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羅多德歷史

出版社:台灣商務
出版日期:1997
ISBN:9789570514216
作者:希羅多德
页数:736页

内容概要

(484-430/20 B.C)為出生於小亞細亞的希臘人,因政治因素離鄉背井,去過許多地方,也學會多種方言。除了希臘本土,他還去過馬其頓、埃及、腓尼基、敘利亞、黑海沿岸、義大利南部和西西里等地,見聞之廣為同時代人所罕見。他大約在公元前447-443年前往雅典,並和民主派人士及一些著名作家有過交往。他以大量的史料和調查所得,撰寫了洋洋數十萬言的《歷史》一書,不管體例和篇幅都是空前的,因為這本傳世之作,他被譽為「歷史之父」。

作者简介

這是一本人人都知道它的存在,卻很少能一窺其真面目的神奇經典。紀元前第五世紀,「歷史之父」希羅多德以荷馬所用的伊奧尼亞方言,鉅細靡遺地記述了公元前六至五世紀,波斯帝國和希臘諸城邦間的戰爭。他像個說故事能手,使得一個久遠的世界恍如生動而豐美的夢,充滿了不可思議的魅力。


 希羅多德歷史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89条)

  •     忽然就四十五岁,没死也是幸运,那么,危险正在迫近。
  •     写得真的很好啊
  •     “45岁以前不知道45岁可能会死的人,恐怕愧对人生的概率更高一些。”——我忽然发觉我一直是按照一百年来预计自己生命轨迹的……囧。
    大众的“幸福”多半是用来描述某个瞬间或小阶段的“幸运”的感觉了,而不具备衡量长久的意义和远见。自古以来都是如此啊。
  •       假期,图书馆的所谓的知名书籍都被抢光了,而这本书的好几册还静静地躺在那里,若不是恩师推荐,恐怕我也将对其熟视无睹。
      
      曾经不是对历史感兴趣的人,或许读多了人文社科,遍尝了辛酸苦辣,才知文史哲乃学问中的上品,人类精神薪火相传的结晶。这一切如此弥足珍贵,以致我捧起这本西方史学的最原初著作时产生了恍惚而强烈的兴旺之感与存在与虚无的交错之叹。
      
      鉴于年代久远、时代不同,作者的诸多笔法、观点今人难解,其中详略皆有,以希波战争史为核心,前后因缘,熙熙攘攘,也算清晰。毕竟,历史是一张无接缝的网,这样的诉说可以让我们大约了解一下西方社会的早期根源。我过去对希腊城邦了解有偏差,读了这本书,才可以准确理解古希腊政治城邦的诸多概念。
      
      若追古是一种情结,我希望有一天它可以成长为一种情怀;
      若已拥有了追古的情怀,我相信你一定有一颗慈悲的心。
  •       如果说浩瀚的史籍海洋中,评点各个史学大家的功力,希罗多德必然排不到最优,前面关于埃及的几章不像是历史著作,倒更像是实地考察后的游记随笔,态度认真的记下各种稀奇古怪的事件与奇闻。
      但是,我们总是尊敬做事认真的人,希罗多德关于历史的记载,多为后世的碑铭和文物所证实,以前不可考的寥寥几笔,瞬间变成珍贵无比史实记载,投机取巧者终会被取笑,认真办事总不会吃亏。前人嘲笑的无用材料,却为后世的民族学、宗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相反随后一代的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不愿意记下各种无用琐事,后人在感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宏大精准 评点入木堪为后世史学家之准绳时,也要叹息,若能记下更多其他相关文化信息,那就完美了!
      
      最后说下这个版本,略有些问题,首先我想看过此书的人,可能大半都对不上人物,我在囫囵吞枣咽完之后,也没觉出哪里不对,后来在看《名哲言行录》猛然发现其中一段关于科林斯僭主的描述居然翻译不一致,后文科林斯代表反对斯巴达人强加雅典僭主政治时候举得例子翻译与前面记叙的僭主名字翻译不一样,若非有心人,还真不太注意,也希望商务印书馆引以为戒,不要再出现类似的错误,因为书不在手边,没有办法详细指出,熟悉本书的人,应该知道我说的那位僭主也翻译成佩里安德,希腊“七贤”之一。
  •     他和我说大概就是这样了,他今天晚上要讲,ppt做的更加不忍直视。。总共才9张。。
  •     此人八卦可比太史公
  •       开篇先说几句废话,我是非常不愿意让自己的文字成为《读者》式的感悟文字,那样只能起到软绵绵的挠痒痒功用,挠痒痒的感觉很快意,挠到最合适的部位,还能催泪,变成一种非常小资的场景。我一旦鼓起萎靡的精神要写点东西,总希望这些东西能惊醒某些人、刺痛某些人,我希望是打人耳光那种痛快,而不是挠痒痒那种媚俗的场景。不过今天看起来要破例一回。
      
      希罗多德的《历史》,正在看,非常有感悟。古人一定是有某些光辉的特质没有被我们继承下来,这在下面这个关于“幸福”的故事里表露无疑。
      
      吕底亚国王克洛伊索斯在其权势的顶峰时会见了游历在外的雅典哲人梭伦。梭伦是雅典法律的制订者,说起这次游历的由来真是很有趣,原来雅典人发过重誓在十年内必须遵守梭伦制订的法律,唯一的例外看起来就是他梭伦本人改变或者取消这些法律了;梭伦为了避免上述压力,借口调研为名外出游历十年,这种守法精神和超脱气度我在今人中间没有见到过。
      
      克洛伊索斯领梭伦去参观他的宫殿,把一切华美的与珍贵的东西拿给他看,随后问他怎样的人才是最幸福的。
      
      梭伦回答的第一名是一名战死疆场的勇士,第二名是一对体力过人,拉了牛车去神殿祭神,最后在那里一睡不起的兄弟。克洛伊索斯发火了,说:“雅典的客人啊!为什么您把我的幸福这样不放到眼里,竟认为它还不如一个普通人?”
      
      梭伦的回答是十分精彩的,试摘录最精华的部分如下:“……悠长的一生使人看到和体验到他很不喜欢看到和很不喜欢体验到的许许多多的东西。……就你所提的问题来说,只有在我听到你幸福地结束了你的一生的时候,才能够给你回答。毫无疑问,纵然是豪富的人物,除非是他很幸福地把他的全部巨大财富一直享受到他临终的时候,他是不能说比仅能维持当日生活的普通人更幸福的。……拥有巨大财富的不幸的人只在两方面优于幸福的人;但幸福的人却在许多方面都超过了前者。……然而这样的人(指无病无灾善终的人),在他死之前,勿宁应当称他为幸运的人,而不是幸福的人。……不管在什么事情上面,我们都必须好好地注意一下它的结尾。因为神往往不过是叫许多人看到幸福的一个影子,随后便把他们推上了毁灭的道路。”
      
      国王当然觉得对面这位智者不但很迂腐,而且实在是很愚蠢,愚蠢到竟然忽视当下的巨大的幸福。
      
      过了不久噩运降临到国王身上。先是梦见唯一健康的次子(长子为聋哑)被铁制利器刺死。克洛伊索斯虽百般阻止梦的应验,他儿子还是在一场离奇的事故中被利器误伤致死。再过几年,克洛伊索斯自以为得到神的鼓励,居然远征波斯,最后又在一串离奇的机缘巧合下被居鲁士的军队全歼,国王也做了居鲁士的俘虏。
      
      从前国王曾去神托那里求他的长子聋哑的事情。神托的答复是你儿子还是聋哑比较好,一旦你听到他讲话时,那将是不幸的一天。后来城陷时,有一个不识克洛伊索斯的波斯人要冲上去杀他,此时他的儿子在悲愤中突然高喊出话来,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他父亲当时不知道是应当是悲是喜的心境。
      
      身带枷锁的克洛伊索斯被居鲁士放在点燃的木堆上准备活活烧死。这时克洛伊索斯想起梭伦的话,即活着的人没有一个是幸福的。他三次念诵梭伦的名字。这时居鲁士也犯了好奇,让翻译问这是谁的名字。克洛伊索斯回答说:“是这样的一个人,我宁愿付出我的巨大财富以便使所有的国王都能和这个人谈话。”克洛伊索斯把梭伦的话讲给居鲁士听,并认为这话与其说是专门对他讲的,勿宁说是对所有的人讲的,特别是对那些自以为幸福的人们讲的。居鲁士也是一个特别有气度的人,听到这时,觉得自己正在活活烧死一个过去也曾和他现在一样幸福的人,感到后悔万分,立刻下命灭火。这时恐怕有阿波罗神显灵,下起暴雨把火熄灭了。
      
      克洛伊索斯在这场巨大的不幸后恢复了智慧(看来智商的发展真是和人的境遇反向的)。当他看到居鲁士的士兵四处劫掠时,他问居鲁士那些人忙忙碌碌在干什么。居鲁士说:“他们正在掠夺你的城市并拿走你的财富。”但是克洛伊索斯说:“不是我的城市,也不是我的财富。这些东西已不再有我的任何份儿了,他们正在掠夺的都是你的财富啊。”
      
      我读书时被上述这三个充满智慧与气度的人感动地怔住了。所以请原谅我只能做些《读者》式的引申,我不能设想我有比他们更高明的思想。
      
      我从前能够尖锐地看出身边的人出了点问题,但我没法概括地归纳,现在我可以了,他们恰恰是错把“幸运”当作“幸福”了。很多人只是幸运而已,包括出生、所受教育、体力或智力上的优势,这些都只是幸运而已。一个高智商的少年大学生,应当想到他一定对应着远方一个不幸的低能的白痴。依照上海的平均工资,一个月入万元的白领一定对应着四五个拿低保的穷人。我个人的感觉,我身边的幸运的人都麻木地认为那些优势是他应得的。
      
      为什么要挥霍自己的幸运呢?为什么继续以财富作为“幸福”的度量衡,去挑战自己的幸运呢?要知道上天一分钟之内就可以把这些优势剥夺去。希望每个象我一样中等智慧的人能及早搞清楚这一问题,不要等到要被火烤的时候再彻悟。不要再去崇拜那些出道以来就没干过什么好事情的豪富了,也不要再去崇拜一夜成名的巨星了,一个崇拜这种现象的社会,必然是一个没有幸福感的社会。
      
      投资大师彼得.林奇做出退休决定的关键时刻是他46岁生日那天。他突然想起他的父亲就是46岁时去世的。“当你意识到自己竟然比自己的父母活得还要长寿时,你就会发自内心地感受到,原来自己和他们一样也要离开人世;……自己能够活着的时间实在是非常短暂,而之后的死亡却将会是无比漫长的。”
      
      我自己的父亲是45岁时去世的,如日中天的时刻。所以我很早就把生活按照45岁要死这种规划过,我从来不能勉强自己去做自己不愿做的事情,和看不惯的人相处,哪怕这件事这个人和财富有巨大的联系。我那时当然不知道彼得.林奇46岁感悟这回事。我现在陪夫人去护理院看望她90岁的瘫痪和神智不清的老外婆,我每次进那个门,看到一群相同毛病的老太太,在那里毫无质量得活着,我必然想到这又对应着多少短命的壮志未酬的人啊。人的死也是那么不幸福的事情,大多数人不能死在“刚刚好”那种时刻,总是很多事情还没干的时候被催着去死,抑或在生不如死的时候插着鼻管“奇迹”般地长寿。
      
      前一阵正有友人要跟我探讨奋斗的事情,他觉得男人45岁以前应该不顾一切去奋斗,否则真是太愧对人生了。又是45岁,多熟悉的字眼啊,我只能说我的想法恐怕跟你不一样。我觉得,45岁以前不知道45岁可能会死的人,恐怕愧对人生的概率更高一些。
      
      为什么现在的人幸福感很低?因为他们滥用“幸福”这样的字眼,错把尘世上的一点点优势或者说幸运当成幸福。如果能够依着梭伦给出的定义,审慎地,宗教般地对待“幸福”这样的命题,可能会解决部分问题。这就是我读这个故事后的感悟。
      
  •     类似这种关于一个城市的文章:http://www.lensmagazine.com.cn/category/reporting/city
    但是不是这家杂志社,是《中国新闻周刊》的特稿栏目,大概3500字。
  •     译本有三,如策之有上中下之分,谁让你选择了下 ^_^
  •       
       在这本书里很少有赋予哲理性的话语,也正如希罗多德所言,他只是如实的记载希腊在那个最辉煌的时代的一些民族的故事而言,以免让这些伟大的光环流失人间,让子孙后代在怀念这个时代时充满着敬意。
      
       在一个现代人眼中看来,难免有许多迷信的色彩,仿佛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需要请示神托。而神也是希腊世界中最伟大的力量。仿佛是在神的帮助下,希腊各城邦在雅典和斯巴达的率领下终于打败了波斯帝国,迎来了希腊世界的伟大辉煌。而正与希罗多德所言,“人间的幸福是绝不会长久的停留在一个地方的”,波斯人已经衰落了,而希腊终于在雅典和斯巴达的争夺下走向衰落,亚历山大的马其顿军队终于横扫希腊的民主制城邦,城邦制终于走向了历史的末路。然而有一点不得不提,希腊的民主制从亚历山大开始已经在西方世界和亚细亚地区广为传播了,民主的种子已经种下了2000多年,很显然专制的种子在华夏地区也传播了2000多年。
      
       在中国,同样的意思用另外一句话来表述,“盛极必衰,否极泰来”。言简意赅! 然而有时却很奇怪,中国向来以天人合一的道家境界自诩,主张道法自然,而在描述这些哲理的时候又往往显得生硬,似乎有点说教,个体似乎脱离了自然。西方世界以理性著称,而在对人的教导上却能做到循循善诱,似乎更贴近自然,希罗多德的这句话是如此的充满感情!
  •        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所著,主要记录希波战争史,希罗多德认为希波战争由女人引起,叙述的内容事实丰富,颇具趣味,但因此也显现出书中内容不够严谨。从书中的描述来看,希罗多德游历过非常多地方,比如埃及,波斯等等。希罗多德的历史也能看出他是一个极具幽默感的人,读他的书没有那么枯燥,前一分钟还在严肃的讨论埃及河水泛滥的原因,后来又马上讲到其他有意思的话题,挺有趣的。
  •     嗯 不买了
  •     受益了,2楼的,不难想象 老先生沉醉于古希腊,罗马人的智慧,当一个终将逝去老人能向年轻人述说着苏格拉底,柏拉图,奥勒留,希罗多斯,梭仑 这些伟大的名字和他们的思想:就像几千年前这些人所做的一样,带着那份传承历史骄傲,那份心中的宁静和纯粹,是多大的幸福。
  •     你这是他全部的文稿 还是部分?要是是全部的 确实作报告结构有问题 有点敷衍的……
  •     啊?……沒吃過……好吃麼
  •     小故事什么的最有现场感了。让我佩服的是希腊人面对命运的坦然。
  •       如果像我一样实在是读不下《希罗多德历史》的话,可以看看这本,起码可以对希波战争有那么一些了解。
      其中有挺多图片的,可能有更为感官的认识。
  •     好像有点愤
  •       但是。王以铸的这本书不是一本学术读物。没有注释,翻译也没有从历史学的角度考虑,更多的是作为一本读物供广大的文史爱好者用来YY,写作。
  •     刚读完,和楼主大有同感。希罗多德简直就是个讲故事的天才。
  •         关于神托,宗教本身根本不足为信。希罗多德生活的时代与《历史》所涉及的历史时期有一定的时间差距,因而其写作材料并非亲身经历的积累,多半是从知情人那里听来的。以现代人的眼光来审视,作为一个历史家,公正如实地记录历史是其基本的职业道德操守,但当时的社会条件又限制了著史者发现真相的能力,这种限制不仅是客观的,著史者本身的主观局限也影响了对史实的真实性、可靠性做出的选择和判断。神托所的祭司作为知情人之一,他们的话对希罗多德对某个历史事件的认识的影响深远。
        为什么在《历史》中神托预言往往"灵验"。我认为原因有三。第一,神托所的祭司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给希罗多德编造了一系列在现代人看来不可思议的故事。所谓神托所,是靠提供所谓神托换取请神托者的钱财维持生计的宗教机构,一家神托所的声誉对其生计的维持极为重要,而神托的准确性关于神托所的声誉,进一步说更与祭司的利益息息相关。所以祭司们对某个历史事件添油加醋甚至胡编乱造完全有可能。希罗多德在写到吕底亚国王克洛伊索斯向神托所请示是否能击溃居鲁士的帝国的时候,曾派大量使者到各地的神托所请神托。根据希罗多德的记载“在众多的神托之中,只有戴尔波伊神托所的神托留下来”,之后一切有关于克洛伊索斯围绕攻打居鲁士帝国的所有神托几乎来自戴尔波伊。可见,在这段历史的记载上,希罗多德写作的原材料基本上来自戴尔波伊祭司的口述。而克洛伊索斯在取得他认为最为可信的神托后,给戴尔波伊神托所奉献的大量财物则印证了祭司们编造的动机。
      第二,特殊的表达语言,增加了神托的“准确性”。通过《历史》中对神托的记载,可知神托的表达并不同于日常的语言表达方式,即它不会直截了当地告诉对方最终结果,而是以隐喻、暗示等修辞加以包装,多以古希腊文学特有的六步格诗的形式成文,内容通常晦涩难懂,让人摸不着头脑。具有这种特点的语言称为“诗性语言”,顾名思义,如诗歌一般暧昧委婉,难以把握作者的本意。这种表达上的暧昧不清在预言与现实之间起到了很强的连结契合的作用,始终不会与占卜者对预言的解说产生矛盾,故而它实际上是为祭司服务的。在《历史》中,戴尔波伊神托告诉克洛伊索斯,如果他发动对居鲁士的战争,那么“他将可以摧毁一个大帝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因为克洛伊索斯原以为“大帝国”指的是居鲁士的帝国,但结果被摧毁的是自己的帝国。但无论何种结果,在这条预言皆能自圆其说。
      第三,著史者的主观的局限性也起了重要的影响。古代希腊人的世界观与神是密不可分,不仅是神托所祭司阶级本身,就连希罗多德自身,大概也对深谙此理。因此,从神的意志关乎人的命运以及历史走向的世界观出发,祭司们的话在希罗多德看来存在着合理性亦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
      然而这并不就意味着希罗多德对所有的传闻、故事照单全收,毫无著史去伪存真的辩证思维。在叙述的过程中,他亦对某些历史事件做了评论,评论的内容包括其自身的看法、求证过程等,且是基于自身认为真实可靠的判断选择之上。对于自己不明真相、说法众多纷纭的事件,希罗多德也只是将客观存在的各种版本一一罗列,对事件的本身不作更多的判断和评论。后人给予希罗多德“历史之父”——如此高的地位,或许正是由他开始,历史学(在此强调的是西方历史学)才开始逐渐成为一件精准且严肃的人文科学。希罗多德必定不是第一个记录人类文明发展轨迹的人,但却是树立史家著史精神的先驱。
      
  •       太难读了,
      一个它本身就是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的,
      还有一个就是翻译的问题,比较难读懂,它到底想表达什么东西。
  •     好长的书啊,我当时看了好久好久。看完的结果是:沉迷于《帝国时代2》和伊朗菜……囧
  •     想看看。。
  •       【总体不推荐购买】
      看到书封面上的“缩译本”我就哭了。从小就觉得缩译版的外国名著翻译的一本比一本烂,我觉得这一本也难逃一劫,花了四五天看完了果然如此。我从来都不是注意翻译质量的人,可是这个却让我很不舒服。
      1. 翻译。对于中国人,英文名都很难搞了,何况是希腊名。通篇的希腊名字和地名的中文音译让我十分无所适从,如果有相应的英文附注的话就会容易看很多。有时候我真的不知道这个名字的人和另外一个名字的人到底有什么关系……
      有些很大气的地方翻译的十分不尽如人意,如果可以像《守夜者》一样就好了。
      2. 错别字。错别字太多,连我都会发现。名字有时候用同音的字乱替换,也许是不同的人翻译的,感觉很乱。
      3. 断章。估计当时作者写的时候是没有章节的,这章节断的十分不合理。有些地方不知道是缩译还是我自己身理解问题,有些地方解释不通。
      总之,这本书看完了还是有意思的,可是总体不推荐花人生中的20,000多天的其中几十天看这本书,比较烂。
      
      【读后感】
      我当时是想了解一下希腊的,具体什么不知道只觉得希腊作为欧洲文明的起源地要去欧洲之前了解一下西方文化,没想到这个主要是讲近东的战争的,尤其是波斯和希腊以及波斯周边的战争。看这本书的感觉很像在玩游戏,或者本身整个这个时期的历史就很适合编入游戏,因为确实就是挖矿啊 建城市啊 打仗啊。就想相对论翻着思考动和不动一样,这个时候觉得反而真实的历史似乎是为了游戏而存在的。
      
      【有趣的地方】
      作者是一个很学术的人,处处都有他的”我不认为是这样“很有喜感。不过我很喜欢看里面的tales。作者很爱八卦,一会儿这个民族女生嫁妆是靠卖 淫赚的,这个民族妇女标榜自己和多少男人做过,这个民族要规定和陌生男人上床,太丑的等了三四年才找到人愿意上她……原谅我的恶趣味,我觉得这些东西很有趣。并且觉得他们审美好神奇,觉得埃塞俄比亚是世界上最美的人种,我当时以为不是现在的,是原始人,结果尼玛竟然真的是黑人……原谅我无法欣赏纯种黑人的美……觉得满惊愕的是似乎埃及是希腊或者欧洲文明的根源,波斯(张无忌的明教诶~)竟然是伊朗而波斯王竟然是现在的中东人的长相……觉得蛮神奇的。
      
      【有意义的】
      里面有些句子还是相当经典的,比如“任何一块土地都不能有生产良好的作物和优秀的军人”“人间的幸福绝对不会停留在一个地方(类似的还有神都是嫉妒的如何如何)”'民众是盲目的,不能吧权利交给无知的民众手上“
      
      【疑问】
      薛西斯准备5年攻打希腊最终仍以失败告终说明什么?也许中国的战争似乎都没有准备那么久的似乎,外加为何国外战事失败都似乎会引起国内可能的叛乱.不知亚历山大当时回去是否也是因为战事失败而导致的国内不稳定.撤回的途中似乎都容易引发传染病,外加那个托梦到底怎么回事?
  •     为什么现在的人幸福感很低?因为他们滥用“幸福”这样的字眼,错把尘世上的一点点优势或者说幸运当成幸福。如果能够依着梭伦给出的定义,审慎地,宗教般地对待“幸福”这样的命题,可能会解决部分问题。这就是我读这个故事后的感悟
    写得真好
  •     读到印度人精子黑色的那里,我无语了。哈哈
  •     宏观的视角很重要吧
  •     Denny Crane!
  •     同学之间 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呢?这个同学思想比较单纯 可你得 你得教育他呀 一腚要搞好同学关系 大家都是黄种人 中国人不黑中国人!快点转发 秋秋等级马上升一个太阳 是中国人就转起来
  •      【有趣的地方】
    就是冲着这点才想去看的哈哈。。。
  •       希罗多德的游历大约是很广的,从书中的描述来看,我觉得他肯定去过埃及,利比亚,波斯,西徐亚,还有很多地方。他的见闻大约已经远远超过了那个时候人一生所能经历的全部。而他也许是我读过的最早的一位极具幽默感的作家了。修昔底德的书一般都是板着脸描述战斗的细节,或者长篇大论地引用希腊人的演说,辩论,让人感觉像是一位古板的神父站在台上布道。而希罗多德,他的书简直太好玩了,也许前一分钟他还在严肃地讨论埃及的河水为什么每年泛滥两次,后一分钟他就要八卦说埃塞俄比亚人的精子是黑色的,和印度人一样。我想他也许没有什么机会看到印度人, 但埃塞俄比亚人, 应该是很常见的,他特意提这些事大约也就是为了搞笑吧。至于书里很多其他荒诞不经的传说,我想,很多大约是他自己也不相信的。但他还是一一地把它们记下来,从这个角度看,也许他是古代最严肃的八卦大师
  •     阅读不仅延长生命(时间),还让我们同时身在不同的世界(空间)里。
  •     山海经怎么做现代注?印度人的精子是黑色的又怎么注?
  •     看大家介绍的这么好,我也想看看这部书了。
  •       史学原典的期末论文,纯粹自己抠字眼写出来的文章。自己还是毫无“历史”常识的人啊><
      ~~~~~~~~~~~~~~~~~~~~~~~~~~
      
      关键词:《历史》 幸福 希罗多德 克洛伊索斯 梭伦
      
      希罗多德所著《历史》的第一卷,第29至32节四个段落展现了雅典贤人梭伦与吕底亚国王克洛伊索斯的一段对话。克洛伊索斯向梭伦询问:谁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梭伦给了他两个答案:一是雅典的泰洛斯,二是阿尔哥斯的克列欧毕斯和比顿兄弟。在他看来,人活着时候自己以为的幸福,不过是一种运气。只有死亡才能带来对幸福与否的评判:因为人的一生是无常多变的,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神随时可能夺走你所认为此刻你所拥有的幸运,而带你走向毁灭。
      
      
      国王的幸福尽比不上一个普通人?
      当国王克洛伊索斯自信满满地想要从见多识广的雅典贤人梭伦口中印证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之人”的设想时,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却客气地献给读者们一道翘首的精彩矛盾:你,战果连连的吕底亚王,幸福还不如一个普通人。
      第一,还是第二?除非到了生命终结的时刻,你连“幸福”这张排位表都进不去。在那上面登记着的,只是能死亡的名字。
       与其说这是一场精妙的对话,不如说讲述了三个人传奇一般的生命故事---他们是世界上最幸福之人,和世界第二幸福之人:
      雅典的泰洛斯。生在长在繁荣的雅典享尽安乐,膝下绕孙并且他们还都出色优秀。最终他自己战死于卫国战场,国人在亡处为其举行盛大的国葬;
      是阿尔哥斯的克列欧毕斯和比顿兄弟。他们不仅富足并有强健的体格:运动会得奖、能拉着母亲所乘之车,代替牛力走了四十五斯塔迪昂 (约8.1公里)的路前往希拉女神的祭祀典礼。无数朝拜者一同见证了他们的荣耀与优秀,希拉女神赐予他们最高的幸福——参加牺牲和圣餐后,他们在神庙中安然于睡梦中离开人世。后来,阿尔哥斯人还在戴尔波伊神庙里为他们立像。
      这两个故事,不折不扣地表现了希罗多德的“历史”观——幸福不幸福,定要到一生终结才能被人评判。自己把自己人生预设为幸福的克洛伊索斯,充其量最多能算作幸运。言下之意,厄难随时可能降临,先不要忙着高兴。幸福是一个只能献给死神的词。
      幸福是一个只能献给死神的词
      希罗多德的教诲本质上就是荷马的教诲,而荷马,正如苏格拉底指出的,让一切都屈从于运动(motion)。 希罗多德笔下,梭伦口中,用一个个精确的数字算出来人悠长的一生,算作最多能活到70岁,分分秒秒间渡过的两万六千二百五十天,没有一个能是相同的。他所指出的幸福与否的衡量方式,可以克服时间流转中生命有得必有失。---这种粗放而有效的解决方法,笔者愿称之为“盖棺定幸福”。
      命运之轮时时转动,好运未变之前,适时而死,盖棺论定,这样的人才是最幸福的。而不幸的人,就是死时恰逢运气不佳。
      故而可以说,在希罗多德笔下:
      幸福=【运气】+“死时正(相对多地)拥有着一些东西
      所谓幸运:得失之间
      人活着时候自己以为的幸福,不过是一种运气。这种运气,直指“拥有”,梭伦以拥有的相对数量来衡量幸运。拥有最多的,就是最好的。由于没有人能拥有世上所有的东西,故而只能比较而言。对于一个个人来说如此,对于国家来说也是如此。
      积极幸运
      积极幸运,意指拥有某东西;消极幸运,意指没有失去某东西。
      前者如若可以随心所欲得获得,那么就可以直接从等式的左边的天平去掉“适时而死”这个要素,成为“绝对幸福”。根据两个故事,可以窥见希罗多德认为可以让人获得“绝对幸福”的东西:它们可以是某些具象的实体,也可以是抽象的实体。(如下表)
      具象实体 出处 抽象实体 出处
      1. 财富珍宝 123 1. 荣誉 A. 子孙出色优秀 13
       B. 奉献城邦 1
      2. 有子孙血脉 13 C. 受到人们的赞誉 12
       D. 被人祭祀 2
      3. 健康的身体 23 2. 虔敬 2
       3. 心情愉快 3
      1. 指泰洛斯的故事(第30节);2.指克列欧毕斯和比顿兄弟的故事(第31节);3.指第32节梭伦解释为何无法判断国王是否幸福的原因的有钱人与财产适中的人的比较。
      财富毫无疑问是衡量运气的重要指标之一,这也应和了对话发生的场景:梭伦到达撒尔迪斯三四天后,国王克洛伊索斯带他去参观他精美的宝库。财富的多少虽不是关键——“拥有巨大财富的不幸的人只在两方面优于幸福的人。但幸福的人却在许多方面都超过了前者” 。财富,不管认为幸福是当下的还是死后才能判断的,都是必要的甚至乎首要的考量因素。
      消极幸运
      消极的幸运,从获得的另一面—失去,体现了“相对幸运”,而从此处虽然不能判断出“幸福”,但是可以判断出“不幸福”的。在这一生获得外在事物的道路上,这每一件东西的占有与被占有关系必有破裂的时刻。
      “他的身体不会残废,他不会生病,他不会遇祸”。 如果人残废、生病或者遇祸,那么不用等死亡来到的那一刻来论定,他已经是不幸福之人了。
      在希的笔下, 幸福是要终其一生都在幸运之中。
      希罗多德比较了有钱但不幸的人与普通但幸福得人的幸福。他论证道:前者的优势不过仅仅只有两个,一是更有能力满足欲望;二是更有能力承受打击。而后者却有无数多的其他优势。
      这也表明了,上表列举出的几项可获得的实体,一定程度上可以互相替代。
      因而如若终其一生都能持续拥有那些他已获得幸运,那便是幸福。只是这最后的决定权并不握在人手中。“因为神往往不过是叫许多人看到幸福的一个影子,随后便把他们推上了毁灭的道路”
      所谓幸福:神会证明给你看,死有时候比活好
      既然盖棺定幸福,幸福不幸福要看死时是否运气正佳,那么除了衡量幸运的多少之外,希罗多德排序第一和第二幸福的标准究竟为何?
      在克列欧毕斯和比顿兄弟的故事中,显示出了答案:死亡的时机。即什么时候神将死亡降临于你头上。“从他们两个人身上,神也就清楚地表示出,对一个人来说,死是怎样一件比活着要好的事情。” 当他们的母亲向希腊女神祈祷,恳请她降临最高的幸福赐给她的儿子们的时候,女神赐给他们的是死亡。只不过他们是在神殿中、在众人的赞叹过后离开人世的,这死亡,便是适时的,是比活着来得更好的。
      在希的笔下,“适时而死”,这四个词掌握在神的手中。他不断地强调,神是爱妒忌的,他们会干扰人间,夺走人此刻所感知的所有幸福。
      终究人的幸福都在于神的一念,人的命运在神手中。
      希罗多德:精于世故的世界之人
      希罗多德是对哲学保持沉默的人。但在这四个段落中,若隐若现中环绕着他的一种哲学态度:否认“永恒”的存在。在这一点上,他是世故的,并活在世界之中的。
      首先在于他把命运的无常归结为神力所致。说希腊的神是神,不如说它们是和我们一样有欲望、会妒忌、会生气的人。当古希腊的人们无法探究到无论是自然也好、亦或是人类社会也好旦夕祸福产生的规律,这一切现象就被认定为人所不知的神的力量操纵的结果。
      其二在于希的“哲学”是尊重人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是顺应活着的人心愿而说的。梭伦并没有否定国王是个幸福的人,只是把判断的权力从国王自己的手中留待给了后人。
      至于在当下,活着的这一刻是否幸福,还是国王自己的事情。克洛伊索斯在第33节中已表明对“盖棺定幸福”的态度:“像这样一个忽视当前的幸福并要他在每件事上等着看首尾的人,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傻瓜”。
       只是在这种天真却又世故的笔触下,以死亡来给求取永恒下一个句点,存在无法解决的几个疑惑:
       一,既然所得是衡量幸福的指标之一,那么计算的方式,为什么不是计较一生的总量(如功利主义者一般),而是计较死亡前那一刻的幸运与否呢?
      希否认了永恒,看到了事物的运动与变化,却又在解释之中将自己拖入了“动”的深渊。深究其衡量方法,似乎还是那么的不可衡量幸福。
       二.既然文内没有直接表明对死亡本身的态度,那么假定一个死去的人是不存在的,那么盖棺定“幸福”,这里的幸福死者本人是已经无法体会了。这里便存在一个偷换概念:把对己而言的幸福与彼眼中的幸福混淆。
       如果说克洛伊索斯代表着当时主流希腊人的观点:把握当下的幸福,并认为人的此生幸福是人能够在活着的时候靠自己把握的。他们的世界中,幸福的主体是活生生的“我”;而希罗多德所展示的是世界,一种“他者”的视角:也正是一种“历史”的态度——留待到死后,由别人来看,“你幸福吗?”。
      
      参考文献:
      1. 希罗多德. 历史[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59
      2. 斯坦利•罗森. 重新思考希罗多德(节译) [EB/OL]. http://blog.163.com/clezhao@126/blog/static/341445132008816112231387/.
      
  •     受教了 可是什么叫做审慎地 宗教般地 对对待‘幸福’这个命题?
  •     lz比较了两个轴心的形成,可这个理论真的对吗?
  •     那个人物生平 意义不大 在他的论述里面 希罗多德的生平对他自己仅仅是提供了“收集史料”的经验 他的生活对他的写作生涯 记叙手法 意识形态 看起来好像一点影响都没了 还有他自己说的“史学观念” 还有上册也没有“着重”……:S
  •     有一个民族类似于传说中的女儿国,她们是如此的强悍,以至于最后她们的国王把居鲁士击败,并把他的头泡在人血里,让他一次喝个够,她们为了拉弓射箭,不惜割去自己的右乳….
    这一段不太准确,打败居鲁士的是一个女王,但她的国家并非一个女儿国。女儿国是阿玛宗人。
  •     想看啦
  •     不错 谢谢啦
  •       读这本书使我想起来当年看金庸小说的情景,很多地方我几乎是一口气连读下去,大有手不释卷的感觉。
      本来抱着一种学习的态度,没想却变成了一件消遣的乐事,实在大出意外。
      
      希罗多德讲故事的天才绝对独步古今。几十万字的大块头著作,说穿了就是一个大故事,故事里面套故事,层层叠叠,把几百年、上百个大小国家的兴衰过程贯穿于一线。尽管涉及到不计其数的人名、地名,单读起来仍然感觉思路清晰,丝毫不感到繁琐。
      
      觉得遗憾的地方包括地图还不够详细,有些地名很难找到,甚至没标注出来。
      
      翻译也很流畅,只有两三个小地方出现内容断裂,不知道是翻译原因还是排版问题。不过影响完全可忽略。
  •       读希罗多德《历史》的札记——目录(连载中)
      http://liptontea.bokee.com/4778571.html
      
      网上偶然看到关于此书的札记,顿觉惊艳。
      转一个别人的评价:
        这位“立顿红茶”先生是上海交大的教师,湖北武汉青山人,今年34岁,他的《读
      希罗多德〈历史〉的札记》水准之高,都可以出版成书了。
      
      西方原典,有时间还是读原文好,当然希腊文冷僻了,至少得英文。
      http://classics.mit.edu/Herodotus/history.html
  •     ……就是普通的中东菜而已,只不过为了让自己感觉好像在吃波斯菜而已~对了,你身边有去过乌克兰或者克里米亚的小伙伴吗?我有一个杂志社的编辑想约一篇稿子,周一就要,时间比较紧。你如果有朋友可以推荐的话联系我~
  •     大白话说,不就是说风水轮流转吗
  •     新版啥样?
  •     Themistocles,我也觉得这个人很重要,我们竟然没有讨论到,我课下单独找martin问的~你们tutor提问题的角度很刁钻啊
  •     看到这篇评论,想起十年前上大学时,上“外国史学名著选读”和“古希腊罗马史专题”两门课,是由一位叫王敦书的老先生讲的,用的是油印的英文版《历史》选段作教材,70多岁的老先生讲到梭伦答克洛伊索斯一段时,高兴得眉飞色舞,连呼“精彩”“精彩”,似乎以他的人生阅历俯视我们底下一班学生的少不经事。
  •       【林姑娘的】(哎呀我真的忍不住了,我真是太毒舌了)
      
      很遗憾的是作为点评人,一周太短了,真的还是来不及看完这九卷书。对于我来说,读西方的书一直挺存在困难的,比如名字的记忆。而《历史》这本书,我几乎是从努力记名字,后来就当神话寓言来看了。我很同意xx同学的说法,这本书太费劲了,时不时的插叙手法令人过于头疼。
      
      xx同学在开始部分谈了 希罗多德的生平,而我认为这还不够。为什么呢?
      刚刚他说到,只有第二卷他可以给一个较为清晰的标题,埃及,那我就从埃及来谈一谈。
      
      希罗多德用大量篇幅全部用来介绍埃及的地理情况,大部分讨论关于尼罗河对于埃及的影响,尤其谈到了尼罗河冲积平原的形成,这让我感到非常惊奇,俨然是一个专业的地质学家。以及他从地理出发来研究历史,这一点也让我非常敬佩。之后又非常随意地介绍了埃及人的宗教、动物、人的生活习惯等等。
      因此在看完第二卷后,我对希罗多德的看法又从一个小说家转变为考据历史学家。我认为xx同学单纯介绍了希罗多德生平,应该更多根据他的这本经典,来读出他是个怎样的人,而不是一味地遵循前人给他冠上的帽子。所以我在这里也给大家一个小小的建议,在读书完后再去读“序”,以防剧透和刻板印象的形成。
      
      xx同学给出了几条优缺点。在评论这些之前,我想先谈谈自己的想法。我们看完一本书,经常会对它有一个总体的印象,那就是精彩或者乏味,也可以这样说,我喜欢这本书又或者不喜欢这本书。但我们好像被高中教育毒化坏了,评价一样东西,都不敢一开始给它下个定论,非要用辩证法的那一套方法。当然xx同学说的那些点基本都是正确的,但我仍希望看到更多自己的体验,也就是我为什么喜欢这本书,我相信每个人看书都有不同的体验。xx列举到的这些优点,“最早的一部历史著作,不带感情色彩进行记录,全方位搜集资料,不辞辛苦,合理批判”,是正确的,但我们会因为这本优点去看这本书吗?绝不会。因为我们不是历史学家,我们更在乎阅读的体验。反观那些缺点,“牵涉地域太广;年代跨度太长;人物、事件头绪太多;古怪的讲述方式”,我们乍一看以为是缺点,但细细思考以后,我们应该想想,这些是否是缺点?地域广,年代长,人物多妨碍你读书吗?古怪的讲述方式,这个点我也不能认同,在现代小说,意识流小说盛行的时代,我觉得这只能是作者的特点吧。当然,这些因素的作用下,我们会同意这本书会很难读,这一点我一开始已经讲过了。
      
      所以如果要推荐这本书,我更希望评书人可以讲一讲这本书精彩的地方。我认为这本书看完后,大家仍然会对那段历史云里雾里,但里面的人物还是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很多故事充满智慧又或者非常打动人心,所以我很推荐大家来读这本书。比如克洛伊索斯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充满人格魅力的人物。
      另一方面,我总是看到一些自认为荒诞的地方,也经常会因为荒诞而发笑。比如坎道列斯 巨基斯;每次战争前都要请示神明,但看到后来突然自己也适应了神明在凡人生活中的存在,仿佛本因如此。。。。。。。。。。。发笑之后,我又开始思考自己为什么要笑。我们一定要认为自己的世界观是正确的吗?我们若读完了这本书,是否可以真正站在他的角度去看那些历史,到这个时候,我相信一切荒诞都不荒诞,而我们也只有理解了作者,也才算真正读懂了这本书。
      讲到这里,我想谈谈关于“最具争议的两点就是希罗多德是一个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在书中到处都可以看到以及希罗多德对于历史的态度是流于轻信还是极富求真精神(尼罗河)”这个说法。其实我已经讲到了,我们一定要站在他的角度去看世界,你会发现,争论唯心还是唯物,根本毫无意义,这就好比批判岳飞是愚忠一样。唯心还是唯物,一点也不减弱他在史学家中的地位,也不妨碍我们阅读。而轻信亦或求真,这更无从考证。
      
      也许我的点评过于严苛了,也只是我一己之见,但这是我的读书理念,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也希望和大家的思想碰撞出更多的火花,谢谢。
      
      
      
      
      【xx同学】
      大家好。刚看到这本书的名字的时候,我当时很天真地觉得这个人口气真大,写了一本书居然就敢叫做《历史》,但老师说对于希罗多德来说,他是在这一本书中将他知道的所有历史都写了进去。
      先和大家大致介绍一下今天介绍的结构。《历史》这本书可以分为上下两册。我在介绍上册的同时呢,还会和大家分享一下希罗多德的生平经过,以及从这本书中透露出的希罗多德的史学观念。而马斌泽在介绍下册之余,也会和大家探讨一下书中经常出现的神谕的深层含义以及作者的写作手法。
      在了解这本书之前,我们一定要先看看希罗多德这个人的一生。用几个关键字的话,就是“历史之父”、“旅行家之父”、“出身名门”却又“历尽波折”。
      公元前484年,希罗多德诞生在小亚细亚西南海滨的一座古老的城市。那是古希腊人早年向海外开拓时建立的一座殖民城市。希罗多德的父亲是一个拥有豪富的奴隶主,他的叔父是本地一位著名诗人。当时,他们城邦的统治者是通过阴谋篡夺了政权的人。成年后的希罗多德随叔父等人积极参与推翻篡位者的斗争。斗争遭到镇压,他的叔父被杀,他被放逐。后来,篡位统治者被推翻,希罗多德曾一度返回故乡。不久,又再度被迫出走,从此再没有回去过。
      希罗多德从30岁开始进行了一次范围广泛的旅游,向北走到黑海北岸,向南到达埃及最南端,向东至两河流域下游一带,向西抵达意大利半岛和西西里岛维持生活。每到一地,希罗多德就到历史古迹名胜处浏览凭吊,考察地理环境,了解风土人情。他还喜爱听当地人讲述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他把这一切都记下来,并一直随身带着。
      公元前445年,希罗多德来到了希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雅典。当时的雅典,经历了希(腊)波(斯)战争,政治经济都获得了高度发展,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学术文化更是称雄于希腊世界。希罗多德感到异常兴奋,他积极参加各种集会和政治文化活动,并很快同政治家伯里克利、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等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希罗多德崇拜雅典的民主政治,对于不久前结束的以雅典为首的希腊城邦,在希腊波斯战争中打败奴隶制大国波斯的侵略,十分钦佩,他不停地向有关的人打听战争的各方面情况,收集了很多的历史资料。公元前443年春季,雅典人在意大利南部的塔林敦湾沿岸,建立了图里翁城邦,希罗多德跟随雅典移民到了那里,成了这个城邦的公民。他开始将主要精力用来写作《历史》。可惜的是《历史》并没有最终完稿,希罗多德于公元前425年去世。
      那下面我就着重介绍一下历史的上册,上册主要是以希腊波斯战争的历史贯穿了各种传说、故事、地理,而下册则是着重叙述战争本身。上册又分为四卷,这里我只对第二卷有一个标题,关于埃及。因为其实四卷之间并没有很明显的区分,就是作者在叙述一段极其宏大的历史。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简要分析一下作者希罗多德的史学观念。历来对这本书的评判都是褒少贬多,最具争议的两点就是希罗多德是一个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在书中到处都可以看到以及希罗多德对于历史的态度是流于轻信还是极富求真精神(尼罗河)
      
      总结一下,最为最早的一部历史著作,《历史》虽然还存在较多的不完善之处,但已经很出色了。希罗多德搜集资料 ,以及不带感情色彩记录的态度
      但的确《历史》读起来还是比较费劲的,因为牵涉地域太广,年代跨度有比较长,任务很多而且名字极其复杂,没有辨识度。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才发现《百年孤独》已经算很好的了。而插叙手法的运用使本来就有难度的作品更加艰深晦涩了。
      
      对于对古希腊神话比较了解,对希腊波斯的历史我们只是从特洛伊战争,斯巴达三百勇士这些作品中零零星星了解到,但如果真的有兴趣,读完这样一本书,就对当时的完整情况比较了解了。
      
      
  •        勉强看完了希罗多德的历史的上册,虽然有所感悟,但不免只是草草阅读,加之能力有限,虽然尽力记住那些奇奇怪怪的人名终也是力不从心,所以实在是惭愧。
       即使如此,以我的习惯还是要写点什么东西才不枉这一个月的辛苦,何况还有下册等我去阅读,自然得整理一下思路。这本书其实说是历史书有点牵强,然则历史一词其实是从这本书来的,说它不是历史书又毫无道理甚至滑稽可笑,那么不妨说这本书不太像现在所见到的历史书罢了。在历史脉络之外,不但穿插着各种风俗杂谈,另一个角度来说,其实历史脉络也不甚清晰,以至于不得不在书后附注一年表来标注时间先后,也多亏了这个年表,才使我免于困在纷繁的历史事件中不能自拔的结果。我也明白了耶稣诞生后的公元纪年是多么的美好,多么显而易见的说明了时间的先后。
       惭愧的说,虽然这本书名为历史,我真的没法把他当作历史书来看,须知历史须知前因后果,得有时间地点,更得有英雄佳人,才能让我这个历史故事爱好者提起兴趣观看。然而这本叙事浩大的希波战争史带出了太多的民族、地名、人名,一时之间难以消化,总是看了后面忘了前面,作者一节一节写,我还真就一节一节的看,一段故事之内还是可以记住那么几个人的,可惜过了一卷之后,作者复又想起这个人,我见这个名字只觉熟悉,不得不返回去重温其经历,一边打定主意下次看一定得把人名画出关系图来。然则下一个问题则使这个打算十分不易,就是民族啦什么的名字都十分相像,我往往无法确定这个名字是人名抑或民族,是人还是神或者不知名的哪条什么河,欧洲大陆的河实在是太多了。
       所以以上的借口也好理由也好,就是为了说明,我并没有完全理解这本书,只是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想罢。
       其一,眼看着希罗多德笔下的这么多人物,虽然让人心烦,可是那么多的英雄或小人或义士或奇才,一个个出现在历史上,然而所留下的,不过寥寥数行字,或许还有不知道是不是存在的功绩,忽然又感觉有点心酸,这种感觉在刚比西斯去世的时候感觉格外明显,那个有点疯狂的波斯国王,还有那个和他名字好像的阿玛西斯,他的儿子他的弟弟,毫无疑问,围绕着他有一个巨大的人物关系网,然而他终于不免留下遗言死去。纵然他很重要,可是这个名字还是很容易被埋没;纵然他的一生很曲折,可是还是几句话就说清楚了。一旦人死,便从历史长河中消逝,再也不出现,其实希罗多德笔下的每一个人都配写一本长长的故事啊。
       第二,以上的那么多人物,其共同特点是都相信神奇的梦境和神托,并且其中的神托神乎其神,至今没有看到不准的神托。这有两种原因,第一种是神托真的很神奇,第二种是希罗多德略去了那些子虚乌有的神托,仅仅留下了的确是应验了的神托。个人感觉后一种比较靠谱,也比较符合其作为一个历史学家的职业道德。然而仍有一个问题,即这些神托真的准?我当然不是不相信希罗多德的职业操守,怀疑他胡编乱造什么的,而是觉得也许另有深意。瞧,这么多的伟人啊,他们的一生,充满着神奇的故事,这些故事背后往往有着神的旨意,比如为什么战争失败了,是因为神认为你应该受罚,其对于神灵的崇拜和盲从简直让人瞠目结舌,神说你不能打这个国家,立刻乖乖停手,神说你应该把儿子送走,立刻把儿子打包简直就像送瘟神一样。他们的故事真的是他们的吗?我觉得希罗多德笔下的人们都颇有可怜之处,虽然按照他们的理论,神眷顾他们才向他们展示神托,然而神和他们自己难道都不觉得这样就不好玩了吗?比如一个人生来就知道自己很神奇,知道自己必然可以改朝换代,缺少了赌一把的紧张感,人生会少很多趣味的吧!所以,或许希罗多德希望借这些神托,告诉我们为人的无奈,我们不甘心被操控,可是最后往往还是回到了起点,我们渴望预知结果,可是不知道是胜是败的结果和我们对成功的欲望又是那么矛盾。
       进一步而言,命运是无法抗拒的,要不神托怎么那么准呢?希罗多德写的那些人物却又无一不抗拒了一些,虽然最终神托还是不免应验,但是我们看到的却不会是我们应当对其言听计从,而是我们尽力的去描绘自己的人生,我们就好似风筝,总是有一根线牵绊着我们,然而纵然最终会回到主人的手中,在空中怎么跳舞,还是我们自己的事情,也许时代的浪潮会似那暖风徐徐助我们上青云,也许会有人为我们事先准备好生活的轨迹,但是终究还是要自己乘风借力为了自己而飞。
      
       2012 2 16晨
  •         这本书是鼎鼎大名了。上过学的都都知道。
        书分上下两部,下部主要是希波战争。上部则是背景介绍了。作者以自己的经历,分别介绍了波斯人、埃及人等中东南欧北非的民族概况。
        这里有两点是与中国古历史书不一样的地方。
        其一,作者数字运用准确。大小,远近,多少都用比较确实的数字作说明。我印象比较深的就是波斯军的人数。光军队便答两百多万,什么民族出兵多少都比较精确。还有最后一章中希腊联军数字是“少一千八百人到十一万”。这在中国古历史书中是没有的。这也是中国古历史书的缺点,在中国古书中“万”不是单位,而是形容词。弄得后人无法确定。
        其二,作者不光说出自己所见,还有所听,所猜,还包括传说。罗列出来后让读者自己判断。毕竟许多东西由于时间久远或者众口烁金等原因,说得都不一样。历史要求准确,说不清楚就不能下结论。只是先罗列已知的。
        我想可能基于此,希罗多德才称为“西方历史之父”吧。
  •     不仅有时光的倒错,还有人物的代入,所以有时从书里出不来^
  •     好文!我发觉在读一本书的过程中,偶尔回来看看这些发人深省的评论和读书笔记,会有一种很温暖温馨的感觉。
  •     伊朗菜就是伊朗人民吃的菜……
  •     其实最好笑的是他讲尼罗河水泛滥的地方。为了现实自己多么高明,先说了3种学说再一一将其驳斥,最后众星捧月的推出他那套太阳牵引河水的学说。今天我们知道他用来捧月的第二种学说其实是对的。瞬间觉得这老头萌翻了。
  •     的确是,这本书没有注释,没有地图,真假莫辨
    只是作为古代史经典读一读,意淫过就罢,真的去研究好难.
  •     “我时常有一种时光倒错感,这种感觉在阅读历史书籍的时候犹为强烈。比如,我正在阅读远古时期的一场战场,我会感觉它就发生在不久以前,而我童年的一些经历却好象是发生在很久以前的事了。”
    表达得真精准!
  •     搜到这本书是因为很久以前《英国病人》那本书里面多次提到主角带着《历史》这本书,希罗多德从一个沙漠走到另外一个沙漠,像散播种子一样散播流言。
  •     分析挺详细的说
  •     重讀一遍吧
  •     我能活到六十岁,能看到我儿子成人就够了。
    或者四十八岁,看到我儿子成人。
    就是这样的一个预期。
    关于幸运和幸福,真是有促动
  •     对~他是一段波斯一段希腊~一卷一卷的看完人名都忘了七七八八,最后就是看热闹了,打算拿张大纸列个人名关系图~谁和谁是仇人什么的~
  •     希羅多德的《歷史》,記敘的是古希臘兩次重大戰爭中的前一次——希波戰爭,雖然希羅多德曾被《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的作者修昔底德詬以文筆過於粗線條,但在當時希羅多德引用一些無法證實的傳說時已特意附注,給出類似“純屬個人觀點”的辯證分析,實屬難得,4顆星
  •     一然-Simin:因其“最早”而地位无可撼动...其实古希腊史学家们贯多些自由气和理想情怀,相比古罗马庞培派史学家倒更严谨朴实些~对比《历史》和《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明显一个更生动活灵幽默,另一个则严谨刻板...尽管如此迥异,却有很多人分不清小修和小希...
  •     如果说特洛伊战争是一场神性的战争,那么希波战争算作一场人性的战争。
  •     桓温北征,经金城,见年轻时所种之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大概古今中外英雄皆然!
  •     楼主我和你有相似的阅读经历。《历史》果然是一部鸿篇著作,光是书里大量的人名和地名就让人头大。且这些名字译成中文大多又长又绕口,不同的翻译版本有不同的翻译,加之成书年代久远,叙事方式与我们习惯的方式相差较大。这些都是阻碍阅读理解的原因。我读的时候,手边往往备一本历史地图集(王以铸译本下册后的那张地图过于简单,信息量太少),遇到陌生的地名、民族名称就上网查。现在我也刚看完第一册,正着手整理笔记,虽然知道是一件繁琐的工作,但读分量这样重的巨著,不做读书笔记,就像没读过似的,啥都没弄懂。
  •       今天讨论课讨论的是希罗多德 《历史》的完结篇。主要写温泉关战役之后的事。内容就介绍有关主题的,主要说一下seminar讨论到的东西,和还没有完全解决的东西。
      
      
      
      这次课主要就讲一个人, Themistocles. 他是一个希腊将军。先说说他的事迹。他是个希腊人,却和波斯人沟通,说服他们要把整个Salamis岛包围起来。这时雅典娜抛弃了雅典,雅典沦陷,雅典卫城被烧毁,所有的雅典人和无家可归的希腊人,以及前来营救雅典的斯巴达人转到了另外一个地方,这就四Salamis岛。而Themistocles并不是叛徒,他想激发希腊军队的斗志,所以才让别人把自己的军队围起来。他做的第二件事是,当波斯人把岛围起来时,希腊军队在备战。他发表了一次演讲,极大地鼓舞了希腊人的士气。我们讨论课就是围绕他的这两种行为说起——他这样做为什么能鼓舞士气,不仅仅是对雅典人,还是对斯巴达人;他为什么还要做第一点,这样做岂不是增加了风险吗?
      
      
      
      首先,像平常一样,我晚饭吃的很多。。。讨论会开始的前20分钟脑子缺氧,一句话也没讲。不过同学倒是讲了很多有意思的细节。比如说,文中提到波斯人也英勇善战,因为他们怕薛西斯的惩罚。而希腊联军也很勇猛。他们的区别是,前者 fight fiercely, 后者 fight bravely and nobly.因为前者是奴隶,而后者是free man.
      
      
      
      后来我想,他们想法区别的表现形式是前文提到的,而他们的想法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区别是:希腊人face death and fight, 而波斯人 fear death and fight. 这自然会让我们想到一个问题:面对死亡时,希腊人害怕吗?在解答之前,我试图解答一开始的问题,Themistocles做第一点和第二点为啥会让希腊军队士气高涨。首先,当一个人不得不面对死亡的时候,他就没有了选择。往往没有了选择会有更强大的力量。(就像破釜沉舟一样) 而这一点和波斯人力量的来源是一样的,都是不得不去做某事。而第二点——演讲,是让他们选择面对死亡的方式。
      
      
      
      后来我们又假设薛西斯做之类的演讲,有用吗?首先,他不可能会鼓舞人。因为它根本不懂他的军队对于他来说是什么,他打这场仗的意义何在。其次,他要是演讲了,反而会削弱波斯军的战斗力。因为波斯军战斗力的来源是对于薛西斯的恐惧。而恐惧时建立在对国王的陌生感之上。如果大家都知道他怎么想,大家就不会像以前一样地怕他了。
      
      
      
      现在又提到了力量的来源。我认为,世界上有两种力量。来自恶魔的力量,和来自类似天堂的力量。在希腊语中,κακοs 代表一切坏的概念,καλοs代表一切好的概念。或许这两个词就是他们力量的不同来源。
      
      
      
      然后强大的教授问了一个问题, fear of death 和 fear of slavery得到的力量有什么区别。其实就是问,哪一种力量更强大。后来我想,前面的逻辑是有漏洞的,现在的想法是:当希腊人fear of slavery的时候,他们已经不再害怕死亡了。这样来看,不怕死的人比怕死的人要强大。还有,他们害怕一种比死亡更恐怖的东西——被奴隶。死亡本身是自然的。注定在每个人灵魂寄生的肉体中的。而被奴役就剥削了人灵魂里不可失去的东西,the free will to nmake a choice. 就像无名的雅典人说:slavery is a lot worse than death.
      
      
      
      最后,我们讲到Themistocles能这样子劝服雅典人,但是他军队里的其他人呢,比如说他为什么能用演讲说服斯巴达人呢?
      
      
      
      薛西斯讲过:I would have you know that a man's spirit dwells in his ears. 而这就是他和希腊人的区别,希腊人的精神不仅仅寄居在耳朵,而且在大脑,还有心。大脑是think reasonably, 而心是think with virtue. 但是,对于斯巴达人来说,这里的virtue到底是什么呢?现在我只有一个模糊的理解,就是justice. 或许对于他们来说雅典人是为了家园而打仗,而这样的理由是最正义不过的了。所以他们要帮助正义。但是我相信,人的灵魂中一定有一些东西超出这理性的解释。是一些理性解释不清的东西。后来和舍友讨论,他说能从柏拉图找到答案~ 期待 Meno 中。。。。
      
  •     现在已经出了新的版本,带有详细的注释,研究用的话,建议用那本。
  •     梭伦和克洛伊索斯那一段是《历史》全书最精彩的部分之一。我感觉又现今存在的很多简洁凝练的哲语,似乎都有一个最原始的版本。比如梭伦关于幸福的论述,字字珠玑,发奋深思,意蕴深长。与结论性的哲语不同的是,每一个人都可能从中体味到不同的感悟。这也正是希罗多德看似繁琐实则丰富的叙述风格的魅力所在。
  •     写得真壮观!
  •     最近经常听到希罗多德的名字呀 !
  •     等我問一下~不太確定,似乎有個香港朋友去過
  •     2007印的版本已有地图及少部分注释
  •     @链锯 又逼我笑喷了,我第一次来医学图书馆就给对面的同学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       我时常有一种时光倒错感,这种感觉在阅读历史书籍的时候犹为强烈。比如,我正在阅读远古时期的一场战场,我会感觉它就发生在不久以前,而我童年的一些经历却好象是发生在很久以前的事了。如果我们把一次次阅读也当成一场场梦,如果我们的梦不会醒来,我们是无法分清它和现实之间哪个是真,哪个是假的。从这点上说,阅读无异于在延长我们的生命,我们完全可以把历史上发生的一切当作自己的经历,把小说家虚构出来的故事当成自己的经历,那么,我们的生命就经历了无限的可能性,那么我们自然寿命的长短就变得无足轻重。但如果想着我们的生命犹如蜉蝣,我们就会生出无限的感慨来。
      
      公元前480年(孔子去世的前一年),波斯王薛西斯即将踏上远征希腊的征程,当他看到整个赫勒斯特蓬海峡(现在的达达尼尔海峡)船只云集,海岸上和阿比多斯的平原上人群盖地时,他宣称说他是一个快乐的人,以后又哭了起来,他的叔父阿塔班努斯——这个人起初曾大胆地表达了他的意见,劝说薛西斯不要远征希腊——看到薛西斯哭了,便问到:“国王啊,你现在和刚才的表现前后为什么有这么大的不同呢!你刚说过你自己是一个快乐的人,现在却哭了起来!”薛西斯说:“是的,我思前想后,悲悯之感涌上心头,人的一生何其短促,看这黑压压的一片人群,百年之后,就没有一个人还会活着。”
      
      看着这样的感慨,你大概可以想象到希罗多德《历史》的文风,它不是一份历史年表,不是一件年历史事件的简单堆砌,它是关于人的历史,它是一道道魔咒,让那些已经死去千年的重新活了过来。
      
      希罗多德的《历史》开始不久,希腊七贤之一的梭伦拜访了吕底亚(今天土耳其北部)国王克洛伊索斯,那时吕底亚王国正如日中天,克洛伊索斯也自以为得到了他想得到的一切,所以认为,他应该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对此,梭伦不以为然,说:
      
      “拥有最多优点的人,把它们保持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天,然后安乐地死去,在我看来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给他们的名字前加上幸福的头衔,无论什么事,我们都必须关注它的最后结果,因为神常常给人一种一个幸福的幻影,随后就把他推向毁灭的深渊。”颇有些我们古人所说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意思,梭伦的预言,很快就实现了,克洛伊索斯先是失去了儿子,随后又成为了波斯王居鲁士的俘虏。
      
      但哲人们(别忘了梭伦也是政治家)的忠告永远也阻挡不了一个帝国的扩张,也阻挡不了一个帝王的征服欲,居鲁士虽然间接到从克洛伊索斯那里听到了梭伦的忠告,但他扩张的步伐才刚刚开始。
      
      就象我们古代时的秦国一样,波斯人起初只是别人看不上眼的、臣属于米地亚帝国的一个小小的部落,日后成为一个让人望而生畏的横跨亚、非、欧的大帝国。波斯帝国到薛西斯时(前485年—前465年在位)达到极盛时期,它囊括的地区包括现今的伊朗、巴基斯坦、伊拉克、叙利亚、巴勒斯坦、土耳其、埃及、利比亚等。当然这么一个宠大帝国的开拓也需要几代人完成。这几代人里我们应该记住这几个名字,居鲁士(波斯的开国元君,约公元前559—530年在位)、冈比西斯(居鲁士儿子,公元前530年~522年在位)、大流士(波斯安息省省长,薛西斯老爸,公元前522—486年在位),在这期间(前后),我国历史上发生的大事有:老子出生(公元前571年)、孔子出生(公元前551年)、楚平王诛杀太子太傅伍奢,伍奢少子伍子胥出奔吴 (前523 )、孙武以兵法进呈吴王阖闾,有《孙子兵法》传世(公元前512年)、吴王,伍子胥,孙武,率军攻陷楚都,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平王尸(前506)、夫差大败越国,围勾践于会稽山,勾践请降,夫差许之(前494年)。
      
      波斯帝国覆盖范围是如此之广,它最强盛时,人类文明的发源地除了我国的黄河流域不在它的版图之内,其他几大文明的发源地都在它的版图之内,包括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流流域,所以希罗多德不得不腾出手来,把这几大文明的渊源探究一番。由此你可以得出希罗多德的《历史》绝不仅是一部《希波战争史》,希罗多德对各大文明的探究是如此地深入,以至于后世的历史学家无不从他的著作里吸取养份。但希罗多德又绝不是那种板着面孔的学者,在他的严肃认真之余,我们不时也会听到也许对于历史无足轻重的奇闻逸事,比如他说埃塞俄比亚人和印度的人精液是黑色的,印度有一种神奇的蚂蚁能帮助人们发现金矿,有一个民族类似于传说中的女儿国,她们是如此的强悍,以至于最后她们的国王把居鲁士击败,并把他的头泡在人血里,让他一次喝个够,她们为了拉弓射箭,不惜割去自己的右乳….
      
      在波斯帝国扩张的同时,与波斯隔海相望希腊本土及在海外的希腊诸城帮也即将迎来他的辉煌时期,除了希腊本土,希腊人的殖民地也是到处开花,在今天的土耳其西岸、爱琴海诸岛、意大利沿岸及诸岛,到处都是希腊人的殖民地。公元前494年(勾践请降的那一年),希腊城帮米利都(在今土耳其西岸)企图摆脱波斯人的统治,波斯人当然不干,当然要采取“残酷”的镇压,米利都向希腊本土求援,希波战争徐徐拉开了序幕。
      
      波斯人早就对希腊本土虎视眈眈,有了这样的机会他们岂肯错过?公元前490年波斯人把战火燃到了希腊本土,在距雅典48公里的马拉松平原,双方发生激战,波斯人大败。这让波斯人倍感耻辱,准备了十年之后,公元前480年薛西斯亲率520多万(希罗多德数据,后代的历史学家多质疑)大军,分水陆两路向希腊本土进军。随着波斯人的向前推进,希腊北部各城帮纷纷屈服。雅典和斯巴达结成同盟。斯巴达王利奥尼达率300重装步兵,在温泉关给波斯人以重创,最终全部战死(好莱坞大片《斯巴达300勇士》表现的,就是这一次战斗)。利奥尼达的顽强战斗为希腊人的撤离和反击赢得了时间。在萨拉米湾,波斯人庞大的舰队(1200多艘)被希腊人歼灭。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的那一年),薛西斯撤离时遗留下来的陆军又被希腊人击溃。
      
      希罗多德的《历史》有近80万字之巨,但真正描述战争场面的文字真是少之又少,包括7卷以后正而八经的“希波战争”,大多数时候,他不象一个历史学家,倒象一个小说家,一个他们那个时代的荷马,我们在读后他的《历史》之后,也许还是理不清历史的烟云里那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我们也许会记住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尽管也许他们的名字我们都记不清。
      
      
  •     多谢!有时读书的时候,需要一些同学。
  •        谈谈两点,让我觉得很有意思的地方。
       首先是第一卷,讲到吕底亚的国王克洛伊索斯被居鲁士生擒之后,他很不甘心,他得到居鲁士的允许后,派人到德尔斐去向神抱怨他的不满,“希腊人的诸神是不是经常干这种忘恩负义的事情呢?”
       女祭司的答复如下:“任何一个人,纵然你是一个神,都不可能逃脱他的宿命。克洛伊索斯因为他的五世祖的罪过而受到了惩罚。他的祖先在担任赫拉克里斯族人的一名卫兵的时候,与一个女人合谋,杀死了他的主人,之后僭取了他的王位。阿波罗神本来希望萨尔迪斯的陷落不是发生在克洛伊索斯在世的时候,而是推迟到他的儿子当政的时候,但是他无法说服命运女神改变主意。凡是命运女神许诺给克洛伊索斯的,他都已做到并恩赐给克洛伊索斯了。阿波罗神让克洛伊索斯知道,把萨尔迪斯的陷落推迟了整整3年,因而使他变成囚犯的时间也就比命中注定的时间迟到了3年”……(P36)
       也就是说,纵然是神,也不能违抗命运,古希腊的悲剧作家们就此做过很多探讨和写作,普罗米修斯把火种带给人类,却受到严厉的惩罚;俄狄浦斯终究没有能逃脱弑父娶母的悲剧;美狄亚看起来好像是做了反抗,杀死了亲生骨肉和情敌,但是仍旧不能挽回伊阿宋的欢心。
       宿命论的形成,反复辩驳和承认都是痛苦的。我同学说:“啊……永远有个陷阱等着你去跳,而同时那又是你唯一的藏身之处。”我十分赞同。
      
       第二点就是古希腊人认识世界的方式,这个囊括很多方面,但是宗教方面就更加有创意,他们总是把别的宗教的神当做是自己信仰中的某个神,比如把埃及的阿蒙神当做宙斯,把波斯的拜火教的阿胡拉·马兹达当做宙斯等等,这一点使得他们同其他民族交往少了宗教的隔阂和障碍,也就没有了由于信仰不同引起的争斗(需知今天世界上的许多地区还存在着由于宗教极端势力而引起的冲突乃至流血事件)。我甚至在想,如果古希腊人看到了我国上古时期的女娲和伏羲,他们也会认为那是宙斯和赫拉吗?
       从某个角度来说,这也说明古希腊文化从一开始,就带有宽容的印记,这是它先进的标志。
  •       “玛尔多纽斯啊,你率领我们前来对之作战的是怎样的一些人啊,他们相互竞赛是为了荣誉,不是为了金钱啊。“
      
      历史的上册是有点读起来枯燥的,特别是如果你没有太多背景知识,因为插叙实在太多,下册主要是希波战争,精彩纷呈。整本书有许多我们在其他地方读到的故事,譬如幸福论,人生意义论,几千年的希罗多德把我们现在人遇到的困境都讲透了,仿佛所有的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发生,即使其中有些内容是离奇和荒谬的。对于经典再多的赞誉之词都是多余的。
      
      如果第一次阅读历史没有特别的背景知识,特别对于一堆的地名茫然无措时,建议看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后附的地图(徐松岩翻译),我已经上传到至网上。
      
      http://photo.weibo.com/1978634065/photos/detail/photo_id/3588474585394015#3588474585394015
      
      http://photo.weibo.com/1978634065/photos/detail/photo_id/3588474585394015#3588474501504901
      
      当然其中有些地名和人民翻译与该书有些是相异甚至大相径庭的,但基本可以根据书后的重要译名对照表猜出来,譬如:
      
      1.Phocis 波奇司 佛基斯
      2.Thermopylae 铁尔摩披莱 温泉关
      3.Delphi 戴尔波伊 德尔菲
      4.Xerxies 克谢尔克谢斯 薛西斯
      
      大家根据地图再来阅读希罗多德的历史,这样会对冲突的前因后果及地理风土人情理解起来会容易的多。
      
      
  •     让我想到快乐和喜悦的区别。
  •     《与希罗多德一起旅行》自然也是缘起于它。
      
  •        怀着对一本关于历史的书的一般预期,我开始读《历史》,越是往下,我越以为自己读的是一本奇异的故事集,越是往后,我越是惊异地发现自己的兴趣不作抵抗地完全投诚到对奇闻、神迹以及这些故事相互嵌套、蔓延甚至互斥的生长形态的迷恋。说《历史》“奇异”的另一个原因是,虽然作者并不掩饰自己对故事的编织术作为一种著史手段的一贯偏好,但仅凭文字中的谦恭就已足以确保我不会、也不可能把他和一个以娱人为能事的虚构作品的作者相混淆,何况作者一再申明,对一些事他只是照录,对另一些他存疑,还有的则来自实地的观察,凡此种种均构成了惟史书才有的真实感,尽管后者不知何时又发酵成了一种曼妙的气压,笼罩整座恢宏的叙事迷宫。
      
       如果说这本书哪里令人遗憾,一个是译文的措辞不是没有再加考究的余地,另外就是某些译注,如果译者再通读遍全书,如果我可以这样揣测的话,他也是会加以删并的。
  •     希罗多德带给人迷醉和幸福...
  •     Lock and load!
  •       
       觉得自己一下子读原著可能会不适应那种卷帙浩繁的感觉,或者说距今20多个世纪的历史事件唯恐自己太感乏味,就选择了这本书。刚刚读完,在这里只会像其他偏文学类作品一样记下纯粹属于自己的想法,科学的评论、深邃的思想都不会出现,作为书评的《希波战争史》读后感,会在完整阅读并查阅相关理论成果后更加正式地完成。
       公元前5世纪能写出如此内容丰富的类似于百科全书的著作,实为不易!若引入“世界史”这一相对概念,那希罗多德所写的,就是他所了解的“世界”。能够有顺序且有组织地用语言文字回溯一场战争、并将与此战相关的地域、重要人物加以介绍,已达到著史的要求。若以后世之史论结合类著作苛责之,便是不妥的。
       关于战争,篇幅并不很大,重在对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的介绍,比较详细,但其中应有不少尚未确证的事实,口耳相传、原始记载都有谬误,不完全是他记录中的错误。
       我认为,应着重领略他的纪实精神和广阔视野,以及其中反映的作者生存年代的局限性。
      
  •     @乱箭射我 一個星期讀完的……不懂伊朗萊是什麼……遊戲?
  •     手头刚好有中信版《历史》,我回头再查证一下,谢谢指点。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