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通俗说史 > 常言道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4
ISBN:9787802283169
作者:余世存主编
页数:260页

章节摘录

  20世纪50年代初,留英回来的王竹溪(杨振宁在西南联大时的老师)到山东大学讲学,讲座中途,束星北走到台上说:“我有必要打断一下,因为我认为王先生的报告错误百出,他没有搞懂热力学的本质。”他捏起粉笔一边在王先生写满黑板的公式和概念上打叉,一边解释错在哪里。一口气讲了大约四十分钟。王竹溪一直尴尬的站在一边。  校领导为此找束星北谈话,束星北说:过去大学都是这么做的。  1914年11月初,梁启超在清华作题为《君子》的演说,引用了《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来勉励大家,希望清华学子能够“崇德修学,勉为真君子,异日出膺大任,足以挽既倒之狂澜,作中流之砥柱”,大家深受鼓舞,从此清华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校训。  梁启超推荐陈寅恪先生为清华国学院导师,校长曹云祥说:“他是哪一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学士,也不是博士。”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著作。”曹说:“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先生气了,说:“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廖廖数百字有价值。”接着梁先生提出了柏林大学、巴黎大学几位教授对陈寅恪先生的推誉。曹一听,既然外国人都推崇,就请。  姜亮夫回忆民国时期的清华大学时有这样一段记述:“在清华这个环境中,你要讲不正经的话,找一个人讲肮脏话是不可能的。先生同先生,学生同先生、同学与同学,碰见了都是讲,某个杂志上有某篇文章,看过了没有?如都看过两个人就讨论起来,如一方没有看过,看过的就说这篇有什么好处,建议对方去看。”  蔡元培任民国教育总长时,范源濂任次长,他们办教育的方法相对立。范说:“小学没有办好,怎么能有好中学?中学没有办好?怎么能有好的大学?所以我们的第一步,当先把小学整顿。”蔡元培说:“没有好大学,中学师资哪里来?没有好中学,小学师资哪里来?所以我们第一步,当先把大学整顿。”  1917年1月9日,北京大学举行开学典礼,蔡元培发表就职演说,这就是著名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蔡与北大学生约法三章:一是抱定宗旨,“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二是砥砺德行,“诸君为大学学生,地位甚高,肩此重任,责无旁贷,故诸君不惟思所以感已,更必有心励人”;三是敬爱师友,“自应以诚相待,敬礼有加,至于同学共处一堂,尤应互相亲爱,庶可收切磋之效。”  蔡元培谈及自己的教育理念:大学教育的目的与观念是明确的,就是要使索然寡味的学习趣味化,激起人们的求知欲望,我们决不把北大仅仅看成是这样一个场所——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训练他们日后成为工作称职的人。……这所大学还负有培育及维护一种高标准的个人品德的责任,而这种品德对于做一个好学生以及今后做一个好国民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  蔡元培在回复林琴南的一封信中谈到了自己的两种办学主张,第一条便是:对于学说,仿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无论有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  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是北大最重要的思想资源,他说:“大学之大,因其无所不包,各种言论思想均可自由,但亦不必出于互相诟骂。如各有主张,尽可各自鼓吹自己主张之长处,不必攻击或排斥他种主张。”  蔡元培看到梁漱溟一篇文章当即决定聘其做北京大学印度哲学讲席,梁漱溟辞以对印度哲学实无所知。蔡说:“你说你教不了印度哲学,那么,你知有谁能教印度哲学呢?”又说,“我们亦没有寻到真能教印度哲学的人。横竖彼此都差不多,还是你来吧!你不是爱好哲学吗?我此番到北大,定要把许多爱好哲学的朋友都聚拢来,共同研究,互相切磋;你怎可不来呢?你不要当是老师来教人,你当是来合作研究,来学习好了。”  刘师培在辛亥前就投靠端方,叛变革命,甘愿充当奸细,出卖同志。蔡元培惜其才,极力为之辩护:“刘申叔,弟与交契颇久,其人确是老实,确是书呆!”章太炎也说:“今者文化陵迟,宿学凋丧,一二博通之才如刘师培辈虽负小疵,不应深论。杀一人无益于中国,而文学自此扫地,使禹域沦为夷裔者,谁之责耶?”民国成立后,蔡元培和章太炎联名在报纸上刊登启事,寻找刘师培:“刘申叔学问渊深,通知古今。前为宵人所误,陷入樊笼。今者民国维新,所望国学深湛之士,提倡素风,任持绝学。而申叔消息杳然,死生难测,如身在他方,尚望发一通信于国粹学报馆,以慰同人眷念。”几年后,刘师培又襄助洪宪帝制,为时人不齿,但蔡元培仍延请他在北大教书。  北大最初不招收女学生,五四时期,许多女学生要求入学北大,蔡元培公开表示支持,但不久蔡元培暂离北大。1920年,代理文科学长陶孟和准许了9名女生入校旁听,引起社会上的议论和教育部的批评,甚至总统徐世昌都出面警告北大当局,认为国立学校应该保持"崇高的道德水准"。但是当时并无法律明文禁止男女合校,已经回到北大的蔡元培就凭这一点,没有请求政府的许可,便正式批准了那9名女生注册为北大正式学生。但事实上,美国和中国基督教徒合办的广州岭南大学早在1918年就已经开始男女并校了。岭南大学即今天中山大学的前身。  "五四"运动中,学生的表现日益激进,胡适和蒋梦麟乃联名发表《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文中写道:"荒唐的中年、老年人闹下了乱子,却要未成年的学子抛弃学业,荒废光阴,来干涉纠正,这是天下最不经济的事!"  胡适《领袖人才的来源》论及:领袖人物必须具备充分的现代见识、必须具有充分的现代训练,必须有足以引起多数人信仰的人格,这种资格的养成,在今日的社会,除了学校,别无他途。  辜鸿铭刚到北大任教的时候,学生们看到他脑后拖着一条长长的辫子,都忍不住哄笑起来。而他,则不动声色地走到讲台上,向下面的学生打量一番后,慢条斯理地说:"你们笑我,无非是因为我的辫子,我的辫子是有形的,可以剪掉。然而诸位同学脑袋里面的辫子,就不是那么好剪的啦。"  一席话把学生统统镇住了。以后上课就没人敢笑话他了。  蒋梦麟说:"我在大学中搞了几十年,经过许多风潮,发现了一个规律:一个大学中有三派势力,一派是校长,一派是教授,一派是学生,在这三派势力中,如果有两派联合起来反对第三派,第三派必然要失败。"  陈寅恪每次讲课,开宗明义就说:"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讲过的,我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1924年,梁漱溟离开北大,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因为觉得当时的教育不对,先生对学生毫不关心。"他认为,先生应与青年人为友。所谓友,指的是帮着他们走路;所谓走路,指的是让包括技能知识在内的一个人全部的生活往前走。"教育应当是着眼一个人的全部生活,而领着他走人生大路,于身体的活泼、心理的朴实为至要。"  1930年,钱穆到燕京大学任教,校长司徒雷登问他对燕大印象如何,他答道:"起初听说燕大是中国教会大学中最中国化的大学,心中特别向往。我来燕大一看,才发现并非如此。一入校门就看到M楼和S楼,这难道就是中国化吗?我希望将燕大各建筑都改为中国名。"不久,燕大专门召开会议,决定改M楼为穆楼,S楼为适楼,贝公楼为办公楼,其他建筑一律赋以中国名称。钱穆还为校园的一个湖取名叫"未名湖"。  蒋百里就任保定军校校长的第一天,对全体学生训话道:"我此次奉命来掌本校,一定要使本校成为最完整的军事学府,使在座诸君成为最优秀的军官,将来治军,能训练出最精锐的军队。我一定献身于这一任务,实践斯言。如果做不到,当自杀以谢天下。"后来,他因学校被政府拖欠经费,深感愧对学生,遂写下遗书,真的当众自杀,子弹穿过胸膛,幸而未死。  林语堂在东吴大学讲英文课,开学第一天,先生带来一个皮包。皮包里满满一包带壳的花生。他将花生分送给学生享用,课堂变成了茶馆。林先生开始讲课,操一口简洁流畅的英语,大讲其吃花生之道。然后,他将话锋一转,说道:"花生米又叫长生果。诸君第一天上课,请吃我的长生果。祝诸君长生不老!以后我上课不点名,愿诸君吃了长生果,更有长生。"学生们哄堂大笑。  冯友兰在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所写碑文,可与清华陈寅恪为王国维所写之碑文媲美:  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天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软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斯虽先民之恒言,实为民主之真谛。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  闻一多上课别致。据学生回忆,他身穿黑色长袍昂然走进教室,先掏出烟盒向学生笑问:"哪位吸?"学生们笑而不接,他就自己点了一支,电灯光下烟雾缭绕,拖长声音念上一句:"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得为真名士!"这才开始讲课。  沈从文论及原北大文学院院长胡适先生时说:"适之先生的最大的尝试并不是他的新诗《尝试集》。他把我这位没有上过学的无名小卒聘请到大学里来教书,这才是他最大胆的尝试!"  傅斯年之于台湾大学,一如当年蔡元培之于北大。他的甘棠遗爱几十年不衰,如刘绍铭在小说《二残游记》中说:"傅校长,虽然我在大洋这边的美国也拿了?什么博士,但我最骄傲的,还是杜鹃花城的那个学位!"  北大新生入学。有名新生拎着很大的包裹来报名,看见路边一个老头,就把他叫过来,说:"老头,给我看下包,我去报名。"老头等了一个小时,一直不动给他看包。  后来新生在开学典礼上看到,讲堂上给大家作演讲的正是那个老头,他就是季羡林。

内容概要

余世存,1969年2月生于湖北随州,199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做过中学教师、报社编辑、国家官员、志愿者。曾任《战略与管理》执行主编,《科学时报》助理总编辑。自2001年起,主持“当代汉语贡献奖”。出版有《黄昏的缤纷》、《重建生活》、《我看见了野菊花》、《非常道》、《类人孩》等多种著作。

书籍目录

一、大学二、校长三、传道四、为学五、纯儒六、博雅七、国粹八、知史九、文学十、诗人十一、新闻十二、行知十三、直言十四、棒喝十五、苦痛十六、临难十七、绝命十八、先觉十九、革命二十、战事二十一、刺客二十二、军阀二十三、赤子二十四、为政二十五、爱国二十六、狷狂二十七、僻怪二十八、修为二十九、气度三十、风骨三十一、婚恋三十二、书呆三十三、逸事

编辑推荐

  读史有方法,玩索有兴味。遍观近代正史野史,爬梳剔挟之余,每成一则,不独欣然成诵,辗转反侧,更可以反复征引,和其他无数的历史细则,相与沟通并互见发明。本书体例翻新,条陈细察,涓滴申说,为作者近代史再三复意。  什么才是大学应该是的样子?它应该具有哪些基本的特征,该葆有什么样的传统?一百年前的大学校长如何当职?过去大学里的教授和教授、教授与学生怎么相处?那时的传道,那时的问学,那时的书香,跟今天有什么不同?由这个基本出发点往下,那时的文学、哲学、戏剧、那时的国粹、纯儒的典型、那时的学人、诗人,乃至军阀刺客又给我们留下过什么样的宝贵遗产?再进一步,由这些文化背景构成了什么样的近代语境?以及这些传统在今天还有什么样的再生空间或是可以继续凭借的言说资源?这一切都存在于“近代以来最重要的话语录”中,就在《常言道》之中,最重要的人,最重要的话语,说过了一百多年,但是,好些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振聋发聩的价值。那是经由几代求学问道之士艰难的望闻问切,经由传统学术的衰败,国力的孱弱,人生、大道等等文明意味的重新追索,以及生命的追问,才遗留下的这些如许珍贵的细节。

作者简介

《常言道:近代以来最重要的话语录》出版之后,引来众数读家和媒介侧目。读史有方法,玩索有兴味。作者自身经验:遍观近代正史野史,爬梳剔挟之余,每成一则,不独欣然成诵,辗转反侧,更可以反复征引,和其他无数的历史细则,相与沟通并互见发明。此中之苦乐砥砺自知,心中块垒或为之高筑,或为之浇析,曼殊上人和绀弩散人都曾为此“无端狂笑无端哭”。吾人以史为教,西人更有所谓读史使人明哲、在此跳舞等说,历史既为材料,又为形式质地,跟人心相遇,有感即通,确凿可以成全有质地之新人。是以教化教育教学革新之道,莫过于回向历史:《非常道》出版后,跟风不断,可谓明证。余既始作其俑,难免龙种之望,而打扮历史无知历史之投机取巧人格,仍充斥市场,感慨系之,因再秉杂糅并举之余绪,更出机杼,作《常言道》一书,体例翻新,条陈细察,涓滴申说。为吾人近代史再三复意。读家或可哂察。
  通者,有不可言言则非常之道,则必有老生常言言则平易悠远之道。道可常言者,则可以致精微,可以通广大。小德川流,大德软化(冯友兰语)。此本书所以用心者也,存鉴揽照,目击心悟,所谓证道,无处不在。
  通之体,可以为经,为史,为传统;道之用,则惟务在人。我国人向来视大等为大人成人君子之教化,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现代教育之关键,同样利在大学,利在大学之人格校长,利在传道,利在为学,利在博通,利在独立,利在自由。一以贯之,则任持绝学,人格高标,如何做人,如何警君子,如何做学问,历历在目。又,或则培育现代识见及训练(蔡元培语),或则助学生走路(梁漱溟语),或则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冯友兰语)。要之,则又如竺可桢所倡通才教育,惟有通中国语文,通此随处流衍之人文精神,方可接续烟火,方可拯危难于既颓,方可于非常之时,有以“一死而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陈寅恪语)。读书治史,感同身悟,见不及此,实乃蠹虫。

图书封面


 常言道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我是在卓越网上和那本《非常道》一起买的,预先没看到封面,买回来一看封面,就有一种上当的感觉。此书有个腰封,上面很醒目的写着:“著名学者余世存继《非常道》之后的转型力作”,关注并阅读此书的人基本上是会读书之人,“著名学者”“转型力作”如此宣传之语,不仅不能起“多卖”的效果,相反会勾起别人的反感。这还算面上的事情,翻开书一看,里面和《非常道》的格式题材一模一样,而且只要随便翻看一下,就可以发觉和《非常道》一书有大量的雷同。哪有半分转型的痕迹!还有,书背上那些推荐的人和文字,更是可笑!毛喻原算是什么思想家?那个奕阳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守礼说此书比《非常道》“主旨更为集中,语气更趋平和”,简直就是瞎扯淡!同样的书,甚至可以说是一部模仿之作,且划分为“大学、校长、传道、问学、书香、文学、哲学、国粹”之类更加烦琐更加没有必要的门类,反过来,要说《非常道》比《常言道》主旨更加集中似乎更可信些!况且都是在别的书中寻章摘句,稍加改造,那谈得上什么“语气更加平和”。而且这样说,仿佛就是说《非常道》主旨不太集中,语气不太平和,自己出了新书,也没必要指责自己的旧书啊。在那篇文笔不通罗里罗嗦半文半白的所谓的自序中,此书的泡制者暴露了自己,说“《非常道》出版后,跟风不断”,是这样的,这本书恰恰是跟风之作,还无耻透顶,冒原作作者之名,败坏人家的名声!
  •     《非常道》,《常言道》,《史间道》,道道道。三本书不光名字相像,内容至少也有堂兄弟程度的血缘关系。05年,余世存以世说新语的体裁编了一本书,《非常道》。讲故事似的,他采来晚清、民国直到解放,政乱、革命直到共和的历史剖片,挑挑剪剪,用文字的力量将那些发黄的场景变为魔法世界里会动作会出声的老照片,可以一一窥见当年。说这是1840-1949的中国话语,恰如其分,那个多事的时节,各个势力、多种因素在中土大地来了场持续百多年的大乱斗,值此非常时期,自然有不少人用自己或者民族的喉咙喊出了振聋发聩的声音。不论音量大小,它们都应当被记得,尤其年轻一辈,虽然都没听过。由此,我对这本书给出了非常正面的评价。07年,余世存以世说新语的体裁编了一本书,《常言道》。讲故事似的,他采来晚清、民国直到解放,政乱、革命直到共和的历史剖片,挑挑剪剪,用文字的力量将那些发黄的场景变为魔法世界里会动作会出声的老照片,可以一一窥见当年。说这是近代以来最重要的话语录……余世存在自序中说“因再秉杂糅并举之余绪,更出机杼,作《常言道》一书,体例翻新…读家或可晒察”。余先生太客气了,我认为在两年时间内你绝不只想出个名字,你还把三十二个分类增到了三十三个,并且将其中很多内容调换了次序,我相信这是不断反刍的结果。这一顿大餐跟上一次相比虽然主要菜色没有替换,但在伴碟沙拉上作了重大的尝试。我以独立的眼光,给了较为友好的评价。09年,朵渔以世说新语的体裁编了一本书,《史间道》。讲故事似的,他采来晚清、民国直到解放,政乱、革命直到共和的历史剖片,挑挑剪剪,用文字的力量将那些发黄的场景变为魔法世界里会动作会出声的老照片,可以一一窥见当年。说这是1840-1949中国历史的非常话语……我不清楚中国法律对于出版物抄袭的具体定义,但如果余世存状告朵渔抄袭,我不认为会败诉,当然,《非常道》和《常言道》也是同样的情况,如果余世存很有创意地自己告自己…好玩的是,这本书的封底有余世存的大力推荐,感觉像电影明星在称赞自己的盗版碟。而且,《史间道》很山寨,它的分类稀少而不合理,许多篇章被乱点鸳鸯。综合种种,对于这本大部分内容都眼熟得紧的书,我给的是相当一般的评价。不知道是不是这百来年的轶闻只够编一本书,对,余世存和朵渔都是编者,非著者,是不是这百来年的轶闻只能抽出二十多万字作为素材被各大学者广泛采用,那我们曾经以为无比厚重的那些波澜壮阔的曾经是不是也太单薄了?我原来不知道买书也会冤枉的。最后,请各位笑话我三本书都买了吧。
  •     比教科书呈现更多历史真相,比野史笔记蕴含更多人文关怀!从微观历史学的角度去解读中国近代史!宏观的现在都不可靠了,早已经被“马列毛邓”过了!书名《常言道》,那书中的“道”在哪里?在“常”,寻常的生活当中。在“言”,在心无羁绊随口而出的狂言和真话里面。在“常言”,“道”就是在于这朴素的寻常之言。按照老子他老人家的说法就是“道法自然”。让人欣喜的是每则故事后面没有胡言乱语来注释“道”!让人感觉近代史还是一个没被捅破处女膜的处女。不像历史教材中的近代史简直就是一个刚被马克思主义上完,又换毛泽东思想上的妓女!《常言道》一本还没被逼良为娼的近代史!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推荐
  •     我读这本书读到五十页的时候读哭了......真的,我就感觉,如果我遇到这样的师长,这样的时代,凭我的一腔热忱和不差的天资,何至于奔三之人,学力如此浅薄,又何至于以如此浅薄之学力,被不读书人推崇,此时长歌当哭,不如泪流满面
  •     张自忠接受随军采访说:“现在的军人,简单讲句话,就是‘怎样找个机会去死’。因为中国所以闹到这个地步,可以说是军人的罪恶。十几年来,要是军人认清国家的危机,团结御侮,敌寇绝不敢来侵犯。我们军人今天要想洗刷罪恶,完成对国家的义务,也只有一条路---去死!早点死!早点光荣地死!”
  •     有段时间每天看一些,当做立身的格言
  •     整理得挺好
  •     果真是,常言而已。
  •     总是觉得不如《非常道》当年给我的惊艳之感,如脂粉少妇,有卖笑之嫌。
  •     比前部逊色不少,排的太乱
  •     段子集成
  •     非常有意思
  •     自己抄自己的书,也不必如此...
  •     书的装帧也许没有《非常道》好,但是内容上更胜一筹,尤其是《新闻》那章,颇开眼界。
  •     很多都看过了
  •     对钱钟书、金岳霖、吴佩孚、孙程万、梁漱溟等人的话印象非常之深。此书让我看到许多学者文人名士慷慨激昂的动人之外孩子气且可爱的一面。
  •     高中攒了一堆民国范儿小段子,每逢应试作文总能用上一段,现在看来实在水如狗。
  •     比较坑爹,内容貌似跟《非常道》差不多,没有当初的趣味了,首图借的,好像是盗版书
  •     瞥见民国知识分子的风范!赞!力荐!
  •     近代版的世说新语,蛮有意思的一些话。不过要是北京之后几十年,没有这么多有趣的人了吧。
  •     凭着只言片语虽然说很难去判断一个人,但是很多的一句话就把那个时代的面貌连起来了.
  •     太长了》。。
  •     语不惊人死即休
  •     微博体历史,挺有意思的~余世存这个人比较诡异~
  •     很久以前读的了,奇怪,当时的我怎么那么幸运找得到这本刚出版的书~
  •     乱世,是思想界的盛世·
  •     屁类
  •     如果不考虑它和《非常道》重复选用的部分,还是不错的。
  •     太过没意思,功夫不深别读。
  •     有几句比较经典,其余一般般,一堆不认识的人
  •     想起来一个特没劲的姑娘。分手了你倒是还书嘛。
  •     【不会续读】
  •     大学那会,时受这本书振奋鼓舞
  •     近现代史
  •     我之所以打四星,是因为于我而言,这些零乱的“语录”都是有启发性的。它不能提供一个完整的逻辑结构,但是小敲小打仍然显得掷地有声。
  •     从当时的一些人 一些话 一些事来发现的历史 比那些正史 官史所记载的更加真实
  •     吉光片羽,微言大义,存心可感。闲时一读,颇有意趣。惜有《非常道》珠玉在前,这一续集似有自我重复之嫌。
  •     历史的边角料
  •     书中第24页,讲到熊十力谈论读书:任何书的内容,都是有好的地方,也有坏的地方,不先看好的地方,专门去挑坏的,那这样的书读了千部百部也不会有什么益处。”书中很好的展现了一幅民国乱象,“少数人”的气魄和风骨,只刺客一章,略嫌多余。
  •     老师借我看的 印象中很好看
  •     也就是小时候看的名人名言,不过这本说的人,以前的历史书上都是坏人。(20100815)
  •     装逼必备啊,以前语文老师就是这么干的
  •     和如今的语录差不多。 只不过历史性更强些。
  •     非常道的姊妹篇
  •     非常道的重组...
  •     快餐式的读史,不过还是很快意
  •     内容上和[非常道]有许多重合 照样是一些琐事和语录
  •     网上买不到,读的电子版
  •     没有《非常道》好啊
  •     其实就是一本八卦……但是我真是喜欢八卦
  •     近代的微博。
  •     世说新语?呵呵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