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八十五华诞宋代官窑及官窑制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全二册)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文物考古 > 故宫博物院八十五华诞宋代官窑及官窑制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全二册)

出版社:故宫博物院古陶瓷研究中心 故宫出版社 (2012-09出版)
出版日期:2012-9
ISBN:9787513402934
作者:故宫博物院古陶瓷研究中心 编
页数:637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6.汝州张公巷窑和高丽青瓷的关联 高丽青瓷自10世纪中叶至14世纪末,历时400余年,其艺术鼎盛时期之一为12世纪前半期。这一点,仅从以下两点即可得以证明: 第一,1123年,中国使节团奉命出使高丽都城开城,使节团成员之一的徐兢归国后著录了《宣和奉使高丽图经》(1124年),其中有关于高丽青瓷的记录。 第二,1147年,高丽第17代仁宗驾崩,其陵墓长陵出土有高丽青瓷,其质量水平相当高。 至于高丽青瓷最鼎盛时期的作品深受汝窑影响的问题,目前已有众多考证和论述,不再赘言。在此,值得关注的是,汝州张公巷窑对12世纪前半期的高丽青瓷是否与汝窑一样也产生了影响。至少基于笔者的调查,尽管尚未发现可以完全断定的决定性物证,但不能完全否定其可能性的例证却一直存在。2004年以来,对张公巷窑的发掘调查未有新的进展,因此,很难发现新资料。在此,列举以下3例。特别是前两个例子,以传为高丽第17代仁宗(1123~1146年)长陵出土物为例,其制作年代的下限为1146年。靖康之变(1127年)之后,至12世纪中叶左右,假设由于汝州政治、社会混乱导致官窑不复存在,那么有可能对12世纪前半期的高丽青瓷产生影响的便是靖康之变之前的北宋官窑。假设产生影响的中国青瓷就是汝州张公巷窑的话,就等于认同了汝州张公巷窑即为北宋官窑。在此意义上,抓住高丽青瓷的制作下限为1146年这一点,就显得尤其重要。 (1)高丽青瓷四方委角套盒 四方委角套盒起源于五代越窑,汝窑和张公巷窑均有制作(除四方委角式外,还有圆形、花形,南宋官窑至今尚未发现四方委角式套盒)。汝窑四方委角套盒,其上板和侧壁均各自独立烧造成型,之后再黏结而成,即分离式陶范成型,侧壁施以印花花纹,与高丽套盒有很大不同。而张公巷窑四方委角套盒,其上板和侧壁为一体陶范成型,侧壁无印纹,与高丽四方委角套盒在技法上很相似,这也许是受到了张公巷窑的影响。 (2)高丽青瓷碟 仁宗长陵出土了五个瓷碟。汝窑和张公巷窑也出土了器形和尺寸类似的瓷碟,但是汝窑碟器底支钉痕的数量仅有三个,而张公巷窑则有三个或者四个,高丽青瓷器底支钉痕三个、四个均有,这一点,二者近似。这也许也是受到了张公巷窑的影响。 (3)高丽青瓷鼎形香炉 有一据考为12世纪前半期的高丽青瓷鼎形香炉,腹部侧面可见扉棱及印花龙纹。汝窑瓷片中,也见有印花龙纹的器物,但其表现内容与高丽香炉完全不同,经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鉴定,推断其为金元时代汝窑制品。张公巷窑中,有两片已知的鼎形香炉瓷片,其腹部同样可见扉棱及龙纹,其表现内容和方法酷似高丽香炉。

书籍目录

《故宫博物院八十五华诞宋代官窑及官窑制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目录: 在“宋代官窑及官窑制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再议宋官窑青瓷 “官窑”试论 北宋官窑的谱系——关于汝州张公巷窑的诸多问题 宋代官窑瓷器研究思路 北宋官窑的思考 传世宋代官窑瓷器特征——兼谈北宋官窑 官窑相关问题再议 “官窑”三题 略谈宋代官窑瓷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北宋官窑与“京师”及“惟用汝器”——北宋官窑研究序说 关于汝窑性质问题的探讨 汝窑与南宋官窑——烧造技术和器种的比较 “澄泥为范”说汝窑 汝窑和老虎洞窑瓷器的比较研究 汝窑、张公巷窑与南宋官窑的比较研究——兼论张公巷窑的时代及性质 放大镜下汝窑与南宋官窑青瓷新视野——由鸿禧美术馆藏青瓷标本谈起 试论“青瓷与素烧” 官窑所烧造的瓷器内容 官窑青瓷开片中的审美价值 考古随笔:南宋修内司官窑的考古发现 曾被认定为修内司窑作品的青瓷瓶 静嘉堂收藏的修内司官窑青瓷鼎形香炉 南宋官窑“宝用”铭瓷及相关问题 杭州中河南段出土南宋官窑型器物及其相关问题 近年发现南宋官窑陶质祭器的初步整理 内窑、续窑和哥哥洞窑续论 试论宋代龙泉窑和官府的关系 英国所藏的宋代官窑瓷器 谈明御厂遗址出土的仿宋官窑瓷器及相关问题 故宫博物院藏明清仿官釉瓷器的比较研究 明代仿官釉瓷器研究——以故宫博物院藏品为中心 清代仿官釉瓷器研究——以故宫博物院藏品为中心 清代御窑厂的仿汝瓷器 仿古与创新——雍正时期仿南宋官窑瓷器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析记载宋官窑的古文献 清代宫廷对宋官窑瓷器的收集及影响 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官窑及明清仿官瓷器的显微特征 EDXRF对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官窑瓷器的无损分析 对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官窑青瓷的拉曼光谱无损分析 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官窑瓷器釉的颜色无损测定 南宋官窑瓷器标本的无损研究 故宫博物院藏明清仿官窑青瓷的初步研究 “宋代官窑及官窑制度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 …… 《故宫博物院八十五华诞宋代官窑及官窑制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

编辑推荐

《故宫博物院八十五华诞宋代官窑及官窑制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套装共2册)》由故宫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故宫博物院八十五华诞宋代官窑及官窑制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套装共2册)》遴选了14件明代仿宋官窑及27件清代仿宋官窑瓷器一同展出,以反映宋代官窑对后世的影响。同时,还向浙江省博物馆、南宋官窑博物馆及杭州市历史博物馆等兄弟单位借来窑址和遗址出土的南宋官窑瓷器标本一同展出。在古器物部陶瓷组工作人员的配合下,古陶瓷检测研究实验室对院藏40件原定为宋代官窑的瓷器、6件明代仿宋官窑瓷器、12件清代仿宋官窑瓷器及向上述单位借来的20件郊坛下官窑遗址出土的瓷片标本、80件老虎洞窑遗址出土的瓷片标本及26件杭州卷烟厂出土的瓷片标本进行了无损检测分析研究。

图书封面


 故宫博物院八十五华诞宋代官窑及官窑制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全二册)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图片还凑合,资料性强。对一些核心问题也有讨论,不是深究典籍文字游戏那么简单,也不是脱离文献空套器物。。。但是编辑不细心啊,好多错误p10“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代官窑青瓷,初步统计有58件”p11“老虎洞窑遗址即是古文献记载的真正的南宋俢内司官窑”依耿先生所说,官窑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且与汝窑相似的,其并是非单一的一个固定的窑址。汝窑之后,在河南境内的张公巷、东沟、文庙、下马台、段店等地都陆续出过大量类似汝窑器物的残件。这些尚可讨论,就如官窑、哥窑、龙泉窑三者关系问题,书中亦有严谨的分析与陈述。讨论的基础是总结之前的经验,且当前以科技手段重新测定标本,订正了之前的一些错误(孙瀛州先生捐赠的传世哥窑残盘,之前由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测定为景德镇地区制品,现在则更订为万松岭老虎洞的产品。但是实际上经过比对,我们可以发现传世哥窑的青瓷测试结果并不是一致的,多有差异。)。叶喆民先生的论述也令我深受启迪。官窑中米黄色一类瓷器的性质有待人们重新认识,就比如说叶先生举例的那几件出土越窑瓷器,都是精品,釉色青中闪黄或苍青或苍黄,都应该是当时非常高级的釉色(苍筤一词便是用来形容青中闪黄,有如青竹尚未黄熟的那种青黄之美。《易经·说卦》中有“为苍筤竹”,孔颖达注疏说:“竹初生之时色苍筤,取其初生之美也”),是故意为之,并非是其未烧成翠青。而后日本学者探讨了汝窑、张公巷、高丽、南宋官窑之间的关系。p59、59给了河南煤系露头图以及说明。而实际上汝窑是用木材烧造非煤炭烧制的,这一点已经通过考古证明了。另外李炳辉先生还坚持老虎洞不是俢内司的观点,在出土物证面前简直弱爆了(另一方面他又坚持官钧宋代说,引用了所谓钱模的出土证据)。虽然荡箍出土于元代地层,但是测定过了配方为南宋典型的石灰釉。p89陆明华先生就说了,“再不承认这一窑场是俢内司官窑,笔者觉得基本上已无话可说了。”p104沈岳明先生从王安石变法的“市易法”分析贡窑的制度与各大窑场的发展变化,一大亮点。“打碎掩埋”不是官窑制度也被作为一个观点提了出来,他认为这是一种处理残次品的个别现象,而不是一种制度。p153~162提到了汝窑系群的问题。p160提到89年出土了汝窑窖藏。p188图63标题作“南宋越窑青瓷花盆标本”应该为南宋官窑花盆标本。p190所谓的“无釉陶”残片实际应该是模具,而不是直接使用的礼器。p249~250图5~9全部是汝窑标本,而非标识的“官窑”标本。p312记录四件有“宝用”釉下彩铭的瓷器,三官一哥。p336图37青瓷二字应当去掉。至于p355李刚先生指出的问题:“文物研究不同于历史研究,他虽也倚重史籍记载,然历史时期的实物却是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没有文物,不仅研究难以展开和深入,而且“纸上谈兵”式的研究,更容易在对相关史籍记载的认知上出现主观的偏差。”我深表同意。他认为,现今定性的老虎洞“俢内司窑”是个误会,万松岭东侧山坡有可能才是内窑遗址的真正所在,老虎洞应该是续窑。p393有关宣德仿汝的资料令人震惊…p485附表:雍正、乾隆时期档案所见宋官窑瓷器情况表,p531则有嘉庆至宣统时期的表。p525有乾隆时期不明贡单所见宋官窑瓷器情况。p636是总结,其中第六条似乎支持李刚老师的观点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我天真的以为两个小时内就可以读完……没想到是干货。厚实,文佳图精。不仅谈局限于“南宋官窑”,实际上涉及了整个宋代官窑系统的讨论,资料很多。非常有必要入手一套了。改天好好改一下笔记然后再发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