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漫长的一年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通俗说史 > 中国,漫长的一年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5
ISBN:9787214068101
作者:袁敏
页数:271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谁炮制了“总理遗言”案很久很久以后我们才知道,“总理遗言”这场惊天大案的源头来自我和我哥哥的同班同学,也是我们的邻居,那个在许多女生心中都曾掀起过涟漪的风流才子蛐蛐儿。蛐蛐儿的真名叫李君旭,一米八几的个儿,一头微卷的头发透着浓浓的儒雅和书卷气。他说话的声音很有磁性,是一种令女孩子着迷的浑厚的男中音。我和哥哥从小学开始就和他同班,那时候都作兴起绰号,叫他蛐蛐儿是否和夏日夜晚蛐蛐儿清脆动听的鸣叫声有关我已经记不得了,但他的作文常常被语文老师当范文在班上朗读;他的普通话标准异常不带一点南方口音且获过全市小学生普通话比赛一等奖,这都让他在全班同学心目中成了当然的才子。可就是这样一个风度翩翩的小才子,却被他的野蛮同桌——一个人高马大,连留三级的女生治得服服帖帖,无论是测验还是考试,这个留级女生都要门门功课优秀的蛐蛐儿把卷子给她抄。蛐蛐儿稍有不从,留级女生就在桌子底下猛踢他的腿,狠踩他。好几次蛐蛐儿在课堂上呜呜地哭起来,老师问他什么事,留级女生恶狠狠地盯着他,他就吓得什么也不敢说了。那时候,他曾委屈地撩起裤腿,给我和哥哥看他腿上被那女生踢出的乌青,我和哥哥大声嘲笑他的胆小和软弱,但我们哪里会想到,蛐蛐儿的胆小和软弱,看似他个人性格上的缺陷,多少年后却成了一场冤案得以被炮制的最初起因。蛐蛐儿那时在杭州汽轮机厂当工人,我哥在杭州半山发电厂当工人,阿斗是建设兵团的,大耳朵在农村插队。虽然分布在各处,但他们仍然常常聚会。聚会总是在蛐蛐儿家举行。当时我们家住进了两家造反派,监视的眼睛似乎无处不在;阿斗的父亲虽然解放得稍早,已官复原职,但住房仍蜗居在一幢逼仄的民居楼中,也没有一处可以让他们高谈阔论的场所。相比之下,身为第一医院院长和浙江医科大学教授的蛐蛐儿的父母毕竟是英国剑桥大学毕业归来的高级知识分子,“文革”中虽然也受到了冲击,但各方面的待遇好像还没有被剥夺。蛐蛐儿的家是那种有前后门的老式三层带阁楼的房子,有很陡的木楼梯,白天也要开灯,有一种地下交通站的氛围。蛐蛐儿家那间十几平方米的低矮阁楼成了他们这帮热血青年激扬文字挥斥方遒的秘密据点。总理逝世以后,“四人帮”加快了篡党夺权的步伐,我哥他们的聚会也更加频繁,阁楼里的灯光经常彻夜通明。

媒体关注与评论

“遗言”制造者。杭州汽轮机厂青年工人。1976年5月5日被捕,5月26日被押往北京,关押长达18个月……  ——蛐蛐儿“遗言”案受牵连者。杭州半山发电厂青年工人。1976年5月9日在上海被捕,随后秘密押往北京,1977年11月释放,1979年底彻底平反……  ——瓜子“遗言”案受牵连者。“文革”前曾任杭州市计委主任。1976年5月26日在家中被捕,随即押往北京,1977年春节前夕回到杭州……  ——瓜子父亲“遗言”案受牵连者。中学体育老师。1976年5月26日晚10点被捕,7月押往西天目山,囚禁于留椿屋,“文革”结束后,获得释放……  ——大耳朵“遗言”案受牵连者。1976年5月7日在杭州被捕,随后囚禁于留椿屋。同年9月9日晚10点,在囚禁室割脉自杀,经抢救脱离危险,“文革”结束后,恢复自由……30年弹指而过,年过半百的他们已平和并坦然。追忆1976,他们将讲述一段历史的真相。昔日之伤已然过去。但我相信只有用文字撩起并解读过去的忧伤,方可找到自己真正的声音。  ——袁敏

内容概要

袁敏,女,著名出版人,浙江《江南》文学杂志主编。
曾先后成功策划出版《“新概念”作文获奖作品选》《三重门》《永不瞑目》《束星北档案》《曹文轩文集》等。
2006年起,在《收获》开辟“亲历历史”专栏,撰写《我所经历的1976》,追寻“总理遗言”案的真相,历时三年,获得了极大的反响。

书籍目录

序:写在前面第一章:我所经历的1976第二章:从醉白楼到留椿屋第三章:追寻真相第四章:老运动员第五章:留守的日子第六章:活着真好人间四月三十年(代跋)王旭烽后记

编辑推荐

《中国漫长的一年:1976与"总理遗言"案始末》这不是荒谬,是国祚的变奏,曾在历史上演,这是中国人民史的华章/龙年的传奇,改变时间,一切的一切,现在终于可以说了,一起震惊全国的政治事件,七个普通家庭的悲欢离合,浓缩一个多难之邦的浮沉起落。30年弹指而过,年过半百的他们已平和并坦然,追忆1976他们将讲述一段历史的真相。

作者简介

《中国漫长的一年:1976与"总理遗言"案始末》讲述了:35年前,一份神秘的“总理遗言”轰动全国,最终酿成了公安部发文追查的重大政治事件,案件涉及七个家庭,关押要犯十二人,受牵连者无数……
震惊全国、轰动世界的“总理遗言”案是如何被炮制的?
“遗言”制造者蛐蛐儿为何要假借总理之名,伪造“总理遗言”?
为什么大家都没有怀疑过手中这份“总理遗言”的真伪?
“总理遗言”案的涉案人员究竟经历了怎样的“精神摧残”?
亲历过“总理遗言”案的人们,现如今的生活是否平静怡然?

图书封面


 中国,漫长的一年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但凡熟悉文革那段历史的人,都不会忘记1976年这个极其不平凡的年份。周总理、朱德、毛泽东三位党和国家的缔造者相继在这一年逝世,唐山大地震又如惊雷一般瞬间无情地夺去了二十四万人的生命。每每想起这段岁月,心中除了伤感,就只剩下愤怒。这一年,天灾与人祸交相辉映,政治斗争错综复杂,政治氛围骤然紧张,人心惶惶,世风不古,使本身处在阴霾之中的华夏大地再遭重创。人民群众也因此陷入到巨大的悲痛和无助之中。在领袖崇拜达到空前高涨的那段岁月里,人们不知道有朝一日没有领袖的中国,未来会是怎样的。全世界的目光都汇集在已是满目疮痍的华夏大地,他们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疑问,那就是接下来的路究竟该怎么走,面对社会主义前进道路上遇到的挫折和困难,究竟谁会扮演救世主的角色带领大家挺过这漫长的一年?这也同样是摆在所有国人面前不得不详加思索的问题。备受尊敬和爱戴的总理逝世了。但是在政治昏暗的年代里,悼念仪式最大限度地被简化,海内外国家领导人的悼词被有关方面缩小到有限的版面,因为当局害怕由此而引发的民众的恐慌。怕什么来什么。一代伟人的去世,恰好成为了随后一系列政治事件的导火索。人们在寄托和表达对领袖的哀思时势必会重新回顾文革十年,甚至是自1956年以来共和国所走过的艰辛历程。社会主义并没有朝着既定的轨道运行,由于人为因素的影响,再加上“四人帮”从中作祟,使民众一次又一次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动乱和斗争并存,希望和失望并存,镇压和抵抗并存,任何有良知和责任感的中华儿女都会在心中一次有一次地发出呼喊,如此看来,在信息传播并不十分便利的年代,“遗言”能够广为流传,恰是说明了民众心中对乱世的积怨和愤恨。尽管“遗言”是伪造的,但是其中透露出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渴望却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不存在假设,但是可以想象的是,即便没有蛐蛐儿一手炮制的“遗言”,还是会有人勇敢地站出来,向旧势力发出暴风骤雨般的反击。风气不正,局势不稳,整个天空都充满烟云。与此同时,积聚在人们心口的那图怒火在积聚着,终于在那一刻得以爆发。而火一旦燃起,再想扑灭就是困难的。历经艰辛,“四人帮”终于得以在专横跋扈十年后被粉碎。再来重温这段往事,当年参与“遗言”案的当事人大多已步入中年,少了血气方刚,少了几分锐气,但是敢于说真话,敢于同阴暗势力相对抗的秉性是断然不会改变的。他们每个人都经历了太多的故事,与死神近距离接触,经历过旁人的误解,甚至是众叛亲离,但是他们依旧勇敢而又坚强地活着,这段历史不应该被后人忘却。作者袁敏写作此书,无疑是最合适不过的不二人选。作者用了整整三年时间,从采访、回溯到最终的写作成书,在回忆往事的时候,我相信作者的内心深处是备受煎熬的。尽管过去了三十多年,很多记忆模糊甚至错乱了,但是作者希冀用自己的笔墨去还原历史,将这段已经尘封的历史真实展现在世人面前。正如作者所言,对于当事人蛐蛐,作者的态度是复杂的,既不愿意再次触痛他的伤痛记忆,却又不愿意让其永远沉浸在“反‘四人帮’英雄”这样虚幻的光环回忆里。据说,《中国,漫长的一年》一书目前已经成为各大书店推荐的畅销读物。读完此书后,我只能用复杂二字形容此时的心情。回首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我们究竟能够做些什么呢?
  •     这个故事是关于在周总理去世后出现的一篇伪造的总理遗言。 事情好像总是这样:在面对困难苦痛的时候,我们总是团结一心,总是共患生死,最美的人性总在此时出现。 1976年,中国苦难繁多,亦是拨云见日。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7月6日:朱德委员长逝世,7月28日:唐山发生大地震,9月9日:毛泽东主席逝世,10月6日,粉碎四人帮。 而伪造的总理遗言就在周总理去世之后的2月份出现,跟随在之后是与总理遗言有着同样观点的四五事变,两者无关,皆是民心。 先理清这一年的政治变化, 1976年初,毛主席健在,四人帮位高权重,野心勃勃,周总理民望甚高,但年事已高,对四人帮有心无力,邓小平则正当风头,颇受看重。 1月8日,周总理去世后,四人帮趁机压制邓小平的势力。 4月5日,四五事变之后,毛主席决定免除邓小平所有职务。 9月9日,毛主席去世,四人帮企图夺权。 10月6日,中央政治局对四人帮隔离审查,随后宣布四人帮为反党集团。 之后便是文化大革命结束,邓小平复职。 伪造的总理遗言出现的时机亦是人民心中对总理的有着最重的怀念之情时。 之所以影响甚大,是因为里面的内容正是群众心中想象的总理会想到的内容。而这些内容是来自一群对政治,对祖国充满热情的年轻人的讨论之中。他们每天看着新闻,想着国家,发自内心地关心着这个无比年轻的国家,这一点,你可以从他们在吃着狗肉喝着酒的时候亦在讨论国家前途这一点上看到。 在伪造总理遗言出现之后,它的传播过程亦是让人惊讶,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面,这个遗言在没有任何媒体报告的情况下,在没有组织性的传播之下,仅仅通过手抄的方式便已经传播甚广,并且引起了中央的重视。我不禁想,即使在今天,有着网络与微博的今天,可以传播如此迅猛的,而且是手手相传的,恐怕只有凤姐与兽兽了,这个联想真是让人伤感啊….在此之前,我所见过的让人手抄的文字,恐怕就只有歌词放到情书里的内容了。在这些细节里,你可以想象,在那个年代,至少有着这么一群人,他们关心祖国,每天讨论政治,愿意为国献身,因为他们相信这个祖国是他们的祖国,他们相信自己可以去改变这个国家,哪怕只是一点点。这种热情,真是让人好生羡慕。 作为一个仅会坐在电脑前看看国际新闻逛逛凤凰联动的80后小青年,每当看到这种激情,我就不禁生起一阵羞愧,我不关心我的祖国,因为就算我想… 在小的时候,在教科书里,在小说里,故事里,在我成长的这么多年里,我总是看到从前那代人的无数基情,无数奉献,无数让人热泪盈眶的故事,今天,这些美好的事情永远只存在了某台新闻里,除去苍老师,我再想不到,还有什么,能再给我这些忘却的激情。
  •     长辈们常常会念叨咱们这些孩子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会觉得我们对国家对党不够爱戴。作为90年代出生的我,确实在平常很难表现出对祖国对党的极度热爱,反倒是对相关的负面新闻印象深刻,从而产生责怪,但是“爱之深,责之切”,这也是我们热爱这个国家的一种表现。看到评论说,我们这代人没有经历过祖国最艰苦的那段日子,也没有经历由苦转甜的极大改变,所以没有信仰。我想说,每一代人的经历都会是与之前不同的,而且也是不可替代的,这是历史的变迁,不是我们可以选择和改变的,我们这一代也是如此。我们没有用你的方式来爱国不代表不爱国,我们没有你的信仰不代表没信仰,既然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那么会对国家和党有新的认识和要求这是无可厚非的。(作为年轻的一代人,我很反感被打上标签来评价——譬如“80后”“90后”,因为通常都是在某事件里同龄人有了偏激的行为或言论,然后我们就被主流言论囊括为一类人,贴上标签,捆绑在了一起)对于我不曾经历过的那些历史,我一直都很想去了解,因为从历史里我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我想这也是长辈们的期待,我们这一代的成长离不开对历史更进一步的了解。读书时期看历史书,填鸭式教学让我对文革有了格式化的概念,不过引起我兴趣的是书里简略的文字背后,那么狰狞的一道伤疤下,当时的生活该是怎样一种状况呢?我想要去知道,可是从零零散散的人和事里,他们的各执其词更是让我困惑,于是我常常会就着一些事情问爸爸,大部分时候还要问问爷爷奶奶,可惜通常不会得到确切的答案。明明曾那么深烙的事情,却好像已经记不清楚,或是显得无足轻重,但是我更愿意相信——是因为不想去触碰。可是时间知道,我们年轻人却并不知道,那么怎么能要求我们有深刻体会呢?所以,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就有了强烈的阅读欲望,因为“1976年”,也因为作者强调的纪实性,就像作者书里写的“留下史实让后人怀想和争论总比让事实湮没强上百倍!”。在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对作者有着深深感谢,谢谢她的记录,让我能够有机会去感受那段历史。虽然我和作者有着很大的年龄差距,可是在书里的很多地方,我同她产生了共鸣。书里宏大历史下,亲历其中的平凡个体从不同的角度去将其再现,对我来说,弥补了历史空白,深化了历史感悟——从书里所浸透着的当事的个体独特的历史认识中,让我作为一个晚辈,能更客观更全面地产生自己对历史的认识。比如在作者对父亲详述的章记里,作者很坦诚地表示出了同父亲在观念上的差异,以及后来对父亲的理解,我读过之后也深有同感——“我觉得自己更深地理解了一个老共产党员的情怀”,这也是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之一,帮助我更好的去理解长辈们,去弥合代沟。我觉得在当下浮躁的社会文化里,有这样一本沉重的书能够带领我触摸历史,将心沉淀下来,去经历,去感受,去思索,去弥补对历史认识的那片空白——是多么的幸运。

精彩短评 (总计21条)

  •     有时谎言比真相更有力量
  •     这段历史不该被遗忘
  •     后半部分完全可以不看。。。
  •     了解那段历史的一个窗口
  •     我本最苍白的历史不感兴趣,但是那些在历史岁月中的人和他们身上发生的故事却是鲜活感人的,尤其是十年浩劫时期发生的那些事,现代官方的遮遮掩掩和民间各种传闻轶事更是让人好奇,中间究竟发生了些什么?而时至如今又隐藏着些什么?不管怎样,真相对于人们来说,从始至终都是被殷切关注的。
  •     那个男子——蛐蛐儿。
  •     车轱辘话。
  •     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
  •     有点絮叨,其他还好。
  •     2011.6.15。很小的时候就对文革时期的书感兴趣,一直无法理解那个年代的人与事。 许多年过去了,依然无法理解。 不同时代的人是不同的,追求不同,境界不同。不知道是人性使然还是在世界面前人总是太过渺小。人只是环境的产物。
  •     宏大叙事只有解构在日常人事中,才能远离事件本身。
  •     大標題,小故事。
  •     哽咽着读完全书,在飞机上被旁边的人用奇怪的眼神看着。
  •     希望这一切都不会再发生。
  •     对那个时代描写的书应该多一些,深刻一些,逃避并不能避免重犯错误
  •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正在发生的历史。 虽然写的只是一个家庭以及周边几个人的生活,似乎格局不大,家长里短,但普通人的生活不正是这样的吗。一个家庭折射一个时代背景。 有一点赘述的就是文中的瓜子后来几年的生病。 总的来说,是了解那个时代的一个小窗口。
  •     象棋子用牙粉和上水捏出来的。然后用针刺出字样。将牢房里的蚊子血一滴滴染红。可惜针被搜走了。刺不完了。
  •     有些事情可以灰飞灭,而有些事情却无法留存空白。已经发生过的历史应该让它留下痕迹,关于文革末期伪造总理遗言案,二十年内不能说,三十年后应该可以说了。
  •     2013 纸书 借
  •     乱糟糟的
  •     原本来以为是大格局,结果看了版本依然是家长里短,翻了后半本不见起色。。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