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娃河

出版社: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1-1
ISBN:9787204044450
作者:李劼
页数:363页

作者简介

丽娃河是一道正在消失的风景,一个让人又悲又喜,又哭又笑,最后哭笑不得的故事,这个故事因为虚松而显得特别真实。整个故事从主人公的失踪开始,到主人公在人们讲说和阅读中重返结束。人们可以从故事里读到在知识背后隐藏着的欲望,也可以读到在欲望丛中开放出来的爱情。这是一部著名批评家写的长篇小说,其文化底蕴你必须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去剥开才可以读得到,原来,只有最里面的东西才真正令人回忆无穷……


 丽娃河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特别看不惯书中师生性关系。凭权利的恶心,靠任课老师光环与女生上床还不是一样下作。PS 我和尊重先生在文史方面的学识。恶心的豆瓣:多少字评论不算短啊
  •     ——读李劼《丽娃河》李文倩知识,一个多么风光而令人无限崇拜的词汇,它那理性的坚硬躯体上,曾经闪耀着多么迷人的光芒。一个多世纪以来,大至民族衰亡,小至个人命运之多舛,无不与知识有关。有人曾因知识越多越反动而获罪,也有人凭借背景优势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展身手,海阔任鱼跃天高任鸟飞。但有一点不容质疑,在当代中国,即无论知识怎样贬值或走俏,知识本身并不是一个自足性的存在。因为,知识总是掌握在权势者手中的,或者说只有掌握在他们手中的时候,那些拙劣的谎言才成了知识。由此可见,我们在这里所谈的所谓丑陋的知识,并不是哲学意义上的纯粹的知识,而更多的是指权势者们无耻的谎言。这种所谓的知识,喂养了一大批“忠心耿耿”的“知识分子”,半个多世纪以来“兢兢业业”无限增殖——一代更比一代强。一些知识分子因此成为丑恶知识的强大象征,在他们每一根肥硕的血管里,都充满了肮脏的污血。对小说《丽娃河》的阅读,成了我讨论这一问题的一个起点。说到小说《丽娃河》,有一个问题令人困惑不解。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出了好几本反映当代中国大学校园生活的长篇小说,我读到的有《桃李》和《所谓教授》,相比较而言,《丽娃河》就小说本身来讲,都在上述两部作品之上,但为什么其命运却恰恰相反?在写作这篇小文之前,我在网上看到有网友指出,华东师范大学校方甚至曾将《丽娃河》列为禁书,不允许学生阅读。而且这么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鲜有评论和研究问世,实在让人匪夷所思。陈平原在《文学史视野中的“大学叙事”》一文中说,“与随笔作家之追怀‘老大学’不同,小说家依旧关注当代校园生活。80年代中期的《你别无选择》、《穆斯林的葬礼》等,隐约可以读出《未央歌》的回声(虽然二者毫无瓜葛);而近年出版的《丽娃河》、《桃李》等,则显然更愿意追摹钱钟书的讽刺笔墨。”也不过是仅仅划了一条粗线,将其归为讽刺小说一路。但我认为更为重要的是,《丽娃河》深刻写出了几代知识分子的丑恶,他们追求的是权利、金钱与美色,而真正的知识,却被无情地强奸了。在小说中,真正掌握权利的是那些所谓的“红色知识分子”,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不学无术,唯一的专长就是搞运动,汇报这个,揭发那个,相互勾心斗角又共同沆瀣一气。”这其中包括校党委书记贾利民、中文系主任吴天云、书记陈若莲等,这些家伙无不是以整人为能事,踩着别人的肉身爬上来的。真正的知识,在他们那里是反动的代名词,是他们整人的借口和证据。贾利民是个阳痿患者,疯狂地整倒了同班同学苏里,且长期霸占着苏的妻子;吴天云是个恋物癖,借用手中的权利,让女学生姜丽人当了辅导员,后以自己儿媳的身份成了自家的一员。姜丽人离开后,他又动用权利,将自己的研究生江瑛弄上了床……而辅导员毛善平,则是一个十足的流氓,奸污女学生,收学生的钱,是一个合格的“接班人”。在这些人之中,袁逸儒的形象最为丰满。这是一个典型的垂帘听政者,却以清高与淡泊的面容示人,把那些天真的学生唬得团团转,还以为是个世外高人呢。他靠五六十年代写的两篇文章混了一辈子,却因为弟子们能干,因此“桃李满天下”。最可鄙的是,在“文革”中,他将一个非常信任他的学生的日记交给了“组织”,因此保全了自身。到了张超教授这一代,情况似乎有变。真正的知识到他们那里,成了进行文化欺骗的幌子,一种赚钱的手段而已。我们不禁要问,他们是凭什么当教授的呢,小说中的作家匡亮说,“就凭谁比谁更无耻,然后选出最无耻的当最大的教授,叫作博士导师。”而他们的生存策略则是,“……全仗着体制给他们的好处,免费吃喝嫖赌”。变化中也有不变的地方,即博士导师张超教授同样着迷于“接班”和美色,企图以女学生抄袭论文为由逼其献身,只是没有得逞而已。吴主任被“下课”后,张超教授又瞄上了吴的研究生江瑛,准备让其转到自己名下读博士。而张超的师兄弟,他的“精神饲养师”龙在田,却因为人桀骜不逊,当了十几年讲师,而后被逼出国……王晓明曾说,“知识分子之所以为知识分子,就是因为他能够在精神上超越一时一地的利害关系,从整个人类社会的角度来认识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在《丽娃河》中所看到的,是当代中国真正的知识分子(如凯方)及其精神的死亡。2008-6-25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8c83ab01009u7c.html
  •     中国新文学里是有“学人小说”这一派的。钱钟书的《围城》自不必说,金克木先生前些时出了本《旧巢痕》,听说美国的李欧梵也有新作问世,似乎文学批评做多了也会手痒,禁不住要下场玩一把票。李劼的学问自然没有上述几位做得大。但这不妨碍他的长篇小说《丽娃河》呈现出“学人小说”的若干特色。此处暂且按下不表。我们先来看看《丽娃河》写了些啥:大学青年教师龙在田失踪了,围绕着这一事件,学校里的各色人等——他的对头,对头的对头、他的朋友、他的情人、他的倾慕者,发生了许多悲欢。同时副线展开,读者清楚地知道龙在田去了一个海滨城市,本来以为是一桩艳遇,哪知就此遇上了永生永世的爱人,最后他们去了美国(很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当龙在田的妻子苏非重返丽娃河畔的大学,那里早已人事全非。我必须承认我在阅读时过于在意作者本人了。由于“著名批评家”的衔头,我一直期待李劼能在什么地方给我一点儿不同于那些浮躁的新生代的东西。很不幸,没有。作者煞费苦心地想将两个故事组接到一起,来表达两样东西:一是对气味相投而产生的爱情的赞颂,一是对大学社会的污浊与鬼域的批判和嘲弄。前者染上了《情爱画廊》的某些气息,后者令我想起张炜的《柏慧》。整部小说像一块不太新鲜的双色蛋糕。我这样说可能抹杀了李劼的“文化底蕴”,敏锐的评论家兴许能从中读出某些新奇的东西,如知识分子在获取了财富(不管靠什么)后对旧学院体制的蔑视之类。但我对这些没有兴趣,我寻求的是一本好小说,仅此而已。如果将它和《围城》相比呢?它们之间确实有相同之处。最明显的是,两部小说都引入了大量的真人真事,在改名换姓的幌子下进行无情的嘲讽。正是这样的比较更显出了《丽娃河》的拙劣:《围城》并不算是很好的小说,但剥去了种种的知识皮套和意气外衣,它至少还剩了“有趣”(夏志清语)来鼓励我们的阅读,《丽娃河》经得起这样的褫夺吗?它乏味得像一根淀粉过多的火腿肠。就这点而言,它根本无法望《围城》之项背。然而《丽娃河》与《围城》的相似处是在更本质的地方。它们有着共同的思维进路:作者即上帝。我当然不是仅仅在指这两部小说的全知视点。作者认为他明了一切,操控一切,因而可以决定一切。世界在他们眼里是如此澄明透彻,每一件事都有着确切的解释。不管是不是从事文艺批评的后遗症,其结果就是人物变得极为单面,老奸巨猾便只是老奸巨猾,卑污下流便只是卑污下流,这样的个性说不上“刻划”,只好说是“漫画”。三闾大学“洪洞县里无好人”,简直要让人对中国本世纪的高等教育彻底失望,《丽娃河》在这点上又逊一筹,因为它还企图描画一些理想人格,如龙在田、章老先生、施老先生,于是好的坏的都没什么杂质。这证明了搞批评的来写小说和写小说的来搞批评一样,都是一件糟糕的事。以我识见所及,李劼在这本小说所描写的大部分细节都是真实的。但就是这些真实的细节,在作者自鸣得意的梳理分析下,变得离生活如此遥远。莫非这就是批评家看待生活的方式?所以并不是封底广告词说的“这个故事因为虚构而显得特别真实”,反而是因为真实而显得特别虚构。让我们抛开作者的身份,给这本小说一个武断的评价。如果我模仿王小波的口气,我就会说:这不是本好小说;如果我模仿的是《文学概论》的语调,我就会说:这本小说缺乏审美价值,但颇有认识意义。想了解中国高校和文坛的黑幕的读者不妨留意一下《丽娃河》。(原载《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99/5/11)

精彩短评 (总计34条)

  •     读到陈若莲“捻线头”的段子、“那一声哦犹如在空中转了好几个圈然后像飞饼似的飞向了讲台,砸在了龙在田身上”、“两只胳膊像鱼翔潜底般的在空中往外划了一下,说道‘你潜伏的真是深呐,被你骗了被你骗了’”捧腹大笑;看到苏非讲她爸爸和妈妈的故事又不禁潸然泪下。这本书里最喜欢的是玫玫……
  •     勉强三星吧...如果不是因为某人说学校里有条河叫做丽娃河让我觉得似乎在哪里听过这么一个浪漫的名字,我还不会找到这么一本同名小说来看...满满的欲望啊,只想说贵圈真乱...
  •     因小说大量记实和映射,当年在华东师大成为禁书。不过现在来看,对高校与文坛的批判讽刺还不为过。当年的原型,现在可能大多健在;而且新的一批又会补充上来。
  •     大丽花~
  •     幼齿
  •     S大中文系旧事~蝇营狗苟,各处皆然。比《象牙塔下》写得好。
  •     太自恋和逞才了。
  •     比较难忍的是错别字太多……现在流行一句话:"贵圈真乱。"其实二三十年前看似光鲜的大学中文系内部已经是一团龌龊,李劼成了那个揭穿者。但他自己就一定干净吗?显然也不见得。小说可指摘之处甚多,但对希望在学界生存、立足的人来说,仍然不失为了解江湖险恶、揣摩人心的一条通道。看后只觉沉重。
  •     文笔很一般,八卦很劲爆
  •     此小说相当自恋,主人公以作者自己为原型,取名“龙在田”,我读的时候有一种“被玛丽苏”的感觉……故事道出一些掏酱缸般的陈年旧事,也算是一段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大学野史,加1星。
  •     抱着找八卦的心态,好像没找到>.<
  •     马蹄湖说的对,如果这部小说少一些意气用事,该是多么完美
  •     感觉这些学者们都很猥琐
  •     我渐渐喜欢丽娃河的故事,喜欢逝水流过的痕迹。
  •     不喜歡這種小說
  •     文笔刻意,有些比喻生硬,有些笨拙,人物脸谱化,越到后面越乏味。结构不知是好是坏,给我的感觉倒还不错,尤其是每章的第一回,"我"与苏菲隔绝在一个脱俗的爱意的世界里,与接下去几回众人的勾心斗角对比,仿佛作者坐下来笑看人世纷争,竟有种杨过与小龙女隐居古墓、一任洪水滔天的味道。
  •     大约初中的时候读过,从封面到内容居然都还记得很清楚
  •     李先生早期作品,值得一读,犹如读着李先生自己的事儿。。
  •     小说的逻辑上,有一点没明白,龙在田失踪之后是没有和陶乐天他们联系过的,那么在失踪之后写的小说里怎么会出现陶乐天和申萍“车震”之类的……
  •     作者和我爸差不多同岁,1997年我已经在读初中,而李劼还在泡妞或者yy。书里有错字,有真相,有点意思,尤其非常自恋,但那个年代…现在看来已经有点不可思议。
  •     相較于去年的以大學母校為背景的《象牙塔下》,以高中母校的娘家中文系為背景的本書作為小說可讀性更強,多少有點模仿作者研究的《紅樓夢》,所以自敘傳性質很濃,許多人物能清楚對上號。作者是個自戀的妙人,所以小說是妙的,但自戀和yy過頭顯然會有些不好的影響。
  •     这部小说看得出来,不是特别成熟,对于长期写惯了评论的李劼来说,写部小说确实是个挑战,好在,这都快过去十五年了。他并没有神化那个年代,他也看出了那个年代的弊病,这本书和他写的《中国八十年代文学历史备忘录》相得益彰,一为实录,一为虚构,共同给我们展示了一个至情至性的思想苍鹰的美丽与哀愁,那逝去的岁月就如那丽娃河,有无数的欢愉、忧伤以及无法言说之物。
  •     一二三四,什么河?丽娃河……
  •     好玩的书 有趣
  •     言语貌似荒谬,可细读之下却影射现实
  •     在丽娃河边读过书的人怎么能不看?更加张扬的年代
  •     网络写手风的开头+官场小说+玛丽苏+过时的审美趣味+描写理想却滑稽地落入庸俗+快结尾了来了段虎头蛇尾的先锋
  •     大学是这样的
  •     txt 真够黑的~~
  •     一本适合随便翻翻的书 那些纠结于批评作者不够先锋不够后现代不够谦虚的人们 认真你就输了 至少我很喜欢这样轻松诙谐的讲说 很可爱也很轻松 如果说作者让人觉得很与众不同的话 那是因为他本来就是与众不同的
  •     男主角身上确实有一股贵族气质
  •     因为猎奇去看的,没想到这么难看!为什么豆瓣分数如此高?不科学!写得什么破小说呀。思想什么的就不说了,内容也好,文笔也好,结构也好……没有一个可取的。
  •     以后谁身边有同学在大陆读研究生,尤其是偏文的研究生,这本书必读。读完识人防人。
  •     一星給作者。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