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通俗说史 > 1901年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3
ISBN:9787544311397
作者:王树增
页数:574页

但使龙城飞将在

是历史,又不仅仅是历史。因为历史需要我们用客观的眼去看,但我不知道,是否真的会有中国人会客观地看待这段历史,我们不是妄自尊大,我们并非井底之蛙,我们之所以骄傲,是因为我们确实在世界之巅,但不是现在,更不是一百多年前的那些日子。甲午中日战争,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不知是一败涂地,因为我们并未真正一战。但我看到甲午战争中水军都督不战而逃不战而降时,我的心中忽然有些许落寞,水军提督,看到这四个字,或许是因为前一阵子看的电影吧,我的脑中只浮现出一个纶巾羽扇,谈笑破敌的水军提督。若戚公元敬安在,岂容倭人猖獗?若公瑾安在,四海茫茫,又谁人可与争锋?但使龙城飞将在,但是,在那段日子里,哪里有我们的龙城飞将?其时,悠悠中华,四万万人民,谁可当男儿二字?或许有一人,谭嗣同。这个男人是为什么去革命的呢?或许一开始,他只是为了一个功名,又或者,只是因为他信任康有为这个人。但当一切的理想与梦幻被现实挤压的支离破碎之后,当他面前只有逃与死这两个选择之时,当他的前辈,那个高举维新大旗的康有为,在夷人的庇护下逃走之后,这个男人,为什么选择一个人留下,去面对死亡?我想,他之所以,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个男人足够天真,足够浪漫,他天真地相信会有人理解他的梦想,他天真地认为,他们,可以救这个中华。他想,过去的荣光可以回来,不是他的,而是整个中华的荣光,所以,当一切已成定局,这个男人还认为,他可以用他的一颗头颅,去唤醒那些沉睡的心。笑吧,笑他的天真,笑他的不切实际,但我始终认为,这个男人,是如此浪漫。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我们姑且相信这就是他的绝命诗吧,虽然有人说这是梁启超改过的,但我想,谭嗣同,绝对是一个能在面对落在脖颈上的屠刀,仍能对离去的人呐喊出去留肝胆两昆仑的人。我更喜欢他死去时喊出的那四句话,像是侠义小说中的情节,恍惚中,我仿佛又看到了上古时代,那些男儿们的背影。那四句话是这样的: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谭嗣同,一个天真而浪漫的革命家,更重要的,他是整个中华失去阳刚时最后的真男子。.....,就到这儿吧,停在这晚清最后的一抹亮色之中。

编辑脚印

我差不多是十年前看到《1901》,那时刚读完王树增的《朝鲜战争》,当时很惊讶他的历史书也写得这么好,这么有激情,别的书读过会忘,这本书会在心里存留。也许这是他写得最好的一本书,他改变了我阅读历史的方式。

目前看到的关于义和团运动和庚子国变最好的书之一

这是我目前看到的关于义和团运动和庚子国变最好的书之一。我看过的另外一本对于这段历史描写较好的书是唐德刚的《晚清七十年》(盗版的)。历史已经进入了21世纪。如果我们还是站在几十年前的角度,为了自己的需要而片面的甚至断章取义的来研究历史的话,那真是我们民族我们国家的悲哀。只有勇敢地承认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并勇敢地去改正,避免历史重蹈覆辙,这才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愿中国早日强大并能硬起来。看看我们的钓鱼岛和南沙群岛吧!

翠扳指的封建没落

关键词:翠扳指的封建没落好书。辛丑条约的签订把残喘的清帝国打到了万劫不复的境地,10年后就灭亡了。在那段纷繁复杂的历史中,一个帝国的没落不是一两个救世主能够挽救得了的。就像编的极差又无法运行的程序,让你改好还不如重编一样。清末就是这样。书中关于义和团的描写是深刻讽刺而又悲伤无奈的:描写帝国农民对诸多“神”的供奉,带有强烈的功利色彩,任何信与不信都有明确的目的;义和团的出征仪式与戏剧舞台场面基本一致等等。关于赵舒翘考察义和团后,因不知领导慈禧的意图,汇报只能手舞足蹈,不敢如实禀报,更让我印象深刻、无限唏嘘。如果他早知道自己作为“袜子”的下场,可能早就告诉慈禧义和团是怎么回事了。最后的“过朝廷”那节,读者似乎从慈禧这个女人“过”日子中的“过”字中找到了帝国朝廷失败的原因,但实际上,本应痛心疾首的时候,举国上下的官员士绅又何尝不是在“天下同唱《玉堂春》”呢?

1901年一个帝国的背影

写历史,读历史,既要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又要有参与历史的激情,这样不会被历史左右,也不会去左右历史。这样的历史才是还原,这样的小姑娘才会真实!本作无疑值得一读,属于中国人写历史不可多得的典范之一!遣词造句,犹见功底!大段大段的阅读出来,让人陶醉于作者的非凡文字驾驭感。作者以一种局外人的冷眼看这段沧桑到耻辱的历史,让人醍醐灌顶之感。诚恳的说,除了那些鸡零狗碎的历史小说之外,很久没有看到这等评论性的历史著作了,印证了一句话,好的历史从来都不是所谓的历史学家所能撰写。作者的冷静让人悚然,深刻的冷漠读来犹如纪录片一般的缓缓,平静如水的表面却又蕴育了波澜壮阔的悲壮和我心已死的苍凉之感。哀哉,那段围绕在二十世纪初的历史的真相,在作者巨笔煌煌之下剥茧抽丝,逐渐显露了真相。我真怀疑,那些我们曾经读书的历史是否还存在一丝的真实?倘若教育只是为了统治,倘若历史只为了驯服,我们面对历史,除了冷汗嗖嗖之外,我们还能拥有什么?最好的历史书,却不是留给教育的莘莘学子,也不是象牙塔的天之骄子。面对过去,悲壮的死去还是清醒的活着,我们似乎一直都在混沌,这是国人的秉性,这是我们的文化。

谁的声音大谁就是历史

看了这本书,又看了唐鲁孙的《老乡亲》,说铁路文工团团长候耀文的父亲,候宝林在跟师父大面包学艺的时候,往往在晚上要到八大胡同讨生活。要去给鸡讲相声。要把卖逼的逗笑了才能混口饭吃。这和我们从小知道的大师,简直是两个人。历史?什么是历史?根据这几年泡网的经验,我都想出本书。每页分两部分。一部分是现行中国历史教科书内容,一部分是现在网上流传的有关完全相反的部分。包括语文课也是这样。比如,在介绍陈独秀的时候,一定要说明此人是大嫖客。在学《最后的一课》的时候,一定要说明德语才是这个地区的母语,法语才是外来语,诸如此类,等等等等!!!!我有时候都纳闷,中国人学的历史,都你妈逼什么历史啊????我该操谁啊???操!!!!

启秀之死

"忠告各位,后代们千万不要做官。朝廷畏祸,不能保护出力的人。就是做了官,也不要出力气,做事惹了祸,最终是要自己承担的。"启秀,旗人,时任军机大臣,礼部尚书,庚子变乱前后帝国核心决策层的重要官员。坚决支持以慈禧太后为中央的政府关于扶持义和团以对抗洋人的基本国策。联军攻破北京后,帝、后西狩,启秀为日军所获。慈禧太后急于议和,"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应联军惩办首恶之要求,刑部于日军部提出启秀,押至菜市口"就地正法"。临行前,启秀神色从容,对身边人说了如上一番话,随即引颈就戮。读王树增先生<1901年:一个帝国的背影>,读至书尾处,见庚子年间帝国中央政府核心决策层的大员,无论此前对拳、洋所持立场如何,变乱中、后为政府杀去大半,弃如敝履。恰在此时,报纸新闻上又传出平西王终被正式立案。护士长于羁縻中所供之事,遂成又一把利刃,见血封喉。成一敝履者,又岂护士长一人。历史总是在重复,循循相因不已。强哥引颈前对护士长一番耳语时,可有记起不远前的张君?平西王现在又在想些什么?而启秀的一席话,本不该就随着他人头落地而被后人草草忘记掉的。至于启秀等在菜市口人头落地之后,各地政府官员人民群众又是如何坚决拥护慈禧太后、光绪皇帝的英明决定,坚决和满清中央政府保持一致,则更是题外话了。

一个帝国的背影

二十世纪的元年,那个年代,国是被一个家掌控着的。因为每一次举措都只是各个利益派别为自己争取权益的结果,从戊戌变法中的"帝派"和"后派",对义和团的诛和留,对八国联军的战与和,获胜的是历史的缔造者。而对于"家"之外的"国",主权与否,人民与否,尊严与否,无干,只有家国,没有国家。最大的家,是慈禧女人的家,家里有且就她一个人,不是侄儿光绪的,不是叶赫那拉氏,只是对权利掌控的无尽欲望,从辛酉宫变就可以看出端倪。家里最可怜的就是载湉光绪,虽有一番为社稷之心,也被康有为们"教唆"着变法,而被软禁在湖心亭,丢尽帝颜。这个年代的自杀官员似乎颇成风气,有不愿受降的英烈,有无路可选对国无望的贤达,死得更多的是当联军打入京城时不愿被凌辱的而选择自己解决的拖家上吊投井自焚的富家官员(事实也证明自己解决确实比较明智),现在很多官员自杀不知道是否效仿无此。而中国的农民寄希望于"关公""孙悟空"来"扶清灭洋",无辜的可怜的又愚昧农民只是想赶走那些欺人的传教士和所谓信徒。于是从戏剧舞台里演绎出来一群头带红巾,腰挎大刀的"神"的刀枪不入者,他们的结局注定是悲剧。清政府对其是杀是留直到联军打到家门口还在犹豫不决,当然是为了各自派的利益。朴实的农民在战斗面前永远冲在帝国军队的前面,他们信刀枪不入,信自己功力到家,信倒下只是短暂的睡眠,但终究被联军一扫而光,最后帝国军队不见踪影,对他们,我们该同情还是该说他傻?而同样是农民出身的帝国正规军,为何那般不堪一击,节节败退?虽在甲午之后购买大量先进装备,但士兵们只是乐于抠动扳机,讨口粮吃,国如何,我先吃饱保命,这是在清朝廷的自私统治下演变出来的自私麻木的百姓。至于帮联军攻破天津南门的中国军团,给联军带路的老实百姓自不多说。其实面对的所谓八国联军,有一国在天津观望等待援军,意匈两国不过各自才几十人的"仪仗队",其他几国也为争取更多利益闹得不可开交,没有联合指挥部指挥官,各自为战,加起来不过几万之众,甚至还闹过互相炮火攻击的闹剧,为什么在几十万的现代化帝国军队和众多义和团拳民面前却所向披靡?上次从天津到北京用了四十多天,这次居然只用了十多天,只能说历史在前进,帝国在倒退。这样一群强盗,偌大的帝国只能任人宰割到了帝都!这样一段历史复杂,戏剧,很符合那个年代的人,无论是京城大院,还是偏远农村,都津津乐道于舞台上的戏剧,殊不知日后也是那舞台上被演绎的角色。不知是同情,还是愤怒,还是无奈。但是,中国已不是那个帝国,不再遭人唾弃了,中国现在霸气了,中国人民不再麻木不仁了。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最近在看《1901》。颠覆我中学时候对李鸿章的认识,原来我们学到的历史,有待于历史来更正,也许时间真的能证明某些东西,某些事实李鸿章的遗诗一首 摘自〈第七扇窗〉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熄,请君莫作等闲看。1901年,在义和团被镇压,大清帝国遭劫掠,皇帝和太后远遁西安,《辛丑条约》签订后,这位大清帝国的顶梁柱,在无限的心碎,忧郁,感伤,怅惘之中,撒手尘寰。人都说李是一个卖国贼,但如果不是李,辛丑可能不是一个条约,而是辛丑屠戮。说李鸿章不是一个爱国的人,从此诗来看,则完全不是。我们能够深切的感受到一个理性和了解真相的中国人,中国心的悲鸣。“海外尘氛犹未熄,请君莫作等闲看。”, 这句话让然值得今人共勉。补充于2009-09-04"看梁启超写的《李鸿章传》一个为国为民倾尽一切的人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因此,国人在对他咒骂痛斥之时,确实“不可不深自反也”,确实不可“放弃国民之责任”。只是,该怎样评价一百年前这位不同寻常的大清重臣,中国人一向的定论与百年以来的世界舆论截然不同。“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历史应该还我们一真相!李鸿章死后两个月,梁启超写出皇皇大作《李鸿章传》,称: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梁启超说他“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日本人对李鸿章的评价是: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美国人的评价是:以文人来说,他是卓越的;以军人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作了有价值的贡献;以从政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还历史本来面目

总算看完了,好长,很过瘾。在一百多年以前,中华帝国是如何一个面貌?中华帝国何以积弱至为列强任意瓜分?这本书讲述了很多现在人们都快忘却而历史教科书中从不提及的故事,解答了现代中国人的很多疑问。人说中华民族是善于忘却的民族,而唯有此,才得以延续千年。我不以为然!特别感兴趣的是中间对关云长和义和团的记述。关羽被历朝统治者处于宣扬忠义的目的,形象被不断地拔高,称爷封帝,实在是罕见,由此可见,以英雄人物作代言人自古有之。而义和团,则是帝国最底层的民众,出处于极端狭隘和愚昧,仇视洋人,发起教难,并且依靠仇洋官吏助纣为虐,又有昏庸慈禧听之任之,最终引来八国联军,保护使馆为开端,庚子条约为结束,让中国在亡国的深渊里越陷越深。看到关于义和团民众群魔乱舞的描述,我马上就像起来在莫言的《檀香刑》里面相似的情节。不料,书最后面赫然就是莫言为此书写的一篇文字,里面提到莫言和王树增一起去收集素材,为《檀香刑》做准备,呵呵。 http://spaces.msn.com/members/pto2k/Blog/cns!1pCxqnOJxdCj76lEZyFxHfeQ!109.entry

我为什么开始不相信(二)

《1901年:一个帝国的背影》好看的历史小说。 和一般的历史小说不同,它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归进小说是因为穿插了很多野史的小故事,大量运用描写,增强了趣味性和可读性,但大体是对历史的再现。 因此,我更倾向于称之为历史读物,好对得起它的严肃用意。 一切一切归根结底就是中学历史教科书里一句话——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在贪婪的帝国主义列强枪炮逼迫下丧权辱国。但是,高屋建瓴式的归纳和教导滤过去太多信息,历史的鲜活与深刻就被一笔带过了。 真希望在中学历史课上能够增加一些课外读本推荐,包括信息的扩充,以及正统教科书所提供的观点与思路之外的可能性。如果这样,我就不需要在二十岁之后重读一遍历史。

1900年,怎一个乱字了得

书名1901年,但内容是1899年到1901年的事。看完了心里很沉重。1900年,中华大地的北方,只有土匪,没有帝国的官兵,没有八国联军,没有义和团。有的,只是几群冠以各种名义的土匪。帝国的官兵,从1644年入关以来,就是赤裸裸的土匪。帝国的官兵出动,各地需一应供给,不得有所懈怠。需要提供供给的不仅仅是衙门,还有帝国的臣民。于是,帝国的官兵可以堂而皇之的进入帝国领土的任何一户人家,当然,皇城除外。所有的一切都必须叫出来,否则以延误军纪处斩。这是以帝国的名义进行的抢劫,这是一群赤裸裸的土匪,帝国给了他们明抢的权力。义和团,本是一群被抢的臣民。“和尚摸得,我为何摸不得”。别人能抢,我何为不能抢。他们能抢的,是需要经过帝国最高领导者默许的对象:洋人、二毛子以及三毛子等等。当然,其他的帝国臣民,他们是想抢就能抢的。洋人以及八国联军,他们也是一群土匪,他们抢劫了帝国的臣民,抢劫了帝国的政府。他们,抢劫了一切,最后,还要求帝国的政府支付他们因为抢劫运动而产生的劳务费、抚恤费。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2005年读到的最好的一本书

在青岛,经常去台东的一家书店,比我时常光顾的别的书店强的是,那里大多都是正版书。当然,吸引我的并不是正版书,而是这些正版书的价格——由于大都是书店的积压货,所以通常都是三折和四折。我现在每去台东,必去此家书店,在那里淘到不少好书。昨晚又有斩获,在三折区发现一本叫做《1901年》的书,随手翻了翻,感觉还不错,看看价格,四十三块钱,打完折很便宜,于是拿下。回家细一看,简直入了迷,写得实在是太好了,难得的不是作者丰富的历史知识,而是非常出色的文笔和文字感觉。本来昨天想早睡的,结果一口气读到十二点多,还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今天到网上搜了搜,原来是我孤陋寡闻了,这个叫王树增的作家竟颇有名气,他的另一本大作《远东朝鲜战争》获得过第二届鲁迅文学奖,据说那本书更值得一读,我到当当看了一下,四十多块钱,有点贵,不过估计还是很值得买的。向和我一样没读过《1901年》的朋友强烈推荐这本书,真的是异常出色。不爽的地方是——中国近代史读着太让人胸闷了。屈辱,无奈,心痛……百般滋味。这是我2005年读到的最好的一本书。

值得每个人读的好书

真是好书,里面全是醍醐灌顶的句子。在大清向全世界宣战的时候,皇城里的子民是怎么想的?“那些洋人惹恼了老佛爷,结果怎么样,老佛爷发怒了,他们全玩完儿”之类的。你发现真是愚昧啊,一个愚昧的民族怎么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现在完全摆脱愚昧了吗?没有,差得远。怎么摆脱愚昧,首先是教育,我们的教育里面,数理化不论,历史和政治这两科,世界先进的制度被描绘成虚伪的资产阶级制度。世界上先进国家与我国的差距以及原因全不分析,只是为了维护政权的愚化教育。如果今天中国与外国开战,胜负几何?普通人恐怕也会生出:与我中国开战,外国人活腻了吧的感想。历史是会重复自己的。忘记历史必定会使悲剧重演。

18岁以后,我在重新学历史

我认为认识的人,原来都是陌生的人;我认为愚昧的决定,原来都是明智的,至少是折中的;为什么我们在小的时候浪费那么多时间,现在要把形成在脑海的建筑推翻,然后重新建起楼房。

我们距离荒谬仅一步之遥。

人民,只有人民才能创造历史。伟大的人民创造伟大的历史。荒谬的人民创造荒谬的历史。而且,这种荒谬隔一段时间就重演一次。你稍不留神,他就来了。而我们恰好在历史这个莫比乌斯换上,麻木的前行。………………………………………………………………………………………………………………………………………………………………………………………………………………………………………………………………………………………………………………………………………………………………………………………………………………………………………………………………………………………………………………………………………………………………………………………………………………………………………………………………………………………………………………………………………………………………………………………………………………………………………………………………………………………………………………………………………………………………………………………………

爱不释手

几年前看的这是本书,至今爱不释手,耿耿于怀。好看的历史小说,同时也发人深省。于是开启了我对于清末民初历史的热爱之门。

他们和我们距离有多远?

当我看到那创造性的“阴门大炮”时,真不知道是该哭还是还是该笑,一个民族的舞台上总是上演悲剧也就罢了,偏偏这悲剧是由一群打扮得一本正经的演员,以闹剧的形式隆重推出的。

很好的一本历史读物

看完这本书后觉得很过瘾,在电脑上看,看过后意犹未尽,要把纸质书好好买来再看一道。名字也取的很好,一个帝国的背影。里面关于对中国现象、中国文化的解读也很不错。知道了那个特殊的时间段,各色人物的背影、命运。确实是一个转变之交的关键的时刻,每个人的人生似乎就浓缩在了这短短的不到十年的时间。光绪、李鸿章、慈禧、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等,等等一拨人等各自登场。书的耐读性很好,时不时隐隐发笑,时过境迁100年,感受时代变化下对当时思维逻辑的重新审视与判读。而这都是100年前严肃又严肃的事情。人生成长中的关于清末的种种传闻片段视乎有了一个清晰的逻辑链条式的串联,想来这种重新整理的感觉很好。值得推荐的一本小说,视角、切入点都很不错。感谢豆瓣朋友的推荐。

温柔的捆绑,却难以挣脱

帝国的背影是一篇悼词,不是写给凄惶收场的大清国,而是让中国人骄傲了数千年的中华文化。1900的中国,不管怎么说,都是一出大悲剧。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各路人马,虽有智愚贤庸之别,但每一个人始终是这没落文化的奴隶,从坠地之日就戴着枷锁,作为一个奴隶被温柔的捆绑着,作为一个大家庭的一份子,生活在巨大的牢笼中。随着情节展开,侵入清帝国每一寸肌体的病症渐渐清晰起来,这不治之症每一个帝国士民的头脑中潜伏着,突然间爆发了出来:太后以一己之私,妄行废立,又恃妖术乱民,构衅于外;王公贵族首鼠两端,立场随政治潮流一再转换,一味钻营,全无担当;拳匪乱民无知愚昧,盲目仇外,烧杀抢掠,无所不为。这不是堂堂五千年文明史的天朝上国吗?怎么突然间就变成一个精神荒芜的化外之邦,一个人人相互倾轧的修罗场?答案就是,我们从来是这样,从来就是一个修罗场。中国历史悠久,修史为历朝所重,可是记录下来的是一本家长里短的流水账。某君得宠,鸡犬升天,某君失宠,满门抄斩,而宠与不宠,全在上峰一念之间,往往柴米油盐的琐碎情节就成了一个人旦夕祸福的危情时刻。这样的历史重复着,满纸谎言的重复到今天。没有宗教战争的狂热献身,没有殖民海外的开拓进取,没有民族兴废的荣辱升沉,没有为民争利的无私无畏,没有这些宏大叙事,没有全国上下同心,推进一项事业向前发展的记载,只有群妾争宠的宫心计,只有像婆媳争执般的君臣猜忌,在实权和暴力决定了最终结果之后,善恶忠奸一时明晰起来,变成一折唱本,一出戏,代代传唱,大同小异。这个民族在乎了几千年的东西,只是虚妄猥琐;这个民族总结了几千年的智慧,就是表里不一。为什么中国的历史这样不堪入目?为什么帝国政坛上的风云变换与田间地头的家庭纠纷别无二致?为什么中国人的精神从无更高的追求,总是围绕赤裸裸的利益勾心斗角?中国人没有神,也没有国家,只有依赖他自己和家庭。他一出生就被限定在种种角色里面,都是为了家庭的运转事先设计好了的,经历千年而少有变化,君臣父子的人伦纲纪不容许他对自己的人生拥有自己的解释和演绎。他可以违背,痛恨,诅咒他的家庭,但是离开家庭他就无法再中国社会中成为一个受人尊重的体面人。如果不甘心就此臣服于家庭亲人的压力,不甘于处处妥协,以便在一个大家庭中安身立命的话,中国人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无处可去,人人都有自己的家庭,人人都只忠于自己的家庭,中国人对陌生人的提防和冷漠是出了名的,行商在外,背井离乡的人只有在居留地侥幸经营起一种家庭般的感情纽带之后,才能长久的在异乡生存。中国人的国家观念不过是家庭概念的扩大,任何与同多数人不一样的行为都会被侧目而视,没有个性从而也没有威胁的人最适合在这个国家生存。正如家人的苦口婆心,国家对于个人的约束、压制,甚至摧残都是以“为你好”这样家人良言相劝般的面目出现的。而任何对这个大家庭的不服从,立刻就被其他家庭成员解读成为最为严重的背叛行径,无情惩罚的同时,广大家人的心中洋溢的是感情受到严重伤害之后勃发的正义感。就是这个浑浑噩噩的大家庭,生存在其中的大多数都没有任何主见,除了从自身利益来解读这个世界之外,对其他人没有太多关心,也不具备中肯的评家他人行为的能力,这是一个谣传特别有生命力的国家,这是一个对历史本身态度特别暧昧,对历史人物特别爱憎分明的民族。大家甘愿这样相互束缚,相互捆绑,在相互欺骗中寻求安慰,在相互妥协中苟且偷生。这就是中国人,戴着充塞每个角落的温柔枷锁,许多场合已经浑然不觉,我们最高的理想就是把日子过下去。

义和团从未远去

有人说“最好的历史著作都不是历史家写就的”。因为“好”这个概念过于宽泛,这种说法也许有欠妥当。然而如果把“最好”改成“最具可读性”,那大概这个论断就不会有太多问题。史家写史,重在严谨求实。文学性不仅不是史家追求的目标,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是他们力图避免的。像太史公那样的史家是很少的,而“无韵之离骚”这个美誉的背后,也暗含着对《史记》中的某些记载缺乏客观性与真实性的批评。文学家则不同,他们可以用多种方法来诠释历史。可以无视史实,按照自己的喜好演绎历史,写出“戏说体”历史小说;可以在不违背重大历史事实的前提下,为历史增加史籍中没有记载的人物和情节,写出“演义体”历史小说;也可以严格遵照史籍记载和学术界研究成果,不对事实做增添和删减,只是以文学的笔法对历史事实进行重新描述。这类作品一般被称为“纪实文学”。三者中最容易误导读者的要数演义小说,而最能够让读者了解历史真相的则是纪实文学。因此,如果面对文笔生硬晦涩的历史典籍感到头疼,又对历史比较感兴趣的话,读者的最佳选择是阅读“纪实文学”形式的历史著作。王树增就是一位写作纪实类历史文学作品的高手。许多年前,他的《远东朝鲜战争》曾轰动一时。在经过数年的史料研究与实地考察之后,他推出了另一部力作《1901年——一个帝国的背影》。这部作品聚焦于1900年前后发生在中国北方的那场旷世劫难,但又不限于事件本身,而是把视野拓宽到清代中国社会和政治制度的整体,以宏大的眼光分析庚子国变发生的原因,探求在这一段历史中不同人群的行为所体现出的文化和性格内涵。作者虽然饱含激情,但却努力在字里行间保持克制,试图用一种抽离的视角和冷静的语气进行叙述。然而正是这种冷静与客观,恰能让读者更加深切地感受到那段历史的荒唐。全书大量引用历史文献却不显晦涩,大量发表评论却不显偏颇,行文流畅,文采飞扬,让人很容易置身其中而不忍释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至今为止对于那段历史的最佳叙述,在兼具史学著作的严谨和文学作品的生动这一点上,相同题材的作品中尚无人能及。庚子国变是一帮愚蠢贪婪、对世界大势一无所知的满清贵族,在最自私的野心的操控下,为了最卑鄙的目的,利用中国农民的愚昧无知以及长期在暴政统治下被扭曲的心理,以整个国家的命运为赌注所发动的一次最危险的赌博。在整个事件中,清朝政府所表现出的对于世界形势、外交常识和国际公理的无知令人瞠目,清政府决策的混乱和执行的低能让人结舌。幸亏几十年的洋务运动造就了一批有现代视野的官员,幸亏这些人掌控了半个中国的控制权,幸亏他们挺身而出违抗了朝廷的命令,才避免了北方的悲剧在中国最富庶的江南地区上演。而在这一次危局当中,李鸿章无疑是中流砥柱。他没有死在庚子年之前,是中国人的大幸。作者坚持公正客观的原则,既承认了义和团运动发生的原因是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压迫,也尖锐地指出了义和团运动存在的严重问题,指出了义和团运动中暴露出的中国人的愚昧、野蛮、虚伪和暴虐。作者在书中特意着重叙述了长期以来因为意识形态的需要而在历史教科书中被涂抹过的历史的真相,让我们看到了真实而残酷的历史。这场前所未有的灾难虽然已经过去了一个世纪,但是大多数国人对它的认识仍然模糊不清,对它的评论仍然存在禁区。一年以前,中山大学的袁伟时教授曾经在《中国青年报》的《冰点周刊》撰文讨论这段历史,却导致冰点周刊被停刊整顿。这个事件恰好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1901年》这部作品的价值。当我们得知义和团在北京城烧杀抢掠形同盗匪,当我们得知所谓的“廊坊大捷”不过是八国联军对义和团的大屠杀,当我们得知与义和团战斗的主要是清军而非洋人,当我们得知八国联军中的“英军”其实是一群来自山东的中国青年……人人都有头脑,当我们得知事实的真相,我们自然会对这段历史进行自己的思考,而不需要任何的教科书。尽管如今的世界已不是当年的世界,尽管如今的中国也不再是当年的中国,但中国人的民族特性——无论优劣——却并未改变。无论是科技的发展,还是政治的进步,或是社会的转型,都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在这片土地上生存了数千年的中国人。义和团的肉体虽已消灭,义和团的灵魂却始终漂浮在山河上空。在这段悲哀的历史过去百年之后,在又一个新世纪刚刚开始的时候,回顾上一个世纪之交发生在中国的一切,探寻悲剧发生的原因,就不仅具有历史意义,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到了每个中国人都能充分认识历史的真相,能够独立地、自主地对历史进行反思的时候,类似的历史悲剧再次重演的可能性才会消除。

该读的历史

读这本书是在航班上,10个小时的旅程因为它变味了,这一段屈辱悲凉的历史弥漫在昏暗的客舱中。这是一段怎样的历史?是自诩为有5000年文明、泱泱大国、礼仪之邦的中国人如何去面对的历史?是谁创造了历史?所谓的统治阶级还是被统治阶级有意无意“愚民化”的广大民众?去看看吧。

《1901年—一个帝国的背影》#读书笔记#

读者按:O(∩_∩)O~这个是历史读物,非历史,但很好玩。读读者们自取所需哈~《1901年—一个帝国的背影》作者: 王树增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出版年: 2004-03【摘录1】公元1500年前后,相对于中国是明朝成化至嘉靖年间,西方开始了海外冒险和殖民扩张 。随着跨越大西洋的贸易的展开,世界范围内的财富流入欧洲,这些财富培养起来的是一个 新兴的阶层,这就是暴富起来之后敢于与长期占统治地位的王室、教士和贵族阶层抗衡的市 民 阶层。社会财富的膨胀为这个阶层带来了相应的政治要求,近代民主和民权的观念随之在西 方产生,欧洲各国相继爆发了由市民阶层为主力军的资产阶级革命,市场经济的直接利益获 得者通过革命建立起以扩大再生产和赚取利润为目的、以全球扩张为需求的资本主义社会体制。原始积累的完成和殖民扩张的成功使资金加上市场都已万事俱备,于是更新技术的要求 成为当务之急,欧洲的工业革命应运而生。从古怪的机器里喷出的大团大团的蒸汽给这个世 界带来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欧洲近代政治制度和近代工业的诞生成为资产阶级的双重武 装。具有双重武装优势的西方,继续市场的扩张是必须的。19世纪中叶,西方的扩张触角越过马六甲海峡,进入远东。中华帝国,这个平静了数千年的国度,它的痛苦由此开始了。1831年,在广州的英国商人写信给英国皇帝,提出尽快打开中国市场的要求,办法是: "用一支武装力量便可以轻而易举地封闭中国的全部沿海贸易"。而早在1660年,法国 就在中华帝国内设立了名为"中国公司"的贸易据点。当英、法等国的商品在中国销路不畅 的时候,美国在中国销售的商品似乎更符合中国市场的需求,其中大部分商品至今还是中国 人喜欢的东西:可以提高情绪的北美西洋参、显示风度和富贵的珍贵动物毛皮以及中国人日 常生活绝对离不开的廉价棉花。巨大的经济利润和世界政治的需要使美国政府声言:"中国是一个不可限量的销售市场。"中华帝国长期自给自足的经济"对大工业产品进行了最顽固的抵抗"。据史料记载,早期的中国对外贸易一直处于顺差状态。仅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前,英国平均每年从中国广州运 出茶叶近26万担,生丝8000担,而英国人却苦于没有什么对路的商品和中国人进行交 换。英国商人说他们的毛织品是"一种非常难卖的商品",而印花洋布"往往要亏本60% 才能出手",可见"销售英国商品的时代还没有到来"。这一切的根源是中华帝国的社 会结构不适合资本主义的扩张需求;而对于资本主义国家来讲,打不开世界市场就无异等待死亡。能使一个封闭的国家的社会结构发生动摇的办法并非战争,而只能是这个国家市场的开放。于是,西方各国都在如何打开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上颇费心思:既然一般的商品打不 开中国市场,中国人没有外国商品照样能够生存下去,那么就必须出现一种特殊的商品,这 是打开中华帝国坚固堡垒的最后的武器了--洋人选择了鸦片。【花生评】呵呵,这个好玩,可以用来对付垄断【摘录2】19世纪后半叶,中华帝国除了由一色的洋枪洋炮装备起来的皇家精锐部队和在与太平军作 战中组建锻炼出来的湘军、淮军、甘军、毅军等陆军部队之外,因为开明的官僚发起的洋务 运动,帝国用大笔的银子又建起了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海军,其舰只数量、吨位和火炮口径, 已经位居世界第六。由排水量7000吨、钢铁船甲14英寸厚、装备有12英寸巨炮的两 艘主力舰和各式巡洋舰、鱼雷艇数十艘舰只组成的庞大舰队,堂堂之阵,猎猎之旗,曾经威 风凛凛地"访问"过高丽、日本和新加坡的海面,消息传出,让远方的欧洲人都听着心慌。 只是,帝国海军的举动和明代的郑和下西洋差不多,仅仅是体恤的"访问"。而当时的日本 ,陆军总兵力不过10万余人,海军实力位居世界的第16位。关于清帝国海军在 世 界各国海军实力的排位问题,是根据当时世界海军年鉴等资料和现代研究者的观点相比较而 成,没有绝对标准。一般的说法是:当时清帝国海军实力在第六位至第八位之间,日本海军 实力在第十一位至十六位之间。转引自《晚清七十年》,(美)庞德刚著,岳麓书院1999年 9月第一版,第191页。所以,当日本人表示要与中华帝国进行一场战争的时候,少 数主张议和的人立即遭到嘲笑,中华帝国举国上 下主战派的意见占了绝对上风,坚决要"以大清帝国的神威教训一下日本人"。【花生评】苦逼的结局 o(╯□╰)o 还有许多“奇闻”:“整整一天,日军死伤七百多人,远远超出中国军队死伤的数字。黄昏的时候,日军口粮和弹药已经告罄,天又突降大雨,日军冒雨露宿,处境艰难,人心浮动。已无心再战的日军正处于是否退兵的矛盾中,这时候,令他们都不敢相信的情形发生了:在中国军队顽强防守的城墙上,树起了一面表示投降的白旗!没过一会儿,中国前线将领叶志超派来乞求投降的军使到达日军指挥部。 叶志超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从一开始他就主张不战而退。日方没有接受中国军队投降的思想准备,正不知道如何是好,一个消息又传来了:中国军队已经弃城而去。中国军队辉煌战斗的一天终于在逃跑的命令中演变成一场真正的大混乱。叶志超带领的逃亡部队没跑多远就遇到日军的伏击,大雨滂沱中,被日军杀死的中国官兵达两千多人。”【摘录3】就在北洋海军在威海海战中面临覆灭之灾的时候,1895 年1月23日,丁汝昌,帝国海军的高级军官收到了日本海军司令伊东佑亨的一封劝降书。此书收到19天后,丁汝昌自杀,因此寻找不到有关丁提督看完这封劝降书之后的表情和言 论的记载。这份日本人写的劝降书可谓一篇千古奇文,虽写于百年前,但是值得百年后的所 有中国人在夜深人静之时灯下细读:大日本海军总司令官中将伊东佑亨,致书与大清国北洋水师提督丁军门汝昌 麾下:时局之变,仆与阁下从事于疆场,抑何不幸之甚耶?然今日之事,国事也,非私仇也 ;则仆与阁下友谊之温,今犹如昨,仆之此书岂徒为劝降清国提督而作哉?大凡天下事,当局者迷,旁观者审……清国海陆二军,连战连败之因,苟能虚心平气以察之,不难立睹其致 败之由。以阁下之英明,固已知之审矣。至清国而有今日之败者,固非君相一己之罪,盖其墨守常经不谙通变之所由致也。夫取士必由考试,考试必由文艺,于是乎执政之大臣, 当道之达宪,比由文艺以相升擢;文艺乃为显荣之阶梯耳,岂足济夫实效?当今之时,犹如古昔,虽亦非不美,然使清国果能独立孤往,无能行于今日乎?前三十载,我日本之国事,遭若何之辛酸,厥能免于垂危者,度阁下之所深悉也。当此之时,我国实以急去旧治 ,因时制宜,更张新政,以为国可存立之一大要图。今贵国亦不可以不去旧谋为当务之急 ,亟从更张。苟其遵之,则国可相安;不然,岂能免于败亡之数乎?与我日本相战,其必至于败之局,殆不待龟卜而已定之久矣……原函汉译全文见王芸生编《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民国二十年,大公报出版,第二册,第197~198页。无法得知这位日本军人为什么会在这样的时刻与自己的战争对手谈论主题如此重大的国家政治问题。这不是一封通常意义上的劝降书,从内容上看,它根本不是一份劝说敌人放弃抵抗立即投降的战场文件。这个日本军人从中华帝国的科举制度开始说起,比照日本曾经经历过 的辛酸历史,解剖中华帝国衰败的原因。奇特的是,这些关于国家变革的理论竟然出自日本 的一介武夫之口,由此可见日本人对自己国家的崛起有着多么深刻的感受和认识,它确实需要中国人"虚心平气"地深思,思"墨守常经不谙通变"之痼。在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巨变的时代,对于封闭的中华帝国来说,"更张新政"已是"国可存立之一大要图",否则,这个 巨大的帝国即使再买多少军舰也难逃覆没的厄运。【花生评】现在当下,我觉得跟一百多年前没有什么两样。国人仍须"虚心平气"地深思,思"墨守常经不谙通变"之痼。你们说呢?【摘录4】同样“热心”的官员与洋人“公车上书”一直是中国近代史开篇中笔墨特别浓重的篇章,通常的叙述是:由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企图和行动越来越明显,尤其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于甲午年间的战败,使中国陷入极大的危机之中。为反对《马关条约》的签订,揭露腐败政治和挽救危亡,中国文人们发起了一嘲反对帝国主义瓜分”和向“封建专制制度开火”的伟大运动。在“公车上书”这段动荡的日子里,有三个“细节”似乎被许多历史书籍忽视了:一、“公车”们的“书”根本没有上成;二、虽然“公车”们在街面上嚷得很是热闹,但“上书”最积极的却是在“紊乱之官方”中任职的一群帝国政府的官员;三、也是最被“忽视”的,那些“帝国主义”们竟然以极大的热情支持了帝国文人们以“打倒帝国主义”为主要口号的上书,其中最积极者,就是对中华帝国危害最早最烈的英国和正在吞噬中国这头“巨象”的那只“乳虎”——日本。首先上书的竟是都察院的官员。当“公车”们上书的混乱结束之后,这个机构打破了凡接上书必须严格审查、删除中间“未尽检点之处”、重新抄写整齐才能递交皇帝的规定,而将那些盖着京官印结的请愿书全部原封不动地“恭呈御览”。实际上,在5月2日这一天,即使帝国的大部分“公车”们没敢在松筠庵再次露面,经过都察院递交上去的“书”也达15件之多,其中忧国的官员写的占了近一半,他们是:选用道李光汉原呈候补道易顺鼎原呈内阁中书陈嘉铭等原呈吏部主事洪嘉舆等原呈礼部主事罗凤华等原呈广西京官及编修李骥年等原呈福建京官及主事方家澍等原呈……这确实令人难以解释和难以置信。生活在皇权高压下和官场黑暗中的朝廷官员们,不顾在专制制度下显得极其脆弱的官职以及由官职带来的稳定生活甚至荣华富贵可能瞬间丧失的后患,如此挺身而出舍己爱国,其精神和影响绝不亚于“公车”们打算“抬着棺材”上哪一位官员的家去——历史的真实是:官员上书在先,文人上书在后。这一点值得正视和深思的重要前提是:在中华帝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为国家危亡而冲动的政府官员极其罕见。帝国主义们对帝国的变革所表现出来的关心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值得深思的现象之一——当洋人们的举动被笼统地定义为“瓜分中国”的罪恶行径的时候,相互矛盾的现状使得中华帝国的某一段历史如同一幅风化严重的图画,无论如何修补也无法窥其真实的全貌了。洋人们对中华帝国体制的优劣判断,经过了一个从肯定到否定的过程。明末清初之际,在中国活动的洋人主要是商人和传教士,而那时中国政体之稳定曾达到极致:明至清,几乎看不出改朝换代的变化,400年间社会变动不大。教士们的评论说,中华帝国的体制是最稳固和最合理的,它具有坚固的维系能力,即使不是世界上最好的,也是符合中国社会实际的。但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华帝国先挫于中英鸦片之战,复挫于中法甲申之战,再挫于中日甲午之战。中华帝国稳固的社会形态开始瓦解,洋人们在先进的洋枪洋炮的掩护下,开始了对这个东方帝国的全面批判。中国人对洋人们如此热心于中国的变革始终不安,认定洋人必是有险恶野心,至少是为了获得实际利益。中国人很难理解洋人们为什么“不避河海之险,不惮跋涉之劳”来到中国。其实,洋人们鼓吹和支持中国的“变革”并不虚伪,关于这一点,英国驻华使馆参赞威特马说得明白:中国如果进行全面变革,对洋人有三方面的好处:一、中国要学习西方的技术,必须要购买洋人的技术成果;二、中国人要发展经济,必须向洋人购买器材;三、中国要进行变革性的建设,就需要借用外资。威特马说的只是经济利益上的好处,而洋人们对中国知识分子“上书”的支持还有其更深的目的,那就是从文化上切入这个古老的帝国,以影响帝国的知识分子和大部份由文人脱出的帝国官员的对外政策,然后,巩固自己在中国的立脚点——这个立脚点仅仅靠洋枪洋炮是不能长久维持的。【花生评】这种我们不能理解的矛盾多次在历史中重现,其实,细品这百年,回首我天朝基本实现当初“帝国主义”们设想的一些改造了。只是,这片土地上面的民众走的弯路和付出的似乎太远太多了些。唉~

光怪陆离却悲怆苦涩

我一向喜欢王树增先生的书,从《朝鲜战争》到《1901年:一个帝国的背影》,到现在在读的《解放战争》。王先生的书,文字彻察丝缕而又探求大势——面对这样一个宏大叙事,一个庞大的帝国和他千千万万子民在面对着千古未有的变局时的悲剧,仍不失醇厚深沉的情感,仿佛亲身经历,亲眼见证。不知多少次使我热泪盈眶,抚卷深慨。我们这个拥有着悠久历史苦难深重的民族,从来不就不乏对苦痛疗伤自愈,乃至逐渐淡忘的能力,但是我们需要铭记,需要反思,需要时不时去重新体味那些切身之痛——我们这个国家在那时是多么的腐败、愚昧、落后、无知,乃至遭受了那么多深切的侮辱,杀戮,灾难。这本书会是一个再好不过的的讲述者。

很好的一本书

我第一次读到《1901》的时候,也是被他的文笔所吸引。那么厚的一本书,竟然几天就读完了。现在脑子里还记得书中所写的“大清门”那块匾的内容。这本书我一共买了有五本,除了自己保存一本以外,还送了几个好朋友,真的是觉得不错。相反,《远东朝鲜战争》就没有这本写得好,可能是因为涉及到太多敏感的东西,所以看起来感觉情节不够饱满。

光怪陆离的晚清

比较欣赏王树增这位作者,能够以小说的笔调尽可能真实的还原晚清中国社会百态。尤其是本书非常注重历史人物的多面性,在掌握众多真实史料的基础上,能以尽量公正客观的态度做评述,真的是难能可贵。辛丑年间的中国从今天看来确实是一个难以理喻的时代,也是争议极大的一段历史。如果把这一时期的历史放回到当时的情景下,才发现当时那些今日看来不可理喻的行为实际上是有其背后的内在逻辑的。本书作者也写过有关朝鲜战争题材的书,写得很不错,算是比较公正客观且全面的(我看过没被删节之前的版本),虽然许多地方出于审查的因素而用了曲笔,但是仍然力荐。

非主旋律历史书

像我这样只学过人教版中学历史教科书的人,需要多读一些这类的书。它绝对能教你更客观辩证地了解历史的好坏善恶。

回国一定买一本纸质版的……

闲来每天翻几页……这是一本比较客观的书,不同于到处可以看见的那些歌颂我们民族伟大、为近代所受的屈辱百般辩解的陈词滥调,它说出了一些残酷的现实。这些现实决定了我们在近代被各国“轮奸”的历史必然性……屈辱未必是坏事,如果能让后人痛心疾首痛改自己祖先的前非……文明也未必是好事,如果它羁绊着一代又一代年轻的种族成员,给他们提供弱小心灵受伤时的庇护所……羞么?拿起武器,去战斗~!恨么?拿起武器,去报复~!从哪里?从你自己的人生里……从你下一个面临的挑战里……做好你能做的每件事(闭上嘴,睁大眼,竖起耳朵,仔细思考……自己告诉自己什么是对的,以及为什么对~!)

最为痛心的近代中国

多年前因这本书开始迷上晚清丛书,推荐这本。1901年,世纪之交的历史片段,是中华民族五千余年的历史过程中,最为恐怖,最为悲伤,最为痛心的年代。

从“河船中的秀女”开始气力不足了

前半部很不错,但从“河船中的秀女”开始显得气力不足起来。感情多于事实。比如把慈禧想简单了。试问李鸿章为什么要保慈禧呢?那么倨傲的一个人?

卧虎藏龙和鱼龙混杂

读过《明实录》后,意识到了这本书的分量。果不其然。年后工作也忙,断断续续读完,也被作者带到了这一场历史波澜。作者虽然不算大热之人,但莫言都会言语,方知深山有高人。反观书内,那些尘封的熟悉和陌生,以及无可奈何与花落去。历史的解读一如既往,很喜欢。希望更多人喜欢。

历史没有如果

看了这本近代历史的书心情异常沉痛!《1901-一个帝国的背影》虽然不能说完全客观且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可那又怎样呢!对于一个中国人谁能在面对那段历史淡漠处之,内心深处不可磨灭的年个民族感情就是这样吧!无须什么大道理那种痛已深入骨髓!历史没有如果,历史没有如果,我无法做什么去改变什么!只能透过那厚厚的尘埃看我们祖先那苍老而无力的背影!我不知道那些当权者到底在想什么不知道那些前线的士兵怎么想不知道那些将官想什么!我所知道的只是历史书上所签定的那一个个刺痛眼睛的和约!我现在才知道在八国联军进军京城,而在我们南方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已经与列强签定了《东南互保条约》经济当然重于政治,这也揭开了我一直的疑惑历史书上没有任何南方骚乱的记载!我们南边的各位封疆的大吏们口气严厉的警告列强长江由我们自己保护,不准其进入以免民愤!早在慈禧调他们入京抗敌时,李鸿章即刻回电“此乃乱旨,拒不奉昭!”是什么给予这几位中华帝国唯一亲醒的这几个人对抗朝廷的命令呢!经济,不言而明!当聂士成身穿华丽的朝服~那曾经大清国至高的荣耀,冲上前线,壮烈的自杀!那些仓皇出逃的官员做何感想!那些恨聂恨的咬牙切齿的义和团里的农民怎么想!我不会去苛责我们的农民兄弟,可是那种强烈的痛感还是要让我窒息!军名一心是多么遥远而又幸福的词语!当八国联军攻破城门,那些痛恨洋人们的保守势力开始集体自杀,那些老人们为了他们近乎偏执的信仰付出了生命!而那些贪生怕死的小辈沦为洋人枪下血腥的战利品!历史不相信眼泪,那些屠城时的哭喊与鲜血会不会成为八国军队永远的梦魇!如果,如果,如果,我们的帝国可以早一点清醒!

不是教科书的历史书

高二时,班主任的阅读简报让我知道了这本书,后来就自己买回来看。我并不是一个钻研历史的人,但这本书在某方面“启蒙”了我,让我知道如何从教科书以外的渠道了解不一样的历史视角。

*不知从何说起

  不知从何说起,1901年那场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  读过《1901》,五味杂陈,本来是一幕悲剧,最后王树增却添上了一抹早春的温情。或许这种悲喜交加正是对吾国吾民最好的写照。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在经历了各种各样的灾难后,依然保有一份希望,依然顽强地生存在这片土地上。没有亡国灭种,值得庆幸。但为了生存丢掉了对信仰、理想的坚持,又是可悲的。就在这种对悲愤的麻木与对生存的渴望中,我们走过了5000年。这片土地上,野草丛生,烧不尽,拔不完,可毕竟那不是参天大树。  不知从何说起,吾国吾民。国是伟大的国,民是卑贱的民。除了连个中央政权都没有的战国时代,出了一位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孟轲之外,这个诗书国度中的贤哲们,没有谁会真的认为人民是国家的主宰。民是水,民是国家称霸的资本,民是君王的奴隶,民是权贵的资产。从未敢设想涉足权力中心的民们,被教化成只知劳作贡赋,不知何为权力,何为民主,何为天赋人权。按照过去教科书上的观点,农民起义是伟大的。可真的敢揭竿而起的农夫,多不是为了捍卫自己的政治理想与信仰,多半是为了那可以果腹的三五斗,义和团亦如此。  不知从何说起,民的逆来顺受,愚昧无知。这些不过都是天朝权贵们为了继续享受权力与特权所推行的愚民教育。天朝的学问,对兴修水利不屑一顾,对稼穑生产呲之以鼻,更遑论去探究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天朝的学问,一直在围绕着一个核心:权力。学会了获得权力,学会了使用权力,学会了保护权力,就等于有了张一辈子锦衣玉食的人生通行证。至于民们会以怎样的心态活下去,以怎样的态度认识世界,那都无关痛痒。于是在民们吃不饱肚子的时候,天朝忙不迭对他们说,都是洋鬼子惹的祸,杀光洋夷,从此风调雨顺,年年丰收,天下太平。天朝这么做,一是怕民们来找自己算账,二是怕洋人真的来夺了他们的权。天朝策划一场两败俱伤的战,唯独忘了估计洋人的巨大战斗力。  不知从何说起,义和团从兴起到灭亡,其中充斥的暴行与无知,到底是谁的责任。拳民们大肆屠杀外国侨民,外国侵略军大杀天朝子民,天朝又掉过头来大杀拳民。这一场乱战,本来可以避免。假如天朝的决策层有点常识,假如侵略军有点良知,假如拳民们有点理智,都不会如此。可历史没法假设,也没有那么多假如。在一出从打到和,从抚到剿的乱剧中,洋大人得了银子与特权,天朝保全了权力,唯有草民们,奉旨血战一番,然后又让朝廷和洋人联手砍了脑袋。和从前改朝换代的历史一样,民被愚弄,被利用,完了被斩杀。这是谁之过?  一切之一切,不知从何说起。以权力为中心的文化传统;一心愚民的政治传统;没有真正有教无类,以传播知识为目的的平民教育,都是原因,都不是原因。义和团运动,是一场有中国特色的时代悲剧。而这一出悲剧,直到今日,依然有着现实意义。只要人民尚未觉醒,只要权力依然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只要权力不是公器而是私产,只要千年不绝的官权至上的价值观不倒,义和团的悲剧还会上演。奉旨反日,奉旨反法,奉旨去捏家乐福的方便面,奉旨去扔美国大使馆墨水瓶,概莫如是。


 1901年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