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影秦淮》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地方史志 > 旧影秦淮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2-1
ISBN:9787305068546
作者:叶兆言
页数:314页

灯影桨声里,何处是江南

小说家对于历史,总有些难以释怀的崇敬和好奇,尤其是叶兆言这种认真的人。他笔下的南京是怀旧之城,在这本书里,叶兆言这样评价这座自己生活了几十年的城市——“没有一个古老的城市,比南京更适合聆听亡国的声音。”我一共去过两次南京。在春末夏初的季节,这座城市蓊蓊郁郁的梧桐揉碎了阳光满地,枝头琼花也正当盛颜,玉骨冰肌。我专门挑那些有着美丽名字的的街道走:苜蓿园、樱花街、墨香路、莫愁路……还有一条巷子的名字美似情人的眼泪,叫做“桃叶渡”。连道路的名字都取得这样诗意绵长,怪不得当年张恨水在南京定居时能下笔万言,也难怪叶兆言能够带着三分窃喜洋洋自得地说:“南京这座城市,多少年来,一直带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它的审美始终离不开文化积累。”向来爱读叶兆言的小说,那些苔藓般潮湿的意象,隔岸观火又洞悉人心的冷淡语调,前尘旧事被他渲染得如一缕青烟般飘渺,却又举重若轻。我喜欢他那坦率如孩童般的真诚,也喜欢他那有点小认真又有点小别扭的清简性格。正如苏童评价的那样,他是一位真正的读书人,满腹经纶,身上散发出某种旧式文人的气息。无论是漫谈抗战烽火,闲话文化名人,还是追怀那片逝去的民间风景,他都是那样坦诚真挚。人类历史是广阔的夜空,闪耀着璀璨的星光。在一场场兴亡成败、一次次革故鼎新之中,演绎人类不断成长的历程。这本书并非是波澜壮阔大开大阖的恢弘画卷,在这本书里,叶兆言所撰写的,正是历史的脆弱与坚韧。他以文载道、锋芒毕露,说起“风流不忘爱国”,他不无讽刺地写道:“说起来可笑,中国的文化人有时候真没出息。自宋朝南迁,中国人的柔弱委顿之风,逐渐恶习难改。武不能收复失地,文不能针砭时弊,只好到秦淮河去爱国,在歌妓中寻觅知音。”他也有温情脉脉的时候,在“民间的相册”这个章节中,他好像突然就把浑身的锋芒都收敛了起来。在其中收录的一张黑白老照片里,一树盛夏的花墙下,妙龄的女子着一身月白滚边的素净旗袍,笑得眉眼弯弯。叶兆言在下面小心翼翼地批注,好像生怕下笔重了,会将照片中女子的笑容吓跑了似的——“这样灿烂的笑容,显然不是为了笑给别人看。不妨想象她心爱的人,手里正举着相机,对着她,说着她喜欢的话。这样的照片无疑是永恒的,因为画里画外充满了爱,有了爱,也就有了永恒。”透过这画与这话,我似乎能窥得一丝藏在他心中的诗情画意,他这样用心地去感悟、去记录那个逝去的时代,叫人看了无端地就心中一暖。此外,他还有一些非常固执可爱的偏见——“不知为什么,40年代的女学生表情就是没有30年代的女学生天真。”孩子心性,由此可见一斑。以前每每看到有关南京的电影和书籍时,总为那段惨痛的历史而久久不能释怀。而当前些天坐在书桌前逐字逐句地读完《旧影秦淮》,合上书才发现已经是感慨万千——在秦淮河的轻歌曼舞之外,在被硝烟血洗过的创痛之外,它带我认识的另一个南京。它并不是那个在时空范畴内消逝的城市,而是一直存在在人们心中的那个永远也回不去的原乡。桨声灯影里,何处是江南?说到这里,忽然想到韩少功的一句话:“人可以选择居住地,但没法选择生命之源,即使这里有许多你无法忍受的东西,即使这块土地曾经被太多的人口和灾难压榨得疲惫不堪气喘吁吁。你没法重新选择父辈,他们的脸上隐藏着你的容貌,身上散发出你熟悉的气息。也许更重要的是,这里到处隐伏和流动着你的中文,你的心灵之血。如果你曾经用这种语言说过动情的心事,最欢乐的最辛酸的体验,最聪明和最幼稚的见解,你就再也不可能与它分离。”六朝烟云,秦淮风月,一个广袤的时代尽管匆匆谢幕,而一个城市的气质,累积人们记忆而成的历史,却是深深地烙刻在世人心中的罢。

是记录而非历史

这本书发现于先锋书店,找到与学校图书馆,阅读于南京至北京的高铁上,虽四下毫无书卷的气味儿,我也实实在在地专心了一番,徜徉了一番。五年,南京是一个让我暂时栖身的城市,它既不是我所来,也非我所去。没有目的与希望,整个城市给我沉郁的想象但却时常面目慈祥。我爱的是故乡,那河的西边,我所向往的都市在河的东边,南京就像架在河上的那座桥。(显然我在桥上短暂停留又返回了西边)它既没有故乡的美丽与热情,也没有大都市的霓虹与时尚,我以为我不爱它,甚至有时还厌恶它的沉闷,但是离开了,那里的气味还久久不能散去,余味弥漫。直到翻过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它已经随着血液流进我的脑海,深深地、深深地印在了那片未受污染的净土,这也许是一辈子中最无忧的回忆了。话转正题。本书共分九章,九九归一。作者跨过战争的描写,着地讲述旧时南京民间生活的种种,许是在南京上学的关系,特别注意而反复阅读“学府风云”那一章。似乎大学或者说学者永远和国家的兴衰有着某种特殊的关系,相互牵连着命运。文中记录着中央大学的历史,看到它的曾经以及今时今日的变化,无不叹服,时间真的就像一把锉刀,磨平的是最初的锋芒,剩下的是圆润剔透的时光。它是历史的遗迹,历经战争的炮火和和平的暖阳。见证罪恶,显现高尚。诚朴是每个前身为中央大学的高等学府的共同校训,不求大放光彩,但求一生无悔。学府风云,一朝记录岁月变迁成为遗迹,是记录还是历史?

书评——不知写什么题目

前几天吧,在和一个朋友说到故乡的问题,我说,我对于所谓的故乡,其实没有什么浓郁的感情,那不过就是人生这个游戏中自己的随机生成点。而不幸对我而言,那个叫“故乡”的随机生成点实在没留下什么很好的印象,那就不怀念吧,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反过来呢,可能到一些地方,忽然就觉得自己本来就应该属于这里,虽然这个地方很远,或者从前根本没来过。一如塔希提之于高更,再比如南京之于我。所以南京的朋友给我寄来这本书,翻开看的时候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当天本来心情很差,但看到珠江路,大行宫,等等的名字,心情就好了不少。而关于这本书,我可以说的很少,叶兆言在书的封底那句话很精辟——那些老照片,现代人看过去,或者熟悉,或者陌生,无论熟悉或者陌生,那都是一种魅力。看这本书时看到1940年到1945年的南京,汪精卫治下的这座城市的照片,书中说,南京人真的善于遗忘,大屠杀才过去几年呀。我的朋友亦发短信给我——作为南京人,读到那部分实在掩面到无地自容。我能说什么呢?我想到了1940年到1944年的巴黎。德国人耀武扬威的进城了,第二天香榭丽舍的咖啡馆照样开张,蒙马特的画家们开始为德国军官们画不算很贵的肖像画,德国兵们搂着红磨坊的舞女出双入对。生活还在继续,不管那铁塔上挂的什么旗子。然后,1944年,美国人来了,生活还是这样继续的,只是不用说德语,改说英语——这对法国人都同样的讨厌。你说法国人善于遗忘么?或许吧——可是,在德国人被赶跑后,法国人自己惩治法奸是很不遗余力的,女人被剃光头游街,然后或者被枪毙,等等。这些也是留下了照片的。被德国人赶着跑杀掉的是他们,在德国人通过凯旋门时站在路边的是他们,被德国人征调去修大西洋围墙的是他们,参加抵抗组织的也是他们,当然,自己整自己人的也是他们。或许,遗忘也未必是一件坏事。作为凡夫俗子的人们,不论在巴黎,还是南京,还能怎么样呢?能够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楼塌了,自己摸摸脑袋还在,这就是很好的事情了。大人物们的事情,小民们才懒得去管。过好自己的日子就行,这个是许多人朴实的想法,或者说——普世的想法。或许一个城市有许多许多值得骄傲的历史,有宏伟的市容。但是这和过好舒服的日子是两回事。游客们心目中的巴黎是浪漫的花都,是铁塔和凯旋门,而在巴尔扎克笔下,那是个充满小市民的城市。我读书不多,没见过详细地写南京的市民生活是怎样的文笔,对南京那种符号化的印象,是鸡鸣寺,秦淮河,或者那些略带忧郁的江南烟雨。我看到的南京,有浦口的法国老车站,有王家湾的空军烈士纪念园,有仙林的小书店。但是,我看到的不算市民的生活,我承认自己虽然很喜欢这里,但对于这座城亦是游客,每次都过往匆匆。我只好从这些老照片了解那些活在这座城市的普通人。南京过去的样子,或许更美,或许更简陋,很多过去的地标都消失了,换掉了。但是这座城市的人,却每天每天过着自己的生活。从民国到现在,两万多天,每天每天,日子就这么过来了。虽然人们的生活内容大体相同,但是南京的人们自有其独特的标记其生活的坐标,譬如充满历史韵味的地名,绕着城墙骑车的感觉,转过街角看到的一座小寺塔,或者春末夏初满天满地的夹竹桃。曾经在晚上站在长江大桥看南京市区,许多许多的灯火是很美的风景。而每个微弱的灯光,每个窗户背后,就是一家人,就是自己几十年的故事,都有自己的照片值得若干年后拿出来回味。我翻开书,那些照片中的人们和我四目相对,彼时彼刻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忽明忽暗地透过纸面,让我笑笑。大人物的历史和小人物的故事似乎是两个世界的东西,不管如何,生活还得继续,生活还是美如斯——在一个看得到长江和栖霞山的地方。

看上去很美

上周南京大学出版社的杨全强老师终于把其最近的新书寄来了,一看欣喜不小。除了叶兆言的几本,还有翟永明和毛姆等人的。旧影秦淮也是不久前在九点推荐的某文被提及,觉得会喜欢,没想到时隔几天就收到了,杨老师是此书的策划?叶兆言早听闻很多次,当然是进入杂志社后,他是约稿作者,主编常常说到,但一直未仔细看过他写的文章。也一直不知他的赫赫家世。昨天在咖啡馆和celia聊天,她上学在南京,那时很喜欢某杂志上叶兆言的专栏,于是就聊起来,她给我讲很多南京的风景名胜,砖墙特色……再加上这两天翻看旧影秦淮的缘故,于是对南京开始憧憬起来。秦淮,最早是在中学的诗词中知道的吧。夜色朦胧中,几艘画舫在幽幽的河中缓缓移动,船头有手持折扇的公子哥,他正弯腰走出船舱,探头看着岸边烟火。两边,红色的灯光闪着暧昧诱惑的气息,几个风姿绰约的女子低声地窃笑着,眼神也许正目视着哪位俊俏书生……南京给我的感觉,大抵就这些。我想象不到它曾如何地作为几朝帝都,怎般衰败,它的遗民情节以及难忍的热。旧影秦淮从各个角度说着南京,特别是近代的南京。作为首都,几乎所有的人都说它英雄气短,儿女情长。这里是温柔乡,夏热冬冷,于是秦淮河的歌女,给对面夫子庙的书生一段段邂逅与传说。以前曾读过高阳笔下的李香君与侯方域,记忆中像是发生在东南沿岸的故事,其实细细一想,作为明末四公子之一,侯方域理应出现在南京,歌女李香君则必然来自秦淮河。书中的历史从清末讲起,大多描写着国民党当政,南京作为首都的岁月。那时的南京,见证者中国近代的风风雨雨,从孙中山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到袁世凯复辟,国民党日益壮大,再到抗日、迁都和还都、撤退,这些不同时期的南京风貌,在一幅幅老照片和文字下渐渐浮现。很感叹当时南京的规划,因正值世界金融危机,而南京却作为新首都涌现出不少新贵旧权,于是当时很多西方的大设计师和建筑师来到南京,建造了很多风格各异的别墅,再加上城市的规划、道路的建设,30年代的南京,在数量无法想象的法国梧桐的遮蔽下,显示出足以媲美西方大城市的风韵。这里根本不是我想象中的一片战乱,除去日兵侵占的时间,南京一直是一派祥和的景象,即便北方已是战火连连,他们依旧不相信战争终有一日会蔓延到这里。书中有很多老照片,上面有美丽的女大学生,大多是男友拍摄下的,生活的韵味,其实和现在并没差太多。只是少了歌女的秦淮河,如今不过空留一副躯壳了。

值得一看

这种书看起来很轻松,书中的大部分地名都熟悉,但背后的故事却遥远而陌生,也燃起了亲身前往感受一番的欲望。正是这种对比和期盼,让它们更显精彩、格外亲切。目前发现2点不足:一是书中很多故事未注明时间,缺乏背景知识的我读起来很容易迷失;二是可能因为作者太爱南京了,外露的情感使得有些评价略显夸大,不过心情可以理解。

伤城南京

在我看来,具有奥尔罕·帕慕克笔下伊斯坦布尔“呼愁”气质的国内城市,是西安和南京。西安苍凉沉郁,一如贾平凹《废都》中厚厚古城墙上飘来的埙声 ,南京不同,它是古城中略显活泛的一座。城市气质的差异在作家的笔下更见分明,在 《西安这座城》中贾平凹说西安“城墙赫然完整,独身站定在护城河上的调板桥上,仰观那城楼、角楼、女墙垛口,再怯弱的人也要豪情长啸了。大街小巷方正对称,排列有序的四合院和四合院砖雕门楼下已经黝黑如铁的花石门墩,让你可以立即坠入古昔里高头大马驾驶了木制的大车开过来的境界里去”,一句话,这是一座埋葬于煊赫历史烟尘中的“废都”,虽落败却不失豪壮。同为古都,同样历史悠久,南京在叶兆言在《诗人眼里的南京》一文中则是这样的面貌:“除了迁都北京前的明朝还像回事,都是不景气和没出息的小朝廷,不仅偏安,而且短寿。南京这地方更出名的是后主,什么陈后主,李后主,统统都是历史的笑柄。没有一个古都会像南京这样始终充满着一种亡国的气氛⋯⋯”南京是废而又兴,兴而又废,往来于繁华与落寞之间,常驻的倒是文人的幽情。叶兆言十四年前的《老南京》再版,更名《旧影秦淮》,更准确了,因为文中谈的多是民国时期的南京,百年尚且不满,哪里谈得上“老”!书里配了三百多张老黑白照片,按照作者的说法,其实是先看了这些照片,才产生表达的欲望,所以照片也是主角,与文字一起,更生动、具象地呈现晚清和民国期间的南京风貌。近现代史上南京又做了两次短暂的首都,1853年太平天国建都南京 ,这个由农民起义军建立的政权仅仅支撑了十三年,1864年被曾国藩带领的湘军“剿灭”,带给南京的是一场浩劫;1927年国民党在南京建都,十年之后这座首都被日本侵略军攻陷,一次惨绝人寰的血腥大屠杀,南京至今没有走出这场噩梦的阴影。政权的更迭和现代化的演进反映在很多城市生活的细节中,叶兆言对照老照片,历数秦淮河的禁娼和开禁,道路的修葺和被毁,学府的建立,邮政的兴盛,官邸别墅的林立和陵墓、寺庙、纪念塔的兴衰等等,他的感慨是五味陈杂的:叹息秦淮河的繁荣“娼盛”,又申明 “谈到近代上海经济史,有一点不该回避,这就是太平天国的革命,把南京的有钱人,都吓到上海租界去了”,为它抱不平;自豪于南京的马路绿化,绵延十几里的法国梧桐树“是国内任何城市都不曾有过的奢侈和豪华”,惋惜市内小铁路的拆除;赞美民国一代学人为中央大学塑造的良好学风,紧接而来的却是国民党政府抗战不力,令人民惨遭屠戮⋯⋯百年的近现代历史对待南京,似乎是太过苛刻了,给予发展机遇之后迅速剥夺,再反手致命一击。呈现在《旧影秦淮》文字与照片中的南京,就是这样一种繁荣与废墟、伤痛与喜悦、历史和现代并存的面貌。或许是有了这些经历,今天的南京才在城市化进程如火如荼的大环境中保持着一点点宁静,适合读书和生活。书翻到最后一节“民间的相册”,人仿佛从硝烟炮火中走出,氛围变得平和舒缓。南京的城市遭遇是戏剧性的,它曾经被拆毁被重建,被追捧也被遗弃,倒是这些老黑白照片中一个个平凡的人——他们的悲欢离合俱已随时间湮灭——他们与它同在,恰是他们的伤痛渗透进了南京的兴废,构成了这座城市的气质。

南京怎么能没有一个配得上它的作家呢

我越来越喜欢南京了,这个有分寸的城市。周末坐公交在市区里兜,还能看出旧照片的影子。南京的绿化特别可爱,这书里有几张老照片,有中山路那些气派的大法桐小时候的样子。可惜前几年为了拓宽道路砍了一批,南京就永远失去了它的一些法桐。这可是《板桥杂记》里的秦淮河啊,可是沦陷了的首都。它应该比北平更有话说,只是北平有老舍的声音,叶兆言是爱南京啊,可是笔力薄太多了。南京就一直这么沉默着,好像那些照片里那些戴着圆圆的眼镜的民国先生,眼睛里都是谦逊的笑容。


 旧影秦淮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