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和每个人谈一次梦想

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地图 > 旅游随笔 > 出发,和每个人谈一次梦想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1
ISBN:9787511329332
作者:余莹
页数:335页

章节摘录

台湾我那一岸的家台北亲人离开香港的前一晚,照例去7-11买早餐。柜台后面的大男孩,很心细地用普通话对我说:“买两瓶是14块,买一瓶8.9块,还是买两瓶划算哟。”我笑着谢他:“不了,明天就要离开了。”走出明亮亮的店门时,心里很温暖。早晨的机场大巴绕了远路,原本充裕的登机时间顿时变得十分紧张。扛着40L的背包,拖了行李箱,一路狂奔至机场大厅。行色匆匆的旅人,让我担心误机的心,更是狠狠地紧抓了一把,后背出了一身又一身大汗。找到中华航空公司的柜台,前面已经排了很长的队。一位面相柔和的先生径直走过来,对我说:“能看看您的航班信息吗?”他说的,是台式普通话,温温软软的。赶紧把电子机票递过去。“您的飞机就要起飞了,请到这边优先为您办理。”人还在香港,一进华航的受理区,心情就莫名地骤变。香港人,无论是服务人员,还是街头的小贩,脸上总像是做了蛋清面膜似的,很紧绷,笑也笑得很严肃,而华航受理柜台的后面坐着的一排年轻台湾姑娘,个个脸上都带着甜美的笑意,还未张口,这春风般的友善就已经从柜台后吹了出来。“您好,有什么可以帮您?”不紧不慢的话语,让我因晚到而紧张的心突然放松下来。在候机厅,离登机还有一些时间,给台湾的朋友买了两盒巧克力,费列罗的,台湾人管它叫金莎巧克力。透过玻璃,看见了华航的飞机,机尾上,开了朵粉色的莲花,饱满的花瓣,很美丽的那种。心,却莫名地紧张起来。越到要登机时,就越不敢相信,真的要到台湾了。大陆人,第一次去台湾的心情,对我而言,比任何一次远行都更紧张,也更迫切。从香港到台湾,只需飞行一个多小时,但为了这一个多小时,却等了那么久,久到对岸的一切都变成了传说。在学校的时候,也有台湾来的同学,常听他们说起那边发生的新闻,网络电视里,那面的娱乐节目,也早已烂熟于心。但心里的台湾,总是和这些没什么关系,心里的那个,还是杨德昌、侯孝贤电影里演的那个:天空里总有些雾气,油绿的稻田,灰白的城市,清新的人,飘散着一丝淡淡的乡愁。临行前,朋友赠我一本电纸书,免得我在路上无聊。小小的电子晶片里,好朋友帮我储了一堆读物,其中一本,便是廖信忠的《我们台湾这些年》。我一面看,一面忍不住透过机舱看窗外,心中,偶尔又泛起在北京看过的话剧《宝岛一村》,它所讲的,也是过去这几十年台湾发生的故事。我慢慢地想象,试图在脑海里勾勒出它的轮廓,然而越是想,越是让它的轮廓模糊,直到泪水充满了眼眶。低头,猛然发现机翼下的风景已从港岛的摩天大厦变成了鱼池与田野,台湾,已经缓缓登场了。台北的天空,刚下过小雨,跑道边有些许积水,天空中弥漫着一层薄薄的诗意。飞机一落地,我的耳边便传来空姐清脆的笑声。没有意外,没有文化上的冲击,没有任何特别的异样;有的,只是一种从未离开的熟悉,这种感受一直在心里,如此温暖,又如此自然。“到了吗?”电话那头,是郭伯伯的声音。台北原本让我有点无依无靠,唯一熟悉的女友宴慈,在我到达前已经回了高雄老家。又是母亲托了同事毛伯伯,找到了他的朋友郭先生。我叫他郭伯伯。郭伯伯,台湾人,却把大部分职业经理人生涯留在了大陆。他任职的公司,亦是在上海和北京都有办公室,他常年在上海,时不时也去北京出差。第一次同他讲电话,他正在北京出差:“中午有时间到我的办公室里见一面吧。”在世贸天阶一座崭新的写字楼里,我见到的他,和想象中的不大一样:浓黑的头发,戴一副黑边眼镜,灯芯绒西装,棕榈色的,看上去不到四十岁,完全不像已近六十的人。笑容,很谦和。似乎台湾人都很会笑,一挤眼,一张嘴,笑容就像发射式地弹出来,磁场很强大,叫对面的人完全没了戒心。“不要掉以轻心。”我认识的一位妹妹特意提醒过我。去年她从台湾旅行回来,洋洋洒洒地写下8万字的游记,一路认识的台湾人,感动了她,也感动了很多读者。她的游记,亦在台湾出版了。而她却对我说:“不要以为所有的台湾人都是好的,再说,我还是‘黑道高手’呢。”我倒吸了口凉气,我这不会武功的,千万别大意。可是,他们一笑起来,我就全忘了。“春节不回家,爸妈不挂念吗?”郭伯伯问的是个好问题。去台湾的日子,恰逢中国人最重视的春节。也恰恰因此,我特意计划去台湾。家人亦是理解的。“总觉得春节来台湾有特殊的意义。”我轻轻地笑。郭伯伯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女儿书吟,与我同岁,跟了台湾济慈功德会证严法师做善事,据说春节要去花莲做义工,回不了家;大儿子在上大学;小儿子,亦在念大学,一边上课一边在外做工。“我家里有两个儿子,你一个女孩子,怕是不方便。”我原想说不介意的,出门在外,虽是女生,但不娇惯。倒是郭伯伯想得细,说他台北有好友,好友的女儿正上大学,恰好也可以采访,住他朋友家应当没有问题。“我儿子,就叫他们陪你四处看看,也可以做采访。”我连连说好。他又道:“台湾的年轻人很爱现,人越多的地方,什么火车站啦,捷运站啦,带一台播放机,插上电,就在路上跳街舞。”经他这么一说,这些小年轻儿的形象,就活灵活现了。“我到桃源机场来接你。”郭伯伯说好一定来,就不再推托。一到台北,郭总经理就变成了完完全全的邻家大伯。他穿一件开衫夹克,说话,走路,笑容,说不出和在北京时有什么不一样,但就是觉得更加随和。一上车,郭伯伯脸上却露出难色:“说好住朋友家,可他今早打来电话,说他女儿半夜感冒发烧,怕是不方便去住了。”他又顿了一下,“其实台湾很多民宿和旅馆也是很好的,我在西门町给你订了一个房间。”我心里顿时黯然,想必脸上的神色也让他瞧出来了。“西门町全是年轻人聚集的地方,你可以看到他们的生活,我也可以让儿子或朋友的小孩带你出去玩儿,是一样的。”他又连连解释。我默不做声,一面有些失落;一面想到还让他破费,心里不安。而一沉默,郭伯伯更是不知说什么好,反复劝道:“真的是一样的,住旅馆也是可以体验台湾的。”每当我回想起当时的情境,便自觉惭愧万分。我那时一心想要体验当地人的生活,却全然没有考虑到给别人带来的麻烦,沉默的片刻,一定让郭伯伯为难了。我赶紧换成笑脸,他才放下心来:“前面那个红色的建筑,就是台北圆山饭店,是当年宋美龄主持设计修建的,曾经是招待各国贵宾的地方。”抬眼望去,远山的绿荫中果然有一抹极为鲜红的颜色跳出了台北灰色的基调。圆山饭店内部的陈设,我在一位摄影师的作品里见过,今天看来,设计也是十分精美华丽的。台北,就如想象中的一样,没有那么多摩天大厦,路旁的居民楼,一看就上了历史,老台北依然还在。进入市政大厅的主干道,感受更强烈。笔直的林荫道后,竖着不少日据时期修建的房屋,仍是政府的办公地点。抛开历史不谈,仅说建筑,至今看来依然很标致,融合了日式与欧洲建筑的风格,简洁,大气,沉稳,又不失细节。行至中正纪念堂,郭伯伯说:“蒋介石以前就在这里发表演说。就站在那上面。”我顺着郭伯伯指的方向看去,二楼的演讲台,今天已经成了咖啡厅,几顶遮阳大伞下,隐约露出几位客人的头顶。楼下的广场上,三四个少年在玩滑板。车在西门町停下。这里,曾是台北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在新区出现以前。今天的西门町,依然是年轻潮人的聚集区,琳琅满目、色彩纷呈的时装店及打扮新奇的少男少女,让人想起北京的西单。中心广场的诚品楼外贴满了广告牌,真善美剧院上挂着《极速秒杀》的巨型海报,整形医院、日本的大创百货、HTC等广告夹杂于其中。广场上,穿白衣黑裤的男子,戴着白手套模拟天王迈克·杰克逊的舞姿,看客,围了一圈又一圈。西门町,曾是日本人占领的区域。西门红楼,是日据时期修建的剧场,而今天,它已经变成了台北的创意市集。郭伯伯替我订的宾馆,是王家卫电影里出现的那种,昏黄的调子,镶了金边的古朴的灯,枣红色的桌子,宽大的床,被围绕在满满一圈镜子里。我心里喜欢,但四面都贴满镜子的墙,却也有些让人害怕。“我菲律宾的朋友们都很喜欢这家宾馆,每次都托我订这家。”郭伯伯在楼下等着,等我放好行李,就带我去周边转转。这些,可是他打小就走过的道,说起来滔滔不绝,曾在哪家电影院看过电影,在哪条街道的书店里找过乐,又在哪家小吃店前驻足……庆幸的是,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却总能找到些痕迹,许多食店依然健在,吃客,还是如往昔般排着长队。这对我这个来找台北印象的人来说,真是太感激了。先从卖年货的华荫街转起,一路上都是吆喝声,每个摊位前都围满了看客,吵翻了天,却不让人心烦。从红糖姜母茶到健康膳食,从保健酒到现磨豆浆,走过路过,买不买,都先拿个小杯,请你品尝。台湾人很重养生保健之道,一路顺着街逛,就顺着吃过去。“蚵仔煎,原来就是这样的啊?”面前这位老哥,在洁净的煎板上,打下4个鸡蛋,白的白,黄的黄,四朵鲜花一般得好看;再撒上新鲜的蚵仔,便是小牡蛎;他左手放豆芽,右手撒嫩绿的生菜,新鲜的葱花倒下去,水淀粉一裹,盘子里透亮的,正是蚵仔煎。“吃一个?”郭伯伯走到后面的小桌前,拉开椅子,叫我坐过去。台湾的小吃摊,在我们那儿俗称地摊,却是一尘不染的。金属包过的桌面,擦得锃亮,一点儿油污也不见。“没见过蚵仔煎吗?”老哥一边做一边问。我老实地点头。不一会儿,两份蚵仔煎就飘着香气过来了。蚵仔,又嫩又鲜,肉汁丰满,鸡蛋煎得酥酥的,咬下去很筋道,再加些生抽,满嘴都在流汁。“怎么会没见过蚵仔煎呢?”老哥这会儿空下来了,抽根烟,走过来同我聊天。那神情像是说不知道蚵仔煎都不能被叫做地球人似的。“我没见过世面嘛。”我头也不抬地开玩笑。老哥笑得更开心了:“好好吃,欢迎你到台湾来!欢迎欢迎!”旁边做鱼丸汤的阿姐听说客人是从北京来的,也很欢喜。“来两碗鱼丸汤!”郭伯伯兴致极高。这鱼丸,和平日超市里买的、吃火锅时放的,都不一样,是地地道道用鱼肉捏出来的手工丸。“把旗鱼和虱目鱼肉打碎了再捏。”阿姐在一旁做解说。仔细一看,果然,旁边放了好大一盆雪白的鱼肉,另一个盆里,是捏好的鱼丸,却没有规则形状,全是放在手掌里,使足了劲挤压出来的,咬起来却很带劲儿。“来来来,你洗个手,也来捏一个。”阿姐好热情。我笑着看她,摇摇头,汤却喝得一滴不剩。再往下走,就不知不觉到了宁夏夜市。天,算是黑了,灯火照在街上,比白天还热闹。“我从小就在这条街上吃小吃。”郭伯伯像小孩子一样喜悦。宁夏夜市,是老台北人吃的夜市,不卖夜货,全是小吃。“它和士林夜市不一样。最初是两岸的一些饭馆,渐渐地,聚集了卖小吃的摊位,形成了现在的夜市。”郭伯伯说。我一看,沿街两侧,果然都是上了年纪的老店。旧归旧,却依然干干净净的。一进夜市,眼、口、鼻、耳全都缭乱了。这边是脆皮葱油饼,那边是台湾本地的石板烤肉,锅里滚着大汤圆,有两个乒乓球那么大;再往下走,有烧麻薯、大肠包小肠、烤肉串、裹着胡萝卜和白菜的润饼、鱿鱼羹、炒米粉、麻油鸡、猪肝汤、猪血糕、台南碗稞、蛋包虾仁汤、卤肉饭、花枝炒意面、鳝鱼油面、药炖排骨汤、当归羊肉汤……许多小吃,我真是闻所未闻,但每家店都让人挪不动脚,后面的人又一拨拨地压将过来,口水已经流了一地,却不知道从哪里吃起好。车轮饼后面,两个小姑娘正手脚麻利地往模板里倒面浆,抬头一看,红豆、奶油、芋头、芝麻、芝士、巧克力、花生、双拼……口味足足有10种,却全是现卖现做的。这边:“来三个红豆,两个巧克力!”那边:“两个芝士,一个双拼!”“两个红豆,两个奶油。”郭伯伯也凑了个热闹。我在一旁啧啧称奇:“就这么两个小姑娘,光看着就手忙脚乱了,不会记混吗?”“不会啊。我们都是现卖现做的。”小女孩抬起头,对我嫣然一笑。这么忙,人还有时间聊天呢。先做好底,放进各种口味的配料,再在边缘涂上一层炼乳,盖上盖子。一个车轮饼要等五六分钟,一轮只能做30个,第一轮没有等到,又要等下一轮。我好奇:“大家怎么会如此有耐性?”“不知道,好像就喜欢看着她们做,总觉得更好吃吧。”一位客人在一旁说。不赶时间,多好。其他口味的不知道,但红豆味的车轮饼真是又香又甜,也不腻口。“虱目鱼汤喝过吗?”我手上的车轮饼还没完全下肚,郭伯伯又有了新提议。在美味面前,我是从来都不会客气的。虱目鱼,这名字听起来缺乏美感,鱼却是雪白的。而虱目鱼汤用的是肉质最鲜嫩的鱼腹做成。据说是一种近海养殖的鱼类,以台南虱目鱼最为有名,刺多,但独独鱼腹肥硕,少刺。做汤时,将鱼腹去刺,用清水煮成。白色瓷碗,盛着白嫩的鱼肉,撒些葱花,加上作料,汤清香且带些回甜,又绝对不是糖味。夹几根姜丝,蘸着生抽,咬一口鱼肉,入口即化,十分过瘾,令人回味无穷。台湾人自己在家做鱼汤时,用汤勺刮掉鱼油,口感没有那么润滑,但一样回味无穷。这一碗汤喝下,感觉恍然隔世,过去吃过的鱼,都似白吃了,未来还没品过的,想象不出如何能与它相媲美。竟然有些小小的伤感。接着,我被拽着出了门,心,却还没回过神。前方的小吃,一如既往地令人目不暇接。一家摊位上写着“范太太宁夏总店”;另一家写着“60年老店”;斜对角,一个20岁出头的男孩,穿着红色的围裙,正忙着裹润饼,上面的牌子上清清楚楚地写着“三代老店”。“在台湾的小吃街里,有很多像这样做过两代、三代的店。你看这条街上,各家都有各家的特色,所以才会有这么多丰富的选择,他们不会为了哪种好卖就随便放弃自己的传统。”总觉得郭伯伯的话是特意说给我听的。“好像很多小孩子也在帮忙。”“嗯,很多小孩在上学期间就会帮家里的忙,下课就跟着大人出来摆摊。有点历史的小吃摊,都希望家里有个孩子能把家业继承下去。”放眼望去,每家小摊后面的人都忙得热火朝天,不知道是不是春节将至的缘故。但脸上,却是一样的微笑。手忙,心,却是不乱的。“猪肝汤,喝吗?”郭伯伯,你又向我发起挑战!虱目鱼还在胃里晃悠,但他一“挑衅”,我的斗志又盎然起来了,生怕错过了美味。“好!”“再来个麻油鸡吧?”“麻薯,吃过吗?”……这下,有种需要扶着墙走路的感觉了。卖麻薯的是一位老汉,他并没有固定的摊位,是推着车走着卖的。一辆很小的木车,上面竖了个自制的灯泡。灯下,黄豆面里,裹了一颗颗拇指大小的麻薯,像是用糯米做的。我们买了一袋,四五个,换算成人民币,两三块钱。又要了两根竹签。老汉嘴里念念有词,似乎很不情愿。“郭伯伯,他说什么呢?”“就这么点钱,还要两根竹签。”他苦笑一下。听他说罢,我心有不忍。做这样的小吃,每一份赚的都是辛苦钱。然而,却是因为有了这些小吃,才让生活多出了情趣,祝愿台湾的小吃可以一直一直做下去,无论商业的世界如何变化。却不知道这是不是我的妄想。最后是怎么走出宁夏夜市的,连我自己也忘记了。路过“苦茶之家”,喝了一碗苦茶,既为清火,也为帮助消化。依然,是一家很老很老的店,名片上写着“三代祖传百年老店”。郭伯伯小时候也喝过的。半日浮生郭伯伯上午打来电话,说要陪母亲买些年货,问我有何安排。那会儿我正窝在宾馆里赶稿子,便对他说晚些去台北“故宫”,自己找得到路,不必担心。“那我晚点给你打电话。晚上有位陈伯伯要请你吃饭,他女儿和你差不多大,在读研究生,你可以做采访。”我应了他,写完稿子,竟已是午后,再看时间,快四点了,这才晕乎乎地赶着去邮局。娇娇离开香港时,把家里的钥匙留给我。现在她人在重庆,要把钥匙快递给她。“今天有什么安排?”她在短信里问我。“想去台北‘故宫’。”“台北‘故宫’很值得一去,一天的时间也不够。”我感到很汗。现在已经下午四点了。在路旁吃了碗麻辣鸭血,对面,是西门町的大广场。坐在这个角落里,看地铁口进进出出的人流,不相信自己真的已身在台湾。西门町,是之前只在书和电影里见过的地方。坐捷运,再换乘公交车,下车,过一条很宽阔的马路,在数十株棕榈树后面,隐约露出蓝瓦黄顶的飞檐,这定然就是台北“故宫”了。小跑上阶梯,穿过“天下为公”的牌匾,走一段长长的道,上许多层台阶,最上端宫殿里存放的,便是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家珍宝。卖票的工作人员提醒我,只有不到两个小时的参观时间,但,还是要去的。晚去的好处,是已经过了参观的高峰时间,大厅里,只有几位默默参观的客人,都是很懂事地闭上嘴,尽量放轻脚步,免得打搅到身旁的人。照灯低垂,从枣红的绒布上反射出的光,并不明亮,倒让人看得很尽兴。如“肉形石”“翠玉白菜”这般的镇馆之宝,自然不能错过。但台北“故宫”里的珍宝,每一件都是打动人心的,像那雕刻在竹筒上的八仙过海,或是得用放大镜才能看得清清楚楚的桃核微雕,那青铜剑,玉佩,怎能不令人佩服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智慧?仔细地趴在玻璃上看,贴得越近,越能看出新的细节,件件珍品,不知饱含了多少工人、技匠的心血,这些先人,就是现在说的艺术家吧。这些藏品,无论搬来搬去搬到哪里,只要是中国人,看一眼,就知道是祖宗留下来的财富,亦会感动得热泪盈眶,心中说不出的震撼。……

前言

序言为了活一次的生命  马艳丽余莹给我打电话,说她的第一本书一定要我写序。她说:“姐,五年来你是看着我一点点走到这条路上来的。”挂上电话,时光像放电影一样地从我眼前流过,我想起了2007年余莹第一次出现在我办公室里的场景。那时她刚从学校毕业,因为一个朋友的推荐,她作为编导参与我们“幸福工程”赴甘肃探望贫困母亲的活动。虽然初次见面,但她没有什么怯意,客观地提了一些建议。她身上有一种不卑不亢的态度和一种天然的自信。而我喜欢那些有自己独特个性的人。夏天在甘肃,我们一同探望了很多贫困家庭。我记得余莹对我说当她看到那些艰苦生活着的母亲和孩子们时,她看到了命运的不公,并想起自己在叛逆时期曾对父母有过激烈的言辞,她对此深感惭愧并充满歉意,我感到她是一个善于反思并追求自我成长的人。虽然年纪不大,她那时做采访的角度和提问已经显得很成熟,她似乎一直在不断的比较思考中寻找着一种永恒的答案。现在想来也许那时在她心里便已播下了一粒种子,只是到了后面我们才知道那粒种子最后会结出什么样的果实。我常常毫无掩饰地说我喜欢有才华和独立个性的人,因为每个人的生命都不应该是平庸的,我很高兴余莹后来成了我的同事。在之后的两年里她一直在我身边,参与了很多公司最重要的项目,正像她所说的,我是看着她成长和变化的。刚来公司时,她带着一种学生式的热情对工作很投入,但表现出比较主观的一面,但很快你会发现她在困惑中反思,你看见她变化,她开始听取别人的意见,并学会更全面地从大局思考问题,第二年她便开始独立负责公司的一些重要项目。她待人没有距离感,但又保持着自己的个性,她不是那种只对老板说好话的员工,相反,她有独立的思想和人格,并坚持自己的原则。她善于思考和学习,像海绵一样地吸收着各种知识,对语言、书籍以及一切与艺术相关的事物都充满兴趣。同时,她又很感性、善良、乐观,热爱生活,并充满了正能量。2009年她负责公司在三亚举办的一场时尚活动,当她看到夕阳下海滩上完美的活动景象时感动地哭了起来,我在她的眼泪里看到了她对美好事物和理想化生活的热诚和渴望。而这些特质与她后来去做的梦想采访,似乎有一种天然的内在联系。很多人都怀有理想主义情结,但余莹的不同之处在于她会让理想结成一种果实。我觉得她骨子里对物质的东西看得不是很重,在她心里追求着另一种东西。很多人抱怨现实,但她却有能力找到体现自己价值的方式并养活自己,她不必去做违背内心的事,她选择克服困难,坚持最初的理想,并想各种办法去实现它。她是那种如果要寻找答案就不会轻易放弃的人,所以那一天当她对我说“姐,我想去流浪”的时候,纵然心有不舍,但我知道一旦她想好要去做一件事,是会去做的,我也知道她所谓的“流浪”一定不是对现实的逃避或自我放逐。而从她第一次对我说起这个关于梦想的环球采访项目时,第一直觉便告诉我此事值得并应当去做。她做到了。她想在这个世界上找到那些活在梦想里并实现着自己生命价值的人,而她在用实现一个梦想的过程去求一份答案,一份关于关于生命价值的答案:我们应该怎样活着?这让我不由地想起五年前她在甘肃采访过的贫困母亲们,以及日后她在工作中邂逅的拥有着不同命运的人们,他们,是不是为她后面的环球采访埋下了伏笔?在这本书里,她不仅写下了那些与我们活在不同时区和空间中的人们对生命相似的渴求与感悟,更完整地呈现了她从无到有实现一个梦想的全部过程,她的坚持和执着深深地打动了路上的人们,也打动了我。她让我不由地想起自己的人生和那些在指尖流走的岁月,从运动员到设计师,从做企业到参与社会公益,我的内心被同样的一种力量牵引着,它让我在黑夜里看到光明,让我在光明中看清方向,让我在浮华前淡然,让我在深壑前冷静。所以我理解余莹,我们,虽然看似走在不同的路上,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却又在做着同样的事情,那就是坚持梦想并实现着自己生命的价值。每一天,我都在活着,有收获,也有困难,有欢笑,也有愁苦,但对我来说每一天都如此真实,每一天我都感受着生命在存在着,那个只属于我的独一无二的生命。而我想这,正是此书最终想要同我们分享的,不是为了去呈现别人的精彩,而是提醒我们每个人该如何更精彩地活着。自序决定去做2009年,我参加澳大利亚昆士兰旅游局发起的“世界上最好的工作——大堡礁看护员”全球竞选,并入围全球前50名。后被邀请到大堡礁旅行,而这次旅行又影响我去做另一件事,就是辞去工作,去世界不同的国家采访人们的梦想。这个决定,用去了我生命中的两年时间。第一年做策划,寻找合作伙伴和赞助商。第二年,在路上。这过去一年里我去了18个国家和地区做旅行采访,行程几万公里。这一路,我躲过了日本海啸,探访过洪水后的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和大地震后的新西兰,搭过车,打过地铺,沿途借宿,收集了许多实现梦想的故事,更收获了无数的爱。旅行分成两段,这本书讲述的是第一段旅行采访中的故事。我的家人中,有的觉得我这样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很辛苦,不值得。所以,我决定写下途中的经历,一是完成最初的梦想——把一个关于实现梦想的故事和更多人分享;二是因家人爱我,心疼我,所以要写下来请他们宽心。我在途中经历的人生让我感到幸福,而这笔收获的财富亦让我知道,我会更幸福。这本书,是为我的弟弟和妹妹们而写。每当他们对未来感到困惑时,我的心中都感到不安,然而我却什么也不能说,因为我怕自己浅薄的人生经历不能帮助他们答疑。但即使我不能回答,我想这个世界如此广阔,总有一些人能帮助我们回答一些关于未来,关于梦想和幸福的问题。总有人,敢于放弃,敢于追寻,敢于尝试,敢于实现梦想,并因此拥有了更宽广的世界和更深层次的快乐。我希望路上的故事,能给他们提供一些参考。这本书,也为一路上所有给过我温暖和爱的人们而写。你们不知道,但我知道,如果没有你们,我的那个梦就永远只是一个梦。这本书,还为那些曾经读过,正在读,或将来会读到我的文字的朋友们而写,能和你们分享,是我写下一切的动力。一生中我们总有很多想做的事。我觉得如果有真心想做的,那就去做吧。生命里没有什么时间是浪费的,真的。余莹2012年4月于北京

媒体关注与评论

她想在这个世界上找到那些活在梦想里并实现自己生命价值的人,而她在用实现梦想的过程去求一份答案,一份关于生命价值的答案:我们应该怎样活着?——马艳丽决定我们是谁的,不是我们的出身,而是我们的选择。每个人都有梦想,余莹的不同之处是她选择去做。——杨澜她眼中坚定的光芒至今留在我心中。这是一个值得去读的故事,她用全新的方式诠释了旅行,它让你立即去做,就是现在!——环球旅行家 石田裕辅这趟探讨世界与梦想的宏大的旅行,最终,改变了她自己。——《南方人物周刊》环球旅行的梦想,我相信很多人都拥有,但是与很多人不同的是,余莹已经出发,走在了实现梦想的路上 。——凤凰卫视《与梦想同行》

内容概要

余莹
中国即客代表人物,自由撰稿人,视频制作人
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和北京电影学院
曾任马艳丽高级时装定制中心策划总监
2009年成为“世界上最好工作——大堡礁看护员”全球前50位候选人
2011年开始“梦想在路上”环球采访

书籍目录

推荐序
自序
离开不是为了离开
那年夏天
我的梦想
香港,多元的梦
飞机上的人
各有答案
“凤凰号”老船长
异国情
台湾,我那一岸的家
还要回来
死神来临时
等你四年
佛说的不是爱情
森林里有两条路
『泡温泉』的茶叶蛋
宝岛上的珍宝
南部人
那一岸春节
一句搭讪
你好,台湾女生
半日浮生
台北亲人
日本,樱花下的人啊
一个陌生日本女人
鸭川人家
非常规采访对象
梦游京都
迷路,从鸭川到哲学之道的路上
他妈普拉撒
有情人
一日一生
文化之差
伊豆的踊子
裸体沐浴记
天上人间
生命如花
马来西亚,相遇便是故乡
吉隆坡“亲戚”
伏笔
不分国籍的时候
多少岁才可以环球旅行?
萨尔萨舞老师
再见,哥哥
槟城打车记
注定要邂逅的人
国际宿舍
何处不是故乡
澳大利亚,上帝安排的旅行
洪水过后
不做梦的人
消除误解
一封陌生来信
种生菜、做寿司和酿啤酒
日本人永吉
上帝的使者
中文园丁
黎明会来临
一个时代的最后一位舞者
海啸发生时
天使的眼睛
新西兰,天堂在生死之间

生命的痕迹
坚持信仰
巴西美人
海边钢琴师
玛塔吉显灵
骑车的男子

搭车记
昆达利尼蟠龙
海洋冰川
夜行向西
女朋友吉娜
午夜惊魂
塔斯曼
露营亚历山大德里娜湖
请阳光作证
妻子的葬礼
活着
我的同胞
基督城大地震
24个小时
海钓人生
在他乡

编辑推荐

“梦想”这个词总让人感到空洞,但如若今天是世上的最后一天,你会不会因为一件一直未做的事而感到终身遗憾?★一个80后女孩,不拼爹不拼娘,没钱没背景,如何用一句话打动微软、联想、凤凰网三大企业?★她用最美的时光完成最初的梦想★余莹 “世界上最好工作——大堡礁看护员”,全球前五十候选人,中国大陆唯一入围女性。“时尚女魔头”马艳丽、阳光媒体集团主席 杨澜、环球旅行家 《不去会死》作者 石田裕辅——联合推介★常觉得灵魂深处总有一片田地,里面埋藏着一些纯真而炙热的东西, 为了它们才不枉此生。

作者简介

《出发,和每个人谈一次梦想》内容简介:余莹做了一件事:和世界上不同的人们谈谈梦想。入围“世界上最好工作”,让余莹看到梦想的力量,她辞去工作决定去实现一个更大的梦——环球,和世上的人们谈谈他们的梦想。在马不停蹄的旅途中,她搭过车,借过宿,打过地铺。在台北她偶遇“弗吉尼亚大学枪杀案”的幸存者,在东京她见到了九死一生的环球旅行家,在飞机上她被那位闻名世界的传奇舞蹈家所打动,在地震后的废墟上她等来了英国威廉王子……一路上,她吹过太平洋的风,喝过冰山下的水,触碰过心脏里最柔软的地方,她躲过日本海啸,前往洪水后的布里斯班,赶到刚发生地震的新西兰基督城,在那里,余莹一次次被逼迫着直面死亡,思考生命的价值。
她一直在重复着同一个问题:你的梦想是什么?因为在这个看上去大同的商业时代里,她看到了在从生到死的历程里,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块纯净的田地,在那里埋藏着只属于自己的五彩斑斓的梦想,而那是我们快乐的源动力。在这个世上,总有人相信梦想,总有人实现着梦想,余莹的梦激励了无数路上邂逅的人们,而她又被故事里人们深深地感动着激励着鼓舞着,于是,她想把这些故事分享给更多人。

图书封面


 出发,和每个人谈一次梦想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9条)

  •     我一直认为,梦想也是一种原罪。试问有哪个人为了自己的梦想,没有犯下过一丁点的罪过呢?对于这个书名,我有些不太苟同,或者可以说我太浅薄,看不明白作者想说什么。但是这本书的内容,却是着实吸引了我。我喜欢旅游,却很少旅游,原因无二,就是没钱。如果经济条件允许,我至少每年都可以出去两次。因为我是个教师,我有自己的寒暑假。因为无法满足自己外出旅游的原罪,所以兴趣就自然而然地转移到了阅读旅游类的书籍上面。有关旅游的书我也看过几本了,那些书大多都是在简单地介绍各地的景物以及风土人情,不像本书这样,根本就是一个个旅行的故事。对,就是故事。刚刚拿到本书的时候,我一直以为弄错了。因为我感觉,这根本不是一篇游记,而是一部小说。待到看了目录,才知道是自己错了,这正是一篇游记,只不过这个游记里充满了精彩的故事,让人流连忘返。在这本书中,作者并没有详细地为我们介绍香港有什么地方可游览,那些地方是什么样子的,台北有什么好地方可玩,那地方怎么怎么好玩。其实对于那些著名的旅游景点,大多数热爱旅游的人都能说出一二的,你就算再怎么详细地介绍,都绝对不会比一张照片的效果更好。作者似乎看透了这点,所以并没有在这些著名的地方浪费工夫。她把自己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别处,而这别处,恰恰是我们最最需要的,也是最最能够令我们感动的。对,就是感动。这正是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感受。作为一个男人,尤其作为一个老男人,我真的很少感动了。虽然我还未达不惑,不知天命,但我也总认为自己对这个世界了解了够多,因为我已经没有了求知欲。不过这本书正是把我这样一个没有求知欲的老男人给感动了。我觉得,这正是我想要的。我喜欢旅游,喜欢的并不是见识多少名胜,抵达多少景点,购买多少礼物,我要的,正是这种感动。这感动算不上深刻,算不上刻骨铭心,只是一种小小的感动。但这正是我想在旅途中想要的小小感动。也许,这也正是自己的一个梦想吧。怪不得,作者要和每个人谈一谈梦想。我一直幻想着,自己能够拿着一台笔记本电脑,独自一人来到一家静谧的小旅店里,静静地观看周围的世界,欣赏身边的人物。虽然我这种感觉与本书的风格是迥异的,但是本书仍然让我找到了那种旅行的快乐。对,就是快乐。这是一本能够带给我们快乐的书。其中的故事蕴藏了感动,感动萌生了快乐。这也许才是我们梦想的本质吧。如果作者问我,那我一定会说,我的梦想就是快乐,渴求这种快乐。
  •     ◎木木勺 旅游嘛,人人都是喜欢的。台湾知本温泉边有一位卖咸鸭蛋的先生,他认为,全世界的人梦想都一样,都盼着有大房子住,有富裕的生活和幸福的家庭。除此之外,他的梦想就是环游世界。“前段时间,人家叫我去泰国,我想了想,觉得太热;后来人家又叫我去北京,我又觉得冷;欧洲我也不去,太远了。”这位温泉边的先生是智慧的,他觉得此时此地就挺好,大概他不会被自己的梦想折磨。而大多数人则不能幸免,一边割舍不下梦想,一边又不得不在现实里妥协退让,诸多阻碍无奈。有一首叫《我想去桂林》的歌里唱:我想去桂林,我想去桂林,可是有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钱,有了钱的时候我又没时间……你看,就是去桂林旅个游的想法还这么难实现,更别说环游世界了。所以,余莹是勇敢的,也是幸运的。她梦想着做环球采访,也如愿成行了。尽管也经历了一些小波折,尽管家人好友也表示过反对意见,但重要的,她已经梦想成真在路上了。这本《出发,和每个人谈一次梦想》就记叙了她环球采访的一部分。余莹走过亚洲和大洋洲,香港,台湾,日本,马来西亚,新西兰,澳大利亚,20多个城市,采访遇到的人,问他们:你的梦想是什么?余莹的环球之旅显得一点也不奢华,实际上她还要时时操心费用,尽量节俭,搭车,借宿,尽量省钱。她的采访事先也没有安排预约,被采访者也就不煞有介事说上一大篇。所以“梦想在路上”的环球采访往往是随口问到,随口回答。答案一般也就一两句话,一点不引申升华。这种不加工的朴素天然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沿途的原汁原味,格外真实,格外珍贵。比如在台湾,人们很信神,去庙里参拜就会留下点灯祈福的钱和姓名愿望,余莹疑惑地问,人这么多,到时候要是不给点怎么办啊。对方一点也不担心,说不会的。我们可爱的大陆游客余莹还不死心,问了几次,说万一呢,万一忘记了呢。对方还是笃定说,不会的,神明会知道的。还有比丰富和真实更可贵的,是余莹的真诚。佛说,前世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余莹觉得佛说的不是爱情。“有的人,一辈子朝夕相处也不闻不问;有的人,一生只见过一面,却是经过无数次心灵碰撞”。每一个打动灵魂的人,就算只见过一面,也应该珍惜一辈子。于是我觉得,余莹写的不只是旅行。实际上她没有过多记叙描述路上的风景,没有对着名胜慨叹千年,也没对当地新奇的风土人情大书特书,她写下了路上遇到的一个个人,记下了和他们相处的时光,记下了他们各自的梦想。这有点像司马迁著《史记》,一改记叙年号和事件的传统,开创了为人物立传的先河,是一个创举。读这本《出发,和每个人谈一次梦想》,不仅为余莹本人的经历感动,也会很想见一见她路上遇见的那些温暖的人们。之后就不由憧憬想象,在这一刻的星球上,或许某个地方有一个人,有着和我一样的梦想吧,那人是不是也正等着和我遇见呢。有彩图,内容丰富,很诚挚的文字,很诚挚的书。
  •     作者笔下的故事很温暖,然后会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人,内心缺乏善良。新西兰时有一个姑娘写做一个诚实、忠诚、性感、友善的女人,这句话我在台历上写了两遍。石田君说一日一生,说尊重一切。日本,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新西兰,旅游有很多方式,但是觉得作者这种形式是很有意义的,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认识这里的人,融入这里的生活,这都是走出去的意义。最重要的是,这本书一直在强调坚持梦想,坚定目标,目标越是明确的时候越容易成功。在马来西亚,一个人说年轻时候的梦想,现在全部的实现了,所以坚定自己的目标,认准方向努力努力,会到达的,加油~做一个诚实、忠诚、性感、友善的女人。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读完这本书,为这个女孩的坚强、勇敢以及梦想的理解与探索叹息,真的很不容易。对她,有敬意,也有两个感想:一是,余莹以真诚感动着世界;二是,在勇敢追逐梦想上,她是一个DOER,而不仅仅是DREAMER。
    To Be a doer,not only a dreamer。
    这句话说起来很容易,就像宽以待人,严以律己,说起来容易,却需要一生的努力与实践。现实生活中,即使从小就被教育着要有梦想但又有多少人坚持最初的梦想?想想看,相信大部分小时候都曾被问过或写过诸如长大后你要做什么的问题或作业。但是成长之中又慢慢丢失了多少这么的梦想?让人想唱那首《最初的梦想》。梦想很美好,只是很多梦想者都在日日在梦想的理想梦境里幻想,在现实的打击下垂头丧气,然后又蹉跎了时光,空自叹息梦想成空。
    于是,这时读到的余莹,便像一道美丽的彩虹出现在眼前,照亮阴霾灰暗的心灵世界。
    她,从不这样对待梦想。最初的她是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邻家女孩,接着她一脚踏进了时尚的前沿,看多了光彩夺目的瞬间,也对自己有过犹豫与疑惑,但当她进入“世界上最好的工作——大堡礁看护员”竞选的全球前50名”----这次她没有再迟疑,她果断地向未知与梦想迈步,辞去公关策划助理的工作,走上关于梦想的环球采访之路。
    这一次,一切都不再一样了,真的让她飞速成长。
    她走过许多城市,采访过许多人,但她总会问他们同一个问题,你的梦想是什么?答案,毫无疑问的五彩缤纷。----这又有什么意外呢?梦想正在路上。
    余莹的笔下,从没有记录太多风景名胜或者引人注目的各种噱人,她的全球采访之旅早期也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采访的人物也并非刻意的安排,采访之路也有大小问题需要她操心,不过,乐观的她还是以感恩心态迎接所有的磨难,一一克服困难,并真诚地记录着她与全球梦想者相遇的点点滴滴。
    余莹这一路的采访写得极为细致,比起许多旅行类的书,她的文字重在与人的相遇相知,重在挖掘相遇人们各自的故事和内心世界,或者说从这些口述故事从只言片语之中挖掘出人物身后重载着的梦想重量----这种平凡人的记录视角,因其本身平凡真实又有打动人的朴素而价值无量,这种记录也与那些以美图美景走马观花式的旅行游记远远地区分开来。
    心怀感恩,与梦想者们同呼吸。余莹为梦想者们感动,真诚的她也感动梦想者-----也相信这些经历都将化作只属于她的精神财富,支持着她继续下一步梦想的探寻之旅。
    读她的采访渐渐让人有种很踏实的感觉,这不同那些在各大陆上找寻自我的游荡,实实在在做一个“DOER”,是种在做的过程中实现梦想的笃定。对,“笃定”,是内心的肯定与不慌乱。对DREAMER,余莹说,“梦想,是时间轴上的符号,给你希望,让你看到光明。但你何以真正创造出光明呢?不去经历你兴地相信你可以克服困难,不去实践,你不会懂得时间是种历练,不去做,你永远不知道自己可以做到什么。想,只能是永远的空想。唯有去做,你才能真正活在自己创造的光明里,你才可以看见生命的历程是如何走过来的,而那,是属于你的独一无二的生命。”
    “成长,是前一段旅程的终点,却是新一段旅程的起点。”
    “我从来不做梦,我只是去做”。实现梦想之路,便是如此。从此记往,To Be a doer,not only a dreamer。
  •     我要将梦想开成一朵花,种在这个社会里。有梦想就要去做。never too late.
  •     很棒的状态。比我读的过的旅行书都好。
  •     抱歉,真心看不下去了
  •     作者参与过“世界上最好的工作”大堡礁管理人的竞争并进入五十强,此次走访台湾、日本、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有没有来,忘了),采访不同人不同梦想(试图采访苍井空,但是没有成功)。一直期待欧洲的第二部,不知道出版了没有。
  •     当随笔看还是不错,略矫情,或者是我老了,所以受不了煽情了吧
  •     “有了梦想就去做,永远不要相信那些对你说不的人”。
  •     如果单看旅游书是一件超级无聊的事,但如果有当地人生活和想法的加入,那就完全不同了!
  •     把照片打出来做明信片真是个好办法
  •     2014 3 5 我心强大,是因为认识到,自然是万物的主宰
  •     i'm not a dreamer, but a doer.
  •     书中有许多的梦想,或许其中有一个会让你有所触动,快乐,立刻行动,不空想……
  •     推荐给有梦想的人
  •     余莹,这是怎样的一个小女人!从书里面的各张照片看起来,是身材纤细瘦小,面容温和文静的一个小女子,却也是在瘦弱身躯里蕴藏着无限坚强勇气,在温柔面孔下深藏着无限毅力韧性的一个小女子。读《出发,和每个人谈一次梦想》让我深深被书里的故事所吸引,也一次次对这个小女子产生赞叹和敬意。
    余莹在寻找梦想的路上曾屡次受挫。她原是学电视新闻,要去当记者的,后来爱上电影,放下保送读研的机会,去考了电影专业研究生。毕业后被现实社会打击了原先的热情,茫然无措时参加一个慈善公益纪录片的摄制,从而认识“中国第一名模”马艳丽,成了她的公关、策划和助理。跟着马艳丽进入时尚圈的生活,每日马不停蹄地周旋在衣香鬓影中、闪光灯下的各类高级场所。但是,心中总有一个声音念叨着:这,真的是你想要的生活吗?直到2009年春,她进入了“世界上最好的工作——大堡礁看护员”竞选的全球前50名。这一份工作让她看到了斑斓多彩又截然不同的海底世界,让她重又触碰到了梦想的影子。于是,她毅然决然辞去工作,开始策划一次环球采访,去不同的国家、地区采访人们的梦想。
    这便是这一次寻梦之旅的开端,但一切都是不顺利的,余莹花了一年多的时间进行策划、拉赞助,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一路的波折和挫败都没能打垮她。有的事,要经历许多的坎坷,也许不是为了告诉你前面无路,而是要告诉自己,你有多么地想要达成这个心愿,以至于你可以无惧地跨过这些荆棘和障碍。梦想是不可以丢弃的信仰,余莹义无反顾地前行。上天是眷顾这样的人的,她终于得到了赞助,于2011年春节前踏上旅程的第一站:香港。后面的行程则有:台湾、日本、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新西兰。而当我们读着这本书时,余莹正在撰写欧洲、美洲之行的经历见闻。我真的很期待!
    其实我很少看关于旅行的书籍,总是担心经过修饰的风景和事物过于美好,带给人过高的期望,而在亲身临至时,蒙添一些淡淡的失望。但《出发,和每个人谈一次梦想》不会。余莹的文字清淡,绝不多加渲染。她写景不用绮丽的文辞,让人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类力量的无所不在;而写景更多是为了帮助读者了解当地的文化,如:台南的诗路、日本的唐风建筑、奥克兰的伊甸山等等,也将自己的真实感受融入其中,显得血肉丰满。
    余莹写的最多的还是:人!她丝毫没有觉得可以将赞助的经费胡乱花用,为自己计划了非常节省的旅途住宿和饮食。住宿大多是寻找亲人、朋友的帮忙,联系认识的人家,或者是在“沙发漂流”网站上寻找提供沙发的网友,或者是订青年施舍里的一个床位。在这个过程中,她认识了许多的人,与他们发生了大大小小的故事,产生了丝丝缕缕的联系。或许有人会说,怎么余莹的运气这么好,总是遇到好心人。其实呢,你可以从余莹的文字,尤其是她对旅途中遇见的人们的描述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心底纯良,行事踏实,对人热诚,对梦想执著的姑娘。“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句话是颇有几分道理的。人都会有一种独有的磁场,吸引相似的人靠近,纯良热情的人就容易遇到纯良热情的人。或许正如余莹所言,人生中有许多说不清的缘分。佛说,百年修得同船渡,前世五百次回眸才换得今生一次擦肩。有的人,一辈子朝夕相片也不闻不问;有的人,一生只见过一面,却是经过无数次心灵碰撞,付出了许多时间和辛苦才换来的,要珍惜一辈子。余莹写的那些与人相识、相处的过程其实大多都是些小事情、小细节,但却潜藏着一种别样的情绪在里头,总能带给我深深浅浅的感动,从而随着她的行走或忧伤、或喜悦、或沉静、或释然。
    余莹为了采访世界上各地人们的梦想而开始的旅程,她在行走的过程中时时不忘记录人们的梦想。其实大多时候她听到的梦想都是很简单的一两句话,是人们对人生最纯粹真实的希冀和寄托,有些看起来感觉没有很了不起,但其实,每一个梦想就是一点点小小的闪光,当余莹把它们串在一起时,便能发出耀眼的光芒,在现实的浊流里熠熠生辉,照耀、催动我们日渐枯竭的心灵之泉再次勃发涌动。
    最后,提一个小小的建议,就是我个人感觉这本书的书腰采用的相片很美,但拿开书腰后看到书本身的封面,就觉得相对粗糙和简陋了。要是把封面做得细致美观些,或许能更吸引眼球,也使买到此书的人增添更多视觉愉悦吧,这本来就是要带给人快乐的书。其实,这本书内容非常丰富,充实而又精彩,已经足够好了,只是,当你喜欢一样事物的事物是,就会希望它能更好些,对吧?
  •     买的,还好吧
  •     只看了十几页,不喜欢这样的文风,感觉像高中写作业一样可以,像是作者的流水账日记。
  •     这本书让我能努力坚持自己最初的梦想 有勇气做自己想做的事
  •     还算认真看完的一本游记
  •     “梦想对你意味着什么?”
    这是余莹准备出发采访梦想的路上发给给朋友们的信息。许多人都会被此问题问倒。看到这句话时我的内心也深深触动着,沉思着。毕业那会儿还怀揣梦想,充满激情动力热情,工作这几年一切的梦想都远离了我,被生活磨灭是该好好规划下自己的未来,找回失去的最初梦想。
    书被同事看到问讲的大概什么内容?知道2009年“世界上做好的工作-大堡礁看护员”吗?澳大利亚昆士兰旅游局面向全世界寻找一位大堡礁看护员,书中作者是全球前50名,受到邀请到大堡礁旅行,受到那次行的影响去做另一件事:辞去工作,去世界不同的国家采访人们的梦想。非常了不起又有头脑计划的一个女孩子,自己做策划拉赞助,采用沙发漂流客的的资源节约成本,有赞助有住处节省自身资源实现环球采访梦想,好样的。同事听的那叫一个羡慕,我是羡慕的同事更多的是钦佩,需要多大的勇气为实现梦想放下眼下的一切,现在的人都会为了生计奔波劳碌,即使是不喜欢做的工作还会咬牙去做。向有梦想的人们致敬,有梦想且为梦想奋斗的人们最可爱。
    香港-台湾-日本-马来西亚-澳大利亚这本书作者一路走来的历程,香港游历过,看到香港的场景勾起去香港的回忆,总觉那么亲切。台湾一向仰慕的是美食,不外乎少不了美食,就连小吃都那么美味,勾起味蕾的念想,有机会一定去品尝美食。看到日本不牵涉政治人们是那么友好,从走《伊豆的舞女》里伊豆的踊子,舞女走过的那段长路,我的思绪跟着游历一番,因刚看过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书本还在床头放着,亲切感不在话下。在第一段旅行中最想见的人是日本自行车架石田裕辅,石田君的经历让我震撼,敬佩,最后在作者的本子上写下“一日一生”,什么意思?每一天都是一生。每一天,都应当被当做一生来度过。马来西亚东南亚国家,最先想到的旅游地区。想到澳大利亚会想到悉尼歌剧院,新西兰广阔的天气,作者写的之地对我来说不是那么耳闻,都是值得一去之地。
    刚看此书还为作者担忧一女孩孤身旅行不怕遇到危险,不怕孤单。眼睛随着书本掠过余莹是幸福的幸运的,一路上遇到那么多好人热心人帮助从陌生熟悉到朋友亲人的感觉,看的人心暖暖世上还是好人多。 一路随行看到各地区国家的文化差异,了解不同国家文化,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反思都会是人生路上的一笔宝贵财富。一路走过遇到许多为梦想努力的人,再次震动心扉,有梦想就去做。
    思绪一路追随作者脚步前行,书本看完,心潮仍澎湃,《出发,和每个人谈一次梦想》带给我们空间不限于书中文字图片,是无限空间,有了梦想就去做,永远不要相信那些对你说不的人。路在自己脚下,让梦想在路上。
  •     鸡汤文,偶尔一阵子很缺鸡汤,遂买之
  •     读了两周、昨天结束。觉得是一次思想的旅行,和余莹一起感受到了旅行中信任的意义。真的很不错的一本书!!
  •     偶尔重复,内容尚可,装逼之情还能消化,始终反复强调自己50个候选人之一,消耗梦想!
  •     没想到让我受益匪浅。
  •     咖啡馆书籍
  •     作者在旅行途中通过与不同人的交往,了解了不同人的梦想,而且得到陌生人的帮助;让人看了感动,让读者从多方面了解了各国人民最真挚的一面。
  •     出发,和余记者同行,儿时的梦想是环游世界,现在也时常会跳出独自旅行的想法和冲动,只是由于各种的限制没能去成,但我相信“只要想做,都是可以实现的。”“未来就是你现在眼睛里看见它,然后再把它变成现实。”感谢余记者带我走过如此之多的地方……
  •     第一次想要把这本书寄给我爱的人
  •     看的过程也一直想自己的梦想,也会考虑自己。
  •     想读这本书,是被它的介绍所吸引。“用最美的时光完成最初的梦想”。这样的句子,如何能不叫人心折?!看了关于作者的介绍,作者余莹是“世界上最好的工作——大堡礁看护员”全球前五十位候选人,中国大陆唯一入围女性,曾任马艳丽高级时装定制中心策划总监。这样色彩斑斓的身份让人忍不住好奇,想要走进她的文字世界,看看她所谓的“最初的梦想”究竟为何物。
    拿到书的时候,还是稍稍惊讶了一下:书不算厚,却意外地有些沉重,内页全彩印,图文并茂,仿佛在耀武扬威地告诉即将读到它的人它的内容是如何充实丰富。书的封面、扉页、每章的标题旁边,乃至页脚都印着一行英文字:“I am not a dreamer, but a doer.”译成中文就是:“我不是梦想家,而是执行者。”我想,这也是余莹一直以来的理念:有了梦想就去做。除了自己,没有人可以拦得住你前进的脚步。我是很敬佩她这种精神的,因为并不是每一个年轻的女孩子都有勇气放下一份稳定的工作,来踏上一次未知的旅途。穿行大半个地球,一切都是未知——未知的人、未知的住处、未知的危险、未知的路途……这一切潜在的困难都没有吓倒她,她一路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努力完成着一次次关于梦想的采访。
    与其他的旅游散记不同,在余莹的文字里,我们看不到精雕细琢的对景点的夸赞与不动声色的软广告,我们看到的是真实——故事的真实、文字的真实、感情的真挚。看这本书,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字里行间透出的都是对旅行、对旅途中见闻的惊奇与喜爱。她热爱旅行,并享受旅途中的每一个瞬间、每一次遇见。她带着一颗热情的心接近梦想旅程中遇见的人们,与他们倾心交谈,享受一起度过的短暂时光。这本书里没有那么多华美的文字,可是,却有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余莹将她路上的见闻详尽地记录下来,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生活的画卷,让人觉得温馨、踏实,似乎环球旅行并不是一件那么遥不可及的事情,似乎只要下定决心,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这么走上一遭。不得不说,这本书激发了我想要旅行的渴望,叫人跃跃欲试,也想感受一下“沙发漂流”、背包旅行的独特乐趣。
    我想,单独上路完成这样一次环球采访,遇上的困难必定不少,哪怕是在旅途中,也必定会有种种危险或不便。可是,作者对于那些不愉快的片段只是一带而过,将更多的笔墨集中在那些充满了正能量的人们身上,呈献给读者看到的一个个故事都妙趣横生,让人心生向往。她的勇敢、积极的心态实在令人佩服。她有一颗包容的心,敞开胸怀接纳世界各地的文化,却从不忘记推广本国的文化。一有机会,她就会向路上遇见的朋友介绍中国,或是下厨做几道中国菜给朋友们分享。她在旅途中享受朋友们的照顾,同时也以自己的诚心回馈给朋友。因此,她的每一段旅途都充实快乐。我们从她身上可以学到许多东西,比如积极向上的心态、比如坚持到底的勇气、比如处变不惊的冷静、比如真诚待人的态度。唯有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这个世界,世界才会不停给你惊喜。
    那么,旅行的意义在哪里呢?应该是在旅途中吧!遇见的、路过的、以真诚的双眼去欣赏的,都是好风景。而梦想,也在旅途中开花结果,绽放得更加灿烂美好。
  •     梦想这个词,真的被遗忘的太久了。如果2012真的来了,我想大部分人都会后悔把时间花在寻常琐事上,但是又没有勇气像作者一样放下,出发,走近曾经的梦想。
  •     这是很厚、很漂亮的一本书,上面写满了作者年轻女孩余莹满世界游走留下的串串足迹,她在旅行的过程中实现着自己的梦想,感悟着不一样的人生,用期待和好奇的眼光去打量所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和事,用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审美的文化眼光去印证心中对世界的美好憧憬。年轻就是追梦的资本,勇敢地出发吧,和余莹一起生活在别处。
    香港、台湾、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这是作者的游走轨迹,也是我非常向往但都没有去过的地方,所以我特别感谢余莹,能够以一个年轻人的视角带着读者们一同游历和体悟这些美丽的国度和地区,并且这种视角是文艺的、温情的、细致的、有文化意涵的、善于发现的,令读者非常感动。就拿作者给每个地方后面所起的小标题来看,“香港,多元的梦”,“台湾,我那一岸的家”,“日本,樱花下的人啊”,“马来西亚,相遇便是故乡”,“澳大利亚,上帝安排的旅行”,“新西兰,天堂在生死之间”,多么的浪漫和美丽!余莹一定是带着一种恋爱的心情去品味每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去辨识每个国度和地区的不同模样,去和旅途上相遇的人、事、物亲密接触。
    我个人最爱的部分,是余莹笔下的台湾和日本。可能是同为东方人的缘故,或是早已对台湾和日本充满温情的想象,作者对台湾和日本的描绘实在是太美了!风物美,人情更美!
    在“台湾,我那一岸的家”这部分的开头,作者写道,“从北京到台北,比到海南三亚还近,但到这里却用了这么久。而此刻,我竟然坐在一个台湾家庭中,和他们一起吃年夜饭。杨德昌、侯孝贤电影里演的那个:天空里总有些雾气,油绿的稻田,灰白的城市,清新的人,飘散着一丝淡淡的乡愁”。作者的一段引子,真是写道我的心坎上了,可能是因为久久以来,我一直也就对台湾怀着同样的憧憬和牵念,我也非常喜欢并深受台湾文学艺术的熏陶,深爱台湾人和台湾文化所流露出来的浓郁的人情味和温柔浪漫的气质。和作者一样,每个大陆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台湾梦,那不仅是因为小学时在语文课本上就学过阿里山、日月潭,更因为台湾的文学、艺术的传播教会我们太多东西,让我们感受到太多温情,从邓丽君的歌声到杨德昌的电影,从王伟忠的综艺到赖声川的话剧,从三毛的小说到白先勇的昆曲……当然还要作者笔下台湾的远山青黛、繁华的商业中心、令人口水直流的夜市小吃……爱台湾,因为她是“我那一岸的家”。
    在“日本,樱花下的人啊”这部分,我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对日本文学和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深切体悟,她非常懂得日本之美的精髓所在,非常有耐心地区挖掘日本文化中那种精巧、细致的美。其实,在与日本相遇之前,作者早已对它有了非常丰富的文学想象和美好憧憬,所以她才会感叹道:“错不了,这里,真的是京都,和我心里的那个,一模一样。”她最向往的地方,正是日本著名作家三岛由纪夫的名篇《金阁寺》中塑造的闪着金光、幽美玄幻的金阁寺,那个美的化身。书中的金阁寺配图令我眼前一亮,原来京都的金阁寺真的那么美,那么美,美得令人心醉……
    以上,只是从书中撷取的一小部分我很喜欢的内容,余莹的这本图文并茂的梦想旅行书真的非常的丰富动人,值得一读!
  •     关于梦想,关于旅行的书。值得一看。
  •     出發,和每個人談一次夢想。也捫心自叩,自己的夢想呢?
  •     真厉害!
  •     一个因为收集梦想而出发,一路收获感悟的故事。很好很不错
  •     旅途中,不仅仅只是欣赏美景、品尝美食,更多的是接触不一样的人群、不一样的文化、不一样的思维以及不一样的人生观,我想这才是旅行的终极意义,也是作者用她的环球采访说的主旨吧。 很喜欢! 还有里面作者遇到的那么多为梦想不停脚步的人,如日本的利直、德国90后菲利克斯、嫁给德国老公的吉娜、18岁就开始寻找成功幸福的定义的黄、当然还有在澳洲励志教会洋人学好中国文化的Kiki,还有李存信.....等等这些温暖过作者的人们。 其实,在看的时候心底里一直有疑惑常饶:为何作者的旅途中遇到的都是帮助、温暖、关怀...单身一个女孩子在旅途,而且在国外,真的不会遇到危险吗?对于独自旅游经验为零的我,其实每次都是被这种心理吓住了吧,就像吉娜说的:真正的恐惧不在路上,而在自己的脑子里。我想我需要跨出的就是这一步..
  •     不太精致的采访计划,流水账的旅行日记,却渐渐感动了我,内心受到一波又一波的强烈冲击,久久不能平息!在路上本身就让人无比着迷。除了大千世界的不同风景,更重要的是形形色色的不同人。看到他们的快乐悲伤,听到他们的故事心情,感受到他们的梦想执着,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
  •     人生就是一场为梦想而出发的旅程,我们在旅途中邂逅全新的人生,找回被现实肢解的梦想和灵魂。如果你仍未被现实麻木思想,请您打开这本《出发和每个人谈一次梦想》,这里有作者灵魂深处的一些纯真而炙热的东西,兴许能唤醒你出发旅行的冲动!
  •     书包的很结实,明信片粗糙了点,但不影响整本书带给我的惊喜。励志派小清新,人在年少时的一股随性和清晰的梦想全部体现。让你仿佛置身温暖的青春的被窝,却又看到了外面的世界的残酷或精彩
  •     每个梦想的实现,都是要一步一步地努力,空想而不行动将永远只是梦想
  •     不要只是想,要去做,为梦想,我的信仰!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要趁年轻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     旅游嘛,人人都是喜欢的。
    台湾知本温泉边有一位卖咸鸭蛋的先生,他认为,全世界的人梦想都一样,都盼着有大房子住,有富裕的生活和幸福的家庭。除此之外,他的梦想就是环游世界。
    “前段时间,人家叫我去泰国,我想了想,觉得太热;后来人家又叫我去北京,我又觉得冷;欧洲我也不去,太远了。”
    这位温泉边的先生是智慧的,他觉得此时此地就挺好,大概他不会被自己的梦想折磨。而大多数人则不能幸免,一边割舍不下梦想,一边又不得不在现实里妥协退让,诸多阻碍无奈。有一首叫《我想去桂林》的歌里唱:我想去桂林,我想去桂林,可是有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钱,有了钱的时候我又没时间……你看,就是去桂林旅个游的想法还这么难实现,更别说环游世界了。
    所以,余莹是勇敢的,也是幸运的。她梦想着做环球采访,也如愿成行了。尽管也经历了一些小波折,尽管家人好友也表示过反对意见,但重要的,她已经梦想成真在路上了。
    这本《出发,和每个人谈一次梦想》就记叙了她环球采访的一部分。余莹走过亚洲和大洋洲,香港,台湾,日本,马来西亚,新西兰,澳大利亚,20多个城市,采访遇到的人,问他们:你的梦想是什么?
    余莹的环球之旅显得一点也不奢华,实际上她还要时时操心费用,尽量节俭,搭车,借宿,尽量省钱。她的采访事先也没有安排预约,被采访者也就不煞有介事说上一大篇。所以“梦想在路上”的环球采访往往是随口问到,随口回答。答案一般也就一两句话,一点不引申升华。这种不加工的朴素天然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沿途的原汁原味,格外真实,格外珍贵。
    比如在台湾,人们很信神,去庙里参拜就会留下点灯祈福的钱和姓名愿望,余莹疑惑地问,人这么多,到时候要是不给点怎么办啊。对方一点也不担心,说不会的。我们可爱的大陆游客余莹还不死心,问了几次,说万一呢,万一忘记了呢。对方还是笃定说,不会的,神明会知道的。
    还有比丰富和真实更可贵的,是余莹的真诚。
    佛说,前世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余莹觉得佛说的不是爱情。“有的人,一辈子朝夕相处也不闻不问;有的人,一生只见过一面,却是经过无数次心灵碰撞”。每一个打动灵魂的人,就算只见过一面,也应该珍惜一辈子。
    于是我觉得,余莹写的不只是旅行。
    实际上她没有过多记叙描述路上的风景,没有对着名胜慨叹千年,也没对当地新奇的风土人情大书特书,她写下了路上遇到的一个个人,记下了和他们相处的时光,记下了他们各自的梦想。这有点像司马迁著《史记》,一改记叙年号和事件的传统,开创了为人物立传的先河,是一个创举。
    读这本《出发,和每个人谈一次梦想》,不仅为余莹本人的经历感动,也会很想见一见她路上遇见的那些温暖的人们。之后就不由憧憬想象,在这一刻的星球上,或许某个地方有一个人,有着和我一样的梦想吧,那人是不是也正等着和我遇见呢。
    有彩图,内容丰富,很诚挚的文字,很诚挚的书。
  •     每个人心中都有梦想。有的人去实现梦想。有的人只是梦一梦。想一想。
  •     算得上是近年不错的旅游随笔 和微博上很火的”人在纽约“有异曲同工之妙 每翻一页就是不同的人生 没有一味煽情 分享故事为主 看客自然也就像活过千生千世 纵是平凡人也能拿生命的无穷可能性聊以自慰
  •     80后的梦想,一个80后环游世界的梦想。
  •     想和自己谈一次梦想
  •     一直喜欢这样的旅行游记,再加上梦想,我想,这样的世界总是让人期待!
  •     出发旅行~
  •     看了序言和目录原本蛮期待的,穷游或者鸡汤或者作者独特视角下的新感悟。无奈,看完才发现是本毫无新意打着游记旗号的走马观花的畅销书罢了。看别人踩烂了的旅游景点,吃别人尝过的明星美食,说着千篇一律旅行社网站上鸡汤一样的感悟。失望,无语。
  •     有說走就走的勇氣,面對自己的勇氣。真的很棒。不要再把夢想看成是矯情的字眼。be a doer。試試看,就是對的。
  •     走过了,才算成长了。
  •     余莹这书之所以我喜欢而且感觉她跟其他旅行书有所不同,不仅在于封面设计的舒服以及不浮夸,更在于内容的诚恳,她走到的每一个地方,跟每一个人的交谈,都不浮夸,她告诉我们,每个人的梦想不同,也许很大,也许很小很小,但这都值得我们好好守护,用心努力,出发,不在于逃避现世,而在于更好的面对世界。
  •     一开始,了解到余莹是梦想调查员,我是对这个职业很好奇,才买来书看看,想来到底是个怎样的职业,到底怎样才能做到环游世界又花不了太多的费用>
  •     你做出常人做不出的举动,我很佩服。但是你把这些启发并不大的过程写成书,还让我们掏钱买,我觉得不值~
  •     鸡汤励志
  •     适合我这样,见识少的人…嘿嘿…
  •     鸡汤鸡肋…我不知道大家好评的标准是什么…总之不喜欢…哪有简介里说的那么深刻…看到大半实在忍不下去了…
  •     能出发很好,文笔有些琐碎
  •     一直盼着这本书赶紧出来,一拿到手就在看了,很喜欢,经历加文笔都很吸引人。支持余莹!
  •     只要随手翻翻这本书,相信大部分读者是会喜欢上的,温馨的封面设计、大量的彩色图片,着实讨喜,还有那密密麻麻的小字儿,透着那么一股实诚劲儿。
    我总结作者这次旅行为“采集梦想之旅”。在她这次旅行之前的工作实际上已经是很多同龄人的梦想了——混迹于上层社会、流连于名流之中,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正是这种高起点、高平台以及广泛的人脉关系,才有了写此书的物质和精神基础,所以我不禁酸溜溜的暗叹:同样是人,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我是很喜欢读旅行笔记这一类书的,总想自己暂时去不了的地方看看别人的旅途感受也好,如果哪天有机会去的话也可以做个参考。我很认同作者文中的一句话“走过这些地方,最为打动我的不是景点,而是那里的人们”,书中景点的介绍确实不多,大部分笔墨着重描写的是和他人的接触、交流。有时去外地出差或旅游在看过那些景点之余,我更多的是想深入了解当地人们的真实生活,并且渴望融入进去。而非仅仅“上车睡觉,下车拍照”。我也注意到,随着物质生活一天天变好,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满足,更高层次的“人文游”渐成气候,这也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剧烈变革找寻迷失自我,以“旅行”为方式的的一种“自省”吧,也是国家进步的表现和国人心态渴望回归平稳的体现。
    很多人可能会赞许作者的勇气——一个女孩子只身游走于那么多国家地区,并且为了感受真正当地的人文和社会生活,采取“沙发漂流”住在陌生人家的方式。但我并不认为当今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女孩独自旅行是一件冒险的事情。看作者书中记述旅途相遇的绝大多数人是友好的,我想在旅途中肯定也有作者稳重不愿提及的一些负面东西,看来她是只愿记住那些帮助过、感动过她的人,这种“选择性的遗忘”也正使她感到人性的美好,并能坚持下来的主要原因,有个比喻:社会像镜子,你对它笑,他就对你笑,当然现实生活中并没有这么简单,但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绝对会影响一个人在社会中处世之道,谁也不愿意和一个时刻对别人心存狐疑的人相处
    作者在筹备这次旅行时,经历过忐忑、期待、惊喜和失望等等各种心境,但唯独没有想过放弃,在克服种种困难后最终如愿踏上了她的“收集梦想之旅”,这一点是我很欣赏的。书中字里行间有着女性特有的细腻和丰富的情感,密密的文字记录下旅途中感动她的每件事、每个人。我很喜欢这种小清新的文风,很容易把读者带到书中的,单位骤响的电话铃声和儿子的顽皮,虽然能短暂的让我分神,但再次拿起书来立刻又能进入书中去,厚厚的书、密密麻麻的字,让我这个读书有强迫症(务必看到书中每一个字)的读者,只用了一天多就读完了这本三十多万字的书。从作者书中的照片中可看出她是一个长的并不出众,但是极具亲和力的人,能在短时间和路人结成深厚、割舍不下的友谊,也证明了这一点。这次旅行的采访主题是“收集梦想”,但本书内容并没有拘泥于此,也没有突兀的见人就问梦想,而是从了解到熟识再到交心,说出那个人真正的梦想,而不是一些华而不实的敷衍。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何况一个人,更何况作者途中结识了那么多人,相信作者在给我们分享旅途的景色和心路历程的同时,她自己得到的更多。
    当我们津津有味的品读作者走过的旅途感想时,她又踏上了新的旅途,很多人(包括我)都有出去旅行的梦想,常借以各种“俗事缠身”的借口,说到底是缺乏一种敞开自己胸怀的勇气,读罢此书我心动了,有种强烈的想出去看看的冲动,带上家人,哪怕不那么远,不那么久,因为“梦想不仅仅当做美好的愿望,要做就可能实现”。
  •     正能量的书~~~
  •     很好的一本书,明信片很好看,梦想看似遥不可及,只因没去实施,实现梦想,任何时候都不晚
  •     很欣赏余莹这样的年轻女孩,勇敢、淳朴、真实,质朴的文字唤醒了我心中的梦想,行动胜于空想!
  •     每个人都有梦想,或大或小,其实都不难,难的是怎样去努力实现,坚持是最重要的,从这本书里面可以发现更多的正能量,感觉有梦想的人生是很美好的。
  •     我一直认为,梦想也是一种原罪。试问有哪个人为了自己的梦想,没有犯下过一丁点的罪过呢?
      对于这个书名,我有些不太苟同,或者可以说我太浅薄,看不明白作者想说什么。但是这本书的内容,却是着实吸引了我。
      我喜欢旅游,却很少旅游,原因无二,就是没钱。如果经济条件允许,我至少每年都可以出去两次。因为我是个教师,我有自己的寒暑假。因为无法满足自己外出旅游的原罪,所以兴趣就自然而然地转移到了阅读旅游类的书籍上面。有关旅游的书我也看过几本了,那些书大多都是在简单地介绍各地的景物以及风土人情,不像本书这样,根本就是一个个旅行的故事。
      对,就是故事。刚刚拿到本书的时候,我一直以为弄错了。因为我感觉,这根本不是一篇游记,而是一部小说。待到看了目录,才知道是自己错了,这正是一篇游记,只不过这个游记里充满了精彩的故事,让人流连忘返。在这本书中,作者并没有详细地为我们介绍香港有什么地方可游览,那些地方是什么样子的,台北有什么好地方可玩,那地方怎么怎么好玩。其实对于那些著名的旅游景点,大多数热爱旅游的人都能说出一二的,你就算再怎么详细地介绍,都绝对不会比一张照片的效果更好。作者似乎看透了这点,所以并没有在这些著名的地方浪费工夫。她把自己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别处,而这别处,恰恰是我们最最需要的,也是最最能够令我们感动的。
      对,就是感动。这正是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感受。作为一个男人,尤其作为一个老男人,我真的很少感动了。虽然我还未达不惑,不知天命,但我也总认为自己对这个世界了解了够多,因为我已经没有了求知欲。不过这本书正是把我这样一个没有求知欲的老男人给感动了。我觉得,这正是我想要的。我喜欢旅游,喜欢的并不是见识多少名胜,抵达多少景点,购买多少礼物,我要的,正是这种感动。这感动算不上深刻,算不上刻骨铭心,只是一种小小的感动。但这正是我想在旅途中想要的小小感动。也许,这也正是自己的一个梦想吧。怪不得,作者要和每个人谈一谈梦想。
      我一直幻想着,自己能够拿着一台笔记本电脑,独自一人来到一家静谧的小旅店里,静静地观看周围的世界,欣赏身边的人物。虽然我这种感觉与本书的风格是迥异的,但是本书仍然让我找到了那种旅行的快乐。
      对,就是快乐。这是一本能够带给我们快乐的书。其中的故事蕴藏了感动,感动萌生了快乐。这也许才是我们梦想的本质吧。如果作者问我,那我一定会说,我的梦想就是快乐,渴求这种快乐。
  •     出发吧,让我们谈一次梦想。
  •     80后作者身上的那股精神让我这个70后的人深深折服,文中每个人的梦想故事打动了我的心。细细品味书中的人和故事,也唤醒了我内心深处的梦想。我想出发!
  •     一半是游记,一半是故事。作者的故事,很多人的故事,很温暖的世界。爱和坚持,是这么简单。
  •     其实这本书关于梦想谈得不是很多,也没有多深刻。但是作者关于风景的描写很生动的美妙,带领读者进行了一场精彩的旅行。很佩服作者的行动力和毅力,很受鼓舞。
  •     “如若今天是世上的最后一天,你会不会因为一件一直未做的事而终身遗憾?”
    打开购买书籍的页面,一眼就看到这句宣传语,很特别,很能吸引人的眼球。眼看马上就是预言中的世界末日,许多有关最后一天该做什么的话题经常被身边的人提起。
    如果今天就是世界末日,你会不会感到遗憾,感到后悔?十有八九的人会回答“有”吧。因为我们的人生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许多的不完美和缺憾才构成人独有的一生。
    我们一边憧憬着未来,怀揣对美好前途的梦想,一边回忆往昔的悲伤和遗憾,同时抖擞精神迈上征途。
    《梦想》这本书的作者是80后,作为在这一代成长起来的人,我很能体会作者字里行间表露出的内心情绪,那是80代人都可以惺惺相惜产生共鸣的感情。名牌大学毕业的大学生,怀揣着梦想出发行走在路上,和每个人谈一谈自己的梦想,被别人内心炽热的五彩斑斓的圣地打动着,同时也用自己的热情和无畏燃烧着他人的未来。
    这样勇敢而富有朝气的女孩子总是能够打动人心的,她就像是我们许多人内心坚毅一面的化身,去做了我们敢想而不敢做的事情,让我们唏嘘感叹的同时也敬佩不已。她经历过地震、大海啸、枪击案,直面过可以夺走人性命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然而,地震后她等来了威廉王子,校园枪击案后她懂得了生命的可贵,大海啸后她为人们在难后互帮互助的场面所动容,这些是我们无法亲临其境感受过就不能体会的感情,那样的震撼,那样的激烈。
    有不少人到了三十岁就失去对未来生活的热情和憧憬,可是看完这本字里行间提到“梦想”的书,内心深处埋藏着的热情是不是再度点燃了呢?我们从未忘记过儿时幼稚的梦想,只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磨平了我们的棱角,也渐渐将那曾经五彩缤纷的梦想,深深的下陷埋藏于内心深处的角落里。
    任何时候出发都不晚,晚的是我们一再的拖延。如果今天就是世界末日,如果明天就是世界的最后一天,我们那些还来不及做的,迫切的一直想要做的事,会让我们抱憾终身的吧……
    “有了梦想就去做,永远不要相信那些对你说不的人”。相信自己,你可以的!
  •     那年让我感动过的一本书!
  •     为了接下来的一个人旅行壮胆看的,暂时感觉还是很受鼓舞的,至少没那么害怕了,书上说,人真正恐惧的还是自己的内心!也确实,很多害怕的东西都是自己想象出来的!所以我想我会努力去克服这种害怕,用接纳并且融入的心态去完成接下来的一个人之行,希望能遇到一些有趣的人,听到一些好玩的故事!期待……
  •     梦想,每个人都有,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去实现它。看完,会多一份力量,趁年轻,赶紧去实现我们的梦想。
  •     佩服作者,有个性,书很真是,为了自己的梦想,那就去做吧
  •     台湾知本大山的小贩说, 全世界人的梦想归纳来就三个:富裕的生活、幸福的家庭还有环球旅行。平民百姓的普通愿望,也算我一个吧
  •     每个人都会有梦想,无论伟大与否。我也有梦想,但一直停留在想的阶段,没有付诸于行动,买了这本书,我迫不及待一口气看了,感触彼多。此书很不错,值得一看。
  •     关于梦想变为现实的历程
  •     能任性地出发,实现自己梦想,并有人理解支持,真是莫大幸福的事啊
  •     话说大堡礁的工作不是当年世界上最好的工作吗?余莹好厉害,冲着书名买的,收到后觉得物超所值啊~很励志
  •     还没来得及看,看后再来详细的评论,喜欢旅行,可以净化一个人的心灵,可以很好地放松自己,但是不要忘了自己的梦想,我喜欢这本书的名字,相信内涵也很丰富,是正版,强烈推荐,五星
  •     梦想需要行动,在现实社会中,我想做但没有做到,羡慕作者,也激励我,在可行的情况下需要去做!我会尝试!
  •     中国的80后是与之前的中国人完全不同的新新人类。他们虽然是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少子化的第一代
    人,但他们依然是人口数量庞大的一代人,约有2.1亿人。
    他们是与市场经济共同成长的一代人!
    他们中独生子女居多,在蜜罐中成长!
    他们中大学毕业生、白领数量多!
    他们中网络用户众多!
    与上一代人相比,80后的生长环境相对更好,他们更优秀,而且他们对自己这一代人充满了自信!在他们的同龄人中出现了许多的英雄人物。如此年轻就造就了多领域的成功者,这在之前的年龄层是不曾有过的。
    姚明、刘翔、周杰伦、朗朗、李云迪、韩寒、郭敬明、李娜、李宇春......
    在他们当中,有着许多上一代人所不能理解的“身边的天才”、“身边的英雄”。例如:香香、天仙MM、小猪......
    这种仅属于80后的“天才”和“英雄”,在普通人群中存在很多。“中国好声音”就是一个发掘属于80后“天才”和“英雄”的栏目。
    而本书的作者余莹也是一个典型的80后的平民英雄。余莹,中国即客代表人物,自由撰稿人、环球旅行作者、梦想实践者。中国传媒大学电视系本科,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研究生。中文母语、英语流利、法语中级。她绕着地球跑了17815公里,就是为了听各种各样的人讲自己的故事:我想做什么,我做了什么,我快乐吗?在跨越一年的时间里,百十来个人跟她讲自己的梦想,其中有挪威的公主、波兰的财政部长,有世界岛屿经纪人(“岛主”)、有身体残障的励志演说家,有大山里卖茶叶蛋的,也有奢华商场里的巧克力师。想进一步了解她的多姿多彩的旅行生活吗?请看《出发,和每个人谈一次梦想》。
  •     看完,也差不多忘光啦
  •     如若今天是世上的最后一天,你会不会因为一件一直未做的事而感到终身遗憾
  •     一直对于关于梦想、旅行的书除了像lonely planet之类的以外都抱有怀疑的态度,在路上的人有的时候世界观也是不一样的,况且是别人的旅行别人的梦想和自己无关,也就没有读的必要。机缘巧合的翻开了这本,首先字体印刷颇有好感,越读越停不下来,想想自己的生活,想想自己的梦想,有些话写到心里去了,是本值得买下来的书
  •     一般。找到自己的梦想,并为之勇敢的走下去就是成功的,这样的人有多少?佩服作者的梦想和勇气
  •     既可以当成旅行书,又能当励志书,还能当人生感悟分享。文字流畅,感情真诚,值得一看。
  •     这本书讲了作者旅途上与各种各样人接触,所看所得所想。读了以后发现自己的生活是多么一尘不变。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梦想,只是大多数选择把梦想放在心里屈从于现实。
  •     很多很多人,质朴的,小梦想。是一本很好的游记。PS,采访过石田裕辅诶!!
  •     梦想就从今天出发吧!
  •     很久以前就读完了这本书,现在枕边就放着这本书,时不时翻一翻,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你的梦想是什么?”“我做了10年的寿司师傅。我的梦想,从来没有变过,就是做最好的寿司师傅。”这是一个叫做永吉的寿司师傅跟作者的对话。
  •     现在文坛风行游记,我已读过多本游记。可是像这样一本充满了梦想的喜悦的游记,还是头一次读到。旅行的目的是什么?开阔视野,改变大脑,结识朋友,找到自我。。。原来旅行还可以在寻找梦想,实现梦想的过程中与不同的人探索梦想。原来与怀有梦想的人交流梦想是这样一件令人惊喜不断的事情呀。
    我们会因为什么而一下子就喜欢上一个陌生人呢?光鲜的外表?权贵的家世?成功又多金?当然不是。一定是这个人的灵魂里有吸引我们的因子,而这些因子又凝结成光,照亮了这个人。我们都爱发光体。本书作者余莹就是一个朴素的发光体。

    来自平凡家庭,脚踏实地的平凡女孩儿,怀揣着炽热的梦想。也曾有光环,也曾有机会步入上层社会。可那不是她想要的,也与她的理想相距太过遥远。于是她激流永退,放下一切,开启一个人的寻梦之旅,在旅途中同萍水相逢有缘相遇的人探讨梦想。这样的追梦之旅,就算只是想想也会让人心潮澎湃呀。
    本书是余莹梦想之旅的第一部分。一个女生以背包客的身份,以借宿的方式,走访游历了香港,台湾,日本,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六个地方。她在出发之前做了详细的行程计划,而她出行的目的就是“和每个人谈一次梦想。”行程中借宿的人家是通过亲朋介绍认识的或者自己在网上认识的,而在借宿的过程中正好同她所遇到的人进行梦想的探讨。
    与她谈梦想的都是如我们一样的普通平凡人,这本身就给了我们真实感,让我们对这个事件产生了兴趣,而让这个旅程更具亲和力。就像是在和我们谈梦想一样。而我们谁的内心深处又没有一个似若珍宝的梦想呢?通常我们愿意将这个梦想深藏在心底,但偶尔也很想把它掏出来,和恰到好处的人分享一下,探讨一下,毕竟梦想离现实是有一段距离的。而余莹这个如邻家女孩一般的女孩子就是这个恰到好处的人。
    读了余莹的文字,就算只是出发前的那一小部分文字,也能深深感到她是一个朴实有真实的女孩儿。这样的女孩谁会不喜欢呢?于是在旅途中遇到的那些人都选择相信她并喜欢她,就算最初像是的时候也还有那么一点点疑虑。这样的一个女孩子写出的文字也是质朴的,真实又真诚的。读她的文字很容易被带入她的内心世界,然后就感觉我们也在跟着她旅行,跟着她与那些平凡又可爱的台湾人,香港人或外国人相遇,交谈,再分别。在平凡的游历中观不平凡的美景,走入平凡人的生活,走入他们的内心,了解他们的梦想。然后才发现,原来平凡人的梦想才是最热烈的。原来他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团火。原来我们自己的心中也有一团梦想之火在燃烧着。
    这是一本充满了美景美味美人美文美梦的温暖的旅行梦想书。这本书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不一样的美妙世界,让我们学会了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好的东西。更是让我们认识了一个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女孩子。喜欢余莹,因为她勤劳又勇敢,真实又美好。喜欢她的文字,期待早日分享她接下来的寻梦之旅。
  •     余莹这本书开始在出发,结束在梦想,我看到世界各地不同的梦想,其实梦想并不高高在上,遥不可及,他是我们每一天为之奋斗的动力,梦想小,也不怕,只要每天进步一点点,不是更好么,觉得这本书比较脚踏实地,感觉很好。
  •     虽然作者文笔有点。。。但是感觉她还是蛮有魄力的,至少拉赞助啊、采访计划什么的行动力满满~~ 突然觉得做过大咖小咖的私人助理什么的,很折磨人也很锻炼人啊。。。已经看到好几个这样的了~~
  •     用最美的时光完成最初的梦想。只怕心老,不怕路长。活着一定要有爱,有快乐,有梦想。
  •     作者梦想的行动。看了真心觉得钦佩。我也有这样的梦想,可就没有实现的勇气。。。
  •     期待下一本
  •     看完,感觉人类的梦想无非几种:富足,自由,家庭,自我实现,探索世界。是这样么?
  •     剛讀前幾頁還很振奮人心,但是旅途中的故事,就差強人意,沒有耐心看下去了。。。
  •     走在旅途的梦想,因为梦在追寻,不能光想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