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911》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中国史 > 中国1911

出版社:春风文艺
出版日期:2011-1
ISBN:9787531338697
作者:伍立杨
页数:243页

拘于陈说,兼怀偏见

拘于陈说,兼怀偏见——评伍立杨《中国1911》杨津涛(启风)第一次看到《中国1911》的书名即为之心动,后来查到作者“数十年从事晚清民国史研究”的简介后,随之更加期盼。从年初一直等到四月,在当当网终于有货的时候,立马订下了一本。但当我展卷阅读,却是深深地失望。今年10月10日是武昌首义一百周年的纪念日,所以各出版社陆续出版了一批辛亥革命的相关书籍。除了原始史料和学术作品外,通俗的辛亥史也为数不少,包括张鸣的《辛亥:摇晃的中国》、马勇的《1911年中国大革命》、赫连勃勃大王的《1911,革命与宿命》,以及陆建德等六位学者对话的小册子《山雨欲来——辛亥革命前的中国》,这几本书无论体例、文笔、见识怎样,至少作者都能保有一定的中立性,但是伍先生显然未能如此。伍立杨先生的新书共分三卷,第一卷叙辛亥年武昌首义的前后史事,次卷详记晚清革命壮举,最后一卷写的是北洋政府建立后,国民党人的历次抗争。在记叙这前后数十年的历史时,作者对孙中山,言必称“先生”,全然是站在革命党人的立场上解析晚晴变革,因而即使参考了《辛亥革命回忆录》、《革命逸史》、《清稗类钞》等很多资料,但依旧不免失之偏颇。在他看来,“今天不少论者反观辛亥革命,提出了非暴力的方式去实现晚清时节的民主。此属于梦中说梦。”简而言之,伍先生以为清末立宪是断然不能成功的。因为伍先生在立场上的倾向,在叙事时也自然就以革命党之是为是、革命党之非为非了。章太炎《讨满洲檄》说,“多尔衮以盗嫂为美谈,玄烨以淫妹为法制”,一是为抹黑清室,二是为合辙押韵,本来就是信手一写,但却被伍先生给当了真。伍先生说,“多尔衮盗嫂事,史籍备载”,结果能拿出的证据还只是张煌言的两句诗。且不说清史大家孟森早已对“太后下嫁”的有关史料进行了一一驳斥,即便孝庄下嫁确有其事,也自为满族风俗所允许。至于后半句话,伍先生竟然引起了《清宫十三朝演义》,说其中有康熙(玄烨)与姑母乱伦的故事,就算小说家的话能是真的,那与章先生说的也不是一回事吧?历史上有名的檄文中,陈琳说曹操“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骆宾王斥武后“杀姊屠兄,弑君鸩母”,不是捕风捉影,就是信口胡编,作为一种政治宣传手段也无可厚非,如果你要认了真,那你就输了。与所谓“太后下嫁”一事类似,邓铿遇刺也是一桩疑案,只是自孙中山始,大家都猜测陈炯明为幕后黑手罢了。史家汪荣祖在考证了相关史料后,则将指孙中山为杀邓凶手。无论汪容祖之说是否可信,但至少说明邓案尚无结论,岂能仅凭陈炯明的“反革命”恶谥,便认定“邓铿即为陈炯明部属暗杀于大沙头车站”呢?此外,伍先生似乎对学界动态不甚关注,其实有关武昌首义“第一枪”的问题早已澄清,熊秉坤的回忆被证实可信,“缘该三棚内之支队长金兆龙,得坤改定时限信后,方将准备一切,被本排排长陶启胜窥破,带护兵二名从之。金见事败,疾呼曰:‘众同志再不动手更待何时!’中一会员程定国持枪开击,陶带伤逃死于家……”也就是说“第一枪”为革命党人程定国所发,而非此前孙中山说的熊秉坤。伍先生要是在熊秉坤和程定国两人之间犹豫,那也还属正常,但《中国1911》中却纠结于开第一枪的是熊秉坤,还是金兆龙——后者从未曾被授予“第一枪”的荣誉。还有一个例证,也足以说明伍先生未能在史学观点上与时俱进。《中国1911》中为论证袁世凯为人低劣,而有这样一段叙述,“戊戌政变,谭嗣同等人以平时为袁氏接纳,欲利用逼迫慈禧交出政权,不意袁氏暗中通报,出卖谭嗣同等,是不义之最显著例证。”戊戌政变与袁世凯无关已几为学界公论,1898年9月19日那一天,袁世凯根本没有时间和机会去告密。伍先生治史虽还有欠客观与严谨,但是其对共和的讴歌却让我极为感动。《中国1911》一书的结尾如是说:“武昌首义成功后的十六七年间,革命先烈经历无数波折动乱,拼着头颅颈血,在动荡痛苦中,初步建立起独特而珍贵的存在价值,形成活泼多元而温柔敦厚的独特文化特质,也建立了深信民主、尊重人权、自由开放的价值理念。”革命党人的抗争固然可歌可泣,但也请伍先生不要忘记晚晴和北洋政府曾经的功劳。

主观的辛亥革命与客观的历史事实

因为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在北京的万圣书院里看到这本书时,没有太想就买了下来。那个时候对于作者伍立杨还不甚了解,还以为是一位历史学家。看完书后查了一下,原来伍先生跟我是同行,大家都是媒体人。伍立杨先生是《海南日报》的副刊部主任。以我的浏览,《海南日报》的副刊办的还是相当不错的,在国内绝对可以排的上前几位,跟《人民日报》、《文汇报》、《光明日报》这几个大报的副刊都不相上下。这其中,一定有伍立杨先生的功劳。看来,海南不仅有《天涯》及韩少功,伍立杨先生也算得上一个角。而在《中国1911》这本书里,也在此展示了伍立杨先生的文笔与学识,深厚的国学功底使得其中的言辞文采华茂,气韵流宕,处处体现功力,绝非凑就能凑得来的。而作为一个媒体人,在书中历史事实的采用上,也尽可能接近真相,而不是随意剪裁,这都颇为难得。对于人物的摹写,也都婉约可见。在这个意义上,伍立杨先生的创作功底与笔法笔力,都当承认。可是,这本书对于我的观感,使得我不得不作出批评。作为文人,伍立杨先生使其才气,如何写作,都是文人的自由,也是言论的自由,别人当然不可限制,也不可否认。但作为媒体人,客观是媒体的第一要义。仅从此点,《中国1911》这本书来看,伍立杨先生就当该被打屁股。不过,考虑到副刊的特殊性,也就罢了。对于党报来说,除有重大方针政策的出台值得一观,其余之时,党报上最可见得也就剩下文艺副刊了。在其他版面毫无生气的文字中,转到副刊上,一些文艺的创作呈之于上,还有些活气,偶尔也还有些感人的文字,使得党报看起来有那么一点点生气在,不完全等同于废纸。就此来说,副刊的给力与否,对于党报的面目,其实大有关联。想想看,伍立杨先生所作之事,也是值得令人敬佩的。而我的立场,因为从来没有进入过体制,就客观而言,尚能取其一二。而个人的兴趣,则由“文化--时政--财经”这一路线走来,到现在关心更多的正是财经类新闻。而文化类,则完全是个人爱好,职业上倒是没有从事过。先前做的是时政类,从时政到财经,要求点都有“客观”“理性”。所以,对于媒体人的不客观,我的鄙视就会大一点。先前看连清川先生写的《彷徨的帝国》一书,就大不以为然。以连清川先前的履历里,曾有《21世纪经济报道》的缘分,于是对其很是尊重。但读其书,才发现其思想其实以落后于时代,所秉持的仍是民族主义与新左的思想腔调。几年前还是弄潮儿,不想几年之后,就以被抛在了时代的后面,实在是让人扼腕。话说伍立杨先生的这本《中国1911》,也是太多的主观,处处充满作者对于历史直接介入式的书写,对于辛亥革命年间的革命派,所调用之字句,都饱含赞叹与尊敬,向孙中山,就处处是“先生”,其他向黄兴、吴樾、徐锡麟辈,一概不用贬词。而对于慈禧、袁世凯、段祺瑞、吴佩孚等对于辛亥革命有所阻碍之人,言语中则处处充满讥讽,而且直接下断语,论及他们的才智与胆识,莫不是形而下之。这样的判断,有些让人无语。历史的复杂之处,往往不是三两言即可断之,辛亥革命是历史的大转折之时,当时人身处其中,自不可跳出历史的窠臼,他们他们的选择,或有许多的偶然性,或者是当时具体事由,从人性上看,都无可厚非。今人做事后诸葛,与其该怎样不该怎样,都说的通畅明了,但对于历史中人,当时的选择,怕不是那么多。只是,因为他们做了选择,就必须为自己的选择买单,接受不同的后果罢了。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历史为其送上了美名,而张勋选择了复辟,历史也同样给了他应有的评语。过多地去赞美孙中山,而过多地区批判张勋,都与事无损,只彰显了写作者的个人的心胸耳。所以说,我不赞同伍立杨先生的写法,也不认为这是一本好书。事实上,袁世凯对于中国的转型,所做出的客观功绩,今天来看,一点都不小,而且给出应有的赞美都不为过。其他,像冯国璋,他作为袁世凯的得意门生,在袁世凯复辟之时,是没有一味跟随的,而且袁世凯甚至在登基前几天,还向冯国璋作保障不会复辟。冯国璋被骗之后,也没有糊涂。还有段祺瑞,其实就人品而言,完全是一个不纳妾,不贪婪,为人正直,而且在“三一八惨案”之后,更是发誓一生不再开荤,以素食以终。其他像吴佩孚,也不是一个莽汉,而是一个文采横溢的前清秀才,为官之后也始终保持着清正廉明的做法,而且在兵败之后,对于日本人的拉拢,更是严词拒绝,保持了民族的节气。还有阎锡山与陈炯明,对于本地的发展,还有为人处世,都可以另行讨论的。对于这些人,一竿子批倒,将他们描写成一群小丑,与历史的真实,本身就相差太远。即使是孙中山,今天透过更多的历史资料,他身上的缺点与对于民主思想的认识程度,也可以做出很多的文章来。历史中人,他们曾经都是名声显赫的人,也都曾经做出过一番作为。对于他们的评价,本身就具有多重可读性,单向度的评价,实在不应该。

出书要对读者负责任

读完《中国1911》有两点遗憾。其一是错别字太多。有些错别字尚可辨别,有些就很难辨别了。其二是用辞让人难于理解。如196页上有这样一句话:“前线刚一接触,张勋的部队就摧枯拉朽的败退下去”。这里的“摧枯拉朽”用的对吗?请教了!


 中国1911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