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亡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中国史 > 流亡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6
ISBN:9787534749902
作者:齐红深
页数:305页

章节摘录

  亲历“九一八”  王成福  王成福,男,汉族,1917年3月18日出生,辽宁省沈阳市人。1932年7月-1934年5月,奉天省立第二工科学校矿冶预科学生:1934年8月-1936年11月,北平国立东北中山中学学生;1936年11月-1937年5月,南京市国立东北中山中学学生;1937年9月一1938年5月,陕西西安国立东北大学工学院学生;1938年5月-1938年12月.四川省三台县国立东北大学工学院学生;1939年1月-1942年5月,陕西省城固县国立西北工学院学生,毕业获工学士学位;1942年7月-1944年12月,广西、贵州黔桂铁路工程局实习生、工务员;1945年3月-1946年2月,陕西省鄂(户)县飞机厂工程处工务员,其间为去延安在洛川中学任教师一个月;1946年3月-1947年12月,锦州铁路局锦州工务段、赤峰工务段工程师、养路主任、工务段长,工程抢修队队长;194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12月转正,被国民党逮捕入狱,1948年10月锦州解放时出狱;1948年10月-1976年10月,先后在锦州铁路局、铁道部第六工程局(黑龙江伊春)、第十一工程局(杭州)、第五工程局(青岛)、第六工程局(西安)兰州铁路局西宁铁路分局工务段任工程师、副科长、副段长、总工程师等职。先后参加过11个铁路局和1个飞机场工程处的新建工程和维修业务。1976年10月离休。  高粱叶子青又青,  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  先占火药库,后占北大营。  中国军队好几十万,  恭恭敬敬让出沈阳城。  “九一八”已经过去73年了。“九一八”之夜的情景,我至今仍然历历在目,记忆犹新。每逢这时,我就会唱起这首当年东北流亡学生演出的《九一八小调》。   ……

书籍目录

序前言  抗战时期东北青年学生流亡史略第一部  松花江上 亲历“九一八”   在伪满洲国上学 我的家乡美丽而富饶 父母亲省吃俭用把我送进小学 流亡关内之前 心中埋下反满抗日的情绪 “高柏苍事件”前前后后 参加“抗联”地下工作 在伪满洲国的监狱里第二部  离家 开始流亡的东北大学 随东北中山中学流亡记 我的同学与老师 敢问路在何方 流亡的东北中学 我和父亲同坐监 随父亲流亡到南方 离家出走之后 从“东北抗日机构”到战干团 我的传奇人生 流亡路上陷囹圄 我渴望展开书卷 在流亡路上 我真的很茫然 躲过第二次追捕 入关 吻别襁褓中的女儿第三部  上前线 走上抗日之路 在新疆战斗 在伪军里入党 《反攻》杂志与“民盟” 加入东北军 进入中央农林部 为接受日本投降仪式当翻译 到解放区去,到中原去 唱着《松花江上》参加抗日尾声  我来自北兮回北方 回北方 白日放歌 欢庆日本投降 随东北大学复员回沈阳 随国民党回东北去“接收” 复员回沈阳被东北大学开除 回东北开展工作 在国民党东北行营当地工

编辑推荐

  《流亡:抗战时期东北流亡学生口述》是一部关于东北沦陷后知识分子流亡关内的口述历史,它真实地展示了抗战流亡的生动历史,反映了中国抗战大后方的社会状况和青年知识分子的内心苦闷与追求。书本以青年人了解那段悲惨的历史为目的。由于口述历史是当事人站在自己的独特角度对所历、所见、所闻、所感进行主观性的叙述,为了使读者能够对东北青年学生的流亡历史有一个总体的把握,能够把每篇口述历史从各自的角度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之收到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之效,我们根据有关资料和当事人的回忆,整理出此文,以清全书之眉目。

作者简介

《流亡-抗战时期东北流亡学生口述》以丰富而错综复杂的史实和当事人的深刻反思再现了那一段撕心裂肺的往事,真实地展示了抗战流亡的生动历史,反映了中国抗战大后方的社会状况和青年知识分子的内心苦闷与追求。这是一部内容浩瀚、可以从多个角度解读的著作。相信,每位读者,不管年长还是年轻,不论政治派别和种族肤色,都会受到感动,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图书封面


 流亡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亲历者的口述,以真实丰富的细节再现历史真相 历史纪实,还原昨日人物和事件,可读性强 亲历者健在的不多,抢救性的挖掘、呈现,弥足珍贵齐红深 著读此书的同时还可关联:日军侵华集中营——中国受害者口述,陈毅口述自传,贺龙口述自传,黑暗下的星火及抗日英烈事迹读本来看
  •     《流亡--抗战时期东北流亡学生口述》这本书总让我想到龙应台的《*江*海》,然而,《流亡》更侧重史实的描述,书页中插入了很多不常见的老照片,陈旧的奉天工业学校中国学生的集体照,伪满教科书上的《诏书》,锦州第一国民高等学校校长照片,张学良题写书名的《国难痛史》……而在《江海》书中,时不时有龙博士的穿插叙述,总的读下来虽然有一种密集信息量轰炸后的酣畅,但是作者的过多介入更让人感觉文学色彩重于史实发掘。《流亡》,正如前言中所说,“是一部关于东北沦陷后知识分子流亡关内的口述历史……口述史研究以记忆为工具,又以记忆为内容,使历史研究发生了一种特殊变化,这就是将心理与心理学纳入历史研究范畴……”我尊重作者的观点,同时向作者让位于口述者的忠实致敬。历史大背景固然悲怆,细节的叙述更让人唏嘘。我关注于各种细节,因为正是这些细节的立体才支撑起了一个更饱满更真实的东北沦陷史,人在这样的大背景中上演了一幕幕戏剧。1936年,新民师中初中部时任日语教员的高木22,23岁,小个子,人也长得漂亮。和其他日本老师不同,高木上课特别和蔼可亲,无论学生怎么闹,总是乐呵呵的,从来不申斥学生。结果两个月中,高木经过在华日本人的“洗脑”后“如梦初醒”,上课骂声不绝,动则出手打人。两名学生熄灯后溜到图书室看书,身高不够的高木得知,蹦起来抽高个子学生耳光,打得非常狠。决心复仇的该学生在日本投降后曾回到学校寻找高木,而高木早已不知去向。西安事变后,日本人在辽阳县举行了一次中学生作文会考,,题目是《对西安事变的感想》。当年的一个初中生,对张杨二将兵谏,蒋接受国共合作全然不知,回家问父亲,没想到他父亲竟也讲不清。为了应付日本人,这个孩子只好在作文中骂了一通蒋介石算了事。1943年长春新京医大学生以消极怠工来抗日,期间一名学生将细菌教研室拿出的一管伤寒细菌放在日本同学的饭筒里,造成20名日本人1名朝鲜人染上了肠伤寒。日本当局包围了学生宿舍,怀疑有人投菌。调查中,细菌教研室桥本教授称,学校的细菌没培养到能致病的阶段,这样才让日本人撤退了包围隔离。吉林“德田鱼店”老板在生意中结识了一些日本朋友。后来,鱼店老板因救助东北抗日联军战士而被捕,善良的日本朋友们竭力搭救。其中的日本朋友铃木非常细心,生怕在校读书的老板儿子因此情绪受到影响而不安于学习。铃木在孩子暑假回家前来到老板家中,劝慰孩子赶紧回校,安心学习,不要过于担心家里的事。英国汽车商约翰被误认为间谍抓进了伪警察厅留置场。约翰备受折磨,四肢一度无法动弹,每天只能像狗一样趴在地上舔碗里的食物。后来,狱友得到了一些旧报纸,告诉了约翰日英交换战俘的消息。狱友们知道这其实是不可能的,但是约翰却每天虔诚地祈祷上帝保佑他回国与家人团聚。同年夏,狱友被意外地释放,当时两人正在下国际象棋。约翰只能站在墙角默默地注视狱友的离去。九一八后,当局说要流亡北平的东北大学搞军训,以便将来打回东北老家,但是既无军装,又无枪支,没有组织训练,实则一盘散沙。当局美其名曰“复学于北平”,然则既缺教室,又少教授。事实上,大批学生都无所事事。学生喝大锅粥无法果腹,进饭馆吃完饭后,以早已不在北平流通的“奉票”结账,饭馆老板哭笑不得。不到三天,所有饭店不谋而合,不再接待饥饿的东北学生了。复学无望,军训不成,加之天气渐冷,衣衫单薄,许多学生只有返回东北。逃离伪满的青年学生们在宝鸡向教育专员求助,专员却拒绝承认大汉奸也是大学总长张景惠出具的伪满“建国大学” 身份证,愤怒的学生反问教育专员,“敌占区里哪所大学时咱们国府管辖的,哪个大学是由国府教育部任命的?”问得教育专员哑口无言。…………这样的细节,我在阅读的时候,看到一个就做一个记号,本来想全部写下来的,但是实在太多了。有人会说我过于温情脉脉,重细节而忽视全部。其实,这才是一个完整的的人类社会。这不同于龙应台笔下那个*江*海,只有从更多人口中,不断地重复,补充,挖掘,才能近可能地还原一个粗粝但是不乏温情的人类历史。

精彩短评 (总计10条)

  •     从另一视角披露抗战时东北人民的反抗和奋斗,看其中学生逃出伪满洲入关的经历尤为惊险
  •     很好,如果想了解那段学子们的血泪史,推荐
  •     感兴趣的是里面涉及四川的内容。
  •     没啥可讲的,正是我在找的,写小说的材料。
  •     为什么历史上强大的中国,会自19世纪来有一场延续了百年的灾难?学习历史,才能认清现实.
  •     齐红深对东北沦陷史尤其是教育史很有研究,近些年在殖民教育口述史方面有新成果,可以说,齐红深的书出一本我就买一本。
  •     口述史。同样事情,在不同人的记忆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伪满洲国缩短学制,中学和大学年限均变短,有人在回忆里说是日本人的愚民政策,要使中国人永远愚昧;也有人说是为了尽快培养人才,建设东北。有人记得的是校方对日本学生的偏袒,也有人记得的是一视同仁的呵护和培育。这也是口述史不可避免的问题之一吧。
  •     口述史当然粗糙,但读起来不费劲,可以作为调节。战乱时代,衣食住行处处不便,但唯独情感的质量,在生死的映衬下,似乎非但没有下降,反而得到提纯,同志间的信任,男女间的深情,很多时候在厄运的阴云下闪闪发光。一些官方历史和文艺更愿意展现和赞颂这些,并将其命名为革命浪漫主义。一些后来人也容易把这些误认为是战争更重要的部分,或者战争能够给和平社会带来的价值,由此增加了对战争的亲近感。口述史从普通人的角度,带来一些可触摸的、惨淡的记录
  •     当做故事读来挺好。 明显意识形态,但是爱国很明显。
  •     让我们通过这本书认识那段历史。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