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南北朝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中国史 > 悠悠南北朝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1月
ISBN:9787536698116
作者:陈羡
页数:302页页

章节摘录

  一 传奇的开端  公元546年的冬天异常漫长。这年的年底,在亚平宁半岛上与东罗马人交战了数年的东哥特人(Ostrogoths)在国王多迪拉(Totila)的指挥下重新占领了罗马城。然而,他们却无力守卫这座惨遭战火蹂躏的城市,被迫宣布退兵。与此同时的东方,同样争斗多年的两个政权也在一场攻城战后暂时停息了战火。与西方战争的不同之处在于,损兵折将的东魏并没有攻下这座守备坚实的城池,却只因为一个人的倒下而全军撤退。  十二月,东魏军退往晋阳,上上下下惶遽不安,人心思反,士气低落。有人开始传播一个来自西魏的消息:在攻打西魏重镇玉壁的过程中,东魏的最高统帅高欢被西魏守将韦孝宽的劲弩射中,已经身亡,只不过真相被高欢的左右严密封锁了。  西魏境内的传言则更加传神,嬉戏的孩童都把“劲弩一发,凶身自陨”的儿歌挂在了嘴边,可怕的诅咒弥漫在两魏交界的黄河边上。  面对如此的危机,只有一个人可以出来化解,他就是事主本人,东魏丞相、渤海王——高欢。  高欢并没有在战场上被杀,但年过五旬的他已经身染重疾、力不从心。他勉力撑起病体,在中军大帐召集众多大将。环视帐内,将军们依然生龙活虎。自信都起兵以来,风风雨雨十六个年头,将士们出生入死,马上马下,几度干戈,几度浮沉,今日无功而返,情何以堪?  看透高欢心思的老将斛律金肃然起身,道:“卑将今日触景生情,愿在帐中高歌一曲,以振军中士气!”  高欢两眼放光,欣然同意。斛律金遂用鲜卑语引吭歌道: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曲至高潮处,高欢情不自禁老泪纵横,和声共唱,于是整座大帐里都回响起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名曲《敕勒歌》。  高欢这个名字,是如此的掷地有声,他几乎是用一生改变了南北朝历史的走向。他那传奇的故事,以及与他势均力敌的对手,也会像《敕勒歌》一样,不断流传下去。而这一切,都从“传奇”的开端说起。  高欢的先祖出自渤海郡蓨县(今河北景县),高氏在当地是大族。五胡大乱,幽州是后燕的势力中心,高欢的曾祖高湖在后燕慕容垂手下任职,提出的意见未被采纳,还被免官。北魏入侵后燕,高湖就投奔了拓跋珪,官至右将军。高欢的祖父高谧做到侍御史,因为犯了事,被流放到北魏北方六镇之一的怀朔镇。高欢父亲高树那一辈一直就住在这个胡人聚居的地区,从语言到习俗逐渐与鲜卑人没有什么差别。高欢出生后,高树还给他起了一个鲜卑名字:贺六浑。  与刘寄奴一样,贺六浑出生时也是难产,孩子下来了,老娘就去世了。幸亏他还有一位成年的姐姐,嫁给了镇上的狱队尉景,就把高欢接到家里来养着,小高欢才免却了夭折之灾。  高欢四岁那年(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北魏朝中发生了大事,孝文帝元宏在最后一次南征的归途中驾崩。太子元恪继位,是为北魏世宗宣武帝。  在《明主昏君》里我们提过,元宏临终之前,本打算将政事一概托付给弟弟彭城王元勰。元勰这个人是元宏兄弟之中汉文化水平最高,也最懂事理的一个,他深知官场复杂,权高盖主,将来必难全身而退,所以硬是不肯接这个烫手的热山芋。孝文帝无奈之下,便以侍中、护军将军北海王元详为司空,镇南将军王肃为尚书令,镇南大将军广阳王元嘉为左仆射,尚书宋弁为吏部尚书,加上太尉咸阳王元禧、尚书右仆射任城王元澄,六个人同为顾命大臣。  这六个人的地位各不相同,其中王肃和接替李冲之位的宋弁都是汉人,王肃更是南朝的降将,于皇帝家事自是远了一层。遗诏下来没多久,宋弁就去世了,王肃也倍受排挤,一直被限制在南方边境不得回朝,两年后死在北魏刚刚到手的南朝重镇寿阳。去掉了这两位,剩下的四位就都是北魏的宗室了:元禧、元详是孝文帝的弟弟,元澄是孝文帝的叔叔,元嘉则是孝文帝的叔祖,前两位权力较大,后两位则威望颇高。  新登基的宣武帝只有十七岁,被立为太子的年数也极浅,执政经验明显不足(北魏皇帝的成熟年龄不断延迟,不知道这是否也与汉化程度的加深有关系)。他最为信任的其实还是六叔彭城王元勰,孝文帝虽有遗诏,命他遵从元勰归隐的意志,他却不死心。宣武帝几次召见元勰,要任命他做丞相,元勰呢,则每次都搬出孝文帝的遗诏,执意表明自己不愿辅政的心迹。宣武帝不得已,只好任命他做持节、侍中、都督冀、定等七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定州刺史,想用一大堆官衔压住他,迫他在政事上对自己有所帮助。元勰屡次推辞不过,勉强接受,但也只是上任走走过场,对于权谋毫无兴趣。  (元勰打心底十分欣赏南朝文化,在感情上倾向于做一个清流。问题在于,你既然身为宗室,处在权力的高层,想要一尘不染、独善其身地做一个宗室中的隐士,又怎么可能呢?元勰是个有才识也有能力的人,年纪也轻,明智的做法,就应该是在皇帝对他信任的前提下,主动接过重任,调协各方势力,以摆脱孝文帝死后北魏朝中权力争夺的危机。在这个时候,是绝不可以念小我而废大家的,这是元勰本人性格上的缺陷,也是北魏政权的悲哀)  既然元勰不愿辅佐,宣武帝就只能向身边的亲信们“请教”执政要领了。常侍卫左右的左中郎将于忠(当年北魏猛将于栗的曾孙)乘机对宣武帝说:“辅政诸王(指元禧、元详等人),专横放纵,其意难测,陛下应该早日将其罢免,亲揽权纲。”  于忠向皇帝进谗言打压元禧等人,可不是出于什么国家社稷之大义,而完全是为报自己的私愤。于忠的父亲于烈是个领军,骄奢贪淫、喜好排场的元禧对于烈提出要求,请他从羽林虎贲军中退下来的老兵里头选拔一批人,给他做仪仗队,遭到严词拒绝。元禧怒火中烧,派人给于烈传话,说:“我,乃是天子的儿子(指魏献文帝之子),又是当今天子的叔父,身为元辅,向你提点小小要求,与皇帝诏书有什么区别?”  于烈的确也够烈,回答说:“我于烈不是不知道王爷的显贵,但是派人来要天子的羽林军,这是万万行不通的!我于烈的头可以给你,羽林军,对不起,给不了!”一句话给顶了回去。  元禧遭此“大辱”,便与于烈结下了仇怨,他命于烈做恒州刺史,想把这个眼中钉贬到外地为官。于烈辞官不得,便称疾不出,私下里让于忠去皇宫里做“思想工作”。  宣武帝也看不惯元禧飞扬跋扈的样子,于忠的建议令他深以为然,暗中表示赞许。这一赞许可开启了朝纲乱事之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于忠的那句话,就不难发现它在逻辑上的问题。元禧的确“专横放纵”,甚至于不把小皇帝放在眼里,但是因此就将打击面扩大到“辅政诸王”,不免有点“因噎废食”了。北魏朝中暂时能镇得住局面的,也就是这几位王爷,宣武帝久居深宫,若要亲政,一时没有可以倚仗的势力,那就相当危险了。  景明二年(公元501年)春天,北魏皇帝准备举行祭祀宗庙的大典。依照惯例,祭祀前夜诸位王公需在宗庙东面的侧坊内用斋。宣武帝秘密让于忠通知于烈,次日清晨入内侍卫。  天一亮,于烈来了。宣武帝命他带上六十名卫兵,到各位王爷的寝所宣读诏书,将王爷们一个一个带到皇帝接见大臣的光极殿。  不一会儿,元禧、元勰、元详等人齐聚殿内,这架势哪里是请人,分明就是重兵押解哪。宣武帝见几位王爷并无防备,心中有了些底。  他开口说道:“朕愚昧不才,在这个位子上坐了也快三年,实在是多亏了诸位叔父的尽心辅弼。叔父们做得非常辛苦,朕今天便宣布亲理朝政,请暂回府上,自有职责安排。”  元禧被轻易夺权,心有不甘,可是宣武帝准备充分,实在无法提出异议;元勰是本来就无心为官的,没有任何意见;元详是几个叔叔里年纪最轻的,但也是最狡猾的一个,他预先就与宣武帝通了气,还说了不少元禧、元勰的坏话,皇帝出这一手他早有预感,料想不会给亏待了,当然也表示支持。  王爷们回到府第,就接到了皇帝的诏书:元勰免职,算是遂了他的愿(也是毁了北魏的前程);元禧进位太保,得了个虚位,失了实权;元详则任命为大将军、录尚书事,捡了个最大的便宜。亲政一事于烈功劳最大,宣武帝恢复他领军的职位,另外还加封车骑大将军,得以参预军国之事。  权力在手却用不好的,宣武帝大约就是个典型。他整天接触的都是些什么人呢,除去太监宫女,那就是统领禁军的军官,以及宫中的侍卫了。他在这年内一下子提拔了一批亲信,如茹皓、王仲兴、寇猛、赵修、赵邕等人。这些人后来都被列入《魏书?恩幸传》,可见得都是些什么料了。  宣武帝还想起了他的亲舅舅高肇、高显等人,决定把他们召入宫内,封他们做公爵。高肇兄弟虽然早就是皇亲国戚,却都一直在高句丽待着(有人因此怀疑他们其实是高句丽人),没见过啥世面,在皇帝面前手忙脚乱,闹出了不少笑话。宣武帝靠这一帮子人治理朝政,北魏不出乱子那真是奇迹了。  果不其然,才过了四个月,朝廷里就闹起动静来。丢了大权的元禧心中每每不自安,疑心皇帝要对自己进一步下手(从心理角度而言这是所谓权力失落症,有此顾忌其实也正常)。身边的护卫刘小苟还添油加醋对元禧诉说利害关系,搞得元禧心惊肉跳。他让长子元通潜入河内(今河南沁阳一带),在外接应,然后与亲信们商量对策。有人提议乘皇帝到北邙出猎的时候,占领洛阳,与之对抗,事情再不顺利,好歹也能割据河南,做个天子。  元禧这家伙,贪心很足,魄力却不大。几个亲信有的想造反,有的想观望,相互之间没有统一意见,元禧犹豫不决,最后散会,约定商量的事情,谁也不许泄露出去。  人心隔肚皮,这道理元禧居然忘了。会刚一结束,与会者之一杨集始便快马前往北邙,向宣武帝禀报此事。宣武帝即刻通知城中的于烈,对元禧严加防备,然后从容回城,捉拿元禧。元禧被人告了密,却还蒙在鼓里,闻听风声再想逃跑,哪还来得及。惊慌渡过洛水的他,在柏谷坞(今河南偃师东南)落网,被押回宫中,面见宣武帝。宣武帝将他数落一番后,赐他自裁。他那个想在河内举兵起事的儿子,也被河内太守捕杀。  据说,北魏宫中有人凭吊元禧,为他写了一首诗,并且还一直流传到了南朝:  可怜咸阳王,奈何作事误。  金床玉几不能眠,夜踏霜与露。  洛水湛湛弥岸长,行人那得渡?  人生一世贪婪,到头来两手空空、死于非命,这又岂是元禧一个人的写照?

前言

  摇落秋为气,凄凉多怨情。  啼枯湘水竹,哭坏杞梁城。  天亡遭愤战,日蹙值愁兵。  直虹朝映垒,长星夜落营。  楚歌饶恨曲,南风多死声。  眼前一杯酒,谁论身后名?  开篇这首诗,是羁旅北周的南朝文人庾信的《拟咏怀》。  庾信出生在南梁,文采一流,声名显赫,先后担任过东宫学士和建康令,却因为侯景之乱,从建康颠沛流离,逃到江陵,又因为西魏攻陷江陵,成为亡国奴被带到长安。南梁灭亡后,庾信留在北周,终老一生没能回到南方,他感世伤怀,思念故国,写下了二十七首题为《拟咏怀》的诗篇,此为其中的第十一首。  庾信生活的时代,便是本书故事所发生的年代——公元六世纪。  公元六世纪,在中国的这块土地上,曾经有千千万万的人与庾信有着相似的经历;而公元六世纪的中国,也和庾信一生的遭遇一样,有悲、有欢,有起、有落,有咏不完的激昂,有叹不尽的情怀。  这又是一个充满着矛盾的世纪。这个世纪开始的时候,中国的大分裂时代,从东汉末年算起,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南北对峙的局面并没有太多的改变,南方的梁国刚刚取代混乱腐败的南齐,而北方的魏国,则渐渐显露出暮气。在这个世纪中,有三件大事影响深远,头一件,是北方的六镇之乱,第二件,就是南方的侯景之乱,而在南北两大乱之后发生的第三件大事,却是隋文帝统一中国。在大乱之后,中国居然没有像中世纪的罗马四分五裂,反而迎来了大治,以空前强大的大一统形式为这个世纪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媒体关注与评论

  群雄并起、英雄迟暮、灭族屠城、民族矛盾、社会动荡、能人辈出、文化融合……莎士比亚或是希腊老先生们那些最经典的戏剧与之相比简直太小儿科!它所呈现给人们的是精彩得不能再精彩的历史话剧。     ——新浪网友     总算把这段乱哄哄的历史搞清楚了,出乎意料的精彩!高欢、宇文泰、周武帝、高洋、侯景……英雄、怪胎那是一把抓。能把如此多、乱的线索梳理得如此清晰明畅,居士的功力真不容小觑!     ——天涯网友     这些不同阶层、不同民族和出身的人们被乱世安排在一起,演出了一幕幕壮观而又惨烈、真实而又唏嘘的戏剧。远比三国那种在神秘气氛下的演义效果来得要精彩,更要真实。只是我们没几个人了解这些远去的故事。     ——搜狐网友     非临祸,岂知福!非晓乱世,岂明大治之不易!   ——图书编辑萧晓

内容概要

陈羡,网名“残雪”、“石门居士”,浙江杭州人,毕业于浙江大学,获硕士学位,现在加拿大攻读博士学位。
1999年,开始在浙大BBS上连载历史叙事系列作品《纵横十六国,煮酒话英雄》,受到众多历史、军事网迷们的热烈追捧与好评。此外,还发表有史评、书评及诗文,如《“胡思乱想”史评》、《闲谈大理》、《字母小史》、《汉音随笔》等。其出版作品《纵横十六国》《悠悠南北朝——宋齐北魏的纷争史》引发读者热烈反响。

书籍目录

  第一部 绝代双骄  一 传奇的开端  二 北投与南征  三 萧衍的难题  四 丘迟书降陈伯之  五 萧宏怯阵  六 韦叔救钟离  七 高肇擅权  八 宣武帝失政  九 胡太后越礼  十 青年高欢  十六 镇起事  十二 武川宇文氏  十三 投靠尔朱荣  十四 河阴惨案  十五 白袍将军陈庆之  十六 昙花一现  十七 手刃权臣  十八 高欢信都起兵  十九 双骄初会  二十 魏裂东西  二一 战潼关小试锋芒  二二 沙苑大战  二三 争夺洛阳  二四 没有硝烟的战场  二五 邙山的遗憾  二六 谁是强者    第二部 侯景之乱  一 佛门天子  二 强者的暮年  三 各怀鬼胎  四 跛足狼王  五 侯景的阴谋  六 梁魏寒山之战  七 师徒过招  八 反客为主下江东  九 围困台城  十 胸臆英雄泪  十一 名将们的归宿  十二 高澄身死之谜  十三 “神童”高洋建北齐  十四 江南浩劫  十五 陈霸先兴兵岭南  十六 侯景的覆灭  十七 兄弟阋墙  十八 西魏取江陵  十九 陈王争权  二十 三分周齐陈    第三部 三分归隋  一 门阀的落日  二 关陇恩怨  三 宇文家族的内斗  四 “两面人”高洋  五 大开杀戒  六 叔夺侄位  七 弑君之最  八 文帝兴陈  九 华皎反陈  十 三十年后河东  十一 北齐三杰  十二 无愁天子高纬  十三 权臣的末日  十四 将星陨落  十五 吴明彻收复淮南  十六 周武帝禁佛  十七 周齐决战  十八 天元皇帝  十九 杨坚篡周建隋  二十 终结大时代  附录一 南北朝帝王纪元表  附录二 南北朝(后期)年表  附录三 南北朝(后期)主要人物  索引

编辑推荐

  《悠悠南北朝:三国归隋的统一路》是迄今为止最值得购买,最清晰、最全面解读南北朝历史的白话读本。  公元六世纪,有三件大事影响深远——头一件,是北方的六镇之乱,第二件,就是南方的侯景之乱,而在南北两大乱之后发生的第三件大事,却是隋文帝统一中国。在大乱之后,中国居然没有像中世纪的罗马四分五裂,反而迎来了大治,以空前强大的大一统形式为这个世纪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一声场难分正邪对错的大动荡,一段沧海横流、显英雄本色的大时代。  整个中华民族从黑暗走向辉煌,最终在烈火中涅槃重生。  与南北朝的乱世纷争相比,三国的历史简直是小儿科!

作者简介

迄今为止最值得购买,最清晰、最全面解读南北朝历史的白话读本。
一对棋逢对手的冤家,一位争议千年的皇帝,一场难分正邪对错的大动荡,一段沧海横流、显英雄本色的大时代。从黑暗走向盛唐,整个中华民族在烈火中涅磐。“悠悠南北朝”之《三国归隋的统一路》带你走进公元六世纪的古中国,品味一部满载恩怨情仇、风急雨骤的历史悲喜剧。
公元六世纪,有三件大事影响深远--头一件,是北方的六镇之乱,第二件,就是南方的侯景之乱,而在南北两大乱之后发生的第三件大事,却是隋文帝统一中国。在大乱之后,中国居然没有像中世纪的罗马四分五裂,反而迎来了大治,以空前强大的大一统形式为这个世纪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图书封面


 悠悠南北朝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开始读南北朝历史直接读了《资治通鉴》的十到十三缉,但是由于对这段历史的基本了解完全比不上三国、明清那些家喻户晓的桥段,所以读来十分吃力。之后放下《资治通鉴》,开始读上下两册《悠悠南北朝》,白话文,讲故事,读来轻松,但是读完印象不深,不过总归是在脑海里有了大致框架。之后再读《资治通鉴》,尤其是碰到《悠悠南北朝》里描写的部分,对照着文言文细细品品,元嘉之治、侯景之乱、北齐北周的争霸,仿佛跃然纸上。南北朝的历史对国人来说算得上是冷门了,《悠悠南北朝》是少有的对这段同样精彩的历史的白话类叙史书籍,用来入门再合适不过了。
  •     曾经很喜欢魏晋南北朝的风雅,但是文言的功底太差,以致根本读不懂史书,但是这本书不错。让混乱的南北朝历史,在我脑中变得清晰点儿了。乱世出英雄。这是我的感慨。那天跟别人争论谁是英雄。什么算英雄?他说,成功的才算是英雄。南北朝,有那么多的人不一定成功,但是确实英雄。曾经看关于北齐的小说,感叹高家的人都不正常。但是真正的高家比小说还厉害,就是一群神经病。其实是高欢算是英雄,娄昭君也是成功的女人。原来基因这个东西是那么的根深蒂固,高家的神经病基因,影响了高洋,高澄以及北齐的那些暴君,甚至,唐朝的长孙皇后,都是高家的后裔,所以,长孙皇后的孩子,有的很短命。人有得便有失,智谋算是得,短命算是失。我最佩服宇文泰。他在接手贺拔岳时候的那种气势,别人是学不来的。想想那时他还那么年轻,就有那样的魄力:“贺拔岳死了,我宇文泰还在,你来干什么?”宇文泰和高欢争斗,半斤八两,论智谋,宇文泰略胜一筹。就好像周瑜和诸葛亮,我永远胜你半筹,你奈我何?但是宇文泰缺乏远见,尤其是自己的身后之事,没有料理好。而不像高欢,他儿子战斗力那么的强。 但是无论是齐还是周,君主的驾崩的都太早了。南朝,感触最深的是萧衍的长命,大概,康熙都没有他命长吧。还有那个出名的眧明太子。在我还对南北朝迷糊的时候,我还分不清什么是北朝什么是南朝的时候,我还以为萧统是鲜卑人,感叹,他的汉文学造诣怎么那么深。萧衍经历了人生的大起打落,如果成功的太早,一个人到暮年的时候就容易犯错。还好,萧衍的错误还不是那么大,至少经历丰富,也没有白活一场。最可惜的是萧统,天妒英才。在最青春的年华的时候,撒手人寰,上天偏爱把最美好的事物,摔碎在人们面前,来体验这种反差,在那种反差中体会自己的强大。不过,就算萧统能继位,面对那个侯景,他也会栽吧。他应该是治世的统治者,而不是乱世的掌控者。梁朝,萧衍暮年,战斗力已经不成了。乱世出英雄,在乱世,那些智谋者,如果有徒弟之类的,那些徒弟,恐怕比不上他们的师傅,但是,却能比师父更成功。成功与否,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一个人能否成功还跟天下之势有关。尽管,南北朝,不是天下统一的盛世,但是那些人才,真可称之为人才。数不尽的谋略,以及那些不失风雅的诗词,乱世是乱世,却不影响我,享受丝竹,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南北朝的气息。
  •     近年来,叙史文字作品广泛受到读者群的青睐,越来越多的类似作品相继问世,对弘扬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起到了尤为积极的作用。自来文史不分家,数千年历史演变的客观存在也为体现“文以载道”的现实意义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和事实依据。同样的,叙史类作品也经由其通俗易懂的表述方式传承着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特有的文化、风俗、宗教等一切人文精粹。立身于当前发达的社会文明,追其根、溯其源地在广袤历史长河里寻求借鉴,以谋求未来可持续的发展,当也是不无裨益的。南北朝阶段是政统更替较为频繁、宗教文化较为繁盛、社会矛盾冲突也较为激烈的特殊历史时期。作为我国汉唐盛世之间过渡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发展进程、承上启下的演化都对后世朝代的兴盛有着极为关键的影响。就《悠悠南北朝》一书而言,既海纳百川囊括了整体历程的前因后果,又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地展现了南北地缘划分下不同的时代景象,作者的创作功力及造诣可见一斑。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悠悠南北朝》作为叙史类作品所具有的自身殊为彰显的特点。概括来说,一为“易”。行文简明易懂,毫不晦涩。在引经据典述及原文之后,特意批注了详细生动的解释,因此自始至终令人读来都不觉坎坷。二为“实”。叙史要求严谨,大凡以史为题的一切作品都须进行大范围的、高质量的史料搜集,再经繁琐细致的甄别整合才能保证其书最为贴近于史实的品质。《悠悠南北朝》在每一章节中都能体现出这种学术的严谨,叙史的各种出处均有明告,而无稽揣测之文则几无只字片言。三为“清”。在文字表述的过程中,有主次之别、有正偏之异,否则如报流水,索然无味,或忽此忽彼,令读者应接不暇,前后混淆。基于南北史偏于分乱的时代特征,兼顾南北、包罗番汉的文字演绎原即有着一定的难度。作者合南北于一炉,融而冶之,总体气势恢宏,且又手法细致,主线分明,伴以繁茂详尽旁支,使全书内容涵盖万全又酣畅入胜,确是用心难得之作。四为“公”。一般来讲,叙史类作品的一大亮点是在记叙过程中的带有感情色彩的评言。但这种方式虽然有着生动表述的效用却又是极难把握尺度的。往往字里行间有偏有倚却无形中失了客观公允的叙史立场,继而更易给予读者以意识暗示的误导。此外,以读者立场而言,历史过程原是客观既成,如何看待分析自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著书者也须留有充分余地。《悠悠南北朝》在这一方面的拿捏尺度掌握堪称恰到好处,既不失揶揄诙谐之趣味又力求还原真实历史之全貌,至于文字背后的品味自然留待广大读者了。一书洋洒千万字,字字皆含作者辛。一部高品质的书的诞生更是凝结着创作人长时间的心血与艰辛。《悠悠南北朝》之不同于一般小说文字的价值正是在于其极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让诸多爱史人共同收藏品读吧。

精彩短评 (总计55条)

  •     写的不错。。
  •     每一个朝代都有精彩的故事,只是南北朝时期我们接触到的太少了,被之前的三国和之后的隋唐掩盖了。
  •     优点是脉络清晰,事件和人物详实,但是没有明朝那些事那么通俗有意思
  •     从东汉末年到隋朝建立,是一段分裂四百多年的历史,是一段无比精彩的历史。这段历史验证了唯物主义历史观里的“杰出人物只能影响历史进程,但不能历史的方向和总趋势”,也就是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大势所趋,无论是三国时期、五胡乱华时期还是南北朝时期,当中的人只能延迟或加速统一的速度,不能改变统一这个结果。
  •     南北朝不再遥远
  •     高中看的。
  •     河北省博里的北齐壁画再到小时候一本看过没买的书再到南北朝历史,虽然曲折了一些,总算是找到比较清楚讲这段历史的书
  •     《纵横十六国》、《悠悠南北朝》 时势造英雄,三国两晋南北朝在“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大势上一脉相承。从刘渊到石勒,从鲜卑慕容的异军崛起到符氏后秦的草木皆兵,“小儿辈,大破賊”的历史永远都是英雄迭出的幕布。你方唱罢我登场,从三分归晋又见三分归隋,这一时期的历史就是三国模式的不断轮回。文明的进化是靠血的原始积累,不要过分批判这大环境下的杀戮,因为这是野蛮民族向高级文明进化的必修课。PS:1、个人观点认为两晋南北朝实际属于满清一统中原的原始版。自前燕以降,北魏的称霸北方,隋唐的大一统都显示了鲜卑民族才是那一时期中华文明真正的继承者和代言人!2、窃以为那时明月是在看过这系列书以后才有了《明朝那些事儿》的构思。3、讲读书不如读书…
  •     类似明朝那些儿的南北朝史,很有意思
  •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     悠悠南北朝,这是一个朝代昙花一现的年代,是一个诸多英雄逐鹿中原的年代,也是一个杀戮不断的年代!
  •        曾经很喜欢魏晋南北朝的风雅,但是文言的功底太差,以致根本读不懂史书,但是这本书不错。让混乱的南北朝历史,在我脑中变得清晰点儿了。
       乱世出英雄。这是我的感慨。
       那天跟别人争论谁是英雄。什么算英雄?他说,成功的才算是英雄。南北朝,有那么多的人不一定成功,但是确实英雄。
       曾经看关于北齐的小说,感叹高家的人都不正常。但是真正的高家比小说还厉害,就是一群神经病。
       其实是高欢算是英雄,娄昭君也是成功的女人。原来基因这个东西是那么的根深蒂固,高家的神经病基因,影响了高洋,高澄以及北齐的那些暴君,甚至,唐朝的长孙皇后,都是高家的后裔,所以,长孙皇后的孩子,有的很短命。人有得便有失,智谋算是得,短命算是失。
       我最佩服宇文泰。他在接手贺拔岳时候的那种气势,别人是学不来的。想想那时他还那么年轻,就有那样的魄力:“贺拔岳死了,我宇文泰还在,你来干什么?”
       宇文泰和高欢争斗,半斤八两,论智谋,宇文泰略胜一筹。就好像周瑜和诸葛亮,我永远胜你半筹,你奈我何?但是宇文泰缺乏远见,尤其是自己的身后之事,没有料理好。而不像高欢,他儿子战斗力那么的强。
       但是无论是齐还是周,君主的驾崩的都太早了。
      
       南朝,感触最深的是萧衍的长命,大概,康熙都没有他命长吧。还有那个出名的眧明太子。在我还对南北朝迷糊的时候,我还分不清什么是北朝什么是南朝的时候,我还以为萧统是鲜卑人,感叹,他的汉文学造诣怎么那么深。
       萧衍经历了人生的大起打落,如果成功的太早,一个人到暮年的时候就容易犯错。还好,萧衍的错误还不是那么大,至少经历丰富,也没有白活一场。最可惜的是萧统,天妒英才。在最青春的年华的时候,撒手人寰,上天偏爱把最美好的事物,摔碎在人们面前,来体验这种反差,在那种反差中体会自己的强大。不过,就算萧统能继位,面对那个侯景,他也会栽吧。他应该是治世的统治者,而不是乱世的掌控者。梁朝,萧衍暮年,战斗力已经不成了。
      
       乱世出英雄,在乱世,那些智谋者,如果有徒弟之类的,那些徒弟,恐怕比不上他们的师傅,但是,却能比师父更成功。成功与否,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一个人能否成功还跟天下之势有关。尽管,南北朝,不是天下统一的盛世,但是那些人才,真可称之为人才。
       数不尽的谋略,以及那些不失风雅的诗词,乱世是乱世,却不影响我,享受丝竹,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南北朝的气息。
      
  •     乱世中总是能出来很多英雄。文章的一个缺点就是叙史有些简化,关于民族矛盾这点,写的很简略,有些地方甚至掠过不提。但是瑕不掩瑜,期待作者下一部新作。
  •     作为南北朝历史入门,取其主线,浅显易懂,条理清晰。
  •     不错。
  •        近年来,叙史文字作品广泛受到读者群的青睐,越来越多的类似作品相继问世,对弘扬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起到了尤为积极的作用。自来文史不分家,数千年历史演变的客观存在也为体现“文以载道”的现实意义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和事实依据。同样的,叙史类作品也经由其通俗易懂的表述方式传承着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特有的文化、风俗、宗教等一切人文精粹。立身于当前发达的社会文明,追其根、溯其源地在广袤历史长河里寻求借鉴,以谋求未来可持续的发展,当也是不无裨益的。
       南北朝阶段是政统更替较为频繁、宗教文化较为繁盛、社会矛盾冲突也较为激烈的特殊历史时期。作为我国汉唐盛世之间过渡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发展进程、承上启下的演化都对后世朝代的兴盛有着极为关键的影响。就《悠悠南北朝》一书而言,既海纳百川囊括了整体历程的前因后果,又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地展现了南北地缘划分下不同的时代景象,作者的创作功力及造诣可见一斑。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悠悠南北朝》作为叙史类作品所具有的自身殊为彰显的特点。
       概括来说,一为“易”。行文简明易懂,毫不晦涩。在引经据典述及原文之后,特意批注了详细生动的解释,因此自始至终令人读来都不觉坎坷。
       二为“实”。叙史要求严谨,大凡以史为题的一切作品都须进行大范围的、高质量的史料搜集,再经繁琐细致的甄别整合才能保证其书最为贴近于史实的品质。《悠悠南北朝》在每一章节中都能体现出这种学术的严谨,叙史的各种出处均有明告,而无稽揣测之文则几无只字片言。
       三为“清”。在文字表述的过程中,有主次之别、有正偏之异,否则如报流水,索然无味,或忽此忽彼,令读者应接不暇,前后混淆。基于南北史偏于分乱的时代特征,兼顾南北、包罗番汉的文字演绎原即有着一定的难度。作者合南北于一炉,融而冶之,总体气势恢宏,且又手法细致,主线分明,伴以繁茂详尽旁支,使全书内容涵盖万全又酣畅入胜,确是用心难得之作。
       四为“公”。一般来讲,叙史类作品的一大亮点是在记叙过程中的带有感情色彩的评言。但这种方式虽然有着生动表述的效用却又是极难把握尺度的。往往字里行间有偏有倚却无形中失了客观公允的叙史立场,继而更易给予读者以意识暗示的误导。此外,以读者立场而言,历史过程原是客观既成,如何看待分析自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著书者也须留有充分余地。《悠悠南北朝》在这一方面的拿捏尺度掌握堪称恰到好处,既不失揶揄诙谐之趣味又力求还原真实历史之全貌,至于文字背后的品味自然留待广大读者了。
      
       一书洋洒千万字,字字皆含作者辛。一部高品质的书的诞生更是凝结着创作人长时间的心血与艰辛。《悠悠南北朝》之不同于一般小说文字的价值正是在于其极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让诸多爱史人共同收藏品读吧。
  •     写的很不错,不过副标题有点骗人,应该是后三国(周齐陈)归隋之路。好在作者确实一路从晋灭东吴一路写到杨坚篡周,三本书体例是完整的,水平逐步提高。不过,因为战线过长,内容复杂,以本系列的水平很可能埋没在同题材的书中。
  •     南北朝的入门史
  •     通俗易懂,史观正。了解那段历史的入门好书,分析略少,比明朝那些事儿弱了些。
  •     看完了
  •     感觉很乱
  •       乱世史的登场人物远比统一时期多得多,看浓缩的白话文史书,少不了精彩的瞬间,却也免不了糊涂的人物关系。下部的阅读经历并不畅快,读至三分之二时被工作琐事打断,只好重头再读。大概是上部经历了分裂时期的高潮,下部的情节围绕一统中兴的方向展开脉络,其间点缀对历史事件必然性与应然性的分析,感觉比上部更有深度和水准。然欲深究这一段精彩的历史,仍需沉入史书丛中,寻觅那一段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     南北朝兴趣读物。大一
  •     南北朝历史比邻复杂,但其实精彩程度比大家耳熟能详的三国一点不差。作者陈羡是专业学历史出身,文章深入浅出。对于想了解南北朝历史的可以看看。当然只是入门而已。不过装装门面够使了。我个人最喜欢的是慕容复祖先创建的大燕。还有刘裕的刘宋
  •     文笔风趣,通俗易懂,想起吕思勉先生的书一旦写嗨就通篇文言这篇真是看得太轻松了哈哈!然后想起银河帝国里面提到的社会心理学,在这种一人一念即可改变历史轨迹下会全面崩溃的吧,历史大方向是必然,聚焦下来其实都是一个个偶然事件的随机组合,如果当时如果那样,留给我们的也只能唏嘘
  •     很好的入门,写得浅白但也认真
  •     北魏到隋这段历史实在太有意思了。
  •     囫囵吞枣,讲的太快
  •     还算流畅,在同类读物中水平尚可。
  •     盛世而衰,五胡乱华,两晋南北朝占了《二十四史》中近一半的数量,能把这段历史写清楚不容易。从字里行间能看出作者确实查阅了很多史料,虽然不好在此书中详谈。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当中点出了西魏—北周—隋如何能消除北方数百年的民族隔阂,结束乱局开创隋唐新一通的格局的内在原因。
  •     作为一本白话通史,出人意料的好啊,比前两部好看,结构更严谨,行文更流畅
  •     已然成为南北朝知识小能手……
  •     琐事过多,视角单一,传统历史著述方法。
  •     第三本读完了,现在看起来,确实脑补和臆测的很多,但不得不说作者讲故事的能力真不错,至少把同一时间不同人讲的事儿说清楚了。算我曾经的南北朝入门书籍,也是很好的史普著作(历史普及著作)。
  •     汉裔文明基因很奇妙,一旦安居封闭,就是内乱不断把自己玩死的节奏,而胡族引进这些文明基因却每每结出灿烂的果实
  •     我还是喜欢五胡十六国的那段历史。
  •     已看完。 书写的通俗易懂,有时还加入少许的幽默,不至于太枯燥。 北朝部分相比南朝精彩, 尤其是尔朱荣发家到高欢宇文泰东西魏对立大战,甚是精彩!
  •     南渡后汉人朝廷真是一个比一个烂
  •     想了解南北朝的可以一读,厚重的历史娓娓道来,不用冗长的言语介绍,只用张昪的离亭燕概括全书: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 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 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 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 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     这篇评论好啊,除了第二段需要改一点以外,可以用在任何历史书上了
  •     乱世当皇帝也是一件悲催的事儿,没几个善终的,都是死全家 凡一国自相纷争,就成为荒场;凡一家自相纷争,就必败落。
  •     断断续续的读了很久 不是特别吸引人的讲述方式 内容被记住的也不多了
  •     乱世江山纷杂,君臣奸雄血洒。多少六朝兴衰事,终是渔樵闲话。
  •     非常喜欢的一段历史,以前读过,再读,唏嘘历史。南朝的首都是故乡,更是想了解。只看到孝文帝这本,找找下本再看。
  •     作为南北朝入门读物,真是不错不错滴,毕竟大家都不是专业人士嘛
  •     严肃历史研究。
  •     还行吧
  •     这样的轻松讲史,讲故事,大致框架是有了。了解了大概,找到了兴趣。
  •     大一时读来,觉得异常之精彩!
  •     和听说书一样停不下来
  •     北魏拓跋氏,东魏北齐高氏作死加上各方利益错综复杂,西魏北周宇文氏船小好调头,最后被杨坚偷走了胜利的果实。至于南朝,侯景给当地人民带来了灾难,但是客观上却也促进了统一和进步。不破不立。
  •     三部曲看完了,感觉还不错。作者的历史功底不是特别深,所以感觉不是特别严肃深刻,但是史料来源还比较广,介绍了很多我不熟悉的历史,还是很不错的。文笔不算出色,但是还有出彩的地方,就是作者自己的评论有点傻……8.2吧,算是不错的南北朝历史书
  •     讲述的北魏南梁对峙到隋统一天下的过程,历经北魏、东魏、西魏、梁、陈、北齐、北周的过程,各色人物登场,但其实讲的不是特别详细,对了解整个过程很有帮助,但没有细致到各个点上,贵在对很多事情提出作者自身的评论,还是挺不错的
  •     条理清晰,终于给我把这段历史扫了个盲
  •     双星系统,高欢与宇文泰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