽的没有奢华

有的时候看的男男文不明白他们到底到写的是什么。但是这不一样…… 男男在一起就现在看来还是这样的难以让人消化……但是我并不反对双方的喜欢,喜欢一个人并没有错不是吗??哎一个人的感情是十分的本能的,我们没有办法断绝掉自己的感情,如果我有办法拒绝自己喜欢你,那我就是不喜欢你。《浮光》这这里的感情淡淡的,像是没有点点的起伏似地,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的,一个小小的记者,和一个大明星,作者在写的时候却没有像青春小说一样刻意的描写他们之间多美轰轰烈烈的爱情历程……但是有时爱情不就是这样的吗?我们追求者轰轰烈烈但是我们却忘记了,轰轰烈烈背后带着的疲惫……每一份的起伏都带着艰辛……嘿嘿,知道自己在写点什么……看看吧!

把温柔封存在时光里

最喜欢的是番外。男主人公亲人后代的女友,从一个外人的角度了解他们的世界。一般人能公开看到的,往往不是全部的真实。如果有幸看到真实,那心酸可能比窃喜多。当所有的繁华都成过往,所有的青春人物都老去,作为旁观者无力改变什么。那些偏见也都会一直存在。嘘,别冲动,你知道,他们已经把相对而笑的时光都留给了自己。

愿 念念不忘 必有回应

自己是个太过敏感忧愁的人,浮光,读了已经近三年了,还是忘不了。有句话怎么说的,我们总在别人的故事里,肆意自己的感情。我想我大概是病入膏肓了,只愿沉浸在虚拟的世界里,然而真实的生活不是这样的,我要慢慢告别了。我不会忘,会记得。但愿把这簇情感放在心里,念念不忘,会有回应。

浮光散去

是BL文完全不对我的口味但是淡然的南竹让我深深着迷啊我觉得浮光在他们的人生里真的散去了剩下的只有赤裸裸的完完全全的彻彻底底的感情被羡慕的幸福应该是很幸福了-----------------------------言采给我的第一印象我觉得超级像梁朝伟假如真要拍成片子的话梁大当之无愧至于谢明朗我反复思量也没有想出个合适的人来有人说张国荣很像因为我个人感觉所以只能把他排出待选名单-----------------------------------假如有人曾熬粥给你这个人不在了你还是固执的只喝那一种粥这是怎样深之如髓的眷恋我不喜欢他们感情拉锯的那两年太浪费了言采他把最好的年龄给了沈惟为什么还要浪费剩下的半生而不去好好地和谢明朗白头偕老呢

谢谢。我爱你

很想写一个书评,直到提笔的时候又辞穷,仿佛千言万语落到笔上还是白纸一张。没买到书,到处都是缺货,又等不及,盯着电脑看完。头晕脑胀,心情一直沉到底,又像时不时吸口大麻,每个细胞都在满足。整个故事在作者笔下变成了唯美的文艺片,细腻的工笔画,画面感十足。它就是一个故事,言采和谢明朗的故事,从他们相遇,相爱,分离,到相伴至死。其他的配角,哪怕就像“哑火的手枪”,也无关紧要,因为生活本身就是如此。谢明朗在言采面前一直是很低微的,从开始就无法拒绝他,一步一步被言采引到身边。他爱他,仰慕他,更怕失去他,好多话都不敢讲,不敢问。直到他们的事情曝光,他怪他一走了之,又突然出现让自己拿主意。说到底,是谢明朗太年轻(这点在他后来去非洲那段里有讲)。他们不是爱的不够,而是爱的太深,什么都小心翼翼,说的太少,难免猜疑。我一直以为谢明朗对言采的爱要超过言爱谢,因为一开始谢明朗就处于被动的地位,言采那种似是而非的勾引让人很心疼谢,很怕他被耍了,受伤害,后来他们在一起,有矛盾又大都是谢先妥协。但后来在看到他们分手时言采说的那些气话;言采给谢明朗的生日贺卡;言采在听到谢明朗出车祸后,当场摔掉记者的相机,直到去医院的路上才想起出柜的事;言采在谢明朗生病时,因为谢的味觉已经失灵,做的饭口味重,言采也从不点明,每次都若无其事的喝白水,边吃边笑聊,直到饭后去厨房才歇下笑脸,满心伤痛……才恍然明白,一开始言采就想同谢明朗长期发展,他让他脱离记者身份,他帮他开影展,铺平路,他在张晨面前死拉着他的手不放……这不是一个让人痛哭流涕的催泪弹,而是絮絮的讲着平淡的故事,一点甜腻,一点心疼,到最后只剩下沉默。他们无疑是幸福的,纵使后人对他们评价不一,以至终于渐渐淡忘,但他们的故事,他们知道。故事里有几个情节让我印象很深。一个是他们刚认识时,谢明朗心理很矛盾,他知道他们身份的悬殊,怕受诱惑,怕出事,这点言采全看在心里,才一次一次的问他“你怕什么”“你又在害怕”;然后就是尘与雪里,谢明朗的猜疑和嫉妒,虽然他也知道“他嫉妒的是时间,这多么可笑”;再后来是他们分离前的那些伤人的气话,言采让他做决定,不想他却先放手;最感动的还是两年后重逢,他们相遇,表面上云淡风轻,随意谈论言采的新戏,但在谢明朗车祸后,言采的失态,尤其是言采问谢明朗,“你最怕的事情都发生了,还有什么不能说的”时候,谢明朗那句“那是装的”,这也是我唯一一个哭点,感同身受。看过脉脉的歧路,那本书无疑更温暖人心,就像怀抱着熟识多年的猫靠在火炉旁品着淡酒,也像晨起时拉开窗帘入眼的第一缕光。浮光也没有让人失望,但更像是站在露台,吹着海风,看着夕阳西下的海滩渐渐归于平静。最后这段话来自言采给谢明朗的生日贺卡,作为结尾。"这一生中的"灵机一动"或是"忽然兴起"让我吃了不少苦头,但那天晚上带你回去大概是唯一让我至今想起依然庆幸幸亏如此的举动。你给了我一辈子,我希望这些年过去,你不会觉得后悔或是白费,因为我已经再给不起任何东西。生日快乐。谢谢。我爱你。"

番外。。。。。。

脉脉的文笔不是多华丽,白描一般地娓娓道来,很有“人气儿”,又很有力量,番外,有几个真的不太喜欢,尤其意明女朋友那个,写的依旧很感人,只是,我不喜欢以局外人的视角来窥探别人的生活,这种描述,相当冷漠,不只是谢明朗和言采的生活,任何局外人对任何人的窥探,都有这样一种冷漠,与我无关的人生,即便费力去窥探,也永远抓不住事情的真相,当事人的感受,你永远窥探不到,也永远感受不到,外人们七嘴八舌,想淡然一笑,又似乎心有不甘。。。还有还有。。。两位晚年的生活脉脉写的很感人,也很动人,但我总以为真正不是这样的,现实身边有老去的人,生病的人,人物小传也多少看过一点,相携走过一生的人,面对另一半的永远离开,不舍是必然的,但很多,也有淡然,一辈子都走过了,那个,也就早一天晚一天的事儿,所以对言采那样的放不开和阴郁,有点儿。。。可是,也承认,脉脉笔下那样的言采,让我也很难过。

恭賀《浮光》出版

(其實正文是頗有段日子前看的網絡版的感想,挪地一用,順賀該書正式出版^ ^)略過作者馬甲不提,感謝親愛的某友人的推薦,此乃好文,非一般意義上的。文章通篇讀起來可能一點都不輕鬆,且相當耗費精神。用普通理解白話文小説的頭腦去看的話,很有可能會被過於曖昧的言語和大段大段鏡頭描述搞得興致全無。要理解人物關係和他們的各種情緒在這其中顯得尤為困難。卻也恰巧因了這些,在到達結局之後,我才能長出一口氣來,感嘆還沒有見過比這篇更像一隻貓的文章----慵懶 隨意 高傲 優雅 反復無常----諸如此類的特質比比皆是。它不屑于輕易提示,甚至故意不提示,讓人去從一段戲或者一個鏡頭和一些表情中追逐角色們的想法,琢磨他們的心境,又在你以為已經捉住了某些旁枝末節的時候現身,告訴你那全是錯覺,你犯著和文中角色一樣的錯誤,陷入名為猜測的泥潭中,然後被玩弄得樂此不疲。對此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謝明朗在言采生日當天去《塵與雪》劇組拍攝現場,旁觀某場景的拍攝過程。到現在我都覺得這段的心理描寫實在是非常複雜難以參透。從臺上的言采,到旁觀的工作人員,到陰暗角落里面的謝明朗,甚至是已經作古的留下《塵與雪》分鏡劇本的沈惟,每個位置上的人都有不同心思,閱讀這段落的當下我可能比較貼近謝明朗的想法,但到後來則完全是走向言采的心理曲綫。他説他那一刻仿佛能看見攝像機後頭的就是沈惟本人,不由得令我感嘆從一個位置移動至另一個位置,眼中風景可以完全不同,甚至能令人瞬間理解原本在這個位子上的人的心思。事實我作為讀者,一直在擔心沒有辦法跟得上作者的思考回路。至少是當初她下筆時候的。於是在閱讀過程中反反復復推敲著同一段場景,聯繫那之間的人和事,企圖尋找契合點。文中角色說出來的話往往不僅是一句話,他們的動作可以有很多含義。被眾評論所樂道和稱贊的關於電影及戲劇內容的描寫,關於謝明朗構筑的照片畫面的解讀,我從正面與側面觀看它們,發覺又都不同,之所以說這部作品像貓而不是別的什麽動物,可能更因為文中類似情形者眾,像製作一部電影,只給你畫面,不帶解讀,各人看了都有各人的風格詮釋。作者耍著文字堆砌成的畫面,和讀者玩起單方面的捉迷藏,順便把同樣的行為放到角色身上,讓言采跟謝明朗也在互相的試探之中捉著迷藏,直到最後彼此牽上手,我們合上書,故事有了個不太現實的結局。渥丹説那才是言采和謝明朗的開始。應該是吧,浮光散盡之後,他們才要開始彼此融入了的人生。反正番外我還沒有食用,卻早就做好準備迎接作者認為的現實生活中灰暗的部分。説起來,浮光的人物運用其實并非無可挑剔,到現在我都不知道其中某幾個角色出場的意義何在,要舉例的話,季展名?沈知?卫可?其他還有很多很多,誠如我一開始所說,這不是篇一般意義上的好文,可它特殊的地方卻是其他耽美文裡面找也找不到的,像隻貓,曖昧,隨意,將線索和它手裡抓玩的毛團一樣弄得滿地打滾,翻來覆去,使人找不著頭緒,偶爾跳開撥弄兩下紗窗,接著不見蹤影,又跟過去抬頭才發現它蜷著身子攤在別人屋頂上曬太陽,身上的毛皮脈絡分明。於我自己,這文還有兩處引起強烈共鳴的地方:一是關於攝影,一是言采身上猶如錯覺一般的,某些重合。自家母上嗜好攝影,所以無法避免接觸很多相關,蹲在同個地方半天配合不同時間的光線捕捉鏡頭toka,看見美景直如驚天禮物恨不能手邊憑空出現愛用相機而在身邊走來走去坐立不安toka,到了異國即使要趕路也不免為錯過路上風土人情而邊催促腳步邊肚裡大嘆惋惜toka,不屑對著天然美景猛按快門而是捧好器材拼命等待值得捕捉的一瞬出現toka,真是說也說不完....至於言采身上的重合,厄,可能我想太多,但不止一次,想到了張國榮其人。想到他的程蝶衣,想到他和唐唐,想到他沒能走完人生最後色貌衰敗的時光,提早給了自己一個結局。於是看這文的時候總不可避免往言采身上加諸這樣那樣的灰暗色調的光圈。及至好幾次主角在屬於他的私人生活中把演技帶入,終令我懷疑,其實張國榮也是這般,已經無法再把他的張國榮這個角色給演繹下去了,才選擇出那樣的結局。當然,事實如何沒人清楚,觀者如我眼前所見也只能是鏡頭中的光點組成的虛幻人影。最後我發現,我也在了這文裡。在他們臺下,萬萬千千的圍觀群眾之中。仰望點點浮光。

他们

这两日的睡前,在重新看渥丹的《浮光》。这个故事是好几年前就看过的,然而每次翻开重读,都会有不一样的享受感。我们初中时代就开始学习,说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我觉得其实在这三点中,故事是最容易的。一个灵感,就能带来一个好的故事。环境描写则是写作功底的体现,也是一部小说作品是否能够脱出业余爱好者之藩篱的重要评判标准。然而只有人物才是一部小说的灵魂,也只有通过人物,你才能够直接接触到创作者本身,碰触到他/她的人格与人性。所以一个会写书的作者,可能能够写出一个带劲儿的、让人肾上腺素激升的故事,但只有一个内心世界具有独特魅力的作家,才能够塑造出一个在许多年之后还能够被人记住的人物。这是一个小说越来越廉价的时代。有那么多的时髦又叫座的连载,每天都在更新的各大网络文学平台的VIP,但是那些让你释卷之后拍案叫绝的奇文,又有多少是三天之后你还能记住主角名字的?我其实很喜欢我们这个时代,因为阅读通俗小说对我来说是排在首位的消遣,然而你不能不承认,无数的糟粕里才有一部成熟有趣的作品,而无数成熟有趣的作品中才有一部值得让你怀着伐下树木的不道德感也愿意看见它付梓的上上之作。当然,一本书,一个作者与一个读者之间,都必然有一种独特的频率震动,共振还是消减自是因人而异,所以蜜糖砒霜,无需勉强。说回《浮光》。前两天翻看别人的书评,说言采就是渣攻的典型,不禁失笑。言采当然不是什么绝世好男人,但谢明朗又何曾是圣母受呢?一个作者的悲哀,在于他/她塑造出的人物,直接就可以被人归于某一类,譬如蓝淋,譬如易人北。但渥丹写的,不是任何一种攻/受,她只是在写言采和谢明朗。不知道有没有谁与我有同样的感受,越多的回味着《浮光》,有时候就会越觉得这两个人是真实存在着的。然而他们又仿佛不存在于过去、当下或者未来的任何一个现实中,他们可能真的生活在一个平行的世界里,那个世界有一个叫做言采的、早早被人定性为影帝的男人,和一个大概小他十岁的摄影师(摄影家)谢明朗。——这种感觉和《宁静路系列》很像,谁都知道香岛仿若香港,但它又的确是林紫绪虚拟的。——言采那个男人,他天赋绝佳而又光华四射,他热爱着表演,他对过去已经成型的道路已经轻微的厌倦而又苦无出路,他想要在他的事业中走得更远于是开始新的尝试,在这个时候他遇到了谢明朗。他最初当然不是有什么认真的意愿,而谢明朗也不过是为他的外表所迷。但就是与这样一个貌似完美到不真实的男人比肩,谢明朗却从不会让人觉得黯淡。他是如此的聪慧,清明而又真诚,他具备着一个让人欣赏的成年人所必须的独立感,又有着完善的自我意识,使他能够不自卑亦不自负的在这段爱情中自处。我在读着这本书的某一个瞬间,曾经想到了剑与鞘的比喻,随后立即自鄙于那种总是想要将所有事物贴上标签的心理定势。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如此不易被标签化的两个人物,也就是这部作品如此值得回味的关键吧。所有喜欢《浮光》的读者,相信都会对《日影飞去》这个番外有着某种迷恋。我们看着他们走了那么多的路,却总是觉得想要再多知道一些事情。那段让人意犹未尽的故事,被渥丹用这样独特的第三人称的视角收笔,反而更是悠长。很多评论《浮光》的文章都会提到,渥丹独特的叙述方式,使得这部小说有了一种仿若电影胶片一般的画面感,我也有同样的感觉。在深夜里,一字一句的细细读着他们的人生,然后仿佛那两个人的剪影就从黑暗里慢慢浮现,你可以听到言采低沉磁性的声音,甚至体会到谢明朗每每被言采吸引时的心跳。有人说谢之于言并不如言之于谢那般重要,这大概是粗心误读。一部小说,除非是像剑走偏锋惯用的那种分章使用不同人物视角的写法,否则哪怕是第三人称叙述,也必然只有一个主要视角。在《浮光》里,我们其实是在用谢明朗的眼睛看着他们的世界,于是我们知道了他是如何爱着言采,却只能靠着他的只言片语的体会——要知道谢明朗其实也是个钝感大条的男人——来想象言采对他的感情。更何况,我们并不是他们,又有何立场去猜测他们的爱情?只可惜,这样的美好,无法在现实中找到任何实体来投射,而现实如此的纷乱无趣,也许反而是刺激着作家们创造虚拟乌托邦的缪斯吧。言采在谢明朗去世之后写过,”不知为何,近来我怀念着过去,近于思乡一般。“这是我见过最哀戚的情话。

关于天气凉风这个番外的感受

本来好好的一篇文,早知道不看番外了,看了天起凉风这个番外,膈应坏了,,谢明朗不是那么爱言采的吗,就算他们分手了,他就那么轻易跟别的人上床了,这种节操观我接受不来,谁知道他跟言采在一起后,还会不会跟别人上床,这样的爱情,一点都不美好,把这边小说带给我的美好的感觉破坏殆尽,本来看了第一篇番外,看到言采写的信,我觉得挺感动的,看到了言采有多爱谢明朗,看了第二篇番外,我都后悔看这篇文了可能有的人觉得我可笑,但是我觉得,连起码的忠贞都做不到,这份爱情也没什么美好的。还有作者故作高深,写的模棱两可,大量情节留白,也让人恼火,总之我不喜欢这篇文,真是白瞎了那么好的言采了。

当浮光散去后,一切也便可以尘埃落定

觉得这一本还写的挺好的很感人它实际上是以作者这个第三者的角度像主人公一样来回忆往事写的不仅是过去还是现在

可以回忆

买这本书完全是在没有买到奢侈品的怨念上随便挑的一本。看完合上后觉得【哦,一般般】回想下觉得有忧伤,他们的感情一点都不激烈,也没说过我爱你,我不能没有你等琼瑶系。突然他们就419了,就同居了,分手了,和好了。。。然后。。。一起老去对他们的感情我一直都觉得起伏不大,平平淡淡的。知道番外里,说到在他们老去后的那段我才感觉到他们直间其实有我在期待的东西的。

浮光退去

内地正规出版的耽美小说不多,我看过的,一本是桔子树的《奢侈品男人》,一本是渥丹的《浮光》。巧合的是,两本都是讲述娱乐圈的故事。桔子树,我更欣赏《麒麟》,《奢侈品男人》不算桔子树最高水平的小说。而渥丹,这本《浮光》则是我看的她的第一本书。《浮光》的语言始终平淡克制,于平淡生活中的细节打动人。言采与夏明朗的感情,由浅入深,逐层递进,让人感觉不到丝毫突兀。两个有着各自过去的人走在一起,原本是互相慰藉,寻找让自己过得更愉快的方式。却在朝夕的相处中沦陷。我喜欢作者描写的两人相处的方式。各自在事业上打拼,然后偷得浮生半日闲,在平淡却不乏味的相处中放松自己。这样的感情真实而温馨。言采与谢明朗第一次分手让人觉得无奈。曝光后的选择,两人各自的坚持,使得两人错过。一错三年。再次相遇,他们终于做到了往日说的那样,朋友一般相处,聊聊他的新剧。只是再完美的演技,也会有细微的裂缝。一场车祸促成了二人再次诚实面对内心的感情,终于走在一起。看到最后的车祸时,我总是想起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这或许是本文称得上最狗血的设定。一场爱恋,总是需要外力的证明。一次城倾,一次车祸,让人直面自己真实情感,卸去伪装。看清真实的自己需要勇气,承认自己更需要勇气。追逐梦想需要勇气,坚定不移的追逐梦想需要更多的勇气。《浮光》中,成长的不只是谢明朗,还有言采。即使有波折,即使有风波,不管两人走得多远,我们始终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最近看出版的小说,总有种“这种书怎么也能出”的感叹,特别是言情类,悬疑类也好不到哪里去。穿越不流行了,就都市。都市不流行了,就职场。一窝蜂似的……浮光可以算得上近期看过的难得的好文章了!不得不说的是,大爱番外《春天的二十七个瞬间》,我被虐到了。

浮光观后感

因为这本书开始想要每天一部的看电影,故事里边有很多小细节都很喜欢,时不时的会有极端赞同的作者的观点出现,也会有在最后盘旋在脑海里的经典话语。而除了那个所谓的言采书信里的那句话,最喜欢的也许是谢明朗的表白,我嫉妒,嫉妒时间,而这是件多么愚蠢的事情。

番外比较好看

因为看过脉脉的歧路,所以才看这本她的更有名的小说,但是却让我比较失望。作者在这本书里的叙述十分的琐碎,虽然整个情节仍然完整,但却总有一种模糊感,我不喜欢这种写法。书里人物的对话也比较有疏离感,不像伴侣关系,倒想双面间谍间的周旋,看得是舒服,但想必感情并不如我所期待的那样亲密。整本书最让我震撼的反倒是番外里几句话一提的得了艾滋病要求谢明朗拍照的那一对。、、、、、、、、、、、、、、、、、、、、但番外却着实好看,表达十分细腻到位,角度也千变万化。ps:我并不觉得日影很虐,不是已经算是白头偕老了吗?

刻在浮光下的踪迹

其实只花了半天就把《浮光》看完,很感人,最后竟然掉眼泪了。真的是很久没有看到感动至此的小说了吧。一辈子相守想来总是最美好的事情。文章末尾有一段提到言采写给谢明朗生日卡片上的一段话让我有些震撼:“这一生中的‘灵机一动’或是‘忽然兴起’让我吃了不少苦头,但那天晚上带你回去大概是唯一让我至今想起仍然庆幸幸亏如此的举动。你给了我一辈子,我希望这些年过去,你不会觉得后悔或是白费。因为我已经再给不起任何东西。生日快乐,谢谢,我爱你。”现在读起来近乎平淡的语句,拼凑在一起却有了生命般,让人甚至不敢呼吸~这就是文字的魅力吧。两个人在一起,起初或许是一个人仰视另一个人。但久而久之你会因为他变得优秀,或者你的优点会因为他而显露出来,这是我理想中的交往模式。感情中如果有了自卑,总会失去制衡感,这样的感情就是不稳定的吧。还有言采在谢明朗去世后的两句话:“我必须面对没有他的生活,这么多年了,还真是有些艰难。不知为何,近来我怀念着过去,近于思乡一般。”好一个“近于思乡一般”!什么样的感情能让对方成为故乡般的存在!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归属感!我喜欢作者总是不点破的叙述方式,或许留点空间才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

留人间多少爱,迎浮生千重变

看《浮光》,正文和番外之间隔了很久,因为听人讲番外,自己脑补,觉得难以承受,于是暂时放一放。看完发现并不如想象中虐,正文到番外,从各种角度拼出他们的一生,仿佛看到言采出来谢幕,心中不知是悲是喜,只剩一片惘然,如大梦初醒。当真是戏如人生,人生如戏。《浮光》写了这样的故事,当没有外界的撮合——甚至还有反作用,没有内心的空虚,也没有责任的牵绊时,两个人如何在一起一辈子。一直轮换着带入两个人,体会他们如何爱上彼此。《呼啸山庄》中,凯瑟琳曾说过:“我这么爱他,并不是因为他长的英俊,而是因为他比我更像我自己。不管我们的灵魂是什么做的,他的和我的是完全一样的。”言采和谢明朗也有同质的灵魂,心中有不为人知的渴望与热情。对于敏感的人,人生中总是有太多的伤痛与眷恋。同时他们也勇敢和固执,认定的事绝不回转。对于一个在多数时候粗糙而麻木的世界来说,这样的灵魂是宝贵的。他们也有不同,谢明朗的敏感比言采少一点,善良多一点。言采凭灵魂的力量、个人魅力以及比谢明朗多十几年的人生经验,让谢明朗不能拒绝。至于言采为什么爱谢明朗,谢明朗的别扭是一种真诚,那么年轻,不曾向这个世界妥协,言采从他身上看到了自己曾有过但正在遗忘的真诚。作为演员,演多了也许会困惑什么才是真实的自己,而谢明朗是他的镜子。当因为一个人看到自己最真实的一面时,离爱他也就不远了。他们就这样开始了,而之后凭着互相深刻的理解和两个人的善良、勇敢,再加一点缘分,在一起一辈子。以同质的灵魂相爱,善待彼此的心相守,温暖而淡定地生活着。番外《日影飞去》是最感人的,但一来因为叙述者的性格活泼,二来人称转换偶尔不流畅导致跳戏,所以看起来不那么悲伤,只觉逝者如斯,人生无常。不需要什么激烈的情节,人的心便是一个宇宙,一生的感情在两人心中起承转合,足够丰富。丰富到他们死了,不会有人明白真相。好在,他们记得。这两个人是少见的,有谁说过:“真正的爱情是在金字塔尖做合并同类项。”对于灵魂不那么丰富、强大、美好的人,难以只因爱而一生相守,所以我们需要法律、道德、舆论来约束,需要自己的妥协、习惯和珍惜来接受,这样才能保证两个人安稳的一生。一种人有一种人的活法,只愿芸芸众生,各得所愿。面对人生的无奈与注定的悲凉,爱不能挽救什么,但可以是安慰,让死亡不可避免但可以面对。就像冰冷的金属披了层夕阳余晖,是否真的温暖,见仁见智。“留人间多少爱,迎浮生千重变。”这也就是凡人可以做到的极致了。感谢《浮光》带来的人间的美好。

浮光略定

这是本读完后感觉平淡,但读起来并不平淡的书。其实更喜欢的是他的《甜蜜生活》。我先读了《浮光》,然后读了《甜》。感觉上甜像是浮的前传。爱和不爱,在这两本书里并未有激烈的界限。我认为沈惟似乎是《甜》里面的唐棣文,而言采则是岳江远。《浮》还是有些温情的。而《甜》,名为甜蜜,实则残忍。我宁愿接受悲情但是有爱的,也不要这样,在看似平静的里层,多出那么多无奈,无望,无可挽回,和无爱。我总希望结局以外还能有些什么,这种挠人的心绪反而是作品变的深刻。《甜》,不甜,却激烈,让人无法平息。我总是纠结在它的无爱之中。

浮光散尽,婆娑成影

这本应该是个狗血而称其令人一笑而过的故事。普通摄影师和娱乐圈当红演员,强大而神秘的小攻,平凡却熠熠的小受,各种第三者与背后知情人陆续登台露目,花边新闻成为两人之间最大的屏障与阻扰,虐心虐身天南地北疑似在自己家后花园式的追逐与欲罢还休的放弃,我方唱罢你方登场,热闹异常。直到最后作者洋洋洒洒几千字的悲怆收尾,所有故事落幕,主角终成眷属,或是天各一方。这是多少写手乐此不疲反复借用过的白烂桥段。而作为消遣时光的读者也似乎同样乐于接受如此戏剧性的安排。本应该如此的。然而《浮光》终究不同。这是第一个让我直到所有结束之后才爱上的故事。因为它是那样缓慢,如静滞流淌的河水,一切消无声息地发生,又安然落幕。那样的几十年,言采与谢明朗经历了最初的相遇与最终的相守,中间曾经有过的相知与相爱,相伴与想弃,在一切尘埃落定之时似乎变得模糊而遥远。就像是一场年代颇久的老电影,磁片在放映机上呲呲地转动,屏幕上的色彩泛着古老的黑白与淡黄,故事中的人低低垂首,安静诉说着什么。你看着他的神采,却不知悲喜。现在重新去回忆这个故事,才发现很多东西都已经记不清了,那些留下的离开了的人物,那些唱罢了闭幕了的演出,那些悲喜与欢愉,它们似乎都已经过去很久很久,久到一切都变得那样不真切。一直以来,在我的脑海里都无法准确地描摹出言采和谢明朗的样貌,甚至就连卫可,潘霏霏,沈知这些人都像是老电影中看不清五官的过客,张阖着嘴唇念着无声的旁白,镜头一晃,什么都没有留下。对于言采,唯一的记忆大概就是他最初在谢明朗镜头下的那张脸,眼角和额头都有着些许皱纹,并不年轻的样貌,却得体而风度。哪怕后来文中多次提到言采的长相多么讨喜,我都一直没法把他和一个当红偶像明星联系在一起,这也是唯一一个,在我看来并不年轻英俊的角色,却意外地喜欢。而对于谢明朗,于我而言一直挥之不去的是这样一幕场景:不算太大的老剧场里,周围黑漆漆的一片,只有谢明朗一个人坐在观众席中间偏后一点的位置,安静地注视着前方,舞台上言采无声地演着一出独幕剧,眼神专注,并没有看远处的谢明朗。就这样,一场剧,一演就是一辈子。渥丹这个写手我并不熟悉,但她的文风却意外地令人惬意,或者说是沉溺。与很多文不同,《浮光》里的感情是隐晦的,因为没有人去点明,渥丹只是忠实地作着她叙述者的工作,将故事还原在读者面前,从不多言语一句。甚至没有大多数作者习以为常地以一个高处者的身份挑明和剖析人物的内心,也没有借用某某路人一语道破主角的情感迷障,所有的前因后果,所有的人心浮浅,全部隐而不宣,那样内敛和精致,一不小心可能就会错过一个决定故事中人们去从命运的细节。书中最过精彩的也许就是作者大量镜头式的描写,我想如果可以,渥丹一定会是一个好导演,因为她能够仅用一个镜头就把戏与现实纠缠。在拍《尘与雪》时谢明朗曾对言采说,你入戏太深,你一直都在里面。而其实《浮光》的故事一直都是很难分清戏里与戏外的,《蜘蛛女之吻》中的莫利纳,《小城之春》里的礼言,谁能够说清,他们究竟是不是言采?渥丹另一个令我感叹的地方在于对梦境的刻画,那是比对电影情节描写更令人招架不住的重量级炮弹,无限接近平淡与现实,却能够抛却一切纷杂和俗扰,就像是那年谢明朗和言采的埃及之旅,回忆下来,只剩美好。最前面说过,这是一个我读到最后才爱上的故事,当我看到谢明朗与言采携手一起走上红地毯的时候,我以为这便是结局了,谢明朗微笑地注视前方,他知道,这些浮光散去,就应该是人生了。而其实,所谓谢明朗所看到的人生,我想,便是言采罢。一切恰如其份地告终,已经足以令人潸然泪下。然而,我还是错了。番外《无始之终》算是解开了正片中谢明朗一直以来对于沈惟的芥蒂,而《日影飞去》,其实才是《浮光》真正的终结。对于言采和谢明朗后半生的故事,渥丹选择了大多数作者都爱用的借用第三方视角揭开过去故事真相的方法,然而再一次,《日影飞去》又是不同的。很多这类文章大都是作者借着第三方的眼睛和嘴巴去替读者寻找和解说主角们身后留下的秘密,我也同样以为,渥丹换了第一人称,想必那些在正文中含蓄而模糊的情感在这里该被正面放大了吧。可事实上,《日影》与《浮光》的叙述方式并没有什么不同,依旧内敛,依旧隐而不宣。意明是知道有些事情的,然而他对言采的偏颇终只能成为他个人的一面之词,戴隐芙同理,她对谢明朗的刻意贬低,已经不足以去真实还原言谢那几十年的光阴。而小璐又是一个真正的旁观者,只是出于好奇和兴趣,偶然间翻开了那段已经逝去的过去。我一直以为沈知会是那个诉说真相的人,可直到最后,渥丹都不曾安排她出场。于是再一次,我只能从各种只言片语的线索中收集在正文结束之后言采和谢明朗后来几十年的生活。得到的结果却是,就像是最初的那几年一样,谢明朗继续他的摄影,言采从电影转向了戏剧和制片,多多少少有些改变,又其实从未真正颠覆过什么,直到谢明朗去世那一年。一直以来我都说不太清言采对于谢明朗究竟是怎样的感情,因为最开始他们走在一起太过自然,所有的感情过渡都在我还没有完全消化之前就已结束,我看到的,只是在那样两个人都光芒万丈的年岁里,他们从未分开。所以我也从来不会像过去看小说一样假想如果谢明朗走了,言采会怎样?他们唯一一次分离是三年,事实上那三年里似乎谁都没有怎么声嘶力竭过,言采继续接他的戏,谢明朗在非洲大草原上捕捉最原始纯粹的生命迹象,他们各自过着各自的生活,有条不紊。直到三年后的重逢。在三年前分手之前谢明朗曾对言采说过,这些年来,我一直最害怕的不是我们闹到不可开交从此视彼此为路人,而是分开之后,再见面,还能坐在一起若无其事笑着喝杯茶,说你新拍的片子如何如何。这也曾是我最害怕的,可在真正重逢后,一切真的如谢明朗说的一样,他们在晚会上看见彼此,客气地打着招呼,坐下来喝杯茶,说,好久不见,过得还好吗?那一刻我感到一种偌大的无力感,我以为就是这样了,这便是结局了。可是有什么依旧在这三年中悄然改变着,我看不清楚,他们却最自知。所以在谢明朗车祸后言采的那句“那这次换你来教我吧。”现在我重新去想,才发现,才是真正该有的结果。重新绕回一开始的问题,因为即使是分手,言采都能够如此坦然地接受和挽留,所以我无法想象,在谢明朗去世之后,这个一贯淡定自如的男人会是什么样子。事实上,言采不愧是言采,起码表面上,他依旧能够有条不紊地处理着谢明朗的身后事,然而,还是不同了,谢明朗走了,这一走,便再也不会回来。谢明朗去世的两个月后,言采也相继离开人世。两个月,多么微妙而意味深远的时间跨度,两天太短,我还处理不完你离开后的那些琐碎,两年又太长,我无法想象我该怎样度过那些没有你的日子,所以,两个月,一切都刚刚好,他便就这样随他去了。这是我第一次正视言采对谢明朗的感情,也这才发现,他们之间那些我看不到的情愫与羁绊,其实就像是这个故事本身,老电影一般地缓慢回放,听不太清剧中人们的声音,也看不明屏幕上泛黄笼统的五官,一切都仿佛被刻意放缓了时间,只剩下剧院里空荡荡的碟片呲啦的回响,如同一场分不清真实与梦境的漫长旅途。在《日影飞去》的结尾,小璐问意明,“这两个人的事情,再也不会有谁真正知道了,是吧?”意明的回答令我有一瞬间的惊诧,惊诧过后便是长久地无声地哭泣。我想起最开始谢明朗见到那个叫做言采的男人时的场景,想起他们第一次接吻和拥抱,想起在不知不觉中他们一走便是好几年,想起那次埃及之旅中神庙下他们被夕阳染红的金色背影,想起他们分手后那空白的三年,想起最后他们牵起对方的手,说着前方便是人生。所有我在一开始没有留意和不甚在意的情节全部扑面而来,直到最后留下两张依旧面目模糊的脸庞,他们在所有声销喧哗中安然驻足,面对浮光散尽的尽头,看婆娑成影纷飞缭乱,之后,宣告着故事的终结。意明说,“他们知道。”是啊,他们知道,就足够了。————————文中最喜欢的三个片段(仅摘抄)<1> 言采与谢明朗的梦后来的某一天,言采做了一个梦。 他看见谢明朗走进那片草丛深处,只留给他一个穿白衬衫的背影,和那个早已熟悉的举相机的姿势。不知名的野草在夕阳下深深浅浅地绿着,微风拂过,泛着金光的草浪一层层低下去,野花的香味却在同时浓郁起来。而谢明朗被这些茂密的植物包围着,自在又安然。 言采忽然想到,曾几何时,凝望的那个人,换作了他自己。 倘若梦与梦之间可以跨越,而他又可以走进此时已经在飞机上的谢明朗的梦里,应当是别一番情景:那是一个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两边都是麦田,野罂粟点缀其间,一条路笔直伸向前方,好像印象派画家笔下的世界。阳光明媚,只谢明朗和言采两个人。他们有一盏式样古旧的只合出现在西部片里的帽子,这倒也罢了,偏偏上面还簪了一朵红花,阳光下鲜艳得近乎张牙舞爪,直能灼伤人的眼睛。他们谁也不肯戴那顶帽子,又要把想方设法把帽子扣在对方头上,牵着手的一路上,就见那顶帽子交替出现在他们头上,很快把头发都弄得乱糟糟了,好像被大风吹过的麦田。 最终谢明朗忍无可忍,一把把帽子拽下来,握在手里,这时两个人一起大笑,没心没肺一样。 这真是无限接近平淡现实的梦境。<2>言采给顾雷的信谢谢你的来信。我很感激。 最近家里多出很多人来。他们不放心我,找了很多看护,自从买下房子,从来没有这么多人,几乎每个角落都是,这只是让我更不方便。现在朋友们常来看我,想法设法让我振作一些,只可惜我无法让他们如愿了。晚上的时候我会从一个房间逛到另一个房间(就是脚不太好用),这样倒是能让我好过一些。 最后的时刻很可怕。我们在医院频繁地出入,但这都是无益的折腾,其间我也病倒了,虽然很快好了,但这对此时的我们还是有雪上加霜之感。最后谢明朗说要回家,我们就回来了。所有的止痛剂此时已经没有任何用处,我就看着他在受罪。有几天他的精神不错,本来决定挑时间再去医院复查一次,直到9号早上,他忽然在我面前倒了下来。 他说不要来宾众多的葬礼,也不要什么仪式,我就和他的家人把他的骨灰埋在了山里的一棵树下面,将来我也准备这么做。 我必须面对没有他的生活,这么多年了,还真是有些艰难。 不知为何,近来我怀念着过去,近于思乡一般。<3>言采给谢明朗的生日贺卡这一生中的“灵机一动”或是“忽然兴起”让我吃了不少苦头,但那天晚上带你回去大概是唯一让我至今想起依然庆幸幸亏如此的举动。你给了我一辈子,我希望这些年过去,你不会觉得后悔或是白费,因为我已经再给不起任何东西。生日快乐。谢谢。我爱你。

如果我新年愿望也很灵,来年就许,愿我做个gay

不知道为什么读的过程中不自觉的把哥哥对号入座到言采身上……上面这句话刚才写在简评的开头,在写了一段之后突然发现自己想表达的是书评,于是重新在这里讲这部作品,有一种沉淀之后的口吻倾诉一样,甚至我看开头的时候觉得太平淡,不像小说一样,也许就是因为这样才让我觉得真实故事般,才会情不自禁的想起哥哥同样是经过努力而大红大紫,在亚洲乃至全球都让人拼命热爱的哥哥,最初唱歌,跳转电影,而后重新复出歌坛的哥哥,身边有个真心爱护着他的圈外男人,在公众面前勇敢表达这份爱的哥哥,完美主义者对工作严格到苛刻,整洁到似乎有洁癖般的哥哥那些片段和细节,让我以哥哥为原型来想象言采或者的样子这样平静讲着的故事正文结束时给了HE,我心满意足。自觉虽然没有多么跌宕的剧情,但这份爱意和感受,真真切切的收入了心中,就像看见谢明朗照出来的照片一样,虽然是些平凡的人像,却看得明明白白那瞬间流露的情感。看看阅读进度,才进行了一半多而已,后面跟着的是番外。番外是接着这个美好故事延展的一些小片段,但是格外虐心,之前对这个完美故事的爱恋也慢慢纠结。心里的抽痛感,就好像即便自己不是主角亲身,也不亚于明白这全部故事的至交,正在经历般的痛苦。停下阅读,闭上眼,感受这一切。你说的云淡风轻般,我却不能这般无动于衷。回想你说的每个细节,我才发现,这一切都已经在正文中铺垫好了,只是你没讲,我于是装作不知道便不去细想。番外便是你把这些血淋淋的扯出来告诉我,即便是我不想知道。以前的疑问也在这些翻出来的片段中一一解答。于是脑子里又出现了哥哥,哥哥浮光背后有什么,哥哥给的愚人节,哥哥的男朋友,哥哥的影片,哥哥的歌,是不是也总是有意无意的告诉着我们他真实的自己、梦想、爱情回来的路上反复嚼着剧情和细节,我冒出要看完全部哥哥的影片演唱会,听完全部的歌,读完他的传记和相关的书,我想要那么那么仔细了去了解哥哥,似乎这样就能看见言采的人生,明白谢明朗的心情……我是不是太入戏了,就像你拍《尘与雪》时一样我也有梦想,也有想要的生活和人生,但是却没有像言采这般执着的前行,就像是自己还未行动,思想就已经衰老成了老年人一样,迟迟暮暮般看透世道对生活妥协,羡慕着那个一股冲劲不顾伤痛的言采在每次面临选择的时候想着自己会怎么选,然后看言采是不是一样选,多希望自己能像他那样,无论是对自己喜欢事情的执着,还是对爱人的执着在那一刻,这就是我想要的爱,这就是我要过的人生,哪怕是坎坷和疼痛的骨子里那点文艺青年的调调又被勾引出来了好吧,我承认我写的不算书评,而是读后感。最后,这是一本很好的书,像是文艺电影般。这种gay之间的爱情,是我羡慕的,并且我自以为是的认定了在异性恋中是不会有的,如果我新年愿望也很灵,来年就许,愿我做个gay

浮光犹自流转,相爱已成刻骨

言采是我欣赏,或者应该说是憧憬的人。这已经不是对于一个异性的感情,而完全出于某种无上期望和终极理想。他是真正只存在于笔墨之下的完美无缺的人。当然,他有缺点,可他连缺点都是美的,无可指摘的,缺点只让他更迷人。温文尔雅,进退有仪,待人谦和,事业有成。这样的人,天性里大抵有种冷漠成分,因为漠不关心,所以永远都能全身而退,对感情的拿捏总能恰到好处。令人分不清是真情假意。他身上有强烈、却诱人的不安全感。我喜欢言采,但是心底却偏向谢明朗。也许是我从一开始就觉得,谢明朗注定会是感情中付出的更多,也是受伤害更深的那一个。言采他防备的无懈可击滴水不漏,凭着优雅至死的腔调,凭着似假还真的暧昧技巧,只给三分真心就能让谢明朗无处可逃。我还非常抗拒他那不动声色的提携者的姿态。像是变相的为一响贪欢付渡夜资,摆明了两不相欠,随时抽身而退的样子。谢明朗也是优秀的,但是相比之下更坦诚与简单。他的纠结、顾虑和欢愉,从一开始就很明确。有一次两人谈话,谢明朗说“恐怕都是你先离开别人”。言采则肯定的回答,“如果我们分开,那一定是你先离开我。”尽管我也对言采着迷,但还是在心里想,鬼才信他。就算谢明朗先离开,那也是在更早之前,言采先从心里推开了他。就是抱着这样“有罪推定”的心态往下看的。就算看到两人之间的温情戏也觉得惴惴不安。只是没想到后来真的是谢明郎先离开。他承受不了,于是选择了逃避。放弃了两人的感情。言采则始终静默,看他退出,看他远走他乡。看他自己折腾。也忍不住想,言采到底是怎样的心情呢,是爱的太深,已经不愿计较结局,还是如他一贯作风,他从未付出过他该付出之外的哪怕一丁点。他的人生这样精确,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又好像都不是。看完之后再回头想,忽然觉得谢明朗也许更幸运。在最好的年纪里遇见爱人,得以保留一份年少的纯粹。不像言采,繁华都过去了,财富名望都有,年轻时的痴狂只留了满身的意兴阑珊。言采对谢明朗说”我不在里面“,我在过后才体会到其中酸楚。他是骄傲的人,这么多年不肯吐露一点,最终说出来了,也只是这么一句话。他想要个体面的告别,也不过是个自嘲而已。谢明朗回他”我倒希望你在里面“。他是心疼言采,希望他在还没有遇见自己的过往里,被人爱过。真是个温柔的人。其实往事的阴云在这时候就已经散了,他们之间再没有什么障碍。我那时迟钝,提着一颗心,看他们分开,还觉得万念俱灰。到后来剧情一转,两人终于在一起,真是又惊又喜。其实通篇里言采整个人都显得有点云遮雾掩的,连谢明朗有时候都看不清他,更别说些局外人。无怪在《日影飞去》那篇番外里,明朗的外甥坚持认为言采其人虚伪和滴水不漏。替自己舅舅报不平。我有时候也被他那些不动声色的姿态带得身心俱疲。唯独有一次,他们从埃及回来后被媒体发现,两人一个月后见面,言采冷言说,“我为什么要出柜,我一辈子靠演异性恋赚钱”。这话里却是有十足的赌气意味了,甚至有些孩子气。他是介意谢明朗之前在媒体面前那句“我什么都不知道”。看完了再来想,反倒觉得很温馨,甜言蜜语宽慰人心,在言采那都不需花一分力,他何曾说过这样失态的话,也就是对着谢明朗。《日影飞去》那篇番外也写得很好。虽说悲伤,但是再一回味,其实圆满的很。果然是谢明朗更为幸运,明明言采比他年长,最后却是他先离世,留言采承受生离死别。也算是能者多劳吧,言采反正一颗心已经千锤百炼,至少让两人之间有一颗心柔软如初生。这样安排很好。那句终篇两人都没说出口的“我爱你”,也在最后,在故纸堆里被翻出来。但是我到底是开始心疼起言采来。他临终的那句,“我最近常常思念过去,犹如思乡一般”。我大概再也忘不了。原来他们这样相爱。虽然再也没有人知道了。

久处不厌

返璞归真只怕吵的演员和静极思动爱热闹的摄影师在一起,各奔东西,又重拾旧欢的故事。言采没有卖弄自己积累的经验智慧来摆布谢明朗,谢明郎也没有因为言采的身份不再抛头露面。他们始终在讲求互不委屈。这并非是讲述同性恋故事的理想国,但绝对是聪明人之间温暖善意的故事。另外我一向对此作者完全不同于少女情怀的凝练笔调完全偏爱

生活的模样

我是属于那种很懒很烦动脑筋的人,对于写书评这样费心费力的事情向来不甚上心,可是最近读的书加之生活的变动,让我突然很想记下某些东西,或是故事给我的,或是生活给我的,只是记下而已。这不是一本很轻松就能读完的书,前面几乎没有什么高潮迭起的情节,也就是说你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停下来,因为没有急于想知道后面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的好奇心,实际上也并没有什么事情发生,最清晰的可能就是两个男人莫名其妙地在一起了。要看到最后其实挺需要时间和耐力的,一是因为作者在文中许多地方表达的很隐晦,需要前后推敲;再是作者有埋几处伏笔,可是这伏笔究竟在哪一处却又道不清楚,或许是一个小细节,或许是一连串的铺陈,当时看的时候只和作者的笔触一样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看到后来才会恍然大悟。不得不说这是渥丹很高明的地方,尽管可能会中途失去一些读者,但是却会让看到最后的人有饱满丰盈的感触,仿若这生活一般,风平浪静的过去,回首时却恍如隔世满目沧桑。如果《麒麟》给我的是信仰、力量、磨练、成长,那么《浮光》里我却看到了生活原本的模样,那滋味就像慢慢读完这本书一般,并不会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故事,心情不会有那么多起起落落,就像平静的水面漾起一层层不易察觉的微澜;可是越往后去却越是深邃广博,一个细微的表情背后可能是层峦叠嶂的思绪,也可能是惊涛骇浪的心情,静水流深说得大概就是这个道理,越是风平浪静,越是触目惊心。言采和谢明朗最初给我的印象很模糊,一个好相处的当红明星,一个好脾气的摄影记者,仅此而已。所有的故事情节理所当然的铺展开,一切都在情理之中,言辞、动作始终把握在不温不火的程度上,恰是如此,却又让人感觉有种久违的亲切感。当你以为其实什么也没发生时,实际上一切都在按照应有的步伐发生着,只是未曾察觉,不仅是旁观者,也包括当局者。我们总以为被生活愚弄,却不曾想是我们没有看清生活。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说戏又何曾不是在说人、说人生。《浮光》里具体只说了两部戏,《蜘蛛女之吻》和《尘与雪》,一出戏一个段落,如果说《蜘蛛女之吻》是一个开始,那么《尘与雪》就是一个转折。言采在演《蜘》的时候,谢明朗说郑晓是在演一个女人忘记了男人的身份,而言采则是真正在演一个同性恋者,他们两的角色可以换一下,当时看的时候就觉得言采和谢明朗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同类人,至于哪种程度那时并不知道。原因很简单,演戏除了看演员的演技之外,其实还有演员的人生阅历,当演员在戏里投入情感时,不可避免的要从自己的角度去诠释角色,用自己投入的感情去演绎角色。角色和演员同样是男性,为什么谢明朗就可以看出其间的差距,而其他人就觉得郑晓演技高超演得实在是惟妙惟肖?所以说,什么样的人就会有什么样的视角,因为心态不同,比如同性恋看同性恋和直男看同性恋(这个是后话,其实当时我还没想到谢明朗和言采==|)。说《尘与雪》的时候,这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一个起伏——两人终于闹别扭了。之前两人太过于温吞不像是刚确定恋爱关系的情侣,倒像是七老八十的老伴。“沈惟”是个很模糊的记号,像言采的过去那样无从知晓,于谢明朗于我而言,“沈惟”可能就是言采的旧情人,他离世言采却还是放不下,要竭力出演这部遗作——他们的故事,这样的心思这样的情节果真是很狗血啊!可是,事实却并非如此。当时我们看不清,谢明朗也看不清。言采说“你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我还是有些愤慨的。而后来看到言采说“我不在里面”,登时心突兀地跳了一下,兀自悲悯起来,为言采戏剧化的过去,还是为谢明朗不免俗套猜忌,我也不知道了。只是,就像之前说的,一切,都在未察觉之前,悄然发生着。至少,看似漫不经心波澜不惊的人,其实也不是那么满不在乎,像遮得严密的纸窗,突然之间破了一道口,透露几缕风进来。我以为高潮是要从他们的关系曝光那里开始的,如果先前的故事发生得太过自然平淡,那么在这里,终于要面对选择了,而这个选择似乎也关系着一切。我想,谢明朗会大方的牵着言采的手坦然地面对镜头,我想,言采会做很多来挽留……可是,这些统统都没有。那时的胆怯退缩却换来了足足两年的空白,无不叫人惋惜。可是幸好,他们终究没有辜负彼此,没有辜负自己。一直以来,我认为言采是处于优势和主动的位置上,像是一个掌控全局的人睥睨着他眼底的局面,而谢明朗更多时候表现的温驯贴服,定然不会说出拒绝的话来。即使是尴尬的重逢,两人也是心照不宣地侃侃而谈,匆匆而过。可是,车祸之后,似乎什么都变了。是言采砸了记者的相机起,是他守候在谢明朗病床前的时候,还是言采说“已经晚了”之后?总之,是露出破绽了,在精心伪装之下出于本心的破绽。果真是应了那句俗话: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这点上,我倒觉得谢明朗不及言采。既然在非洲的时候,谢明朗已经了悟他浪费了言采给他的一个月时间,既然没办法再拍人物肖像了,既然还是去看言采的戏,却始终逃避不肯做什么。一如他自己说的:就是一个懦夫;像当年言采说的,他觉得承认出柜比承认他们之间的关系更容易。害怕,浮躁,这些表面上看不到的情绪却深陷在心里某个角落,因为在乎。我想他醒来看见言采的时候应该是有惊喜的吧!结局言采的一段话差点把我看哭了,他说:“以前我觉得我没办法和别人讨论《尘与雪》,原来并不是这样的。当年拍《尘与雪》你在,我很……”。尽管他话没有说完,可是足够了。当一个人说着不符合他一贯作风的话时,这样的举动就够了,这要比每天形式主义的“我爱你”耀眼窝心。之前未免要感慨为什么有些话当时不说,如果说了会不会就不会有后来的变故;但是,谁又知道没有那些变故,他们能不能看清自己的心,能不能有所成长呢?没有那么多原因,也无需追问过多,本来就是如此的,用事后的心态去度量先前的心思总归是愚蠢的做法,要看到的是未走的来路。——“这一生中的‘灵机一动’或是‘忽然兴起’让我吃了不少苦头,但那天晚上带你回去大概是唯一让我至今想起来依然庆幸幸亏如此的举动。你给了我一辈子,我希望这些年过去,你不会觉得后悔或是白费,因为我已经再给不起任何东西。生日快乐。谢谢。我爱你。”这是番外里言采写给谢明朗的一段话,不得不感慨言采真是一个写情书的好手,好到旁人见着也湿红了眼眶。这些年经历的事,落入外人眼中难免会变了模样,可任凭被描画的怎样面目全非,只要意明的那句话“他们知道”,他们知道就好。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人心里也有一千本言采传记,写得偏颇与否又有什么关系,别人笔下的言采只是他们心中的“言采”,这个“言采”仅是个符号,而“谢明朗”也是个假想敌,这恍如一出戏,他们只是被盗用了名字,毕竟,真正与他们有关的只有对方,那个真实可触摸的人而已。时光不可追溯,过去也无法填补,但是,还好,我们绕了一圈都回到了对方身边,还来得及告诉你:我爱你;还来得及要你的余生,一起白头,一起死去。相对于我们生活的平淡无奇,公众人物的生活更无浮夸得耀眼,看清什么舍弃什么远比我们要困难得多。当明白这些的时候,就会感慨,言采,谢明朗,他们的内心要有多强大,才抵得住功名利禄、纸醉金迷、笙歌魅影的诱惑,安于远离浮华,平淡宁静的生活。“他知道,这些浮光散去,就应该是人生了。 ”把多余的光环剔除掉,剩下的才是生活本真,名利神马的都是浮云,这话人人会说,可不见有几个会做。在这个浮华的都市和躁动的年代里,人们内心不可避免的晕染上浮躁的气息,太过看重外在的标准太过权衡他人的考量,可能就失会掉内心的本真,戴上沉重的枷锁步履维艰,在自以为得到之后却还是要问自己:为什么不快乐?我们不愿意承认自己软弱卑微的时候,便将矛头指向生活:看,生活多让人无奈!生活给了我们路口,选择却是自己做出的。尽管会有波折辛酸,可生活的模样,大多在于自己的意念和选择,我们可以成为任何人,也能过上许多种生活,关键在于,选择的是什么。能让我们痛苦的,只有我们自己选择的;能让我们幸福的,亦是自己选择的。

很好,很文艺。

很早就看过这篇小说了,居然到现在才发现它竟然正式出版在大陆。。惊喜啊惊喜,社会果然与时俱进了,值得表扬!耽美能写成这种水准,应该放在文艺的归类了。感觉这篇文超越了普通爱情的范畴,倒像是在娓娓道来一种生活的思绪,掠过眼前的确是片片浮光,阵阵缩影。这个作者的文笔相当不错,有种镜头感,写文就像在拍电影,场景会鲜活地浮现在你眼前,如果这是作者故意要营造的效果,那么很明显她成功了。这篇文我给4颗星,因为后来看了她写的另一篇文《群魔》,同样是一篇现代的如电影一般的文,也许是因为后写的,功力更深了,我给《群魔》5颗星!呵呵~~希望还有机会看到它出版。

碎碎念

昨晚看脉脉的浮光,两点钟开始哭,哭到五点才渐渐消停。抹眼泪睡了一觉,也没睡太好。好像梦里被一个人不怎么熟的不接新的(?)翻唱君给双向UN掉了。(……)言采问谢明朗,你觉得最好的死法是什么?谢明朗笑了,说我觉得最好的死法就是,我们并肩躺在草地上。我从十数到一,数完了一起死。可是他们最后还是没有一起死呢,谢明朗病痛缠身,言采老了以后脾气很坏……差点扯远。我好像很少想死亡之前的事,我指的是生老病死的那种自然死亡。觉得那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了,所以看完我就难过。好像他们之前几十年完全没有在一起一样(……)我看完歧路,觉得好感动。掉下了两滴眼泪,然后就没有了。有人说浮光的番外是BE,就有人反驳说一起老死怎么会叫BE。我心知肚明,但还是难过。想起浮光的题记:浮光背后,便是生活。我本以为生活指的是影帝和摄影师搅基这样的、会被现实阻拦的、烂爆了的梗。看完我想,其实每一篇主人公的逃不过生老病死,很多作者没有去写。总有一个人要先死,或许留他三天,或许留他三十年。写到这里突然不想写了,算了。总之我只是想表达一下我的难过之情,才不会愧对昨晚三个多小时的兀自流泪。

浮光散去,就是人生

看耽美后第一本让我心甘情愿花钱买实体书的小说,即使我已经把电子版的看了三遍。整本书给人淡淡的像小电影般的感觉。两人的感情无需外人来懂,就像番外里的最后一句话“ 他们知道,也就够了。”

那些隐忍的隐秘的情感

爱情是遇到了一个对的人,满身心的想和他在一起,想陪他一起喜怒哀乐,想和他看云卷云舒海天垂阔,想知道他曾经历的伤痛过往。如果爱人的那些历史自己不曾参与,那些路程自己不曾陪伴相携,真真是多么遗憾的事情。荏苒的时光带走了青涩与年华,沉淀了彼此,将少年打磨成我们相遇的样子,我如此嫉妒那些光阴那些过往。时光如此无情任凭我呼唤仍不可回转。也罢,妥协吧,至少可以把握现在的温暖,握住彼此的手,倾听彼此的心跳,凝视彼此的目光,在那些饱含着爱怜的专注的目光中奉献全部的自己。爱情,有时无关性别。当爱情的激烈与激荡遇到了克制,故事若静水般平静无波的娓娓道来,于是便有了这样安静的文字,这样好的爱情。我爱你,这是也只是我们两个人的事情。

淡淡的情感

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写得很淡。两个人一起旅行,一起度假,可以不说话,就能够非常温暖的度过每一天,从刚开始就是这种状态。他拼图,他拍照。他抽烟,他酗酒(他们间的玩笑话)。大雪封路的别墅里,异域风情的埃及。这样的相处很温暖,很温馨,这样的两个人能碰上彼此,真是上苍的恩赐。真的好想去拥抱一下他们,告诉他们,你们真美好。彼此之间又是那么在乎对方,某人一定会去看某人的戏剧,某人也会去某人的画展捧场。当听到言采进医院了,谢明朗紧张得连得什么病都不敢问。谢明朗车祸了,言采在医院守了很多天,独自承受着外界的压力。谢明朗手抖了,言采一夜无眠。他们那次的分手,是因为他们太在乎对方的想法,很怕不能给对方想要的生活。他们主动公开关系,言采说:不知道摄影家的聚会要不要正装出席呢? 太爱这句话了。番外虽然写到了两个人的去世,但是正是由于番外,这个故事才更加格外的美。相守了一辈子,真好。爱情无关性别,找到对的人就好。如果相爱,请好好爱。

再说《浮光》

回忆起一本小说,我先记起来的是看完那本小说当时的感觉。那时候,一宿舍的人都在各自忙着,没有人在意,你因为一本小说而伤感或快乐,甚至,坐在床沿就这么看着她们各自弄着电脑的背影,我有一种刚刚从别处穿越到此的惶然陌生的感觉。突然觉得这个世上,没有可以依靠和归依的地方和人,满目荒凉,内心怆然。悲凉。我想笑,可是笑不出来,想哭,却没有哭点。我想做点什么,可是不知道要做什么。看完《浮光》,我突然失了方向。茫然无措。真真是,现在想来,莫名其妙。这是四个月前,今天,我看了《浮光》的番外,近五万字。我一向喜欢看番外,看番外没有压力。不是有一句歌词这么唱麽,让他们共享甜蜜番外篇。想来也是我浅薄了。每个作者对待番外都是不同的,因而,番外不一定是甜蜜的。《浮光》的番外,一部分是以言采和谢明朗“走”以后的旁人视角写的,没有多余感情的旁人。一部分是续车祸以后的事情写的。看完,用作者的话来说,对这文的感情不复当初,我想,我也是一样的。我现在脑海里与番外交织的记忆,属于《奢侈品男人》和《小明星》。一向引以为傲的记文功力,在我把这三篇文搞混的当下,极大的讽刺了我。我把言采想象成了坐在电视机前面不停看着自己年轻时作品的落魄明星,还穿越的把谢明朗和他搬到闪光灯下一起手挽手的走红地毯,我想我是错乱了。我丝毫不喜欢言采的落魄,就像谢明朗无法想象言采成为落魄流浪汉的样子;但同时,我也希望看到他们两个人正如我错乱的那样,堂堂正正的走在红地毯上,不遮不掩。想来言采是无所谓的,只是明朗脸皮薄了点。看完番外里小璐视角的这个部分,我突然就想到了段奕宏在接受采访时回答的一个问题:你认为最浅程度的伤害是什么?遭人八卦。最浅程度的伤害也是伤害吧,人们总是通过八卦来拉近与明星的距离,不管这个“拉近”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但是,除了当事人,还有谁会知道事实到底是什么呢?最后小璐问意明,没有人知道他们的事了?意明答得很好,他说,他们知道。是了,套句高连长的名言那论吨装的谣言它还是谣言。真正是怎么回事又与我们何干呢?他们知道就好,无需讳言。

转载自晋江——《表现、体验,和identity》

看完《浮光》了。最大的收获,应该算是终于明白了作者纠结的根源,或者说主角间别扭的根源在何处。Identity。最近老拿这个词出来说事,我自己都有些厌。这个词,要说“身份”,力度似乎轻些;要说“名分”,又似乎狗血些。无论如何,它在西方文学,尤其是戏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所谓identity,要往深了说,可以扯出自我超我本我等等一系列的晦涩解释,但我们在此不妨认为,identity是人对自我的评价与期许,与社会对自我的评价与期许,所构造出来的一种人的身份。作者对表现派和体验派有了解。而这两种表演派别,也成为了解构此文的关键。演员入戏,披上一张与自己不同的identity;演完了,换上自己的identity,说白了就是角色与自我的关系。有这么一个典故,说一个英国名演员和一个美国名演员合作,美国演员要表演一个吃得很饱的角色,于是他就大吃一顿去体验一下;那个英国演员十分惊讶,说这不是真正的表演,真正的表演是你饿了三天也能表现出吃撑了的感觉。那个英国演员是表现派,美国演员是体验派。第二章《蜘蛛女之吻》,其实已经落下了作者的暗示。谢明朗说郑晓骨子是个女人,而言采则是扮演了一个同性恋。郑晓以直男身份去思度爱上男人的角色,这无法避免。谢明朗说言采有勇气,后者演技出众,按照社会主流意识去模拟郑晓的诠释方式不是不可能,而他却选择放弃这种伪装的identity,硬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联想起《断臂山》记者采访时,几句话没说两个主演就拼命辟谣,言下之意自己直得可以拨火,言采确实很有勇气。作者说,她是无差别攻受派,给角色划分泾渭分明的攻受是否会给角色本身的性格带来变化,这个我们暂且不谈,但作者的想法必然会影响角色。从这一点来看,渥丹的想法是,同性恋不一定要女气,尤其是演员。无论是表现派还是体验派,演员就是要演什么像什么,而不是像什么演什么。谢明朗能敏锐地感受到这一点,除了天资聪颖以外,也是由于他所暗藏的那个身份。很多人觉得言采勾搭他很突兀,我有点不可思议。用《老友记》里的一句台词说,“我们有特殊的雷达”。谢明朗是个很单纯的孩子,作为演员的言采,本身就极为擅长伪装与反伪装,这种人精焉能接收不到谢明朗这雷达释放出来的电波?再说谢明朗对蜘蛛女的评价,对待言采勾挑的反应,即便他自己还觉得伪装得十分得体,其实在言采的目光中,他和一个光屁股婴儿差不多。言采喜欢谢明朗的原因也是由于他的单纯。他说这个圈子里说场面话能说得一脸诚恳的人不多,请参考一下后文中被言采摔了相机的那个记者,我想这就很明显了。谢明朗无论说什么话,做什么事,都没有功利心,言采不必戴上面具,或者说披上“成名影帝”的identity来应对。而谢明朗被言采垂青,也没有诚惶诚恐受宠若惊,这是他单纯中的一种倔强,即便是尴尬,那是因为对方毕竟是成名已久的影帝。抛去大明星小记者这两个社会意义上的identity,在恋爱中,他们俩的地位始终是平等的。所以,谢明朗也并不喜欢言采对自己所谓的“提携”。说得狗血一点,他希望这段关系不掺杂质。这同样是他的单纯,因为人始终是社会人,他的单纯却无力应对几重身份重叠起来所造成的复杂后果。他们俩的关系刚开始还是很河蟹的,第一个波折是《尘与雪》。这里要提醒大家注意一句台词,言采说这部戏还是用体验派比较合适。这话或许言者无心,对谢明朗绝对是听者有意。从言采的态度来看他应该属于表现派,讲究人戏分离,演贞德也不用去亲自体验一下当烤肉的感觉。而要说体验派,在谢明朗耳中,似乎是暗示了他当年与沈惟的过往,并且打算把那些过往注入到对角色的诠释中。谢明朗此举实乃质子疑邻,而且越看越可疑。他不自觉地把自己与言采代入当年的言采与沈淮的位置,他对言采那些提携的抗拒,与其说是自尊,不如说是不愿意去重合一个往日的影子——好吧,又要把那个洋文拎出来了:他坚持自己的identity,或者说坚持自己对言采的uniqueness。看到那句“我不在里面”,我便松了一口气:这文再无BE可能——从这一点来讲作者真的是亲妈,按照这坏蛋的一贯逻辑,若言采真的“在里面”,结局恐怕要实现很多读者对悲剧美的偏好了。谢明朗这时候发现自己的幼稚与粗暴。他说我现在倒希望你在里面,这个情节是我最中意的一段,也是谢明朗最温柔的举动。我已经说过,谢明朗是个单纯的孩子。他当时又是讽刺又是暗示,无非是吃醋。而一旦发现真相,自己羞愧之余,还能顾及到言采的感受,他希望言采当年至少被爱过,而不是多年以后以一个路人身份,去演义他所爱之人的故事。要我说言采对谢明朗的感情何时从喜欢升级到爱,这个时刻似乎最有说服力。作者以谢明朗的视角去描写,其实正是由于在这段关系中,始终是作者以谢明朗引导读者去探究言采的内心。以“身份”来说,初遇言采,他是演员,这是他第一层、也是最外在的身份。可以说,这是谢明朗学会如何区分在舞台上的言采与生活中的言采的第一步。剥去这层皮后,他便要面对“大明星”这个身份。谢明朗的单纯无法应付关系公开、甚至是自己出柜后的反应,所以他对偷情似的关系还颇觉得安逸。但他拒绝言采的提携,却已经明确表示了他尚不能接受作为他爱人的言采与作为大明星的言采,这两重身份重叠的效应。被记者抓拍到一起走出机场的照片,无疑把谢明朗逼上绝路。或许有人会觉得言采无情而自私,但在演艺圈公然出柜,决不是什么开玩笑的事情。英国演员可以这样做,是因为英国演艺界风气整体偏左。而相对保守的美国,好莱坞演员几乎是讳莫如深。周黎明写过一篇文章专门讲这个现象,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理由,就是美国观众不接受同性恋演异性恋。假如知道演员是同性恋,看到他们在荧幕上与异性缠绵,会觉得虚伪得很,而大部分的电影角色又都是异性恋。这个想法虽然可笑——演员就是要“演”啊——但确实是美国人的观念。顺便一说,体育界是最歧视同性恋的一个圈子,尤其是足球篮球橄榄球这三种运动。我还真就不信古往今来这么多球员里没个搅基的,但偶尔有那么两三只出柜的,往往会被俱乐部像跳楼大甩卖一样廉价处理掉。同时,公开出柜,仿佛就是允许大众无休止地探寻自己的私生活。欧美演艺界确实有出柜的演员,但大多是犀牛一样生猛的牛人,或者是对大众感受媒体舆论丝毫不关心的(马龙白兰度勉强算半个,他是双),或者是牛到记者不敢八的(不说是谁了)。作者在文下与读者探讨时提到过某位名演员的话:柜子里太挤,已经回不去了。正是这位演员无奈的写照。一旦出柜,作为大明星的言采,他长久以来所建立的,社会的“身份”必将被颠覆,然后重塑。这不仅会影响到他的前途,也将影响他的整个人生。这样的决定不好下,因为要牵扯到另一个人。谢明朗会被一张模糊不清的照片打击到手足无措,正表明了他并没有做好这样的准备。这并不是说他不肯为言采出柜,而是说他们俩之间的爱,还做不到彼此毫无疑虑的坦诚。于是便相疑,谢明朗觉得言采把自己丢下一个月是无情,言采觉得自己在他心中不够重要。作者在这一段处理得粗糙了些,导致这个情节有些僵硬,似乎一夜之间风向就变了,导致谢明朗的出走显得有些无稽。当然,谢明朗绝对要走。他的头脑着实单纯了些,无法面对就要逃,一逃还逃得那么远——言采有可能去欧美出外景,去乌干达肯尼亚出外景还是颇希奇的。要说这文狗血,其实无非是车祸一段狗血。“触手可及的死亡让他们意识到了彼此的重要性”——笑。然而分别的三年里,谢明朗和言采不可能没有自省。再相逢的时候,这两个人其实已经做好了厮守的准备,只是缺个机会让他们彼此知道对方已经做好了准备而已。这里要从头提起谢明朗与言采之间的不同。言采是个演员,他的天职是戴上面具扮演角色,不断捡起再拾起一个又一个虚构的身份;而谢明朗是摄影师,他的天职是剥去重重伪装,发现某个瞬间里面具下的真实。言采不计后果地跑到谢明朗的病房里时,他唯一的“身份”,就只是谢明朗的爱人而已。所以,这确实是个水到渠成的机会——当然,作者这段处理得艰涩,确实是个问题。全文的最后一句话真正点睛——“他知道,这些浮光散去,就应该是人生了”——如果再把浮光二字换成我一直在絮叨的“身份”,作者为何要以谢明朗的角度来描写,为何要让谢明朗引导读者去探寻言采的内心,我觉得答案已经昭然若揭。整个故事,说的就是两个人最终能够抛却一切猜疑妄念的相爱。两个人一路披荆斩棘,抛却世俗眼光见证真爱无敌——作者确然亲妈,此文确然童话,这个结局也确然甜得出汁。好话说完了,说说坏话。此文有两个较为显著的缺点,第一个是留白不足。这一点我和24同学产生了矛盾,她想看写得神完气足的东西,我觉得the story untold才最让人遐想。然而我们俩在某点上倒是达成了一致:本篇有些东西着了相,写得太用力。就拿两人之间的床戏来说好了,我也知道你喜欢点到为止的暧昧,但这一回点到为止未免太多次。超过三个自然段的激情描写,文中出现了差不多六七次。床戏这东西之难写,难在不重复,尤其是两个人的心境,小别与新婚绝对不一样。作者要是熟练此道倒也罢了,《红楼遗秘》一百章平均一章一次我都不嫌多,因为写得不重样。但仔细看的话,言采与谢明朗之间那些床帏之事,描写上其实没有本质区别,初看时惊艳,再看下去未免审美疲劳。要说藏拙,倒也简单,只写那么几次,关键时刻点睛,其余就“黑灯倒”,让人留下个深刻印象。看着读者在文下被萌得百抓百挠地尖叫其实也是一种乐趣,大笑。好在没有顺应读者要求写实打实的H。说真的,H有什么好看的?无非是呆霸王“女儿乐”后面那句而已。再次大笑。另外一个缺点更加显著,也更加严重,那就是配角的无作为。这篇文中出场配角较多,然而几乎都没有发挥的余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潘霏霏。我开始以为,她的出场暗示了谢明朗那种单纯而倔强的性格有家庭影响的因素在内,所以按照这个线索下去,谢明朗出柜的时候必然会有一场挣扎。然而一句怒吼就带过,完全得不到发挥。再说葛淮,言采的第一个经纪人。他与言采之间似乎有些微妙,这个故事倒留了很大的一块白,但白得毫无来由。删去这个人物,假如说言采的经纪人一直就是沈,或者他没有擅闯言采的卧室,对于故事情节的走向一点都不影响。沈知和卫可同样。沈知只是见证了他们俩的感情,话说《罗马假日》里那个咬人雕像也能做到,不必非要活物。于其父沈惟,这个疙瘩早在“我不在里面”一段解开,也不必劳动沈知,这个具有隐藏大boss面相的女人出场。而卫可则完全沦为男配,唯一的作用是不断把谢明朗带到言采的活动范围内。季展名这个角色设置的最初用意,我猜应该是谢明朗的镜像。他们俩背景相同,专业一样,过去还有关系,只不过分手以后,季展名选择缩在柜子里,谢明朗愿意走出来。季展名结了婚,为了怀孕的妻子放弃去非洲的机会。“季展名怔怔良久,眼中的瘴气消去一些”——瘴气这个词用得很妙。他与谢明朗的过去,应该也有美好的回忆,然而只能在喝醉时才敢吐出一句“你关节还疼吗”,可见此人平时如履薄冰的谨慎模样。恐怕,年少时的岁月,他自身的真实,也真的只是虚幻而有毒的“瘴气”了。他为了留在柜子里牺牲的东西与得到的东西,正是谢明朗所得所失的反面。如果写好了,完全可以与潘霏霏所代表的家庭因素水乳交融,对谢明朗与言采的最终出柜的选择是很好的背书。说得尖酸一些,这哪是配角,明明就是一群会喘气的舞台布景。他们虽然出现,但丝毫无法影响故事情节,甚至除了那个去世的沈惟,这些人也根本无法影响角色的想法与抉择。这么一说,有几个配角倒不如布景了,欧谚有云,舞台上放一把枪,必然有打响的时候。葛准、谢父、沈知,这几位明显是哑了火。如果说作者有退步,那么唯一的退步就在这里。还是拿电影来说事儿。唐生是个导演,无论他对角色、故事怎么看,他都只能通过别人来间接地表达,演员、布景、道具、音乐、剪辑,除了赞助商制片人以外,无一不是他表达的媒介,然而观众要看到他,却只能通过这一个又一个侧面的积累与构建。所以在电影中,唐生必然是君王般的存在。对于唐生这种不疯魔不成活的人来说,他的操纵与支配延续到了荧幕之外。《甜蜜生活》中,可以说几乎所有的配角都在一点一滴地塑造唐生这个人,甚至包括岳江远在内,要在他去世以后再来为他在荧幕上书写墓志铭。作者在构思这个角色的时候,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去塑造唐生,让角色丰满起来,就必须考虑到配角所带给他的影响。我们总说人物要立体,其实给配角打多少底稿,贴多少标签,最终起关键作用的还是互动,只要这种互动关系建立起来,不但主角配角,整个故事也完满。然而在《浮光》中,总觉得作者还是有意要放这两人一马,其举棋不定的犹疑就体现在沈惟这个角色上。如果沈惟真的是一个暴君一样的导演,而且当年深爱过言采,倒不妨把他们看成是唐生和小岳的前世今生。但这家伙最终没有变成游戏资料片中隐藏大boss一样的存在。言采说,这人懦弱,知道自己快死了才肯说实话。少了这一层,言采和谢明朗的故事固然走向大团圆结局,也彻底变成了二人话剧。除了主角,他人只是会走路的道具。即便是我上面说的那几位能真展现出本应发挥的作用,也少了《甜蜜生活》最后犹如神来之笔一般的结尾。[完]九环金背大砍刀零七年八月PS,你知道大雪封路那一段让我想起什么电影情节?——《闪灵》啊!如果当时言采阴森森地望着谢明朗说,我听见有人在说redrum……这真叫恶趣味。——————————————————先看的书才翻到的评论,我自己看的时候完全是被文笔牵住了,基本把力气用在感动上了……

出柜那点小事

其实说到底,谢明朗和言采就是讨论基友间地位以及确定地位后双方是否公开关系这么简单而已。好在作者不舍得BE,来一场车祸把两人之间的窗户纸捅破,虽然狗血,但人活一世,什么是不狗血?演艺圈里的繁华迷乱,就如同那浮光,总要黯淡下去,身边有个人陪着你才是正经事。所以说勇敢点出柜,又有什么的呢。

你们的生活就是我们的电影

言采,一个风光无限的演员。谢明朗,一个圈外的摄影师。在这场跨越了多年的爱情长跑中,我终于看到一个类似大团圆的结局。言,总是不轻易表露心迹,宁愿一个人内心冷漠,孤独着,伪装着。朗,一个越加成熟的男人,体谅他,了解他,勇敢不卑微着爱着他。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却也让看了很多BL文的我,心中激起了一丝异样的感觉。是一种极淡,极美,极悲的情愫。《浮光》,轻启唇齿,感受到一种文字的沧桑。然而读罢全书,才了解到这一种刻骨铭心的情感,原来也只是一世,翩若虹霓。我真是恨死了番外,他们的老年,他们的病态,他们的死亡。我很难去接受一直都很喜欢的主角们,后来成为了他人视线中的一个故事,一个谈资。可是人都会老去,都会死亡,不是吗?于是,一种深深的哀愁弥散心头。但是爱情是一根系在他们中间的线,穿越了时光,坚守了信仰。男人间更理智成熟的情感,使得他们没有为鸡毛蒜皮的事情吵闹,没有老是分分合合,让人心烦。很喜欢这种,爱就狠狠爱,勇敢爱。今晚,我的焦点就在这本书上,让我喜,让我忧。也让我在浮光尘世之后,找到了一种依恋,一丝眷恋。无论如何,与爱人长相厮守是很幸福的小事。有没有一种可能,我会爱上书中的一个虚拟的人物,然后日思夜想。有没有一种可能,在下一个路口,我将会碰见一个手持相机的男子,抑或一个有名的电影演员。我还是更愿意将记忆停留在他们最美好的时刻,看着他们相拥,亲吻,然后笑着流泪。

番外比正文震撼

直接从之前的日志里摘出来了= =写的很随意了=========终于看完了浮光。看纸质的书,总归还是有些不一样。大明星和摄影师,这样的设定听起来就显得很浮夸。但是作为一个读者,那颗心却在书中的时光流逝中渐渐沉淀下来。直到看到埃及之行,有些东西开始变得深刻沉重。书中没有提,但是从分开的预兆刚刚显现时,我的脑海中便浮现出两人刚刚在一起时,言采说即使离开也是你先离开我。看到结果果然是这样时,心中有种难以言说的滋味。然后写过两年的分离,写过重逢,写过爱,文章正文结尾,看到这里其实心里并不是没有波澜,但是更多的,是一种往下沉的情绪。番外一算是将言采的爱点明。番外二看完之后再想,竟显得有些惊悚了,也终是起伏之后归于平静,但却总觉得冥冥之中在暗示着什么。番外三。看完之后说不出是该后悔还是该庆幸,总之是这篇番外让我一口气打下这篇BLOG。一看到番外三的时空人物设定,心里就觉得发慌,莫名的慌张。我总还是不够功力去感触那种耗尽人生的爱的,时光无限地被拉长、放大,总是想要感叹,却不知道要如何去感叹。爆发是从那些言采的书信开始的,伴随而来的还有隐约的后悔,误读却又不得不读的紧张。终于,看到那张言采写给谢明朗的生日卡片,看到那句“你给了我一辈子”,一直深沉着的,作为读者的情感,骤起波澜,眼泪不可抑制地涌上来。在这个速食的年代,我有种窥见到生命本真的感动。当然,这种感动,终会化作轻轻余震,同样被速食着消逝不再。所以我趁着这种震动还在的时候,写下这篇基本上没人会读完的文字,仅此为自己纪念,而已。总结一下,这篇文儿也许是因为看的是纸质成书,也许是因为文中时间跨度,让我触动如此,但我却无法把它排入心中至爱,也许我还是喜欢情节更甚于感受情感吧,总觉得这篇文儿的故事情节上总是有点空泛和仓促,尤其是后半段,更重于情感,而且尤其偏重于言采和谢明朗的情感,忽略了很多可以延伸的部分吧。我想我还是更喜欢那些将情溶入字里行间每个情节的文儿,情节故事是整个文章的框架,感情用来充实文章。以上。

出柜那点小事

其实说到底,谢明朗和言采就是讨论基友间地位以及确定地位后双方是否公开关系这么简单而已。好在作者不舍得BE,来一场车祸把两人之间的窗户纸捅破,虽然狗血,但人活一世,什么是不狗血?演艺圈里的繁华迷乱,就如同那浮光,总要黯淡下去,身边有个人陪着你才是正经事。所以说勇敢点出柜,又有什么的呢。

他知道,这些浮光散去,就应该是人生了。

对我来说这是本很慢热的书。慢热到曾经看了一小点就扔下不看,直到昨天才重新拾起。但是幸好我拾起这本书,从头看起。浮光是我看耽美以来,行书很平静的第二本。这种行文其实在我一般情况下是很难看进去的。我看书总是耐心不够,一本书总是很快的就看完了。像这种很慢热的书,如果不是我真的静下心来,我还真的就看不下去。平时一直看那种进展很快的书,就像速食一样,很快的就能消化的完。但是对于慢热的书,我总会拖上好久。但是今天上课时候看完这本,我真的觉得,沉下心来看浮光,真的不会失望。其实明朗和言采会在一起,真的是我开始时候没有想过的。虽然是一开始两人就相遇了,但是看到卫可出现时,我曾一度认为也许言采只是一个插曲,而明朗终究会和卫可走在一起。但是可笑的是,我真的多想了。一个摄影师一个当红影帝,本来不该有交集,确实在一次又一次的相遇中相互倾慕,最后走在一起。但是因为身为同性的压力,在面对平常人窥探隐私的癖好中,明朗去了非洲,言采继续演那个完美的异性恋的明星。只要是真爱,还是会在一起的。明朗出了车祸,在记者的试探中,言采真情流露,在反应过来的时候,才意识到已经身在了明朗在的医院。所以接下来的故事就是那么的理所应当。因为某原因的分开,只要解开心结,就会还在一起。所以作者只用了一点点的文字,就完结了全文,在一起了,两个人一起出现在红地毯上,面对的是闪光灯还有观众,手牵手。他知道,这些浮光散去,就应该是人生了。-----我在全文完之后就没有再看了。对我来说全文已经结束了,其实明朗心中对沈惟的纠结在我看来一直留着也不是什么瑕疵。爱哪里有什么完美啊。只有言采经历过了沈惟那条河,才可以渡到对岸,和明朗幸福的生活下去。刚看到其他评论,才知道番外最后是我最不喜欢的结局——相继离世。因为以前看一本言情的番外就是这种结局,弄得我在搞笑的正文之后,突然就沉默了。以后就再也不看这种结局的书了,所以,我不打算再看番外了。正如我上面所写,对我来说,这样的结局,足够了。

浮光

大洋彼岸的MOMO推荐的小说。本来想年前读完,由于种种缘由,今天下午才翻完了最后一页。原来以为是个俗套的爱情故事,只是主角是同性罢了。却发现,很多既定的想象是那么的害人。这个故事很有味道,很多情节都要再三推敲才有感觉。爱情和生活,要仔细回味才了解个中滋味。虽然是双十年华的作者,有这般的功力,真是让人羡慕呢。如果有时间的话,看看这本书,总是会有共鸣的地方。

原来是关于一辈子的故事

看《浮光》人设的时候我差异的一下,或许还有撇撇嘴表示不屑什么的。但我庆幸没有因为最初对人设的理解而错过了这本书。这是演员和摄影师的故事。这更是关于一辈子的故事。正文结束的时候,我看到结尾的话——浮光散去,就应该是人生了。我以为这是最最美好的结局了。但其实不是。番外给了我们另外一个视角,完整的描述了言采和明朗两人的一生,而之前的分分合合,喜怒哀乐,在生命结束的一个点上,都轻飘得成了空气。有人说浮光是BE的,呵呵,也许只是这样一个一辈子的故事放在心头过于沉重了,但言采和明朗两人的故事那么长,停在任意一个点上或许就完全颠覆了故事的悲喜,所以——我妄自地揣测——脉脉因此给了我们两个人完整的一生。没有看喜剧后的喜上眉梢。也没有看悲剧之后的痛哭流涕。也许是喜喜悲悲交织在心头,无力微笑,也流不出眼泪,但恍然间忽然明白,也许,这就是一辈子了。

重新看过

是看到番外三,才感觉到经验,回过头,再次精读下去。故事谈不上精彩,甚至有些情节有些俗套,比如车祸。但是打动我的是平淡,同性爱在实际生活中也许就只能是这样子了。身为娱乐圈的主角,并没有在身份上制造太多关于认知和感情的冲突,也没有灰姑娘式的情节。明朗更是刻画的骨肉丰满,并且一直对于爱是那么坦然。

凝望•迷恋•凝望•逃离•相守

这篇书评是我在看完浮光当晚写的那个时候番外还没有看完读完浮光的整个正文内容突然有点后悔起来为什么我要在今天夜里在读完整个的正文之后就立马去看了番外心里真的好难受虽然人终有一死但文中的主人公的生命画上了句点的时候还是感到无比的震惊一路走来对这两个主人公是抱着无比喜爱的心情看着他们一路走过来的然后突然的就好几十年都过去了在这几十年的时光里我都不知道他们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他们两个就这样永远消失了不过知道他们的一生都是一直爱着彼此的也算给我了莫大的安慰这样的一生真好正真是因为在生命的轨迹中又分开的两年才让他们更加懂得珍惜啊啊啊,果然还是好心痛不过番外的话,渥丹大大也一直喜欢站在旁观者而不是主人公本身去写番外这样才更显真实吧很巧妙的写法在小璐找资料的这一过程中这两个人的一生又飞快地却又清晰地在我眼前重现,那些被一笔带过的我所熟悉的曾经以及我所不知道的后来那些被找到的资料清晰地呈现在眼前,这样看来这两个人之间的爱情并不是能被大多数人所能接受和祝福的也许这些不被看好的眼光就是他们人生当中的浮光吧其实我也不确定自己对浮光的这一理解是否是真正的正确也许与作者的初衷分道扬镳只怪我读过的书以及了解的知识都太少了浮光究竟指的是什么也许我并没有真正的理解番外我还没有读完 也许在之后的阅读中我也会找到答案的凝望•迷恋•凝望•逃离•相守

迷雾散去,《浮光》变成了彩虹

迷雾散去,《浮光》变成了彩虹言采因为偶然的“一时兴起”和“灵机一动”,一击即中,让谢明朗成了他的猎物。如果说第一次是事出突然,来不及反抗,那第二次负隅顽抗后的缴械投降就是意料之中了。谢明朗对于言采,从一开始的“雾里看花”到几次邂逅后的近水楼台后,始终有点抗拒对方居高临下的提携。他想要的是平等,但是他们之间的阅历和年纪却造成了隔阂。他用温柔细腻善良的爱小心翼翼的纵宠着不懂爱的爱人,但是总是因为对方那一次次的顾左右而言他而受伤。谢明朗也是很骄傲的,初遇言采时,他只是个涉世未深的单纯青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是寂寞,酒精,诱惑,迷恋的后果。所以第一次言采可以色诱成功,第二次却遭遇利诱失败。最后言采改变策略,动之以情,才被挽留。不是不想留,只是不敢留。言采璀璨的光环下,历尽沧桑,又任性的贪恋一点温暖。他在感情方面有所保留,是习惯性的对自己的一种保护,所以每次在谢明朗坦然的感情流露时有些不安,虽然受宠若惊,但大多时却感觉有些不堪负荷。他只有用另外一种方式转化掉,提携,帮助,指引,这样他的内心才会略微平衡。这就是《奢侈品男人》里面的说的“矫情的良心”。而这些行为的用意在谢明朗看来昭然若揭,这就更加深了他的不安。大多时候,我们对待别人的态度,是希望别人用同样的方式来回报的。谢明朗希望言采同他一样在情感上毫无保留,却始终求而不得。言采希望谢明朗本身坚强成长成功,自我保护,为此也大费周章。两人脉脉温情的表面下,暗流涌动,但每次都有惊无险的度过,在几乎可以看到黎明前的第一道曙光时,外界的压力突如其来,内心最脆弱一环崩断,努力维系的和平瞬间决堤。对于两人的分手,一直思索,原因是什么。既然两人如此相爱,为什么在这一点考验面前,却如多米诺骨牌,轻轻一触,全面溃败。合理吗?合情吗?细想之后觉得,表面上是谢明朗先放弃了,其实还是言采种的因,所以他最后才会后悔。相识之初,对于分手,言采如此笃定:“如果真的有这么一天,也是你离开我。”一语成畿,终成现实,言采却说:“谢明朗,我没想到做逃兵的人会是你。”前面是半真半假的预言,后面却是因为付出感情后的遗憾和不甘。其实造成这个结果的,就是他长久以来没有给谢明朗的一点真心和关键时候的一点信心。其实很多时候,选择离开的总是爱得比较深的一方,因为觉得委屈和不平。言采戏如人生,他完美的扮演着各个角色,不能允许自己行差走错,所以即使被抛弃,也得不到同情和怜悯,因为骄傲,也不允许自己被同情和怜悯。他逞强的演出《尘与雪》,即使背地里独品苦涩,也要用恰到好处的暗示向绝大多数不知情的人证明自己在曾经的爱情里不是别人的影子。“开脱?他是最不需要这个的人”。遇见明朗之前,沈惟去世之后,他的入幕之宾如过江之鲫,迎来送往,新旧更替。怕寂寞的人是不会让自己孤单的。谢明朗的疑问最后也还是个问号,他从不一个人吃饭,是不是也从不一个人过夜。开始,谢明朗犹豫时,他可以主动诱惑;谢明朗拒绝时,他可以出言挽留。但在长久的承诺面前,在将感情大白于阳光之前,在他如此肯定自己对谢明朗和谢明朗对自己的意义时,却让他一个人孤立无援,独自去做决定。他的想法没错,但确实有点懦弱,因为他不愿意在这个时候去影响谢明朗的决定,因为是怕有朝一日万一有变故发生,他要为自己的行为负一部分责任。 但事已至此,两人的关系无法像以前一样偷得浮生半日闲,不能原地踏步不动,前方的路仍是一团迷雾,长久以来的感情付出得不到对等回应的疲惫压断了谢明朗身上最后一根稻草,往前一步是光明还是深渊,拿不定主意,对方仿若置身事外,不出手援助。谢明朗犹豫了,灰心了,转身离去,留给言采一个背影。对于感情,每个人的表达方式都是不一样的,付出程度也不尽相同。期望对方的爱情回应方式,是自己期待的或是和自己同样的,从来都不是一件太过于可能的事情。如果您爱他,就必须接受他的爱情表达方式和付出程度。其实如果能真正放手,他不必走的如此之远,正因为放不下,他才会选择在千里以外自我放逐。如果心不能摆脱羁绊,至少形体上做到隔离。但是为什么热爱人像摄影的他却选择了拍动物和景观,不抽烟的他却习惯了抽烟,戒也戒不掉。当然言采也好不到哪去,最后那凉凉的一句“你自己选的路,就不要抱怨,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在我们认识的时候,就已经定型了”多少有些言不由衷。他固执的那一点别扭的坚持,仍不愿意为了别人妥协,甚至是谢明朗。和沈惟的经历后,那种几乎跌入地狱的惨痛教训,在言采的心中已经结疤,天真和激情随着往事一起封存。不再与浓情的人纠缠,想要未来和承诺,就可能会没有现在,人性就是,得到越多就越贪心,到了对方想要承诺或表现出强烈的控制欲和占有欲的地步,察觉到危险气息的他会毫不留情的斩断联系。对于自己不爱或是没有过多付出的人的言采应该是冷酷残忍的,尤其是当工作加上私人感情纠葛在一起,葛淮的离去是必然的。他游戏人生,就像《歧路》里的顾云声曾经所做的那样,只享受不需要考虑后果的姓。轻易地找到同类人,像那位贺医师,神秘的建筑师之类,虽然作者没有明写,但还是隐隐透漏出暧昧的气息。同是天涯沦落人,要的东西都很干脆明白,你情我愿,好聚好散。虽然偶尔也会怀念两个人手足相抵大被同眠的温暖,但毕竟不需要责任永远不是坏事。他和谢明朗的关系,也是这样开始的,若有若无的诱惑加不动声色的侵略,一夕贪欢,几度缠绵。本来以为只是一段你情我愿的露水姻缘。但对方却在对自己的过去一无所知,对未来毫无把握且不抱任何期待的情况下,相处中却不吝付出感情,这就是意外了。一些东西在慢慢的相处中不受控制的滋生,蔓延,就这样沉沦着,不知岁月。日积月累的柔情不知不觉编织成了一张无形的网,一切不复从前。突如其来的曝光让一切无所遁形,但习惯性自我保护的本能还是不愿意放下最后一点姿态去挽留,去影响对方的决定,去承担该承担的责任。但是为什么分手后他放走了人,却放不下一碗粥。记得在谢明朗担心自己再也不能照相时,询问言采如果需要安慰人的时候会怎么做,言采的回答是“我会走开”,但第二天他却直接参与了谢明朗的治疗方案决定。他的说法是“你不是别人,这也不是以前”。换句话说,即使是现在,如果是别人,如果是以前,就算是谢明朗,言采还是会置身事外,这是他的人生态度。就如在遇到同样的事情是,他也拒绝别人进入他的世界,这是维护自己尊严的方式,但对自己爱的人却觉得是一种生分。但是再坚固的围墙,在谢明朗的一进一退的耐心的,温柔的进攻中也渐渐有了裂缝和缺口,不知不觉中,一部分血肉融在了一起,对谢明朗的一切,他既已做不到无动于衷,自然也无法置身事外。两年的分离,谢明朗终于明白,曾经纠结的东西,其实是微不足道的,比起天涯海角铭心刻骨的思念来说,还有什麽事是放不开的呢?既然还爱着,既然一直明白自己爱的人就是那个样子的人,又有何不可宽容呢?如果这段感情注定他要做包容和宽容的一方,才能走得下去,那他又何必因为一点点微不足道的遗憾和怨念而与倾心相爱的人擦身而过呢?有什么比两情久长的朝朝暮暮更值得珍惜的呢?如此坦率的面对自己的感情并有勇气承担,谢明朗最后抱得这位别扭的美人归,不是没有理由的。走以前,明朗和父亲决裂的摊牌已经断了自己的后路,看似徒劳无功,其实不然,他毕竟走出了关键的一步“出柜”。而言采曾经固执的坚持的东西亦在两年多的寂寞、怀念和追悔中,渐渐崩塌。 两年别后,不期而遇的相逢。努力做着心理建设,装作若无其事的谈笑风生。在卫生间外的对峙,像上次一样,离开时他又一次留给言采一个背影,但两人心里清楚,言采才是那个想置身事外的人, 知道如果回头就可以皆大欢喜,但还是心有不甘。两人继续别扭着,僵持着。谁也不愿做那最后的一点妥协。这点小别扭看得让人有点好笑,一个意外车祸让一切水到渠成,最终长相厮守。雾中风景:书中言采是个迷,过去,现在,已知,未知。在每个人的身上投下了不同的阴影和光环。从人生经历来看:初出茅庐,是体验派的生涩演员,感情过于投入。用谢明朗的话来说就是举“手投足间不免生涩,但是镜头下的他又耀眼无比,表演时总有神来之笔”。言采的自我评价则是“投入太多感情,总是事倍功半,还总是自我陶醉。”遇见谢明朗时,是一个功成名就的大明星,技巧日臻完美,事业辉煌,但明眼人。而这两者终于在《尘与雪》达到了圆满。他的过去浮光中没有证明的描述,但散落只字片语里,略知一二。喜欢演戏,大学专业建筑,中途辍学去剧场打杂,寻找机会。这是一个为梦想愿意放弃正规人生的人。书中孟雨提到,言采当年的片子是真的好看,在言采的眼里却是付出过多的感情技巧不足,但表演最打动人的真情流露,因为沈惟,他最不为人知的一面或故意隐藏的部分被光影记录下并表露出来,也许那时的他表演的技巧很生涩,但导演却抓住了最动人的特质,并让观众产生了共鸣。一方是于细腻处的欣赏和理解,一方是毫无保留的信任和爱慕。擦出的火花成就了两个人的过去。遇见沈惟,在开启梦想之门的同时,感情也有所寄托。但沈惟即使才华横溢,却是是一个懦弱自私的人,他给了妻子名分却带给对方更多的是伤害和耻辱,以至于后者耿耿于怀,在最后一霎反戈一击,让其带着遗憾撒手人寰;他给了苏醒爱情却逼得对方伤痕累累的远走,苏醒放弃爱情的同时也放弃了付出的事业,他对事业的爱并不逊色对爱情的爱,但是两者已经血肉相容,无法共生共存,只有全部舍弃;他给了言采陪伴却也让他忍受爱而不得的屈辱,他为他打开了一扇门,最后却无情的将他推入地狱。沈惟不是一个勇敢的人,他将真实的想法体验,和自己的爱情通过电影来表达,现实生活中,他却按照精心编排好的剧本一幕幕上演。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对于这样一个人,年轻的言采却义无反顾,坦然面对世俗的争议,而勇敢去爱,为了打破两人之间情感和位置的不对等,言采奋力去挣扎,在冷战的中途,却遭遇对方突然撒手人世,正如一个奋力拔河的人却遭遇对方的突然放手,一刹那一切成空。甚至最后一面和解的机会也被人为阻隔,继而让言采带着遗憾和悔恨跌入地狱。但命运是一个奇怪的东西,他的人生也掉进了沈惟的怪圈,幸而他还有救赎的可能性,他遇见的是谢明朗,最后上演了happy ending。或燃烧,或永恒。谢明朗是一个很温暖的人,相较而言,遇见他时言采即使谈不上冷漠,但也是个冷淡的人。有的人是激情型的,爱过多少次都还可以全部投入的爱,这种人是为爱而生的。有的人是燃烧型的,就只有那一次的机会,和沈惟的过去,燃烧掉了言采的激情,再看遍风景,更适合的选择的反而是细水长流。有的人是温暖型的,如谢明朗,他会为自己有所保留,但对于爱情它从来不吝啬付出,他相信爱情,即使遭遇季展名的临阵脱逃,他依然保留着自己追寻爱情的决心。言采因为年龄为借口放弃出演瓦伦蒂时,谢明朗一针见血: “这和年纪关系不大。只是那个角色身上必须具备的激情你已经不需要了,何必演一个一切特质都是你不需要的东西的角色?”不需要,同时也是不具备了。岁月对于言采来说,磨掉的是激情,炼就的是从容和优雅。谢明朗对于时光,由遗憾嫉妒,到珍惜现在,明白怜取眼前人才是对自己最好的方式。浮光散去:言采的性取向,对圈子内的人来说,从来都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两人的关系,在言采的密友圈里,是公开的。他的不“出柜”,只是职业的需要,但是未必没有两全的路,只是看他的选择。从当初和沈惟的半公开关系来说,他是并不介意别人知道自己的特殊身份的,只是为照顾公众观感,不公开表态而已。正如他所说“他可能一辈子不会出柜,但一辈子也不可能和女人订婚。”这就是言采和沈惟,谢明朗和季展名的区别。后者都无法面对自己的身份,需要一个伪装,而忽视此种行为对于无辜人士的伤害,同时自己也深受折磨。而言采和谢明朗,他们或许顾及事业受冲击,或许担心家人受伤害,但那也是在不违背自己内心大原则的基础的。小说里正面描写的言采,是功成名就的大明星。但是一开始,他选择这条路,只是因为他喜欢表演。演员和明星,戏剧和电影,表现派和体验派。一个成功的明星和一个伟大的演员还是有差别的。演员是喜欢表演本身,表现的过程中获得了最大的满足,表演是自得其乐。通过表演,经历别人的人生,丰富自己的阅历。明星要的是结果,通过表演给自己或身边的人带来的名利。明星除了演戏本身以外,自己也成为了一个大众仰望的角色,圆滑世故,长袖善舞,这就要求下了戏还要继续演,逢场作戏。对于志在明星的人来说,银幕的诱惑力很大,而对单纯喜欢表演的人来说,戏剧才是满足其内心需求的舞台。再完美的表演终究是表演,做人都无法真诚的话,做演员又怎麽投入呢。再怎麽样,戏总有落幕的时候,聚光灯外,生活是自己的,这时谢明朗的真诚就尤为可贵,戴哓芙的不平是对偶像的维护,但梁意明的判断更接近于事实。他和无辜是联系不在一起的,在爱情中做出单方面的牺牲和妥协也不是言采的风格,何况一段感情要维系,也不一定需要有人做出违背内心的选择和放弃。言采非常让人心折的一点就是对自己能力的清醒认识和对梦想和事业的不懈努力。无论是表演上取得的成就,还是在演艺圈的游刃有余,都是通过自己一步步的努力和勤奋获得的。即使他曾经留恋过银幕上的浮光和众多崇拜者的仰慕,但却从未过于陶醉而迷失自我。所以言采最后淡出银幕既可以让自己的感情生活脱离更多的纷扰,更重要的是顺应自己内心的需要,回复最初单纯的梦想追求。沈惟之后,言采用一层浮光作为自己的保护色,置于他和这个世界之间,光影交错间造就了风华绝代的风采,在很多人的身上产生化学反应,似真似幻,如梦如诗。卫可、潘菲菲、戴哓芙之类的心生爱慕,却自知之明的敬而远之;贺仪、建筑师这样的同类,惺惺相惜,萍水相逢,只敢浅尝辄止;葛淮这类身处光环之中,不自觉渐渐贪心,想要控制和接近,最终却飞蛾扑火,黯然而去。浮光在可以保护自己的同时却会让真心的有缘人错过。于是不可避免他和谢明朗之间,产生一些隔阂,两人无法完全心意相通,以致一度相思天涯,差点失之交臂。幸运的是,幸亏命运厚待于他们,最后相濡以沫,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正如书中最后的那一句点睛之笔,浮光散去,剩下的就是人生了。抖落华彩,真实的人生大戏才开始上演。后记:最近,看了三本以娱乐圈为背景的小说,桔子树的《奢侈品男人》、渥丹的《浮光》、苏特的《小明星》,风格很相似,但还是各有特色。尤其难得的是,其中前两本都是在内地正式出版的实体书,这样的阅读体验应该是一个好的开始吧,希望越来越多优秀的耽美作品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和大家见面。 言采,靳辰,沈敛这三个人有点类似,都是面热心冷的万人迷,凭着无可挑剔的外表风度,无意中流露的风情万种和无孔不入的善解人意就可以轻易颠倒众生、俘获人心,而明知有剧毒依然飞蛾扑火一般冲上去的,往往尸骨无存,烟消云散。其实,他们也不是不爱,只是无力深爱。他们游戏人间,不粘不滞,如同一具完美的幽魂,游走于欲望的中心却冷眼旁观,如一朵水仙花般的自爱自怜。他们被不堪的过往磨去了激情,年少时曾经的天真和痴心已同逝去的岁月一起掩埋。但是,寂寞却总是无可逃避,虽万众仰望但是却无法面对华丽转身后一个空荡荡的房间。所以,他们还是要追逐,施展出最诱人的姿态去迷惑他们认为合心意的人,去俘获那些在他们的魅力下无法逃脱的猎物。无心之故尚且颠倒众生,更何况有意而为之呢?只要他们愿意主动去织网,那被他们定为目标的猎物估计很难逃脱被捕获的命运了,不出意外的话,后者只会心甘情愿的沦陷和毫无还手之力的束手就擒。但是很多事情总是难以用常理来揣测,最后令他们几乎痛失所爱的原因,不是他们得不到爱,而是对方因为太爱,而不得不选择放手。这样看来有点可笑,最终,他们被放弃的原因不是因为不被爱,而是因为深爱。所幸,各位作者都是亲妈,给了他们一个或坚强、或勇敢、或执着的爱人,最终皆大欢喜。

谢谢,我爱你

这一生中的“灵机一动”或是“忽然兴起”让我吃了不少苦头,但那天晚上带你回去大概是唯一让我至今想起依然庆幸幸亏如此的举动。你给了我一辈子,我希望这些年过去,你不会觉得后悔或是白费。因为我已经再给不起任何东西。生日快乐,谢谢,我爱你。——言采平淡的读下来,却在这里泣不成声。喜欢这样的爱,淡淡的没有波澜壮阔,却依然牵动人心。

悬浮的斑斓

——谢谢这样源自生的本能的爱·献给脉脉的《浮光》我很怕水,窒息的感觉只有在水里才真的可以从每个毛孔侵入身体,溶解在血液里成为化不开的恐惧。我对“浮光”这个词的所有理解,却源自水。绝境酿造的往往是一生难以忘怀的印象,就像那年我整个人落入水中,看见不断上浮的气泡,一片浑浊的蓝色,以及切割成一簇簇的斑斓光斑,在水里我抓不住一切,就像是抓不住自己肺部里的氧气,渐渐偏离生的轨迹,走向死。生或者死,从来不是个难题。这个故事,并非关于生死,而是“生”,两个人的“生命”、“生活”。谢明朗是个摄影师,言采是个演员,他们在演戏,一个随着作者高兴可长可短,可有可无的戏剧。如果有可能,他们或许就这样一个在台上一个于台下错开。言采终究没能错开谢明朗。有人说这两人相遇得牵强,感情开始得也牵强,但是后来的一切却莫名地顺其自然。这点似乎带着一点《甜蜜生活》的影子,像岳江远和唐棣文,他们的开始源自于一夜情,然后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去消化那一夜留下的情。但言采和谢明朗终究是幸福的,他们最后成了两罐子骨灰,不知道埋在哪一棵树下。突然想到这是一份怎样的感情,经过了几十年的时间,他们还是愿意同彼此埋在同一方土地,中国人相信落叶归根所以所有事情都尘归尘土归土,一个人最后的归宿必定是大地,是否是拥抱着大地就如同拥抱着自己过往的岁月,自己所经过的那些时间,那些爱,和自己的爱人。在这个世界的行走中,我们其实离着本来的道路越来越远,越来越不明白到底何为真实。有人靠精神而餍足,有人用物质堆砌人生。何为真实,又凭何论?我冷静自持地游离在人与人之间,有的人天生带着几种面孔,他们不一定做演员,但却是最会伪装自己,真的骗从来都是从骗自己开始,他们在各种空间里将完整的自己剥离开,原本的自己就慢慢变成了一堆散乱的碎片,支离破碎再也拼凑不能。我也将自己拼凑不能,我也不知道自己将以哪一个碎片面对你们。拼命否定的感情和规则,渐渐地代替了原本的生活。后来想到,或许就是认命,很多人到最后无奈地认命,但却依旧活得很开心。开心地活着成为唯一的路。感情从来不看性别,它来了便来了,去了也就去了。多少的坚持才能成就一辈子,而你在经历这个“一辈子”之后亦不会觉得后悔或者白费?这个问题太难。我看《浮光》的最初,是没有看到一辈子这个结局的,它的正文止于两个人终于坦然一起面对将来的生活,以至于到后来的番外出来时心中猛地一纠,我看不惯生死,总不能释然,但是所有的结局都避免不了生死,这让人觉得悲伤。我看《蜘蛛女之吻》的小说(因为言采出演过《蜘蛛女之吻》的舞台剧,我特地去找了《蜘蛛女之吻》的电影和小说,可惜电影到如今也没能看到,耐着性子读了一点小说的内容),对于其中一句话相当喜欢,大概大家都有这样的心情——莫利纳说“我感到难过,因为我对影片中的人物已经有了感情。而现在故事讲完了,就好象他们死了一样。”突然不知道我到底喜欢他们就死在作品里还是等作品结束直接死在心里,不可避免的死亡与结束。我一直觉得谢明朗所看见的世界与言采有很大的不同,这样的不同来自于很多方面,家庭、职业、年龄等等,最简单而直白的各种不同凑在一起。他们能在一起仿佛是因为最初一个大胆的决定,决定他们将有一个开始。我对演员言采的生活有一定的兴趣,可惜我不能与他同步去感受,所以我最后选择去看谢明朗。他是一个摄影师。我们偏执地喜欢着“生”的东西,谢明朗透过镜头看见的,大概就是我通过眼睛看见的,我同年轻时的他一样疯狂地迷恋着人,他总是拍人物,拍他们的动作、表情、情感或者只是肢体,通过眼睛看见的东西太有限,却忍不住想要去透视出更多的。他浑身散发的对“生”的喜爱,所以他的镜头留给总是给人,不同的人,与他有关或者仅仅一次遇见。有人总喜欢着身边的人,有时是源自某些原因,有时仅仅是单纯地对“人”有着莫名的执念,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这样的感情,就如同我自己也对着“人”保有着的真实的感情。因而这样出现在镜头的人总是很直率,直率地喜爱、直率地看不通透这个世界和他人。我发觉被此所吸引,迫不及待把它写下来。在不同背景不同性格不同时间不同国度的故事里,看到另一种感情的生长,情这个东西,从来不是一个定数,放上太多的期望,最终剩下的或许更少。爱,是什么?是激情,是疯狂,是欢乐,是陪伴,是相依,是信赖,是不离,是不弃,是绝不轻轻言放弃却又不能忍痛妥协,是坚信以前不是错误而今后也不会不堪回忆?一下开始写排比句还真不习惯。悬浮在水中的斑斓。五光十色的世界。谢谢,我爱你。———————————————————————————————————————————————后记:我似乎总是这样,开始和结束时的心情完全不一样,就像我写下这些的时候已经抱着完全不同于开始的愿望。决定写这个东西的时候我刚完成不知是第四次还是第五次的阅读,本想带着对小说的爱和理解将这个东西写完,实际上从去年11月开始写到如今的4月已经过去了很多个月,我终于不负所望地将小说的很多东西忘记,然后拼凑出这样一篇东西面对自己。我真不知道自己将以哪一个碎片面对你们。我甚至不清楚这上面有多少东西源自我本身,只是我觉得,当我们觉着自己其实很了解这个世界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到底有多么地卑微。是的,卑微。在生命面前,在时间面前,在欲望,在爱,在很多很多看不见摸不到的事物前,我们之所以没有被那些强大摧毁是源自于我们更加卑微的坚持。我狂热地爱着如此卑微而不摧的我们。2010.11~2011.4.3

一碗陈茶

第一遍看浮光时,除去文章结尾的那句经典名言“浮光散去,就该是人生了。”其余毫无印象。这次看是第二遍。印象不错,甚至觉得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我一直很喜欢的另外一篇文《晨曦》。两篇文的感觉很相似,以一种缓慢且娓娓道来的方式叙述一段从相遇到相携的感情。通篇读来,好似一碗陈茶,初尝是苦涩,如不细细品味,就会错过回甘时的那一抹甜味。以谢明朗为第一视角,两个主角刻画得都很生动,我更喜欢谢明朗,喜欢他的职业,他的直白,相较于言采的讳莫如深,他把所有的情绪都坦诚不公,但言采面对这段感情的时候显然比谢明朗要坦陈,所以两人才能一直走下去吧。但明显本文中言采更出彩一些,他的一颦一笑,一起一伏,都时刻牵引着我。这样的感情恰好是我所羡慕的,所谓的平等,没有过多的激情,慢慢地了解,相互渗透,然后融为一体。感情从来都是两个的事,如果是一个人要怎么才能坚持一辈子。吐槽一下留白的问题。H留白我也就忍了,虽然有种浓情蜜意时突然拉灯被掐断的感觉。有时也觉得过多,后期给我造成一种错觉,好像无论两人有多大矛盾,做了就会解决,所谓的床头吵床尾合。斯以为,情到浓时,方可水到渠成,所以H是文章的点睛之笔,主角感情的升华,不可缺少,千万不要写得像上班打卡一样。留白过多也导致剧情转折生硬,整篇文章脉络不够清晰。作者埋了许多支线,偷懒到最后也没有交代清楚,以至于好像砍掉也无所谓,丝毫不影响剧情发展。例如:经纪人和言采,沈惟和言采,谢明朗和展等等总的来说我还是很喜欢,很多句子值得回味,把一个二流故事写成文艺纪录片也是需要文字功底支持的。

关于《浮光》

言采和谢明朗。其实故事和人本身给我的感觉差异很大,应该说作者第三者的视角显得有些僵硬,人物和故事都很好,就是看着累。把该说的说完了,剩下的都是不该说的,作者似乎想给读者留一点自己了解的空间,好多地方看着不明白。有小破绽,但无碍观瞻。只能说,我看不到那两个人之间的浓情蜜意,没有故事表现出来的那么多。不知该如何表达,只觉得叙的事让我绷着心一口气读到完,言采和谢明朗还是俩纸片人。到底什么是好小说,我有点疑惑。又钻牛角尖了,这是常态,累是累了点,却也改不了了。谢明朗宁愿出柜,也不愿意和言采一同曝光,我觉得并不矛盾。前者是个人的事情,可控性高,而后者,别人的想法就不是那么好把握了。所以才会有言采不在的一个月里,谢明朗那句“我什么都不知道”的爆发。那是一个过程,从远望到仰望,再到望尘莫及,明朗的心里其实早就动荡不安,再强的隐忍心也是受不了的,更何况还有言采的不理不睬做了最后一根稻草。言采或许高瞻远瞩,只是整个人物在他的年龄,历练下被遮盖的有点模糊,谢明朗看不懂他,我也不懂。从头到尾,他和明朗在一起,让我顿觉苍白无力,像一头无尾熊勾住一棵尤加利树,虽然顺理成章,却让我隐约失望。似乎少了点感情的厚度。或许说男人之间,重感官。外表的喜爱,肉体的契合逐步形成心灵的契合。“你什么都不知道。”言采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我设想了很多种。就像沈知用知情者的身份俯视谢明朗,说的那些自以为了解的话一样;谢明朗胡乱猜度,仰视言采,有点眼红的气急败坏,也是过于自以为是了。自以为相处久了就会了解。不要胡乱评判一个人,因为你永远不可能了解他。这是不管在什么关系里都成立的准则。只是关心则乱,自以为是是人的劣根性。分手后,最差的不过是两人面容和善的坐在一起聊天,这恐怕是对还爱着的两个人来说最坏的结局。没有感情了,分手后,碰到一起,自然聊天是常态。突然想到一个朋友,她每每讲到前男友都是一副恨恨的表情,只是没有一般讲起仇人来那种像是吞了一堆屎壳郎难以下咽的厌恶表情,倒隐隐有自以为是的怜悯在里头。多半是以前交往中,一直处在强势的角色里的一种习惯,明明已经另结新欢,还要对前任抱着这样占有者的态度。不知道是自负过头还是不知所谓,亦或两者都有。对于小说还能说什么。我觉得作者更擅长的是不带感情的纯叙述式写作方式。类似纪录片之类,论文。不过叙事的本领也确实高竿,我反正是从中臆想到了许多纠葛。不明说两个人的情感,只是一件事一件事的说,特别是埃及之行,大段的景、物描写,虽机械,倒也衬得人物之间越发温情,更显丰沛了些。我的评说亦或有点莫名奇妙的尖锐了,说随性是个借口,但我心里确是这样想的,也就这么说了。还有几点。潘霏霏是否喜欢谢明朗,而言采如此玲珑剔透的一个人在明朗展会上对着潘说的一席话,是否是察觉了霏霏对明朗的情愫故意发难,不得而知。最后一点,看完全文,我八卦的习性,迫使我从种种蛛丝马迹里寻找一个关于谁是攻受的答案,没办法寻到,按照常识有次是言采睡到日上三杆,他做受的可能性大了点,我也乐见。但是直觉和更多的小小细节告诉我,谢小受这个名词更为可取一点。要么互攻,不像。罢。不知为什么,看着言采的外貌描述,我想到了梁朝伟。手擎着烟,三七分服帖的西装头,深不见底的眼神,2046的剧照,或许是花样年华。“一辈子演异性恋,为什么要告诉别人我是同性恋。”这句话,言采的意思,是不是他不会出柜,但是不介意让别人知道,他与谢明朗在一起,亦或是,他觉得没有公告天下的必要。告诉别人做什么?说了半天还是没到点子上,看完文,我整个陷入崩溃状态,觉得消极的可以,又透着积极。只是累并且疯狂兴奋。终究是不能免俗的喜欢大团圆结局。而后看了一个好友的校内。他的文字太过小众,过于沉迷于自己的世界里,呓语气质太重,他的文让人了解了他后,又似乎离他更远了。孤独,惧怕孤独,却也让人靠近不了分毫,这种人,是适应了孤独的。一个人,沉在里面,过的很好。看似脆弱,其实内心无比强大。突然想到谢明朗和言采分开的那两年。一个在非洲,与动物为伴还有一张模糊不清的照片,是谢明朗;一个在原来的城市,除了没有谢明朗以外,一切照旧的城市里的言采。是什么支撑他们走下来的?回忆吗?两个人都是忍字辈的祖师爷,我不禁又好气又好笑,看文,虐才够火候,但像他们这么虐着,又有点孩子气了。只有生死关头,言采才演不下去。“演寻常情侣,还是会露出破绽。”因为生活毕竟比戏真实。不管怎么说我喜欢这篇文,不论是好是坏。感谢渥丹。


 浮光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