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研究法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史学理论 > 中国历史研究法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5-3
ISBN:9787108015297
作者:钱穆
页数:146页

内容概要

钱穆(1895-1990年),字宾四,著名历史学家,江苏无锡人。1912年始为乡村小学教师,后历中学而大学,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数校任教。1949年只身去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7年起定居台湾。

书籍目录


第一讲如何研究通史
第二讲如何研究政治史
第三讲如何研究社会史
第四讲如何研究经济史
第五讲如何研究学术史
第六讲如何研究历史人物
第七讲如何研究历史地理
第八讲如何研究文化史
附录
略论治史方法
历史教育几点流行的误解

作者简介

本书由钱穆先生1961年在香港的8次演讲汇集而成,从通史和文化史的总题及政治史、社会史、经济史、学术史、历史人物、历史地理等6个分题言简意赅地论述了中国历史研究的大意与方法。实为作者此后30年史学见解之本源所在,变可视为钱穆先生对中国史学大纲要义的简要叙述。
本书主要意义而分本讲演为八题。最先是讲如何研究通史,最后是讲如何研究文化史。其实文化史必然是一部通史,而一部通史,则最好应以文化为其主要之内容。其间更分政治、社会、经济、学术、人物与地理之六分题,每一分题,各有其主要内容,而以文化为其共通对象与共通骨干。

图书封面


 中国历史研究法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8条)

  •     此书由钱老的八篇演讲稿组成。个人认为对于准备研究历史,或者不知道从何处入手、不知道哪些方面研究历史比较有价值等方面困惑的人,可以深入浏览此书。作者从一些角度分析了如何研究历史,从哪些角度研究历史比较有新意。此书是一篇具有方法论意义的研究历史的书籍。
  •     本书中钱穆谈到晚清以来的这一段社会变革的现实是如何将人们对于“中国为何落后”这一问题的简单回答一一推翻的。帝制时代,人们说中国之种种腐败、落后、衰弱、贫困的情形皆是皇权专制的政治体制所致,只消推翻这样的政治体制,国家必可起死回生,药到病除。随后,帝制崩溃,但是若干年之后,人们发现国家不单是没有药到病除,而且似乎有旧病未愈又添一“动荡、混乱” 等新症的状况,如是人们又回答,中国今日之不堪情形,是由于封闭保守的封建文化长久蒙敝人心所致。病根并不在某朝某代,而是历朝历代,千年以来的这个民族的活法出了问题。随后新文化运动等种种之革故鼎新,若干年之后,国家似乎仍然没有达到西方国家那样盛极发达的样子,于是人们又说,落后是因为经济落后,生产能力太弱,必须活跃经济,加强生产、流通、消费等等。当然,今天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简单回答仍然没有解决问题。国家和人们仍然是感到不爽。在书中,这一段话就算是完了。但我看来,这一段观察和分析倒是非常好的,国家折腾了一个半世纪,似乎大体脉络还真是这样的。百年前的一些问题有所解决,但未完全解决,这并不是因为这些回答错了,而只是说明社会的问题是非常庞大和复杂的,归结为一个简单原因是靠不住的。
  •     钱穆宾四先生出身书香,自祖父即精勤国学,父爱而教子,委婉不择,循循善诱,任其自悟。先生天赋聪悟,强于记忆。少习古文,及七岁入私塾,启蒙于诸乡里宿儒,皆兼修中西,尤得阅蒋方震所译《修学篇》,所载西欧不经学校正规教育而自诩成名者苦学情事,于后事先生自学成见著,不无获益。年及十六,为梁任公文《中国前途之希望于国民责任》激励,爱国思想和民族文化意识由此萌芽,又及为梁公历史论证之厚积广博而吸引,遂志向国史之学,倾毕生之精力和心魂,著国学,以存国魂、救国家。钱穆先生志学,初由子学入门,至壮年,得显著成绩偏在考证,而立之年著《先秦诸子系年》见称于世;中年以后,以通识性论论著为重,《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立为扛鼎。先生著述重于考据,且卓于提纲挈领,点睛之华彩,是以其考证全为一目的——从历史寻找中华文化之根。为学志在主张中华民族文化意识中心论旨范式,砥砺激发民情,成为领导社会、移风易俗的大师,乃书生报国之不二典范。此书共八章,源自1960年代香港讲演八题,整理而成那个。通史一题,更分政治、社会、经济、学术、人物与地理六题,终以文化为其共通串联骨干,一以贯之。其旨乃仍为先生多年所秉持之中国历史文化之大义,即历史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因此研究历史,“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以及至中华民族之文化精神。这也正是钱穆先生一生矢志秉持的志学理念。对于文化和历史的关系,窃以为是相辅相成的。历史的发展是接续的,任何变革的形成和发生,在其时间序列上特殊社会物质发展因素的表象之下,都遵循了一以不变的文化沉淀的本因。历史研究的本质也是对文化的取向认识。从兴趣到研究方向选取,到研究深入并获得一定结论成果的过程,就是对某一阶段文化状态的由认识到了结,并到达某种程度认同的过程。进而,这种建筑于个人理解的历史而形成的文化观念被内化为个人文化信仰,再通过历史研究作品的表达外化,推而广之于整个社会的文化定位。历史并非简单地客观事物在时间序列上的空间变化,而是围绕人的交往互动产生的精神、思维等主观意念的集合,这就是文化。它于历史,既是因,也是果。正如钱穆先生所言:“无史无以谈文化。”窃以为,无文化在其中勾旋,亦无从谈历史。历史研究的路径亦可概括为对文化之流转、扩融,更新合一的发展历程的追寻。中国历史的发展常在于一乱一治,兴衰往替间是政治、经济、伦理教化的循序渐进,世事之人在其中扮演了承接文化的重要桥梁,即保持了历史接续不断的属性,是以说历史乃人的历史。治乱之间,当世之人的流转、迁徙将文化带入新的疆域,文化得以在流转中不断通过冲突、交流达到融合和更新,方有其旺盛的生命力;而若文化仅囿于一隅,导致人的思想的局限、偏狭、极端,文化就会纠结于自我保护式的反复自我证明,固化、迂腐而亡。中国的历史曾经的浩荡即在于其形成的开放性的文化模式。文化沿承一历史发展的姿态展现,实为其命脉之所系。研究历史要以史料为依据,统之以哲学思考,而这种哲学之思的形成亦来源于文化的浸淫。哲学是一种人对社会伦理的思考。这种思考源于建诸于文化的对生活、历史的反省、总结。之于中国哲学而言,它更是实际的,所谓“致知在格物,切实言理”,以解决社会人群的人事问题的实际措施为目标。其思想路径必须与世事发展的历史脉络紧密联系,因而形成的统之以文化的思维方式、世界观、人生观必定是历史属性的。文化的形成在于历史的发展,历史通过文化得以一脉相传。所以,研究历史必重其文化。有言中国古代学术研究为“史外无学”,即在于经史子集皆出一体,谓之文化。余英时先生挽钱穆宾四先生,称其为“为故国招魂”者,所谓“国魂”即是中国传统自成一体、延承千年之文化。无文化则国族危。今日国学之大兴,若承先生之志,善也。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此書推薦給所有愛好歷史的人。賓四先生以知異求變四字道出治史根本,而以政治社會經濟人物諸目分而論之,著重於中國歷史之博大長久處,此猶渠時代之大見解。而賓四先生對國家民族青年的希望至今有感於內
  •     主观性过强,但仍不乏精辟之语
  •     钱穆先生是文化自信的代表人物,就此一点,就比时人高明许多
  •     新历史视角
  •     醍醐灌顶不为过
  •     钱老的书,会给人很多思考,其中文化史、历史人物评说一节最足观,不过谈论到西方文明的时候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     看《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时,有些观点很不认同。所以先读了这本。这本里讲的,基本上就是宾司先生治史的基本思维。非常的中国。在那个破立为先的年代里,钱先生依然遵循着自己的史学原则,却不腐朽。真是难得。和叶嘉莹先生一样,每每与人谈起这两人。指摘总多过赞扬。我觉得这两位先生说得都很好,就算李敖等人怎样说他们的缺点,至少现在的我看过他们的言论还是有所取义的。
  •     好书!需要买回来。
  •     钱穆虽然是大师,但是书不太好读
  •     作为一个外行,读起来觉得很多观点都很有启发性,但可能因为是概述,很多地方有些语焉不详,有些地方感觉并没有论据,论点有些主观。
  •     钱穆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历史造诣之认识与阐释,百余年以来能越其右者几人?
  •     第六讲最好
  •     看完脑海里想起了一句歌词:同学们同学们块拿起力量,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哎、看完我充满悲伤......看着书里的例子,揣摩着他的语气,当年那么下狠心读孔孟的日子什么时候还会再来。我的景观。
  •     钱穆粉
  •     从中可以看出他是多么的爱中国的历史 言语之间都能透露出来那种疼惜
  •     学术史:心学 vs史学
  •     好书,娓娓道来,拳拳之心。
  •     13夏
  •     钱穆 第六讲最有趣。
  •     可参考梁启超的同名书籍一起看看,还不错。
  •     往好了说是局限性过大,您这历史研究法并没有什么用处;往坏说了就是“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本书是讲稿汇集而成的,读起来也是十分易读,对于学习历史还是很有帮助。
  •     没看完,也没必要看完,,,
  •     字里行间,满溢深情
  •     读完对自己国家的民族文化历史都自豪起来了( ´ ▽ ` )ノ
  •     介绍书就像相亲一样:那一刻你才知道自己在别人眼里是什么模样。钱穆先生论及中国之文化确实有感觉。但说到西方真是不知如何是好。不过他经历的是那个对中国文化全面否定的时代,想必这也是一种无奈吧?
  •     或者这就是大师,每一言每一句都能感受到背后的厚重
  •     一家之言尽国史研究之法
  •      历史究竟是什么?怎么学习或者说研究历史?想要从历史中学到什么?和本书无关,但是我看完这本书的一点反思。
  •     他就是这么深爱着中国,这么直白热切地深爱着,以至于我不得不质疑,以至于读不到他其他作品中的态度和锐气。但爱使人麻木和软化,恨从功利主义的角度也许更具备力量。
  •     以前不爱读历史,现在读这本书赞叹连连。每每有文字深得我心。果然,阅历是个好东西。
  •     总是那一套话看多了不免觉得厌烦ヽ(‘⌒´メ)ノ,这本过于偏激,对西方带有偏见和贬低
  •     其中许多地方很精辟,读过有所受益。
  •     说是方法,其实是史观
  •     短短的八万字,对史学入门很有裨益,结合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许凌云的《读史入门》严耕望的《治史三书》一起读效果更好,当然还是觉得钱穆先生的这本书最好读!
  •     钱穆先生关于中国历史研究的著作,他对中国历史的传统性、特殊性均有深刻的认识,发人深思。
  •     就……太好读了。喜欢钱穆先生这种半文言的表述。感动到泪流。
  •     研究历史,所最应注意者,乃为在此历史背后所蕴藏而完成之文化。“历史”乃其外表,“文化”则是其内容。
  •     中国学术传统主要在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心学是做人大宗纲,史学是做事大原本。其他的倒没什么。
  •     掐头去尾,中间数讲最有裨益。“治史者先横亘一理论于胸中,其弊至于认空论为实事,而转轻实事为虚文”这话对,可惜吾辈后生,恰恰最须此空论
  •     书的前半部分写得很好,后半部分也有亮点,但说教意味过重
  •     史学概论必读书目
  •     反正我不适合方法论学习
  •     K207/134-2
  •     虽然有点守旧,为传统辩护的感觉。但可以看到钱先生对中国文化深沉的爱和对历史强烈的责任感。薄薄的一本小书,大处着眼,高屋建瓴,非大手笔不能为。
  •     入门书
  •     跟梁启超不同,这里是分门别类讲不同的领域要怎么研究,然鹅感觉并没有特别大的操作层面的帮助。。。
  •     的确如其自述空泛不乏私人情感,于中国之爱甚。但史观大体与今人无异。
  •     与《国史新论》和《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块研读,就不需要再看《国史大纲》了。
  •     演讲录。 早年错觉彬四先生的东西晦涩,仿佛甲骨文。拜谒过两地东吴大学,亲闻先生吴语味的演讲片段后,读来,多了亲切,深觉从前尽是躲懒的错觉。此演讲录,对中国历史及传统文化之重要性和特殊性,今天听来,简直有部分治愈作用。回想彼时全盘西化洪流中,作为“异类”,先生是如何心境。个人的意义就是世界的意义。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