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发现历史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地方史志 > 从上海发现历史

出版社:上海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9-1
ISBN:9787811183269
作者:忻平
页数:498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人口:现代上海文明的载体与动力  要研究城市,必须研究城市人,要研究城市人,首先要研究人口。  当今,人口学已成为一门显学,说来令人奇怪,人口学的第一页却是由一位“不务正业”的英国服装商所揭开的。l662年,约翰·葛立特根据伦敦教会登记的死亡资料,对伦敦人口的多种出生、死亡、育龄、服兵役人数及居民等各种数据一一作了统计,写成了第一部系统研究人口现象及其运动过程的著作《关于死亡证书的自然的和政治的观察》。他自己也未曾想到,正是由这部著作,标志着一门新的独立学科——人口学的诞生。①虽然比起哲学、史学等有着悠久传统的学科,人口学不过是个牙牙学语的儿童,但随着世界历史的发展与人口对社会的作用力日大,人口问题已成为研究社会的一个重要领域,历史学也将人口纳入到自己的视野之中。  历史曾不止一次地提醒人们,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人口问题对社会的影响不可小觑,作为社会全息系统演化的机制之一,人口虽非社会发展的首要因素,却是一种重要前提。这一深含于社会中的无序力,经常显示出其巨大的能量,它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已经证明了它决不是处于无动力状态,它与经济结构相互依存互为因果。傅筑夫曾经论述过人口因素对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即人口因素曾促进过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生产方式的变革:奴隶制生产方式转变为封建生产方式。

前言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甘心寂寞,不凑热闹。”  这是我做学问的态度。对此我有过说明:“前两句是借用毛泽东主席打游击战的战术总结经验的两句话。他的原话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做学问当然不能‘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而是应该像打‘攻坚战’那样,遇到难题千方百计地克服困难干下去。”①所以后两句不能用,而前两句却是学者应有的精神,即按自己的预定规划不受外界影响和干扰坚定不移地做下去。这一点忻平博士与我的认识是一致的。四年多前,他决定从事社会史方面的研究,当时,正是商品经济初盛、文人纷纷“跳海”之时,他甘于寂寞、不为所动,一心一意搞他的研究。四年后,在完成博士论文后多次修改的基础上,终于写出了这本洋洋40万言的富于创新的书。我作为他的博士导师,翻闭着案头这叠厚可盈尺的书稿,颇感欣慰。  以往的历史研究多集中于政治史、军事史、经济史、外交史等领域,这些传统研究已积累甚多,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与深度,并相当程度上成为一种思维定势与固定的方法论,欲跳过这一横杆,委实不易。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史学,研究方法可以而且也应该相应地多样化。当今现代化建设如火如茶地发展,史学也像其他学科一样必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历史是由人创造的,起源于人类最基本的生活,因此,从这一历史本原出发,用新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审视与研究。

内容概要

忻平,男,1954年生于上海。198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历史学博士。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上海市科教党委宣传处处长兼上海市教委德育处处长。现任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并任上海市高校青年教师协会理事长、上海市历史学会理事、上海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民俗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党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等。曾先后赴日本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神户大学、大阪外国语大学、广岛大学和美国讲学和交流,对中国近现代史、上海史研究有较多成果。出版学术专著3本、主编2本、译著1本,合作出版20本,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主要著述有《王韬评传》(1990年)、《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1927—1937)》(1996年)、《1937:深重的灾难与历史的转折》(1999年)、《民国社会大观》(1991年,第一主编)等。

书籍目录

序前言楔子  上海人的一日——1936.5.21导论  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历史全息运动与社会历史的全息研究观  一  历史·社会史·全息社会生活史  二  城市化与现代化  三  20—30年代上海城市现代化模式与特征第一章  人口:现代上海文明的载体与动力  第一节  移民:上海人的主体  第二节  人口的诸种构成与上海社会现代化  第三节  从职业构成看20-30年代上海人口的现代属性第二章  一体化社会结构之透视  第一节  上海社会结构分层研究之一  第二节  上海社会结构分层研究之二  第三节  政治整合与社会整合:一体同构的社会中心体与社会成员第三章  上海人社会人格形成及特征分析  第一节  社会化:上海人现代人格塑造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中介环节  第二节  一个特殊的社会群落:上海人社会人格类型与特征  第三节  多重复合的次属关系与“两面人”第四章  新型生活方式透视:工资、物价与消费  第一节  工资:一种迥异于旧的分配形式与谋生回报  第二节  物价与收入:上海人生活水平状况  第三节  30年代上海工人生活水平与状况的一个调查及分析  第四节  消费:从生存本能向个性解放与自我价值体现的质的飞跃第五章  物化环境与社会生活  第一节  城市基础建设与市民生活  第二节  人·建筑·空间·文脉第六章  时代投影下的新型都市文化生活  第一节  商业化、多元化、大众化:20-30年代上海文化发展的三大特点  第二节  上海变异民俗文化之研究  第三节  语言与生活:急遽递嬗变异的上海方言第七章  共谐中的异趋  第一节  价值观:两极对峙与走向  第二节  无奈与抗拒:转型社会的负面效应  第三节  社会边缘化与社会病态结束语再版后记附录  参考、征引书目举要再版说明

编辑推荐

  《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1927-1937)(修订版)》在内容结构安排上分为前后七章,前三章以探讨上海人为主题,从人口主要来源、人口各种比例、属性、社会结构、社会各层次及整合机制入手,探寻这一时期上海人的人格特质与模式,及其成为现代人的必然性及与现代化的正反馈作用。第四、五、六三章分别从上海生活的各主要方面如收入消费、生活水平、物化环境、文化生态等去研究生活状态与演变特征。第七章则试图通过从上海人与生活及社会现象中的两极对峙的矛盾、混乱现象乃至负面效应、病态现象,勾勒出现代化进程中共谐与异趋的曲线发展轨迹与二元结构特征。

作者简介

《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1927-1937)(修订版)》试图通过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从上海寻找诠释"现代中国缩影"的一把锁钥。这不仅需要对人与生活有关的各层面、各领域的实证研究,更需要在此基础上的综合分析与理论架构。过去的得失成败与经验教训,无疑会对今天具有借鉴参考的意义。
现代化概指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急遽现代中国第一次现代化运动在1927-1937年的上海表现得十分典型。现代化造就了上海城市与都市文明,也塑造了具有现代城市人格的一代上海人。这一切,构成一幅现代上海都市世俗生态画卷,也深刻地推动了上海历史的前进,奠定了上海在中国现代历史上的地位。 其中,尤以中国国情带有浓郁上海特色的变异文化,成为上海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向,而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致命弱点,又使得转型社会中的上海人人格及其社会生活呈现出多元势差的二元结构与发展轨迹。这表明,上海人与上海社会生活的现代化,有赖于国家独立与整个社会生活现代化的完成。

图书封面


 从上海发现历史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此书不错,好!
  •     本周的读书报告点评书目,,读,读 全息史观统领全文,小历史与大历史。吴师说这是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史的早期经典著作。的确 ,是多个切入点并发的综合之作,观后来社会生活史专著,多只从一个角度切入,诸此都能在忻老师著作中找到对应。
  •     这是忻平老师用全息史观写的一本书,对于了解这时期上海社会大有帮助
  •     之前匆匆一翻,不大能理解作者讲的“全息史观”,呃,怎么说呢,之前的人生总以理科生做人生认同,看到史学著作讲“全息理论依凭现代科技为支撑”这样的话总隐隐觉得民科(no offense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