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上海史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中国史 > 晚清上海史

出版社:上海社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7
ISBN:9787552001365
作者:(葡)裘昔司
页数:223页

内容概要

作者:(葡)裘昔司

书籍目录

译者序
序 言
引 言
第1章 上海开埠
英国欲在上海贸易的早期努力——林赛使命:不友好的接
待和令人沮丧的失败——舟山及其吸引力_——战争——上
海保卫战——吴淞战役——攻占上海——和平谈判——南
京条约——企图获取舟山:对上海的影响——舟山是如何
被放弃的——英国的克制和清廷外交的产物
第2章 外国租界兴起
早期定居者和他们的苦恼——上海城中的外国侨民——贸
易垄断——土地使用权——英租界——土地章程的缺
点——法租界——美租界——早期的国际纠纷——青浦教
案及其对租界的影响——丝、茶和鸦片——著名的快船
队——商贸的黄金年代——银两货币
第3章 小刀会阴影下的上海
太平天国叛乱——南京的陷落,上海的恐慌——不干预政
策——租界的防御措施——小刀会袭取上海城——围攻上
海城——违反中立——所谓的泥城之战——一个可耻的事
件——撤销英国海军支援——法国和小刀会间的敌对行
动——炮轰上海城——小刀会的最后突围——骇人听闻的
恐怖
第4章 税制改革和市政弊端
太平军对上海的首次影响——停滞的贸易和财政混乱——
上海海关:海关大楼被叛乱分子捣毁,外国代理的临时海
关——英国官员和商人间的摩擦——上海成为一个自由
港——最早的清帝国海关——土地章程的修订——外国租
界的合并——工部局——中国人疯狂地涌入租界——“市
政”的失职——外国居留地的丧失——市民意识的缺失
第5章 太平军在上海
苏州的沦陷——太平军进军上海——两江总督的困境和谋
略——英法联军保卫上海——击退太平军——清廷官员的
谎言和太平军的妄想——30英里半径圈——太平军再袭
上海——租界内的密谋——微妙的分离——太平军袭击
吴淞和浦东——贸易中断——太平军的暴行——太平军包
围上海——上海的防御——消极防御的缺陷
第6章 30英里半径圈内的较量
常胜军的起源——华尔的早期冒险——英法联军的支
持——征战浦东,摧毁太平军的坚固据点——何伯将军和
30英里半径圈——较量——卜罗德将军之死——中国政
府的冷漠——无效的较量——英法军队的撤离——俄国提
出援助——无限制的武器交易——上海周边的短战——华
尔之死——白齐文和他的大胜——官军的暴行
第7章 从白齐文的陨落到戈登的崛起
白齐文掌控常胜军——他的解职——他的继任者的重大失
策——为白齐文的复职而奔忙——戈登的授命与初试锋
芒——太平军的反复——攻打太仓——更多的官军暴
行——戈登的首次困境:士兵哗变,整顿部队——攻克
昆山
第8章 攻陷苏州
占领战略要地——戈登遇到麻烦——白齐文投入太平
军——危急关头——殊死战斗——幸免一死——白齐文和
他的外籍军团——白齐文的阴谋——他的悲惨而神秘的结
局——攻打苏州——遭遇顽抗——顽敌之死——苏州投
降——诸王惨遭杀害——戈登的态度——李鸿章的理
由——太平军的最后抵抗——攻克南京——遣散常胜
军——戈登的荣耀
第9章 市政变革
中国人涌入租界——市政系统的不足之处——新体制的构
想——自由市计划——卜鲁斯爵士:他对上海的态度和他
的亲中国政策——1854年法租界从市政系统撤出——蒲
安臣计划——建议中国人参与市政管理——微妙的反提
案——上海希望的破灭——建立一个国际化的巴比伦——
中外会审公廨——工部局的法律地位——美租界——法租
界的新体制——公董局和领事——新的土地章程
第10章昌平年代
太平天国完结后大批难民离开上海——商业大危机——日
本开放带来的机运——开放长江通商口岸——中国的首条
铁路——进展和扩展——骚乱——英法间的竞争和相互利
用——上海日益繁荣——现代巴比伦——反常的租界模
式——错失良机——展望上海
后记

作者简介

本书共分10章,内容包括上海开埠;外国租界兴起;小刀会阴影下的上海;税制改革和市政弊端;太平军在上海等。

图书封面


 晚清上海史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野兔频繁出没,打破死静的唯有撕心裂肺的呻吟声,野狐四处游荡,啃啮着已成白骨的被戮众生。”这是一首诗,大约成于明朝中叶,所描绘的景象是倭寇肆虐后的东南沿海,原本可能是一首七绝,或者五绝。在1909年,这首诗被葡萄牙人裘昔司引用,写进了他的《晚清上海史》里。这本书在1915年就曾有过一个译本,但据说不是全本,而且翻译多臆测改编。今天我看到的这个中文版本,是当代人新译的,据说是全本。译者确实下了很大的功夫,其中涉及的人物大都使用了通用译名,官文书都还原成了原本的文稿,至少从文法上看是如此。但是这首诗,没有还原。这也完全可以原谅。诗到了明朝已经不是一个可以让人名垂文学史的文体了,在没有说明作者的情况下,要从浩如烟海的明诗里找出形似者,实在太难。1909年,按现行的断代规则,是典型的“晚清”时期。那时候,一个葡萄牙人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呢?按照作者序的说法,“力图呈现这段被人认为是上海历史上最具史诗性和趣味性的真实画卷,以满足读者的长期需求”。至于读者的“长期需求”是什么,就没有进一步的说明了。所谓“最具史诗性和趣味性”的阶段,是指上海开埠到19世纪末的时期。作者历数了上海开埠、租界建立的过程,尤其是用了比较多的笔墨描绘小刀会起义和太平天国运动。总体来说,这本书可以认为是作者当时写给外国人介绍上海的发展情况的,今天我们却试图从中窥见当时的洋人如何看待上海乃至中国。历史是一个多么苦逼多么委屈的学科,简直可见一斑。这本书有趣的地方就在于作者所处的时空和立场。他对在鸦片战争前就为上海开埠而努力游说中国官员的林赛不吝激赏,说他“沉着且不失尊严”,“表现出令人称羡的沉着冷静与不屈不挠”,与中国官员周旋,尽了最大的努力,最终却仍然无功而返,“但是,自由贸易的时代已经近在咫尺,所以这位先行者的努力并没有白费”。林赛的贡献在于通过亲自踏访提供了一份报告,向西方世界说明了上海的重要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上海日后的命运。我们可以试着想象,在作者身处的20世纪初,上海的租界体系已经成型,一个崭新的城市焕发出东方都会的神采,如果他知道,六七十年以前,这里仍是一片宁谧的田园,他将心怀何等的感慨?这种感觉,是不是有点像我们今天随手翻翻六十多年前的经济数据,或者听老人随便回忆一下他们“小时候”的吃穿用度?关于小刀会起义和太平天国运动,作者毫不含糊地持全盘否定的态度。“叛乱在中国即使有,也很少具有赴汤蹈火、将百姓从压迫与暴政中解救出来的那种具有正确动机和济世救民的特色。”这话虽然拗口,却很犀利。有人认为,中国的历史上最多叛乱而最少革命。这大约是真的,否则何至于改朝换代了八百次,政制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因此,在作者看来,“尽管政府已经腐败到不可救药的程度,但这些揭竿而起的乌合之众,委实毫无革新可言,经其变乱之后,只落得残破与荒凉罢了”。这大约也是真的,让清政府耗尽能量的,恐怕并不是交火十分有限的几次侵略战争,而是历史教科书上说“坚持了14年之久的席卷了大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所以,“太平天国叛乱堪称规模空前且极具典型性”,太平天国的领袖“根本没有能力组织政府,且敌视商业,奉行闹剧似的宗教,以为其政治图谋虚张声势”。总体上我认为这样的描述虽然带有强烈的情感,但基本是符合事实的。按历史教科书上的说法,太平天国产生了两大政治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但都因为各种原因而没有付诸实践。这种说法很有技巧性,它巧妙地掩盖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么太平天国在其控制范围内是如何实现统治的呢?换言之,除了反对清政府这一条之外,天平天国和清政府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呢?洪秀全本人是个连童生试都考不过的人,我们有理由相信他能创造出什么有进步意义的政制来吗?太平天国如果说有任何进步性可言,那无非是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它在很大程度上牵制了清王朝的注意力,间接地推动了洋务运动,为后来的革命者提供了活动空间、经济基础乃至思想土壤。当然,历史不能假设,但或许中国曾经不只有全面暴力化这一条路可走。太平天国失败之后,“上海重新开始了它平稳的历史进程”,作者将最后一章命名为“昌平年代”。商业恢复了,租界扩展了,秩序形成了。“清帝国的几乎每一个划时代的改革都是在上海开创的,每一次现都是现代文明的胜利,1/3人类的福音,也是作为中国最先进,和外国联系最密切的城市的骄傲所在,在上海面前,苏州和杭州所有古代的辉煌都黯然失色。”20世纪上半叶那个光怪陆离的大上海的舞台,已经搭成,等待着无数风流在此竞折腰。

精彩短评 (总计11条)

  •     可以了解最初的上海,不过相比原文,我倒更愿意看它的译者注
  •     上海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此书是写太平天国战争后的上海的一段历史,作者是位葡萄牙人,尽管如此,仍可帮助我们了解这一时期的上海史。
  •     不错,独特视角,译者用心之作
  •     晚清的上海在作者的笔下有趣地阐释,文风幽默,却不乏大量可靠事实,推荐。
  •     晚清上海是旧中国生活图景的直接写照
  •     不同的角度能够更好地了解这段历史。
  •     作者的葡萄牙身份及人品应该值得肯定,真实的在某个角度再现上海的近代历史
  •     外国人写的上海市著作,不一样的视角,值得一读
  •     对小刀会、太平天国叛乱期间的上海周边军事行动和租界的权力变迁有史料价值。校译者辛苦。
  •     从一个外国人的眼中看上海历史
  •     史料色彩较浓,重点在太平天国期间,白齐文、戈登等人的传奇经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