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以外的文明世界》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读物 > 科普知识 > 地球以外的文明世界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5
ISBN:9787544716468
作者:[美] 艾萨克·阿西莫夫
页数:252页

寻找潘多拉星球——读阿西莫夫《地球以外的文明世界》

摘自《文汇读书周报》 作者:史 斌宇宙很大,一切皆有可能。在偌大的宇宙中,如果仅仅寻找生命划过的轨迹,似乎显得野心有些太小。稍具野心的想法是,既然那里存在着生命,为什么不干脆认为生命可以孕育出高度发达的智慧,并且已经形成文明了呢?这样想当然可以,但是在此之前更为重要的事情是,要使人们相信,整个宇宙存在着大量可以滋养文明的星球。  这件事由艾萨克•阿西莫夫来完成再合适不过了。作为科幻大师,阿西莫夫不仅拥有一批忠实的追随者,而且在科学传播领域也颇有影响。通过此书,阿西莫夫以科学的口吻告诉读者,尽管宇宙在黑洞、超新星爆发等因素的影响之下显得血雨腥风,但仍存在很多可以孕育生命的港湾,那里云淡风清。  地外文明世界必须存在于一个“科学宇宙”当中,这是阿西莫夫为地外文明定下的第一条律法。于是,一切鬼神精灵都与之无关。宇宙中只存在超一般的现象,不存在超自然的能力。为了使主题变得更清爽,阿西莫夫干脆把政治、艺术、文学、音乐、哲学、宗教、经济、历史、意义等问题全部剔除得干干净净,只留下一双科学的眼睛来看待宇宙中生命的诞生与文明的演化。  这样做恐怕还不够,因为如果有人坚信石头、水滴、木棒、原子这些物体都有智慧,那么他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地球之外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世界。但是这个浪漫的世界显然不是阿西莫夫的文明世界。为了使地外文明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阿西莫夫在起点的地方做得相当安全与保守,他为地外智慧找到了一个标准的宇宙范本——人类,这个范本使他可以从容地放眼宇宙,筛选合格的星球。这一做法要比那些从炽热的岩浆和严寒的冰层中寻找生命的做法要明智得多。  在探寻地外文明的过程中,阿西莫夫的“筛子”最先筛掉了太阳系。生命不会在气体状态和固体状态下产生,只有在液体状态下,与生命有关的化学过程才有可能存在。因此,由于没有液态水,也没有其他任何水的替代物,内太阳系的月球、水星、金星都与生命无缘,而被人们寄予极大希望的火星,也至多诞生出细菌微生物等原始生命形态。与之相比,太阳系外层的行星和卫星形成生命的机会要大得多,但那些生命也很有可能为了穿梭于黏稠的生活环境而进化出流线型的体态,至多是海豚智能,它们可以让生物学家欣喜,但无法满足阿西莫夫探寻地外文明的雄心。  对一个有野心的人而言,太阳系以外的宇宙才是真正施展才华的空间。原因很简单,因为在能够观测到的宇宙空间里,有1,000,000,000,000,000,000,000颗恒星。对于这样庞大的基数,想要证伪一件事物非常困难,这就为阿西莫夫的推演提供了舞台。为让手中的“筛子”运用自如,阿西莫夫没有将其应用于整个宇宙,而是对准了人们熟悉的银河系。经过8轮苛刻的筛选,银河系中转速较快的恒星、质量太大和太小的恒星、不具有生物域的恒星、第一代恒星、生物域中没有可居住行星的恒星分别被淘汰,结果竟然是,银河系中可居住行星共有6.5亿颗!建好房子却没有人住,对于人类来说难以想象,对于6.5亿颗可居住行星同样难以想象。所以,任何可居住行星上迟早都会有生命诞生。当单细胞生命演化为多细胞生命,当海洋生命顽强地爬上陆地,当高智能生物跨入科技文明时代,地外文明将会面临与今天人类文明相似的难题:文明如何延续?核战争、生态危机、基因技术都有可能使整个文明走向终结。文明的终结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但是只要星球的寿命还够,就会有新的文明诞生。除了那些已消亡的,仍然存在文明的行星约有53万颗。53万个文明世界,对于科学家和天文爱好者而言,仅仅知道这一数字显然不够。要么到达那里,要么与其取得联系,才能真正慰藉人们对于地外文明的追寻梦想。以人类目前的文明程度,想要实现星际旅行需要耐心等上好长一段时间,所谓虫洞、翘曲飞行、游离星体等太空理论精妙绝伦,然而它们只能是科学家和科幻作家的思想实验。所以,当阿西莫夫按捺不住写作的热情,在全书尾部加入两章“空间探索”和“星际飞行”时,原本不那么强的科幻气氛陡然提升,将读者引入一个妙想迭出的未来世界。  人类到底是否应该与地外文明取得联系?对这个问题,阿西莫夫非常乐观。他给出了许多理由来论证那些文明形态其实没有那么可怕,了解他们的信息对于人类有益无害。然而,对于那种极端恐怖的,堪与人类邪恶行为匹敌的文明世界,阿西莫夫并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论据。显然,让他放弃同地外文明取得联系,实在太过残忍。  随着人们阅读眼光越来越挑剔,当下的科普作品大多以没有公式和通俗易懂为基本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讲,阿西莫夫的《地球以外的文明世界》完美地做到了以上两点。全书有着很强的说服力。全书以科学为基础,有了坚硬的科学内核,加上强悍的文字能力,很容易让读者产生神驰目眩的感觉。  阿西莫夫努力剔除各种非科学因素,使探寻地外文明的行为更加符合科学的精确性和严密性。然而,这一点其实无法做到。当若干被观测天体需要做出描述的时候,情感、文化等因素一定会参与其中;当重大科研行为需要做出决策的时候,社会、政治等因素也会发挥影响;当科学家们相信宇宙中不仅只有人类居住,一定会有其他住客的时候,怎么看,这都有点自然神学的味道。

渺小——读《地球以外的文明世界》

《地球以外的文明世界》,阿西莫夫著,译林出版社西方人的思路确实与我们不太一样,特别是在释解一些概念时,显得尤为突出。前几天,宽也提到了这个问题,他说《心理学导论》这书编的好散,定义特别多,同样是对概念的阐释,《心理学与生活》就显得生动活泼许多,它用生活中的实例作为引子,继而解释一些心理学的概念。说实话,我还没有真正拜读过该书,但从许多人的口述中,已对该书的行文思路有所了解。阿西莫夫也是如此,他让本来让人感觉有些枯燥无味的天文学概念贯穿于一个问题中——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的存在,在不断地分析与探讨中,解释了一个又一个天文知识。不过对我这个“伪理科生”来说,还是有些难懂,化学还好一点,和很多物理和生物的概念都只是混个眼熟而已。所以,在学术性方面,我就没有什么底气去评论了,因为我自己也不是很清楚。看到宇宙之博大,感觉自己很渺小,“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说得相当有道理,有的时候真别为小事所烦恼,和整个世界相比,真可以说是微不足道。面对数以亿计,百亿计,千万亿记的天文数字你还有什么好多想的呢?开心地过日子吧!

关于“外星人”的科学 地外文明的思考

摘自《科学时报》 作者:尹传红上个世纪70年代末,美国科普巨匠、科幻小说大师艾萨克•阿西莫夫,在他的一篇漫谈生与死的科学随笔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依我看,我所听到过的一切构想,不论是地狱还是天堂,都不适合于一个文明而又理智的心灵。我宁愿死后一切都不存在。”据阿西莫夫讲,他写这篇文章,是要与当时盛行并打着科学旗号忽悠人的“一种新形式的来世谬论”作斗争。  就在那个年代的某些场合,“单纯的人们”也频频向阿西莫夫发问:你不相信飞碟吗?或者远古太空人?或者百慕大三角奇事?或者心灵感应?  不相信!阿西莫夫回答说。不,不,不,不!他反复地说不。  有一次,某位先生受到这一连串的坚决否定的刺激,绝望之下突然提出质疑:“你不相信任何东西?”  “不是!”阿西莫夫说,“我相信证据。我相信由独立的观察者所证实的观察、测量和推理。如果有证据支持,我会相信任何事情,不管这件事情听起来有多么荒诞和不合常理。可是,有些事情越是荒诞和不合常理,就不得不要求其证据越是牢固可靠。”  终其一生,阿西莫夫在世人面前所展现的,是一个坚定、执著的理性主义者形象。他相信,我们可以根据多数人所认可的逻辑规律来进行理性的传递。因此,在理性中,还有一种我们所不得不同意的论点,而且还能找出相关证据。正是抱着这样一种严肃的态度,阿西莫夫对地外文明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思考,并在1979年出版了广受赞誉的《地球以外的文明世界》一书。  翻开此书的目录页,怀着猎奇的心理,意欲寻觅异趣故事的读者恐怕会大失所望。的确,从第一章到第八章,光看标题未免显得干巴:地球、月球、内太阳系、外太阳系、恒星、行星、类日恒星、类地行星。从第九章起(至第十三章结束),似乎才算有些亮色:生命、其他星球上的文明、空间探索、星际飞行、信息。  然而,通读完全书,读者或许就能够领悟,这样的篇章结构安排,真是妙哉!妙就妙在它与人类认识自然、自身和宇宙的思维轨迹合拍,且脉络分明、新意迭出;也妙在它以层层剥笋式的逻辑推理笔法,以及引人入胜的“阿西莫夫文体”,由近及远、由里向外、由浅入深地描述了人类探索世界的奇妙旅程;间或,还穿插着对自然、生命、智慧和文明的多元思考,且论辩精辟、深蕴哲理。  作者开篇即提出问题:我们人类是孤独的吗?是否只有人类才具有探索宇宙深处的眼睛?才能创造装置来扩展自己的天然器官?才拥有能理解和解释所看到和感觉到的东西的大脑呢?  接下来,作者对“神灵”观念的产生作了概略而又精当的阐释,指出:有些东西之所以被称作“超自然”,那是因为人们从有限的、不完全的知识出发,任意地下了这个定义。其实,我们并不完全了解我们认为存在的所有自然规律的含意和局限性。而科学所研究的只是那些能重新展示的现象,只有现代科学才带来了在任何情况下都攻不破的自然规律的概念。因此,作者声称,只让这本书“在必要时谈及超一般,但绝不谈及超自然……也不去考虑那些在观测、试验和推理中无法理解的东西”。  以此为出发点,在第一章里,作者依次论述了动物、灵长目、脑容量、火和文明;在第二章至第四章中,探讨了从距地球最近的月球到银河系里遥远的恒星,其上存在生命的种种可能性或不可能性;在第六章至第八章中,剖析了行星系形成的可能性、普遍性及可居住性;在第九章至第十三章中,阐述了生命的起源与智力的发展、搜索地外文明并与之建立联系的各种途径,以及为什么要探索地外文明。  念生物化学专业并拥有博士学位的阿西莫夫,通晓多个学科知识,是时人所公认的博学之士。就《地球以外的文明世界》一书而言,尽管涉及化学、天文学、生物学、物理学、地质学和空间探测等诸多领域的知识,但它们经由作者的妙笔生花铺陈编排,均融会贯通于全书之中,读来毫无生硬之感,更添余韵无穷之妙。  阿西莫夫表述和论证观点十分注意把握分寸,其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于字里行间常有彰显。例如,在叙及有机化合物与生命的关联时,他写道:以碳原子为基础的复杂化合物的数量实际上是无限的。相比之下,不含碳原子的复杂化合物的数量实际上等于零。所以,我们可以假设,如果一个星球上没有有机化合物,它就没有生命……也没有任何证据能表明,某种像生命一样复杂的东西能由比较简单的化合物形成。因此,在没有什么相反的证据出现之前,我们仅能假设:不存在有机化合物就不存在生命。  再如,在论及类日恒星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时,阿西莫夫举证剖析后指出:由于小恒星在潮汐效应、生物域过窄和周期性出现耀斑这三方面都存在不利因素,我们在对地球以外的生命智慧作进一步讨论时把它们排除在外,就更为有理了。他给出的令人信服的结论是:小恒星非常普遍。我们银河系里2/3以上的小恒星都因太小而不适于生命生长。其他星系中的情况,可能也是这样。  如前所述,30多年前,诸如金字塔、天外来客、远古太空人之类的荒诞故事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当时我国也翻译出版了不少这类读物),造成了人们认识上的混乱。阿西莫夫坐不住了,他觉得自己有必要站出来捍卫理性的尊严,“即使战斗无望,我也不能简单地举手投降”。  不过,在书中一个注释里,阿西莫夫特别写道:“我不想贬低幻想的价值。我知道这是一门高尚的艺术,需要高超的技能。多年来,我自己就是以幻想为生的。但是,编造一个吸引人的幻想与使之跟事实融为一体,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  虽说对于地外文明的探讨持论谨严,但阿西莫夫是以一种科学的开放思维来看待这一极具思辨色彩和无穷魅力的古老话题的。他的基本观点是:我们在太空中并不孤独。还有其他文明世界存在,他们也在寻找、探索。这些文明可能与我们相隔极其遥远,我们暂时还难以企及和联络……如果我们探测不到任何信号,那也不能就此证明那里什么也不存在。也许我们找错了地方;或者寻找的方式有误;或者所用技术不当;或是这三者兼而有之。  不错,对外星智慧和生命的寻觅是人类历史上最具挑战性的科学探索之一,也是人类对自身起源的追溯。在此过程中,不乏对人类科学、文化、宗教和信仰的审视。正如阿西莫夫所言,无论我们在力图找寻这一问题答案时的作为如何,我们都将使自己受益。

确实太古老了

上世纪70年代的书,知识已经老化脱节。我国居然2011年5月才出版……最搞笑的是,在书最后,还附上"经多方查找,无法联系到译者,请译者见书后与出版社联系“之类的字样……很希望有加来道雄一样的大师结合物理学、宇宙学的新近发展,写一本升级版。

本书成书以后的天文学新发现

一个是发现了太阳系以外的行星是普遍存在的,这就使得外星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提高了很多。另外一个是宇宙中可能存在着暗物质和暗能量。当然现在这个还是猜想,但如果被证实,会对我们寻找地外文明带来什么影响呢?这本书的基本结论就是,地外文明是存在的,要来往是困难的。最根本的障碍在于光速。但这也许只是我们认识水平的局限,相对论是宇宙的不可违背的铁则吗?暗物质,暗能量,超光速粒子,平行宇宙,虫洞......在这些方面也许可以开辟新的天地。


 地球以外的文明世界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