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南海I号”的考古试掘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文物考古 > 2011年“南海I号”的考古试掘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8
ISBN:9787030319845
作者: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页数:155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本次试掘的首要工作任务即是摸清“南海I号”在沉箱内的船体态势,从而找到船首的位置。如何确定“南海I号”的船首位置呢?当然要通过在发掘过程中了解到的各类信息综合考虑,凝结物的分布、船货的种类和摆放位置以及土层状况等因素都可以作为船只整体分析的依据。但不可否认的是,对于船首位置的判断具有决定性影响的,仍然是发掘过程中表露出的局部船体结构现象。本文将对本次试掘中搜寻船首的过程及各探方内表现出的船体结构现象进行简要的介绍,并根据目前掌握的“南海I号”船体信息,对船首位置进行初步的判断。本文在展开过程中经常要涉及具体方位的表述,因此有必要对发掘现场区域的整体规划和布局加以说明。沉箱内表面呈比较规整的长方形,因此我们将沉箱内壁西南角作为坐标原点建立坐标系,南侧内壁设定为E轴(长约12米),西侧内壁设定为N轴(长约33米),这样就可以将沉箱内全部区域在水平面上进行坐标定位,具体布方的时候再利用全站仪进行精确定位和测量。例如距西侧和南侧内壁分别为1米的区域,我们将其记录为NIE1。需要补充的是,“南海I号”沉箱在方向上是有一定偏斜的,但整体打捞后船体早已脱离其原有保存位置,真正的方向对于发掘和研究并没有太大的意义。下文可能涉及的方向都是基于我们预设的坐标系而言,并非真正的方向,这样的考虑仅仅出于表述和说明上的便捷。如果需要真正的方向描述,也仅需根据罗盘测量稍加修正即可。

书籍目录

序 何斌
发掘工作的说明 刘志远
背景资料的介绍 卜工
一、一个偶然的发现,成就了“南海Ⅰ号”重见天日的必然结果
二、新理念、新思路、新境界——从传统水下考古到整体打捞
三、组织保障、科技支撑,多学科融合——从遐想到科学
四、下沉井,穿底梁,坐气囊——从海底到水宫
五、整体打捞的里程碑意义
六、辉煌仍将继续
试掘过程的回顾 余万勤
一、硬件设施的准备
二、划区分组
三、钎探触摸
四、探方布设
五、淤泥清理
六、提取样品
七、测量绘图
八、收集文物
九、探方回填
铝制探方的运用 王志杰
一、铝制硬式探方的规格
二、铝制硬式探方的连接
三、铝制硬式探方的布设
四、铝制硬式探方的改进
五、铝制硬式探方的优劣
淤泥堆积的分析 罗斌
一、淤泥堆积的概述
二、淤泥堆积的检测与分析
三、淤泥堆积显示的问题
出水器物的介绍 罗俊雄
船首位置的研究 陈波
一、以船壳板为线索寻找船首位置
二、探方内船体现象分析
三、船首位置分析及初步结论
四、结语
水晶宫环境的现状 林唐欧
一、水体状况的分析
二、沉箱的现状
公众考古的理念 黎飞艳
一、边发掘边展示
二、不断改进提高视觉效果的措施
三、搞好“三个互动”,考古学大众化的进程
隔舱板意义的启示 许鹏
一、水密隔舱的发展
二、隔舱板的特性
三、水下考古发现的隔舱板举例
四、隔舱板在水下沉船考古中的意义
附录
附录1:“南海Ⅰ号”沉船第二次试掘申请
附录2:“南海Ⅰ号”沉船第二次试掘方案
一、“南海Ⅰ号”沉船的基本情况
二、前期调查和准备
三、发掘项目时间表
四、“南海Ⅰ号”沉船第二次试掘项目的说明和学术目的
五、“南海Ⅰ号”沉船第二次试掘方案
六、文物保护方案
七、人员组成及分工
八、宣传计划
九、经费来源及数额(略)
十、发掘期间的遗址管理和保护措施
十一、安全措施
十二、环境保护措施
十三、报告编写、出版计划
值得珍藏的记忆(后记) 卜工

编辑推荐

《2011年"南海1号"的考古试掘》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2011年"南海1号"的考古试掘》是关于"南海I号"沉船的考古试掘报告。书中分章节,对"南海I号"的试掘情况进行了全面介绍。对"南海I号"的打捞过程、工作历程、发掘情况、沉船保护等方面进行了介绍。突出介绍了创新方法和成果。《2011年"南海1号"的考古试掘》是我国水下考古的重要成果,为今后的工作提供了参考资料。

图书封面


 2011年“南海I号”的考古试掘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2011年8月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的《2011年“南海一号”的考古试掘》(以下简称《试掘》)报告。根据国家文物局的规定,一处考古遗址必须经过发掘完毕、整体定性后才能申报“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但是从1987年在阳江海域被发现;到2007年整体打捞出水并移入博物馆,从2009年8月到9月的第一次考古试掘到2011年3月到5月的第二次考古试掘,“南海一号”俨然成了中国乃至世界水下考古事业及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大明星”,有信心相信全面发掘后的“南海一号”能获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作为全面发掘前的局部试掘,手中的这本《试掘》亮点多多,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这本试掘报告和读后感想。曾经的海洋,是逝去的辉煌,海底沉船,能够帮助我们复原中国的“大航海时代”。一个大胆的猜测,自宋元以来,中国沿海沉没了10万艘船。考古界有“一船十墓”的说法,欧洲考古学者雷克纳也曾说过“古代世界最丰富的博物馆就坐落在海底”。1985年,英国人哈彻在中国南海的商业打捞行为直接诱发了中国水下考古力量的降生与发展。到目前为止,中外考古学者已发现与中国海洋历史相关的沉船200多处,1987年在广东阳江海域发现的南宋初期(约1160年代)沉船后被命名为“南海一号”,也使今天我们能够窥见世界上第一个海洋强国南宋的荣光。水下考古沉船研究中有一个“宋船现象”即在此之前,海洋丝路上的中国帆船不过是百舸争流中的一部分,到了宋朝,丝路沿途发现的沉船几乎全是中国船,且大多船型巨大,技术精良,如“南海一号”长约30米,排水量估计可达600吨,水密隔舱技术成熟,虽被海水浸泡了800多年,木质仍坚硬如新。史料记载,南宋之前,与中国通商的国家和地区只有约20处,到南宋激增至60个以上,航路范围也从南海、印度洋推广至波斯湾、地中海和东非。南宋高宗认“市舶之利最厚”,孝宗的海洋政策显示不仅“饶税”,还规定凡“招诱舶货”的皆“补官有差”,影响海航贸易者则降职处办。南宋还巨资改善增建了大量港口,在海岸线上每隔30里建立灯塔导航系统,形成了万里海岸线全面开放的新格局。福建泉州九日山留下的大量南宋祈风石刻就是当时春夏之交和秋冬之际泉州官员为中外商船向还神“通远王”祈求顺风而留下的记录。本次试掘从2011年3月26日至5月10日为止共计46天,国家文物局批准试掘面积为8平方米,实际上10名队员共发掘6平方米,探方规格为:1×1米,沉箱南北各3个。此次试掘采用了“水中探方发掘法”的概念,初步确认了船首和沉箱的相对位置方向,了解到了木质船体在水晶宫保存状态的局部差异,奠定了全面发掘和文物保护的基础,推动了公众考古学的发展,锻炼了一批水下考古队员。读后深刻体会到了《试掘》的三大特点:一是体例不同,丰富了考古学专刊的类型;二是作者是一个团队中的所有参与者;三是体现了从实践到理论的完整过程。由于试掘规模有限,出水遗存描述介绍部分集中在P47至P90,出水器物共计120件,瓷器108件,石器、铁器、骨器各一件,铜钱9枚,有机物类标本橄榄核、果核各1件。由于“南海一号”的沉船考古不存在传统田野考古的文化分期问题以景德镇、龙泉、德化瓷器为主体的船载遗物在年代上应具备一定的同一性,但须把握铜钱等遗物的特性,如9枚铜钱正面钱文有“皇宋通宝”(1039-1053)“政和通宝”(1111-1117)“元丰通宝”(1078-1085)“祥符元宝”(1008-1016),某一部分遗物年代的确认对其他类船载遗物具有较大的参考性意义。试掘器物成果的介绍具有客观性的特点,但是研究性不足,当然这归咎于时间不足,但是遗物图片及器物线图均从多角度全方位有所展示,算得上是详略得当,避免了考古学专刊对于相关人士的“第二次发掘”,专业性又不失普及性,不再是以前门外人看不懂,门内人看起来枯燥的考古学专刊。《试掘》主编是广东省文物考古研所的馆员刘志远,也是本次试掘的领队,执笔的是《发掘工作的说明》(P01-P04)和《附录》(P135-P148)两部分。由于水下考古的挑战性和危险性,所以水下考古队员之间的团队合作关系和安全至上的意识更加深入人心,体现得更加明显。所有10位具体参加发掘的人员无一漏下地都参与了此《试掘》的编写,成为名符其实的集体创作结晶,卜工执笔《背景资料的介绍》(P05-P19)《后记》(P149-P155)、罗斌执笔《淤泥堆积的分析》(P39-P46)、余万勤执笔《试掘过程的回顾》(P19-P30)、黎飞艳执笔《公众考古的理念》(P115-P124)、王志杰执笔《铝制探方的运用》(P31-P38)、许鹏《隔仓板意义的启示》(P125-P134)、罗俊雄《出水器物的介绍》(P47-P90)、陈波执笔《船首位置的研究》(P91-P104)、林唐欧执笔《水晶宫环境的现状》(P105-P114)随时不同工作单位,但由于对“南海一号”水下考古对的热情及关注使他们成为了本次试掘团队中的一员。中国水下考古虽已走过初创期,但是要迎接黄金期需要的是薪火相传,今天这样精英化的团队中水下考古历练机会对于个人专业方面的的锻炼和成长来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我相信以后为了水下考古的需要他们又随时可以聚集到一起。《试掘》可说的上是对水下考古思路及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一种创新和践行。从国外的水下打捞的产业到国内的水下考古事业,中国虽起步晚,期间面临资金和技术方面的障碍,但是“南海一号”没有沦为只考虑经济效益的一枚棋子。区别于世界水下考古的惯例,在沉没地点淤泥覆盖、文物(包括船体本身)保护难度大的特殊性下,要贯彻世界遗产保护公约的“完整性”“真实性”原则,据迫使放弃传统的打捞方法。借鉴田野考古中的套箱法,提出整体打捞再进行室内处理的水下考古的创新方法。而整体打捞从方案到实施都历经挑战,营造水晶宫的新环境须经得起考验,中国特色显露无疑,核心技术的自主专利,世界性示范意义突出。边发掘边展示的同步,纪录片《南海一号》的播出以及此《试掘》的出版都算得上是公众考古学的传播实践。《试掘》附录1为《“南海一号”沉船第二次申请》,附录2为《“南海一号”沉船第二次试掘方案》,DVD光盘含有三个部分:以罗文、邵天粤制作的8分钟水晶宫试掘工作的“片花”为主的录像资料;以试掘区规划图、探方分布图、遗迹线图、为主的图纸资料;以发掘场景、文物照片、公众考古实践、现场文物保护、潜水内容为主的照片资料,可算得上是尽善尽美,电子资料对于使用者的后续利用可算省事,也是区别于一般考古学专刊的特点之一。中国不仅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面积,还管辖约300多万公里的海域,不得不说中国人的海洋意识远远低于陆地意识,海上丝绸之路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曾经的东方“海上马车夫们”失落的已久的历史宝藏,更是今天的我们走向海洋走向世界的内心源动力,以“南海一号”为代表的水下考古之路需要我们大家共同的求索。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