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历史知识读物 > 荷兰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1
ISBN:9787802191136
作者:中央电视台《大国崛起》节目组 编著
页数:150页

章节摘录

书摘家中仓库里有咸鱼的日子  荷兰渔民的清苦和俭朴给欧洲许多人留下深刻印象。  当时的法国人这样描述了辛苦耐劳的倚兰船员:“在一条250吨的船上,法国人要用12名船员,荷兰人只有8个人;法国人每月挣20里佛,荷兰人10个里佛就满足;法国人一天吃4次,天性恬静的荷兰人每天只吃2、3次。”    17世纪英国驻荷兰大使坦普尔也曾说过类似的话:“从来没有见过一个民族做了那么多生意,而个人却很少消费。他们只吃自己抓的鱼,自己种的菜,最好的纺织品销往法国,然后从英国买回较粗糙的布料供自己使用。”  这些勤劳而坚毅的荷兰水手和商人是如何赢得客户的信任呢?  在荷兰流传着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1595年,荷兰人的两条前往北极探险的船不幸被困,17名荷兰水手在北极圈中度过了6个月的漫长冬季。在这6个月中,他们拆掉了船只的甲板做燃料,以便在零下40度的严寒中保持体温;他们靠打猎来取得勉强维持生存的衣服和食物。由于条件恶劣,其中有8个人死去了。  在这样的险境中,荷兰人做了一件令人难以想象的事情,他们精心地照顾好了别人委托他们带往东方的货物,这些货物中包括可以挽救他们生命的衣物和药品。  不仅如此,当有机会返回荷兰时,他们宁可拆掉睡觉用的船舱,也要腾出空间把货物几乎完好无损地带回荷兰,交还到委托人手中。  这样的诚信品格可以赢得任何人的信任。干是,上帝似乎也格外垂青这个民族,13世纪,由于海流的变化,波罗的海的鲱鱼群开始迁移到荷兰北部的北海。  荷兰人发明了腌制鲱鱼的办法,在海上捕捞以后,水手们将成桶的鲱鱼腌制起来,上岸后再次上盐。小船给捕捞船带来新鲜的食品,运走成捅的腌制鱼。在阿姆斯特丹,造船商、蜡烛制造商、批发商、绳索和船帆制造商、桶匠和代理商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商业链条。  荷兰人给了那个发明腌制鲱鱼技术的水手至高无上的荣誉,他的名字被写进了小学课本,成为荷兰家喻户晓的人物。捕捞和加工鲱鱼为荷兰的商业发展提供了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鹿特丹、阿姆斯特丹这些世界上最大港口的历史,就是从装满成鲱鱼的大缸开始的。  P22

前言

让历史照亮未来的行程    中央电视台台长  赵化勇    今天的世界,是一个既充满希望,又遍布危机的世界。    一方面,人类的力量日益强大,目光已投向浩翰的宇宙;另一方面,人类自身却似乎日益脆弱,面对环境恶化、恐怖主义等种种危机显得有些无措。    一方面,全球化进程将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国与国的相互依存度越来越强;另一方面,不同文明问的冲突却未见消减,战火和鲜血弥漫的场面仍在局部地区上演。    这一切,铸就了一个合作与竞争并存、进步与落后共生的大舞台,大小强弱的国家都在这个舞台上扮演着自己的角色,而曾经、正在和仍将继续左右剧情发展的举足轻重的力量,却始终来自于大国。大国的兴衰消长,始终是世界舞台上最受人瞩目的大戏。在历史进入21世纪的时候:    美国仍然领先,没有迹象表明它将在短时间内被超越;    欧洲各国前所未有地联合起来,集团优势日渐彰显;    保有全球第二经济大国位置的日本,一直在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一度落后的俄罗斯,已重新吹响复兴的号角并显露峥蝶;    印度、巴西,正竭力向前,试图改写现有的世界大国格局。    那么,中国呢?    这个古老而生机盎然的国度,这条历经劫波而豪情不灭的巨龙,这列用速度吸引世界眼球的经济快车。今天,没有哪个国家会忽视中国的存在。    中国人是理性的,我们看到了自己目前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困难;中国人也是感性的,我们的心中有个梦,一个大国的梦。也许,更准确地说,中国从来就是一个大国,中国人从来不乏大国心态:铁骨铮铮而又雍容大度的大汉气质,浪漫开放而又胸襟豪迈的盛唐气象,纵横七海却“厚往薄来”的大明舰队,已在中华民族的血脉里酝酿出了山高水长的大国之风。    大国之风是什么?老子说:“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意思是:大国只有对小国谦下,才能得到小国的信任;司马穰苴说:“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郑和率领当时天下第一的舰队七下西洋,执行的外交政策是:“以德睦邻。”大国之大,在于有容乃大,有德乃大,有信乃大,有为乃大,这就是中国人传统的大国观。    大国是历史,是中国人心中的中国应有的存在方式;大国是文化,是为人类文明的殿堂奉上的华美篇章大国是追求,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自信与执着。    正是这样的情怀,让中国人在近代饱受屈辱后重新奋发。160多年的追赶,让世界再次听到了中国的声音;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近30年来的巨变,使我们能够更自信和从容地立足于世界去探索自己的强国之路。    有着广袤土地、众多人口和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今时今日,国家要发展,人民要进步,中国要为世界的和谐发展担负起更大的责任,那么,接下来,中国要走的将是怎样的一条发展道路?    2003年11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组织了一次集体学习,内容是“15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的发展历史”。这次学习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人们在想,斯时斯地,打开尘封已久的历史,所为何来?    盛唐的奠基人李世民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是文明的记录,是民族的基石;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历史不是记忆的负担,它蕴含着可以照亮未来行程的智慧之光。    新中国的几代领导人反复强调:我们的发展,要吸收和借鉴全人类的文明成果。这些曾经在近现代历史上引导世界潮流的大国,在历史上或多或少都对其他国家和民族造成过伤害,包括中国。今天,在中华民族重新崛起的进程中,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胸怀和态度看待它们?中国的和平发展可以从中借鉴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    用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为中国的发展寻找世界性坐标,这既是一个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的选题,也是中央电视台“传承文明,开拓创新”理念的具体实践。    为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人民的福祉而思考和求索,这是国家电视台这一特殊的媒体角色赋予我们的一份责任。沉下心来、拒绝浮躁、认认真真思考、踏踏实实做事,这是中央电视台的从业者应有的价值判断。    正是因为如此,有了十二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    《大国崛起》是电视工作者试图凭借时空拉开的距离获得景深,用影像和声音诠释各大国成败的一次尝试,也是电视工作者用自己的视角辨析大国兴衰,对当前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位置和面临的任务进行思考后的一次表达。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极其庞大而艰巨的工程。它要求对波谲云诡的历史本身进行有效的梳理,对历史脉络进行手术刀般精准的分析,对历史走向进行独到的思辨。如何获得最精准的史实?如何在众说纷纭中最真实而客观地解读“这一个”?如何在批判中学习,在学习中批判?一系列沉重的问题酿造了这次思想的长征,过程是痛苦而艰难的。经济频道的数位同仁三年磨一剑,付出了难以估量的艰辛,读书行路,从现实的表面一点点走入历史的深处。    《大国崛起》一片为讨论国家发展问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历史资源和文明资源。全片以15世纪后陆续崛起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9个国家作为解读的对象,展现它们通过不同方式、在不同时期内完成的强国历程,既体现出各自鲜明的不可重复的时代特征和民族个性,同时也探讨了某些相通的规律。这是《大国崛起》的主旨所在。    《大国崛起》一片将500年来世界大国的历史立体地、直观地呈现给了观众。这并不是一部以挖掘历史细节或揭秘历史真相为目的的纪录片,它更注重历史带给现实的思考。以此为宗旨,深入9国探访实拍,借助电视媒体的独特传播方式和丰富的表现手段,完成一部影像化的500年大国兴起史,在国内尚属首次。这是《大国崛起》的独特所在。    《大国崛起》一片是中国的电视工作者和中外学术界鼎力合作的成果。国内外近百位来自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等不同研究领域的顶尖学者给予创作者的大力支持,使本片得以反映出各国专家对于本国崛起相关问题的思考和现阶段对世界历史与现实的认知程度。这是《大国崛起》的价值所在。    经过近3年的努力,十二集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终于和观众见面了。与此同时,在电视片基础上产生的8册系列图书也问世了。对于世界大国历史这样一个重大的课题,一部纪录片和一套图书所能承载的,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可能还不乏可商榷之处。    无论观众和读者是赞同还是批评,对于《大国崛起》一片,我们最为期待的是:它用影像进行的思想表达,能够引起人们对一些问题的关注并提供深入思考的基础;对于《大国崛起》系列图书,我们最为期待的是:它展示的历史细节和专家观点,能够为人们提供一条通往浩淼历史和繁杂现实的路径。    因为,前车辙是后来者行动的参考,老人是孩童成长的依据,旧知是新知的注脚。在中国持续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懂得聆听历史,更是一种深远的智慧。    而我们在今天所做的一切,也终将成为历史。     一次艰难的跋涉    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    总编导  任学安    2006年深秋,一部十二集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在央视与观众见面了,同期,一部共8册的系列丛书也与读者见面了。它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大国崛起》。这是我和我的团队用3年时间完成的一个巨大工程。很多事情都要有了一定的距离才能看得更清楚,所以,我不敢对我们刚刚交出的这份答卷作任何品评。在即将告别这个倾注了我太多热情、投入了我太多精力的项目时,我更愿意回味创作过程带给我的感悟,那是我3年来最重要的记忆……    2003年11月底的一个清晨,我在上班途中听到收音机里播报了一条新闻: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15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的发展历史”。9大国,500年,在北京噪杂拥堵的三环路上,突然之间听到来自遥远浩瀚的历史的声音,一个念头让我激动不已。我想,这是历史的召唤。    从15世纪开始,大国的兴衰,不再是封闭舞台上自我演绎的故事,全球范围里的相互注视、融合和冲突,影响着世界大舞台上的剧情走向。    500年的时间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这9个世界性大国先后成为不同时代的主角,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它们多以经济贸易起家,也以思想文化影响世界它们以军事力量维系霸主地位,也因为战争而备受重创。500年后,较早的一代大国已相对衰落,但其多数仍属强国,具有较强的政治经济实力,其中几个仍对世界有很强的影响力。    而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中,一直存有“天朝大国”的观念。在我们先人的眼中,中国就是天下,世界就是中华,我们的历史只是一部“浪花淘尽英雄”的王朝更替史,历史的和现实的危机,只不过是一个个王朝的危机。    这种认知以及由此而来的荣耀到1840年时遭到了真正的挑战。很遗憾,我们是从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森森寒光中开始认识世界的,中国被迫卷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体系中,天朝大国的傲慢与自信被一次次无情地击碎。在历史的挑战面前,中国人开始睁眼打量这个有些陌生的世界,也由此开始探寻民族复兴之路。    探寻是艰难的,这一任务最终历史性地落在中国共产党人肩上。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尤其是近30年来的改革开放,世界终于再次听到了中国的声音!作为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电视人,我们有幸赶上了这样一个大时代。《大国崛起》一片,是中国电视人第一次用影像梳理500年世界现代历史,也是中国人第一次透过大众传媒观看500年世界大国风云变幻。她的诞生,是正在崛起的中国从容自信的存照。我们力图用十二集电视片构建一个窗口,通过它发现世界的坐标,寻看坐标中的大国并思考自身在其中的位置。为此,我们开始了近3年的艰苦跋涉。    2004年春节后,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正式立项。7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教授们按照我们的要求,完成了对9国崛起历史的整理;9月,电视节目内容大纲完成;年底,电视脚本的初稿基本成型。至此,我们完成了对电视片主体内容和主题的确认。    这一年是我的第三个本命年。在这一年里,浩渺无边的历史让我感到茫然,千头万绪的事件、人物、时间、地点,众说纷纭的因果、巧合、偶然、必然。尽管经过了近一年的走访、研讨,尽管跑遍北京的大书店买来了几百册历史书,尽管数易其稿做了大量案头准备,但是,面对一个时间和空间的跨度如此之大、多少人毕其一生都无法穷尽的命题,无论多么细致周到的准备都是挂一漏万的。    此后,我一次次发现:最难的考验总在“下一次”。    第一轮的难题是创作一个可以指导境外拍摄的脚本。2005年4月20日,全部电视脚本终于通过了中央电视台领导的审看。    第二轮的难题是完成7个摄制组前往9个国家的出国手续和拍摄联络。2005年7月31日,第一个摄制组终于出发了。    第三轮的难题是境外拍摄和采访。2005年10月29日,最后一个摄制组顺利回来了。    在面对浩淼历史的时候,我以为最难的是删繁就简,清晰表达。    在形成电视语言的时候,我以为最难的是深入浅出,情理兼顾。    在7个摄制组准备出发的时候,我以为最难的是在一个陌生的国度找到要找的人,拍到要拍的场景。    在6台编辑机摆在面前的时候,我以为最难的是从几百盘带子里挑出合适的画面,构建易于解读的场景,让观众在影像中与历史重逢。    其实都不是。每一座山的后面都还屹立着一座山。幸好,我们不是一支电视创作的孤军。    三个365日的风雨兼程,对帮助我翻越每一座高山的师长和朋友,我心怀感动:    早在《大国崛起》项目提出之时,虽仅有只言片语的方案,却得到了时任央视广告经济信息中心主任的袁正明先生的首肯,随后一路绿灯——不仅在立项时获得了中央电视台、编委会成员的一致肯定,而且在整个创作过程中都得到了台长赵化勇先生的亲切关怀,得到了分管副台长罗明先生、副总编辑袁正明先生的具体指导,得到了总编室主任程宏先生(时任)、副主任罗琴女士的支持。在随后的几百个工作日里,我得到了所在节目中心的倾力支持:时任广告经济信息中心主任的梁晓涛先生参加了早期的策划和剧组的筹建;现任中心主任郭振玺先生给予了我最坚定的信任和无条件的创作保障。对于一个历经3年的大型项目来说,这一切是极为宝贵的!在广经中心这个大家庭中,给予我无私支持的还有韩健群先生、郑健女士和张政女士等。    著名文化学者麦天枢先生参与了本片的前期策划、脚本梳理等工作,无私地奉献了他那令人难以企及的思想智慧。    作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大国兴衰史的主讲者,著名世界史学家钱乘旦教授,不仅在最早给我们指点了世界大国历史的框架,而且在整个创作过程中都不吝赐教,帮助我们穿越重重历史迷雾。    感谢高岱先生及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教授们,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所的研究员和在国别史研究领域里各有建树的全国各高校的专家们,感谢所有接受剧组采访的各国学者。3年来给予我们帮助的学者,我无法一一历数,正是海内外学者多年研究的学术成果和高度负责的精神,共同铸建了《大国崛起》一片的学术根基。在这里,我还想特别感谢陈乐民、资中筠夫妇、吴建民先生、王缉思先生,在他们身上,有着令人尊敬的大家风范。    境外拍摄是这部纪录片遇到的一座大山。我们有幸得到了国家广电总局和中央电视台负责外事工作的马旭明先生、曹寅先生和李晓明先生、张永富先生的鼎力支持;同时也得到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9国驻华大使馆和中国驻上述9国大使馆的支持,还有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贺利先生,为剧组出行提供了最优惠的出访行李定价。没有他们,我们就无法用镜头触摸这段历史。    请允许我不厌其烦地一一介绍我特别出色的电视创作团队,并通过这种方式对他们和他们的家人在创作期间的超常付出表达我最诚挚的敬意!他们是我多年合作的同事和朋友:    万剑英,一位聪慧美丽而敬业的女导演,她带领助手包润峰完成了第七集《百年维新》;石世仑,一位以思维缜密和执行力见长的导演,他与合作者高隽完成了第五集《激情岁月》和第六集《帝国春秋》;毕岳昆,一位富有创作激情的导演,他完成了第八集《寻道图强》和第九集《新途风云》的前期拍摄以及部分后期工作,后因父亲病危而不得不中途遗憾退出;李成才,一位喜爱思考和善于表达的导演,他与合作者刘颖女士,一位极具责任心的年轻女导演,完成了第十集《新国新梦》和第十一集《危局新政》的摄制。特别要提及的是,刘颖女士不仅在美国组做了大量具体而细致的工作,从而确保了该组创作任务的完成,同时作为最早进入剧组的导演之一,承担了剧组部分资料、联络工作和后期全片的合成工作。还有在剧组创作攻坚时加入团队的黄蔚导演,她的专业能力和专注投入令人感佩。    下面是令我屡屡动容的、来自北京三多堂影视广告公司的创作团队,这支活跃在纪录片创作前沿的队伍,近年来创作了一系列电视佳作,如《20年,20人》、《唐之韵》、《晋商》等等。这一次,他们不仅凭借丰富的电视创作经验和优秀的职业精神,出色地完成了十二集中的六集(《海洋时代》、《小国大业》、《走向现代》、《工业先声》和《寻道图强》、《新途风云》的后期部分)创作,而且承担了全片的音乐编辑、境内拍摄和部分特技制作。    在这里,我想向这个团队中的高晓蒙、刘军卫、段骏、李宁、程乐平、苏全军等人表示我特别的谢意。尤其是高晓蒙先生,作为公司的掌门人,他亲自操刀,创作了本片第三集《走向现代》和第四集《工业先声》。    中央文献研究室的陈晋先生,用他敏锐的政治判断力和丰富的电视片写作经验,为本片提供了内容、主题及文字表述上的把握;中国纪录片界的大师康健宁先生,以他纯熟的影像驾驭能力和极为丰富的创作经验,为本片的后期制作提供了最强大的支撑;    感谢中央音乐学院的叶小纲先生为本片创作主题音乐,感谢山西电视台的孙占山先生精益求精地完成了本片的解说;    周艳,本片的执行总导演,这项浩大工程的最早参与者和付出最多的人:她撰写了最早的电视脚本中的八集并完成了全部十二集脚本统稿;她负责实施了本片的动画特技、音乐、节目包装等的洽谈、方案设计及创作跟进工作;她具体创作了本片的结篇:第十二集《大道行思》;她参与策划了本套丛书的总架构,并组织了丛书的撰稿和审稿工作。我为能有她这样的伙伴感到荣幸。    《大国崛起》项目的承制方中视传媒,为我们提供了优秀的国际制片人员,高小平先生和谭湘江先生为项目的顺利推进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水晶石动画制作公司在剧组聘请的特技导演刘华的带领下,为本片提供了非常专业的特技制作服务,滕杰、田园及他们的团队在合作过程中表现出了良好的职业素养。    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还得到了很多专业人士的关心和支持,他们是:高峰先生、孙玉胜先生、杨晓民先生、崔文华先生、汪恒先生、胡劲草女士、哈学胜先生、曲向东先生、曹真先生。    同时,齐世荣、雷颐、夏洪波、何海明、陈伟、赵赫、闫维毅、张晓阳、许文广、吴晓娟、高先民、陈红兵、陈建忠、李永强、李勇、徐立军、张丽娜等人士,他们或在历史知识、或在观念梳理、或在广告经营、或在设备与资料提供、或在人员支持等方面为本片做出的贡献,我将铭记于心。    感谢赵维萌先生和他的北京九华国际会议中心为剧组提供的良好服务。    美国历史学家海登·怀特1988年提出了“影视史学”的概念,他对此的定义是:“以视觉影像和电影话语来表现历史和我们对历史的见解。”在视觉传播占据优势的时代,电视已经成为强势媒体。影视史学借助当代最强有力的大众传播工具,承担起了向公众普及历史知识的任务。    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可以说是对影视史学理论的一次实践。为了使我们的探索更具史学价值,在剧组成立之时,我们就对出版一部大型图书作了综合考虑。每一位导演在出国拍摄之前,都与剧组签订了撰写导演手记和拍摄相关图片的协议,同时,剧组要求各组在采访各国学者时,尽可能地就世界500年的大国历史做有深度的访谈。于是,在一群电视人手上,诞生了一套关于世界大国历史的丛书。    这是中国电视工作者从未有过的尝试。这无疑又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    在翻越这座高山的路上,我要特别感谢章晓宇先生的卓越才干和敬业精神,他在纪录片《大国崛起》的脚本撰稿中崭露头角,随后又负责丛书的组稿工作,并且撰写了其中4册。在此,也要一一感谢丛书的各位作者和审读专家:    《葡萄牙西班牙》:撰稿  孙岷;审读  王加丰    《荷兰》:撰稿孙岷;审读陈勇    《英  国》:撰稿  常仕本;审读:钱乘旦        《法  国》:撰稿  王凌峰  章晓宇;审读:沈坚    《德  国》:撰稿  章晓宇;审读:李工真    《日  本》:撰稿  孙岷;审读:汤重南    《俄罗斯》:撰稿  章晓宇;审读:徐天新    《美  国》:撰稿章晓宇;审读:李剑呜    今天,这部丛书能与读者见面,必须要感谢的一个人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的杨瑞雪社长。作为对电视艺术有着独到见解的文化工作者,她参与了纪录片《大国崛起》的早期策划;后蒙她慧眼,与出版社总编辑郭林茂先生一起带领他们的团队前来商谈,将《大国崛起》以不同于以往电视片出书的方式结集出版,并始终在一线指挥书稿的编印工作。    在领导、专家、同事、朋友们的关心和支持下,3年的艰难跋涉终于有了一个结果。但这3年中发生的事和经历的人间悲喜剧,却不是一部电视片和一部系列丛书所能全部记录的。    在此我要特别感谢上天的眷顾,使人到中年的我平安度过了一场过早到来的家人健康危机;感谢各界朋友们和我的团队的支持,使处于最困难时的我没有放弃努力;感谢央视的领导和我在珠海金湾区挂职的领导及同事们,他们给予的特别关心令独处粤地的我在面对家庭重大困难的情况下,顺利完成了挂职任务和《大国崛起》项目。最后,特别感谢我的家人,尤其是我坚强的妻子在患病期间给予我的理解和支持!那段匆匆自南国飞回北京,白天侍候在病榻,夜晚苦熬在剧组的情景,连同创作中的感悟,一起成为我永远的记忆……    再次谢谢你们,所有给予我关心和帮助的人们!正是你们的爱,使我笃定于《大国崛起》这项工程。尽管留下了很多遗憾,但是,我终于可以无愧地和这3年告别了。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聆听历史是一种伟大的智慧,回望大国风云,让历史照亮我们未来的行程。  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由此,大国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坐标。   500年来,在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大舞台上,相继出现了9个世界性大国,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大国兴衰更替的故事,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经验教训,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    《大国崛起》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第一部以世界大国的发展历史为主题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全片共12集,每集50分钟。    本片从筹备到制作完成历时近3年,7个摄制组分赴9国,进行了实地拍摄和深入采访。    在摄制过程中,本片得到各国驻华使馆、文化机构和中外学者的大力支持,不仅拍摄了大量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历史档案、文物、遗迹等,而且就国家发展的相关主题采访了各国在历史、经济、政治、法律、国际关系等领域的知名专家及前政要百余名,获得了大量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后记

一次艰难的跋涉    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    总编导  任学安    2006年深秋,一部十二集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在央视与观众见面了,同期,一部共8册的系列丛书也与读者见面了。它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大国崛起》。这是我和我的团队用3年时间完成的一个巨大工程。很多事情都要有了一定的距离才能看得更清楚,所以,我不敢对我们刚刚交出的这份答卷作任何品评。在即将告别这个倾注了我太多热情、投入了我太多精力的项目时,我更愿意回味创作过程带给我的感悟,那是我3年来最重要的记忆……    2003年11月底的一个清晨,我在上班途中听到收音机里播报了一条新闻: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15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的发展历史”。9大国,500年,在北京噪杂拥堵的三环路上,突然之间听到来自遥远浩瀚的历史的声音,一个念头让我激动不已。我想,这是历史的召唤。    从15世纪开始,大国的兴衰,不再是封闭舞台上自我演绎的故事,全球范围里的相互注视、融合和冲突,影响着世界大舞台上的剧情走向。    500年的时间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这9个世界性大国先后成为不同时代的主角,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它们多以经济贸易起家,也以思想文化影响世界它们以军事力量维系霸主地位,也因为战争而备受重创。500年后,较早的一代大国已相对衰落,但其多数仍属强国,具有较强的政治经济实力,其中几个仍对世界有很强的影响力。    而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中,一直存有“天朝大国”的观念。在我们先人的眼中,中国就是天下,世界就是中华,我们的历史只是一部“浪花淘尽英雄”的王朝更替史,历史的和现实的危机,只不过是一个个王朝的危机。    这种认知以及由此而来的荣耀到1840年时遭到了真正的挑战。很遗憾,我们是从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森森寒光中开始认识世界的,中国被迫卷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体系中,天朝大国的傲慢与自信被一次次无情地击碎。在历史的挑战面前,中国人开始睁眼打量这个有些陌生的世界,也由此开始探寻民族复兴之路。    探寻是艰难的,这一任务最终历史性地落在中国共产党人肩上。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尤其是近30年来的改革开放,世界终于再次听到了中国的声音!作为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电视人,我们有幸赶上了这样一个大时代。《大国崛起》一片,是中国电视人第一次用影像梳理500年世界现代历史,也是中国人第一次透过大众传媒观看500年世界大国风云变幻。她的诞生,是正在崛起的中国从容自信的存照。我们力图用十二集电视片构建一个窗口,通过它发现世界的坐标,寻看坐标中的大国并思考自身在其中的位置。为此,我们开始了近3年的艰苦跋涉。    2004年春节后,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正式立项。7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教授们按照我们的要求,完成了对9国崛起历史的整理;9月,电视节目内容大纲完成;年底,电视脚本的初稿基本成型。至此,我们完成了对电视片主体内容和主题的确认。    这一年是我的第三个本命年。在这一年里,浩渺无边的历史让我感到茫然,千头万绪的事件、人物、时间、地点,众说纷纭的因果、巧合、偶然、必然。尽管经过了近一年的走访、研讨,尽管跑遍北京的大书店买来了几百册历史书,尽管数易其稿做了大量案头准备,但是,面对一个时间和空间的跨度如此之大、多少人毕其一生都无法穷尽的命题,无论多么细致周到的准备都是挂一漏万的。    此后,我一次次发现:最难的考验总在“下一次”。    第一轮的难题是创作一个可以指导境外拍摄的脚本。2005年4月20日,全部电视脚本终于通过了中央电视台领导的审看。    第二轮的难题是完成7个摄制组前往9个国家的出国手续和拍摄联络。2005年7月31日,第一个摄制组终于出发了。    第三轮的难题是境外拍摄和采访。2005年10月29日,最后一个摄制组顺利回来了。    在面对浩淼历史的时候,我以为最难的是删繁就简,清晰表达。    在形成电视语言的时候,我以为最难的是深入浅出,情理兼顾。    在7个摄制组准备出发的时候,我以为最难的是在一个陌生的国度找到要找的人,拍到要拍的场景。    在6台编辑机摆在面前的时候,我以为最难的是从几百盘带子里挑出合适的画面,构建易于解读的场景,让观众在影像中与历史重逢。    其实都不是。每一座山的后面都还屹立着一座山。幸好,我们不是一支电视创作的孤军。    三个365日的风雨兼程,对帮助我翻越每一座高山的师长和朋友,我心怀感动:    早在《大国崛起》项目提出之时,虽仅有只言片语的方案,却得到了时任央视广告经济信息中心主任的袁正明先生的首肯,随后一路绿灯——不仅在立项时获得了中央电视台、编委会成员的一致肯定,而且在整个创作过程中都得到了台长赵化勇先生的亲切关怀,得到了分管副台长罗明先生、副总编辑袁正明先生的具体指导,得到了总编室主任程宏先生(时任)、副主任罗琴女士的支持。在随后的几百个工作日里,我得到了所在节目中心的倾力支持:时任广告经济信息中心主任的梁晓涛先生参加了早期的策划和剧组的筹建;现任中心主任郭振玺先生给予了我最坚定的信任和无条件的创作保障。对于一个历经3年的大型项目来说,这一切是极为宝贵的!在广经中心这个大家庭中,给予我无私支持的还有韩健群先生、郑健女士和张政女士等。    著名文化学者麦天枢先生参与了本片的前期策划、脚本梳理等工作,无私地奉献了他那令人难以企及的思想智慧。    作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大国兴衰史的主讲者,著名世界史学家钱乘旦教授,不仅在最早给我们指点了世界大国历史的框架,而且在整个创作过程中都不吝赐教,帮助我们穿越重重历史迷雾。    感谢高岱先生及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教授们,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所的研究员和在国别史研究领域里各有建树的全国各高校的专家们,感谢所有接受剧组采访的各国学者。3年来给予我们帮助的学者,我无法一一历数,正是海内外学者多年研究的学术成果和高度负责的精神,共同铸建了《大国崛起》一片的学术根基。在这里,我还想特别感谢陈乐民、资中筠夫妇、吴建民先生、王缉思先生,在他们身上,有着令人尊敬的大家风范。    境外拍摄是这部纪录片遇到的一座大山。我们有幸得到了国家广电总局和中央电视台负责外事工作的马旭明先生、曹寅先生和李晓明先生、张永富先生的鼎力支持;同时也得到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9国驻华大使馆和中国驻上述9国大使馆的支持,还有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贺利先生,为剧组出行提供了最优惠的出访行李定价。没有他们,我们就无法用镜头触摸这段历史。    请允许我不厌其烦地一一介绍我特别出色的电视创作团队,并通过这种方式对他们和他们的家人在创作期间的超常付出表达我最诚挚的敬意!他们是我多年合作的同事和朋友:    万剑英,一位聪慧美丽而敬业的女导演,她带领助手包润峰完成了第七集《百年维新》;石世仑,一位以思维缜密和执行力见长的导演,他与合作者高隽完成了第五集《激情岁月》和第六集《帝国春秋》;毕岳昆,一位富有创作激情的导演,他完成了第八集《寻道图强》和第九集《新途风云》的前期拍摄以及部分后期工作,后因父亲病危而不得不中途遗憾退出;李成才,一位喜爱思考和善于表达的导演,他与合作者刘颖女士,一位极具责任心的年轻女导演,完成了第十集《新国新梦》和第十一集《危局新政》的摄制。特别要提及的是,刘颖女士不仅在美国组做了大量具体而细致的工作,从而确保了该组创作任务的完成,同时作为最早进入剧组的导演之一,承担了剧组部分资料、联络工作和后期全片的合成工作。还有在剧组创作攻坚时加入团队的黄蔚导演,她的专业能力和专注投入令人感佩。    下面是令我屡屡动容的、来自北京三多堂影视广告公司的创作团队,这支活跃在纪录片创作前沿的队伍,近年来创作了一系列电视佳作,如《20年,20人》、《唐之韵》、《晋商》等等。这一次,他们不仅凭借丰富的电视创作经验和优秀的职业精神,出色地完成了十二集中的六集(《海洋时代》、《小国大业》、《走向现代》、《工业先声》和《寻道图强》、《新途风云》的后期部分)创作,而且承担了全片的音乐编辑、境内拍摄和部分特技制作。    在这里,我想向这个团队中的高晓蒙、刘军卫、段骏、李宁、程乐平、苏全军等人表示我特别的谢意。尤其是高晓蒙先生,作为公司的掌门人,他亲自操刀,创作了本片第三集《走向现代》和第四集《工业先声》。    中央文献研究室的陈晋先生,用他敏锐的政治判断力和丰富的电视片写作经验,为本片提供了内容、主题及文字表述上的把握;中国纪录片界的大师康健宁先生,以他纯熟的影像驾驭能力和极为丰富的创作经验,为本片的后期制作提供了最强大的支撑;    感谢中央音乐学院的叶小纲先生为本片创作主题音乐,感谢山西电视台的孙占山先生精益求精地完成了本片的解说;    周艳,本片的执行总导演,这项浩大工程的最早参与者和付出最多的人:她撰写了最早的电视脚本中的八集并完成了全部十二集脚本统稿;她负责实施了本片的动画特技、音乐、节目包装等的洽谈、方案设计及创作跟进工作;她具体创作了本片的结篇:第十二集《大道行思》;她参与策划了本套丛书的总架构,并组织了丛书的撰稿和审稿工作。我为能有她这样的伙伴感到荣幸。    《大国崛起》项目的承制方中视传媒,为我们提供了优秀的国际制片人员,高小平先生和谭湘江先生为项目的顺利推进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水晶石动画制作公司在剧组聘请的特技导演刘华的带领下,为本片提供了非常专业的特技制作服务,滕杰、田园及他们的团队在合作过程中表现出了良好的职业素养。    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还得到了很多专业人士的关心和支持,他们是:高峰先生、孙玉胜先生、杨晓民先生、崔文华先生、汪恒先生、胡劲草女士、哈学胜先生、曲向东先生、曹真先生。    同时,齐世荣、雷颐、夏洪波、何海明、陈伟、赵赫、闫维毅、张晓阳、许文广、吴晓娟、高先民、陈红兵、陈建忠、李永强、李勇、徐立军、张丽娜等人士,他们或在历史知识、或在观念梳理、或在广告经营、或在设备与资料提供、或在人员支持等方面为本片做出的贡献,我将铭记于心。    感谢赵维萌先生和他的北京九华国际会议中心为剧组提供的良好服务。    美国历史学家海登·怀特1988年提出了“影视史学”的概念,他对此的定义是:“以视觉影像和电影话语来表现历史和我们对历史的见解。”在视觉传播占据优势的时代,电视已经成为强势媒体。影视史学借助当代最强有力的大众传播工具,承担起了向公众普及历史知识的任务。    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可以说是对影视史学理论的一次实践。为了使我们的探索更具史学价值,在剧组成立之时,我们就对出版一部大型图书作了综合考虑。每一位导演在出国拍摄之前,都与剧组签订了撰写导演手记和拍摄相关图片的协议,同时,剧组要求各组在采访各国学者时,尽可能地就世界500年的大国历史做有深度的访谈。于是,在一群电视人手上,诞生了一套关于世界大国历史的丛书。    这是中国电视工作者从未有过的尝试。这无疑又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    在翻越这座高山的路上,我要特别感谢章晓宇先生的卓越才干和敬业精神,他在纪录片《大国崛起》的脚本撰稿中崭露头角,随后又负责丛书的组稿工作,并且撰写了其中4册。在此,也要一一感谢丛书的各位作者和审读专家:    《葡萄牙西班牙》:撰稿  孙岷;审读  王加丰    《荷兰》:撰稿孙岷;审读陈勇    《英  国》:撰稿  常仕本;审读:钱乘旦        《法  国》:撰稿  王凌峰  章晓宇;审读:沈坚    《德  国》:撰稿  章晓宇;审读:李工真    《日  本》:撰稿  孙岷;审读:汤重南    《俄罗斯》:撰稿  章晓宇;审读:徐天新    《美  国》:撰稿章晓宇;审读:李剑呜    今天,这部丛书能与读者见面,必须要感谢的一个人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的杨瑞雪社长。作为对电视艺术有着独到见解的文化工作者,她参与了纪录片《大国崛起》的早期策划;后蒙她慧眼,与出版社总编辑郭林茂先生一起带领他们的团队前来商谈,将《大国崛起》以不同于以往电视片出书的方式结集出版,并始终在一线指挥书稿的编印工作。    在领导、专家、同事、朋友们的关心和支持下,3年的艰难跋涉终于有了一个结果。但这3年中发生的事和经历的人间悲喜剧,却不是一部电视片和一部系列丛书所能全部记录的。    在此我要特别感谢上天的眷顾,使人到中年的我平安度过了一场过早到来的家人健康危机;感谢各界朋友们和我的团队的支持,使处于最困难时的我没有放弃努力;感谢央视的领导和我在珠海金湾区挂职的领导及同事们,他们给予的特别关心令独处粤地的我在面对家庭重大困难的情况下,顺利完成了挂职任务和《大国崛起》项目。最后,特别感谢我的家人,尤其是我坚强的妻子在患病期间给予我的理解和支持!那段匆匆自南国飞回北京,白天侍候在病榻,夜晚苦熬在剧组的情景,连同创作中的感悟,一起成为我永远的记忆……    再次谢谢你们,所有给予我关心和帮助的人们!正是你们的爱,使我笃定于《大国崛起》这项工程。尽管留下了很多遗憾,但是,我终于可以无愧地和这3年告别了。

内容概要

任学安  1993年进入中央电视台工作  作品:其中包括专题片(《收获——中国农村小康纪事》(20集)、《试点追踪》(16集)、《世纪的呼唤——市场经济与职业道德》(12集)、《人在九七》、《20年,20人》(20集)等)、 大型电视活动("3·15晚会"(1997、1998、2004年)、城市中国——中国活力城市评选、品牌中国——最受消费者喜爱的品牌、年度雇主——最受尊敬的中国企业等)以及栏目《经济半小时》、《对话》、《财富故事会》、《经济与法》等。其间,多部作品获各类奖项,先后被评为中央电视台先进工作者和"十优青年"。   2006年,任学安作为总导演和总制片人,创作完成了大型历史纪录片《大国崛起》(12集),主编了《大国崛起》系列丛书(8册);2007年,他继续担任大型历史政论片《复兴之路》的总导演、总撰稿和同名丛书的主编。他的作品和他本人由此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书籍目录

序一 让历史照亮未来的行程/中央电视台台长 赵化勇序二 电视人也在铸史/中央电视台副台长 罗明引子 荷兰的世纪一、水患二、城市三、鲱鱼四、王权五、战争六、自由七、扩张八、霸权九、财神十、衰落脚下是历史的回响电视片解说词大道行思后记

编辑推荐

12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在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隆重推出,一套共8册的同名系列丛书也已同步发行。这是中国中央电视台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国的强国历史为题材并跨国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荷兰》是系列中一本!  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由此,大国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坐标。  500年来,在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大舞台上,相继出现了9个世界性大国,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大国兴衰更替的故事,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经验教训,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

作者简介

《荷兰》为《大国崛起》系列图书之一,它展示的历史细节和专家观点,能够为人们提供一条通往浩淼历史和繁杂现实的路径。聆听历史是一种伟大的智慧,回望大国风云,让历史照亮我们未来的行程。地处西北欧、面积只相当于两个半北京的小国荷兰,在海潮出没的湿地和湖泊上,以捕捞鲱鱼起家从事转口贸易,他们设计了造价更为低廉的船只,依靠有利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商业信誉,逐渐从中间商变成远洋航行的斗士。
  日渐富有的荷兰市民从贵族手里买下了城市的自治权,并建立起一个充分保障商人权利的联省共和国。他们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联合股份公司:东印度公司。垄断了当时全球贸易的一半:他们建起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资本市场就此诞生;他们率先创办现代银行,发明了沿用至今的信用体系。
  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的创立,17世纪成为荷兰的世纪。
  由于国土面积、人口等天然不足,17世纪末,荷兰逐渐失去左右世界的霸权。但直到今天,荷兰人的生活依然富足,荷兰人开创的商业规则依然影响着世界……

图书封面


 荷兰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基于利润的追求,荷兰人选择了他们自己的制度。对他们来说,没有什么比发财更重要了,甚至是国家、尊严。天生爱财。所以想着这样增加财富,成了他们一生的意义。取之有道。各种创造的出现,可以看成是追求的必然。我们则为了名正言顺的伦理,一代又一代的人啊,耗费了毕生的心血。而到最后,还是黯然神伤。
  •     1. 国家经济中心的迁移和变迁:布鲁日,安特卫普 —— 阿姆斯特丹(世界经济中心),鹿特丹 —— 伦敦(世界经济中心)城市崛起的条件是什么:(1)地理位置的优越(2)有利时机的把握(3)基础设施的建设(4)优势资源的整合(5)城市功能的突出(6)人民性格的沉淀(7)城市文化的宽容(8)调剂系统的发达(9)阶级矛盾的调和2.人民性格的沉淀:(1)经久不息的水灾让这个国度在惨痛的灾难不断地获得新生,人民的性格得到锤炼,安逸的气息在血色的海洋中渐渐地弥散,人民开始懂得用“勤奋”和“节俭”进行国家建设资本的原始积累(2)地理资源的匮乏让荷兰人无法进行那种封闭式的农业经营,必须依靠辽阔的大海进行商业的探险和角逐,并且培养卓越的商业精神。全民式的商旅标签不仅给荷兰人民带来财富,也促发他们日渐形成了独立自主的性格——在茫茫的大海上除了上帝和自己之外恐怕都指望不上。因此,当有人尝试用专制和集权来改变荷兰城市的自制状态时,荷兰人民的反抗才会如此的强烈,甚至,富足的市民从贵族的手中买到了城市的自治权。3.马丁-路德新教和加尔文新教将荷兰人自由的气概发挥到了极致。新教在荷兰的渗入和盛行间接触发了荷兰和西班牙长达80年的王权斗争。4.17世纪的荷兰利用“海上马车夫”的水上技术优势和先进的商业模式扼制住了欧洲其他国家的直接贸易,促使阿特斯特丹成为世界的资源集散中心。但是,由于极端的殖民扩散和资本过剩,使得仅仅拥有商业性格的荷兰不得不在政治集权,工业发展和商业垄断之间寻找一个制衡点,但那个信息流通和资本流动缺乏强劲动力的时代注定商业发达的荷兰不能在世界的制高点上停留太长的时间。5.资本的积累和孱弱的资金流动引发了荷兰人民生活作风的恶性改变,鳞次栉比的豪华别墅在各大海滩和殖民地中随处可见,现实中的勤苦和节俭开始添加了几分梦幻的色彩。资本主义模式在那个国度,甚至在世界范围都没有成熟起来,拥涨的资本只能在这个蕞尔小国幻变为奢侈的豪宅和宫廷,而非用于建设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运作链条。这也注定了荷兰的衰落。
  •     今年世界杯很支持荷兰队,对待这个千年老二,真希望他可以捧一次大力神杯。荷兰这个国家还是挺NB的,国土小,人口少,而且大部分还处于海平面一下,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国家曾经如此辉煌,成为世界经济中心。首先荷兰人造船就挺有趣的,降低成本,不带武器装备。为了减少港口收费,小甲板大船舱,非常有经济头脑。威廉·巴伦支的探险让人钦佩,驶进北极圈,冰天雪地,环境十分艰苦。就是出现生命危机也不动船上的货物。由此可见西方人内心深处的信托责任。读到这里想起来郎咸平满嘴跑火车的故事。荷兰东印度公司,以及荷兰开启的金融体系,这值得以后继续深入了解。还有,还有,阿姆斯特丹是个好地方...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大国崛起
  •     还是不错 的,就是有些开胶
  •     读书的时候,老师给我们放了大国崛起的纪录片,荷兰是记忆里面最奇特的国家。与纪录片相比,书的内容略显单薄。
  •     海上马车夫
  •     荷兰人的价值观重点不在于自己的尊严,在于价值与利益,这是荷兰这个失落的大国崛起之后又快速衰落的深层原因。
  •     除了英国这是这类丛书里我最喜欢的一本
  •     纸张太厚,增加了成本,却不利于保存。荷兰人的经商理念值的学习。
  •     喜欢荷兰
  •     快餐文学,但是一针见血的说明了荷兰民主自由的根源
  •     三峡大学 4#307
  •     大国崛起里面国土最小、人口最小的大国,凭借荷兰人的勤劳、勇敢、智慧,他们于16、17世纪取代了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世界大国,并享有“海上马车夫”的美誉。
  •     要从下贱工作开始
  •     荷兰很奇妙的。我当时买是因为听说荷兰毒品合法。不过这本说大多讲的是历史,这些方面倒没说><
  •     大国崛起--荷兰,这电视片看了几遍,再看书,很多内容是重复的,再加上我在荷兰生活了一段时间,内容上没有新鲜感,但是看着很舒服,当成一个回忆来收藏了
  •     算是简单了解荷兰历史的书吧
  •     重回大航海时代~
  •     这一套书确实都不错这一套书确实都不错
  •     三星半
  •     大国崛起系列都很好,图文并茂
  •     依靠地利和诚信成为世界的运输队,通过自由贸易发展经济,以商业为基础建立了新型的政府,令人钦佩
  •     真好的!!
  •     荷兰之崛起兴于中转贸易,当各国尝试直接贸易时,它又不失时宜的进行信贷,但终究阻挡不了其他各国的直接贸易趋势。加之荷兰国王威廉三世在1688年时担任英国国王,荷兰财富、资本、商人等转移至伦敦。荷兰以及阿姆斯特丹的衰落不可避免。读这本由解说词整理的书籍,是一次令人痛苦的阅读经历
  •     资本的力量,看到结尾我都看哭了,阿姆斯特丹人太聪明了。。。
  •     普及性毒物........
  •     书的内容无可厚非,但文字的大小和颜色,以及页面的颜色,让人看起来相当吃力,难以理解设计者如此之作为。建议视力脆弱者慎看!还有封面竟然开胶了。
  •     从高中那会就想买的一套书,很好的。。。。终于工作了,可以买了。不错。
  •     高中读的,一看到东印度公司想起来了
  •     书的质量不好 边上裂了 胶很明显
  •     一直奇怪为什么荷兰这个国家可以在全球化的历史上重重地抹上一笔自己的色彩

    看了这本书才知道
    原来荷兰人如此伟大
    他们热爱自由 热爱经商
    却又那样的节俭 那样的朴实
    他们有聪明的大脑 有勤劳的双手
    不同与法国人的奢侈 英国人的死要面子 德国人的野心
    他们只是默默的成就他们的辉煌
    这个昔日的马车夫让我感叹一个民族的强韧!!
  •     书还行
    不过荷兰
    不是那么贴切生活。。。
  •     勤勞節儉堅毅的荷蘭人海上馬車夫的崛起 被西班牙跟英國打敗後的衰落很精彩
  •     因为喜欢荷兰~
  •     大国系列。
  •     啊... 帮助很多啊
  •     为什么封皮的胶脱了?而且看起来像是放了很久卖不掉的产品!非常失望质量!!!!!
  •     不得不令人佩服的荷兰人
  •     不管是从运输还是书本身都非常不错,建议购买哦
  •     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
  •     比较好,只是太过简略
  •     热血沸腾,不寒而栗
  •     封面有点旧。全彩的,很喜欢
  •     书不错,就是书脊完全掉了
  •     对荷兰有更深入的了解~~
  •     质量挺好的,就是买的时候有点小贵
  •     看大国的力量
  •     荷兰老牌的大国,在大国崛起系列也有一席之地
  •     质量很好!价格很便宜!
  •     正版的,内容很好看,但是书开胶了。。。
  •     历史的回味
  •     金钱至上,其他靠边
  •     辉煌已失,值得学习
  •     大三
  •     喜欢的丛书,但是容易开胶
  •     很好都是彩页
  •     感觉没有法国、英国、美国的顺畅
  •     大国崛起 荷兰
  •     了解的也还不够。
  •     的的确确的小国,却林立在大国纵横的年代。地理环境的约束锻造了勤劳 节省的荷兰人民。17世纪是它的黄金时代,海上马车夫的美名给它带来了很多荣耀,然而最后没落的原因还是在于扩张的速度大于自己本身的资源。 PS 第一次知道莱顿在荷兰历史上有很多次重要的时刻
  •     很短,没啥印象,哦,最早的金融体系,但某男非要说最早的银行是骑士团演变的
  •     推荐,中小学生都可读
  •     数的外观基本没有磨损,扉页也很清晰,看了一遍也没有发现错别字,文字印刷也没有瑕疵,只是最下方的书角稍有些磨损,不过这是正常现象,低价买好书!!!你值得拥有!!!!
  •     为何每个大国辉煌时总是呼风唤雨,可是极盛之后是随之而来的急转直下的衰败?
  •     此书内容还算不错,可以
  •     和其他几本一起买的,有收获。
  •     很满意的说·~~~~~~~~
  •     在当当选购的图书真的不错
  •     可能是出版时间较长的缘故吧可以原谅
  •     货真价实,物超所值,强烈推荐!!!
  •     记得鲱鱼~
  •     装订很不好,封面脱胶了,字不怎么清楚。
  •     这个系列的书都很不错,荷兰这本让我了解到很多。总体来说值了
  •     对于想了解荷兰历史的人来说是本很不错的入门读物 图文并茂 如果在地理方面介绍更多点就好了
  •     为我的土豪好朋友加一星 要不是他 当年我也看不起
  •     让人很长见识,强烈推荐!!
  •     貌似放了很久了。毕竟这系列的书出的早。脱胶的有点厉害
  •     荷兰人的智慧: 1.将自己的优势转化为能量和武器的能力 2.面对问题,以“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3.无中生有的能力 4.困则思变、不破不立的能力。 5.经济领域的发明在经济社会的意义和作用、能量比科技发明更大,更加持久。 PS:过程中一直没有提到君主(统治者),荷兰是一个依靠强大“商人阶层”独立并发展起来的国家。
  •     这本书介绍的很全面,内容比较丰富。
  •     几乎所有的战争都是因为宗教而起。
  •     作为最有名的商人,精明,勤奋,善于抓住机会的海上马车夫的成功绝非偶然,同样由于国土狭小,人口不足,资源匮乏以及缺乏强悍统一连续的文化,它的没落也是不可避免的,
  •     男孩子比较感兴趣
  •     经典节目,内容看一遍也就差不多了
  •     很喜欢大国崛起这的书系列
  •     整套一直没货,等了很久了,只好分开买了,美国的没货了。不错,就是味道有点浓。
  •     才知道原来荷兰的起源是根特,倒是对欧洲几个小国了解甚少啊...
  •     有必要了解!
  •     行!
  •     世界最自由的国家。
  •     我并不熟知的荷兰
  •     真的是开胶了啊,在评论里看到有说开胶的,我就只买了一本荷兰的。
  •     大二读的~www 我才不会说我高中历史课的时候就已经成为荷哥脑残粉了呢 世界杯之后更深入一步~本家的人设出来后更是觉得荷哥帅爆了 XD
  •     因为是大国崛起,所以喜欢。拿来收藏了,我魂牵梦绕了几年的宝贝,总算凑齐了。感谢卓越。
  •     荷兰一直是历史教学里被忽略的强国
  •     对荷兰的崛起有了一定了解
  •     书的纸质还可以,正在阅读中。
  •     单看书也不错,娱乐性比一般的历史书要强。估计电视看起来应该更加来劲。正好这趟在荷兰把这本书看完了,大有裨益。就是扫描版的错别字太多。
  •     怎么说呢看了感触颇多,荷兰人的经商理念,态度值的学习`!
  •     比较便宜,书不错,送货也较快
  •     低地的荣誉
  •     这本文案写得不错~
  •     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荷兰
  •     书不错,只是皮很容易掉下来,胶水太劣质,怎么也不像正版的品质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