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疏证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史料典籍 > 史记疏证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
ISBN:9787532547296
作者:无名氏
页数:706页

书籍目录

史记疏证六十卷 史记探源八卷

编辑推荐

《史记疏证(外1种)》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史记疏证六十卷  佚 名撰
史记探源八卷 崔 適

图书封面


 史记疏证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所收清佚名《史記疏證》六十卷,據國圖藏清鈔本影印。今又見一本,與國圖本行款格式毫無二致,而兩者文字頗有異同,姑出校讀所記,以供學之者參考。一、其間屬異體字且無礙乎文義者,畧。二、前所標數字,係上古本頁數、上下欄及行數。三、破折號前,爲上古本,亦卽國圖本。二上13,史證曰一本柔作良——“證”作“詮”下20,□□揚善曰德——闕文爲“執義”三下11,毅迷而不悌——無“毅”字下19,治而無青為平——“青”作“眚”(但缺末筆)四上3,又治也——“又”作“乂”下6,祝融民或以為——“民”作“氏”下12,輕清從何登躋——“登”作“而”下14,補天立極也平天成——“也”作“地”六上7,世本云庖羲瑟——“庖”作“包”下7,乂河中——“乂”作“又”下19,隱公元年——“元”作“九”七上17,曾植——“曾”作“曹”下13,圪然分河——“圪”作“屹”下18,三十九里又有——“又”作“乂”八上8,皇甫謚——“謚”作“謐”九上9,二十五經——“經”作“弦”十上11,長沙茶陵——“茶”作“荼”十一下3,與地廣記——“與”作“輿”下20,皇甫謚——“謚”作“謐”十二下2,寰宇紀——“紀”作“記”下4,何為高平——同,今疑“何”當作“向”下6,宣四十年伐莒取向——同,“十”衍。下15,杜預——“杜”作“仕”十三上8,乃休春秋運斗——“休”作“依”上12,譙周之史致紛紜不一——“致”作“攷”十四上2,寶櫝記——“記”作“紀”上13,三皇乘祗車——“祗”作“抵”下5,火處巢居日月貞明——“火”作“穴”,“貞”作“自”十五下5,栗陸氏殺之——“陸”作“睦”下6,鄧柝子——同,“柝”當作“析”下16,藍田山其西尊盧氏冢——“田”作“曰”,“冢”作“家”十六上12,構木為巢——“木”作“本”上14,琅琊——“琊”作“耶”下3,壬達——“壬”作“士”下4,上達似是不達之訛——“上”作“士”十七上5,漢嘉平中沛相計掾陳晃——“嘉平”,同,據《後漢書》當作“熹平”;“晃”作“冕”,《後漢書》作“晃”上19,一千歲——“一”作“二”下8,大在遂人——“大”作“六”十八下12,斷自克舜——“克”作“堯”下16,惟羣聖賢之心豈夸禰而忘祖——“惟”作“推”,“禰”作“稱”十九上19,故首而字之——“字”作“宗”下12,若行禪事已不經——“行”作“封”‘下13,皆不過二典——“二”作“三”二十上2,鄭椎作通志——“椎”作“樵”上9,三皇之書不博——“博”作“傳”上10,具言曰——“具”作“且”下4,有庖犧——“有”作“自”下18,茶者夢兩龍——“茶”作“荼”,“者”作“自”下19,作佘,伯佘——二“佘”俱作“余”二十一下1,十有一齡——“一”作“二”下14,隴石之山——“石”作“右”下15,火尹——“火”作“大”下16,春公自空桐入——“春”作“奉”二十二上14,世本之言——“言”作“書”下4,水波上石——“上”作“土”’下16,在北窮山之際——“北”作“此”,《海外西經》卽作“此”二十三上9,育冶始終——“冶”作“治”上10,三三千六百——同,但此本下“三”字旁有藍筆刪除標識上19,外傳史記——“記”作“說”下2,夷彭——同,但此本“彭”用藍筆改作“鼓”下8,益太史公——“益”作“葢”二十四上2,元囂——同,但此本“元”用藍筆改作“玄”上10,此記畧去——“去”作“云”,但此本用藍筆改作“去”上13,傳會——同,但此本“傳”用藍筆改作“傅”下9,君德素具——“君”作“名”下19,直真寕縣東——“直”作“在”二十五上14,泉使使者——同,但此本“泉”用藍筆圈去上17,此媯州——“州”作“川”下12,流傳之設——“設”作“誤”二十六下4,亦非信之——“之”作“史”二十七上1,登凡山——“凡”作“九”,又用藍筆加點改作“丸”上3,相北——“相”作“湘”上9,姓纂則謂——同,但此本用藍筆於“纂”上又加一“姓”上10,顓帝帝風姓——同,但此本用藍筆圈去下“帝”上13,蜀山氏田樞——“田”作“曰”下13,九城志——“城”作“域”下19,陣豊氏——同,但此本“陣”用藍筆改作“陳”二十八下12,彼則乂曰——“乂”作“又”二十九上11,中命和仲——“中”作“申”下10,若子采者——“子”作“予”下18,以嬖臣孤攻專權——“孤”作“狐”下18,茍卿——“茍”作“荀”三十上16,相亭南——“相”作“湘”上16,北教乎入狄——“入”作“八”上16,道死——國圖本“死”乃後補,此本則否,但此行乃19字上17,旣(左氵右犯)死——此本其字無“氵”,但作“犯”下9,秀地驗——“秀”作“考”下14,將至大山——“大”作“太”下16,與帝帝紀——“帝帝”作“章帝”下18,靈臺文母——同,但百衲本作“大母”三十一上12,禁樵採——“禁”作“集”上15,漢世遠郡國陵——“漢”作“漠”,“國”作“園”上16,亦政類——“政”作“此”上20,緑——此本在前一行“郭”下三十二上14,即具所以——“具”作“其”下12堯紀曰肓,又下13瞽叟肓,又下16,肓人之子——“肓”均作“盲”三十三上10,刑善其婦禮——“刑”作“利”下14,媽南——“媽”作“媯”下17,有舜瞽二祠——“二”作“一”三十四上20,舜生姚(左王右虛)——此本其字作“墟”下13,且以姚媽——“媽”作“媯”下16,長沙縣有為水——“為”作“溈”下17,蒍公嶄——“嶄”字之“斤”,作“干”三十五上11,冷道——“冷”作“泠”下20,即求嘗在側——“求”作“未”三十六上13,享福祜——“祜”作“枯”下2,日實從何匿空——“日”作“井”下6,禍有必丘——“丘”作“至”下8,被幻化——“被”作“彼”下12,難以語夫聖道——“夫”作“大”三十八上17,十二年甲午——“二”作“一”下3,百有九歲之後其衮——“衮”作“衰”四十上2,楚帝遷柳——“柳”作“郴”上5,采西城邑也陽——“也”作“池”上12,登北氏從徒巴陵——“徒”作“徙”上13,故得為相之神——“相”作“湘”上18,豈非商均徒此——“徒”作“徙”四十一下3,第沸深考——“沸”作“弗”四十二下1,荒度土切——“切”作“功”四十三上1,溝洫志皆云——“皆”作“階”上2,山卽梮——“梮”作“枸”上10,禮運直收橇於平——“平”作“乎”上11,字一作轎——“轎”作“鞽”上20,穿程前——“程”作“桯”四十四上11,蔡蒙旅平——“平”作“下”四十五上3,南徂北——“徂”作“徃”四十七上13,蓋秦漢以來——“秦”作“泰”下10,雖託以聖賢——“託”作“記”下14,遷時因孔子之言——“時”作“特”四十八上9,有娥氏——“娥”作“娀”上12,郊襍——“襍”作“禖”上14,令王有天下——“王”作“主”四十九下6,說苑君篇——同,當作“君道篇”五十下4,實未嘗立——“實”作“寶”五十三下3,胤征——“胤”,首筆闕。下6,彤日——同,但“彤”當作“肜”五十四下2,克謹天戒——“戒”作“成”下15,漢故事萊郡——“郡”作“鄉”下18,故城令淄川東南——同,但疑“令”當作“今”五十五下3,黎侯嶺土——“嶺”作“領”五十六下8,台璽台璽——两“璽”俱作“蠒”五十七上17,師古以為——“以”作“曰”下5,周語云——“語”作“誥”五十八下10,以治岐周之禮——“岐”作“政”五十九上12,且如束煴灌膏——“且”作“其”下19,伐逆不伐順——前一“伐”作“我”六十上7,殷傳云——“云”在下一行,卽國圖本此行19字而此本則下一行爲19字下13,伐大夷——“大”作“犬”六十一下2,以為文王受命七年而崩——“以”作“曰”下4、8、10,大夷——“大”作“犬”六十二上6,者而参求之——無“者”字六十四下9,曷嘗有——“嘗”作“常”六十六上5,有所歸——“有”作“自”上10,潛王之議——“潛”作“僭”六十七上11,魯僖十二年——此本作“魯僖公十二年”六十八上11,此所未詳矣又——“又”在下一行,卽國圖本此行19字上14、15,合東陽門內——“合”作“今”六十九上2,六國年表——“表”在下一行,卽國圖本此行19字而此本則下一行爲19字七十下11,王也——“王”在上一行之末,卽國圖本此行19字七十一上11,可正——“正”作“止”下8,日食盡曰既——無“日”字七十二下7,犬而生角——“犬”作“大”下8,更增兀尾——“兀”作“九”下12、13,且夫子行必有副車後乘——“夫”作“天”下18,謬誤爾——此本作“誤謬爾”,百衲本作“謬誤”七十三上9,亦有能知之者——此本作“亦不能知之者”,且“亦”下添補“有”下10,隨山刊木——“刊”作“邗”下12,乃折一人而二——“折”作“析”七十五上16,秦繆姬——“繆”作“穆”上17,“臣誠私利祿爵”條——此本在“請以五羖羊皮贖之”條後,當以此本爲準七十五下5,五羊皮——“羊”作“羖”下11,舊記——“記”作“紀”七十六上17,此入十二年誤——此本“誤”字單獨一行,卽國圖本此行19字下8,愚按史公本——無“本”字下14,置官司焉——此本“焉”字單獨一行七十七下58,而必左傳為質乎——此本作“而必以左傳為質乎”下6,然是役也——“是”作“自”下7、8,苦諫其君——“君”作“主”下17,師偕行——無“師”字七十八上8,舜受之——“受”作“授”,據文義及下文,當作“受”上14,四壁四惟——“惟”作“帷”上17,問內史廖——此本作“問史廖”,但“問”下添補“內”上18,韓詩外傳作內史王廖——此行在上一行之“廖”下且空一格上20,說苑作三九——此行在上一行之“王”下且空一格七十九下9,恐只是智伯之族人耳——此本無“恐是智伯之族人耳”,但“恐”下添補“只”八十下3,秦必更置合長——“合”作“令”下13,又按——與正文同,并非雙行小字下17,武靈十一年——此本作“武靈王十一年”,卽此行19字八十一上2,楚懷王為從長——“長”在下一行,卽國圖本此行19字上12,命其邑曰葭萌——無“曰”字上13,蜀讐——此二字在上一行,則此本上一行19字,而國圖本此行20字上16,有巴之勁卒——“巴”下有“蜀”,但以墨點圈去八十二上5,甘茂為左右丞相——無“右”字上13,蜀侯惲反——“惲”作“煇”下12,魏使公——“公”在下一行,卽國圖本此行19字下13,攻楚之方城——脫“方城”二字八十三上4,秦兵攻楚取八城殺其將景缺——“兵”作“奐”;“缺”,同,百衲本作“快”上5,秦後攻楚——“後”作“復”上10,註於扳新城下——“扳”作“拔”上18,以微罪行亦未可定即以金受為人姓名——無“亦”“即”二字,但於“行”下添補“亦”、“定”下添補“即”八十四上10,河東為九縣——“東”作“水”,百衲本作“東”八十五上8,應邵——“邵”作“劭”八十六下11,嫪毒——“毒”作“毐”八十七上9,齊人茅焦——“茅焦”作“焦茅”,百衲本作“茅焦”八十八上14,迺令皇帝——“令”作“今”上20,就泰山搨;下六,人常所搨——“搨”作“榻”下3,登泰山宿絕頂——無“宿”字,但“山”下添補“宿”下4、5、6——此本字數分別爲19、17、17下10,總一十二行——“一”作“二”下15,是始皇辭——“是”作“自”下17,石刻——此本作“刻石”,但已圈改下18,御史夫——“夫”作“失”八十九下5,西至宗——“西”作“而”,“宗”作“宋”下11,占碑文——“占”作“古”下15,非傅士;下20,傅士——“傅”作“博”九十一上8,使願記書——“記”作“託”上9,致鄗池——“鄗”作“滈”上13,若王者之居焉——“若”作“如”上13,頃聞——“聞”作“間”下4,秦始皇凡——“凡”作“九”下15,二十并也——無“也”字,但“并”下添補“也”下17,今刊正書者——“刊”作“邗”九十二上10,碣石門——不作“碣”,字从石从易下1,過犯皆輸山上——“皆”作“者”九十三下7,創竟營造——“竟”作“意”下18,以水銀為四瀆——無“四”字,但“為”下添補“四”九十四上5,關東盜賦——“賦”作“賊”九十五下18。當已在成人之年——無“在”字,但“已”下添補“在”九十六上9,眞偽莫兮——“兮”作“分”九十八下14、15、16、17——均18字,且第16行“暮矣”間空一格,此本無空格,但字數分別爲17、17、18、19九十九上4,蒲將軍不主——“主”作“王”下5——此行19字,但此本18字,無“輩”字,但“逆”下添補“輩”下9,擊闋——“闋”作“関”一百下9——此本此行19字下11、12,沛公且日徃謝——“且”作“旦”一百一下17,而次成敗焉——“次”作“决”一百二上1——19字,此本18字上2——兩本字數相同,但“縣東南平地”,此本無“東”字一百三上6,但朱有實證耳——“朱”作“未”上8,節操——“操”作“掺”上20,項羽叱婁煩於其土——“土”作“上”一百四下10,舜兩童子——無“兩”字,但“舜”下添補“兩”一百五上7,惠于宗公——“宗”作“宋”,《詩》作“宗”下7,黃玉——“玉”作“王”下17,三更——“更”作“史”一百六上5,常從王媼武負貰酒——“常”作“帝”,百衲本作“常”下10,銘曰亦霄——“亦”作“赤”一百七上9,羽紀未載——“未”作“不”下11,司馬起豐析——“豐”作“豊” 一百八上5,不過差一二日——無“過”字,但“不”下添補“過”下13,往來苦楚兵——“苦”作“若”一百九上11,獨宛强大——“大”作“人”上16,大初正歷七後——“七”作“之”上19,元祀卜有二月——“卜”作“十”一百一十上9,漢高帝七年——此本無“帝”字下20,皇甫謚——“謚”作“謐”下20,漢十二年——無“二”字,但“十”下添補“二”一百一十二上14——19字,此本18字,“情”字單獨一行下10,從高祖起豐——“祖”作“帝”一百一十三上1,醴陵侯越——此四字另起一行上9,“取美人子名之”條——此本在“九年辛丑葬”條之前,國圖本是上16,呂后祓——“祓”作“被”上20,“封張敖前姬兩子”條——此本在“太后女弟呂嬃”條前,國圖本是下10、11——分別爲19、20字,此本俱18字,“侯國耶”三字另起一行一百一十四上2、3——均18字,此本俱19字上5,欲馳還也——“欲”作“故”,百衲本作“欲”下11,徙琅邪——“邪”作“王”,當作“琊”下18——18字,此本19字,故第20行“也”字不單獨為一行一百一十五上7,齊王舅父駟釣——“釣”作“鈞”一百一十六下4,徐屬軍棘門——無“門”字,但“棘”下添補“門”下16——20字,此本18字下18、19,縱使帝之所行——無“行”字,但“所”下添補“行”一百一十七上2,惻怛之言——“怛”作“隐”,但圈去一百一十八上17,索隐曰——無“曰”字,但“隐”下添補“曰”上19,然則錘郡腄字——“郡”作“即”下15,占者主天官——“占”作“古”一百一十九上11,將軍印——無“印”字,百衲本有上13、14,以此為四金印耳——無“四”字,但“金”上添補“四”下3,爾雅疏曰按山海經云平石山東五十里——“平”作“半”,《爾雅》、《中山經》俱作“半”一百二十下8,正列世系——“正”作“止”一百二十一下16,有書明書魏書胐者——“魏”作“魄”一百二十二下3,竹書帝中十三年——“中”作“申”下10,昭王南代楚——“代”作“伐”一百二十三上2,世為候伯——“候”作“侯”上3,蜀與馬——“馬”作“焉”上7,升絡垂耀——“升”作“井”上18,以吳為夷狄——“為”作“乃”下15,然均之一事——“均”作“功”一百二十四上5、6——5行“周”與6行“襄王三年”條之間,此本尚有“幽王六年”一條、三行。其文如下:“幽王六年\史詮曰詩小雅十月之文朔日辛卯日有食\之虞(左廣右刂)以暦推之在幽王六年也”上9、10——此本爲一行,中空一格,又“叔帶復歸於周”,無“復”字,但“帶”下添補上13、14——此本合爲一行,中空一格一百二十五上3——19字,此本18字下17,愚按世家家及左傳——此本但作“世家”一百二十七上3——18字,此本17字上12,遞誤一年——“年”作“半”,但有鉛筆改正上14,惠公孫厲——“厲”作“屬”一百二十八下6——19字,此本18字下8、9——分別爲18、17字,此本則分別爲17、18字一百二十九下2,弟他殺太子免伐立——“伐”作“代”一百三十上8,楚(梫,木換作扌)陳——此本作“侵”上19、20——分別爲18、17字,此本則分別爲17、18字下5,春秋作盧——“盧”作“廬”一百三十一上4——18字,此本17字,又“范祭”作“氾祭”一百三十二下5,太史公常曰——“常”作“嘗”一百三十三上4——18字,此本17字上16,禁解——“禁”作“集”下1——17字,此本18字下4——此本“史詮曰”在“愚案”前,中間空一格下8——17字,此本18字下19、20——此本合爲一行,中間空一格一百三十五上6,鄭安平國邯鄲——此本“國”作“圍”一百三十六下14.濁津——此本“濁”作“蜀”一百三十七下3,無忌率五國兵——此本“率”作“卒”,誤下16,年表盡盜殺韓相俠累——“盡”,此本同,但疑乃是“書”之譌一百三十八上21——此本敓“羊”字一百三十九上6——18字,此本17字上14,十原君列傳——此本“十”作“平”上20,拔宜安——此本“拔”作“救”一百四十上5,魯文公元年——此本同,百衲本作“魯文侯”一百四十一上8,改稱二年——此本“二”作“一”一百四十六下12,若韓信凡二易姓——此本“二”作“三”一百四十七上3,歸安沈炳巽——著《水經注集釋訂譌》四十卷,收在《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兄炳震,據《歷代名人生卒年表》,康熙十八年生,乾隆二年卒。撰有《廿一史四譜》。上19,推具原委——此本“具”作“其”下5,令其心放蕩——此本“令”作“今”,非一百四十九上17,推校漠表——此本“漠”作“漢”下7,令何第一——此本“令”作“今”,非下18,不?懸隔——此本“不”“懸隔”之間爲“甚”一百五十上7,昭涉桓尾——此本“桓”作“掉”,此名又見一百六十二頁上9一百五十一上14——此本第一字作“所”一百五十四上15,疪——此本“疪”作“疵”一百五十五上5,任棘丘——此本“任”作“在”一百五十六上5,詐給人減——此本“給”作“紿”;“減”,此本同,百衲本作“臧”上12、13、14——18字、17字、2字,此本分別爲17字、17字、3字一百五十七上20,上材——此本同,百衲本作“上林”下13,二千戶——此本“二”作“一”,百衲本作“二”一百五十八上17、18——18字、2字,此本分別爲17字、3字下2,漠高帝——此本“漠”作“漢”。下文多如此,而不一一下7,常作酉——此本“常”作“當”一百六十一下4南安侯——此本“南”作“高”,非一百六十五下2,史元年——“史”,此本不从“口”,从“曰”一百六十六下16,漢表名僕點——點,此本不从“占”,从“日”,與百衲本同一百六十七上20——此行無字,此本有,爲“塞 侯堅”一百六十八上9,盗賊徵上——此本“上”作“止”,與《隸釋》同一百七十一上10,月乏興——此本“乏”作“之”,百衲本同一百七十二上8,若作右——此本“右”作“石”,非一百七十三上5,與大將軍先定策——此本“先”作“光”,非下16,二千三百戶——此本“二”作“三”,非一百七十六下9,坐酊金免——此本“酊”作“酎”一百七十七下8,劉憙——此本“憙”作“意”,非一百七十八上12,侯拾——此本“拾”作“捨”,非一百七十九上17,今侯係——此本“係”作“條”,非下19,襄隄——此本“隄”作“陵”,非一百八十上3,石建——此本“石”作“右”上8,来央宮——此本“来”作“未”上9,王巵——此本“王”作“玉”一百八十二下右3,李光縉——《東方文化研究所漢籍分類目錄·補遺》有凌稚隆《史記評林》一百三十卷、卷首一卷,李光縉增補。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載《史記評林一百三十卷補史一卷》,原題“吳興凌稚隆輯校 溫陵李光縉增補”,並引《泉州府志》卷四十四:“光縉字宗謙,號衷一,晉江人,萬歷乙酉鄉薦第一。日研經史,及朝章民隱,以備經濟……”《清人室名別稱字號索引》又有一李光縉,湘潭人,字雲枝,號華橋。下右4疏房檖(豸貝)——此本其字作(豸頁)下右10,乘輿——此本“輿”作“與”,非一百八十三下右1,古拙字——此本“古”作“占”,非下左6,疇作上——此本“上”作“止”一百八十五上左9,說齋——“齋”作“齊”下右10,從而譖之——“譖”作“讚”下左3,石內史——“石”作“右”下左8,乖舛——“乖”作“非”一百八十七上右10,聞琴聲——“聞”作“間”,非一百八十八上右2,尤加詳焉——“尤”作“九”,非上右5,鼓城王正中詳註——據《中國人名大辭典》,王正中,保定人,崇禎進士,有《律書詳註》。鼓城,卽今晉縣。上左1暈等刀鈞——“刀”作“力”上左3,詔其吉凶——“其”作“具”上左4,卽具類也——“具”作“其”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书上没有《史记》的原文,只是对《史记》内容的考证,请各位了解清楚了再买,而且,纸质不算好。
  •     到底有多少是历史,有多少是虚构——这真是个问题,但是后人几乎都没有考虑这个问题,而是坚定地把书中的所有当作历史,大的事件,小的细节。小细节,也是历史吗?我们只能当首故事来读吧!最常用的故事手法是,almost,差一点就!还有,坏事之前必有人进谏,谋士比将帅的作用大,文人改变历史。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