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间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中国史 > 史间道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4
ISBN:9787201059099
作者:朵渔
页数:229页

章节摘录

悲风第一李鸿章曾言,清王朝面临的是“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三千年未有之强敌”。某次,湘军悍将胡林翼由长江水道前往安庆,与曾国藩会面。道中遇一英国火轮,逆流而上,迅速超越了湘军水师,激起的波浪,几乎将一条船掀翻。胡林翼不由惊叹道:“天要变了。”英使马戛尔尼初见乾隆,“仿佛真的见到了‘荣耀的所罗门王”’,“他的举止极有尊严,又不失和蔼和关怀,带有一种恩赐的态度。他是个非常好的老先生,仍然健康,充满活力……”乾隆在接见马戛尔尼时,问及英王年龄、婚姻大事,并为英王不设嫔妃这种不关心繁衍子嗣的做法深表惊讶。马戛尔尼在其《出使中国》中谈及对大清子民的观感:“他们穿的是小亚麻布或白洋布做的衣服,非常脏也很少洗,他们从来不用肥皂。他们很少用手绢,而是随地乱吐,用手擤鼻子,用袖子擦鼻涕,或是抹到身边的任何东西上。这种行为很普遍。更令人憎恶的是,有一天我看见一个鞑靼人让仆人在他的脖子里找虱子,这东西咬得他难受!”马戛尔尼觐见大清皇帝拒不行跪拜之礼,国人认定洋人的膝盖根本就不能弯曲。鸦片战争爆发后,有人就提出“红毛番”虽擅海战,但由于膝盖不能弯,不擅地面战争,两军相遇时只管用竹竿将其捅倒,便很难爬起来。

前言

鲁迅先生曾言:“中国是世界上国耻纪念最多的国家。”确是惊世之语!晚清至民国,整个一部近代史,真可谓是一部伤心史:1841年1月27日,道光皇帝对英国宣战。1860年9月12日,成丰皇帝对英法宣战。1894年8月1日,光绪皇帝对日本宣战。1900年6月21日,慈禧太后对诸国(13国)宣战。屡战屡败,屡败屡战!马克思当年评价中国说:一个人口占世界三分之一的幅员辽阔的帝国,不顾时势,仍然安于现状,由于被强力排斥在世界体系之外而孤立无依,因此,极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这样一个帝国,终于要在一场殊死搏斗中死去。德国历史学家赫尔德在十八世纪末写道:几千年来,中国始终停滞不前。他们那些关于道德和法令的教诲总是反反复复,变着腔调在同一个话题上兜圈子,千篇一律地颂扬一种孩童式的义务。中国恰如一具木乃伊,周身涂着陈腐的香料,描画着象形文字,包裹着丝绸,它体内的血液循环早已停止,犹如冬眠的鳖类。它对一切外来事物都采取敌视、窥测、阻抗的态度,它对外部世界既不了解,也无兴趣,更不喜欢,它的最高旨意就是终日沉浸在自我封闭的漫长黑暗之中。清朝大臣李鸿章亦曾言,清王朝面临的是“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三千年未有之强敌”。三千年来“终日沉浸在自我封闭的漫长黑暗之中”的老大帝国,迎头撞上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西方世界,第一次被一种完全陌生、外来、异类的文化强行介入,开始了最无奈、最勉强、最痛苦,又是最虔诚、最执著、最迫切的文明再造。此次变局,其惨烈激荡、颟顸迂腐、虚骄错乱、危殆坎陷、苟延残喘,至今念及,仍让人羞愤难言。从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从甲午海战到戊戌变法,从辛亥革命到北伐东征,从抗日战争到国共内战,这一百余年的历史,充满了黑暗、耻辱、斗争、彷徨,充满了血与火、灵与肉、英雄与狗熊、光荣与梦想、尴尬与冲突。

媒体关注与评论

读史使人明智,因为历史就是我们的生活本身。朵渔是一个出色的诗人,同时走在“史问道”上。我相信,正是这种历史意识赋予了他的诗一种青铜器般的品质。  ——傅国涌(著名学者、独立撰稿人)朵渔是诗人,兼具诗人的才情和哲人的睿智,对现实的深切体验使他免予飘浮,对历史的密切关注为他带来了自身的厚重。他在文坛的影响和他的责任一起,与日俱增……  ——李新宇(著名学者、南开大学教授)正是在主流或官学的习惯性封闭言说之外,朵渔所讲解的历史更贴近了国民个体,他的历史写作是对历史和大众的敞开。  ——余世存(民间思想家、汉语作家)

内容概要

朵渔,著名诗人、学者,独立撰稿人。1973年出生于山东,199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居天津,写作诗歌、随笔。曾获得多项民间诗歌奖项,著有诗集和文史随笔集多部。

书籍目录

前言悲风第一迟暮第二共和第三启蒙第四枭雄第五革命第六国难第七解放第八

编辑推荐

《史间道:1840-1949中国历史的非常话语》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史间道:1840-1949中国历史的非常话语》内容为:鲁迅先生曾言:“中国是世界上国耻纪念最多的国家。”确是惊世之语!晚清至民国,整个一部近代史,真可谓是一部伤心史:1841年1月27日,道光皇帝对英国宣战。1860年9月12日,成丰皇帝对英法宣战。1894年8月1日,光绪皇帝对日本宣战。1900年6月21日,慈禧太后对诸国(13国)宣战。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图书封面


 史间道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非常道》,《常言道》,《史间道》,道道道。三本书不光名字相像,内容至少也有堂兄弟程度的血缘关系。05年,余世存以世说新语的体裁编了一本书,《非常道》。讲故事似的,他采来晚清、民国直到解放,政乱、革命直到共和的历史剖片,挑挑剪剪,用文字的力量将那些发黄的场景变为魔法世界里会动作会出声的老照片,可以一一窥见当年。说这是1840-1949的中国话语,恰如其分,那个多事的时节,各个势力、多种因素在中土大地来了场持续百多年的大乱斗,值此非常时期,自然有不少人用自己或者民族的喉咙喊出了振聋发聩的声音。不论音量大小,它们都应当被记得,尤其年轻一辈,虽然都没听过。由此,我对这本书给出了非常正面的评价。07年,余世存以世说新语的体裁编了一本书,《常言道》。讲故事似的,他采来晚清、民国直到解放,政乱、革命直到共和的历史剖片,挑挑剪剪,用文字的力量将那些发黄的场景变为魔法世界里会动作会出声的老照片,可以一一窥见当年。说这是近代以来最重要的话语录……余世存在自序中说“因再秉杂糅并举之余绪,更出机杼,作《常言道》一书,体例翻新…读家或可晒察”。余先生太客气了,我认为在两年时间内你绝不只想出个名字,你还把三十二个分类增到了三十三个,并且将其中很多内容调换了次序,我相信这是不断反刍的结果。这一顿大餐跟上一次相比虽然主要菜色没有替换,但在伴碟沙拉上作了重大的尝试。我以独立的眼光,给了较为友好的评价。09年,朵渔以世说新语的体裁编了一本书,《史间道》。讲故事似的,他采来晚清、民国直到解放,政乱、革命直到共和的历史剖片,挑挑剪剪,用文字的力量将那些发黄的场景变为魔法世界里会动作会出声的老照片,可以一一窥见当年。说这是1840-1949中国历史的非常话语……我不清楚中国法律对于出版物抄袭的具体定义,但如果余世存状告朵渔抄袭,我不认为会败诉,当然,《非常道》和《常言道》也是同样的情况,如果余世存很有创意地自己告自己…好玩的是,这本书的封底有余世存的大力推荐,感觉像电影明星在称赞自己的盗版碟。而且,《史间道》很山寨,它的分类稀少而不合理,许多篇章被乱点鸳鸯。综合种种,对于这本大部分内容都眼熟得紧的书,我给的是相当一般的评价。不知道是不是这百来年的轶闻只够编一本书,对,余世存和朵渔都是编者,非著者,是不是这百来年的轶闻只能抽出二十多万字作为素材被各大学者广泛采用,那我们曾经以为无比厚重的那些波澜壮阔的曾经是不是也太单薄了?我原来不知道买书也会冤枉的。最后,请各位笑话我三本书都买了吧。
  •     此中有Dao贺念我深感当代青年人的单薄,单薄所以软弱、偏执、肤浅和善变。我自己也并不能排除此列。当我最青春的时光生长在这个最繁华又最贫乏的年代,我感到人生的富足之时,也时常感到自己的孤独、无知和茫然。我想要是当代的年轻人在路上偶然碰到二十年前的青年,肯定会先吃个大惊,然后互不理会就各自走了,内心里还各自骂对方怎么活得这么奇怪;而如果是碰到九十年前的青年,恐怕简直都不会相信那些慷慨激昂忧心忡忡的家伙居然跟自己是同一个国度的人。该如何说呢?是什么让我们这么快就彼此互不认识了?我无从知道,但我想绝非仅仅是时代那“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前进的巨轮所带来的客观结果。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当代的青年绝不是这个繁华时代的创造者;同样可以肯定的是,我们正在为这个时代欢呼。我们欢呼这个时代的胃里滚动着的无所不在的欲望,欢呼无所不能的技术,欢呼精彩纷呈的娱乐,欢呼享之不尽的食物和酒精;我们从来不谈论政治,不谈论死亡,我们同样可以聊得很乐呵;但事实上,我们一个月的工资却连买一件朋友喜欢的衣服都不够;我们一天八小时在办公室,四小时转公交,用半小时谈明星八卦为自己消遣,晚上用八个小时睡觉的地板所收的房租钱还要占去工资的一半;我们爱的女人跟那些满面油光的老头跑了;我们的父母在世界的一个角落里平静地干着古老的活计被这个时代抛弃,或者他们进入这个时代而正在闹离婚;我们不管孔子曰了什么老子曰了什么,马克思曰了什么,我们只要我们的感觉;最后我们明白啦,一切都要扛着,等我们老了的时候就好啦,而这时我们在广播里听到的歌曲却是一个英俊的家伙在那里用很吊的声音无比矫情地唱着“改变世界,改变自己……”青年人歇一歇,或许会在午夜难眠的时候想起自己的这种单薄,以及单薄带来的无助和悲哀。对着某面冰冷的墙,他也许会发现自己其实毫不了解自己为之欢呼的这个时代,只是自己一开始就生处其中而并非主动选择了它。他还会发现自己快半生了却毫不了解自己的命运并且一点也不能接受这一个发现。我理解所有这时候掩面痛哭的男人和女人。单薄是有罪的!无知者无耻。或许我们可以找找先前碰到的二十年前的青年,或者九十年前的青年聊聊,在那些自由的年代里,青年人的命运是怎样的,可能是什么样的,知道了这一点才会让我们丰富。只有一个足够丰富的人才能看清自己的命运!所以我们大可回过头去,在那活生生的历史的镜子里去照见自己,看清自己。历史不是任何主义的历史,而是带着体温的人的历史。历史没有权力把个人脸谱化,把一个姓名所代表的有生命的人归入一个阶级从而消没在历史的潮流之中。个人是在完成个人自身的本己的命运过程中成为历史的,而不是为了去响应某个先前存在的客观的历史才成为自身的。二者的顺序不可颠倒。因此,历史是可以保藏的,当我们想念它时,它便到场,成为一种共在。历史从来不是作为一句类似“无产阶级推翻封建社会和资产阶级”的话作为概括而成为永远的过去的。历史从没有过去,它是活生生的。它可以有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人,直到现在还可以跟当代青年人对话,教给他们什么。如此的历史是值得读的,对于有心的人来说,此中自有大道。朵渔编著的这本《史间道》便是这样一本好书。我们可以从此开始。2009-7-13我所摘录的一些句子:引自《史间道——1840-1949中国历史的非常话语》,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朵渔编著。◎王闿运曾说张之洞是看书人,曾国藩是读书人。所谓读书人者,能痛经以致用;看书人则书是书,人是人,了不相涉。◎李鸿章曾说:如果一个人连当官都不会,这个人就实在太笨了。“连当官都不会,你还能干什么?”◎李莲英把守后宫,不论皇亲国戚,入见太后均需交门费,皇帝亦不例外。重臣左宗棠入见皇帝,也要收“买路钱”,否则便百般刁难。袁世凯深谙此道,便一直在李莲英身上下工夫,仅一次就送了白银十二万两,所以很快就爬上高位。◎袁世凯对张之洞说:“练兵之事,看起来似乎很复杂,其实很简单,主要是练成‘绝对服从命令’。我们一手拿着钱和官,一手拿着刀,服从命令就有官有钱,不从就吃一刀。”◎1911年春,十八岁的mao泽东将他所描绘的未来中国政治蓝图贴在湖南长沙一所学校的墙上:sun中山成为新中国的总统,康有为担任首相,梁启超则是外交部长。◎史家们多认为,袁世凯在大清帝是个颇为前卫的人物。从1895年开始的变法维新运动中,他是强学会的支持者,严复的朋友;除了小站练兵成绩突出外,所上奏章,谈论国事也颇有见地。进入20世纪,身为北洋大臣和直隶总督,他推行新政成绩最为显著。◎梁启超辞官归里后,辗转于全国演讲。某次在东南大学讲学,有客问:“国粹将亡,如之奈何?”梁反诘:“何以见得国粹将亡?”对曰:“先生不见今日读经之人之少乎?”梁勃然大怒曰:“从古就是这么少!”◎黎元洪曾对人说:“项城(袁世凯)深沉过人。”闻者问:“他何处过人?”黎说:“我与之周旋两三年,从未曾听他说要做皇帝。”◎冯友兰认为,辛亥革命其实是“绅权和官权的斗争”,“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官和绅本来是一样的人。知识分子经过科举做了官,在他做官的地方他是官,回到他原籍他就是绅。……我现在觉得辛亥革命的一部分动力,绅绅权打倒官权,就是地主阶级不当权派打倒地主阶级当权派。”◎1912年5月20日,二十三岁的戴季陶在《民权报》发表措辞激烈的短论《杀》,反对向四国银行团借债,直言:“熊希龄卖国,杀!唐绍仪愚民,杀!袁世凯专横,杀!章炳麟阿权,杀!”据胡道静《上海的日报》一文说,戴一出狱,即在编辑室墙上大书“报馆不封门,不是好报馆;主笔不入狱,不是好主笔。”◎陈独秀在日本留学期间,交往最多的是章士钊和苏曼殊。三人同租一屋,一起学习读书。某次,三人断了炊,陈与章在家等饭,叫苏曼殊拿几件衣服去当铺换点钱买吃的。一直也等不见人影,陈章二人不耐饥寒,就沉沉睡去。直到午夜,苏曼殊才手捧一本书摇头皇脑地回来。他俩一骨碌爬起来,问:“吃的呢?”苏说:“这本书我寻遍不得,今天终在夜市上得到。”三人遂披衣起床,阅读至天明。◎1910年3月22日,大雨滂沱。胡适和一帮朋友在妓院喝酒,大醉后雇一辆人力车回家。车夫乘他酒醉,顺手牵羊,剥了他的衣裳,偷了他的钱包,把他仍在雨中了事。◎程雪楼乃沪上居士名流,某次,去常州天宁寺游玩,指一沙弥曰:“和尚何以不应有发?”沙弥说:“为除烦恼而做和尚,岂能不削去三千烦恼丝?”反问程:“公亦和尚,何以有发?”程说:“念万念都泯,不觉烦恼,虽做和尚而烦恼丝可去可不去。”◎陈独秀在《研究室与监狱》一文中说:“世界文明发源地有二:一是科学研究室,一是监狱。我们青年要立志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这才是人生最高尚优美的生活。从这两处发生的文明,才是真文明,才是有生命有价值的文明。”◎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说:“中国文化之最大偏失,就在个人永不被发现这一点上。一个人简直没有站在自己立场说话的机会,多少感情要求被压抑,被抹杀。”◎据周策纵估计,“五si”时期,即1917年到1921年,全国新出的报刊有一千种以上。杜威说,这些报刊最大的特点就是“有大量的问号”,“在一个信仰既有权威的教条、又有使人感觉满足的国家里,这种提出疑问的热潮,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另外,在周策纵《五si运动史》中,他提出了五si所代表的“真知第一”的精神,他说:后代的史学家应该大书特书,五si这种只求诉诸真理与事实,而不乞灵于古圣先贤,诗云子曰,或道德教条,这种只求替自己说话,不是代圣人立言,这种尚“知”的新作风,应该是中国文明发展史上最重大的转折点。这里所说的“知”,是指对客观实在认知的知,是纯粹逻辑推理的知。是指探索“是什么”、“为什么”、和“如何”的知,不是教人“应该如何”的道德教导。当然,五si时代的知识分子对这些并未能完完全全做到,但是有许多人有何种向往,那就仍可说是划时代的了。引自《五si运动史》1999年岳麓书社版,第12页)◎一位“五si”参与者回忆:“被捕的学生初由各地的警察送到各警察分局分所,而那些学生就在各分局分所对着看守的警察演讲起来,演讲的学生大都‘垂泪而道’,而听讲的警察亦大都‘掩面而泣’,甚至于有深表同情于学生而大骂那些卖国贼段徐曹章辈者。”◎黄侃在武昌高师任教时,竟与自己女儿的同学发生爱恋,不数月,二人突然宣布结婚。婚后不多时,他转至南京中央大学任教,在九华村自己建了一所房子,题曰:“量守庐”,藏书一屋,有美人一,怡然自乐。并和校方约定:“下雨不来、降雪不来、刮风不来”,人称“三不来教授”。◎章太炎说话之刻薄,颇类绍兴师爷。他曾向歙县汪允中借两块钱买香烟,缘何只借两块?章说自己和汪也就两块钱的交情,多了怕他不借。◎辜鸿铭在帮袁世凯做“二十一条”的翻译之时,领到三百元大洋,径直去了八大胡同,散于胭脂堆中,不领回家去,以表示“不使人间造孽钱”之意。◎陈寅恪幼年时去见历史学家夏曾佑,夏对他说:“你能读外国书,很好;我只能读中国书,都读完了,没得读了。”陈当时很惊讶,以为夏老糊涂了。等到自己也老了时,他才觉得那话有道理:中国古书不过是那几十种,是读得完的。◎林语堂憧憬说:“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就是住在英国的乡村,屋子里安装有美国的水电煤气管子,有个中国厨子,有个日本太太……”◎辜鸿铭说:“中国人缺少精确性的原因又何在呢?我说依然是因为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心灵是纤细而敏感的,它不像头脑或智慧那样僵硬、刻板。实际上,中国人的毛笔或许可以视为中国人精神的象征。用毛笔书写绘画非常困难,好像也难以准确,但是一旦掌握了它,你就能够得心应手,创造出美妙优雅的书画来,而用西方坚硬的钢笔是无法获得这种效果的。”◎鲁迅《灯下漫笔》中说,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时代,一个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一个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鲁迅说:“我的确时时解剖比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我从别国窃得火来,本意却在煮自己的肉的。”◎1923年2月,陈独秀发表《为自由而战》:“现在恶浊政治热烈的指教我们,使我们渐渐知道自由是我们生活的必需品,不是可有可无的奢侈品了。”◎张灏论及中国社会改革之难,其最大的问题是:士大夫阶层能否放弃自己的利益?“文化的摇动,就是士大夫饭碗的摇动,我们一实行新政,科举出生的先生们就有失业的危险,难怪它们要反对。”◎邓小平留学巴黎时在雷诺汽车公司打工。像许多留法学生一样,他有热衷土豆、法国葡萄酒、奶酪、咖啡的习惯,并且迷上了足球,这成了他终生的喜好。他曾花五法郎去买一张便宜的足球票,而这是他一天的饭钱。◎清华大学教授张奚若参加民国参政会,说会上无非三种人:一是卖嘴的,对当局大大歌颂一番;意识卖手的,无非是举个手;一是卖屁股的,不说也不举手,只是一味地坐着。◎在悼念刘和珍烈士的追悼会上,周作人作了一副挽联:“赤化赤化,有些学界名流和新闻记者还在那里诬陷;白死白死,所谓革命政府和帝国主义原是一样东西。”并说:屠杀学生和平民的政府,“同情、信用和期望之损失是无可估量,也无法挽救的”。◎1927年,国民dang屠杀g产党人,周作人看到一则“争看女乱党被裸胸问斩”的报刊消息,大怒道:“这实在是一个奴性天成的族类,凶残而卑怯,他们所需者是压制与被压制,他们只知道奉能杀人及杀人给他们看的强人为主子。”对于这种看光着膀子挨刀的民众,他甚至觉得sun中山开口闭口讲三民主义也“实在迂阔得可以”。◎由sun中山首倡,袁世凯继之,皆言自己要当人民的公仆。孙传芳看了报纸几乎笑破肚皮。孙说那些争当人民公仆的其实都是骗子,他要当就当人民的父母,不当人民的公仆。因为当仆人的没一个好东西,不是拐骗主任的小老婆就是偷主人的钱财,而天下当父母的没有一个不爱自己孩子的。◎鲁迅先生说:“我们都不太有记性。这也难怪,人生苦痛的事情太多了,尤其是在中国。记性好的,大概都被厚重的苦痛压死了;只有记性坏的,适者生存,还能欣然存活。◎金岳霖十几岁时,按照逻辑推理出中国俗语“金钱如粪土,朋友值千金”有问题。他发现,如果把这两句话作为前提,得出的逻辑结论应该是“朋友如粪土”。◎蒋介石曾向马一浮请教以治国之道,马说:“唯诚可以感人,唯虚可以接物。”◎1927年,鲁迅发表著名演讲《无声的中国》,结语说:“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胡适说:“现在有人对你们说:‘牺牲你们个人的自由,去求国家的自由!’我对你们说:‘拿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拿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须知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鲁迅1932年2月16日的日记:“十六日晴。下午同三弟往汉文渊买翻汪本《阮嗣宗集》一部一本,一元六角;《锦州造像记》拓片六种六枚,《天监井阑题字》一枚,《湘中诗》一枚,共二元八角。夜全寓十人皆至同宝泰饮酒,颇醉。复往青莲阁饮茗,邀一妓略来坐,与以一元。”◎谢觉哉回忆长征说:“有人喜欢说爬雪山、过草地、挖野菜、煮皮带如何艰苦等等,谈起来有点使人色变。……翻过一座雪山,不过几十里,鼓一把劲就走过去了……草地比较长,要走几天或十几二十天,但是我们有准备……没有听说哪个单位没有干粮。真的像传说那样,干粮袋是空的,那倒毙的岂止一人,何况那时还要打仗。”◎1935年6月18日,福建长汀。在刀枪环布之下,瞿秋白手夹香烟,缓步走向刑场。作为《国际歌》的翻译者,他用纯属的俄语,沿途唱着《国际歌》……到达刑场,他盘膝坐在草坪上,对刽子手微笑点头说:“此地很好!”便饮弹洒血,从容就义。他曾在狱中留言:“这世界对于我仍然是非常美丽的。一切新的、斗争的、勇敢的都在前进。但是,永别了,美丽的世界!”“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蒋廷軷认为,中国近二十年的内乱之罪,与其归之于武人,不如归之于文人。文人在一处不得志,往往群集他处,造出种种是非,尽他们挑拨离间之能事,久而久之,他们的主人翁就打起仗来。◎据统计,鲁迅一生共在103家报刊发表过742篇文章,其目的就是“利用一切机会,打破包围着我们的黑暗和沉默”。鲁迅去世后,叶公超花了几个星期的时间,把鲁迅的所有作品重新读了一遍,称赞道:“我有时读他的杂感文字,一方面感到他的文字好,同时又感到他所瞄准的对象实在不值得一颗子弹。骂他的人和被他骂的人实在没有一个在任何方面是与他同等的。”◎周作人在《谈虎集•北沟沿通信》中写道:“我是不相信群众的,群众就只是暴君与顺民的平均罢了。”◎对于议政,周作人曾说:“有话未必可说,说了未必有效,何况未必有话。”◎晏阳初说:“对于中国人来说,有没有一个好皇帝倒并不重要,但是,有没有一个好县长却是一件大事。”◎傅斯年说,中国向来臣妾并论,官僚的作风就是姨太太的作风。官僚的人生观:对其主人,揣摩逢迎,谄媚希宠;对于同级,排挤倾轧,争风吃醋;对于下属,作威作福,无所不用其极。◎“简直不能相信,在这片土地上竟有那么多的百姓,而统治他们的阶层竟是那么一小撮。”此话写于1943年,当时费正清正在川中平原旅行。◎生物化学家邹承鲁院士毕业于西南联大,有记者问:为何西南联大当时条件那么差,却培养了那么多人才?邹的回答很简单,两个字:自由。◎古典文学家游国恩曾对吴小如慨叹说:“荒田无人耕,耕了有人争。”吴小如后来又补充道:“我们传统的陋习,还有一面是‘气人有,笑人无’。”◎1948年12月12日,火线已经接近清华园,甚至可以清晰地听见炮声、机枪声。浦江清拖家带口,挟着铺盖搬进了建筑坚固的图书馆地下室。“这是清华园最紧张的一夜”,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仍孜孜不倦地为亡友朱自清编全集,一如当年朱自清为亡友闻一多编全集一样。◎某次,向达和汤用彤聊天,向说:“我有件事情感到很奇怪,我们学校的一些人去做官,怎么就立刻变坏了?”汤说:“你弄颠倒了,一定是变坏了才能去做官的呀!”◎李慎之先生曾言:“20世纪是鲁迅的世纪,21世纪是胡适的世纪。”◎赵树理说:“我不想上文坛,我不想做文坛文学家,我只想上‘文摊’,写些小本子夹在卖小唱本的摊子里去赶庙会,三两个铜板可以买一本,这样一步一步地去夺取那些封建小唱本的阵地,做这样的一个文摊文学家,就是我的志愿。”
  •     历史的碎片或幽光余 丛/文对历史这一块,不管是典故还是演义,我向来兴致不大,平时也很少读这方面的书。可能是念书时,读教科书上的历史读怕了,总觉得那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胡适语),心有戚戚。当然,这只是后来回想起来的借口,细细掂量,可能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就是真的不喜欢历史;二是对历史有所顾忌,不大相信那些是非论断;三是历史这东西不能当饭吃。其实,这样对历史的偏见是要不得的,只能说明我自己的才疏识浅、凋蔽自阻。史学家钱穆修《国史大纲》,言人均应有:“对其本国以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近年来,诗人朵渔在写诗之余,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是下了一番工夫的。2005年,他在广州短暂的逗留期间,我就见过他密密麻麻的读史笔记,实在令人敬佩。那之后,他出版了一本《禅机:1840—1949中国人另类脸谱》,我是在书店买了这本书。后来我又回过头去寻找余世存的《非常道》《常言道》,最近,朵渔又有新著《史间道》摆上书架。严格来说,这几本书有一脉相承的共通之处,都是爬梳剔抉于1840年以后的中国近代史,从历史的碎片、逸闻、边角料里的“话语”发见出新意思。读来类似《世说新语》,全没有我原先的印象里读史书的枯燥感,反而有了畅意快读的惊喜——“风吹哪页读哪页”。朵渔在前言里指出,写作此书的立意,是想将《史间道》做成一部历史的鲜活补充。本书游离于正史与野史,秉承“悲风、迟暮、共和、启蒙、枭雄、革命、国难、解放”八个词分门别类,依我看来,就是对整个近代史高度概括起来的缩影。编者从人事的节点勾沉比附,直陈历史细则,苦心孤诣剪裁、拼贴一言一行,看似为他人“立言”,又何尝不是为自己“立言”。掩卷深思,考究的眼光,慎思的视角,无不是“选家”自我求学问道的印记。朵渔自陈:“试图在黑暗的落满灰尘的角落里,将那些被淘汰的历史的旧货重新挖掘出来,擦洗,打磨,让它恢复历史的幽光。”既然如此,已经不失为一部好书。在《史间道》出版之前,朵渔曾在博客上感叹:“此书辗转两年,终于要见天日了。”可见看似不着一字的原始素材,却也有它被“检查官制度”下屏蔽、掩埋和遗忘的真相,更多因为这样的历史也是现实的反映。通常在有良知的学者面前,真实的表达就如同回声一样,把曾经存在过的话语召唤到时代的现场。如果说《史间道》讲的是历史的“话”,恰恰又是现实的写照。余世存认为,正是在主流或官学的习惯性封闭言说之外,朵渔所讲解的历史更贴近了国民个体,他的历史写作是对历史和大众的敞开。我想,正是这种历史意识赋予了朵渔作为知识分子的独立品质。2009-4-18

精彩短评 (总计37条)

  •     这本书可以说是中国历史的另一种真实写照,而朵渔是当下少数极具人文素养的潜在大诗人。趣味、简洁、灵动、真实,从文学和常识角度来看,更具有价值。
  •     历史这样解读,我只能说不负责任。 半年前,还很喜欢,现在我只能说不负责任! 历史不是片段而是整体性的东西, 建议作者读一下《历史是什么》这样的书籍。。。。。 作者根本不理解什么是历史,可怜的孩子,只是一个抄书者
  •     不喜欢历史的我读得下去的书
  •     内容来讲,大概的看了一下,应该还不错,待我日后看完的~
  •     一本讲解历史的书
  •     最理想的卫生间读物
  •     个人感觉不错,推荐一看..
  •     还行吧,不过有些资料的引用不确。
  •     不曾读过它山寨的常言道,单纯喜欢这种不为王侯将相立言,又不冗长的语录式历史。
  •     质量还行,帮同学买的,他还满意
  •     这是一本山寨的《非常道》,也挺好
  •     这个算捆板销售嘛,不和朝闻一起怎么看呢。
  •     史间道的内容与非常道的内容有的重复
  •     颇有可观之处
  •     整本书记载的是鸦片战争至1949年间历史的点点滴滴,以微观的点滴记事来丰富这段历史。
  •     这本书买的很不值,看新华网的时候看到了这本书,买了之后才发现不是自己喜欢的类型。
  •     有错
  •     悲风第一,第11页最后条目,--与左宗棠同在罗秉章帐下,罗疑为骆之误。
  •     商品到位及时,比**强很多。
  •     书很好,不管是装帧还是内容。大爱朵渔了,结合着诗人和历史的气质
  •     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朵渔作为知识分子的独立品质,历史不再是一位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     高视阔步,有睥睨一切意,甚无谓也。体固陋劣,文实不佳,如黎元洪在鄂为协统时,曾写一春联序,乃洪宪帝舞勺之年应酬之作。虽稍有气魄而粗疏太甚 。
  •     又是语录体,不过有借古讽今哈~
  •     1840-1949中国历史的非常话语
  •     学术角度看不算是精品,但应当阅读,很有趣味。
  •     很多掌故需要对人物有一定的了解才能看懂 值得一读再读
  •     近百年史,是我最模糊的一段历史,清末,民国,新中国,还没有搞清楚什么回事就已经改革开放了,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唐宋元明清,独独这一段最近的历史缺失掉了?
  •     换个角度看看过去的历史, 除了正面, 还有侧面。
  •     之前买过一本《禅机》,这次买回这种《史间道》才知道,两本书压根就是一个根上长的,从形式到内容,跟双胞胎似的。不过俺绝没有花了冤枉钱的抱怨。因为这种书,买两本也不亏。
  •     我是在找余世存的《非常道1840-1949中国话语》这本书时,偶尔看到这本和其类似的书,印刷很好,发货速度很快,都是一些名人趣事的小段子,枕边、如厕时看的书,很有趣,好评。没看过余世存的书,所以没法对比。
  •     可以反复翻看,算是百读不倦吧
  •     在这里,没有我们熟悉的宏大叙事,有的只有小事情,小人物,琐碎的消息,然而却会让人物更鲜活,让耻辱更刻骨,让那段生活更真实,让那种精神更持久。
  •     读完后书就被蹂躏那样了><
  •     一些材料还是挺不错的。当年写论文也从中获益
  •     其实未读完。
  •     启示性强,又浅显易懂,难得
  •     久没有熬夜读小说了。昨夜空调不冷,于是躺着,在汗水中重读了一本小说。十多万字,用了不到四个小时,有些地方是匆忙掠过。然而,尽管是重温,依然让人感动和浮想连翩。28年前,在《十月》上读此小说的记忆,历历在目。关于爱情、关于淮海战役,关于文革,关于哲学和信仰。只是我记不清这个小说推荐给我的人,是海南还是宏图。这几年很少读小说,近三年读了四本,《山楂树之恋》、《朗读者》、《东京奇谭录》,还有就是这本《晚霞消失的时候》,想来竟然三本是关于或者说同爱情有关的,这么大年纪了,看这么一种书,感觉似乎多少不合时宜。可是在我看来,这都是多少好的小说啊。有人告诉我,从普通读者的角度,好的小说,或者说感动你,让你认为是好的小说,肯定是小说中某一方面唤起了你的回忆,你的某些经历或心历同小说中有暗合的部分,所以引起了你的共鸣。一个二十岁的青年人,不是学文的,有如此的感受也算可以了。现在看这部小说,其实只是写了四个片断。春、夏、冬、秋。李淮平和南珊的历时十六年的四次相见。如今想来,长篇小说也是可以这样写的。某人第一次看,此书七月一日从**订购收到,自然是先看的。阅后说,确实好,可以拍成电影,成年的南珊可以让《人间正道是沧桑》上那个演白玉兰的出演。俨然是导演。作者后记中说,当年尤小刚想拍过。礼平。可惜只写了这么一部小说。其实,有这么一部小说亦无愧于他的人生梦想了。尽管当年冯牧读后言“才华横溢,思想混乱”。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第一次爬泰山,多少同这部小说有关。至于重新勾起我对于这部小说的关注,纯粹偶然,某日晚饭后散步,看到了这个影像(题图),于是在别人的无恶意的讥讽中,用手机拍下,就是从楼东走到楼西五十步,这片灿若花朵的彩云就消失了,那时,我突然想起这本读过快三十年的小说:晚霞消失的时候。归来上网去查,看这小说是否出过单行本。竟然意外看到了王斌受吴亮之托,对作者礼平的访谈,知道了许多过去不知道而围绕这部小说发生的故事。于是同《朝闻道》、《残照记》一起从网订下。保存这么一本纸质的书,我知道纯粹是为青春纪念耳。人生有许多美好,一如这晚霞。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