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地图 > 旅游理论与实务 > 中国旅游文化

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8-1
ISBN:9787308020404
作者:
页数:354页

章节摘录

  第四章 主客体统一的中国古代自然美学  和中华文化的众多其他门类一样,中国古典美学也有极为光辉的成就。它以富有民族特征  和创造精神著称于世。在古典美学中’有相当多的篇幅是论述大自然山水之美的,我们可以称  之为中国古代自然美学或中国古代自然审美意识。它具有鲜明的继承性和兼容性’不仅成为我  国古代人民共同的民族审美心理,并且深刻地影响着现代中国人的自然审美观念和风景旅游资  源的开发和建设。因此,了解中国古代自然美学思想,对于我们提高旅游文化素养,加深对中  国自然旅游资源审美特征的认识都很有意义。  第一节 中国古代自然审美意识述要  中华民族,有喜好山水之游的历史传统.历代无数的先贤先哲在遨游祖国大好河山,充分  领略山水之美以后,总要以文、以诗甚至以画的形式,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心得。将这种经验上  升为理论,对自然美及其内涵、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作出深刻阐述的也代不乏人。因此中国  古代尽管没有自然美学专著,但在浩瀚的哲学、文学、艺术学、地理学著作中留下了丰富的自  然美学思想,它们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下面我们选择一些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学说予以  介绍。  一、儒家的“比德”说  “比德说”即是以山水比喻道德、品质的说法,这是中国古代传统的自然审美观念。它认为大自然的品格是人类一切美好品德的母体。人对自然山水的欣赏不能仅仅停留在外部形象上,而应从其神态巾发掘内在的精神品质之美,使观赏者得到借鉴和陶冶,从而进入更高的精神境界。这一观念来自古老的“天人合一”思想。殷周时代的人民普遍相信,天与人是相通的,一致的,自然本身的运动变化所表现出来的规律也就是人类在活动中应当遵循的规律。正式确立这一审美观念的人是孔子。他曾说过“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等言论,表明了他的自然审美观点。后来的儒家在解释“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含义时说,人们爱山爱水是因为山水有美德。山巍峨崇高,为万人所敬仰,山里生长木材,蕴藏宝藏,繁殖飞禽走兽,它养育万物但无厌倦之意,好像志士仁人,所以品德高尚的人爱山。水默默灌溉大地,遵循从高处到低处的规律、浩浩荡荡,出入于险峻的峡谷而毫不畏惧等等,因此具有德、义、道、勇、公平、明察等多种品德,故而智慧的人喜爱水。显然,孔子的自然审美观注重人与自然的互相感应交流,重视美与善的统一,着重从人的伦理道德的观点去看自然现象,把它看作是人的某种精神品质的表现与象征。这一思想后来经过历代儒家的发挥,成为内容丰富的“比德说”。它对中华民族自然审美心理的影响非常深远。李白从名山大川的神韵中领悟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生价值;周敦颐盛赞“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陆游从驿外寒梅的风骨中感悟出君子洁身自好的可贵;都是这一民族自然审美心理的生动体现。从现代人的观点来看,“比德说”无疑是有缺陷的,它有牵强附会之处,也有忽略自然山水形象美、形式美的倾向。但这并不掩盖它的审美价值:首先,“比德说”强调人和自然的互相交流,把自然之美和人的精神道德联系在一起,这就使得中华民族对自然美的欣赏没有停留在仅供感官享受的程度,而是在遨游的同时,对大自然经常有所领悟、借鉴、学习,起到陶冶情操,澡雪精神的作用,这就是寓教于游。这一历史传流,对于提高民族的文化修养、道德水平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其次,“比德说”对大自然精神意义的发掘和推崇,有助于人们在欣赏自然山水时越过表面现象去寻找内在的含义,并为后代的美学家、艺术家从更高更深的层次探索山水之美开辟了道路。中华民族对山川形胜不仅注意其色彩、线条、形态之美,更看重其内在的气质之美、意境之美、含蓄之美。好的山水必须具有诗情画意。这种艺术眼光是与“比德说”有密切联系的。最后,“比德说”不仅对中华民族的自然审美心理影响甚巨,而且使中国的自然景观得到了“人化”。也就是说,千百年来,随着人们不断用比德的眼光去注视、欣赏某些自然景观。久而久之,这些自然景观仿佛被刻上了人的精神道德情操的印记,成为这种精神的象征,自然之美和精神之美融合在一起,从而具有比一般自然物更高的价值。譬如,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泰山不是一般的山脉,黄河不同其他的河流,松、竹、梅、兰不是普通的植物。泰山是天下山岳之首,是标记着中国封建社会的统一与繁荣的神圣之山。黄河是母亲河,它不仅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艰苦拼搏的创造精神的象征。松、竹、梅、兰也都是中华民族所推崇的坚贞、刚直、狷介等美好品质的写照,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些积淀在自然景观中的文化内容,就不可能真正揭示它们的价值。当然,中国自然景观人化过程涉及的原因很多,但比德说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二、老、庄的“天然”说  老、庄是指中国古代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和儒家一样,道家的自然审美思想对中华民族的自然审美心理也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尤其是老、庄的“天然说”。这一学说的核心体现在对天然之美、不假雕琢之美的推崇上。老子、庄子等人都把奴隶社会激烈的社会矛盾和道德堕落归咎为后世圣贤宣扬仁义道德和物质生产丰富后对人造成了诱惑,使人们失去纯朴天性的结果,因此他们反对那些后天人为加在人们身上的一切,特别是儒家倡导的礼义规范,主张返朴归真,回复到古老的社会状态。在对待自然美上,他们认为天地之美是客观存在的,它们按照自己的自然本性表现自己,人们应该顺应它,不要以外力去强行干预,改变它。《庄子·知北游》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庄子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自然界有自己的运行规律。天地、四时、万物都按照自身规律造就了自然界的和谐而生生不息。它们并不是为了和谐之美而有意为之,但在客观上都是大美。自然而然造成的美才是真美。庄子还用东施效颦的寓言进一步说明自然之美的可贵。西施心口难受皱着眉头,大家却觉得她这个样子很美,同村的一位丑女便学着西施的样子手捧胸口皱起眉头,结果邻居看见后纷纷躲避。庄子说,西施皱眉只是因为心口难受,不是为了好看,所以邻人才觉得她好看。自然而然表现出来的事物就包蕴着美,而且是真正的美,而东施的模仿是有意识地为了美而去追求美,结果反而成了丑的东西。庄子在他的著作中一再赞赏大自然生命的不假人工的天然之美,反对一切破坏天然之美的行为。他说,鸟,让它“栖之深林,游之坛陆,浮之江湖”,在天地间自由翱翔,非常美丽。而鲁侯养鸟却“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把鸟圈养起来,虽有非常优厚的待遇,但鸟又惧又忧,不食不饮,三天就死了。对艺术,庄子也主张“法天贵真”,“大巧若拙”,“大朴不雕”,即顺应大自然运行规律、不露人工雕琢的痕迹。由于庄子极端憎恨社会现实的污浊,激烈抨击世俗的仁义礼智,他在盛赞大自然的天然之美的同时,鼓吹人类向自然回归,与山林为伍,与鸟兽同乐,获得绝对自由,这样才会出现“至德之世”这样的美好社会。  ……

前言

  文化,是旅游的本质属性。文化交流,构成了旅游活动的基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发展中国旅游事业的依托.学习旅游文化,对旅游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和旅游爱好者来说,无疑有着很多的好处。它能使我们深入了解我国旅游资源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特性,清楚它们的价值和魅力之所在。它能提高我们自身的文化修养、专业素养和鉴赏识别能力。学习旅游文化,也有利于我们从中得到借鉴,提高旅游业的管理水平,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  中国的旅游业即将迈入竞争激烈的2l世纪,巨大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并存。我们急需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总体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急需发扬我国旅游资源的文化优势,加强旅游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急需增强整个国民的旅游意识,改善旅游环境。这一切,又使得研究和学习旅游文化成为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正是基于上述目的,浙江省自学考试办公室委托我们编写了《中国旅游文化》一书。  目前,学术界、旅游界对“文化”、“旅游文化”的理解和表述,还存在较大的分歧.“旅游文化”的内涵和处延,都还没有统一的、严格的界定。因此,国内有关旅游文化的论著,还处于探索的阶段,本书也不例外。作为一本高等教育旅游专业自学考试的教材,它的编写,主要是考虑了三方面的因素:一、科学性。全书的框架结构和内容体系的确定,主要以国内专家学者的众多论述为前提,做到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务求能经受实践的检验。二、实用性。本书的使用对象为一般旅游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和旅游爱好者。从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和业务水平,以解决旅游实践申遇到的问题这一根本目的出发,本书着重介绍旅游文化的基础理论和有关常识,不展开理论上的深入探讨和阐述。三、结构性。旅游文化涵盖面甚广。本书是旅专业教育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为避免与旅游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等教材的相关内容重复,本书着重论述其他系列教材较少提及的旅游客体文化,同时也兼及旅游主体文化、介体文化的重要内容。  本书是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旅游管理、旅游英语三专业的学习、考试用书。对旅游从业人员、旅游爱好者和大中学生来说,这也是一本有用的参考书。  《中国旅游文化》是王明煊、胡定鹏、周舸岷、陈顺宣、李天民等同志通力合作的成果,由王明煊、胡定鹏拟定全书的框架结构和编写原则。具体撰写分工如下:  第一编 总论(浙江师范大学 王明煊)  第二编 传统文化  第一章 中国古代建筑(浙江师范大学 王明煊)  第二章 中国古代美术(浙江师范大学 李天民)  第三章 中国古代山水旅游文学(浙江师范大学 周舸岷)  第四章 中国古代表演艺术(浙江师范大学 周舸岷)  第五章 中国古代工艺(浙江师范大学一李天民)  第六章 饮食文化(浙江师范大学 周舸岷)  第三编 宗教文化(杭州商学院 胡定鹏)  第四编 民俗文化(浙江师范大学 陈顺宣)  浙江省自学考试办公室对本书的写作自始至终给予了有力的指导和关怀、帮助。本书作为一本教材,广泛吸取了国内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本书的宗教文化部分特请了浙江省民族宗教事务管理委员会的有关人士审阅,在付梓之际,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编写时间仓促,同时限于水平,本书存在着种种不足和缺点,渴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编 者  1998年6月24日

书籍目录

第一编  总论  第一章  旅游与文化  第二章  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形成(上)  第三章  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形成(下)  第四章  主客体统一的中国古代自然美学第二编  传统文化  第一章  中国古代建筑  第二章  中国古代美术  第三章  中国古代山水旅游文学  第四章  中国古代表演艺术  第五章  中国古代工艺  第六章  饮食文化第三编  宗教文化  第一章  原始宗教与社会宗教  第二章  基督教  第三章  伊斯兰教  第四章  佛教  第五章  道教第四编  民俗文化  第一章  民俗与旅游  第二章  生产民俗   第三章  生活民俗   第四章  礼仪民俗  第五章  岁时民俗  第六章  信仰民俗

作者简介

本书主要是考虑了三方面的因素:一、科学性。本书的使用对象为一般旅游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和旅游爱好者。从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和业务水平,以解决旅游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这一根本目的出发,本书着重介绍旅游文化的基础理论和有关常识,不展开理论上的深入探讨和阅读。三、结构性。旅游文化涵盖面甚广。本书是旅游专业教育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为避免与旅游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等教材的相关内容重复,本书着重论述其他系列教材较少提及的旅游客体文化同时也兼及旅游主体文化、介体文化的重要内容。
本书是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旅游管理、旅游英语三专业的学习、考试用书。对旅游从业人员、旅游爱好者和大中学生来说,这也是一本有用的参考书。

图书封面


 中国旅游文化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不知道为什么书的封面 和网上的不一样 看了看内容应该一样吧
  •     书中介绍的古文化底蕴厚重,像大学的语文课本一样。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