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研究与中国考古学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文物考古 > 性别研究与中国考古学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2
ISBN:9787030181893
作者:(美)林嘉琳,孙岩 主编
页数:312页

书籍目录

中译本序

前言
第一部分 新石器时代
马克思主义及后马克思主义模式在中国新石器时代性别研究中之应用
中国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男女葬俗及其所反映的社会观念——以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为例
墓葬习俗中的性别角色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大甸子墓地为例
第二部分 商代
安阳殷墓中的女性——王室诸妇、妻子、母亲、军事将领和奴婢
第三部分 周代
宝鸡茹家庄西周人1、2号墓葬所表现的葬礼、葬者身份与两性关系问题
晋国墓葬用玉制度所显示的性别差异——以曲村和上马墓地为例
晋侯墓地性别、地位、礼制和葬仪分析
毛庆沟墓地所体现的男性及女性社会地位:继承的还是获取的?
性别关系与社会分工现象:以平洋墓葬为例
第四部分 汉代
汉代女神形象
云南青铜文化的骑马纹样
云南青铜器时代的纺织业和妇女地位
参考书目

作者简介

《性别研究与中国考古学》为Gender and Chinese Archaeology一书的中译本。《性别研究与中国考古学》共收录了12位曾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工作和学习过的学者所撰写的,关于中国考古学中性别研究的专题学术研究论文。书中按照时代顺序分为新石器时代、商代、周代、汉代四部分,分别从墓葬、聚落、文物、文献等方面,来探讨性别差异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尤其注重女性在传统社会中所起的作用。

图书封面


 性别研究与中国考古学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性别研究与中国考古学》在2006年出版,是我国考古学研究领域第一本讨论性别问题的研究专集。该书从2004年在美国AltaMira出版的《性别与考古学》研究丛书的一本翻译而来。所收集12篇论文有些酝酿在2000年秋匹兹堡大学中国考古学和性别研究的研究生课上,有些则在2001年春华盛顿举办的亚洲年会上宣读。总的来说,这些文章大致涵盖了从新石器时代至汉代两性问题的各个方面。从方法上来说,作者们为了探寻中国考古学研究中性别研究的新路子从不把材料局限于墓葬材料,而是尽可能的使用多方面的证据与墓葬材料相互印证。而这些作者则多为华裔,有北大考古的出身背景,进而赴匹兹堡大学学习建筑史和艺术史。偏见的产生中译本的两篇序一篇由李伯谦所作,在他看来,中国考古学8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从未忽视对性别问题的探讨,然而,也从未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并且,这一研究是不深入的。原因之一是一个共识性的推断:即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深信不疑。仿佛考古工作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去证明和阐释“母权制---父权制---奴隶制---封建制的直线(单线)社会发展模式”。另一个原因则是在中国社会发展历程中,男性确实长期处于主导地位,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考古工作者在实际操作中的研究偏重。还有一个原因,显得比较可笑。从1984年开始,北大就开始邀请世界著名考古学家来讲演,至今已有30多位,这其中,有一些理论,例如聚落考古、酋邦理论、拉网式调查等,由于“适应国情”很快的被采纳,并产生了极好的效果。而另一些却慢慢的销声匿迹了,这其中就包括性别考古学。拨乱反正,我们又开始谈论性别考古学了许倬云在另一篇序中提出,性别研究,实与现代社会的尊重女性,有着不可分割的因缘。并指出,二十余年前,有人指出这一不公的现象(指女性总是处于从属地位),遂倡导性别研究。并且经历了从求“同”到存”异“的过程,后者是该领域进入成熟阶段的标志,这种不强求的态度与”实事求是“同义,也等于是在说,这是超越了性别的性别考古学。许倬云谈论的并不是中国性别考古学的现状,和本书的编者林嘉琳(Katheryn M.Linduff)在前言中对性别考古学在美国研究发展的脉络所做的归纳一样,都将性别考古的兴起追溯到1984年两位女考古学家Margret Conkey 和Janet Spector 合写的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章《Archaeology and Study of Gender》,在随后的二十多年的发展当中,各种研究方法遍地开花,即便是作为这一领域的开创者,Margret Conkey 和Janet Spector 也只因注重民族考古学和民族历史学的方法占据了其中的一种。中国性别考古学的研究现状是至今仍未受到重视。50~80年代所做的大量努力居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的框架之中,只能被看做社会研究的“副产品”,是不值一提的。偶尔的闪光点,我列数于下:1 许倬云《汉代农业》,其中运用《周礼》和民族学的材料相互印证,提出女性是农业的发明者。2 胡厚宣《甲骨探史录》则通过甲骨文的系统研究讨论了商代社会晚期婚姻、血缘、家族和两性关系。在80年代之后,国内外学者对居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下的性别问题的研究提出了广泛的质疑,但取得的成果依旧不多,甚至比过去的30年更少。吉迪(Gideon Shelach)在《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模式在中国新石器时代性别研究中之应用》一文中,提出了对原因的两大猜想:一是马克思主义模式的诸多优势尚未被其批评家们所认识。二是那种民族优越感和”华夏文明“或”中原文化“中心论的延续论的新模式对学术思想上的束缚不亚于旧的模式。对于第一种猜想,笔者还没有想的太明白。吉迪的第二种猜想则直接招致了李伯谦的反对,在李伯谦看来,将这顶”民族主义模式“的帽子扣在当前学术界的头上,并将此与”夏商周断代工程“联系起来,提出其重要表现就是”有意将中国历史时间向前延伸“,”将神话和传说当作历史“。这种见识同样是不分青红皂白的污蔑。无论如何,这本书的出版给考古学性别研究理论的中国化提供了较为成熟的范例,正像许倬云所说,”将来再有以性别研究为主题的著作,就可以特定的时间或空间,从事更为深入的探讨了。“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随着女权运动的兴起,关于女性在社会活动中作用的研究也逐渐收到关注,性别研究与中国考古学也是这一方面的一个表现。通过对中国考古发现中所见的各类与女性活动相关遗存为介入点,对其中所反映的女性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的变化做出讨论。最重要的一点,为不熟悉相关性别考古学理论的各位提供了一些相关的理论引导,参考文献部分为进一步了解西方的理论提供了线索。
  •     资料室看了一整天,对性别考古产生了极大兴趣,可惜网上买不到
  •     定量考古学推荐书目
  •     我女神教授的书 么么哒~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