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时刻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世界史 > 决定时刻

出版社: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8
ISBN:9787543216358
作者: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
页数:263页

章节摘录

今天,白人世界里还会有人预见到他周围的世界正在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吗?还会有人看到笼罩在这个民族之林上的巨大危险吗?我谈论的不是受过教育的或未受教育的城市民众、报纸读者、选举中投票的人们——就上述问题而言,选民和他们的候选人之间不存在任何质的差别。我谈论的是白人国家的统治阶级,因为他们还没被摧毁;我谈论的也是政客,因为他们还没有被彻底遗弃;我谈论的还是政治、经济生活、军队和思想等领域中真正的政治领袖。我想问,他们之中有谁能洞悉并超越时代、洲际、国界、甚或他自己活动的狭小圈子呢?我们生活在重要时代。目前刚刚到来的历史时代拥有巨大活力,这使得这个时代不仅在西欧浮士德似的文明中最重要,而且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使它在整个世界历史中比恺撒和拿破仑时代更伟大,也更可怕。这个重大命运汹涌而至,致使茫然的人类头晕目眩、激动不已,然后又将其毁掉,人类是多么地盲目啊!人类之中有谁看清并理解了正发生在自己身上和围绕在自己周围的这一切呢?或许是那些苍老而睿智的中国人或印度人吧。他们心灵深处有着千百年来积淀起来的思想,因此默默地凝望着周围的世界。但是,西欧和美洲人的判断方式是多么地肤浅、多么地狭隘、多么地目光短浅!美国中西部的居民知道纽约(New York)和旧金山(San Francisco)以外的地方正在发生什么事情吗?英国的中间阶级对欧洲大陆的发展趋势有什么认识吗?更不要说法国的外省人了。他们之中有人真正知道自己的命运正在朝着什么方向发展吗?我们所拥有的只是一些荒诞的口号,例如“克服经济危机”、“民族交流”、“国家安全与自给自足”,我们还希望借助这些口号和“繁荣”与裁军等手段“克服”一代或两代时间内的灾难。但是,这里我要谈论的恰恰是德国:暴风雨般的事实对德国的威胁比对其他任何国家都更加强烈,用最耸人听闻的话讲,德国的存在危如累卵。我们是多么地目光短浅和浮躁,而且当重大问题出现时,我们的立场又是多么地偏狭!让我们建立一个四面树敌的第三帝国(Third Empire),或者建立一个苏维埃政府;让我们放弃军队或所有权,消灭经济学家或消除农业;让我们给地方以最大的独立性,或者压制它们;让我们准许以前的工业主或经理们再次以20世纪初的方式去工作,或者——为什么不呢?——让我们进行一次革命,推选一位独裁者(不是有那么几个人相信自己适合这份工作吗?),这样一切都会变好。但是,德国不是一个岛屿。没有任何其他国家像德国这样积极或消极地深深地卷入到世界命运中来。单就其地理位置而言,德国缺乏自然屏障,这使得它不可避免地卷入世界命运中来。20世纪,德国像在13世纪和之后那样再次成为了对抗“亚洲”的前哨。从根本上讲,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德国那样使自己国家的政治与经济思想远播四方。远方发生的一切都与德国这个中心密切相关。我们的历史正在复仇,七百多年小邦林立、国家分裂的局面使德意志没有呼吸过一丝伟大的气息,更缺少相应的观念和目标。这种状况不可能在两代时间内就得到改善。俾斯麦的创造性事业也有一个重大缺陷,即他没有培养下一代人如何面对我们政治生活中出现的新形式的事实。事实已经有目共睹,却没有得到深刻理解。人们没有在内心深处使自己适应新的视野、新的问题与新的职责,他们无法面对这些新情况。普通德国人继续将传统的特殊主义(particularist)和派性观念——既浅薄又冷漠、既愚蠢又狭隘——加之于更伟大的国家之上。这种狭隘性始于霍亨斯道芬(Hohenstaufen)皇帝和汉萨(Hansa)同盟时代。首先,他们的视域只局限于地中海;其次,虽然他们的统治从斯凯尔特河(Scheldt)扩展到了诺夫哥罗德(Novgorod),但由于自己的疆域内缺少智慧和物质支持,他们便拜倒在其他基础更牢固、势力更强大的国家面前。从那时起,德国便将自己陷于无数小邦国的分裂和琐碎的地方利益之中,用自己的视野衡量着世界历史,梦想建立一个贫苦而又悲惨的空中王国——“德国唯心主义”就是被发明出来描述这种情况的。从本质上讲,这种琐碎的德国式思维方式包含了几乎所有的政治理想和乌托邦思想,而后者早在陷于泥沼的魏玛政府时期就已经萌芽:国际主义、共产主义、和平主义、教皇绝对权力主义、联邦主义、“雅利安人”眼中的神圣帝国(sacrum imperium)、苏维埃政府或者第三帝国等等,不一而足。所有党派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都表明好像德国拥有了整个世界。工会只盯着工业区。殖民政策对他们来说通常面目可憎,因为这种政策不适合阶级战争(class war)的方案。由于既教条又狭隘,工人们没有、也不会理解这样一点,即1900年前后那些年保证产品销售、原料购买的经济帝国主义恰恰是他们生存的基本前提。英国工人在很久以前就理解了这点。德国民主政府的裁军热情在遭到法国势力对边界的威胁时戛然而止。联邦主义者要将很大程度上已经统一了的国家再次分裂成一群旧式的矮子政府,这就为外国势力挑拨离间提供了机会。国家社会党人相信他们有能力将世界置于一旁,或者与之对抗,他们搭建着自己的空中楼阁,丝毫不顾来自国外的强烈反应。除此以外,还有对现实的普遍恐惧。我们这些“面色苍白者”全都怀有这种恐惧,虽然我们很少意识到恐惧,而且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从来就没有意识到这种恐惧。这是高级文明社会里“现代”人的精神缺陷,他们生活在城市中,与农民和土地隔绝,因此也就不能自然地体验命运、时代和死亡。现代人已经变得太清醒了,太习惯于对超越过去与未来的永恒思考,而且不能承受自己所看到的和被迫看到的事物:世事无常,机遇无情,而真正的历史正冷酷地穿越几个世纪,走进拥有私人生活碎片的个体命中注定的出生地。那就是他希望遗忘、拒绝或争辩的事情。他逃避历史而走向孤独,进入虚幻而漫无边际的思想体系,遁入一种或另一种宗教信仰,或者实施自杀。现代人就像奇异的鸵鸟,一头扎进希望、理想和怯懦的乐观主义之中:事实如此,但事实不应该是这样的,因此事情还有另外一面。我们在深夜的树林里歌唱,因为我们恐惧。类似地,城市里的懦夫向世界大肆宣扬其装腔作势的乐观主义,这也是因为恐惧。现实已无法再承受这样的事实。未来的希望图景以事实为代价建立起来,尽管命运从未注意过人类的幻想:从儿童的游乐园,到成人的世界以及平和劳动者的天堂。 尽管人们几乎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因为在与其他文明的比较中,人们所能得到的只是未来事实的一般形式和这些事实的历史,但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影响未来的力量正是过去的那些力量。这些力量是:强者的意愿,追求健康的本能,种族,占有权力的欲望;而正义、幸福与和平——这些梦想终究是梦想——毫无效能地萦绕在人们周围。另外,自16世纪以来,在我们自己的文明中,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越来越不可能获得更加令人困惑的事件和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总体看法,或者越来越不能看清(更不用说控制)事件与形势当中起作用的力量和趋势。真正的政治家越来越少。在这几个世纪的历史中,大多数活动(doings)(与事件[events]不同)的确是半专家和业余爱好者的好运气带来的结果。而且,他们总是依赖人民对他们出于本能的支持。只是现在,这种本能才变得如此微弱,轻率无知者口若悬河的批判才变得如此强大,以至于如下情况越来越有可能了,即一个洞悉世事的真正政治家不会接受这种出于本能的支持——甚至是在吝啬的宽容中——但会因“聪明人”的反对而不去做本该做的事情。腓特烈大帝(Frederick the Great)是经历过这种反对的第一人;俾斯麦几乎沦为这种反对的第二个牺牲品。只有后人,而不是他们,能够领略这些领袖的雄才伟略。但是,我们不得不注意这样一点,即现今的人们宁肯忘恩负义、画地为牢,也不愿敞开心扉、互相沟通。德国人特别擅长猜忌、批判和避免创造性行为。他们没有那些英国人生命当中固有的历史经验和传统力量。一个诗人和思想家的民族,正成为一个妄语者和迫害者的民族。每个真正的统治者都不能在他那些心有余悸的、怯懦的和缺乏理解力的同代人中间受到欢迎。“理想主义者”是无法理解这一点的。

前言

古老而智慧的中国曾经创造了辉煌绚烂的文化,先秦诸子百家异彩纷呈的思想学说,基本界定了此后中国文化发展的脉络,并且演生为内在的精神价值,在漫长的历史时期规约着这片土地上亿万斯民的心灵世界。然而,近代中西文明碰撞交汇,以及斯时中国所处的特定历史情境,不仅让我们对那些来自海洋异质文明的了解成为当务之急,而且在这种了解背后更承载着文化和现实的双重使命。自晚清第一批试图睁眼看世界的有识之士开始译介西方学术文化,形成中国西学译介涓涓细流,递及民国时代新学人的大力引进而渐成滔滔之势。他们内心孜孜以求的不仅仅是文化意义上的习知,更希图通过对西学的了解,滋养和更生己国之国民精神,以实现近代中国求富求强的急切历史诉求。时至今日,中国致力社会现代化的努力和全球趋于一体化并肩而行。尽管历史的情境迥异于往昔,但中国寻求精神补益和国家富强的基调鸣响依旧。在此种情形下,一方面是世界各国思想文化彼此交织,相互影响;另一方面是中国仍然渴盼汲取外来文化之精华,以图将之融入我们深邃的传统,为我们的文化智慧添加新的因子,进而萌发生长为深蕴入文气息、批判却宽容、自由与创造的思维方式。惟如此,中国的学术文化才会不断提升,中国的精神品格才会历久弥新,中国的现代化才有最为坚实长久的支撑。

内容概要

作者:(德国)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 译者:郭子林 赵宝海 魏霞

书籍目录

中译者序序言第一章 政治视野第二章 世界大战与世界强国第三章 白人的世界革命第四章 有色人种的世界革命索引附录1 普鲁士主义与社会主义附录2 斯宾格勒年表

编辑推荐

《决定时刻(德国与世界历史的演变)》是由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共同出版的。

作者简介

《决定时刻(德国与世界历史的演变)》是作者的最后一部、也是唯一一部政论性著作。在书中作者继续坚持他的“文化形态史观”,认为来自“东方的”十月革命将是对欧洲白人世界的威胁,并预言革命将向有色人种地区传播,从而革命战争、种族战争将冲击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秩序。在书中,作者还表达了对“反犹主义”的批评与对纳粹党的失望,并预言“第三帝国”必亡无疑。
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1880-1936),德国著名历史学家,"文化形态史观"的提倡者。

图书封面


 决定时刻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就国内近些年来翻译与德国历史相关的著作来看,斯宾格勒的《决定时刻:德国与世界历史的演变》应该是属于较有新意的一部。斯宾格勒作为其当年的一位历史学者,以其弘著《西方的没落》的文化形态史观而名噪一时;而如今文化形态史观已经趋于没落,只能作为理解世界历史的一种角度,而难以成为具体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从更广大的意义上成为了一种历史哲学。而斯宾格勒作为20世纪前半期,经历了德国急剧变化的历史时期的当事人,他的这本具有政论性的小书(包括附录中的《普鲁士主义和社会主义》),对于理解一战后德国国家社会主义运动(纳粹主义运动)又提供了一个新的观察视角。在此之前,就自己读到的中文译著中,唯有桑巴特的《德意志社会主义》是属于比较严肃的研究德国社会主义的学术著作。而相较于桑氏更具学术性的研究著作,斯宾格勒的作品表现出更加强烈的政治倾向性,而所引起的直接结果就是在《决定时刻》1933年出版后三个月,就被纳粹党查封了。当我们了解到这个事件之后,就会很容易地以为斯宾格勒在其著作中对希特勒的纳粹政权所给予的批评为当局所不忍,故而封杀之。然而,当读过此书之后,斯宾格勒对当时纳粹主义的批评完全是不同于我们过去所理解的那种对纳粹的批评。可以说,用通常的一般角度去看,斯宾格勒对纳粹主义的批评算得上为一种另类。其实更大程度上,他是为纳粹主义为何在德国得以成立提供了合理性的解释。而具体就落在了什么是“国家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上。第一个核心的问题是对“社会主义”的理解。我们由于长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熏染,一般把社会主义就简单理解为“科学社会主义”。但实际上,在19世纪的欧洲,社会主义思潮可谓是纷繁复杂流派众多。斯宾格勒也认为:“社会主义”一词是最争论不休的主题,每个人都在使用它,每个人都认为它有某种不同的意义。而社会主义其实包含着比马克思的社会批判更古老、更强大、更基本的因素。在斯宾格勒看来,没有别的什么社会主义,只有德国社会主义,德国人就是社会主义者,其他人不可能是社会主义。而这种社会主义和传统的普鲁士精神实际上就是一回事!(甲:第176-178页)过去认为,纳粹主义其本质不是社会主义,而德国的十一月革命才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的革命实践。但在斯宾格勒眼中,德国从1917年开始的革命是英国式思想的实践,而十一月的无产阶级革命也是英国式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就是英国式的社会主义。这一切是德国历史上最没有意义的一幕。(甲:第182页)革命中的胜利者根本不是资产阶级亦或无产阶级这样的一个群体,而是那些个人领袖,工人群众在革命进程中只是充当了革命的工具,而一场真正的革命必须牵涉全体人民,所以斯宾格勒会认为真正的德国社会主义革命发生在1914年,因为战争是调动国内民众团结起来的最佳方式。斯宾格勒认为,德国的社会主义应该是一种超个人的团体精神,是忠诚、纪律、忘我和责任感。所有人都为全体而存在,所有人都分享那种内在的服从的自由,而普鲁士主义正是这样一种原则的产物。(甲:第203页)斯宾格勒认为魏玛体制是英国式的,放在德意志民族身上将是注定失败的。这首先体现在精神本质上,同普鲁士社会主义相比较,英国的自由主义是另外一回事,英国的民主政治意味着没有人都有发财的机会,英国的革命是指向国家和政府的,而不是社会阶级。这实际上是英国人海盗本性的暴露,他们要求个人的自由。而与之相对应的经济原则是自由贸易,但是德国人却不是如此,从李斯特开始就要求由“国家控制商品交换”,而这样一种经济观念是同社会主义的经济原则不谋而合的。另一方面,在斯宾格勒看来,“议会制度”是一个特定的英国现象,而这在德国要么是胡言乱语,要么就是叛国通敌。所以他断言,在德国人眼中,像魏玛共和国这样的英国式的国家体制是注定要走向灭亡的。在英国,政治的总和的实质是商业,而英国的政党领袖就像办理私人事务一样处理国家事务,本质就是海盗意识。这是德国模仿不了的,而魏玛的自由主义者所实践这样一种英国式的“议会政治”同英国的真正的“议会政治”比较起来是毫无价值,没有效率的表面现象。斯宾格勒还认为英国政治制度不适应德国的另一个因素在于政党。英国的政党是全体人民的一部分的思想在他看来是一知半解的胡说。他认为在本质上,政党体制不等于民治政府,英国政治体制所到之处,都是少数人掌管着政府,他们依靠自己的实践经验、超凡的意志和纯属的技巧,在党内施展自己的权力。而政党实际上并不真正代表人民。(甲:第226页)在英国,两党很久以来就是实际统治者和政治领袖。可是在普鲁士存在着一个真正的国家(state),只有一个国家,给予议会法律而建立的政党只会成为国家的批评者。(甲:第229、231页)纳粹主义的两个核心概念就是“国家”和“社会主义”。在斯宾格勒看来,社会主义不是什么所有制问题,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也不过是英国式的政党。而普鲁士社会主义国家则是整个民族的,社会主义,也就是尚未被理解的普鲁士主义,即传统普鲁士人的生活模式。(甲:第243、247页)可以说斯宾格勒的国家观念是继承黑格尔的国家学说而来的,不同于那时洛克和孟德斯鸠为代表的国家学说,他们认为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前提在于国家权力是可以分割的,故而都提出了“三权分立”的政治设计。然而黑格尔认为国家是一个有机体,国家权力是不可分割的,国家就像是一部机器,而每一个国家公民就好像是这部机器上的零件,零件的目的是为了这部机器的运转,而且零件如果脱离了这部机器那这个零件就没有意义。所以,从这里就可以很容易引申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并走向以国家强权压制个人自由的歧路。而斯宾格勒就是持这样的国家观:“在普鲁士没有个人,每个生活在像机器一样精准运作着制度中的个体,都是这个制度不可或缺的成员。”(甲:第229页)这也就正好回答了,为什么唯一真正的社会主义是德国的社会主义。因为社会主义就是要求一种社会整体性的运作方式,而普鲁士-德意志的国家观念正好是极具整体性的。这种社会整体性必须是要有一个现实的客观外化的载体,在斯宾格勒看来就是国家,实际上桑巴特也是持同样的观念:“国家(民族)社会主义,它在民族团体中求实现,而这种团体所自出发的思想是:社会主义与国家主义是互相倚靠的。所以国家社会主义没有普遍实用的秩序,只有适合于某一特性民族的秩序。”(乙:第144页)德意志社会主义是国家社会主义,即是要在国家(民族)团体范围内求其实现,因为社会主义是社会秩序,所以它应当限于在国家领域之内活动,即是要在那社会秩序统一地实行的区域之中活动。社会主义只有在国家范围以内有可能,而国家也要以社会主义为基础才能统一强健。(乙:第198、205页)可见当时在德国,国家主义思想内部蕴含社会主义的观念是十分普遍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把纳粹主义的根源追溯到黑格尔的法哲学那里是有一定道理的。同时这也正好回答了为什么斯宾格勒认为马克思主义是英国式的社会主义问题:首先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是没有国家的,而且社会主义的客观化载体就是社会本身,或者说是自由人的联合体,而这个联合体又是以每个个人的自由为前提的。所以在斯宾格勒这样的国家观念下来考量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就是一种英国式的自由主义。当纳粹主义运动在德国取得成功,斯宾格勒就便感叹道:“没有人比我更加期盼今年(1933年)的民族革命。”(甲:第i页)在他看来,这对德国非常重要,“今年的这些事件允许我们抱有这样的期望,即我们德国人应该做出抉择,也就是说,我们迟早会像俾斯麦时代那样,再度成为历史的主体,而不仅仅作历史的客体。”(甲:第i-ii页)而同时斯宾格勒又对这样的一场革命表示出了担心:首先是行动中的人,他为自己并不了解的真正目标所驱使,另外就是德国的外部环境,是在一个政治上无助、局势上异常危险的国家发生的革命,这给这一革命使命带来了无数的困难。而面对这样的困难,国家社会党人则好像相信他们有能力将世界置于一旁,或者与之对抗,丝毫不顾来自国外的强烈反应。(甲:第4页)此时,西方正在陷入经济危机中难以自拔,这不得不使斯宾格勒看到战争的可能必然性,军事战争会让经济退回到适合自己的次要位置上。其实纳粹主义运动的一个重要社会根源就是德国国内经济在一战后的持续疲软,德国民众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但是在斯宾格勒看来,革命应该和经济没有任何关系,对他而言首要的是,社会是按照社会等级而非“经济阶层”构成的。但是在现实中这样的观点在当时已经取得了完全的胜利。(甲:第57页)所以如果说纳粹主义的革命运动只是出于经济上的原因的话,那在方向就是错误的,因为它把富有和贫困解释成了一种道德对立。而纳粹党在当时确实有着明确的工人政党的含义,标榜自己是下层人民的代表。而这在斯宾格勒看来也是有问题的。因为他所关心的是国家,而“工人”一词是把所有的“白人”国家分裂为两部分。(甲:第72页)这使得国家内部产生了斗争,实际上得利的不是工人阶级,而是那些所谓代表。所以他在这里批评就很有趣:“所有的‘人民权力’,对它的讨论都属于失去良知的和被散漫的理性主义思想左右的上层,此刻在下层的‘被剥夺者’看来,这是理所当然的要求,但从来都不是为了人民;因为,这些权利已经给了那些以前从未想过要求权利,也不知用权利做什么的人。二者都不是他们想要的,因为‘权利’指向的不是‘人民’,指向的是那些自认为是‘人民代表’的渣滓”。(甲:第61页)如果我们认为这段批评是针对着那些希特勒之流利用“人民”的名义来为自己盗取最高的权力的话,那只是读到了它的表面意思。在我看来,斯宾格勒在这里不仅仅是要告诫人民防止那些自称为是“人民代表”的渣滓,而且似乎是在告诉工人阶级:你们根本没有什么权利需要去争取,因为你们从未想过要求权利,也不知道拿权利来做什么。你们忘记了自己的工作是自己的一份“天职”,而不是什么被剥夺了的“剩余价值”。“人民”应该是整个国家的共同体,不应该在国家内部的一部分人去反对另一部分人,不以国家为整体怎么可能称为是社会主义?所以斯宾格勒批评通往第三帝国的道路“是由阶级战争和废除所有制、摧毁利润奴隶制、国家社会主义和推翻所有有产者和财阀来铺就的。这是胜利在望的阶级利己主义。”(甲:第86页)斯宾格勒对纳粹主义运动的另外一个批评就是它的政党形式,首先他认为政党是英国政治的形式,而不应该是德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形式,而且就算是“相信可以一党独大,同样也是错误的。”因为在斯宾格勒看来,既然有了一个政党就已经预设了有一个反对党。一个国家中只有一个政党就像世界上只有一个国家一样,是不可能的。(甲:第114页)如果我们认为斯宾格勒说这话是在批评纳粹党的专制的话,我觉得又是表面的理解。因为在斯宾格勒看来社会主义必须以国家为前提,一个政党不能真正代表一个国家,相反个人却是有可能的:“预见了未来的并不是作为政党的法西斯主义,而完完全全是创造了此政党的那个人。”墨索里尼不是政党领袖,他是国家的主人。所以在斯宾格勒看来,完美的专政不是一党专政,而是一个人对所有政党的专政,并且首先是对自己政党的专政。(甲:第117页)我们可以很容易发现,斯宾格勒对德国纳粹主义的解读和批评完全是站在一个与通常批评相反的立场上,在我看来,其实是比纳粹主义更加极端和激进的国家社会主义。而更有趣的是纳粹党执政后为什么要查禁他的这部书?这或许可以对如何客观地看待纳粹主义运动提供一些启示。甲:[德]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决定时刻:德国与世界历史的演变》,郭子林等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乙:[德]桑巴特:《德意志社会主义》,杨树人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     本书是斯宾格勒在晚年对德国的国内外形势进行论述的政论作品,其目的在于,通过对当时德国所处的国际与国内环境的深入分析,阐明德国面临的严峻形势,从而唤醒德国政府当局和民众的觉醒意识,并寄望德国政府和民众迅速做出抉择采取措施,做好应对潜在危机的准备。正如他在本书序言中所提到的:“我没有为未来提供充满希望的图景,……而是勾勒一幅关于现在和未来事态的清晰图画。……我不仅看到了极大的可能性,也预见了巨大的危险以及这些危险地根源和可能的避免方法。”作者在书中延续了其成名作《西方的没落》中那种悲观主义的论调,强调历史的宿命论。

精彩短评 (总计23条)

  •     对纳粹主义的另类批判
  •     这书对搞学术的真是贴心,知道大家主要看索引,就索引字排的特别大,间距特别宽。想想背后的用意,感动的要落泪。
  •     内涵不足,不能读懂
  •     这是关于德国的一本很好的书,但有不少谬论,要有选择性地接受。
  •     一是欧洲的工资制度,“工人党和工会取得了统治权并正在统治着西方文明”,奢侈工资,“他们的胜利就是他们的失败”,在这背后是整个欧洲的裹足不前。试想近日新闻里从法国到爱尔兰的大规模抗议,便是在无法消除危机下对危机人群进行剥削的反产物,作茧自缚,而茧里被缚住的人却依然相信自己的正确。二是他提到马克思主义这种潜移默化的错误影响,尤其是阶级革命是在没有创造新事物时对旧事物的毁坏这种虚无意志。“在他心目中根本没有国家。他根据社会而不是国家进行思考”一句话正中我对马克思主义一直的疑惑,理想天堂和党派斗争间的矛盾。最后一点,这书中贯穿着德意志优越感的意识形态,对普鲁士主义中“个人”的赞扬,比比皆是的对民族性的论述,“自我牺牲的全部热诚,形而上学带来的政治上的浅薄”,读得很粗,对英法俄的看法待研究。
  •     一个德国民科的通篇胡话。
  •     不建议买。意识形态下翻译的篡编~~
  •     沧海老师的推荐。文化形态史观奥妙无穷。marxism is theology的理论颇牛逼。翻译质量上佳,但注释有些强烈意识形态色彩的脑残论断,莫非不投贵党所好,本书就无缘出版?
  •     这简直是国社党党纲,这也是为什么这本书归于wwII标签的原因。 中国毛邓之争何尝不是这个问题的后续版本。
  •     种族,革命,社会主义。德国挣扎站起,欧洲艰难前行。
  •     翻译的水平太差了吧!看着这么累,都是一些拗口的逻辑上转几道弯的句子,译者就这水平?
  •     生育论。
  •     过去的先知在现代被当做后觉,很佩服斯宾格勒
  •     斯宾格勒的视野和感受力仍在,但他也不可能料想到二战技术发展对短期历史的影响。
  •     重点是附录- -
  •     本来以为是一部讲德意志精神的书,读完发现是政论。尽管易见作者是一个保守主义者,但是对社会主义的批判仍然犀利,虽然是一百年前的批判。心得是,对任何抽象到忽略人性的理论保持必要距离。
  •     时代转折中一个人对未来能达到的把握。
  •     没有欧洲中心,有足够的融化尽头的意识,对人在意识中的澎湃,把我住地缘政治的动物性,人的正义道德的粗野本能,民族和社会主义,对风格的统摄,对国内的结构到意志的完美把握,完整的带我们回到了二战之前那个澎湃的世界和空虚的价值,战争的上瘾和民族的虚妄的不可遏制,政治写作的典范,有生命力不装逼直接桶入现实
  •     看不太懂。
  •     深圳南山书城
  •     文明形态史观的具体表述,写的挺好的。
  •     甚至包括了社会主义。。。我们的社会主义其实更像普鲁士式的。。。
  •     不错的一本书,很喜欢,喜欢这种感觉,值得推荐,值得志同道合的人欣赏,竭力推荐,希望当当多多做一些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