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 大连老地儿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地方史志 > 印象 大连老地儿

出版社:大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9-1
ISBN:9787550502925
作者:大连晚报社周刊部
页数:144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大连以广场多而闻名,中山区的广场以其在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作用及历史渊源的优势占了很大的比重。 2009年夏天,位于民主广场东边长江路旁的一大片居民区搬迁了,不再返回。自此,居民在这里生活了50多年的岁月,凝固成历史,定格成记忆,只能存储在脑海里,安放在心中了。 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加速和旧居民区的规划改造,民主广场一直发生着许许多多的变化。对于在这里玩耍长大的孩童们来说,体昧最深、感慨最直接的莫过于母校的消失。 民主小学 第一次参加工作,要填写履历表,我很郑重地写下:1959年入民主小学读书。 当时,位于民主广场南面的民主小学,没有院墙没有操场,限于条件,只有4个年级的建制,每天上午、下午轮流上课,每个年级不超过4个班。混身于一大片深灰色砖墙的二层民居里,若不是孩子们穿梭般结队进出,简直看不出哪扇门是校门。 我们一年级三班和四班还不在这里,需往东拐过街角,在一处居民楼的一楼上课。印象中的教室陈旧简陋,旱厕和公用的水龙头都在后面居民的院子里,学生们每次下课抢着排队上厕所成了尴尬的一景。 那时的小孩作业不多,也不用承载家长们很高期望值的重压,下课了踢毽子、跳方格、滚铁环,乐此不疲。听说学校组织去劳动公园春游,我们会兴奋得一连几天睡不好觉,尽管家长们不会给我们一分零花钱。清明节,白上衣蓝裤子的红领巾们在队旗和鼓乐队的引导下,去烈士陵园扫墓,回来要写出作文,还要互相交流。 周末清扫教室,同学们从家里带来抹布、脸盆、小水桶等,个头高的跳上窗台擦玻璃,其余的人擦洗桌椅和地板。一些同学会小心地脱下鞋子塞进书包,挽起裤腿,用刷子蘸着水使劲儿地洗刷地板,直到地板现出泛黄的木头本色来。

内容概要

本书创作团队由大连晚报社周刊部编辑记者组成,在总编辑赵振江、副总编辑丁新华、总编室主任刘志新指导下,以《地理大连》专栏为基础进行编辑。主编薛丽丽,副主编高忠华,撰稿(按姓氏笔画排列)马蓉、王玲、刘爱军、杨鹏、宋京、林芝、周媛、谭可歆、魏东平。本书摄影由张瑜、高强、欧阳洋负责,插图由大青蛙创作团友情提供。

书籍目录

胜利桥
从这里开始阅读城市
寺儿沟
“老码头”扛起大连港
三八广场 二七广场
从“不敢侧目”到“家在那里”
民主广场
背靠繁华自宁静
南山_
“贵族大连”的最后一抹记忆
岭前
岁月荏苒繁华依旧
东关街
老大连的窝儿
蚕炉礁
昔日贫民窟今日现代物流区
侯家沟
早先那条沟成了一条街
解放广场
乱中有序自从容
大纺
当年这儿有海
周水子
它和大连一样有名
唐山街
从远离喧嚣到汇入闹市
傅家庄
大连人永远的海之乡
黑石礁
扑面海风书卷香涛声帆影总关情
小平岛
一曲浪漫的“渔家傲”
后记
让我们讲述心中的大连

编辑推荐

《印象•大连老地儿》共记录了大连16个地理名词,近40篇文章,是编辑记者们精心采访和记录下的、大连人所记忆和讲述出来的大连。

作者简介

本书内容源于大连晚报棒棰岛新闻周刊《地理大连》专栏,旨在挖掘大连老地名、老街区所承载的大连人文历史。全书共记录了大连16个地理名词,近40篇文章,是编辑记者们精心采访和记录下的、大连人所记忆和讲述出来的大连。
胜利桥、寺儿沟、三八广场、民主广场、南山、岭前、东关街、香炉礁、大纺……一个个大连人耳熟能详的老地方,在作者精彩细腻的笔触下鲜活而生动,是这个城市最说不清道不明,却又最能拨动人心旋的绵长的文化符号。

图书封面


 印象 大连老地儿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品味大连《大连老建筑》去过很多城市,给我留下的印象往往是一幅画,张家口大境门,赤峰的尘土,银川的两座宝塔,武威的旧城楼,日喀则的狗群……可是多年以后,当我开始查阅很多城市的资料时,才发现,我曾经错过了很多很多。当然很多人会不以为然,旅行总是有遗憾,怎么可能面面俱到,很多资深的旅行家甚至会觉得旅行其实并不是去看那些没有生命力的建筑和古迹,旅行其实是为了去看人,去和当地的人打交道。的确我也羡慕那种旅行,可是在骨子里我还是舍不得那些城市的历史,只有当我知道了那些古老的故事时,我才觉得我更喜欢这座城市了。这么多年我查阅资料最多的是北京,去的最多的也是北京,剩下的还有苏州,南京,上海,等等都是大城市,而且都是有丰厚历史积淀的文化名城。却总是忽视身边的沈阳和大连。这次去大连,看了一些老建筑,这才发现,大连也有自己的文化和历史,而且很丰富。这本书是我回来以后在孔夫子上买的,算邮费不到二十元,全新的,卖书的人当然在大连。这套书一共有十二本,都是介绍大连的民俗和文化的,书做得不错,大连也开始重视自己的文化了。书里面提到的老建筑,我首先想到的是民国的小洋楼,大连的历史应该从一百多年前俄罗斯营建达里尼开始,可是十年后,日本人战胜了俄国,接过了俄国人的图纸,继续完成那些未建完的楼房,未完成的规划。可是没想到除了这些民国建筑,大连竟然还有一处完整的明清大院,对,没错,就好像山西乔家大院那样的大院,那大院的主人也是从山西过来的。当然大连再早的历史,就要去金州了,金州曾经还有一座古城呢。这些建筑和故事,我也曾经听说过,不过最让我震惊的是大云书库。在旅顺博物馆中,曾经看到过很多罗振玉带到旅顺的文物,可是却没想到,罗振玉把一座完整的大云书库也留在了旅顺,那是一座宝藏啊!如果说堪比敦煌遗书,那有点过,但是一共有三十余万卷古籍善本,从天津运往旅顺就装了六千多麻袋。里面光殷墟甲骨就有多少,那是罗振玉一生的珍藏啊。这座宝库经历了抗战,苏联红军占领旅顺,强占罗家的房子,罗家仓皇中搬到旅馆,那么多藏书根本不可能找到安放的地方,俄国兵将书籍字画成捆从窗口抛出去,把甲骨和青铜器扔进楼下水沟里,同时也引起了旅顺本地人的哄抢,可惜的是这些人并不懂得这些文物的价值,哄抢到手以后,旧书字画被点火生炉子,好看的被直接贴在壁上糊墙,今天收藏在旅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元代《竹石图》因为画轴是玉石的,不能当劈柴而幸免于难!当年旅顺街头的小摊都用柔软的字画宣纸包裹瓜子和烤地瓜!幸好罗振玉去世得早,不然的话,这比杀了他还会更可怕啊!想当年他的爱徒王国维,就是因为看不得中华文化的毁灭而自沉昆明湖,王国维怕看到的就是这毁灭大云书库的一幕吧!幸好旅顺留下了这栋楼,我想当旅顺真正富裕起来,大度起来以后,应该为此而感到痛心,不过到现在大连人,旅顺人,对大云楼依然了解甚少,甚至不清楚大连旅顺到底错失了一座什么样的宝库啊。

精彩短评 (总计18条)

  •     重读这个城市,像重识一位老友
  •     对于老大连人来说,那是一抹挥不去的记忆
  •     这本书对于了解大连很多老建筑的历史还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记住历史,记住这些值得记忆的建筑。
  •     书的品相很好,新书,到货很快,谢谢
  •     推荐老大连人都来读一读 会有很多收获的
  •     五折购入,内容与同一系列的《大连老街》略有重复。看了这本书,我终于可以对孩子说:从前,这里……
  •     对大连的印象和了解又加深了一层。
  •     有点儿像大连的口述历史,记录了大连百姓的起居\生活.还是那个地方,但现在已经看不到曾经的生活气息,现代化的进程摧毁了凝固的记忆,只能在书中寻找那充满叫卖和嘈杂的生活气息~
  •     了解大连,从这里开始
  •     于时间的无涯荒野里,在每一处老地方温暖相遇。很多人认为百年大连没有文化,但是你是否了解大连形成的历史背景?只有作为对大连有深厚感情的大连人才能真正体会大连的独特蕴味。希望热爱家乡的大连人都来关注并发掘保存大连的人文历史。不要让它仅存于几页纸上。最后说下书质量,这几本书用于珍藏,整体不错,比同时购买的大连老街好一点。印刷质量很好。
  •     因为这期杂志与大连有关,所以买了几本跟大连有关的书,还不错
  •     了解一座城市,通过文字的方式
  •     很好的一本书,但是收录的老地名还是比较少,马栏、港湾桥、春柳·····都有值得书写的地方
  •     有史实,有典故,有老大连人亲身经历,也有新大连人初识感动。放下书感慨,为什么别的城市的历史得以善待,而大连的历史只有记忆呢?只属于这座城的符号,如今尚存多少,也许下一代大连人真的只能依靠文字去见证这些文化了吧。但是书中几乎每个人都觉得他住的那地儿才是大连的发源地
  •     比书店里便宜很多,内容很丰富,想把这一套都集齐。只是最后十几页切边没有切好
  •     在品读大连这个系列图书中,这本书是最不值得读的,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内容,而且笔法和观点属于人民日报的风格。
  •     大连历史的通俗读物。
  •     这是代朋友的买的,但送货速度很快,朋友很高兴!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