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白日薄西山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通俗说史 > 汉:白日薄西山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9
ISBN:9787561330838
作者:徐兴无
页数:325页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历史与文学的最佳结合,通过历代王朝的衰亡,理解政治兴替的潜规则。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一群考古学家不满意于历史学家们在书本上讨论一千七百多年前的大汉帝国是如何灭亡的,发誓要找到真凭实据。他们发掘出了大汉首都洛阳城的遗址,那些南宫、北宫的残砖断瓦,在重见天日之后,仍是默默无语。    又过了十年,他们在安徽省毫县发现了大汉帝国的篡夺者曹操的宗族墓葬群。在一场墓砖上,烧制着赫然醒目的四个大字:苍天乃死!

倘若对过去的重大事件逐一寻根究底,过去的一切会使我们特别注意到将来。 ——古罗马历史学家波里比河

内容概要

徐兴无,男,1964年7月19日生于江苏扬州市,原籍江苏滨海县。1983年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1987年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1987年考入该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课程,1990年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1990年考入该专业攻读博士学位课程,1993年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1993年留聘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于中国古代文学专业。1997年聘为副教授。2000年7月至2001年7月任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2003年聘为教授。2005年增列为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国古代文学。兼任南京大学中文系副系主任(2002-2005)、《文学评论丛刊》(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编辑部合办)执行编委。
学术交流活动:1999年3月赴香港中文大学担任访问学者。1999年10月,赴台湾清华大学参加 “纪念闻一多先生百周年诞辰学术研讨会”。2001年5月,参加哈佛儒学研讨会。2001年6月,访问美国达特慕斯大学东亚系。2003年12月,赴香港浸会大学参加“汉魏六朝宗教与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04年8月,赴香港理工大学参加“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年会”。

书籍目录

总序

第一章 孝灵皇帝
第二章 大放逐
第三章 风雨如晦
第四章 太平道
第五章 烽火狼烟
第六章 北邙山
第七章 东京西京
第八章 蒿里行
第九章 日蚀苍黄
遗响

附录:东汉帝王列表
后记
再版后记

编辑推荐

《品汉朝:三国乱世与大汉衰亡的历史真貌》汲取史学研究成果,摒弃学术八股风格;神采文学叙事笔法,还原历史真实故事。成君忆认为徐兴无比易中天更有资格来品评三国历史,会思考的读者,阅读《品汉朝:三国乱世与大汉衰亡的历史真貌》,请你自己做出判断!《品汉朝:三国乱世与大汉衰亡的历史真貌》的后半部分,和我国伟大的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的前半部分,在时间上相一致。我不敢奢望超过她,但由于写作宗旨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角度和面貌,即便在情节上也是如此。比如在《品汉朝:三国乱世与大汉衰亡的历史真貌》里:董卓并没有抢走吕布的貂蝉,曹操倒是夺去了关羽的杜氏。书中很多地方,吸收了前辈大师和学者如陈寅恪、冯友兰、钱穆、唐长孺、王仲荦、余英时以及当前海内外学界对汉代历史文化的研究成果。其中对曹操性格的描写,禀承了我的导师周勋初先生的观点。——徐兴无

作者简介

本系列从翔实的历史材料出发,以雄浑的构思记录了中国历史上几个大的封建王朝兴衰的历史过程。在洞察世态人情毫末的基础上,探索了这些昔日王朝兴衰错综复杂的原因,散发着智慧的炽热光焰。新颖的表现手法是本系列的一个重要尝试。它试图在史学家和小说家之间找到一条新路:吸取历史学的观点和成果,避免枯燥繁冗的叙述方式;借鉴文学的叙述与神采,但没有虚构的情节。从而赋予历史以活力,在历史的花岗岩中融入道德的激情和审美的诗意,有着“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的气度和风范。在这里,历史不仅仅意味着过去,它处于人类的理性思考、道德评判和审美观照的光亮之中。
大汉帝国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工的帝国,她和在她之前试验性的秦帝国一起,开创并发展了一种崭新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是中华本土文化孕育出来的第一个强盛的时代。然而自东汉和帝以后,君主幼弱、外戚专政、宦官擅权、党锢事件、士族崛起、庄园经济、宗教运动、流民暴动、边将叛变、军阀割据等现象比肩接踵。至桓、灵以后,这些矛盾集中爆发。本书截取了灵帝、献帝两朝五十二年的时间段,全景式地展示了这个帝国走向灭亡的过程,并由此提示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些根本矛盾。读者不难发现,此后中国历史上任何帝国的灭亡,都以不同的形式重蹈大汉帝国的覆辙。因为这个帝国的灭亡不仅赋予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姓名,而且铸造了我们这个民族的个性。

图书封面


 汉:白日薄西山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咦,这本书竟然还没有书评?本来只想简评一下,那就多废话两句话,填补一下吧.至此,加上日落九世纪,西风凋碧树,景山的晚风,全部读完.这套丛书不知道怎么定位的,我感觉还行,语言不是太枯燥.说实话,我是当小说来读的.回到这本书,从桓灵二帝开始讲起,前半部分可以作为三国演义的前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我读三国演义时,感觉开头是比较突兀的,上来就是十常侍,可这他们是怎么回事,不知道.后半部分开始讲三国,部分与三国演义相重叠,但一些不同,毕竟要更忠于历史史实.但也补充了一些三国演义里没有重点提到的事情,原来三国演义忽略了这么多有意思的故事,因为它要突出魏,蜀,吴,其他诸侯自然会被缩略.而且,作者好像对刘备印象不怎么样啊,从描述上来看,跟他那个五百年前那个高祖老祖宗如出一辄,也是那么流氓市井.关于本书的语言,什么人讲笑话最幽默?因该是那些平时不苟言笑的人,突然来那么一两句.对,读这本书对我就这感觉,在平实的叙述中偶尔就抖那么一两个包袱,哈哈,笑死人啊.举个例子吧:刘备的司马关羽对曹操说,我愿率人作攻城先锋,但请求明公在破城之时,将一个妇人赐给在下为妻."哦",曹操来了兴趣,"此妇何方人士?"待关羽答完后,"好的,好的."曹操若有所思地应到.........待我读到,"且说,关云长一进城就直奔秦移禄家,但不见了杜氏.家僮说来了一群兵将她带走了,关羽恨的咬牙切齿,一定是曹操先下了手",差点笑出声来.读后记,作者说是当纪实文学来写的,没有虚构的成分,我觉得,中国的古代史是如此的精彩,即使平实的描述,都已经足够媲美大部分纯虚构的小说了.

精彩短评 (总计22条)

  •     刚拿到书,内容还没看,不过我这本书居然是脏的,而且书的做工也不好,让我对卓越很失望,希望卓越不要再让客户郁闷了,否则只能换网站了
  •     高中时候读的,我觉得这个系列都还不错。
  •     这是一本很不错的书,喜欢这方面书的朋友来看看。
  •     当下评三国的历史是个热门,当然最喜欢的还是易中天老师的著作,此人在易老师之后出书,给人的印象并不深。
  •     省图书馆借阅的 080822
  •     党锢之祸,中官乱政,门阀兴起。比《三国演义》要真实,比《三国志》要好懂。
  •     中学时代看过的作品,和《日落九世纪》一个系列的,当然,最后只有赵益先生的作品出彩。印象很深的是东汉时代政府与羌人的战事。
  •     这一套都蛮好看的~作为看着玩玩的历史普及小说~~~
  •     这套书比什么鸟易中天,当年明月早多了,不过出于文人的手笔比较复杂一些,所以没有取悦到大大大众吧
  •     这本书比起同系列的西风凋碧树更对我的兴趣。因为汉家王朝的倾颓虽有七哀诗里细数的种种凄凉与颠沛流离,但也更有东汉末年至三国鼎立的风神俊疏星汉灿烂。
  •     书的印刷及纸张及格。内容本身,中规中矩的学术著作,通俗性稍差,从一开始就不容易让人进入那种活泼生动的历史环境当中,需要仔细看,耐心看,才能看出文字包含的所有内涵。感觉不错,但对人性心里的挖掘不是很深刻。
  •     三国前传
  •     从侧面看历史有趣得多
  •     通俗易懂的入门读物
  •     买的是06年出版,更名为《品汉朝》的平装本。但非常喜欢东汉末年与三国史的我,愣是无法读完此书,与其是在看一本历史读物,不如说是一种自我折磨,或许真的是易中天的三国说得太出彩了吧……
  •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今上以桓灵之资,欲效武帝之为,其祚永乎?
  •     先看的同一系列的西风凋碧树,都是用小说的手法表现历史但是觉得这本文采不够不适合用这样的方法写作
  •     易中天文笔老辣,但是侧重于条分缕析。这本书我在大学时看过,窃以为比同系列的几本高出的多,其他两本什么《说宋朝》之类,乃两脚书橱之作,枯燥乏味。此书作者是中文教授,文笔自是高出那些资料库式的历史学者。更重要的是作者有悲天悯人之情怀,而这一点,我觉得是易中天所不具备的。所以我虽然佩服易中天渊博的学识、融会贯通的思想,也买了他好几本书,获益良多,但是总感觉与之有心灵上的距离。本书不能灌输给你多少历史知识,却能触动你的心灵。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有人说《说宋朝》比这本书要好,还有人说易中天更厉害。我在此郑重地投徐兴无先生一票!
  •     改的封面好不难看
  •     东汉衰亡的历史,三国前传
  •     用了将近一个学期的时间.细细研读..作为一名非历史专业的学生.对于那段知识的匮乏让我汗颜...但是书中将翔实的历史材料以简洁生动甚至是恶搞的语气.散文般的娓娓道来...使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多年深厚的文学积淀...=u=.不知道为什么..和其他大部头历史书籍不同.我更喜欢那种坐在车上边看边笑的颤抖的散文.不轻浮.不虚伪.不沉重.不严肃.
  •     跟易中天的有差异啊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