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民族考古(第8辑)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文物考古 > 南方民族考古(第8辑)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5
ISBN:9787030354846
作者:四川大学博物馆
页数:462页

章节摘录

  成都天府广场东御街汉代石碑发掘简报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摘要:2010年11月成都东御街发现两通汉代石碑,深埋于地下5米的砂石层内,由碑座、碑身、碑首三部分组成。两碑均为记东汉时期蜀郡太守李君和裴君生平事迹的功德碑,前者正反两面有800余字,后者正反两面有1400余字。汉代蜀郡史料十分缺乏,两通汉碑的出土,可说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历史空白。碑文反映的地方官制、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经济面貌、文学水平、书法艺术等方面内容,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关键词:成都市东御街东汉石碑  2010年11月8日,成都人和新天地公共设施有限公司在成都东御街地下人防工程施工过程中发现文物,我所即派考古专业人员赴现场工作,确认为两通汉代石碑。11月17日发掘工作完成,现简报如下:  一、发掘经过  发掘地点位于成都市中心天府广场南侧东御街的街面下,此处为地下人防工程的施工现场,在地表下4—5米挖东西向的地下施工通道,通道内宽约2、高约3米,南壁和顶部随挖随浇铸水泥层,因此通道内只能通过北壁来了解地层结构。2010年11月9日凌晨首先发现了一个碑首,位于通道正中,在碑首的西南侧发现了碑身,呈东西向侧立于通道的南侧,与通道壁基本平齐,部分陷于壁内。碑身呈梯形,小头向东,碑身一侧被南部楼房地基的护墙水泥柱贯穿。再向西的通道内随后发现碑座,后确定这是大碑“裴君碑”的三个部分。在距“裴君碑”碑座西约1.5米处,发现了第二个碑首,距碑首西约2米,发现了碑身,这两件器物位于通道中间,碑身与“裴君碑”碑身一样呈东西向侧立于地层中,碑身也为梯形,小头向东。后确定这是小碑“李君碑”的两个部分,再向西紧贴碑身为以前基建时铸成的水泥墙,故碑座可能早被破坏。  发现石碑的地点正处于市中心最繁忙的街道下,通道的顶部被铸成了厚约1米的水泥项,通道上方北侧是主路,南侧为人行通道,因此无法在发现地点布发掘探方。出土石碑的地点距最近的出土口约有40米,由于通道内宽只有2米左右,通过人力无法将重达3吨的碑身移动,只能在通道的南侧人行道是开挖提取孔洞将碑件通过机械提取。16、17日通过两天不间断的挖掘后,碑件全部安全取出。  ……

书籍目录

成都天府广场东御街汉代石碑发掘简报天府广场出土汉碑略考《李君碑》、《裴君碑》初探“裴君”当为东汉度辽将军裴晔——成都市区新近出土汉碑碑主考证成都天府广场出土汉碑的初步研究成都天府广场出土二汉碑考释成都东御街出土汉碑为汉代文翁石室学堂遗存考——从文翁石室、周公礼殿到锦江书院发展史简论汉王朝影响下的石寨山文化社会转变南越王墓玉器——楚、汉、越文化交汇、融合的见证魂兮归去:从贵州惠水仙人桥岩洞葬棺画论中国西南系统岩画从图像学角度探讨成都南朝佛像与犍陀罗、秣菟罗、笈多佛像造型艺术流派的关系云南宜良纱帽山滇文化墓地发掘报告云阳李家坝遗址Ⅳ区汉六朝墓葬发掘简报夜郎时代考古的重大收获:《赫章可乐二〇〇〇年发掘报告》读后

编辑推荐

《南方民族考古(第8辑)》由四川大学博物馆、四川大学考古学系、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收入了《成都天府广场东御街汉代石碑发掘简报》《成都天府广场出土汉碑的初步研究》《汉王朝影响下的石寨山文化社会转变》《云南宜良纱帽山滇文化墓地发掘报告》等论文。

作者简介

《南方民族考古(第8辑)》由四川大学博物馆、四川大学考古学系、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本辑收录发掘报告3篇,研究论文10篇,书评1篇。2010年11月,四川成都天府广场出土两通罕见的汉碑,内容丰富,保存较好,是近年来我国汉代考古的重要发现。本刊编辑部约请了六位学者撰写论文,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对两通碑刻的年代、性质、碑主以及碑刻所反映的职官制度、在成都乃至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价值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其余4篇论文则对广州南越王墓}fI土玉器的年代、文化属性及所反映的楚、汉、越文化交流,云南石寨山文化的华夏化进程与社会转变,成都地区南朝佛教造像的源流及其与印度佛教造像的关系,西南系统岩画的年代、含义、功能、族属,恳棺、岩洞葬与岩画的关系等进行了讨论。
《南方民族考古(第8辑)》可供考占学、艺术史、宗教学、民族学等领域的研究者阅读、参考。

图书封面


 南方民族考古(第8辑)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李君碑》与《裴君碑》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