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政界往事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中国史 > 帝国政界往事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1-1
ISBN:9787200069990
作者:李亚平
页数:216页

章节摘录

  1.努尔哈赤速写假如张居正能够像他的老师徐阶那样活到八十岁;假如大明辽东总兵李成梁能够再年轻二十岁;假如万历皇帝不是在酒色财气中一混就是三十年;假如帝国官场没有陷入争权夺利、党同伐异的泥沼中不能自拔;假如……诚如我们在漫长的历史上时常可以看到的那样——当大时代转折的关键时刻,那些关键性人物,时常会以他们的作为将时势导向某种特定的方向。这些看似偶然的因素,在我国的政治文化传统之下,必然地发挥着决定性影响。一眼看上去,这些影响与我们时常听到的“规律”、“潮流”、“趋势”之类似乎没有太大的关系。人类在政治、经济、军事等等方面不断进行制度建设和变革,其原因根本就是为了人,为了将人的作为及其影响尽可能地纳入到公正合理——合乎理性的轨道上去。舍此之外的堂皇言辞,大体上都可以被看成是扯淡。于是,上面提到的那些“假如”中,哪怕有一个成为事实,晚明前清的历史都可能要重新书写。而那位据说是雄才大略的清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大约便很难有机会施展他杰出的军事才华,说不定只能像他同时代的女真部族兄弟们一样,在醇酒妇人的陶醉与怀抱中,在白山黑水间的奔腾渔猎中,度过一个部落酋长快乐而悠长的岁月。不过,“假设”和“如果”对于历史没有意义。于是,我们也就有机会看到关于这个人的传奇。

内容概要

李亚平,1957年生于山东莱阳。著名历史学者,擅长从人性角度和史料细节剖析历史的鲜活与真实,让读者窥见历史的本来面目。其经典代表作《帝国政界往事》系列自2004年问世以来,凭借读者口碑相传持续热卖,十余年来畅销不衰;总撰稿的大型历史纪录片《前清秘史》曾荣获第十届欧亚电视节杰出贡献大奖暨四项国际大奖!

书籍目录

引子 努尔哈赤拿天下 / 001
第一章 努尔哈赤:大明帝国的忠实掘墓人 / 013
第二章 李成梁:努尔哈赤的杀父仇人和庇护神 / 036
第三章 万历皇帝与最怪异的战争 / 057
第四章 广宁之战惊天下 / 079
第五章 后金克星袁崇焕 / 100
第六章 皇太极继位:充满谜团的权力转移 / 123
第七章 这个汗王不简单 / 144
第八章 袁崇焕炮轰皇太极 / 167
第九章 袁崇焕一生中的最大错招 / 187
第十章 岳飞以后的最大冤案:袁崇焕之死 / 209
第十一章 大明重臣洪承畴降清内幕 / 231
第十二章 皇太极入主中原,大清帝国登场! / 252

编辑推荐

《帝国政界往事前清秘史:入主中原之路》北京电视台强档热播!

作者简介

目录
1、努尔哈赤速写
2、李成梁,唉,李成梁
3、战争真的开始了
4、夺取广宁
5、袁崇焕,在迷局中脱颖而出
6、遗产与剑
7、走向智慧之宫
8、炮轰皇太极
9、博弈:只有一次机会
10、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11、松锦之战:洪承畴的悲喜剧
12、皇太极:在权力的祭坛上
与前两部书一样,作者在《帝国政界往事:前清秘史》中,继续用他充满现代情怀与人文精神且极度个性化的解读方式,从“人”的角度去诠释至高无上的帝王,诠释那些权重位高的王公大臣,并透过他们去诠释历史上那些大时代、大变局,就此展现给读者一幅幅生动、鲜活、起伏跌宕、荡气回肠,读罢让人掩卷唏嘘的历史画卷,从而使人“无法拒绝阅读的快感和诱惑”。不过,与前两部书不同的是,这本书分为《前清秘史——入主中原之路》和《前清秘史——在历史的拐角处》两部姊妹篇。
《帝国政界往事:前清秘史》讲述了明末清初,即从所谓努尔哈赤“十三副遗甲起兵”,到雍正王朝近一百五十年间起伏跌宕的历史风云,展现了努尔哈来、皇太极、袁崇焕、洪承畴、多尔衮、孝庄、康熙、吴三桂等众多历史人物的悲喜人生。历史还是这段历史,人物还是那些人物,所引用的史料也基本大同小异,但是,通过自己深入的分析、独特的解读,李亚平呈现给我们的结论,却与当前权威专家的观点大相径庭,甚至截然相反。譬如,北京满学会会长、著有《正说清朝十二帝》、《努尔哈赤传》、《明亡清兴六十年》等书的著名学者阎崇年先生就对努尔哈赤推崇备至,认为努尔哈赤是“中华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民族英雄”,是堪与“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和明太祖朱元璋”比肩的“伟大的君主”。对于皇太极继承汗位,阎崇年基本持“阴谋夺位”之说,认为皇太极曾“施一箭双雕之计”,“离间了努尔哈赤与代善的父子之情,为他后来夺取汗位准备了重要条件”。
而李亚平在列举了大量史实、展现了努尔哈赤一生的所作所为后指出,努尔哈赤不是什么“雄才大略”的伟人,他只是一个“嗜血成性的军事抢劫集团的首领”,与开创了新王朝的刘邦、朱元璋等相比远为逊色,“如果一定要找出努尔哈赤究竟有什么长处的话,大约只能说,他很幸运,因为他有两个不错、或者说是优秀的儿子——皇太极和多尔衮”。因此,李亚平认为努尔哈赤“至死也没有完成从一个部落酋长到一位政治家的转变。更遑论伟大的政治家了”。反之,李亚平对皇太极却评价极高,认为其文治武功不输于历史上任何一位杰出的帝王,其继承汗位是游牧渔猎部落贵族共和制下的必然选择,“阴谋夺位”说过于牵强,所以才会有后世史书对其“圣矣哉”的评价,这个“圣”字,是后一个朝代学者发自内心的赞叹,与康熙皇帝被他儿子加封“圣祖”的谥号,显然不可同日而语。
李亚平创作的《帝国政界往事》系列,最大的与众不同在于,作者在其著述中运用了大量历史心理学的分析方法,结合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从人性与文化的层面分析历史人物的背景、心态和文化传承,从而揭示历史事件的可能形态。譬如对于孝庄皇后下嫁多尔衮和劝降洪承畴的传闻,传统史学和权威专家对此或讳莫如深,或不屑一提。李亚平通过他的研究认为,在实行一夫一妻,一夫多妻,多夫一妻,外婚制,对偶制,嫂婚制等多种婚姻形态的游牧渔猎部族中,父亲死后,儿子娶没有血缘关系的庶母,哥哥死后,弟弟娶嫂子,弟弟死后,哥哥娶弟妹为妻的现象十分正常,也是富有人性化的制度设计。同样,在这些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部族中,如果一位女性能够把一个英雄收服过来的话,不但不会受到族人的鄙视,相反,她也会像英雄一样受到大家的爱戴与尊敬。因此,在孝庄与多尔衮、洪承畴的关系中,并没有什么龌龊和见不得人的地方。倒是被孔孟之道的纲常伦理强力阉割过的汉族士大夫们对此完全无法想象,只能极尽掩饰和篡改之能事,从而使历史变得七扭八歪、迷雾重重。李亚平的这种分析或解读入情入理,入丝入扣,加上他那通俗、生动的叙述语言,使他的书读来既趣味盎然,又让人对历史的种种吊诡之处一唱三叹,掩卷不能释怀。

图书封面


 帝国政界往事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条)

  •     这是我读过的最好的历史书籍,不是简单的历史白描,也不是简单的批判。独到之处在于从人性与文化的层面分析历史人物的背景、心态和文化传承,从而揭示历史事件的可能形态,加上他那通俗、生动的叙述语言,使他的书读来既趣味盎然,又让人对历史的种种吊诡之处一唱三叹,掩卷不能释怀。特别是对于世俗中传唱的英雄人物比如袁崇焕,不是简单歌颂式的描写,而是客观地解读;其历史发展过程的关键点清晰明了。好书!
  •     引子 作为一个汉族人,幼时每每想到明亡清兴,都会感到气沮,为什么如此大的明帝国竟会被一个小小的部落所灭,可以说,这已不是小蛇而是一只蚂蚁吞掉了一头巨象。明朝是最后一个汉人封建王朝,清朝是最后一个国人封建王朝,中华古代历史悠悠5000年,以此两者做结,阴阳际会,生成一幅动荡纷扰、惨烈雄浑、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让我们将目光投向明末清初,画卷上金戈铁马、折戟沉沙,豪气干云、荡气回肠……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一个小人横行的时代;这是一个铁血壮烈的时代,也是一个猥琐阴晦的时代。这一时期真可谓天地为炉日月为功,阴阳如炭万物为铜,上至君王皇上、下至名臣良将,几乎投身于此的每一个重要人物,都被历史架在炽热的炭炉上烘烤,有的壮志难酬,有的功未成身先死,真正独善其身全身而退的寥寥无几。时光荏苒,一切俱往矣。但真正值得考究的仍是令我幼年困惑的本能问题,为什么大明帝国——一个如此成熟、富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饶、自我感觉又如此之好的国家,怎么就会被一个人口还不到自己的百分之一、文化发展刚刚离开渔猎时代、起家于穷乡僻壤的半原始部落,搞得如此之狼狈,最后竟至万劫不复?人类一思考,历史就发笑……一、明清优劣势之PK要打赢一场战争,最起码的一点就是要知道自己与敌手的优劣势在哪,然后根据具体情况扬长避短,化不利为有利。明清双方,都有十分明显的优劣势,而且己方优势往往就是对方难以弥补的劣势,同样,己方的劣势也往往就是对方十分强大的优势:1.清朝的优势与明朝的劣势 和历史上的其他渔牧民族一样,建州女真的生存环境比较恶劣,对内他们要进入深山老林采参射猎,要应对虎豹野猪这样的猛兽,对外还要与其他的女真部落进行争斗。就像《狼图腾》中讲的那样,严酷的生存环境是最好的老师,逼得每一个女真人自小练武,精于骑射,14岁男子就视为成年,可以独当一面。同时,为了获得最大的射猎成果,女真人经常组织起来共同围猎,围猎时的纪律非常严明,违规者甚至可被临时选出的围猎头领处死。这哪里是乌合之众,分明就是一支彪悍的军纪严明的潜在军队。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建州女真只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人出现,将他们组织整合起来,他们就能爆发出巨大的能量。这个人很快就出现了,他就是努尔哈赤。政治上,努尔哈赤实行八旗制度,各旗旗主一同议事,政治上较为民主,决策效率高,没有扯皮掣肘之忧。军事上,女真人的单兵素质已经极高,偏偏努尔哈赤又是一个军事天才,他的兄弟子侄也都不是孬种,各个都能打仗。干柴遇到烈火,形成了更加猛烈的破坏力,努尔哈赤用了36年时间基本统一女真,解决了内部问题,然后掉转枪口一致对外,大明帝国的脖颈上出现了一丝凉意。清朝的优势正是明朝的劣势。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大明帝国逐渐日薄西山,军户制度注定一家人世代为兵,士兵态度消极,军纪废弛,将领吃空饷喝兵血的情况很严重,明军战斗力尤其是野战能力极其低下。努尔哈赤崛起时正值万历当政,这个叫人无语的皇帝在位48年,30多年不理朝政,手下官员自己跑了都不管,真真令人发指(这样一个人,被灰熊猫视为超过康熙的一代明君,我也无语)。军事上,明朝实行以文制武政策,就是文官是军事一把手,具有决策权。可想而之,一群死读书的腐儒打起仗来,如何能是身经百战的努尔哈赤的对手。明朝政治也开始糜烂,群臣只顾自己利益,互相攻讦斗嘴,决策的执行力极低。更为关键的是,努尔哈赤早早就把明朝当作了自己的假想敌,而帝国上下30多年来恍然若梦,有如行尸走肉。2.明朝的优势与清朝的劣势明朝的优势也是极其巨大的,首先是人口。明朝后期,人口大约有一亿,军队超过百万,这对建州女真来说不啻为天文数字。巨大的人口意味着兵员的无限补充能力,女真人再能打,即使是1:100的交换率,对于只有6万兵的努尔哈赤来说,也足以使他亡族灭种了。兵器上明朝拥有火器和大炮,这应是一个相当巨大的优势,但由于帝国政治之种种不肖,令这种优势几近荡然无存。外交上,明朝是天朝,周边部落属国多数附庸支持,而建州女真则是强敌环伺:外部方面,除大明外还有蒙古、朝鲜(明朝最坚定的支持者),朝鲜一直对其不肯承认,虽有几个蒙古部落与其通好,但也是见人下菜碟,一旦战事失利,对方不倒打一耙就算不错;内部方面,还有叶赫这样的死仇。对女真来说,他们既死不起人,更输不起仗,否则就会陷入极端被动的局面。可以说,建州女真最开始的处境是极其困难的,可谓捉襟见肘,四处受制。如果不是明朝政治太过黑暗,一而再再而三的犯下大错,女真的崛起只能是一个梦。二、领袖之PK——一群“明君”与一窝败家子的较量明清双方都有巨大的优劣势,接下来就要看双方的领袖如何运筹帷幄,化被动为主动,变劣势为优势了。可惜的是,这场至为关键的较量竟是一边倒。题目中的明君之所以打引号,是因为前清数代领导人中,有的并非君王,如多尔衮;有的并非有道,如努尔哈赤。但是,从努尔哈赤到乾隆,六代领导人基本都是勤于国政,属于能干事的,这才奠定了清朝268年的国运。即使到了清朝末期,也没有特别令人无语的皇帝,最多就是资质平庸,能力有限,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知所措。对于倒数第二个皇帝光绪来说,他的皇帝其实是白捡的,吃喝玩乐不就得了,操什么闲心呢?但他依然有勇气发动戊戌变法,自上而下进行改革,这说明他是有责任感的。与此相比,明朝皇帝则实在有些不像样:正德成天就知道玩;嘉靖重用严嵩;万历为了福王和群臣赌气,30多年不理朝政;天启是有名的木匠皇帝,朝政为魏忠贤把持;只有崇祯勤政,可惜暴虐无常,在位17年换了50个大学士(类似于宰相或副宰相),14个兵部尚书,杀死或逼得自杀的督师和总督有11人,巡抚12人。大明灭了是南明,弘光帝依然混蛋,成天就知道抓蛤蟆配春药,他的皇帝也是捡来的,所以不玩白不玩,白玩谁不玩?这样的德性,说他一句“荒淫误国”都太抬举了。清朝这边却是稳扎稳打。其实努尔哈赤的境界很一般,他就是一个杀人放火的强盗头子,他领导的建州女真就是一个杀人放火的强盗集团。但与明朝皇帝相比,他依然要强的多。我只说一点:努尔哈赤发动伐明战争时已经60岁了,对于70岁便已古稀的古人来说,对于60岁退休的现代人来说,60岁还蹦跶个什么劲?何况,努尔哈赤当时从明朝获得了相当高的品级和待遇,完全可以舒舒服服过日子。可他偏不,非要冒着亡族灭种的巨大风险,打这场看上去简直就是找死的战争。自古以来,成大事者,确实与众不同。把清朝纳入正轨的是皇太极。这是一个堪比汉人任何一位有为帝王的狠角色,他军事才能不逊于其父,政治才能更是远远超出。在皇太极的治下,建州女真建立了大清朝,由松散的部落转变为强有力的国家。皇太极开始重用汉人,禁止屠城,收揽人心,女真人开始有了长远目标和方略,不再奉行以往“抢一把就跑”的流寇主义。接下来是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努尔哈赤的运气真是好,生出了这样两个争气的儿子。清兵入关定都北京,所得成果已经远远超出他们的预想,很多人都像他们的祖先一样,满足于获得半壁江山,只有多尔衮把目光投向了整个中原,南明终于未能获得喘息之机,在苦苦挣扎中被绞杀。三、运气之PK ——好运气坏运气,终究只是运气足球场上要赢得比赛,除了以实力为基础,有时也需要一点点运气。对于胶着交战的两军来说,一个运气可能会明显或非明显地影响战争,左右战局。但运气毕竟只是运气,关键仍在人为。回顾数百年前的明清之战就可发现,对于清朝来说,有些好运气是天赐的,有些好运气则是明朝白送的。1.努尔哈赤的好运气努尔哈赤的第一个“好运气”,就是他的父亲和祖父被李成梁的军队误杀了。真是冥冥中自有天定,你说这么多女真人,误杀谁的父亲祖父不行,怎么偏偏就让心怀大志的努尔哈赤给赶上了。或许是为了还人情,30多年来李成梁一直与努尔哈赤保持着一种尽在不言中的暧昧。李成梁是明后期的一位猛人,这位老兄镇守辽东,打仗原则是谁出头就灭谁,打得蒙古女真那些大部落哭爹喊娘,可他就是不动努尔哈赤一根毫毛,在他的护佑下,努尔哈赤逐渐发展势力成了气候。待李成梁一死,努尔哈赤便起兵反明,帝国上下根本就没意识到,这场战争早在30多年前就已经开打了。努尔哈赤的第二个好运气,就是在他起兵伐明之时,他和他的对手都丝毫没意识到,双方的在武器装备上的差距根本不是一星半点,而是整整差了一个时代。当时,明朝已经拥有了世界上最为先进的、近代意义上的枪和炮,这些武器的威力不用多说了吧,看看自鸦片战争后清朝一次次被打得人仰马翻,就会明白一个道理: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可以这么说,但凡明朝对这些枪炮火器有一点点认识,稍微上一点点心,努尔哈赤和他的族人们,包括睿智的皇太极和强悍的多尔衮,可能早死上100回也不止了,康熙乾隆也根本没机会呼吸一口人间空气,历史将全面改写。可惜,这只是猜想。事实是,偌大一个明朝,除了戚继光、孙元化和袁崇焕,几乎再没人仔细审视一下这种足以改变世界的武器。朱棣的神机营、抗日援朝时使用的弗朗机,似乎从没在明朝君臣的脑海中留下印象。于是乎,在火器的制造上没人关心无人过问,用料没有统一规格和标准,没有责任追究体制,监造者可以偷工减料中饱私囊,制造者也懒得花费心思,反正干好干坏一个样,于是乎,这种先进的火枪火炮变成了军士们手中的定时炸弹,人们不知道它会不会炸膛以及什么时候会炸膛,因此使用时都尽可能的离远,命中率大打折扣。更可悲的是,朝中大臣出于斗争需要,常常会在火炮身上做手脚,令其发生事故,借以打击政敌。尤为可悲的是,其实戚继光已经摸索出一条路径,将屏障、火铳、火炮有效组织起来之后,是可以打垮骑兵大兵团的,可是这些宝贵的战术思想却被帝国有意无意的遗忘了,因为皇帝不喜欢张居正和戚继光,由此可见,因人废言和因言废人在我们这个国家中具有多么悠久的历史。努尔哈赤的第三个好运气,就是生了两个很牛很猛的儿子,但还是那句话,运气只是运气,关键在于人为。在后面我们会看到,清朝是如何将这一好运气转化成具体实效的。2.明朝的好运气和坏运气明朝最大的坏运气,应该就是出了这么一帮不成器的皇帝,上面已提过,略过不表。其次就是天灾。有人说明朝其实亡得很冤枉,因为中国气候在明末进入了一个小冰河期(从1580年开始)。我国历史学家的考证证明,这个时期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冷的时期。受此影响,万历、崇祯年间,旱灾变得越来越频繁,大旱之年的比率也在增加。从万历中叶开始,旱灾竟持继了70年之久,这对于一个以农业为本的国家来说,完全是致命的打击。农民本来就过不下去了,万历还玩命地抽税,到了崇祯,为打满清又加了辽饷。于是乎农民们就起义了,出现了李自成和张献忠这两位明帝国的魔星。据说,李自成打北京都没费劲,因为华北爆发了大规模鼠疫,守城士兵都元气大伤。如果真是这样,或许真应了那句话:“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除此,我没有别的好说。明朝也有好运气。上面说了,明朝兵制是文官领军,按说一堆书呆子中到哪里去找良将呢?毕竟帝国人多势众,根据概率学,总会有几个基因变异无师自通的异类冒出来。明朝的运气真不错,一下子冒出了三个——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如果细算,洪承畴也勉强算一个。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起初明朝还是有底子的,前面说了清朝那么多优势,可就这三个人,就给努尔哈赤和他的继任者造成了很大的麻烦。熊廷弼稳扎稳打,练兵屯田,努尔哈赤不敢进犯;孙袁联手经营宁远山海关一线时,努尔哈赤又是4年不敢进兵;到了袁崇焕独当一面之时,努尔哈赤打了人生中首个大败仗,皇太极也同样受挫,山海关四百里外固若金汤。可是……中国历史为何总有这么多无奈的“可是”,诚如当年明月所说,我们最大的历史教训,就是从来没有吸取过历史教训。……可是三人没一个有好结果:熊廷弼被传首九边,就是将人头送边关让人传阅;孙承宗罢官回乡,最后率领全家老小对抗清兵,以身殉国;袁崇焕就更不用说了,身受千刀万剐,每一片肉一两银子一块,都被北京市民分吃干净。此后不久,明朝开始崩盘。“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据说这是袁崇焕的《临刑口占》,一代忠臣名将,为国鞠躬尽瘁,直到今天仍然饱受非议,让人唏嘘感慨。但对于明帝国这样的皇帝和政府来说,它怎么可能“不愁无勇将”?“忠魂守辽东”,凭它也配?四、选举之PK——成也民主,败也“民主”上面说到,努尔哈赤生了两个十分优秀的儿子,但问题是,用什么来保障一个确实优秀的王子能够被选为汗王?由此延伸的一个问题是,对汉家王朝来讲,为什么明君总是寥寥可数,而且大多是开国之君?为什么越往后发展,好皇帝就越少?一个很吊诡的现象:越是荒蛮原始的部落,其领袖选举原则竟越近似现代民主;越是成熟文明的帝国,选举原则却越是看似不可理喻。对于汉族皇朝来说,选举接班人的原则是立嫡不立长,立长不立贤,立贤不立爱。这里面除了第三条原则说得过去,前两条都很荒唐,可对于当时的人来说却是理所应当。孔夫子害死人哪!这意味着,一个人能否当上皇帝,只取决于他是否运气好——能够托生到皇后的子宫当中,以及他是否够迅速——抢在第一时间来到人世间。除此之外,至于他是流氓还是玩闹,是弱智还是傻瓜一概可以不管。虽然不合理,但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作为一个成熟的汉家帝国,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其政务运作方式已经井然有序,臣工各司其责,运转自如。此时无需皇上开拓疆土打理江山,只要做个守成之君就好。在这前提下,正如当前我们要求的,稳定压倒一切,皇位的交接原则一定要清晰、透明,可以量化,大家都看得见摸得着,以免横生事端,引发变乱。这样一来,以血统和年龄为基准就是一个最佳选择了。否则,皇子贤与不贤何人评定(何人敢评定),谁说了算(谁敢说了算)?游牧部族则不然,他们生存环境恶劣,周围强敌猛兽环伺,因此一定要选出一个强悍有力的带头人领导大家。让一个孩子或者懦夫当大汗,对他们来说是不可想象,因此选举首领的方式一定要体现整个部族的意志,符合集体利益。例如契丹族,他们选出可汗后,每三年就要召开“世选大会”重新选举。女真八旗也是如此,这是一个崇拜英雄崇尚军功的民族,要当大汗,请拿实力说话。值得一提的是,努尔哈赤确立了一个类似贵族共和制的政体,他虽是后金汗王,但并不能乾纲独断,他的权力只相当于一个和硕贝勒(旗主),族中大事由汗王和八个和硕贝勒共同商议。努尔哈赤还规定,将来汗王要从八个和硕贝勒里选,和硕贝勒如果表现不好,可由其他亲族子侄替换;汗王如果表现不好,八个和硕贝勒同样有权换掉他。这是一个极为重要而深远的决定,理论上讲,汗王的遴选范围扩大到了所有亲族子侄,因为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因表现突出成为和硕贝勒,进而参选大汗。至少,想当大汗不是什么要命的事情(对汉人来讲就极为要命了)。这可比汉家王朝在一棵树上吊死要机动得多、灵活得多,视野也开阔的多,努尔哈赤的两个儿子,皇太极和多尔衮就因此大受其益。努尔哈赤死后没有留下遗嘱,大贝勒代善的两个儿子对他爹说,皇太极是新汗王的最佳人选,代善立即点头称是,父子三人极力推举皇太极登位。可实际上,代善父子当时手握两红旗,实力最为雄厚,可他们却主动放弃了争夺汗位。在他们的努力下,阿敏和莽古尔泰也支持皇太极,由此,女真人选出了最合适最优秀的第一任接班人,这是选举制度的胜利。事实证明,这个皇太极无论是智谋还是武略都极为出色,即使是袁崇焕也斗不过他。看上去袁崇焕赢了一阵,但在之后的周旋中一步一步被皇太极牵着鼻子走,越来越被动,最终被玩死。当然皇太极本就智商极高,再加上可以调动整个清朝的军事政治资源对付袁崇焕,实以一国之力对一人。而袁崇焕根本难以得到朝廷与皇帝的支持,而且还经常遭到后方的掣肘与中伤,斗不过皇太极也很正常。皇太极暴死之后也没留下遗嘱,清朝内部大乱,多尔衮的两白旗与豪格(皇太极长子)的两黄旗为争皇位一触即发,几乎酿成清朝的分裂。但另一个吊诡的现象出现了:几乎都是莽人武夫的女真人,在关键时刻总能以大局为重,达成妥协,避免对国家民族的更大损失;而满腹经纶的汉族知识分子(例如东林党),却总想着把对方整死,既导致朝政大乱,又逼出了一个阉党,自己给自己制造了掘墓人。世间种种,两相对比,真不知是造物弄人,还是历史戏人。如果按照汉人的规矩,多尔衮根本没资格争皇位,人家皇太极儿子一大堆,长子豪格理所应当即位,你多尔衮起什么哄啊?可根据努尔哈赤制定的制度,多尔衮争皇位是合理合法的,谁也说不出个不字,这就是多尔衮受益之所在,至少他有参与的机会。想想汉家王朝,不知多少有能力的皇子就是因为没有这个机会,而被埋没世间无人识。只是历史发展到这里已经有了微妙的变化:清朝在急剧封建化的同时,思想也开始封建化。皇太极的臣子们极力要求选出一个皇子做皇上(开始不学好了),多尔衮由于准备不足,被埋伏好的黄旗兵包围,与皇位只差一步。无奈之下,多尔衮作出妥协,同意立皇子为帝,但不是豪格是福临,他就是未来的顺治帝。多尔衮退而求其次,做了摄政王,当起了不是皇帝的皇帝,并指挥清军南下,最终一统中原。历史发展到明朝晚期,貌似政治上也很民主,这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文官集团,大家合起伙来“欺负”皇帝,不遵旨骂几句都是小意思,皇帝也不是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成天很郁闷。在立嗣的问题上,万历同样遇到了“民主”问题。他想立心爱的福王为太子,遭到了以东林党为首的文官的一致反对。万历无可奈何,赌气闹了罢工,30多年不上朝,可最终还是拗不过,只好立长子为太子。看起来这是“民主”的胜利,可实际上根本就是扯淡。因为群臣捍卫的依然是立长不立幼的原则,他们才不管福王有才还是无才,准太子有德还是无德,其实质与清初优中选优的精神相差太远,根本就是背道而驰。幸好福王也不是什么好鸟,显得东林党们好像很正确,但如果福王真是个人物,则又是一出扼杀的悲剧。但清朝也很快倒退了,顺治之后,努尔哈赤的选举原则就被扔进了故纸堆。顺治运气好,听从了汤若望的意见,选出了一个“千古一帝”。康熙选太子方式的失误,客观上形成了一种自然选择的局面,从中脱颖而出的雍正倒也精明强干,此后的乾隆是清朝的最后一次好运气。自从雍正确立了密匣传位的方式后,清朝皇帝的交替就越来越顺畅,但皇帝也越来越平庸了。由是观之,民主这个东西,还真不是好玩的。结语:洋洋洒洒,不知不觉写了近一万字。上面是从几个宏观大面分析明亡清兴的得失,足以决定成败,细节就不多加探讨了。但历史真是很奇怪的一个东西,人们说读史可以明智,可以吸取教训。中国又是一个重视记史的国家,史书可谓汗牛充栋,可我们依然看到,中国历史仍在周而复始不断的轮回,每一个封建王朝都几乎以同样的方式消亡,皇帝身旁总有小人得志,忠臣良将总是不得好死。岳飞被冤杀了还有于谦,于谦被冤杀了还有袁崇焕,下场一个比一个惨烈,直到超出我们想象的极限。“我们最大的历史教训,就是从来没有吸取过历史教训?”这究竟是为什么?几乎每一代君王也都在研读史书,吸取教训,并进行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改革。但我觉得,能改的始终都是表面的东西,一定有什么东西是当权者无法改的,而正是这种东西导致了历史的轮回不息、屡蹈覆辙。我以为,这种东西就是人本身的人性、欲望和难以跨越的局限。例如,朱元璋为了消除相权对君权的威胁,取消了宰相。但这举动是违反内在规律的,设立宰相是基于一个矛盾,即皇上时间精力的有限性和政务的近乎无限性,这决定了皇帝只能抓大放小,将一部分具体工作交给宰相完成。朱元璋的改革只对他本人有效,因为他是一个工作狂,他可以批阅堆积如山的奏章,但他的子孙做不到这一点,他们要享福要玩乐,祖制不能改,那么就变通一下。很快,宰相重新出山,只是换了个名字叫首辅。再例如,明朝皇帝为什么总是有太监作祟,难道皇帝不知道他们心怀叵测吗?但从人性的观点,皇上自幼在深宫长大,从小由太监们伺候,太监对他又是百依百顺,相对而言文官则这不许那不让,给出很多条条框框。那么如果你是皇上,你跟谁好?如果皇上要和文官集团角力,他会拉上谁?再例如,女真初期各旗旗主与汗王共同议事,固然民主,但这种制度不可能保持长久,随着封建化进程的加剧,皇帝自然希望乾纲独断,群臣也必然开始学习察言观色。对皇太极来说,他再英明,也脱不了个人的历史局限,他始终还是将称帝视为人生最高目标,这是他的欲望决定的,也就决定了他最终逃不了一个封建帝王,清朝逃不了一个封建王朝的归宿。对清朝来说,它的成功基于明朝制度的腐朽,可击败明朝后,清朝只能对这套腐朽的制度予以全盘吸收,从而沿着明朝覆亡的道路继续走下去。这简直就是历史对人类的一种调戏,一种挑逗。乾隆活着将皇位让给儿子,在中国历史上很罕有,但那是出于对自己誓言的敬畏。与之相比,同时期华盛顿主动辞去总统职务,才是民主精神的自然体现。因此我说,即使清朝没有灭亡明朝,明朝也难以发展成资本主义社会,因为民主共和这套理念不可能在君权至上的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明清两朝究竟哪个好,现在争得很厉害。我觉得,清朝能够立国268年,自有其可取之处。看过一部电视剧《长河东流》,该剧有几个情节还是有点琢磨头儿的。一是多尔衮杀了一个向皇上说谎献媚的太监,剧中他说,就因为有赵高敢指鹿为马,才有秦朝二世而亡,我深以为然。个人一直觉得,元清之所以战胜宋明,异族之所以战胜汉族,有一点深层次的原因可能就是,异族文化浅陋,但保持了一种原始而勃发的生命本真,这种本真使他们能够找到自己的方向。举个例子,谁的军功大,谁的封赏就多,这是毫无疑问的。可在汉人皇帝那里,可能因为文化太发达了,很多事情走向了反面,功劳往往成为杀身的根苗,因此萧何不得不自污其身,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反过来,当汝阳王因为军功大而丢了兵权的时候,元朝离灭亡也就不远了。第二个就是剧中孔有德纪念抗清官员瞿式耜,孝庄却不予怪罪。不管是不是史实,应该说,满人的这番气度、眼光还是值得称赞的。历史上,康熙曾昭令表彰前明忠义,也就是对当年那些提着脑袋和他们拼死作战的人予以褒扬。想想张灵甫、戴笠等对抗日有功之国民党人士至今还被妖魔化,就可以体量到做到这一点并不是很容易。
  •     最近两日都在读李亚平的《帝国政界往事》系列之前清秘史——《入主中原之路》和《历史的拐角处》,写的是明末清初的历史。有情节的东西读来总是轻松,不知不觉读了一本半了,料想如无意外,明早即可解决。早先读过这一系列的明史,那还是在《明朝那些事》之前,颇感觉叙述详瞻,语调轻松诙谐,有些新意。摘录一段我以为写得相当精彩的评价和朋友们共享一下:就像我们到目前为止所不听看到的那样,两千多年的帝国史告诉我们:每当我国皇帝的龙椅上坐着的是一头猪时,皇帝的部下中不是猪的那一部分,就会被迅速淘汰出局,比如熊廷弼、袁崇焕、卢象升、孙传庭等等;剩下的就会集体表现的比他们的万岁爷陛下更像猪,比如这位吴阿衡总督。使人们有充足的理由由衷的感叹上梁不正下梁歪这句成语的精当准确,这种局面要想扭转,常常需要帝国将自己的能量耗尽,或者上帝出面干涉,譬如令那头猪死掉,才有可能做到。不幸的是,中国人从来没有学会如何防止这一局面的出现。通常的情形是一头猪死掉后,新上来的还不如前面那位,在前任打下来的让人已经觉得糟不可言的基础上,后来者时常有本领坏得超出人们的预期,使人们一再感受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恐惧。中国人一代代聪明才智创造出来的政治架构和人生准则——譬如宗法制度或孔孟之道、三纲五常等等,为猪们甚至更坏的畜生们走上龙椅,铺设了一条康庄大道,于是,这个民族和社会,常常需要为此付出极其沉重的代价。我发现啊,现今这世道,很多领域专业的都干不过业余的,比如历史,市面上大行其道,风靡一时的读物皆非专业历史专家所为,都是些本行并非历史的业余人士或半业余人士的杰作,从吴思的《潜规则》、《血酬定律》到当年明月的《明朝系列》,从赫连勃勃大王的《帝国系列》到李亚平的《帝国政界往事》系列,据我所知,诸位写家无一是历史界专业人士。这一系列作品掀起了一股历史阅读的高潮,书店里历史类书籍总是摆在极其显赫的位置且规模颇大,为全民普及历史立下汗马功劳——当然不仅仅是普及,对相当一批如我者而言,在轻松地阅读中会进一步加深对“以史为鉴,可以见兴替”的深刻理解,由此生发出许多感慨和对未来不确定的预期。根据自己的经历,私下以为,历史读多了,两个后果显而易见——一是可以看穿许多事,即所谓“兴替”,会比较冷静的对待一些旁人看来惊天动地喧闹无比却实际上在历史的大舞台上也不知演了多少回的情节,因为历史的经验已经足够让我们知道开篇和结局——紫霞仙子猜中开头无法猜中结尾的的悲剧在中国的历史上似乎不会发生——其实,猜不猜也就难么回事儿了,真命天子踏着五彩云霞来到人间,勤政爱民,天下来归,这是开头,不管中间咋样,结尾是一个——李亚平先生说的很清楚了,“当龙椅上坐着一头猪的时候……”在这个反反复复的故事中,充斥着好人和坏蛋,或是流芳千古或是遗臭万年,最倒霉的是老百姓——我很欣赏于右任先生的诗“风虎龙云亦偶然,欺人青史话连篇。中原代有英雄出,各苦生民数十年。”二是极易堕入历史虚无主义——想到了高尔泰的一段话:“我常常在山顶独坐,默对宇宙洪荒,看茫茫砂石上蓝色的云影不息的奔腾,庭这些石头无声的话语。它们告诉我亿万年前这里曾是海底,告诉我亿万年不过是一瞬间,告诉我无限时空中这一瞬又等于无,告诉我没有永恒没有刹那物与我都是虚幻的流影……”不知道别人如何,反正我有强烈的感受——由此带来的好处是,对什么都看得淡,看得轻了,而也只有看淡看轻,才能“不执”,才能“放下”,才能真正做到“让生活回到生民本身”。如此,极易被人指斥为“老朽”,特别是如我这般年纪还不算太大的人,中书毒太深,容易成为“另类”——过了在乎这个的年龄了,老朽也罢,另类也罢,我自“八风不动,稳如泰山”,静观风云变幻。

精彩短评 (总计73条)

  •     很喜欢书中叙述的内容
  •     不如宋史写的好
  •     还不错。
  •     这个系列的书比正史好看不少,高中看完系列前面几本,这个得看完
  •     保持一贯水准
  •     虽然通俗,也有一些制度性的探讨,还启发我写了一篇文章。
  •     帝国政界往事关于前清的两本尤为精彩。有配套的纪录片也非常不错。明末朱家真不配有更好的结果,正可谓:自作孽,不可活。
  •     这本书的内容与《明朝那些事儿》的最后一本基本一致,各有侧重而已。
  •     虽然业余,但是很好看,
  •     好书
  •     2010年读完电子版;2011年读完纸质版。
  •     以前看过《帝国政界往事》的大宋和大明系列,只能用震撼来说明当时的阅读感觉。现在又出了前清系列,看得非常的过瘾,知道了什么才是“细节就是魔鬼”,那些百家讲坛上说的就很是肤浅了,说康熙是中国第一个不修建长城的皇帝是何等的英明芸芸,都是扯淡!秘密就在于,此时红衣大炮已可从容御敌。从这个细节中可以看出,之前的历史研究,如果不是学究想当然,又或者是跪着研究的话,就是不负责任讨好出版界的所谓研究了!有些读者认为只有研究过所谓的善本等才是有功力的说法,完全是自欺欺人。“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句话真是太震慑了人心了,试问如果没有过往的“人多力量大”和“英雄母亲”以及梁漱溟的被批斗,中国哪来这么多人!这13亿、14亿的人哪,完全是当时决策者的愚蠢所致!须知,解放时才四万万同胞啊!!
  •     个人猜测性评论逐渐增多 或许如作者自述,当成是读书报告比较确切
  •     有些黄仁宇的痕迹,但叙事多于对制度的探讨。
  •     不如以前读的宋代帝国政界往事写得好。好多地方描述不能自恰,人物当然有多面性,但不要写得好像作者跟着精分了一样。
  •     通俗易懂的历史,可以很好的了解那一段历史
  •     历史就是不断重复,你以为自己开始特别的时候,其实已经开始俗套了。整本书都在表扬皇太极和痛批弱弱的晚明。四星
  •     帝国政界往事
  •     :
  •     作者很喜欢满清和皇太极 拔的太高 不喜
  •     作者显然是把历史当成抒情散文来写了,史实太少,私货太多,好歹司马光也要在文章后面注上“臣光曰”。
  •     相比之前写大宋的,这本书的整体质量下降不少啊!
  •     比宋朝的差多了。
  •     李先生的书很好看,而且令人喜出望外的是有作者的亲笔签名
  •     只能算是还行的历史书,因为作者往往自以为是的认为某些是史实,并对别的历史学者匿名做笔伐。其实自己也未做过严谨的治学。就难免在个别地方流于戏说了。另外,对于历史人物,也是口诛笔伐的多,正面肯定的少。这种时不时流露的傲慢语气,在一本说历史的书里面,实在有点让人不敢恭维。
  •     12.7 看着挺爽的,同名纪录片也很带劲。
  •     不如纪录片精彩
  •     作为帝王将相家史和通俗读物,从政治角度的明亡清兴
  •     平心而论,写的不错,比一些历史小说好几百倍。但是想达到黄仁宇先生的高度,还差不少。
  •     老板要买的,不错。便宜。
  •     前天送到的,看了开头两章,感觉不如大宋和大明的那两本了,呵呵。不过我还是会看下去的,也许后面会精彩。
  •     一个王朝走向末路的时候,总会发生一些脱离逻辑的事情…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由于作者漫天撒网的叙述方式,令对前清历史不是那么清楚的我微微有点时空混乱感。
  •     见解独到,言语生动不枯燥,学识渊博。支持李亚平教授!
  •     文笔略逊于明朝那些事儿,有的文字意思反复说了几遍,但是在明末清初一块弥补了后者的许多空白,还原真实,值得一看
  •     隨便看看還成。建奴本不足懼,惜乎大明自萬曆至天啟,或自視甚高,或恰逢小冰川,或用人不當,隨使通古斯滿夠乘勢成事,此天命哉,非人力可違。只是可惜了3朝精英玉石俱焚。
  •     在血腥和杀戮中建立的政权,只有血腥和杀戮方能维护。但历史总是不断重复,金台吉在自焚前曾说,就算我叶赫那拉氏只剩一个女人,也要灭你爱新觉罗,于是数百年后,叶赫那拉·杏贞横空出世让一语成谶。
  •     明朝有太多拯救自己的机会,也有足够的人才和军事实力,但当权的人只知道权斗,不问国家前途,所以人才无法施展。皇帝虽然是至高无上,但也需要人为他办事,办事的人不和,一般的皇帝也没办法。
  •     确实有自己的见解,且叙述很冷静!
  •     此版和我买的目录不一样,它和电视版是一样的,为何要改呢
  •     买了很久的书了,现在才写评论书的纸张还不错唯一不好的就是在199页处纸被揉搓坏了,估计应该是印刷出厂时没有检验好吧。作者李亚平如果喜欢看他的书,应该知道他之前写过几本书也是关于帝国政界往事系列的,比起明月迷来李亚平的文字显然没有那么风趣,难怪有的人说读不下去,当然对于喜欢历史的人来说又另当别论了。题目写了是前清秘史-我想读者应该可以从中读出与平时所看的历史书不同的意味来,从多尔衮到雍正。历史方面的书读得不多,就几个作家的,李零,李亚平,黄仁宇等,如果要读首推是黄仁宇先生了。李亚平分析某一位人物时,并不是单纯的从历史的原因来解读,有时也会加入一些心理学方面的分析方法来得出一个人他的性格成因以及这种性格对他日后的影响,感觉挺好的。
  •     李亚平这个说书的~
  •     有意思
  •     三星半吧
  •     喜欢!还有喜欢ugg的,价低!可以找我!575724889威信
  •     很多质疑介入点非常恰当…
  •     很好很好,正版正版!
  •     还没来得及看,不过李亚平先生的书是很不错的
  •     历史的吊诡之处,常常在于转折刹那间的无奈。
  •     2008年四月买的书,和另一本在历史拐角处是同时买的。之前也说过了纸张是特别舒服的那种,印刷质量也好。喜欢李亚平的书喜欢他的文字喜欢他对历史那种严谨的态度书不在多,多产的作家并不一定就是好的对历史负责对读者负责才会是一位真正的好作家好的历史学家这本书是从努尔哈赤写到皇太极,其实历史还是那段历史,关于此类的书比比皆是,不可能每本都读,也不可能重复去读,挑选其中一些你喜欢的作家写的书是最明智不过的。
  •     为什么一个游牧的民族征服了有上千文明的国度。
  •     这本书和《历史的转角处》是姊妹篇。建议一起购买。就像很多人喜欢用名牌的产品一般,我们也喜欢读李亚平先生的书。之前两本《帝国政界往事》即“宋、明实录”都已经看完,感觉相当不错。作为吴思的同学,吴、李二人的书可谓各有千秋,吴侧重于史观,李侧重于史识。... 阅读更多
  •     好看,简洁写法,中立立场。
  •     姑且看看~
  •     不如写宋朝那本好!
  •     百家讲坛式讲史,主观性叙事,情绪化论述,对历史人物随意道德评判,利用自己所处时代的优势苛责,这都是史学的大忌啊。
  •     我看的是北京出版社的《帝国政界往事之大清秘史-入主中原之路》,可惜豆瓣上没有此书。
  •     写法与万历十五年类似,还不错
  •     别玩了!加我【衣舞期期菱舞衣期散菱】教你利用空闲碎片时间手机或者电脑整点小票票花 别玩了!加我【衣舞期期菱舞衣期散菱】教你利用空闲碎片时间手机或者电脑整点小票票花
  •     一本好书,毋庸置疑的好书,值得一读
  •     北京卫视正好在放这个纪录片,昨天看到了袁崇焕那一段,跟自己以往的认识有很大不同,挺有意思的,买来书可以慢慢看了。
  •     无疑,还是一样值得推荐!尽管我着实对努尔哈赤没啥兴趣,看得快睡过去了……
  •     书拿到手,设计印刷纸张太差了,仿佛农村读物,李亚平有些自以为的客观,特别喜欢用“凭心而论”,好象别人都不是凭心,更可笑的是,喜欢用“可能.....”这就更无法理解了,既然讲历史,就该拿出真才史料,阎崇年先生无论观点如何,著书严谨,出处详实,另人有疑可考,李亚平则完全是嘴痛快了就得的架势,用感性掩饰一些自己的弱项。这书感受不是很好,当娱乐看看吧。
  •     还行,对史实部分评价与明朝那些事相反
  •     行文啰嗦
  •     长太息以掩涕兮
  •     親們打扰一下,繁忙的天貓小店需要臨時人手,日賺80-150,需要親們熱情大方,積極向上,做事嚴謹!適合空餘時間比較多的親們。上班族,學生,全職媽媽,,,等,有興趣的親們加我扣:134-7329-155
  •     对一本历史书而言,废话太多了。我比较适合资治通鉴
  •     对清史有点了解的人都不用看这书了
  •     作为一个汉族人,幼时每每想到明亡清兴,都会感到气沮,为什么如此大的明帝国竟会被一个小小的部落所灭,可以说,这已不是小蛇而是一只蚂蚁吞掉了一头巨象。 明朝是最后一个汉人封建王朝,清朝是最后一个国人封建王朝,中华古代历史悠悠5000年,以此两者做结,阴阳际会,生成一幅动荡纷扰、惨烈雄浑、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让我们将目光投向明末清初,画卷上金戈铁马、折戟沉沙,豪气干云、荡气回肠……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一个小人横行的时代;这是一个铁血壮烈的时代,也是一个猥琐阴晦的时代。这一时期真可谓天地为炉日月为功,阴阳如炭万物为铜,上至君王皇上、下至名臣良将,几乎投身于此的每一个重要人物,都被历史架在炽热的炭炉上烘烤,有的壮志难酬,有的功未成身先死,真正独善其身全身而退的寥寥无几。 时光荏苒,一切俱往矣。但真正值得考究的仍是令我幼年困惑的本能问题,为什么大明帝国——一个如此成熟、富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饶、自我感觉又如此之好的国家,怎么就会被一个人口还不到自己的百分之一、文化发展刚刚离开渔猎时代、起家于穷乡僻壤的半原始部落,搞得如此之狼狈,最后竟至万劫不复? 人类一思考,历史就发笑……
  •     网络兼只,在校学生~上班白领~带宝宝妈妈,只要你们有空闲时间想利用这个时间挣点钱都可以来了解下,绝对真实靠谱!!!联系qq543198805
  •     大清很庆幸一开始选择了贵族共和制,保证了皇太极的顺利的即位,又很庆幸因为放弃了贵族共和制,保证了多尔衮的顺利摄政,从而开始了大清的帝国伟业。
  •     不仅对历史分析的透彻 对人性尤其是中国人分析的尤其准确
  •     颠覆康熙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