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宫廷社会史》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中国史 > 清代宫廷社会史章节试读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3
ISBN:9787300103068
作者:[美]罗友枝
页数:478页

《清代宫廷社会史》的笔记-第343页 - 第八章 私人礼仪

生日庆典把重点放在佛教和道教仪式上,与此相异,年轻王公的成人礼仪与萨满教仪式有关。档案材料显示,当一位王公另立门户时,他要在新府第里供奉家神,并且每个月都要在府中拜祭诸神和老天爷。有趣的是,当公主出嫁并在京城获赐府第时,举行的是与“请神入府”含意相同的一个佛教仪式。……与未能延续满族传统的普通旗人不同,皇室宗亲允许儿子成婚后另立门户,具体时间由皇帝决定(……)。已经另立门户的王公一般应该按月单独到坤宁宫行祭礼。宗室王公要单独在堂子里设立自己的神杆,并在皇帝之后祭天。到18世纪中叶,藏传佛教仪式也许已经代替满族的治病活动。……满族丧葬风俗的最大变化(这一点未见于清朝的官方记载)是在17世纪末放弃了火葬。……在1688年康熙皇帝敬爱的祖母孝庄皇太后的葬礼上确定的新规制在此后的岁月里一直受到遵行。康熙皇帝剪掉了他的发辫,此前只有皇帝薨逝后才这么做。他放弃了素丝绸衣,坚持穿棉布孝服。玄烨拒绝在春节期间把棺椁抬到宫外,相反,他取消了春节庆典。尽管北京的风很大,他在吊丧期间一直住在帐篷里“守棺”。最后,他把祖母的排位供奉在太庙,从而打破了明朝只允许一位皇后入太庙的旧规。……虽然皇帝和皇后公开葬礼中的私人仪式延用了与北京有关的许多风俗习惯,但其中也引入了许多新的要素,它们至少有一次被百姓家庭所接受。帝后葬礼中的大多数私人仪式都是北京普通家庭奉行的非儒家仪式。死者的身体被清洗干净,穿上最正式的官服——朝服。…………死者的亲属换上孝服后,就去向神祗禀报。在下层社会,向当地的土地神禀报即可,土地神是超自然的官僚体系中的一员。当皇帝薨逝后,既要在奉先殿向祖宗禀报,又要在帝国境内的6个地点向民间宗教中的神祗和以前各朝各代的帝王禀报。…………烧纸制的钱、家具、仆人、房屋和其他物品是汉族葬礼的传统要素,清朝皇帝也仿照而行。……

《清代宫廷社会史》的笔记-第156页 - 第四章 皇家女性

后妃的宫廷生涯取决于她们能否生下孩子。经分析可知,正是母亲身份给后妃带来了荣誉,有时甚至是政权。对嫔妃来说,“母亲身份”的最高奖赏便是所生皇子登基称帝。…………母亲身份通常会带来晋升,虽然很少有人会升为高高在上的皇太后。皇太后称号一般都是由新登基的皇帝敬奉给生母的。如果他的生母死得早,新皇帝也许会把皇天后称号敬奉给养母。……征服时期,当统治者没有指定继承者时,女性就会发挥重要的政治作用。…………这不是说清朝皇帝不在重要职位上安排母系亲戚或姻亲。………………隆科多的失宠留下的教训是明确的:皇帝不打算分享权力。与平民社会中的女性一样,深居内宫的女性也只有在儿子成年后才会登上高位。负责监管宫廷女性事务的女家长一般都是先帝的一说,是皇太后。皇帝驾崩后,后妃将调换住处。根据传统习惯,皇太后将与其他嫔妃一起迁居于某个宫中。……“我朝以孝治天下”。……不只场面宏大的南巡和庆贺生日的盛宴表明清朝帝王是孝子:通过每天早晨到母亲寝宫请安,帝王还把孝道体现在了日常生活层面。皇帝不但尊敬自己的生母,而且尊敬儿时善待他们的太妃。…………尽管每代后妃中只有一人能够幸运地成为下一代皇帝的生母,但通常会有数人有幸成为亲王的生母。太妃不能轻易离开皇宫与儿子住在一起。……

《清代宫廷社会史》的笔记-第46页 - 服装

满族征服者坚决拒绝采用明朝的宫廷服装。清廷还强迫汉人改留满族发式。···清朝统治者没有对所有臣民颁行同样的法规。

《清代宫廷社会史》的笔记-第265页 - 第六章 皇权对儒家礼仪的实践

皇帝派人代表自己举行一级祭礼,但这些祭礼(特别是祭天仪式)仍与皇帝有密切关联。如果一个人的出身和品德都合格(允许他举行上天可以接受的祭礼就存有这样的含义),有什么能阻止他篡夺皇位呢?随着历史的变迁,奉命致祭的人都是皇帝最亲近的亲属,这反映了皇帝与王公关系的发展变化。康熙皇帝一直绕过皇子,委派其他人主持重大仪式(……)。太子允礽是唯一的例外。…………尽管康熙皇帝更愿意委派与皇位无关的贵族代行国家计划中最庄严的祭祀仪式,但他也不反对让自己的子孙代行祭地、祭祖和祭孔等仪式。除了最年幼的皇子外,其他皇子都奉父皇之命主持过国家级祭祀仪式。……皇帝的偏爱在雍正朝发生了变化(……)。与偏爱满洲贵族的父亲不同,雍正只委派爱新觉罗氏亲王和郡王(包括更远一些的皇族)。……弘历沿用父亲的做法,委派爱新觉罗氏氏主持一级祭祀仪式(……)。……到19世纪初,代行仪式者的选择范围进一步缩小,仅限于宗室成员——弘历的子孙后代(……)。……因皇帝的兄弟越来越少(奕詝是有兄弟的最后一位皇帝), 旻宁和他的继承者不得不委派皇族中血统更远一些的亲王和郡王代行仪式。而且,19世纪末数位年幼皇帝的等级意味着一级祭祀场所的11刺激死仪式都得排王公代行。……

《清代宫廷社会史》的笔记-第162页 - 第四章 皇家女性

孝道也是晋升先帝嫔妃的一个理由。……晋升父亲的遗孀(有时包括祖父的遗孀)既满足了长辈的要求,又表达了帝王对父亲的孝心。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嫔妃都得到了纪念。档案和其他资料都表明,与平民社会一样,多数级别低且无子嗣的嫔妃都成了湮没无闻的深宫怨女。《大清玉牒》……它没有记录无儿无女的嫔妃。……对比玉蝶收录的每个帝王的嫔妃人数与皇陵旁边的嫔妃中埋葬的人数(……)相比即可发现,在许多情况下,陵墓实际埋葬的人数远远超过玉牒中记录的人数(……)……葬于陵墓却未见于玉牒的一般都是最后三个级别的嫔妃(贵人、常在和答应)。由于玉牒记载出生时早夭的皇子皇女及所有皇子皇女的生母的名字,所以遗漏的嫔妃很有可能是没有生育孩子的。……另外的一些资料还表明,并非所有的嫔妃都能归葬于皇陵。……如果玉牒中遗漏了一些嫔妃的话,清宫中生育了孩子的嫔妃人数就被高估了,因为这种估计是以不完整的数字为基础的。……许多后妃(在不少皇帝治下是大多数后妃)都背负着不孕的恶名。各个级别的后妃都有不孕者,从皇后到答应概不例外。……然而,高级别的嫔妃没有变得湮没无闻,无论是活着还是死后,她们都有“记载”。低级别的嫔妃死后无人机年,她们的坟墓前也许没有墓碑,她们的名字也许从来没有被写进玉牒。……皇帝对嫔妃的财产拥有明确且完全的处置权。……嫔妃没有“私房钱”随意支配,……他们的财产权尚不及她们的臣民,她们死后财产的处置情况就是例证。……死者的随葬品和葬礼烧掉的物品都是死者的私人财产,但到底哪些物品属于死者,要有皇帝来确定。…………是皇帝本人而不是嫔妃决定哪些物品应该赐予容妃的亲姐妹和仆人。死者财产清册还表明,宫廷用品和宫服不属于个人,而是皇室财产的一部分。因此,这些物品一般都要归还库房,需要的时候再拿出来使用。……嫔妃所用之物除归还库房以备将来使用外,部分物品还在宫廷其他女性中循环使用。……

《清代宫廷社会史》的笔记-第245页 - 皇权对儒家礼仪的实践

皇权对儒家礼仪的实践
儒家礼仪永远不可能成为征服者所建国家的唯一礼仪。首先,统治者决心要维持独立的文化特征,就必须要有独特的礼仪与这个特性相匹配。

《清代宫廷社会史》的笔记-第284页 - 第七章 萨满教和藏传佛教在宫廷

……萨满术流行于自然神(其中一些是祖先的灵魂)占主导地位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类生活在中间,天上是神的世界,地下是鬼的王国,一条河或一棵宇宙树是沟通上界与下界之间的通道。在飞禽走兽和祖先灵魂的帮助下,萨满可以把神通过宇宙树青岛人间。宇宙树联结着中间王国与上界。当人们求神帮助时,他们就到森林中的宇宙树前,或者用一个特别的神杆(满语称为索莫杆)行祭礼。……女真人有两种萨满。一种使被“神”选中的人,他们会得一种“萨满病”,直到答应神的要求为止。这种“转化成的萨满”可以为所有的部族服务 ,与只为本部族举行仪式的实习萨满不同。……在另外一些情况下,他们被视为流浪者,他们都是男性。这些“父权制”下的萨满为部族的祖先举行祭祀仪式。另外一种萨满是被称为大仙的萨满,其中既有男性,也有女性。大仙在自己家中建祭坛,并给人治病。两种萨满都受过训练。1644年以前的历史材料显示,女真人和满洲人都找萨满看病。……萨满是治病术士,其中有些人还能够起死回生。许多通古斯人相信,人都有数个(一般是3个)灵魂。当其中的一个灵魂失去后(或者迷失,或者被邪灵偷走),人就会生病甚至死亡。萨满可以迫使邪灵把偷去的灵魂还回来。萨满也许可以前往阴曹地府挽救死者的灵魂,带回人间。在莫塞·伊利亚德看来,这种神志恍惚的旅行是萨满教的精髓。……萨满最重要的装备也许是鼓。女真人向神灵供奉谷物、豆子、小米糕、家酿酒、鱼和肉。野味在早期也是贡品,但1644年以后,宫廷用活鱼和家禽代替了大型猎物。主要的动物祭品是猪。

《清代宫廷社会史》的笔记-第178页 - 第四章 皇家女性

公主生下儿子或女儿时,皇帝便赏赐她礼物,而王公只有在生下儿子时才能得到皇帝的赏赐。……额驸也被纳入清王朝精心编制的把蒙古并入清帝国的社会网络(……)。他们得轮流到北京朝觐皇帝,…………即使在去世以后,公主仍是皇室的一员,操办葬礼是她娘家而非夫家的责任。痛失妻子的额驸必须立即向皇上汇报妻子的死讯。皇帝可能允许公主与丈夫合葬,……但是,这样的情况是比较少见的。……公主的丧葬费用由皇帝支付。……从生到死,公主一直是娘家的一员。…………只要额驸不续娶第二个妻子,就能一直得到年俸。当他妻子的财产被登记造册时,他的收入也会得到考虑,…………鳏居额驸无论得到什么,都是“皇上的恩典”,他们得不到自主的财产权。房屋、土地、家谱甚至守陵的护卫等,皇帝既可以赏给他们,也可以收回。……清朝的继承政策导致了对女性从出生到成婚所获得的社会地位的结构性否定。皇族成员的身份是皇室女性地位的主导性因素。嫁到皇室的女性在社会关系和礼仪上都被割断了与娘家的联系。他们的皇家地位超越了她们作为女儿的角色,颠倒了平民社会中正常的尊卑关系。满族统治者成功地把后妃与其娘家亲戚隔离开来,这也许有助于解释,在有清一代,凡因幼帝登基而引发政治危机时太后为何总是与丈夫的兄弟结盟。……清代帝王把女儿和姐妹的丈夫也纳入皇族。这些女性在生前和去世后都保留着皇室成员身份。他们的丈夫依附皇家……额驸。这个词的含义超越了某个帝王与某一个人的特殊关系。……在清代帝王看来,额驸是家里人。……

《清代宫廷社会史》的笔记-第114页 - 第三章 家族政治

兄终弟及传统的取消与皇帝对八旗旗主的压服是同时进行的。…………八旗管理体制的官僚化也在皇帝战胜旗主的过程中帮了皇帝的忙。这个过程开始于皇太极赋予八旗官员各项新权力,并鼓励八旗管理体制官僚化。八旗的管理权不再由八旗贝勒掌握,而是转移到了皇帝委任的都统和副都统手中。…………雍正皇帝完成了对旗主的压服。他限定了八旗王公控制的旗丁数量,把牛录佐领的任免纳入官僚体制,为八旗的运作制定了标准,并扩大了皇帝的监督体系。八旗王公原来拥有的裁决争端和惩治旗人的权力被转移到中央政府各部。…………康熙皇帝与太子之间不愉快的经历典型地体现了把汉族继承制度——年幼时定太子——和非汉族任用皇族参与管理的征战传统结合在一起的危险。由于玄烨的所有儿子都居住在北京,他们热心地关注着允礽与父亲之间的矛盾关系,都想乘允礽失宠而使自己或某个兄弟得到父亲的青睐。王公深深地卷入了宫廷政治中。……为防止以后再出现相似的继承危机,胤禛创建了秘密建储制度。…… 乾隆皇帝数次重申了这样的观点:选择继承人的主要标准应该是品德而非长幼顺序。…………征服一代的八旗王公获得了大量王庄。…………在大多数情况下,以功业获得爵位的王公即使失宠或被降级,他的王庄也是不予没收的。……使王宫大家庭不能永久保持不变的主要原因不是没收,而是继承造成的散失。……

《清代宫廷社会史》的笔记-第272页 - 第六章 皇权对儒家礼仪的实践

祈雨仪式典型地反映了尊奉以德统治的学说给最高统治者带来的问题。一级祭祀场所的多数祭祀仪式的目的在于维持宇宙的和谐,对神没有具体要求,……这些仪式不检验皇帝是否有超凡魅力。但是,祈雨仪式是一个例外。……华北平原(都城北京所在之区)经常发生周期性的旱灾,造成严重的饥荒,19世纪末20世纪初此类报告甚多。皇帝甚至在离开北京时也密切关注着降雨情况,并收到相关的奏报。……祈雨失败将使皇帝的魅力(即他的“德”)受到贬损。与其他的国家级仪式不同,在祈雨仪式中,祈祷着要求上天立即做出明显的回应。祈雨仪式最初并不是定期举行的一级国家仪式,从历史角度看,也不是儒家的仪式。…………祈雨仪式最初被称为“雩祀”。它带有忏悔和赎罪的性质,所以要回避与天坛举行的仪式相关的一些日常活动。按照惯例,皇帝、王公和随扈大臣均需斋戒三日,并禁止宰杀牲畜。在祈雨的当日,皇帝身穿“素服”,与居丧期间所穿衣服相同。他不行以示谦卑,而不是乘轿子。祈雨仪式中也没有陪祭对象。1742年以“常雩”代替“雩祀”,表明祈雨已降低为一种常规仪式,被纳入礼仪体系之中。天坛主要的祭祀对象仍是“皇天上帝”,但是这时候皇帝的祖先也被增列为陪祀对象。……祈雨仪式已摆脱了“雩祀”的赎罪性质。……如果祈雨以后仍不下雨,就要在天神坛、地祗坛,太岁(木星)殿和社稷坛再求雨3次。……其余活动还在北京周围的其他庙宇进行,这类庙宇数量的增加揭示了民间祭礼进入国家祭礼名册的过程。…………皇家园林中也修建了各种各样的神庙。……旱灾迫使皇帝降旨举行许多不同宗教重瞳中的祈雨仪式。…………以儒家的观点看,旱灾是坏政府的象征,所以皇帝也不得不以儒家的添堵通过整顿吏治来应对旱灾。……

《清代宫廷社会史》的笔记-第253页 - 第六章 皇权与儒家礼仪的实践

《钦定大清会典》采用了明朝的用词:登基。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是“登上最高处”。实际上,正如细度《大清实录》所发现的,1722年之前和之后更常见的用语是“即帝位”。……这个用语在后来每次新帝继承皇位时被使用,直到1908年。与此相反,登基一词用得却越来越少。在太和殿坐宝座成为完成登基仪式的最后一个环节。……我么也许应该增加一点:这样的仪式还凸现了皇权的唯一性。登基仪式的高潮融合了中国社会具有重大象征意义的两项举措:面向南方(……)端坐于宝座之上,接受王公大臣的朝拜。第二项举措(即接受跪拜)是旨在公开加强家庭成员尊卑地位的宫中庆典的中心内容。在春节和其他一些重要时节,皇帝跪拜端坐于座位上的母亲、皇后跪拜婆婆和丈夫、妃子跪拜皇后。……通过跪拜上天和皇室祖先,皇帝分享了他们超自然的权力;通过跪拜皇帝,王公大臣和其他参加朝拜的人分享了皇帝的权力。皇帝对母亲的恭敬态度传达了另外一种象征性信息,它体现了作为儒家秩序观的核心内容的家庭内部之等级关系。……我们发现汉人社会中一把特殊的椅子和一个姿势都是权力的象征。至迟到了宋代,这一充满感情色彩的象征性仪式所体现的某些合法性已被转移到座位本身。……关于中国礼仪文化首先强调具体行动而不是一个特殊的宝座或椅子的论点,可以得到民间宗教的支持:中国庙宇中的神像都是坐着接受信众的礼拜的。……当新皇帝坐在宝座上接受王公大臣的朝拜时,他是在进行一项仪式,这项仪式不仅应和了社会上的普通人,而且复制了中国民间宗教中的神。……值得注意的是,把皇位继承人变为皇帝的仪式——让他坐于宝座之上接受王公大臣的跪拜——是固定不变的。正如我么年支出的,来源于这项举措的权利因世俗秩序和宇宙秩序之间明显的相似性而得到了加强。登上最高位的行动所描绘的形象是坐着的统治者接受“臣民”的象征性归顺,这些“臣民”不是由人民所代表的,而是由征服者精英和官僚体系所代表的。儒家以德统治的权利转换模式发生了什么变化?其暗含的意思是统治者应该“无为而治”。这种仪式的象征性结构体现出儒家最重视中国社会政治秩序的稳定(有人可能称之为停滞)。由于中国历史充斥着最高统治者与官僚集团之间的权利斗争,我们或许可以思考一下,重视皇权的这个方面是否意味着官僚集团一个未说出口的愿望:皇帝在位,但不当政。……黄仁宇对晚明统治的强烈批评揭示出一个试图实施统治权的皇帝被他的高级大臣巧妙地引向岔道的史实。他们理想中的皇帝是一个百事不管的统治者。由于皇权统治的开创性远远不足以抵消武断的和反复无常的令旨所造成的危险,所以遵循以前的成例给予官僚决策主动权要好得多。16世纪关于礼仪问题的激烈争论体现了儒家礼仪专家的强势和皇帝在礼仪问题上的弱势。……他们何以成功地打破了困扰晚明诸皇帝的官僚体系对皇权的束缚?这超出了本章所要探讨的范围。其中的一些原因是:把征服者精英集团与普通官员区分开来,在内廷任用征服者精英集团中的贵族。在礼仪方面(……),清朝最高统治者超越儒家的礼仪框架,选择了另外一些象征性的礼制。他们把儒家礼仪专家局限于明朝统治者通常祭拜的庙宇。尽管这些庙宇能够或已经在帝国的新边疆地区得以建立,但是皇帝也允许反向的运动:藏传佛教和萨满教的庙宇也在北京和各地的重要行政管理中心建了起来。对各种宗教传统的鼓励使得清朝最高统治者得到了在汉族礼仪传统中皇帝不可能拥有的一些自由。

《清代宫廷社会史》的笔记-第219页 - 第五章 宫廷奴仆

外人可以独立地潜入紫禁城最深处,这是令人担忧的。更糟的是,1851年发现有太监私自把未经授权的人带进宫里。…………因李三溺水身亡而曝光的非法安排是一个警示,因为这些非法安排凸现了这样的问题:皇帝的意志已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违背或忽视。…………与官方的理想截然相反(最高统治者可能觉得很沮丧),奴仆对主子的指示和命令并不是怀着感激的心情全盘接受,而是随自己的意愿创造了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社会——最高统治者只是偶尔关注它一下。…………从名义上说,太监的社会地位很低,但就社会现实言之,并非如此,在上述案例中,这种差异是很明显的,其原因在于,作为执行皇帝旨意的奴仆,太监有权拒绝宫里任何人提出的违背宫规的要求。……太监必须确保他们的主子遵守皇室的有关规定,且不生是非。…………因此,太监必须竭诚服侍主子,同时也被告知可借助皇帝的权威否决主子的违规行为。皇帝的权威使他们在宫外拥有一定的权利,有些人就试着利用这些权利来谋私利。…………对主子(……)来说同样令人讨厌的是太监利用主子的地位做出的一些僭越行为。……一些学者认为,清代没有经历过太监专权,直到19世纪下半叶,因数位幼帝登基而使实际权力落入女性手中之后,情况才有了改变。虽然对慈禧太后在大清统治中的作用有多种解释(……),但中国社会中的性别约束使我们想到,与在皇帝当朝时期相比,太监或许在慈禧太后主政时期更容易垄断接近最高统治者的机会。……然而,绝大多数太监从未担任过官职,或赢得宫里有势力的主子的恩宠。他们随时可能受到武断的惩罚,从罚款(按太监的月俸计算)到处死,不一而足。……皇帝可能(也确实)赏赐荣誉、财产和特权给“有功劳”的奴仆。某些时候,他可能(也确实)宽宥罪犯(包括奴仆罪犯)。……处罚权由皇帝独享。皇帝绝不容许其他人觊觎这项特权。…………满洲最高统治者对地位等级的改变也很敏感。……

《清代宫廷社会史》的笔记-第67页 - 第二部分 清代宫廷社会结构 第二章 征服者精英与皇亲

这些八旗贵族虽然也出任文职官员,但更主要的是把持内廷要职,以此为皇帝出谋划策。……清代社会的第一个重大分野是旗人与普通百姓的分野。……这种分野不是种族性的,而是政治性的,是征服者与被征服者之间的分野。……虽然征服者精英在有清一代一直是一个特权集团,但1722年后宫廷十点的变化促发了精英内部自我认同的变化。在此之前,满族统治者致力于在东北地区建立多民族联合体。民族界限在旗人中变得模糊而有弹性,主要的机制在于把各种各样的族群融合为一个高效率的军事组织。……然而在18世纪,政治气氛就完全不同了。对明王朝领土的征服已经完成,大清帝国的基础更为稳固了。……柯娇燕描述了八旗爵位和其他职位的世袭封授在互相竞争的候选人中引发了激烈争执,导致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先后发布谕旨,命令所有其人编撰宗谱。他们注意到,宗谱从口耳相传到形诸文字的变化,强化了满族人的宗亲观念——这些观念在16世纪和17世纪初要比18世纪末更为飘忽不定。统治精英集团中的身份认同变成了家族血统之事。乾隆时期,试图保持满族认同的诸项政策(……)强化了对种族的重视。……乾隆皇帝对“贰臣”——侍奉两个朝廷的人——的重新认识,以及他对早期历史的重新撰写(旨在体现其“坚持绝对忠于对一个人有养育之恩的朝廷”的思想),就是对清王朝的新立场的生动注解。由于不再有任何挑战者,清王朝要努力维持现状了。为了继续把儒家的“忠君”思想作为一种抽象的价值观来加以弘扬,朝廷舍弃了归顺满族大业的汉族官员的记忆。到了此时,这些汉族官员对大清的忠诚或要受到指责。对“贰臣”的重新评价是与皇家对汉军的态度的转变相始终的。……统治者越来越把汉军视为“汉人”而不是征服精英集团的成员了。同样的趋势也体现于帝国对待臣民的各项政策中。弘历把自己视为统一帝国治下的各个民族的唯一君王,这也推动了征服者精英集团内部队认同各自文化的观念的形成和普及。皇帝本人力求使人满意,而其臣民——蒙古人、藏族人和讲突厥语的穆斯林——则在宗教、语言和传统习俗方面保持着明显的民族特色。乾隆皇帝实施的各项政策使这些民族的领袖人物在清末民初公开宣布了本民族的奋斗目标。这也是乾隆时期朝廷的帝国观所造成的一个后果。……八旗精英的核心圈由属于皇室宗亲爱新觉罗一脉的亲王组成。王公、八旗贵族和旗人被精心地与明朝降民区分开来,他们在有清一代的大部分时间掌控着内廷。在17世纪和18世纪初,皇帝成功地取消了王公的自主权,使所有贵族都臣服于皇帝的意志。这样一来,皇帝就可以在管理帝国的过程中让征服精英集团与汉族文人相互制衡了。

《清代宫廷社会史》的笔记-第187页 - 第五章 宫廷奴仆

…………奴仆……他们还是皇帝用来监控政治精英的工具。不过,宫廷奴仆的数量和性质主要不是由皇家的事务或者政治事务决定的。……清朝的统治要求皇帝保持奢华的生活方式。他的仆从阵容必须必其他任何人所能拥有的更大更壮观。宫廷人员来自各种各样的家庭背景和社会阶层。许多奴仆是包衣或旗人,老百姓是不能雇用他们的。太监是另外一个群体,他们的雇佣受到禁止奢靡的法令的约束。……虽然耶稣会士也许认为他们在宫中的工作是传教的一种形式,但皇帝却把他们当做大清统治具有广纳天下贤士的特点的具体证明。…………皇帝对于奴仆的权力是无限的。他可以随心所欲地专断行事,不受任何约束。他对奴仆的无限权力意味着无所不在的威胁,这使他们别无选择,只能阳奉阴违,暗中抵抗。……在帝王的话语中,太监和包衣应该高效率地努力做事,并对皇帝忠心耿耿,但是,犯罪案例却显示了懒惰、偷盗、背叛皇帝信任散布流言飞语等恶行,与大清社会秩序的核心信念——皇帝身边的人最恭顺——正相矛盾。……由于奴仆办理各种差使,在内廷收发文书,并能控制他人接近自己的主子,所以他们能够操纵这个体系为自己谋取利益。皇帝对如何控制奴仆也是煞费苦心。他们担心太监和其他奴仆利用自己所处的位置阴图私利,或者把对皇帝的忠诚转移到他们伺候的男女主子身上。最为重要的是,太监首先必须是皇帝一直的实践者。对后妃或王公的恭顺必须从属于对皇帝的忠诚。王公和后妃如有违法意图,太监应报告给皇帝。宫里的任何人如不遵守宫规,都将得到严惩。……太监实际上变成了他们侍候的主子的外延部分。太监不但在他们中间重建了主子的社会等级关系,而且,他们在宫中办差事时还体现了爵位和权力的等级。……太监低下的地位于实际代表的权力极不对称,是宫中居住者之间关系紧张的一个经常性因素。由于这是皇帝的一员,朝臣对此无能为力。当太监对社会地位比他们高的人有任何不敬时,他们就会遭到严厉申斥。太监的这种行为时对皇帝和清王朝的严重威胁,……在主仆关系中“守本分”是最为重要的。如果王公贵胄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皇帝的统治也不会长久。……因不恭顺、偷盗和阴谋诡计而引发的事件威胁着皇帝对宫廷的控制。大清皇帝清楚地意识到,他们在外朝通过官僚系统得到的信息经常隐瞒了事实真相,……当查明在宫里发生的一些事件中宫规被忽视或违反而皇帝毫不知情时,皇帝烦恼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

《清代宫廷社会史》的笔记-第100页 - 第二章 征服者精英与皇亲

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因宗室人数的不断增长而造成的日益沉重的财政负担迫使帝王限制王公的数量和俸禄。1848年实施一项新规定:通过恩封获得并传承三代的最低爵位不再续传,通过功封获得并传承五代的最低爵位不再续传。…………经济上的区别待遇可能是觉罗的后代比宗室的后代妃子少、人口增长率低(……)的原因。……在18世纪,贫穷已成为无爵位宗室的一个问题。………………嘉庆皇帝……宫廷打算把没有财产、游手好闲和作奸犯科的宗室迁出去。…………这样一来,王公几乎都是前三代征服者英雄的传人……这是一个很小的皇室贵族团体。通过不留情面地削减可以世袭的王公贵族的数量,清政府成功地减轻了财政负担。…………在这个群体的下层是大批无据为的爱新觉罗,这与明朝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明朝皇帝的每个男性后代……理论上都能得到爵位和相应的薪俸”。……对于局外人来说,贵族身份意味着出身压倒了功勋。把满洲王公与明朝王公加以比较,可以看出清朝统治者更多地是以功勋为标准授予宗室永久性的经济特权和地位的。通过限定王公贵族的人数,皇帝构建了一个容易控制的小规模贵族集团。清廷让宗室和八旗贵族单人要职以进一步加强皇室的利益。作为征服精英的核心,贵族是清王朝相互制衡的复杂行政管理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

《清代宫廷社会史》的笔记-第70页 - 第二章 征服者精英与皇亲

八旗组织把东北的各族民众聚集到一个政权之下,从而促进了满洲国家的创建。旗人的民族北京与八旗的民族界限并不总是一致的。…………除了17世纪40年代的一个短暂时期外,旗人(无论是满洲、蒙古还是汉军八旗的旗人)都与被征服的汉族民众明显地区别开来。他们是自由人,与世袭包衣截然不同,后者是被编入八旗牛录为奴的蒙古族、朝鲜族和汉族战俘。包衣,特别是17世纪末改由皇帝直接掌握的上三旗(镶黄旗、正黄旗和正白旗)的包衣,也被委以内务府的重要职务(……)。旗人由单独的法律加以约束,他们被禁止与被征服的汉人通婚。至少理论上他们是由国家供养的,……尽管一些旗人被逐渐同化——生活在中原各要塞的旗人失去了讲满语的能力,但在汉人的眼中,他们仍然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群体。……1644年,就在进入中原之前,满族社会被分成了不同的层级:人数不多的精英集团,他们拥有特权,其他来源于显赫竣工;人数众多的作战家庭,处于从属地位;人数日益增多的战俘,被贬为奴。这些人都以牛录为单位编入八旗,继续尊奉老的氏族称号(穆昆)。……牛录是八旗的基本组成单位,由固山额真(旗首领)统帅,他们都是著名的军事将领。固山额真之上是旗主(贝勒),他们是皇太极的儿子或其他近亲。贝勒和昂邦(理证听讼大臣)都是满洲国家参与最高决策的官员。除了继承世袭军事职位以外,旗人也开始按特定比例在科举考试中参与竞争,并进入清朝的官僚体系。……总督一般由旗人出任,而巡抚通常是汉人。这是大清联合统治制度的一个基本要素,旨在确保前明土地不被汉臣完全掌控。……世袭的八旗贵族是由非皇室嫡亲和不属于宗室的爱新觉罗组成的(……)。…………与其他非汉族证券一样,清帝国在禁止与降服的前明民众通婚的同时,也利用通婚来加强与内亚盟友之间的关系(……)。……从一开始,满足就有军事头衔——因君主的意愿而获得——和世袭头衔之分。…………征战结束后提升征战英雄(……)贵族爵位的政策,强化了大清精英认同中征服经验的中心地位。…………1683年以后,政府时期著名英雄的后代更容易出任高级军事和行政职务。……

《清代宫廷社会史》的笔记-第201页 - 第五章 宫廷奴仆

满语辛者库一词最早出现于1622年的一道命令中,它规定把在抚顺俘获的汉族官兵编入特殊的辛者库牛录。……在大清的刑法中,被贬为奴是最严厉的惩罚方式之一。与包衣(他们可能被主人解除奴隶身份)不同,辛者库是公共财产,领用他们的主人无权出卖他们,也无权给予他们自由。虽然1738年的刑法给予辛者库的地位于包衣的地位相同,但是,他们的级别仍然低于包衣。…………许多辛者库是因欠债不还被贬为奴的无业旗民或披甲人,其他则是为官时财务有亏空的旗人。…………女性下人中奶妈和保姆的地位最高。每位皇子和公主至少有两个(有时有三个)主仆关系往往会非常亲密,这使奶妈有可能得到向上爬的机会。……奶妈的待遇很好。……奶妈的丈夫一般会得到纯粹的荣誉职务,只有一些引人注目的例外。…………保姆(满语为玛玛里)气得更多的是监护作用。……按照规定,玛玛里应从内务府包衣没有子女的妻子当众招募,但实际上,有些保姆是有孩子的。保姆的位置一般分配给年纪大一些的女子,她们继续留在宫中,期限不定。……我们对玛玛里的了解也来自一些伺候过未来皇帝的幸运者的生平,她们因当年的精心照料而获得了住宅、银子、目的、祭祀场所和守墓人等赏赐。保姆也可能与她们照料的主子建立亲密关系。……当皇室子女进入宗学学习时,会分到伴读郎(哈哈珠塞)和谙达(两个都是满语词汇)。伴读郎的年龄实际上要大一些(一般在17岁以上,在满洲社会已属成年),与陪伴皇室子孙上课的书童不太一样。哈哈珠塞都选自八旗,轮流执勤,甚至在主子建混合建立单独家庭后仍不中辍。…………在清代,谙达是指选派到宗学教皇室子孙学满文、蒙古文和骑射术的旗人。……谙达也是皇帝亲自从八旗军官中挑选的。这些谙达的所用与英国贵族家庭的家庭教师颇为相似,他们负责监督皇室子孙的行为。清代似乎有内谙达(多尔吉谙达)和外谙达(图勒尔吉)之分。由于外谙达陪伴皇室子孙前往皇陵行祭祀大礼,所以他们发挥的也许更多的是礼仪方面的作用。……内谙达起的更多的是监督和家庭教师的作用。谙达的地位相对高一些,这使他们与皇室的其他下人区别开来。…………虽然平民也可以被临时雇用,但大多数工匠可能是从上三旗包衣中招募的。…………为内务府工作的艺术家、工匠和其他能工巧匠确实来自五湖四海。…………宫廷招聘的演员归南府管辖,该机构大约创建于1740年。1751年之后,当皇帝决定从苏州和杭州招聘演员时,创建了长官戏剧的景山署。19世纪20年代,南府和景山署被合并到升平署——该署培训太监演戏,为宫廷提供娱乐节目。……太监一直是宫廷戏班的主流。……如果他们获得成功,他们最终可能被晋升为升平署的管事人员和教师。因此,演技是太监演员获得晋升的一条通道,……

《清代宫廷社会史》的笔记-第76页 - 第二章 征服者精英与皇亲

……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采取了同样的政策:提拔和赏赐率众来归的蒙古部族首领。……然而,清朝创立蒙古贵族圈的意义不在于承认个人的供给,而在于他们与皇帝的战略和地缘政治考虑有直接关系。早期的满族历史表明,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能够抓住蒙古部族之间的世仇所提供的机会,分化和征服蒙古人。……蒙古联盟通常是暂时性的,而且性质特殊。清朝成功地改变了这种情况。他们赐予蒙古盟友贵族头衔。……1675年以后,每个察哈尔旗都被置于一位总管的掌控之下,后来(1761年之后)由一位都统掌管。察哈尔各旗还被安插进了而不少喀尔喀、科尔沁和卫拉特军队。奖赏盟友惩罚敌人是政治活动的一个通例。在这方面,清统治者走得更远。…………作为征服精英集团组成部分的蒙古贵族内部是有区别的。皇帝施予内蒙古贵族的恩宠最多最厚,他们与清统治者结盟的历史也最久。虽然清统治者确认了喀尔喀可汗们的传统的地位,但他妈呢非常谨慎地限制喀尔喀贵族的领地和爵位。……无论地位高低,所有蒙古人都得服从北京设立的官僚规制。他们的爵位须得到理藩院的确认,该院保存着贵族爵位证书,并负责处理继承事务。没有理藩院的批准,任何人不得承袭爵位。即使清廷真的惩罚蒙古贵族,也比惩罚皇亲国戚宽容得多。……蒙古人给予了清朝很有价值的帮助。驻扎在清俄边界上82个要塞中的许多官兵是蒙古人,他们还出兵参加了征伐漠西蒙古人的大多数战役。蒙古王公和满族人同在理藩院为官。许多蒙古人单人清朝的文武官职,并以出色的成绩获得贵族爵位。…………并非所有汉军都是汉人后裔,汉军的名称也不是起源于种族(如我们所理解的那样)。柯娇燕指出,“尼堪”(后来被译为“汉人”或“中国人”)最初的含义更为宽泛,指的是按照“汉人的方式”生活的人。这个名词被用于称呼1644年之前居于辽东并加入满洲征服大业的各族民众。……

《清代宫廷社会史》的笔记-第329页 - 第八章 私人礼仪

如果说国家级祭祀场所的祭祀活动为的是政治,清朝宗教保护为的是政治,那么私下的缉私仪式为的就是作为一个家庭的宫廷。宫廷的祭礼是萨满教、道教、汉地佛教、藏传佛教和各种民间宗教的混合物,是在内廷范围内举行的。这些仪式或者是为了标明皇帝和皇室的各个重要阶段,或者是为了祭祀他们的祖先,或者是为了象征性地把他们与臣民联系起来。作为本章主题的这些仪式和活动,不但揭示了宫廷生活中不为外人所知的一个侧面,而且说明了这些仪式创造出一个跨越其他社会边界的稳固圈子的方式。……皇帝在正月初一要举办许多礼仪活动。除了再拜前一天祭拜过的许多祭坛之外,皇帝也到乾清宫东侧的孔子像前叩头。…………正月初一皇帝所有活动的计划表现时,公开仪式并非必须在私人仪式之前举行。…………国家级仪式是男人的特权(由皇后主持的敬蚕神仪式除外),而私人仪式既涉及皇室的男子,又涉及女性成员,她们由地位最高的女性(一般是太后)率领。她们祭拜的场所都在内廷。其中的大多数也列在皇帝的活动清单上。但是,太后的礼仪清单远没有皇帝的长。宫廷女性举行的仪式比皇帝举行的带有更明显的家庭祭拜的特色。…………把1854年和1885年的仪式计划表加以比较可知,每位皇帝除在养心殿、坤宁宫和乾清宫的重要祭坛行祭礼以外,还选择一些不太重要的祭坛。……清朝最高统治者及其后妃给北京和京郊各种各样的寺院和庙宇捐钱和提供祭品,让这些寺庙和皇帝的生日和忌日举行祭礼(……)。……为弥补紫禁城和雍和宫——其部分功能时用于祭祀雍正皇帝的(……)…——里的藏传佛教佛堂的不足,在西北郊的皇家御园中修建了延寿寺和正觉寺。……宫里的土地庙也是宗教景观的一部分。这些宗教活动使用了大量的人力和其他资源。……

《清代宫廷社会史》的笔记-第248页 - 国礼、统治原则

国礼、统治原则
以德统治,世袭统治,天命
祭天成为最重要的国家级礼仪
登基
孝道与国祭
礼仪与皇帝特权

《清代宫廷社会史》的笔记-第278页 - 第六章 皇权对儒家礼仪的实践

1711年,康熙皇帝没有亲自祈雨,但是,他与大臣的角色换位凸显了这样一个理念:祈雨是否领盐取决于皇帝的魅力,也即汉语所说的“德”。………………弘历……他发上谕说持久的旱灾也许是吏治腐败造成的,表示他愿意不遗余力地重建宇宙的和谐。干旱再继续。当皇帝为夏至日在地坛的重大祭祀仪式做准备时,他修改了正常的李依程序,以体现危机的严重程度。在祭礼上不使用马车,不设代表皇权的銮仪。……“大雩”是应付持久干旱的最后一项措施。理论上讲,“大雩”只能在上述所有祭祀场所三次求雨都无效之后才能举行。但在现实中,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大雩”似乎是在向当地的各种龙神求雨无效后举行的。……“大雩”使试图改革吏治和劝说上天屈就的荒地采取的一系列政治和礼仪行动达到了高潮。每次干旱都会带来政治后果。……1742年前在天坛的所有祈雨仪式和随后举行的“大雩”,都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程序也都相同。与“常雩”不同,这些已是都是忏悔和赎罪仪式。祖先的排位都不请出来,皇帝和参加者都穿素服,帽子上缀着雨样的穗状物。禁止宰杀牲畜,不设銮仪,不奏音乐。皇帝不乘马车,而是从斋宫步行到天坛。……北京地区的祈雨仪式远远超出了国家祭祀场所的范围,囊括了帝国境内所有重要的宗教传统,并推动民间宗教的祭祀场所被纳入国家祭礼名册。祈雨仪式和场所的多元化似乎是人们对灵验的追求所促成的,…………皇帝向龙王和其他神祗祈雨次数的增加,提出了关于清朝统治理念演变的有趣问题。我们开始时注意到,清朝勉强解决了以德统治和世袭统治之间的潜在矛盾。他们在天坛求上天降雨是基于他们相信降雨或干旱是上天对以德统治的不同回应。皇帝把自己的德与上天的反应直接联系起来。当弘历于1742年按照年度计划祈雨时,他增加了皇室祖先的排位,恳求上天施惠于他们的子孙后代。“常雩”与其他一级祭祀仪式一样,体现了统治者调和以德统治和世袭统治之间的矛盾的意图。旱灾对皇权的合法性提出的挑战使得皇帝不能单纯依靠儒家的仪式。……国家借此有组织地把民间的神祗纳入了国家宗教体系,试图让这些神祗的“灵”为朝廷所用。“灵”字在本章中被译为“efficacy”,指的是神祗的神奇效力,它与统治者的德无关。正如彭慕兰指出的,纳入国家的祭祀体系就导致了“正常化”,即降低了神祗和祭坛的“灵”。从结构学的角度来看,当它的地位上升后,“灵”的程度会减弱。因而,国家在从事一项西西弗斯神话版的任务:国家竭力接受民间神祗的“灵”,但是接受以后“灵”就别若,所以不得不继续增加新的神祗和祭坛。从儒家的角度讲,在构建理想社会的过程中,“德”与“灵”具有同样的神奇效力。“德”激励陈明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德”本身就足以创造出合乎规范的社会秩序,没有必要把民间神祗纳入国家宗教体系之中。把民间神祗纳入国家宗教体系等于间接承认单纯以德统治的理念具有空想性质,同时也是主导地王行动的现实政治的反映。清朝最高统治者不喜欢公开讨论儒家礼仪与国家长治久安所需要的各种礼仪之间的关系。……面对通知危机,皇帝乐于在“灵”的帮助下治国,但他们不愿意谈论它。

《清代宫廷社会史》的笔记-第194页 - 第五章 宫廷奴仆

清朝发明了解决不服管束的太监问题的巧妙办法。他们利用另外一个地位较低的团体——包衣——控制和监督太监。……包衣是征服者集团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因此与降服的汉人明显地区别开来。由于他们在旗人中地位最低,他们被禁止(至少在法律上)与其他旗人通婚。他们在清代社会处于边缘位置。大清皇帝发现包衣有用处,正是因为他们的边缘化使得他们只能完全依靠皇帝而生存。包衣是世袭的在旗奴仆。包衣的地位于奴隶的地位差别不大,……他们大多数是征服时期被俘虏并像其他战利品一样被分配给八旗贵族的汉人或居住东北地区的其他居民。……当上三旗——镶黄旗、正黄旗和正白旗——被皇帝掌控以后,三旗中的包衣成为皇帝的家奴。在追随满洲人四处征战的过程中,他们的行动“从家庭的层面上升到国家的层面”。包衣被便如特殊的包衣牛录中,由管领(满语为包衣大)和佐领掌管。……拜唐阿一……后来词意发生变化,专指“跑腿的、打杂的和下属”。……宫中人数最多的一个团体时做日常杂役的劳工,即苏拉。……宫廷还根据季节雇佣一些临时工。…………分配给公众皇室成员的宫女一般是紫禁城的短期住客,她们的地位取决于她们的男女主子的地位。……宫女的数量取决于皇室成员的数量。…………可以想见,参选宫女的女孩中人数最多的群体是苏拉的女儿(其中的一次占82.3%)。另外一个人数较多的群体是父亲为“披甲”(指八旗军队中的步卒)的女孩。不到5%的女孩属于其他家庭。……入选的宫女按规定的期限在宫中侍奉主子,自此期间,他们能得到俸禄和食物。宫女一般都在13-15岁之间。除极少数成为皇帝的妃子(尽管这是受到禁止的,……)外,宫女做满5年(后来是10年)就离开皇宫。康熙皇帝命令让三十岁和三十岁以上的宫女都会父母家准备嫁人。雍正皇帝把宫女出宫年龄下限改为25岁。宫女出宫时可以得到20两银子的恩赏,会父母家备办婚事。有时候,皇帝会亲自为旗人和宫女配婚。包衣社会也很复杂,且等级分明。上三旗的包衣可以参加护军和前军。他们可以成为八旗军官,参加科举考试并进入官僚体系,还可以在内务府担任重要职务。……《红楼梦》……描写了这类包衣精英的生活方式。其他包衣则处在仆人的位置上。内务府包衣旗民中地位最低的是官奴,或曰辛者库。

《清代宫廷社会史》的笔记-第63页 - 宫廷社会

朝服、弓箭、食物、语言之等级,清朝统治术在艺术中的体现

《清代宫廷社会史》的笔记-第256页 - 第六章 皇权对儒家礼仪的实践

就皇权统治的两个意识形态基础而言,实现以德统治对皇帝来说更加困难。每个王朝都声称以德治国是其见过的动因,但后来的继任者如何呢?清朝最高统治者试图通过以孝来确定德而使以德统治和世袭统治结合起来。……清代最高统治者采用了汉族的敬祖传统,并使之发扬光大。……清朝的祖先崇拜基本上是明朝实践活动的继续。与明朝一样,清朝也对太庙(国家最高祭祀场所)与私人的或家庭性质的奉先殿(位于紫禁城的内廷)作了区分。…………当增加祖先作为陪祭对象成为一种孝的表现时,每个新皇帝都必须在国祭场所增设自己父皇的牌位。……皇室祖先也在“正统”观念的范围内为王朝增加了存在的合法性。……在汉代,“正统”指的是在皇室或家族中正当的或合法的继承脉络。在唐代和宋代,这个词被用于追溯从古至今的统治权的合法脉络。……但是许多想建立新的汉族统治家族的人都尝试通过采用“正统”框架内的朝代名和象征符号来充分利用这种制度的好处。……“正统”用“政治血统”代替了家族血统。“正统”里面声称,合法性可在不同的血统间传递,可从一个统治家族转移到另一个统治家族。…………新的统治家族祭祀前朝皇帝的祖先是正当的,这可见之于《礼记》。…………与天的直接联系(其他任何人都做不到)加强了皇帝的权威,当7世纪决定只祭拜一个天而不是几个天以后更是如此。其他任何人举行这种仪式就是犯了“大逆”之罪,表明他“有篡夺皇权和皇位的图谋”。……所有的国家级仪式都置于皇帝的直接控制之下。皇帝参加仪式的性质因仪式的重要程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对于国家宗教体系中二级和三级祭祀场所里的神祗的祭拜仪式,皇帝的监管一般仅限于批准祭祀的日期。二级的祭拜仪式在另外11处祭祀场所举行,三级和最低一级的祭拜仪式在另外的29座庙宇和其他宗教场所举行。…………虽然以前的统治者对祭礼兴趣不是太大,但清朝统治者对孔子的学说非常重视:“吾不与祭,如不祭。”……对礼仪的垄断并不意味着皇帝必须亲自参加相关的仪式。从汉代到唐代,统治者对皇室祖先祭祀仪式的垄断对皇权而言更为重要,新帝理应亲自主持在祖庙的祭拜,每年至少一次,但是,许多时候这个仪式是由其他人主持的。……公元7世纪以后,年幼的皇帝在“成年”亲政以前可以不亲自参加一级祭祀场所的祭拜仪式。……19世纪末的同治和光绪皇帝在大婚和亲政之前都没有被允许主持过重大的祭祀仪式。一些其他的国事会打乱祭礼的日程。……最后一点,即使精力最充沛的人也逃不开年迈和疾病的侵袭。…………《大清实录》表明,派人参加一级祭礼的现象相当普遍。…………中国的历史传统和清朝皇帝的行动都表明,皇帝实际上并不需要每次都亲自出席此类仪式。祭天行为显然与皇帝的身份没有必然联系。……皇帝的神圣权利更多的是由他确定时间和空间的权力而非他的礼仪行动所决定的。皇帝特权最重要的使用时机是确定礼仪日历。……皇帝从钦天监提供的多个日期中最终确定举行仪式的确切时间,这项权力体现了他在制定这份日历过程中的核心作用。皇帝由此在人与神之间建立了适当的联系。

《清代宫廷社会史》的笔记-第313页 - 第七章 萨满教和藏传佛教在宫廷

满洲对藏传佛教的支持和保护始于1621年,当时努尔哈赤委任一名喇嘛为满洲政权的国师,从而为他的继承人开创了先例。后来的几代帝王与藏传佛教的几个互相敌对的教派都保持着友好关系,直到乾隆朝为止。……清朝的政策促进了藏传佛教在蒙古人中的流传。……清廷通过按比例定额发放度牒证书的办法限制僧人的规模。喇嘛事务由理藩院的下属机构掌管。……17世纪末,清朝统治者开始主张他们对于转世高僧(……)的承认权。…………虽然清朝一直与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和哲布尊丹巴(1693年被授予“大喇嘛”称号)保持着密切关系,但是他们享有的独立权力妨碍着清朝对西藏和蒙古事务的掌控。清廷试图通过扩大转世世系的数量,特别是原西藏安多(……)王国境内——18世纪在清廷担任过重要角色的第一代和第二代章嘉呼图克图的出生地——转世世系的数量,来分散和弱化宗教权力。……清朝皇帝提高了章嘉转世高僧的级别,地位仅次于达赖喇嘛、班禅喇嘛和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满族对喇嘛教的支持使他们获得了“政治上的好感”,但也有证据显示一些皇帝是信徒。…………尽管否定论者认为弘历支持藏传佛教只是出于国家政策,但是若必多吉的传记作者记录的谈话及他个人的行动都表明,弘历是藏传佛教的一名真正的研究者。…………艺术史学者注意到,弘历慷慨地奉献数百件佛教艺术品为母亲祝寿。她是一位虔诚的教徒,…………在皇帝的支持下,蒙古族和汉族民间宗教的要素被增添到藏传佛教中。……

《清代宫廷社会史》的笔记-第184页 - 第四章 皇家女性

……皇子和公主都可以要求得到皇室财产。……皇帝子女生前可享用房屋、奴仆和年俸,但是,这些赏赐可能(而且经常)最终被收归皇家。如此一来,子孙后代永远得不到可以独立于皇室的经济基础。如果他们想光耀门庭,就必须得世世代代加强与宫廷的联系。甚至皇帝本人也没有永久财产权。清朝把皇帝的财产与国家的财产区分开来。前者由广储司掌管(……),后者由户部掌管。清朝皇帝当然可以把头衔、官位和其他公共物品赏赐给他喜欢的任何一个人,但是,皇帝对皇亲的赏赐和礼尚往来所用之物品都是从他自己的财产中拿出来的。从许多方面来看,皇帝是皇产的管理者而非拥有者。他的许多物品都是大清国“不可分割的财产”。“不可分割的财产”(或者说国家的财产)是指那些“拥有者的身份难以确定的”财产,它包含着权力和合法性。这些财产不属于个人,而属于皇室。……清廷把几种财产视为皇室不可让渡的财产。……1644年之前的国玺,……其次是与皇室祭祖礼仪有关的一些物品(……)。更宽泛些说,属于皇帝的每一件物品都具有帝王的魅力。……通过部分权力的这种让渡(体现于关服的赏赐中),皇帝就与接受赏赐的人建立了从属关系。……皇帝与宫廷女性及文武大臣礼节性“共享”盛宴,与对先皇的“遗念”颁赠起着相同的象征性作用。由于皇室财物不是普通的物品,所以它们的主人——皇帝不能随意处置它们。皇家的衣服、瓷器、毛皮、武器和画作都存放在六库,定期淘汰更新。…………在类似的意义上,皇室女性也是皇室“不可分割的财产”。婚姻一般都是要建立嫁娶双方互利互惠的社会关系,但是从乾隆以降的清朝统治者竭力忽视或削弱这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后妃原来的身份地位已被改变,他们是带着皇帝赏赐的嫁奁嫁到宫中的,他们的一切都来自皇帝。她们“是被重新创造出来”的后妃,她们与娘家的社会关系、甚至她们与孩子的关系都受到皇帝的控制。……相同的原则也适用于女儿。皇帝不“放弃”他的女儿,他用她们招额驸。留住女儿、招进女婿,不仅仅是为了皇帝绝对控制宫外世界的象征性目的,而且是为了实现清朝统治者的政治目标。清王朝成功地消除了母系亲戚的潜在威胁,并把征服者精英集团中的重要成员纳入了扩大后的皇族。……

《清代宫廷社会史》的笔记-第152页 - 第四章 皇家女性

征服中原后的十多年间,满洲统治者曾允许满汉同混,但随后又改变了这项政策。……正如定宜庄指出的,没有任何人在官方档案中发现禁止满汉同混的实际规定,虽然光绪朝发布的额一道上谕原因了这项规定。这项规定确实存在,康熙朝以降的许多上谕都重申过此项禁令,或者特别批准某人的通婚。……针对某一案例,乾隆皇帝曾说,汉军与汉人通婚由来已久,应予包容。不过,他又强调说,其他八旗旗人必须遵守满足的规定。满族旗女不能嫁给汉族丈夫。定宜庄最后指出,清朝的禁止铜婚龄主要针对的是旗人女子,因为满洲旗人男子是可以买汉族女子为妾的。与其他许多非汉族朝代一样,满族也实行同族间的政治性婚姻。……层级分明的皇帝后宫结构似乎是17世纪满洲统治者仿照汉族的模式建立的。征服中原之前精英集团的婚姻与真正的一夫多妻制非常接近。…………虽然1636年以后的后妃等级与明朝的制度相似,但清朝后妃制度的运作机制大不相同,更具有伸缩性。明代皇帝的正宫只有一个,但清代与此不同,继承皇位这不仅仅限于皇后所生皇子。……低级别的嫔妃也可能被晋升为贵妃。一旦获得晋升,她们即可得到各种特权,与那些成婚时就有爵位的后妃一样。慈禧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清廷奉行的把新娘纳入皇家谱系的策略,“旨在否定(至少是抑制)嫔妃本人要求得到头衔和地位的权利……清廷把皇帝的性伴侣首先定位为女人,其次才是阶级、有头衔的阶层和家族的成员,嫔妃及其家人的权力由此被大幅削弱”。……新妃子的身份在其漫长的宫廷生涯中会被多次“改写”。低级别嫔妃的父亲的宗族、名字和官衔常常被省略。进入后宫并成为第五至第七等嫔妃的包衣的女儿常常只提及族名和等级。高级别的嫔妃会被赐予名字,但名字并不总是独一无二的,……这些名字有时会被更改。…………宫廷的规定使后妃实际上不可能与自家亲戚继续保持密切关系。后妃极少会娘家省亲,即使回家,也受礼节的约束,他们的父母和祖父母必须行下跪之礼而不是鞠躬之礼。只有在嫔妃怀孕或父母年迈的情况下,才允许父母到宫中探望,而且必须得到皇帝的批准才行。旨在限制姻亲干涉宫中事务的宫廷规则严禁内宫与外界发生社会联系。未获特别批准,后妃不得派遣仆人到娘家去,也不得接受娘家人的的任何礼物,或赐予娘家人任何礼物。…………嫔妃的娘家人也不能送礼物给宫中的其他女性邀宠。……

《清代宫廷社会史》的笔记-第228页 - 第五章 宫廷奴仆

正常的秩序不但在社会地位低者斗胆惩罚名义地位比他们高的人时受到了破坏,而且,当奴仆之间的关系过于友好时也是如此。……宫廷女性(包括后妃和宫女)被禁止与太监结干亲。……最高统治者还规定宫里的太监不得与王府的太监混杂相处,试图以此来控制关于内廷的消息外传。甚至太监首领没有事时也不得随意进入主人的房间,不得闲站着,不得闲聊天。最糟糕的事例是太监或奴仆忘了自己的身份冒犯皇帝的尊严。……儒家学说中经常使用的设计统治者教化使命的秩序概念,孕育着理想社会的遗憾,在这个理想社会中,每个人都安分守己,严格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而生活。当人们逾越自己的社会定位时,就会产生背叛、混乱和失序。从这个概念来看,太监对待官民的态度应该向对待王公和皇帝的态度一样。……当太监为自己制作不符合身份的衣服时,其“僭越”就清楚地体现出来了。………………太监必须尊重王公大臣、宫廷女性和王公的妻子。首领太监必须恭恭敬敬地对待位尊者,……

《清代宫廷社会史》的笔记-第307页 - 第七章 萨满教和藏传佛教在宫廷

是什么使佛教对蒙古和满洲统治者产生了吸引力?……佛教为世俗统治者提供了两个角色模式。一个是法王,即在国家内部维护佛法的法王。这个概念在17世纪和18世纪仍然是神职——国家话语的一个组成部分,被乾隆皇帝亲自采用。另外一个是转轮王,……转轮王是一个世界征服者,是普天下的统治者。从梁朝(502——557)武帝——他发了佛教誓言,以转轮法王理想模式来美化自己——开始,汉族统治者借助佛教信仰加强自己的合法性。转轮王之王权统治因藏传佛教灵魂转世理念的引入而发生了变化。……灵魂转世说(……)扩大了“化身”的概念,灵魂转世说认为,每个活佛的灵魂都能在他的继承者身上复生,每个活佛都由权力选择(和预言)他转世的环境。因此,转世的活佛既是佛显灵,又是他以前所有生命的化身。……活佛转世世系的概念也被西藏的其他重要宗教人士所采用。……转世世系的理念也被世俗统治者所接受。……转世世系的理念还通过与汉人的“正统”相结合传到了世俗领域(……)。…………宗教和世俗统治权集于达赖喇嘛一身遂成为自五世达赖喇嘛开始的一种政治创新。格鲁派在安多、康区和蒙古传教的成功为17世纪达赖喇嘛在内亚地区发挥巨大影响力奠定了基础。蒙古汗王登基时必须由达赖喇嘛授予称号,颁发玉玺。他可以(有时也确实)下令调动西藏之外的蒙古军队,他还可以让互相交战的蒙古部落达成和平;他对蒙古人的影响超过了清廷对蒙古人的影响。将西藏纳入帝国版图是清朝政府准噶尔的军事行动的副产品。…………清朝对西藏事务的控制最初始十分间接的。清廷制定的一个管理委员会中的西藏贵族之间的敌视最终引发了内争(1727-1728),内争的胜利者在清朝的支持下统治西藏,直到他于1747年去世为止。1750年,当其继任者被皇帝派驻西藏的两名大清大臣(昂邦)杀害后,两名大清大臣也被西藏的乱民击杀。清政府在此进行干预,加强了皇帝特使的权力。清朝曾在西藏派驻汉军,初派于1721年,但分别于1723-1728年和1748-1750年撤回。此时再次回复驻军,由驻扎于西部的军队中抽调1500名八旗军和绿营军组成。

《清代宫廷社会史》的笔记-第339页 - 第八章 私人礼仪

在庆贺太后或皇帝的生日期间,正常的宗教活动将被扩大。“万寿庆典”在清代只举办过7次:康熙皇帝的六十大寿(1713年)、乾隆皇帝的八十大寿(1790年)、乾隆母亲的六十和八十大寿(1751年、1771年)、嘉庆皇帝的六十大寿、慈禧太后的五十和六十大寿(1884年、1894年)。……虽然一位皇帝去世后的服丧活动将主导宫廷三年时间(……),但新皇帝登基后要在他的生日那天增加特殊的宗教活动以昭示世人。……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日庆典变得越来越繁复。……太后的生日庆典也念经。……乾隆皇帝召集僧众“为母亲之福祉和长寿”而念经。……婚姻与死亡一样,是一个公共事件,它不仅涉及新郎新娘,而且涉及他们所处的生活圈子对他们两人结合的社会承认问题。……私人仪式似乎更多地仿效了华北老百姓结婚时的民间风俗习惯。…………宫廷独一无二的仪式也许是在坤宁宫的萨满教祭坛举行的那些仪式。……普通人家的新郎新娘要拜天和地的牌位,要在祖宗牌位前叩头。新婚的皇帝夫妇要在坤宁宫中“天和地”的供桌及“吉祥如意神”的供桌前上相,行“三跪九叩”大礼。他们到萨满教的祭坛前磕头行礼,然后给灶神上香磕头。他们到寿皇殿,在列位先皇和先后的画像前上香磕头。…………在接受妃嫔和王公具有象征意义的臣服之前,新皇后要到设在她的新寝宫里的佛坛、神龛和神像前上香祭拜。这样一来,她就祭拜了统治清朝内廷的源自不同宗教传统的诸多神祗。比较而言,妃嫔入宫时的礼仪要简单一些。她们不去寿皇殿几百二十到内廷的一些地方祭拜咸丰皇帝生母和养母的画像、咸丰皇帝的画像,以及他的第一位皇后的牌位。这是她们的“祭祖”仪式,是他们入宫后的首要仪式。婚姻仪式代替了标志着男孩长大成人的传统的冠礼。对康熙、同治和光绪皇帝而言,大婚还强调了摄政的结束和亲政的开始。“新的开端”体现在更新神祗的行动中,这是元旦的一项传统仪式。在每年的农历十二月,坤宁宫萨满教祭坛上供奉的神祗都被移到堂子。当春节之后把这些神祗请回宫里时,要举行新神祗的“开光”仪式和祈求来年好运的祈福仪式。……

《清代宫廷社会史》的笔记-第32页 - 第一章 宫廷社会

皇城中有在儒家礼仪中使用的两个重要祭坛。太庙位于紫禁城正门的东南。……太庙不仅供奉着皇室祖先的排位,在一个偏殿中还供奉着功勋卓著的文臣武将的牌位。太庙正西是另外一个高墙环绕的庭院,里面是社稷坛。……在古代的封地仪式上,君王要从社稷坛上取一块土赐给诸侯。所以社稷似乎代表着统治者所管辖的领土。在后来的各朝各代,当取自各省的土被放到社稷坛上时,这种关系就得到了象征性的延续。……几座藏式寺院体现了清朝统治者对藏传佛教的积极支持。……或许是由于耶稣会传教士进入皇家体制的缘故,从18世纪开始,皇城中也有了一座天主教堂。…………1669年乾清宫被翻修之后,紫禁城的公私场所就永远分开了。除了少数王公大臣外(在内廷工作的太监、宫女和其他杂役当然不论),任何人不得进入内停。内廷不仅包括皇室成员的居所,而且包括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机构。如果说外钞是汉族文臣理所当然的活动中心的话,内廷就是满人为主的御用顾问团的堡垒。白彬菊描述了满蒙高官把持康熙皇帝的内廷而汉臣大多在南书房的情况。通过宫廷奏折制度和任命特别小组商议军事策略和其他重要政务等办法,康熙皇帝竭力消除外朝的官僚政治文化给他的皇权造成的压力。虽然内停的成员在雍正和乾隆时期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满汉分立的情况一直延续到清亡,这是满族统治的一大特点。……奏事处起着极其重要的中介作用:它向外朝官员传达皇帝口谕,要他们写成文字;处理准许王公大臣觐见皇帝的所有签批;管理外朝奏事处与乾清门的日常轮值;接收呈送皇帝的所有贡品。……乾隆皇帝把乾清宫改成了处理日常政务的办公场所,而把大内东西两厢的房屋当做居所。到雍正时期,皇帝也在养心殿召见大臣和举行御前会议。…………清廷做出的另外一个重大变动是对皇子和兄弟采取一视同仁的的政策(……)。明朝皇帝都是在皇子年幼时选定太子,并封其他皇子于各省,而清廷则让所有皇子都备选皇子,让他们都留在北京。皇帝让王公担负行政管理和军事职责,以此加强兄弟之间的团结。所有皇子同居紫禁城,延长了皇帝评估他们的品德和通过政务活动检验他们的能力的时间,同时还能增进兄弟之间的感情——此乃清朝国力维持不衰的保障。……八旗女性被禁止仿效汉人的缠足习俗,他们也被禁止穿宽袖的明式服装,汉人一只耳朵戴一只耳环的习俗被满人戴三只耳环的习俗所取代。从18世纪中叶开始,皇帝屡屡斥责违反了服饰律的人。…………清宫的御膳是五花八门的。除狗肉(这是满族人的禁忌)外,宫里的饮食反映了清帝国多种多样的文化。虽然在款待属国使节的正式宴会和宫廷庆典上提供的是满族的食物(……),但来自不同菜系的厨师混杂相处,最终形成了一个新的宫廷菜系,它借鉴了东北菜、卤菜和淮扬菜的诸多元素,自成一系,称为满汉全席。……

《清代宫廷社会史》的笔记-第109页 - 第三章 家族政治

……清廷让宗室参与国家管理。但是,他们不赐予儿子封地和采邑,……他们也没有沿用契丹实行的绕开皇室近亲而把大量官职授予父系远亲的政策。……强调竞争为官,坚持“皇族成员拥有的权力和权威只能来源于官职,而官职则由皇帝根据各人的能力和忠诚来任命”。……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努尔哈赤的兄弟子侄是他获得军事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努尔哈赤的亲属中,带兵权是严格按照实际表现授予的。没有任何一个人,甚至努尔哈吃的儿子,能够在没有屡立战功的情况下升为旗主。其结果是在17世纪上半叶,贝勒对自己麾下的各旗拥有几乎绝对的权力。皇太极和他的继承者面临的问题是在适当限制旗主权力的同时,继续依靠他们的军事才能。……1683年征服大业的完成在几个重要方面改变了政治形势。皇帝继续削减贝勒享有的自主权。奖赏军事英雄的必要性和意义降低了,……封王封侯的标准有所变化,转而强调忠诚、办事效率和恪守满族的行为准则方面。对王公贵族的抑制也有经济方面的动机。以战利品为基础形成数量庞大的王公财产(……)都是过去之事,皇帝现在用自己的财产帮助儿子建立独立的家庭。新建立的王公家庭是比较穷的,贵族爵位的传承字数被减少了。即使在利用新职位的任命以动摇下五旗的团结时,皇帝也要确保这些年轻的王公臣服于皇权。皇帝对贝勒的胜利完成于雍正朝,这导致了另一个政策变化。统治者有选择地把爱新觉罗氏的征服英雄树立为满族尚武传统的楷模,但要求他们的继承人证明自己值得承袭这些爵位。在接触他们的政治权力以后,皇帝允许“铁帽子王”的后代在荣耀中舒适地生活,并享受租商挣下的巨量财产。虽然皇族可以通过特别的考试进入官场,但皇帝的恩封一般施与最亲的宗室。……除极少数例子以外,王公贵胄的俸禄和财产都来自皇帝的恩赏。他们的财产由直接向皇帝负责的官吏管理。皇帝可以随心所欲地没收或重新分配他们的宅邸。他们被禁止与汉族大臣密切交往。未得皇帝准许,他们不能娶妻或嫁女。他们去世以后,皇帝有权确认他们的继承人的爵位。

《清代宫廷社会史》的笔记-第88页 - 第二章 征服者精英与皇亲

1644年以后皇室关于宗室的各项规定是与征服活动造成的新形势相适应的。皇帝成功地发动了对最有权势的额皇亲——八旗旗主——的斗争,把他们置于中央权威之下(参阅第三章)。为了永久保持满族的鲜明特性,皇帝对征服时期的英雄大加颂扬,降旨“永远”保护他们的子孙后代。出于同样的原因,以前对汉人皇位“嫡长继承”制度的强调让位于爱新觉罗贵族应体现满族文化和价值观的一种理念。最后,为了减轻供养大量皇亲所造成的财政负担,皇帝大幅度削减了拥有高级爵位的王公的数量和他们的俸禄。为了部分地补偿他们的俸禄损失,爱新觉罗和其他旗人一样,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争取功名,并出任文职官员。……清朝关于爵位世袭的政策随着政治和军事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征服时期,特别是在1644年以前,爵位继承还不是问题,因为八旗军队的不断扩大和军事行动的延绵不绝为皇亲提供了充分的晋升机会。……17世纪和18世纪,“世袭罔替”的特权越来越受到限制。1684年的黄明把这种特权限定于亲王和郡王衔的拥有者,他们可以把头衔传给一个儿子。其他儿子的头衔则依次递减,直到拥有“八分”的最低一级。…………弘历要求所有潜在的继承人到皇宫觐见。贵族头衔的继承不再依赖出身而是成绩,要看说写满语和骑马射箭的水平。…………1764年,皇帝降旨说,亲王衔的拥有者应量才录用,为国效力,不管他的母亲地位是高还是低。他的谕旨否定了康熙朝确立的原则,……弘历时期,因功业而获得王位(功封)与世袭获得王位(恩封)是区别开来的。…………从1688年开始,皇室贵胄被定期考核评估,作为封赏的参考。…………大清贵胄没有自主权。他们的财产由官衙管理。……爱新觉罗氏各支脉、著名满洲家族和其他八旗家族的历史表明,皇帝对贵族经常加以监管,根据自己的最高利益采取赏罚措施。……

《清代宫廷社会史》的笔记-第213页 - 第五章 宫廷奴仆

不过,宫廷机构之所以那么宏大,主要是为了满足研究皇权的人都很熟悉的一个更广泛的考量,即有必要让臣民感到敬畏和钦佩。……太监的使用受到1701年开始实施的禁止奢靡法令的严格限制。只有一、二品大员和王公贵胄可以使用太监。从18世纪开始,王府被要求汇报使用太监的情况,尽管自1746年以后被分派到各个王府的太监已不再直接由内务府支付报酬为了确保宫外的雇主不窝藏从宫里逃出来的太监,雇用太监的王公必须首先把申请人的姓名、年龄、户籍和个人特征上报给内务府下属的保管太监档案的两个机构。任何雇用从宫里出逃的太监的个人都将受到查究。即使是合法离宫的太监也会受到惩罚并回归于皇室管理之下。……太监似乎更喜欢王府的舒适生活,这使皇帝更加关注此事。……从他们的供词中可看出,逃离皇宫的主要原因是做错事后害怕受到惩罚。尽管被抓回来后受到的惩处越来越严厉,但逃案登记册显示,有些太监出逃不止一两次,最多的高达九次。我们可以在关于宫廷条例的谕旨中清楚地看到最高统治者特别关注和忧虑之事。他们在谕旨中强调最多的是控制问题和宫廷安全问题。乾隆皇帝弘历从晚明太监出安全的往事中得到的教训是:只有在最高统治者丧失警惕性的情况下,太监才会滥用权力。他降旨编撰清代宫廷条规史,以保证他的子孙后代熟悉祖先定下的严格控制所有太监的活动的各项条规。……宫廷对居住在宫外的王公和公主雇用(和支付薪水)的太监拥有管理权。宫内大臣严密监视着奉命处理皇室子孙家庭事务的包衣和太监的一举一动,并参与对言行不端者的更换和处罚事宜。偷盗、大家斗殴或从王府和公主府逃跑的奴仆最终都被送到内务府下属的慎刑司加以审讯。实行于民间的连坐制也被用于宫内大臣当中。管事太监、包衣官员甚至王公都得对他们管辖范围内的所有事情(和人员)负最终责任,不论他们是否直接卷入其中。……宫廷安全是最受关注的事情。……第一个问题是控制侍卫,他们的职责是防止所有未经授权的人进入宫廷或御园。……不让闲杂人等进入内廷的禁令也适用于原来的宫廷奴仆。……宫廷特别不喜欢大批宫外之人每年一度进宫向王公大臣进献野味时造成的混乱和嘈杂。………………大量人员的聚集为窃贼和其他不法之徒混入宫廷从事违法活动提供了机会。不过,最为严重的是,人群的混乱和碰撞破坏了宫廷的肃静气氛,从象征意义上来说也就污染了这个神圣的场所,……如果赏赐礼仪不能在庄严的气氛中进行,就失去了赏赐的重大意义。

《清代宫廷社会史》的笔记-第7页 - 绪论

满洲把许多来自不同文化传统的人纳入八旗组织,力图把这些人塑造为满洲人——用同样的法律、着装规则和社会规则管辖他们。……即便如此,征服者精英仍然具有明显的多元文化特征。……与此相似,尽管存在王夫之等主张“严夷夏之防”的人,但大多数儒家士子强调儒家学说的普遍性和通用型,认为他们的主要使命在于“教化”和“文化”,而不必在以受教者的种族或民族背景。在两大族群中,认同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此外,清朝统治者对于文化问题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所关注的主题。作为个人,他们着意于保持爱新觉罗氏的血统和征服者精英集团的地位。然而,作为统治者,他们不赞成那些可能改变臣民的不同文化的政策。多民族国家的统治者的地位,决定了他们必须支持和促进臣民发展本民族的文化,并在帝国境内怀柔和笼络不同的族群。……某些统治者(如乾隆皇帝)还不惮烦劳,学习藏语和维吾尔语。…………在17世纪政府时期,顺治和康熙皇帝试图以儒家君王面目来赢得汉族文人士子的支持。…………本书各章的内容表明,清朝统治者从来没有淡化把自己与明朝降民区别开来的意识,从来没有放弃他们的满族认同。当政治上有利的时候,他们就采用汉人的习俗;当无助于他们实现政治目标时,他们就拒绝这些习俗。清朝统治者以同样的热情研究金代的历史,吸收了金朝的许多政策。“在金代……限制贵族的特权和影响,加强中央集权,让王朝的支持者在维护官僚制度中发挥广泛的作用。这些做法都是大清帝国官僚政治的先例。”……清王朝既不是对汉族王朝的复制,也不是对以前的费汉族政权的简单重复。……清朝成功的关键因素是其针对帝国之内亚边疆地区主要的少数民族采取富有弹性的不同文化政策的能力。……

《清代宫廷社会史》的笔记-第297页 - 第七章 萨满教和藏传佛教在宫廷

乾隆皇帝公开宣布他非常关注的一件事是满族永远保持自身的特点,这自然包括他担心正在消失的满族传统宗教。满族的祭文有时已难以读懂。皇帝亲自审读并纠正王公呈上的家庭祭文。……萨满教典礼中描述的仪式综合了萨满教的要素以及佛教和民间宗教的做法。宫廷萨满教特别重视祖先崇拜。通过一官僚体制内的方式招募女性充当萨满,通过焚香、供奉祭品、斋戒和叩头等代替降神附体,宫廷在所有的祭礼(宫廷的夜间祭礼除外)中消除了恍惚迷离的成分。……乾隆皇帝保存满足仪式的目标没有完全得到实现。甚至盛京的祈祷着也不得不请人教他们学习满族萨满教的祭文,……不过,典礼书籍的编撰和刊行对普通旗人举行的萨满教仪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许多家庭把它当做满洲文化的范本。……萨满教典礼的刊行推动了爱新觉罗家族的祭礼在普通满族人中的传播,尽管生活在中俄边界地区及乌苏里江和松花江流域的萨满还保持着古老的传统。宫廷利用八旗组织来保证萨满教典礼规范的实施。它强迫其他部族把自己的祖先从祭坛上去掉。另外,祭天活动越来越多,这可能也与宫廷的推动有关。…………清朝重视部族的仪式意味着世袭的部族萨满比“召来的”萨满或职业萨满更受欢迎。…………对萨满教的额推广加强了清朝对北方各个部落统治的合法性。……满族对东北亚各民族文化的影响在清朝覆亡后如此之久的当代仍然清晰可见。…………清廷支持藏传佛教的历史与满族通过战争成功地控制所有蒙古人——他们对大清构成最大的潜在威胁——的过程是密切相连的。……自此以后,每一位雄心勃勃的蒙古领袖实际上都在竭力利用西藏宗教界上层人士的承认来巩固自己的政治权力。……

《清代宫廷社会史》的笔记-第17页 - 第一部分 清代共同物质文化 第一章 宫廷社会

……大清帝国是以多民族联盟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其统治者试图通过用清朝统治下的各民族自己的文化语汇与他们打交道,从而使这些联盟长久存在。在决心保持满族——近代女真统治传统的继承者——特性的同时,清朝统治者努力在他们视之为主要臣民的汉族和内亚民族文化模式中突出其统治形象。…………外城(又称汉城)是首都的商业中心,是中国最大的消费市场。最繁华的商业街都在内城与外城之间的宣武门、正阳门和崇文门。……汉城也是旗人的娱乐中心。……内城周长约16英里,是清政府的中心。六部、都察院、理藩院、内务府的一些机构和步军统领衙门都在这里。它也是征服者精英集团居住之地。……由于征服者精英集团逐渐包括了许多民族的人,所以北京内城居住的人也是多种多样。……皇帝是内城的最大地主。当汉人于1648年迁出内城时,他们的房屋被分配给旗人。旗人逐渐确立了对这些住宅的产权,房屋的租赁和买卖合同就是产权的体现。从理论上说,这些房产仍属于国家,但实际上它们成了皇家财产:在19世纪,内城的许多土地都归皇帝所有,由内务府管理。官房租库起初隶属于宫廷营造司,但后来变为由一名内务府大臣监管的自治机构。……由于府邸的大小、结构和装潢皆受节约法令的管控,所以住宅被分配给王公贵胄而不管其籍隶哪一个旗,当其子孙的爵位被降低后,府邸即被收回。亲王府很少被同一个家庭世世代代占有。……

《清代宫廷社会史》的笔记-第2页 - 绪论

……清朝的征服奠定了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领土基础,但随着民族主义的发展,清朝的政策也产生了民族问题。清朝认为自己是多元的多民族帝国的统治者。他们把居住具有战略意义的内压边缘地带的民族看做帝国大爷的重要参与者,这些帝国臣民与汉人地位相埒。他们操着各种鱼汉语相异的语言,笃信伊斯兰教、藏传佛教和萨满教,在18世纪,其各自独立的文化和信仰系统在清统治者的支持下得以发展和保持。他们是如何被纳入中华民族体系的?这是一个至今仍未破解的谜题。……早期满洲统治者的成功关键在于他们采取了系统的“汉化政策”。…………正如杜赞奇所言,“近代社会的历史意识基本上是由民族国家构建的”。………………柯娇燕认为,满足肯定没有消失在汉族群体之中,或者,由于满足向他们展示出的敌意,他们也肯定不会认为自己是“中国人”。更需之处的是,为了抵制不断发展的汉民族主义认同意识,20世纪的满足也形成了一种近代民族认同意识。……更为重要的是,满族认同不视某人将汉语或满语作为其“母语”而定。19世纪的清朝统治者使用起汉语来似乎更加得心应手,但那并不意味着他们不认同自己的满足身份了。……因此,那些认为语言总是伴随认同意识的看法是可笑的。……民族性这一观念是随着19世纪民族国家首先在欧洲随后在其他地区崛起而得到充分发展的。正如柯娇燕指出的那样,将这一术语用于更早的时期是时代性的作物,是对历史的扭曲。……清朝的统治范式不是民族国家,统治的买不了不是构建一种民族认同,而是允许多元文化在一个松散的人格化帝国之内共存。近代意义的民族性并不存在,同时国家也不想去创造这种民族性。近代民族性不仅意味着创造一个休戚相关的群体而且要把一个群体与其他群体区别开来。17世纪的女真人以农耕为生,他们与蒙古人共用的词汇显示了两个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依据有关八旗结构的蒙古文资料,戴维·法夸尔揭示出的,早期满洲国家中的许多汉族因素实际上是通过蒙古人传入的。

《清代宫廷社会史》的笔记-第289页 - 第七章 萨满教和藏传佛教在宫廷

努尔哈赤和他的继承人创建了萨满教的国家级仪式。到公元7世纪,女真人对多个天的信仰被一个天(阿不卡阿玛,阿布卡汗)的信仰取代,现在信仰的则是一个地位至高无上的男性神祗。关于天的这一新概念是否因汉人的直接影响而产生,无法确定,但是,概念的变化反映了女真族政治生活中的集权过程。…………与汉族的习惯不同,普通的满族人和王公大臣都举行同样的祭天仪式。……祭天仪式习惯上在春季和夏季举行。信念的祭拜传统也许来源于满族人仿效明朝宫廷中汉族风俗习惯的愿望。与汉族在冬至日祭天不同,满族最高统治者元旦时在堂子里祭天。……堂子是清代举行国家级萨满仪式的地方。……在皇太极统治时期,百姓和官员均不得擅自建堂子行祭礼:堂子成了最高统治者的专利。…………向天敬献的动物祭品(满语称为默忒密)与其他祭品(被称为渥彻密)不同。默忒密祭礼不包括跳神(……)。敬献熟肉而非生肉是满族的习惯,与国家祭祀场所的习惯不同。……剩下的熟猪肉由皇帝和参加祭礼的其他人享用。堂子祭礼是征服者精英集团的国家级祭礼。参加者都是满洲贵族、八旗官员和满族高级文臣武将。……堂子里的祭祀对象是由严格区分的。佛与汉人信奉的神享有最高级别的祭礼,但没有被列入核心祭祀圈——包括祭天仪式和圆殿中祭祀女真保护神的仪式。……在堂子里的祭天仪式也可视为爱新觉罗氏的祭祀仪式。……在春季和秋季的缉私大礼期间,当皇帝行过祭礼后,王公也立起自己的神杆举行祭礼。这种做法与满族其他部族——其神杆都被主要家族垄断——的做法不同。堂子祭礼与盛京皇宫中后妃居住的清宁宫和1644年以后北京的坤宁宫举行的祭礼有一部分是重合的。……17世纪60年代以前,宫廷祭礼是爱新觉罗氏的妻子和皇帝的后妃为爱新觉罗氏举行的。后来,祭礼由从上三旗觉罗家族高级大臣的妻子中选出的萨满举行。……坤宁宫每日所行祭礼以及在坤宁宫庭院里举行的计划中的祭礼都是与普通旗人的家庭祭礼相关联的皇室家庭祭礼。祭坛位于皇后居所,突出正妻在祭礼中的首要地位。此外,这些祭礼体现了由满足继承法所限定的皇帝制婚姻家庭单位的界限。皇帝未成年的皇子代表自己在坤宁宫献黑猪。不过,他们结婚以后就得在自己的家里举行祭礼,即使他们住在紫金城里也是如此。他们搬出宫后,要在府邸中为窝车库设新祭坛。宫廷的其他仪式都是对百姓仪式的仿效。……宫廷萨满教仪式也进行了一些个更改,以适应国家级仪式的需要。……

《清代宫廷社会史》的笔记-第148页 - 第四章 皇家女性

慈禧是清朝皇家女性中最著名的但非唯一一个把权力触角伸展到家事以外的大家长。虽然许多历史学家把她视为武则天的翻版,或视为对太后传统角色的颠覆,但她无疑更适合非汉族的统治语境。根据詹妮弗·霍姆格伦的比较研究,汉族帝王禁止皇家父亲亲属参与政务,转而利用皇后一方男性亲戚的支持来与官僚集团的精英相抗衡。但是,由于木系亲戚在摄政体制下有可能会威胁皇帝的自主权,所以又不得不对后妃家族加以压制。……许多汉族帝王也利用姐夫或妹夫与母系姻亲分庭抗礼。与兄弟不同,姐妹不可能登基称帝,所以姐妹不是潜在的竞争对手。她们的丈夫和亲戚可以成为帝王的重要盟友。非汉族王朝的宫廷政治大不相同。由于草原王朝需要成年统治者,摄政体制不常见,摄政期间婚姻不再是关键的控制因素。相反,非汉族统治者倾向于把婚姻作为一种手段,以加强政府集团内部或征服集团与外族统治者之间的结盟关系。与臣服的汉人之间的通婚即使不被禁止的话,一般是不受鼓励的。可汗的妻子与其兄弟姐妹一起成为统治者家庭的永久性成员。…………清朝的婚姻政策也禁止征服者集团与臣服的明朝民众通婚(……),但鼓励与居住在内亚地区的精英集团联姻。……与汉族社会一样,满族社会也以父系为主(子孙后代传承男性香火),婚后居住在男方家(与新郎的父母住在一起),也是家长制(资望最高的男性是家长)。尽管如此,满族传统给予女性很大的自由和权力。满族女性被禁止缠足,……她们没有被局限于深闺,而是在公开场合抛头露面,骑马射箭,参与狩猎。……女性有时也活跃于战场,征服时期甚至有几位女性获得了八旗佐领职衔。在宫廷举行的萨满教仪式上,女性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与朝鲜族女性一样,她们在仪式上行使着“支配权”。…………满族和蒙古族的男性和女性贵族都有提出离婚的权利。寡妇往往嫁给亡夫的弟弟,女真人奉行这种婚姻形式的目的在于确保女性带来的财产不因寡妇再嫁而流失。……1631年和1636年,皇太极两次颁令禁止寡妇嫁给亡夫兄弟。……虽然她们都无视这项禁令,但在清朝以后的漫长岁月里,这项禁令一直有效。满足容许隔代婚姻,汉族则不容许。满足像蒙古族一样赞成舅表亲之间的婚姻(娶母亲兄弟的女儿为妻)和娶同胞姐妹为妻,其结果是,宫廷女性结成了非常密切的亲戚网络。……

《清代宫廷社会史》的笔记-第243页 - 第三部分 清代宫廷礼仪 第六章 皇权对儒家礼仪的实践

文化符号构成礼仪语言,礼仪语言之所以有威力,原因就在于它的模糊性和多义性。同样的礼仪对不同的人意味着不同的事情。由于“权力的特点是建构现实”,所以礼仪对支配性秩序的创建时非常重要的,支配性秩序是人们广泛接受的关于权力的起源和社会秩序的伦理正确性的信仰体系。政治稳定的社会的最高统治者依靠的不仅仅是强权,他们还依靠把现存的政权美化为“有权威性的和天授的”政权的意识形态体系。某些礼仪,特别是那些涉及觐见的礼仪(……)是“公开的表达”,是恭敬的表现,他们不但体现了统治精英的自我形象,而且力图使被统治者认识到植根于利益背后的意识形态中的权力和分量。作为统治权的展现,这些礼仪支持并维护着层级秩序和现状。……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离开他出生的那个时代和社会而存在。最高统治者也不例外。虽然他们完全能够为特殊的政治目的而操纵礼仪,但他们也受制于自己的文化。…………但是,儒家礼仪永远不可能成为征服者所建国家的唯一礼仪。首先,统治者决心要维持独立的文化特性:这必须要有独特的礼仪与这个特性相匹配。国家级礼仪会不断演变,以满足帝国不断变化的要求,并创造不同的象征体系以教育不同的臣民。…………1644年以后,清朝统治者把宗教因素融进了不同的统治者形象中,它们是针对居住在内亚边疆地带的不同民族而设计的。满洲人被要求保持他们的萨满教仪式和信仰,……皇帝在汉人面前把自己打扮成汉族王朝传统的继承者,一位信奉儒学的君主。……皇帝倡导包容帝国领土上维吾尔人和其他穆斯林的宗教信仰。…………清朝最高统治者集中国皇帝、诸汗之汗和活佛身份于一身。这些称号的含义不相同,也没有被统归于皇帝称号之下,至少在1644年以前的传统意义上是如此。…………儒教、民间宗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萨满教和道教的专业人士为清廷举行的各种仪式,是清朝最高统治者资助的各种信仰体系的有选择的混合体。这样一来,宫廷的内部仪式全面反映了作为帝国组成部分的各个民族和各种文化的广泛融合。……

《清代宫廷社会史》的笔记-第248页 - 第六章 皇权与儒家礼仪的实践

礼部掌管的礼仪也可按照其功能加以分类。一类是“祭祀”,是祭祀神灵和皇室祖先的礼仪。一类是政治性的礼仪,如登基、朝觐、接见使节和检阅军队的仪式等。第三类涉及生活层面,特别是婚庆和丧葬。在第一类礼仪中,皇帝代表人民与神灵沟通。在第二类礼仪中,皇帝作为“天子”得到了承认。在第三类礼仪中,他作为自己家庭和家族的首领而行事。……祭祀之礼分为三类,按社会等级划分,如同在世俗世界一样,在超自然的世界也确认社会等级,位卑者也要恭敬地对待位尊者。甚至祭祀活动本身也可被解释为皇帝对神的尊崇。……中国政治传统中的礼仪体现了两个主要的(在某种程度上是冲突的)立场:“以德统治”和“世袭统治”。中国的礼仪时精心制定的,意在恒久不变,但在现实中,这些礼仪随着中央集权型的官僚体制国家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在商、周时期,国礼是以统治者是道德典范这样一种观念为基础的。……世袭统治的原则对以德统治的原则提出了挑战,商朝最高统治者声称自己能借助皇室祖先进入神的世界,试图以此来调和这两种原则。灭商而兴的周朝则强调“天命”,如果国王失德,“天命”可能被从一个统治家族剥夺掉。在古代的典范性传统中,“以德统治”是作为一种真正的王权过渡的形式出现的,统治者的道德榜样使得臣民纷纷仿效,由此奠定德治社会的基础。中国境内皇权世袭的传统造成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后汉时期创立了历史循环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每个王朝的寿命是有定现的,因此,只能由前后相继的一系列王朝统治中国。虽然新王朝修前朝历史的制度化习俗证明历史循环理论已深入到政治思想中,但是,国家级礼仪似乎没有为政治家族详解这种理论的遗憾,而是强调更乐观一些的“天命”观。作为“天命”的接受者,皇帝负有代表人民祭祀上天的主要责任,为的是让上天施恩布泽,保有帝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天命观在某种程度上往往与世袭统治的宗教表达——皇族的祖先崇拜——相扞格。……公元7世纪开始,祭天成为最重要的意向国家级礼仪,但对皇室祖先的崇拜并没有因此而停止。……有清一代,在采取所有的重大政治行动之前和皇家发生任何变化——皇室成员的出生、婚姻和死亡——之后,均在太庙举行“告祭”。还有一个行之已久的习惯是在历朝历代统治者的陵墓和牌位前供奉祭品以祭祀他们。清朝在历代帝王庙的祭祀被降低为第二等的国祭。……1644年以后,世袭统治原则成为皇位继承仪式的一部分。尽管“天”仍然非常重要,但清朝的皇位继承越来越强调孝道。满洲人最终采用的秘密建储制度强化了皇子在父皇升迁和去世后展示孝道的必要性。……在皇位继承的仪式上所用的评语中,“优点”与道德同样重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品质是孝道。……

《清代宫廷社会史》的笔记-第190页 - 第五章 宫廷奴仆

在整个中国历史上,汉族王朝依靠太监而统治,因为太监在帝王与官僚系统之间围绕政治控制权力展开的长期斗争中一直是皇权的代言人。……唐代特别是明末太监专权乱整的臭名昭著的事例又给满洲人敲响了警钟。……多尔衮摄政时期,太监被禁止经手皇庄的收入,被禁止参加朝会,但1653年顺治皇帝福临创办十三衙门,取代内务府成为管理宫廷的一个机构。福临也许是想利用太监制衡旗主的独立行事权。他对明朝的制度作了改动,让包衣和太监共同掌管宫廷事务,在委派满族大臣掌管十三衙门以控制管事太监。他驾崩以后,十三衙门被撤销,但是太监继续在宫中留用。据说雍正皇帝曾规定,旗人不得充任太监,但档案材料显示这项禁令从来没有被完全遵守。……19世纪20年代,充当戏子太监的百姓开始多起来。…………多数人都认可当太监的原因是“命”和贫穷,但是也有一些人是主动选择当太监的,为的是获得权力和财富。……并非每个太监都能立刻进宫。……1751年的一道圣旨规定公众的太监以3300名为限。实际上,太监数量是随着宫中皇子皇女和后妃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王公和公主成婚后仍被允许使用太监。乾隆时期宫中太监数量达到最高峰(……)……太监社会等级分明。等级顶端的是太监官员,他们于1722年获授官衔。……作为太监的首领,敬事房纵观太监处在太监圈子的顶端。敬事房负责处理皇上关于宫廷事务的谕旨。除管理太见外,敬事房还负责举办庆典和在内务府各部门之间传送文件。总管太监通常由入宫超过30年的资深太监担任。…………与官僚品级制度并行的还有地位等级制度,它是根据与皇帝的亲近程度而定的。……宫里的太监比派往各处的太监的地位高。……

《清代宫廷社会史》的笔记-第324页 - 第七章 萨满教和藏传佛教在宫廷

乾隆时期绘制的许多唐卡(佛教的宗教绘画)把乾隆皇帝描绘成文殊菩萨。………………在每一幅画中,乾隆皇帝都端坐于莲花座上,身穿喇嘛的袈裟。……而另外几幅中,他的左手托着盛满珍珠的钵。在其中几幅唐卡中可以看到,莲花上放着火红的剑,他的座位的左右两侧放着佛经和与文殊菩萨相关的一些象征性物品。在多数唐卡中,座位前都绘有一个刻着字的供桌。所有的唐卡都描绘了乾隆皇帝的宗教导师若必多吉的转世世系,都画在皇帝的上方。唐卡的其他部位绘着其他佛,包括会在唐卡底部的保护神。……早期进行的把宗教权力和世俗权力集于一人之身的努力,在乾隆时期达到了高潮。就此而言,清朝皇帝和达赖喇嘛都超越了原来的“喇嘛——保护者”关系的范围,那种关系构成“双重统治”的典型模式,而“双重统治”则调和了西藏僧侣与世俗统治者之间的关系。虽然“双重统治”模式造成了双头政治,但新模式超越了以前宗教世界与世俗世界之间的区别,达赖喇嘛的地位确实如同皇帝一样。D.S.鲁埃格指出,“喇嘛既是统治者又是菩萨……事实上可能融合了二者的功能。此外,杰布既是圣僧又是国王(护教法王),可能被视为菩萨的化身”。D.S.鲁埃格的分析突出了清朝皇帝与达赖喇嘛、班禅喇嘛和藏传佛教中其他转世喇嘛之间的关系中固有的模糊性。所有职位的象征性内涵都被改变,在传统的“喇嘛——保护者”关系中造成了混乱。所以,关于双方关系的藏文记述与汉文记述大不相同,是一点也不奇怪的。…………一方面,为康熙助手的牌位体现了藏传佛教对清朝最高统治者的祈愿,希望祈愿活动能够灵验地延长人的寿命。《甘珠尔》则使达赖喇嘛想到,清朝皇帝作为佛教信仰的宣传者所作的贡献。另一方面,这个佛堂里的唐卡是最有意义的物品,它反映了最高统治者的形象在乾隆皇帝时期已发生变化,乾隆把自己描绘成集文殊菩萨、成吉思汗和唐太宗为一身的统治者。这个统治者在达赖喇嘛身上看到了自己的镜像,这意味着双方关系在证明合法性方面丰富了清朝的论据资源。

《清代宫廷社会史》的笔记-第137页 - 第三章 家族政治

在宗学中,皇子与堂兄弟及挑选进来的八旗高官之子(满语称为哈哈珠塞)混杂相处。经皇帝批准,已经迁出紫禁城的王公之子亦可到宗学学习。在教室里,宫廷礼节较为宽松,但衣着和考勤有严格的规定。宗学的学期不定,许多学生似乎不得不一直学到成年。……参加庆典的皇子皇孙在完成任务后必须会宗学上课,无故缺席或早退将被汇报给皇帝。上宗学也是一种罚戒方式……皇子皇孙进入宗学后就离开女性住宿区,搬到“童子房”。他们有时共居一室,有时与仆从单独住在一起。……皇子皇孙十四五岁的时候,要由皇帝为他们在符合条件的女孩中挑选新娘(……),从此时起,他们就开始了下一个阶段的生活。婚姻意味着他们能得到更多的赏赐。……然而,档案材料现实,19世纪初只有一小部分津贴发放到皇子皇孙手中……皇子皇孙一直生活在紫禁城或御园中,直到皇帝赐给他们府邸另立门户。单独的宅院是一个重大的难题,赏赐日期经常被拖延。…………皇帝是同辈男子中唯一一个住在宫里的成年人。新皇帝登基以后,他的已婚兄弟都要迁出皇宫(未婚兄弟不被当做成年人)。……清朝皇帝还在热河和北京西北郊的御园中为皇子提供居所。……因而,皇子可以朝夕相处,还能与父亲亲密接触。共同居住不但能培养亲情,还能使皇帝掌握儿子的活动情况,评估他们的个性、才能和道德品质。宗室王公也被委以宫廷职任,像大臣一样六天一轮班。皇帝在宫中时,他们天天陪伴皇帝左右。当皇帝出巡或到社稷坛祭祀时,他们伴驾随行。……皇子也被委任为社稷坛的巡视员。宗室王公要轮流看守2处皇陵,在3年当班期内居住于皇陵所在地。……王公常常被委以参加各样礼仪的任务。他们协调皇帝大婚的准备工作,筹备皇家葬礼,护送棺椁前往陵墓。他们和萨满一起在“堂子”举办萨满教仪式。他们代皇帝出席各个级别的国家祭礼,包括最重要的祭天仪式(……)。在有清一代,皇子和其他宗室王公一直积极参与军务。……到了18世纪,宗室的官宦生涯有了定制,年轻的时候,王公贵族在侍卫的宗室队任职(……)……在战争的紧要关头,王公也扮演军队统帅的角色。……在整个清代,王公贵胄也参加国家的最高决策。……议政王大臣会议,从1615年到(至少)1673年,该会议是满洲国家的重要决策机构。虽然后来它被军机处超越,到19世纪名存实亡,但是,与王公商量国事的传统仍在延续。…………皇子没有独占官场。1724年为皇族成员开办了专门学校,1744——1752年皇族成员被允许在没有通过低级别考试的情况下直接参加会试。1799年以后,皇室成员可以以优势比例报考举人,成功者可参加会试争取进士功名。除了进入官场的这个“正式”渠道外,六部有许多笔帖式职位是专门为爱新觉罗氏准备的。……王公也担任六部的非汉族尚书、理藩院尚书(这是专由满族人或蒙古人担任的职务)和都察院的非汉族都御史。……1669年康熙皇帝亲政之后,皇族成员没有被委任这些职务(只有极少数例外)。…………王公贵胄在对外事务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于非汉族地区的交往中。………………我们对汉族建立的朝代与少数民族建立的朝代做了比较,前者禁止皇族参与国事,后者则采取完全相反的策略。……兄弟之间的竞争的确是17世纪宫廷政治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清朝从来没有像明朝那样经历过篡夺皇位或王公叛乱等事。清朝成功地把汉族的官僚政治技巧与非汉族的兄弟同盟结合起来,以解决屡见不鲜的皇族成员对皇位的持续挑战,在赢得了他们的军事、政治和礼仪支持的同时削弱了他们的自主权。在这方面,清朝做的比以前任何一个朝代都要好。清朝王公成了皇权的支柱而非不可避免的竞争者。

《清代宫廷社会史》的笔记-第54页 - 第一章 宫廷社会

制作膳食的原料也来自全国各地。虽然宫廷也在北京采购一些原料,但宫廷所用的粮、肉、鱼、菜多来自皇家庄园。……御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贡品。…………宫廷宴有满宴(按成本分为六等级)和汉宴之分。一、二、三等满宴是为皇室祖宗准备的。为活着的人准备的最高等级的满宴是四等宴(每桌成本为4.43两银子),用之于元旦、皇帝生日、婚礼和冬至日。朝鲜使臣、蒙古女婿、达赖喇嘛和班禅喇嘛用五等满宴宽待,其他藩属国使臣用六等满宴(每桌2.26两银子)款待。为了与文化政策保持一致,清朝统治者把满足的传统菜肴视为帝国最重要的菜肴,在处理与其他少数民族关系时尤其适用。……汉宴也被分为六个等级,用以招待皇帝实录的撰写者、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以及榜上有名的文武进士。…………包括康熙、乾隆和道光在内的多位皇帝更喜欢清淡素净的饮食。……弘历力求使自己拥有汉族文人传统的鉴赏力。……汉族艺术品仅是皇室藏品的一个组成部分。清廷还收藏了来自欧洲的许多珍奇异玩,……清廷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珍玩异宝,这是皇室有意为之。清宫作坊制造的产品显示了折中和调和的风格,这正好说明清廷对东西方的制作工艺和美学追求同样珍视。大清皇帝命令画家为宫廷所作的画甚至更加直接地点明了他们的政治目标。……皇帝还希望在绘画中显示大清帝国的威力。…………郎世宁额《锦春图》……巫鸿对此画之象征意义的解释表明,清帝的统治形象已得到进一步发展:雍正和乾隆身穿汉族服装,“使他们成了汉族文化的代表;他们的美德通过传统中国的象征得到了体现……皇帝的(汉族)装束……证明他们对中国传统的占有是合理合法的——有助于否认他们是通过武力强占这一传统的外来者”。……大清统治者并没有把自己仅仅当做汉族或满族的君主,而是作为多民族国家的帝王,他们“穿着”不同民族的代表性服装,在不同的文化体系中塑造着自己的形象。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成为大清帝国的唯一中心。

《清代宫廷社会史》的笔记-第120页 - 第三章 家族政治

大多数皇室王公都是通过恩封获得爵位的,皇帝赐予他们的王庄也小得多。恩封意味着人口、土地和物品的转移,当皇帝决定把一个儿子或兄弟从宫廷大家庭中分出去,给他们提供单独的宅院让他另立门户时,就需要施予恩封。恩封的对象包括皇帝的孙子甚至曾孙,而其他宗室只能从他们的父亲的产业中分到一份。清朝的恩封是独一无二的。清朝帝王把爵位的自动世袭权改变为皇帝对功德劳绩的奖赏。………………绵德是弘历最喜欢的孙子之一,但当绵德违背禁令结交汉族大臣时,皇帝毫不犹豫地对他加以惩处。……皇帝对宠爱之人的这种惩罚表明,他与清朝其他皇帝一样,对汉族大臣与爱新觉罗王公贵族之间的社会交际网络的形成看得非常严重。王公贵族的消费水平也有定制。……恩封是皇帝爱贵族死前延续其爵位的一种形式,但其财产并非永久性赐予的。由于牛录只能由前六等王公拥有,而他们的爵位每传一代就递减一等,所以他们的这部分财产最终会失去。…………爱新觉罗皇族的扩大迫使皇帝寻找办法重新界定享受特殊恩宠的群体。皇帝试图区分“远近”,施恩于最亲的宗室。皇帝关于个人姓名的旨意(……)是皇室努力界定享受特殊恩宠的最内层宗室的指导原则。……秦龙皇帝在内圈中又确定了规模更小的“近派宗支”。……为了使自己的名字与兄弟的名字有所区别,雍正皇帝采纳了汉人禁止其他人使用皇帝名讳的规矩。……不用同辈人名字中的通用字破坏了兄弟之间的团结。……弘历谕命在书写他的名讳时去掉一画,以与兄弟的名字区别开来。他的孙子道光皇帝更进了一步,他在1823年降旨将去掉名讳一画的规定延用于他的子孙后代,以使那些不能用这些名字的臣民不再感受到不方便。…………近派宗支不能随意给儿子起名字。…………皇帝的起名政策形成的宗室团体与汉族五服内的任何宗族团体都不一致。……通过起名形成的近派宗支与通过皇帝选择姻亲的特权而形成的团体也不相同。…………宫廷中的宗室过多,必须削减他们的人数。…………这些措施背后的主要动机在于削减吃皇粮的宗室的规模,同时降低人们对这个团体的关注度。在康熙朝,皇帝在春节举办大型宴会宴请八旗贵族、蒙古王公、外国使节和文武大臣,不为皇帝近支单独举办宴会。为直系子孙和亲王单独举办宴会的做法始于乾隆皇帝。弘历还决定只由直系后代在太庙祭祖。……

《清代宫廷社会史》的笔记-第334页 - 第八章 私人礼仪

留存下来的档案表明,19世纪末宫里的许多宗教活动早在顺治朝就出现了。……这些早期的祭文(不仅是祭拜家神的祭文,而且是祭拜皇室祖先的祭文)中经常出现“观镜”一词。“观镜”(满语为布勒库舍密)似乎与萨满使用镜子与神沟通有关。……考虑到满族的宗教传统,萨满教对宫廷仪式的影响就不令人奇怪了。虽然在整个清代,宫廷都举行萨满教仪式,但其重要性逐渐降低。从顺治朝开始,皇帝新年第一件事就是前往堂子祭拜,但乾隆把它变为第二件事。当萨满教仪式淡出宫廷后,祭祖活动代之而起。正是乾隆皇帝把奉先殿的祭祖仪式变成皇帝在新年的第一件大事,他是第一位在寿皇殿和太庙的后殿所供奉的先帝滑向前祭拜的皇帝。这些祭礼在康熙朝和雍正朝是没有的。……到十九世纪末,北京的许多辞旧迎新的风俗习惯都被宫廷效仿了。……像北京的普通居民一样,皇帝也在正月初一吃饺子,正月十五在各祭祀场所献元宵以表明新春佳节的结束。信念的家庭仪式是受风俗习惯影响的全年活动计划的一部分,为的是让乾清门后面的内廷的居民得到护佑和福祉。……除了按民间节气举行的仪式之外,宫廷还定期向各种各样的祭祀场所献祭品。…………宫廷在按照民间风俗每年过各种节日的同时,对萨满教、道教、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的宗教人员的资助规模也是独一无二的。…………皇室为北京地区和承德的许多佛寺提供祭品。……在佛教中,念经是积德的一条途径。17世纪末18世纪初,喇嘛念经处奉旨成立,并在宫廷西北角的中正殿办公。这是宫里第一个专门处理藏传佛教事务的部门。后来,这个处由王公监管,隶属于内务府掌仪司(掌管仪式的部门)。中正殿成为宫内藏传佛教的活动中心,不仅在西藏高僧的主持下诵经,而且制作佛像和其他宗教用品。一大批寺庙受到宫廷的定期资助。……宫廷主持的一些活动也有季节性。……

《清代宫廷社会史》的笔记-第168页 - 第四章 皇家女性

无论是汉族朝代还是非汉族王朝政治对公主的地位都发挥着明显且持久的影响。与其他人不同,公主终其一生都是娘家的一员。与其他人的妻子不同,公主在经济、礼仪和社会地位上都高于额驸和公婆。其结果是,“姐妹关系被转化为统治链条上的一环,远远超出深宫内院,波及更广阔的范围,在其他家族(有些有潜在的威胁性)中确立忠诚,以免他们专权或篡位”。虽然清代公主从来没有参与摄政(像元朝的公主那样),但她们的婚姻加强和重申了皇室与八旗精英集团的一些贵族家庭的联系(……)。她们的夫君也成了皇室的一员。……在18世纪,获封公主头衔的王公的女儿数量逐渐减少。……公主也不能幸免于性别歧视。社会上重男轻女的观念似乎也盛行于公众。女孩存活下来的机会明显低于男孩(……)。……没有确凿证据郑敏死亡差异是由杀女婴陋习造成的。在没有更多资料的情况下,最合理的推断是:宫中女孩儿的高死亡率是东亚的重男轻女偏见造成的,这话总偏见造成了对女婴的“非恶意忽视”。与汉族皇室相反,非汉族的帝王把通婚当做对外关系的一个正常组成部分。…………公主的嫁奁必须与她尊贵的地位相称。……远嫁外蒙古的公主所带嫁奁要多于嫁给八旗贵族的公主。……新婚夫妇还得到贵族爵位。新郎的据为高低取决于妻子的爵位,而不是相反(与一般的惯例不同)。………普通百姓的婚礼看重新郎家的社会地位,而公主的地位却把一般的尊卑关系颠倒了。…………娶公主是一种“从天而降的荣耀”(……)。作为爱新觉罗氏的一员,公主的地位永远高于夫君。……由于婚姻的主要动机是加强或重申皇室与其贵族盟友的联系,所以大多数嫁给外蒙古额驸的公主都被送到塞外,与丈夫主宰蒙古地区。她们想返回北京繁华之地的欲望受到了抑制。…………公主和额驸都有俸禄,以大米计算,数额依爵位高低而定。……无论做出什么样的规定——年俸、食物、利润收入或土地、房产的租金收入,皇帝的女儿实际得到的要多得多,因为他们是皇室成员,在她们自己的生日或皇帝、皇太后和皇后的生日庆典上,她们都能收到特殊的礼物。……当皇帝的女儿入不敷出时,她就求助于广储司。……1860年以来的资料表明,自19世纪中叶以后,皇帝大幅度增加了公主的嫁妆(……)。……虽然宫廷的法规规定,公主成婚后,如果额驸犯罪,公主须共同受惩罚,但在实际操作中,皇帝发现很难如此对待自己的姐妹。……

《清代宫廷社会史》的笔记-第211页 - 第五章 宫廷奴仆

清初诸帝经常让内务府处理外交和财政事务,这超出了内务府掌管皇家家庭事务的主业。内务府的职位都由旗人充任,它还肩负着牵制外朝文官的责任。任用旗人还使大清皇帝避免了太监对宫廷管理体系的控制。清朝最高统治者比以前任何一个朝代都更牢固地控制着宫廷奴仆,并调动内务府为皇帝服务。内务府是17世纪初叶从努尔哈赤的家事管理机构演变而来的。……1653-1661年,内务府曾暂时被十三衙门取代,但在康熙朝,内务府得到复兴,并于1667年大规模扩充了机构。……到19世纪末,内务府最终成为拥有56个下属机构的大单位。…………内务府从事着各种各样的活动。它的首要职责是管理宫廷事务。它掌管服装、食物、住宅、皇帝和皇室的日常活动,它监管宫廷建筑、安全、礼仪和宫廷工作人员。但是它的活动范围远远超出紫禁城和皇家御园。内务府是一个大型的出版机构,奉旨印刷出版善本书籍、它垄断了利润丰厚的玉器和人参贸易。……虽然由广储司长官的皇帝个人资金与户部掌管的国库税金是区分开来的,但是,这种区分并不总是明显的。从18世纪开始,广储司接受京城、张家口、就将、杭州、姑苏(位于苏州附近)和广州各关所征贸易税的“盈余”。到19世纪中叶,担心皇帝发怒的大臣每年向广储司上缴大约200万两银子的“盈余”,而不惜拖欠本应上缴户部的“正额”。当大臣的财产被没收后,最终都会落入内务府手中。……外国使节和帝国内部的少数民族呈现的贡品成为皇帝的私人财产,……通过上述种种方式,清王朝使皇帝的个人事务与国家事务间的界线变得相对模糊不清。……内务府的最高官员——纵观内务府大臣在文官的18个品级中位居第3级,但这些官员不是有功名的汉人。相反,大臣之职(任何时候,担任此职的人数不限)由担任过侍卫(特别是领侍卫内大臣)的满族王公和内务府获得晋升的包衣充任。因而,他们来源于各种各样的的社会阶层和社会背景:有些属于爱新觉罗宗族,有些则是奴仆身份。把这些人混合在一起发挥监督作用,可以确保不使任何一个团体把持宫廷管理大权。大臣对内务府的运作负全责。他们以一年为期轮流掌管特别敏感的下属机构,……他们奉旨管理皇家御园,……管理大臣也被委派到负责宫廷饮食的御茶膳房、御药房和南府(1820年以后为升平署)等机构。他们也可以被排到王公府第一监督王公的言行是否得当。


 清代宫廷社会史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