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书(全二册)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中国史 > 陈书(全二册)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1972-03
ISBN:9787101003123
作者:姚思廉
页数:502页

内容概要

姚思廉(557~637年)。名简,以字行。幼时随父姚察攻读《汉书》,扎下了深厚的史学功底。姚思廉在陈为扬州主簿,入隋历任汉王府参军,河间郡司法书佐,代王侍读。唐高祖定京师,代邸僚属皆作鸟兽散,只有50开外的姚思廉护卫在代王左右。兵士拥上殿来,他厉声喝止,引得唐高祖十分感动,“许其扶(代王)侑至顺阳阁下,泣拜而去。”(《旧唐书·姚思廉传》)唐朝建国,他为秦王府文学,从此成为唐太宗的文臣,历任文学馆学士、太子洗马、著作郎、弘文馆学士。

书籍目录

卷一 本纪第一
高祖陈霸先上
卷二 本纪第二
高祖下
卷三 本纪第三
世祖�
卷四 本纪第四
废帝伯宗
卷五 本纪第五
宣帝顼
卷六 本纪第六
后主叔宝
卷七 列传第一
皇后
高祖章皇后
世祖沈皇后
兄钦
废帝王皇后
高宗柳皇后
弟盼
从弟庄
后主沈皇后
张贵妃
卷八 列传第二
杜僧明
周文育
子宝安
孙契
侯安都
从弟晓
卷九 列传第三
侯�
欧阳�
子纥
吴明彻
子惠觉
兄子超
裴子烈
卷十 列传第四
周铁虎
马明
程灵洗
子文季
卷十一 列传第五
黄法爽毛
淳于量
章昭达
子大宝
卷十二 列传第六
胡颖
弟铄
徐度
子敬成
杜�
沈恪
卷十三 列传第七
徐世谱
从弟世休
鲁悉达
周敷
荀朗
子法尚
周炅
卷十四 列传第八
衡阳献王昌
南康愍王昙朗
子方泰
方庆
王勇
郑万顷
卷十五 列传第九
宗室
陈�
陈详
陈慧纪
卷十六 列传第十
赵知礼
蔡景历
刘师知
谢岐
卷十七 列传第十一
王冲
王通
弟劢
袁敬
兄子枢
卷十八 列传第十二
沈众
袁泌
刘仲威
从弟广德
陆山才
王质
韦载
族弟�
卷十九 列传第十三
沈炯
虞荔
弟寄
马枢
卷二十 列传第十四
到仲举
韩子高
华皎
卷二十一 列传第十五
谢哲
萧乾
谢嘏
张种
弟�
族子稚才
王固
孔奂
萧允
弟引
卷二十二 列传第十六
陆子隆
弟子才
钱道戢
骆牙
卷二十三 列传第十七
沈君理
叔迈
弟君高
王�
弟瑜
陆缮
兄子见贤
卷二十四 列传第十八
周弘正
弟弘直
弘直子确
袁宪
卷二十五 列传第十九
裴忌
孙�
卷二十六 列传第二十
徐陵
子俭


弟孝克
卷二十七 列传第二十一
江总
姚察
卷二十八 列传第二十二
世祖九王
始兴王伯茂
鄱阳王伯山
子君范
晋安王伯恭
衡阳王伯信
卢陵王伯仁
江夏王伯义
武陵王伯礼
永阳王伯智
桂阳王伯谋
高宗二十九王
豫章王叔英
长沙王叔坚
建安王叔卿
宜都王叔明
河东王叔献
新蔡王叔齐
晋熙王叔文
淮南王叔彪
始兴王叔重
寻阳王叔俨
岳阳王叔慎
义阳王叔达
巴山王叔雄
武昌王叔虞
湘东王叔平
临贺王叔敖
阳山王叔宣
西阳王叔穆
南安王叔俭
南郡王叔澄
沅陵王叔兴
岳山王叔韶
新兴王叔纯
巴东王叔谟
临江王叔显
新会王叔坦
新宁王叔隆
新昌王叔荣
太原王叔匡
皇太子深
吴兴王胤
南平王嶷
永嘉王彦
南海王虔
信义王祗
邵陵王兢
会稽王庄
东阳王�
吴郡王蕃
钱塘王恬
卷二十九 列传第二十三
宗元饶
司马申
毛喜
蔡徵
卷三十 列传第二十四
萧济
陆�
子从典
顾野王
傅�
章华
卷三十一 列传第二十五
萧摩诃
任忠
沈客卿
施文庆
樊毅
弟猛
鲁广达
卷三十二 列传第二十六
孝行
殷不害
弟不佞
谢贞
司马�
张昭
卷三十三 列传第二十七
儒林
沈文阿
沈洙
戚衮
郑灼
张崖
陆诩
沈德威
贺德基
全缓
张讥
顾越
沈不害
王元规
陆庆
卷三十四 列传第二十八
文学
杜之伟
颜晃
江德藻
庾持
许亨
褚�
岑之敬
陆琰
弟瑜
从兄�
从弟琛
何之元
徐伯阳
张正见
蔡凝
阮卓
阴铿
卷三十五 列传第二十九
熊昙朗
周迪
留异
陈宝应
卷三十六 列传第三十
始兴王叔陵
新安王伯固
曾�陈书目录序

作者简介

《陈书》共三十六卷,较为全面地记载了从陈霸先建国到陈叔宝时被隋所更时期的历史,是现存的关于陈朝历史的比较原始的记载,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除政治、军事外,该书在哲学史、文学史、宗教史、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都保存了一些资料。本书为中华书局点校本,以百衲本为底本,参校南监本、北监本、武英殿本等多种版本,具有权威性。本书是中华书局版二十五史的一种。

图书封面


 陈书(全二册)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读陈书史臣侍中郑国公魏徵曰:高祖拔起垅亩,有雄桀之姿。始佐下藩,奋英奇之略,弭节南海,职思静乱。援旗北迈,义在勤王,扫侯景于既成,拯梁室于已坠。天网绝而复续,国步屯而更康,百神有主,不失旧物。魏王之延汉鼎祚,宋武之反晋乘舆,懋绩鸿勋,无以尚也。于时内难未弭,外邻勍敌,王琳作梗于上流,周、齐摇荡于江、汉,畏首畏尾,若存若亡,此之不图,遽移天历,虽皇灵有眷,何其速也?然志度弘远,怀抱豁如,或取士于仇雠,或擢才于亡命,掩其受金之过,宥其吠尧之罪,委以心腹爪牙,咸能得其死力,故乃决机百胜,成此三分,方诸鼎峙之雄,足以无惭权、备矣。世祖天姿睿哲,清明在躬,早预经纶,知民疾苦,思择令典,庶几至治。德刑并用,戡济艰虞,群凶授首,强邻震慑。虽忠厚之化未能及远,恭俭之风足以垂训,若不尚明察,则守文之良主也。临川年长于成王,过微于太甲,宣帝有周公之亲,无伊尹之志,明避不复,桐宫遂往,欲加之罪,其无辞乎!高宗爰自在田,雅量宏廓,登庸御极,民归其厚,惠以使下,宽以容众。智勇争奋,师出有名,扬旆分麾,风行电扫,辟土千里,奄有淮、泗,战胜攻取之势,近古未之有也。既而君侈民劳,将骄卒堕,帑藏空竭,折衄师徒,于是秦人方强,遂窥兵于江上矣。李克以为吴之先亡,由乎数战数胜,数战则民疲,数胜则主骄,以骄主御疲民,未有不亡者也。信哉言乎!高宗始以宽大得人,终以骄侈致败,文、武之业,坠于兹矣。后主生深宫之中,长妇人之手,既属邦国殄瘁,不知稼穑艰难。初惧阽危,屡有哀矜之诏,后稍安集,复扇淫侈之风。宾礼诸公,唯寄情于文酒,昵近群小,皆委之以衡轴。谋谟所及,遂无骨鲠之臣,权要所在,莫匪侵渔之吏。政刑日紊,尸素盈朝,躭荒为长夜之饮,嬖宠同艳妻之孽。危亡弗恤,上下相蒙,众叛亲离,临机不寤,自投于井,冀以苟生,视其以此求全,抑亦民斯下矣。遐观列辟,纂武嗣兴,其始也皆欲齐明日月,合德天地,高视五帝,俯协三王,然而靡不有初,克终盖寡,其故何哉?并以中庸之才,怀可移之性,口存于仁义,心怵于嗜欲。仁义利物而道远,嗜欲遂性而便身。便身不可久违,道远难以固志。佞谄之伦,承颜候色,因其所好,以悦导之,若下坂以走丸,譬顺流而决壅。非夫感灵辰象,降生明德,孰能遗其所乐,而以百姓为心哉?此所以成、康、文、景千载而罕遇,癸、辛、幽、厉靡代而不有,毒被宗社,身婴戮辱,为天下笑,可不痛乎!古人有言,亡国之主,多有才艺,考之梁、陈及隋,信非虚论。然则不崇教义之本,偏尚淫丽之文,徒长浇伪之风,无救乱亡之祸矣。史臣侍中郑国公魏徵考览记书,参详故老,云:后主初即位,以始兴王叔陵之乱,被伤卧于承香阁下,时诸姬并不得进,唯张贵妃侍焉。而柳太后犹居柏梁殿,即皇后之正殿也。后主沈皇后素无宠,不得侍疾,别居求贤殿。至德二年,乃于光照殿前起临春、结绮、望仙三阁。阁高数丈,并数十间,其窗牖、壁带、悬楣、栏槛之类,并以沈檀香木为之,又饰以金玉,间以珠翠,外施珠廉,内有宝床、宝帐、其服玩之属,瑰奇珍丽,近古所未有。每微风暂至,香闻数里,朝日初照,光映后庭。其下积石为山,引水为池,植以奇树,杂以花药。后主自居临春阁,张贵妃居结绮阁,龚、孔二贵嫔居望仙阁,并复道交相往来。又有王、李二美人、张、薛二淑媛、袁昭仪、何婕妤、江修容等七人,并有宠,递代以游其上。以宫人有文学者袁大舍等为女学士。后主每引宾客对贵妃等游宴,则使诸贵人及女学士与狎客共赋新诗,互相赠答,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曲词,被以新声,选宫女有容色者以千百数,令习而歌之,分部迭进,持以相乐。其曲有《玉树后庭花》、《临春乐》等,大指所归,皆美张贵妃、孔贵嫔之容色也。其略曰:“璧月夜夜满,琼树朝朝新。”而张贵妃发长七尺,鬒黑如漆,其光可鉴。特聪惠,有神采,进止闲暇,容色端丽。每瞻视盼睐,光采溢目,照映左右。常于阁上靓妆,临于轩槛,宫中遥望,飘若神仙。才辩强记,善候人主颜色。是时后主怠于政事,百司启奏,并因宦者蔡脱儿、李善度进请,后主置张贵妃于膝上共决之。李、蔡所不能记者,贵妃并为条疏,无所遗脱。由是益加宠异,冠绝后庭。而后宫之家,不遵法度,有挂于理者,但求哀于贵妃,贵妃则令李、蔡先启其事,而后从容为言之。大臣有不从者,亦因而谮之,所言无不听。于是张、孔之势,薰灼四方,大臣执政,亦从风而靡。阉宦便佞之徒,内外交结,转相引进,贿赂公行,赏罚无常,纲纪瞀乱矣。周文育一代名将,惜其保身不足,惜哉惜哉。章大宝南朝陈武康(今浙江省德清县)人。父章昭达。袭封邵陵郡公,累官至散骑常侍、护军。出为豊州(今福建省福州市)刺史,在州贪纵,百姓怨酷,后主以太仆卿李晕代之。至德三年(585)四月,李晕将到州,大宝乃袭杀晕,举兵反,遣其将杨通攻建安。建安内史吴慧觉据郡城拒之,杨通累攻不克。官军稍近,人情离异,大宝计穷,乃与通俱逃。台军主陈景详率兵追蹑大宝。大宝既入山,山路阴险,不复能行,通背负之,稍进。寻为追兵所及,生擒送都,于路死,传首枭于朱雀航,夷三族。杨通者,史书中名不见经传之人,可谓小人物,然其忠心可嘉,背负大宝,可谓忠心耿耿之人,似有些许感动,史书浩瀚,今天可稍作停顿,静看沿途风光。虞荔、虞寄二虞可谓南陈贤士。虞荔与文帝之交,可谓知遇之恩,感人不已。虽任遇隆重,而居止俭素,淡然无营。——如此真贤也。寄少笃行,造次必于仁厚,虽僮竖未尝加以声色,至于临危执节,则辞气凛然,白刃不惮也。……前后所居官,未尝至秩满,才期年数月,便自求解退。常曰:‘知足不辱,吾知足矣。’及谢病私庭,每诸王为州将,下车必造门致礼,命释鞭板,以几杖侍坐。常出游近寺,闾里传相告语,老幼罗列,望拜道左。或言誓为约者,但指寄便不欺,其至行所感如此真名士风范,风行草偃也。到仲举、韩子高、华皎此三人皆文帝故臣,史臣曰无爽臣之节,吾不以为然,高宗废立之事,非小臣可予之事,且人臣无伊、霍之威权,枉干废立,此大忌也,虽文帝故旧,深知结托,然取祸己身,惜也,此三人于臣节无愧,然终招赐死,此亦文帝知遇之哀。可知小臣干政,非明智也。孔奂臣光曰:夫人臣之事君,宜将顺其美,正救其恶。孔奂在陈,处腹心之重任,决社稷之大计,苟以世祖之言为不诚,则当如窦婴面辩,袁盎廷争,防微杜渐以绝觊觎之心。以为诚邪,则当请明下诏书,宣告中外,使世祖有宋宣之美,高宗无楚灵之恶。不然,谓太子嫡嗣,不可动摇,欲保辅而安全之,则当尽忠竭节,如晋之荀息,赵之肥义。柰何于君之存,则逆探其情而求合焉。及其既没,则权臣移国而不能救,嗣主失位而不能死!斯乃奸谀之尤者,而世祖谓之遗直,以托六尺之孤,岂不悖哉。(《通鉴》卷169)孔奂之事,吾以为无愧大节,皇位之争,本非下臣所能谋,顾命大臣之事,本以为难,然此难道也,历史真无穷魅力,尽在于此乎。徐陵家族徐陵传记其事,吾以为美哉,孝悌之家,四子皆有文采,三弟孝克,粳米为粥奉母,真忠孝之人,《论语》言,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此徐陵家族之谓也。徐陵为一代文宗,亦不以此矜物,亦未尝诋诃作者。其于后进之徒,接引无倦。此真丈夫也。萧摩诃萧摩诃气冠三军,当时良将,虽无智略,亦一代匹夫之勇矣;然口讷心劲,恂恂李广之徒欤沈不害沈不害,字孝和,吴兴武康人也。祖总,齐尚书祠部郎。父懿,梁邵陵王参军。不害幼孤,而修立好学。十四召补国子生,举明经。累迁梁太学博士。转庐陵王府刑狱参军,长沙王府谘议,带汝南令。天嘉初,除衡阳王府中记室参军,兼嘉德殿学士。自梁季丧乱,至是国学未立,不害上书曰:臣闻立人建国,莫尚于尊儒,成俗化民,必崇于教学。故东胶西序,事隆乎三代,环林璧水,业盛于两京。自淳源既远,浇波已扇,物之感人无穷,人之逐欲无节,是以设训垂范,启导心灵,譬彼染蓝,类诸琢玉,然后人伦以睦,卑高有序,忠孝之理既明,君臣之道攸固。执礼自基,鲁公所以难侮,歌乐已细,郑伯于是前亡,干戚舞而有苗至,泮宫成而淮夷服,长想洙、泗之风,载怀淹、稷之盛,有国有家,莫不尚已。梁太清季年,数钟否剥,戎狄外侵,奸回内,朝闻鼓鼙,夕炤烽火。洪儒硕学,解散甚于坑夷,《五典》、《九丘》,湮灭逾乎帷盖。成均自斯坠业,瞽宗于是不修,裒成之祠弗陈稞享,释菜之礼无称俎豆,颂声寂寞,遂逾一纪。后生敦悦,不见函杖之仪,晚学钻仰,徒深倚席之叹。陛下继历升统,握镜临宇,道洽寰中,威加无外,浊流已清,重氛载廓,含生熙阜,品庶咸亨。宜其弘振礼乐,建立庠序,式稽古典,纡迹儒宫,选公卿门子,皆入于学,助教博士,朝夕讲肄,使担簦负笈,锵锵接衽,方领矩步,济济成林。如切如磋,闻《诗》闻《礼》,一年可以功倍,三冬于是足用。故能擢秀雄州,扬庭观国,入仕登朝,资优学以自辅,莅官从政,有经业以治身,轖驾列庭,青紫拾地。古者王世子之贵,犹与国子齿,降及汉储,兹礼不坠,暨乎两晋,斯事弥隆,所以见师严而道尊者也。皇太子天纵生知,无待审喻,犹宜晦迹俯同,专经请业,奠爵前师,肃若旧典。昔阙里之堂,草莱自辟,旧宅之内,丝竹流音,前圣遗烈,深以炯戒。况复江表无虞,海外有截,岂得不开阐大猷,恢弘至道?宁可使玄教儒风,弗兴圣世,盛德大业,遂蕴尧年?臣末学小生,词无足算,轻献瞽言,伏增悚惕。诏答曰:“省表闻之。自旧章弛废,微言将绝,朕嗣膺宝业,念在缉熙,而兵革未息,军国草创,常恐前王令典,一朝泯灭。卿才思优洽,文理可求,弘惜大体,殷勤名教,付外详议,依事施行。”又表改定乐章,诏使制三朝乐歌八首,合二十八曲,行之乐府。读《熊昙朗传》,甚恶之,此人毫无信义所言,贼也莫属。《讨周迪檄文》可为一观。初,侯景之乱也,百姓皆弃本业,群聚为盗,唯迪所部,独不侵扰,并分给田畴,督其耕作,民下肆业,各有赢储,政教严明,征敛必至,馀郡乏绝者,皆仰以取给。迪性质朴,不事威仪,冬则短身布袍,夏则紫纱袜腹,居常徒跣,虽外列兵卫,内有女伎,挼绳破篾,傍若无人。然轻财好施,凡所周赡,毫厘必钧,讷于言语,而襟怀信实,临川人皆德之。至是并共藏匿,虽加诛戮,无肯言者。留异,本与陈世祖结为儿女亲家,然欲念无边,妄想问鼎,此秘暗所致,五宗屠剿,宜也。犯上作乱之人,终不免身首异处,此其自作自受是也。叔陵之传,气愤不已,如此昏庸无德可言之人,身居高位,此天下之妖孽也,凡人可共诛之,天下可共讨之,高宗为父之责任,亦难脱其咎,养不教,父之过也。《曾巩陈书目录序》选夫陈之为陈,盖偷为一切之计,非有先王经纪礼义风化之美,制治之法,可章示后世。然而兼权尚计,明于任使,恭俭爱人,则其始之所以兴;惑于邪臣,溺于嬖妾,忘患纵欲,则其终之所以亡。兴亡之端,莫非自己致者。至于有所因造,以为号令威刑职官州郡之制,虽其事已浅,然亦各施于一时,皆学者之所不可不考也。而当时之士,自争夺诈伪,苟得偷合之徒,尚不得不列以为世戒;而况于坏乱之中,苍皇之际,士之安贫乐义,取舍去就不为患祸势利动其心者,亦不绝于其间。若此人者,可谓笃于善焉。盖古人之所思见而不可得,《风雨》之诗所为作者也,安可使之泯泯不少概见于天下哉!则陈之史,其可废乎?后记读《二十四史》已三年余,今毕陈书,南朝事可谓略知。一年而读此四史,不可不谓慢品也,然人事音书,多有寂寥,风云过往,已随流水,俱往矣,唯有史书一卷,书友几人,陪伴左右,不孤单矣。多少人物,观其事,想其人,思其谋,品其趣,如烟,如茶,如水,如酒,历久弥香。方知诗书有真趣也。友人若有意读史者,皆可交流,吾待君久矣。2014年1月23日星期四
  •     2014年底至2015年2月深入阅读历史,阅读史书——南朝四书及田庆余、陈寅恪著作等。并非所有史书都具有文学价值,像这本陈书,读之实在感到无趣,让我这样非专业研究的人去感受其史料价值确实过于勉强。我们不是古人,没有拥有过江山,更没有拥有后又失去江山,是难以体会古人心情的。我只能将历史碎片囫囵挤入脑中,深刻体会不足,补充细节有余。读罢历史,直接“拿来主义”看学术综述,其中各种角度看历史的方法很有吸引力,大师对历史的推敲也实在有趣。更重要的是历史观得以质变,正确认识“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一类话,意识到自己的浅薄。历史研究总是在无限接近真相的,不清楚基本史学概念就敢出来胡吹大气,对历代史学工作者们夜以继日的精勤缺乏尊重,是我这样的“历史爱好者”常犯的错误,故深觉在历史面前定要谦虚。
  •     陈书 >> 本纪第五 宣帝 古者反噬叛逆,尽族诛夷,所以藏其首级,诫之后世.陈书 >> 列传第二 杜僧明 周文育 子宝安 侯安都 (侯安都)迎衡阳献王昌。初,昌之将入也,致书于世祖,辞甚不逊,世祖不怿,乃召安都从容而言曰:“太子将至,须别求一蕃,吾其老焉。”安都对曰:“自古岂有被代天子?臣愚不敢奉诏。”因请自迎昌,昌济汉而薨。(春秋笔法啊)陈书 >> 列传第二十二 世祖九王 高宗二十九王 后主十一子 (长沙王叔坚)四年,进号中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祯明二年,秩满还都。  三年入关,迁于瓜州,更名叔贤。叔贤素贵,不知家人生产,至是与妃沈氏酤酒,以佣保为事。 世祖尝谓高宗曰:“我诸子皆以‘伯’为名,汝诸儿宜用‘叔’为称。”高宗以访于喜,喜即条牒自古名贤杜叔英、虞叔卿等二十馀人以启世祖,世祖称善。陈书 >> 列传第二十五 萧摩诃 子世廉 任忠 樊毅 弟猛 鲁广达 摩诃时年十三,单骑出战,军中莫有当者。陈书 >> 列传第三十 始兴王叔陵 新安王伯固 (叔陵)府内民间少妻处女,微有色貌者,并即逼纳。另外,南北史均少志,特别是有志的齐书也无食货志,不知为何。从卷次来看,少有的把宗室排在最末一卷的史书。

精彩短评 (总计31条)

  •     就记着“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其实,从史书上看应该没关系的啦!!
  •     乏善可陈的朝代,乏善可陈的史书。正如曾巩的陈书目录序所言,“夫陈之为陈,盖偷为一切之计,非有先王经纪礼义风化之美,制治之法,可章示后世。”从孝行、文学二卷尤其可以看出这种敷衍。不过文字之际,春秋笔法,也可看到高宗夺权的阴谋。 刷二十四史:9/24。二十七天。
  •     6,12—17
  •     只看了韩子高的部分就算看过了么喂!嘛……╮(╯▽╰)╭话说没写陈茜我很不开心¬_¬
  •     “璧月夜夜满,琼树朝朝新。”
  •     看史学古人的资料,得收集齐一套
  •     高祖拔起垄亩,有雄桀之姿。始佐下藩,奋英奇之略。魏王之延汉鼎祚,宋武之反晋乘舆,懋绩鸿勋,无以尚也。决机百胜,成此三分,方诸鼎峙之雄,足以无惭权、备矣。—— 魏征
  •     这一套二十四史快买全了
  •     补记
  •     全二册。
  •     史和书还是有区别的
  •     姚察本是後主東宮侍臣,雖然不能說客觀,但也并沒有妖魔化陳叔寶。反而太建的東宮欣欣向榮。感覺陳叔寶肯定是在高宗死後的宮廷政變中traumatized了。他的兄弟陳叔陵拿小刀砍在陳叔寶的後頸。太后來保護他,結果也被陳叔陵砍了幾刀。最後後主被乳母救了。
  •     薄薄的两册
  •     所记载的历史内容,有些还是有意义的。唐朝的魏徵、宋朝的曾巩、清朝的赵翼都认为;《陈书》在记述陈朝“其始之所以兴”、“其终之所以亡”方面,尤其是在揭示陈武帝的“度量恢廓,知人善任”和陈后主的“躭荒为长夜之饮,嬖宠同艳妻之孽”方面,还是有它的历史价值的。另外,《陈书·皇后传》记后主张贵妃干预朝政,“内外宗族,多被引用”;《江总传》记江总位当权宰,不持政务,只是天天同一些人陪着陈后主在后庭游宴,时人把他们称为“狎客”。这对于后人了解陈朝末年的政治腐败,提供了生动的材料。《文学·何之元传》载何之无所撰《梁典》一书的序文,在史学上是一篇有一定价值的文章。《梁典》已不存,但今人可以从这篇序文中了解这部书的体裁、体例和内容。
  •     必藏的史籍
  •     这是本好书啊!!!!!!!!
  •     陈书(套装全2册)纸张差
  •     第二遍。
  •     一版
  •     : K239.140.42/4463
  •     买的第三套廿五史绿皮书
  •     陳朝諸君也算一方豪傑,可惜南朝氣運被侯景敗光了,時勢比人強,蕭摩阿也無力可回天。
  •     20170121~0126,第1册。0201,第2册。读毕。
  •     體例秩然,間有牴牾。
  •     权威史书
  •     趁着活动入手
  •     北朝史我来了!
  •     沉溺于饮酒赋诗就算荒淫无度了,糜烂的挺高雅,值得我等凡人反思。
  •     此书过于草率~
  •     南朝小朝廷的转瞬岁月,当时人是否恨生非其时?
  •     非常不错。。。。。。。。。。。。。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