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简史》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读物 > 科普知识 > 智能简史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6
ISBN:9787302150152
作者:德 •加里斯
页数:229页

希望有话语权的经济学家能看到《智能简史》

当国内媒体采访此书的作者 雨果·德·加里斯教授问全世界有多少个国家在研制智能大脑雨果·德·加里斯教授说美国,日本,英国,然后指着自己说:中国一个如此热爱中国的外国科学家应该值得中国人尊敬一个如此热爱自己的科学研究拿着巨额的研究经费却醒示人类他的研究会给人类带来灾难让人类有一个尽早反对的机会让普通人有选择权和知情权应该值得全世界人尊敬谁会替代人类成为主导物种应不应该研究比人聪明万亿倍的智慧机器人希望有话语权的经济学家能看到此贴一方面,让中国的科技研究不要落后于其他的发达国家,从事智能机器大脑的研究,这种高科技成果会给中国无论从军事,或经济都有极大的推动力量!二方面,留住热爱中国的外国科学家,雨果·德·加里斯教授是中国的白求恩三方面,开始关于人工智能未来的讨论1.要求全球的科学家向加里斯博士学习,在研究开始之初,就要考虑对人类是否有可能有害,如果存在这种可能,就请给人类知情权和选择权2.所有有可能(哪怕现在只看出一点点可能)造成危害的科技研究都进行监控。例如(1) 应该先计划好研究的顺序,第一,先研究如何掌控危害,第二,才可以开始研究。第一步做到了再开始第二步,顺序不能反了。(2) 早期介入,早期监控。不能在看不到真东西之前不管,看到后才着急。就像克隆,原子弹。(3) ……

记得两点

一点说他通过硬件技术模拟神经元连接,大大提高可模拟神经元数,好像应该可行。一点说与门的计算不可逆,会丢失信息而产生热,是计算的热力学极限。这个从物理上说应该有道理,正在下相关文献来研究。至于里面提出的很多设想,就不好说了。那种问题想太多太累。

本故事纯属虚构

作为Hugo de Garis在布鲁塞尔自由大学ULB的校友,又同是研究人工智能领域,毫不犹豫的买下了这本书。这是一本很好玩的science fiction。没错,是fiction,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blahblah。衷心希望这部小说能将更多有天赋的年轻学生忽悠进入人工智能领域。有意思的是,Hugo de Garis在国内的影响力远比在国外大得多,即使在他获得博士学位并生活了十几年的布鲁塞尔,认识他的人也并不多。听说他最近在武汉大学任教授,通过一个在国外没有市场的所谓“人工大脑”的项目在国内申请到了300万元的研究经费,项目取名China-Brain,真需要祈祷做出来的不只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脑。。。3星,其中两星为纯校友效应。

人工智能的周遭

也许是对这本书期望太高,或者是封面上的介绍和评论比较吸引眼球,再加之一直对人工智能和相关的哲学问题比较有兴趣,就很爽快的把书买了回去。前几天拿起来消磨周末的时光,在前两章中,对硬技术的解释和介绍还是让我有所收获的。但之后关于“宇宙主义者”,“地球主义者”二者的讨论及对人工智能战争部分就不那么有可读性了。作者只是对很少的几个想法重复的阐述,而且在重复中没有引入新的材料或新的论证手法。如果我们能够真正习惯与达尔文进化论的理念来思考这一问题,作为生命的高级进化形式的人类,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完全有可能不是进化链上的顶点,甚至只可能是一个很低等的状态,当然,进化的可进行度也应该考虑宇宙理论的种种假说。最近一些宇宙科学家提出平行宇宙的理论,其中就预设有好多个与我们所在的宇宙平行的其他宇宙,这个思想我也是在今年上半年的《新发现》中读到的。虽然理解起来可能不那么直观,但是就《智能简史》的作者所提供的关于宇宙主义支持条件,这已经是一个很好的科学假说。这本书在人工智能的一些基本技术上做了介绍,但各人认为还不够全面,在哲学讨论上更是没有涉及太多的实质内容。当然这也和作者作为一个实际制造人工大脑的科学家的背景有关。而伦理的部分就更为复杂了,也许这些并不是作者所要在书中说明的问题。所以对这本书如何评价完全取决于读者的背景和对人工智能了解的程度。如果你是第一次或者新近接触这个领域,这本书也不失为一本不错的入门读物,但如果你是专研这个领域的爱好者,且有一定的学科背景和哲学爱好,那这本书可能会让你觉得有些失望。对人工智能相关的哲学而言,《人工智能哲学》(现在有新版世纪出版公司出版的)一书可以说比较全面的从学科形成到发展逐渐成熟有较为全面的讨论,涉及的面也比较广,理论分析也很深入。

光有“头脑”就能生存?

机器,再有智慧,也仅仅是机器。——它会意识到“我”是谁吗?它会为了“争夺海湾石油的控制权”而杀掉跟它做对的人类吗?它会有“制造一个飞船到月球上看看”的欲望吗?它为什么要“活着”?它知道什么是“生”什么是“死”吗?它有“生命”吗?——如果它知道这些,那么,是谁告诉它的?是制造它的“人”?还是它自己的“顿悟”?每个个体对“自我”的认识和“生存与发展”的欲望,是人作为一个物种存在的基础。机器可以拥有比人类计算能力更强大的头脑,可以拥有比人类更加敏感的感官,可以发现比人类头脑所能知道的更多的知识,但我不相信机器能“意识到”“自己是谁”,也不相信机器能将“生存与发展”这种基本的欲望一代一代的传递下去。比机器更可怕的,永远是人类自己,半人半机器的怪物迟早会出现,将人的大脑与机器进行直接的、紧密的连接,在人对自身了解不清的情况下,生产出具有强大杀伤力的“疯子”的可能性是有的,一个“疯子”造成整个人类物种灭绝的可能性也是有的。

宇宙主义者的心理动机

马斯洛与"后人本心理学"  ——摘自《活出你的最佳状态》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10月   "后人本心理学"的原文是"Transpersonal Psychology"。或译"超个人心理学"、"超越性心理学"。   马斯洛在1968年再版的《存在心理学探索》的序言中写道:"我认为,人本主义的、第三种力量的心理学是过渡性的,是向更高的第四种心理学发展的准备阶段。第四种心理学是超越个人的、超越人类的,它超越了人性、自我同一性和自我实现等概念,是以宇宙为中心,而不是以人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马斯洛:《存在心理学探索》,李文恬译,第6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我们需要某种'大于我们的东西'作为我们敬畏和献身的对象。"(马斯洛:《存在心理学探索》,李文恬译,第6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马斯洛并没有进一步指出第三种心理学与第四种心理学之间具体有什么关系,也没有指出"大于我们的东西"究竟是什么。但马斯洛的心理学思想具有极大的开放性,他使人本心理学成了一种具有终极关切的心理学,一种通向超越性心理学的桥梁。这种桥梁也是一种通向信仰广义上帝的桥梁。     马斯洛在晚年还明确地提出了"超越性需要"(Metaneeds)的概念。在一些地方,他没有把这一概念与自我实现需要区分开,但是,他在去世的前一年的一篇文章中写道:     "人性所必须的是,当我们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我们就会沿着归属需要(包括群体归属感、友爱、手足之情)、爱情与亲情的需要、取得成就带来尊严与自尊的需要、直到自我实现以及形成并表达我们独一无二的个性的需要这一阶梯上升。而再往上就是'超越性需要'(即'存在性需要')"(马斯洛:《洞察未来》,第258页,许金声译,改革出版社,1998年)这篇文章马斯洛生前没有发表,后来经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霍夫曼的编辑,收入了《洞察未来》一书。     我们是否应该认为,马斯洛在晚年修改了他的需要层次论呢?关于超越性需要问题,马斯洛似乎还没有考虑成熟。他并没有明确地提出要在自我实现需要之上再增加一个层次,不过,他越来越多地研究了自我实现的不同层次问题。     马斯洛于1969年发表了论文《Z理论--两种不同类型的自我实现者》,这篇文章提出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自我实现者的区别,后来这篇文章收入了他去世后发表的《人性能够达到的境界》一书。在这篇文章中,他一共归纳了二十四条两种不同自我实现者的区别。其中最重要的是,一种自我实现者没有或者很少超越性体验(即高峰体验),一种自我实现者经常有超越性体验。前者是"超越型的自我实现者",后者是"健康的自我实现者",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前者有较多的高峰体验,而后者没有。(参阅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第56页,许金声等译,三联书店,1986年)     在这里,我们已经可以看到问题的关键,马斯洛指出,有超越性体验的自我实现者与没有超越性体验的自我实现者相比,其潜能的发挥更加充分,其自我实现的程度要更高一些,但是,马斯洛并没有提出自我实现之上还有更高的一个需要。由于在自我实现需要里面已经包含了超越的层面,我们还有必要这样做吗?     其实,关于人的超越性追求,有不少思想家都有所论述。例如,鲁道夫·奥伊肯(Rudolf Eucken,1846--1926)认为,对生活之意义感到困惑和不安,这个事实恰好证明了在我们本性的深处有一种寻求意义的内在冲动。既然一切可能的外部生活都不能够令我们满足,那就必定是由于我们的生活具有从直接环境无法达到的深度。(奥伊肯:《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万以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     他认为,在我们的身上存在着一种内在的精神生命,这种生命是宇宙生命在人身的显现。所以,它既是内在的,是"我们真正的自我","我们生活最内在的本质"又是超越的,是"普遍的超自然的生命"。     鲁道夫·奥伊肯所说的这种"我们真正的自我","我们生活最内在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其实,他所说的东西,用马斯洛的语言可以得到更好的表达,这就是"超越性需要"。马斯洛认为,这种超越性需要与其他基本需要一样,具有"类本能"的性质。     "类本能"是马斯洛需要理论的一个十分关键的概念。所谓"类本能",是指人类的基本需要既有与本能相似的一面,又有与本能不同的一面。"Instinctoid"(类本能的)这一个词,是马斯洛自己造的,由"Instinct"后面加上后缀"oid"构成。"oid"的含义是"类似的"、"相象的"、"稍弱的"等。马斯洛认为,基本需要是类本能的,它们有先天的遗传基础,但是,它们的满足与表现要取决于后天的环境。需要的层次越高,与先天遗传的联系越弱,对于后天环境的依赖越大。     无论是从进化论还是从宗教学的角度来看,"类本能"这一概念都具有很大的思维空间。     从进化论的角度看,从马斯洛的"类本能"这一概念作进一步推演,我们似乎就可以引出人性不断进化,人类的需要层次在不断增加的观点。我们可以认为人类的超越性需要是人类进化的产物。如果用神学语言来表达,我们的需要之所以是"类本能"而不是"本能",是上帝给了我们的意志自由,而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是人类接近上帝的基础。只有在自我实现的层次上,才能够有真正的宗教信仰状态。     从行为的生物发生和社会发生的统一来看,我们完全可以认为在自我实现的人的身上,由于他们的超越性的进一步扩大,又进一步发展出了一些新的需要,但是,我们有必要用"超越性需要"来表示这些新的需要?这符合理论应该做到用语简洁的要求吗?     我觉得,关于这个问题,还必须做大量的进一步的研究和思考。         

这书强烈建议读,我的四大理由!

1.科学家的研究,是对人类有利还是有害,或者是刚开始有利,变成后续有害,我们普通老百姓从来都不曾知道,有那个科学家,让我们普通人有知情权,有选择权?作者书中是对人类的一种警示,有那一位科学家拿着巨额研究经费,让普通人来质疑,来讨论他的研究?2.我在西单图书大厦有幸见到此书的作者,当时在场,有人问教授,世界上总共有几个国家,在研究智能大脑,教授说,有四个,英国,美国。日本,然后指着自己说,中国。他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在美国的年薪是中国的好几倍,如此热爱中国的外国科学家,有几位?!3.这本书,是对未来的预测,第三章,写得很清楚,使智能大智制造出来成为可形的关键因素,并非没有科学依据。并且,制造智能大脑,技术和金钱,已经不是问题,仅仅只是时间而已!4.人类从来都不是物种起因,也不可能是最终主导物种,有一个如此出色的科学,还能具有强烈的社会伦理感,难道不值得我们尊敬吗?强烈推荐阅读!

人工智能的未来

真不知道这翻译者是干什么吃的,,这都能译成简史,天下要大乱了!本书简单地讲述了人工智能,然后重点在于讲宇宙主义者和地球主义者的争议,并畅想了人工智能的未来——人类与机器人的战争。我是觉得这样的争论时无所谓的,人工智能发展是人类社会和技术发展的趋势——人工智能可以完善或者弥补人类的缺陷,同时经济发展、军事发展也会推动科技的进步,人工智能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书中所谓的地球主义者只不过是现代的卢德分子罢了。同时我觉得地球主义者未免表现得很杞人忧天。如果可以类比猿类通过使用工具使自己的大脑进化,那么我们人通过人工智能进化成一种更高级的生物,又何乐而不为呢?我更赞成KK的观点。KK在《技术元素》里谈到今后智能机器人会不会取代人类时说,“我们应该有目的地培养我们的机器人孩子做个好公民,为他们灌输价值观,因而在我们放手时,他们才能作出负责任的决定。”

值得一看,值得思考。

我们以鸡鸭牛羊为食物,仅仅是因为我们比他们更聪明,我们能够征服他们。那么假如有一天,从外太空来了一个种族,他们比我们更先进,假如他们把我们当食物,我们又能有什么办法呢?然而更可怕的就是,我们也许正在制造这种远远高于我们的物种,这就是你我现在正在用的计算机。当人工智能发展到可以自己思考、自己进化的阶段,那时我们的确要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是不是要把它扼杀在萌芽状态?这本书就是在考虑这个问题。作者是当今世界上最顶尖的人工智能专家,他预言在50年后,我们就要面临这个艰难的问题。另外我更喜欢这本书原本的名字《人工智能战争》。

这是一本难得好书

谁将是地球上的支配物种,人工智能机器还是人类?”将会决定21世纪的全球政治。这本书很可能让你以为又是一个科学幻想,可能你会说,同类的东西已经看得太多了。因此,你现在也许会错过这本书,但是,将来你一定会拼命去找这本书,而那时就太晚了。我的同事告诉我,她看过一个关于超级智能机器的影片。一开始,它们随意屠杀人类。我问她,影片后来结局是什么?她说,机器人被人类感动了,成了人类的朋友。于是我再问她,人类会被蚊子感动吗?会和岩石成为朋友吗?想象远远不及真实!于是,她陷入了沉思……一般的科幻片中描述的人工智能机器,它们虽然在很多方面强于人类,但是,总体和人类的差距不大,大致也就是人类和狗的差距。那么,它们最后被人类感动,会和人类成为朋友是很合理的。就像人类会被狗感动,和狗成为朋友一样。但是,那也许只是20或者40年后的智能机器的情况。不远的将来,人工智能机器的智能将是人类的万亿个万亿倍,它们面对我们,并不像我们面对狗,而是如同我们面对蚊子、跳蚤甚至岩石,当它们消灭我们的时候,如同我们将蚊子拍死,将臭虫冲进下水道,谁会在消灭跳蚤的时候觉得这样太残忍了呢?!这也许是人类逃脱不了的宿命,也是德·加里斯教授认为有责任写这本书,我们认为有责任出版这本科学伦理图书的原因。因为,我知道如果不让地球上每个人都对这个关乎人类存亡的问题知情并且思考,那么书中所描写的比所有科幻电影更刺激、可怕的事情很有可能发生,甚至更加糟糕。但是,我们相信,本书的出版以及由此引发的人类广泛的关注和思考,一定可以避免书中所描写的情节的发生!希望每个人都来关注,希望每个人都来思考,希望这一切都还来得及……

一个哗众取宠的人,一本哗众取宠的书

如果作者不是人工智能的研究者,我也许会对这本书打两星。作为专业的人工智能研究者,作者在这本书里为其建造"人工大脑"提供的技术依据实在是太脆弱了。这本书作为科普作品缺乏科学性,作为科幻作品缺乏幻想性(其幻想水准还不如阿西莫夫时代的作品),所以不推荐。想了解人工智能研究内容的人,推荐阅读《人工智能:一种现代方法》(http://www.douban.com/subject/1230487/)

名字比内容好

本书想要讨论的主题非常吸引人,就像本书的英文名:人工智能战争( The Artilect War)。可是内容却索然无味,主要原因是书中大部分内容都建立在作者本人的设想之上。事实的确是这样,有些人的幻想非常吸引人,但大部分人的幻想根本无法勾起更多人的兴趣。不算第1章导言和第9章的总结,全书共有7章。第2章《我正在进行的工作》包括了作者和他所从事工作的介绍,一部分自我吹嘘,以及作者没有取得更大成就的借口。至少我是这样理解的。第3章《使人工智能成为可能的关键技术》,是作者认为人工智能形成所必需的几项基础研究成果。包括摩尔定律、可逆计算、纳米科技等内容。我想这只是作者个人的看法,这个单子可能要修正或增加许多项目。第4、5、6、7章的内容完全是建立在作者的假想基础之上。作者认为在人口智能出现之前,也就是真正的具有智慧的机器人出现时,人类会出现两种观点,即宇宙主义和地球主义,就像目前存在的国家主义和世界主义(包括和平、环保、无国界组织等人士)一样。两派之间会进行一场大辩论。作者在第4、5章假设了他们的基本观点和论据。同时在后两章直接推论出将可能出现的情况,即一场人工智能与人类的战争,以及人工智能为主宰的时代,当然这里面还有很多戏剧性。由于全部内容都是建立在作者的假想之上,所以大部分文字没有多少逻辑性,也不具备太多的参考价值。如果不算冒犯的话,我认为这种推论的价值甚至比不上一本科幻小说,例如《黑客帝国》。第8章是无聊的作者来信,我猜想作者已经没什么可写的,所以就自问自答起来。仅此而已。作为科学家的作者,我没有资格去评价,因为我并不十分理解他所从事的工作。我猜测他可能是在研究一种新型的超级电脑(作者称之为“人工大脑”),这种电脑的运算原理更先进、速度也更快。但它仍然属于电脑,只是一种工具,他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实。另一方面,作为社会评论家,我认为他的思想是混乱的和没有逻辑的,仍处于自我迷恋和自说自话的水平。对于本书所涉及到的主题,书中唯一有价值的观点就是:人工智能这一天迟早会来,而且比我们想像的可能要快得多。至于我们应该怎么做,书中没有提出任何有建设性的观点。

加里斯其人

雨果·得·加里斯号称人工大脑之父,据说造出了迄今为止最为复杂的人工脑。因为老婆是武汉人所以竟跑到武汉作了教授。那天听了他的演讲。久闻天才的科学家都多少有点行为古怪。可究竟是没见过。这回算是可以见一下,什么是传说中的大科学家了。离开讲不到10分钟,场子里坐了三分之二的人吧,加里斯从后门大步走进来,猛的一看还以为这个人刚从北极探险回来呢,他戴着个可爱的毛线帽,脖子被一条大红围巾围的严严实实,身上套着厚极了的羽绒服。不少人冷不丁“哇”了一下,教授也没什么反应,自顾自地径直踏上讲台。脱下帽子,解开围巾,又开始拖衣服,先是羽绒服,然后是毛衣,然后还是毛衣。。。。。直到脱的人都瘦了几圈了。台下闲着的人本也没什么事做,大家一起半好笑半认真地盯着他,看他下面要做什么呢。此时他的WINDOW的桌面被投影了出来。“哇!!”又是一声。桌面上密密麻麻全是文件,一点空都没有。按理说他是物理学家也是电脑专家,应该也知道桌面上最好少放点东西吧。这回的“哇”把加里斯吓了一跳,他掉头看了看,毫无表情。演讲没开始,至少我觉得这回不会象以往一样打瞌睡了。以前也听过什么名家大师的各种讲座。有一回人家说某某先生的讲演就象一壶好茶,得品,耐着性子品才有清香。结果我倒是耐着性子了,却品出了安眠药的味道,听着听着眼皮到了不用木棍撑着睁不开了的地步,最后在主持人“XX大师的讲座非常精彩”的高声喧哗中昏昏沉沉地恢复了意识。再加上人家这回要用英语讲。刚背的托福,正愁无用武之地。加里斯要讲的是世界大战。不是因为法西斯复活,小行星袭击,核武器失控,超级飓风或者缺水少电,而是因为机器人,因为他造的人造脑。按照现在的速度,人造脑在人类手上的进化速度将远远大于人类自己的进化速度。到了我们孙子辈的时候,人脑和人造脑的差距将类似与今天蚊子脑和人脑的差距。“到时候,也许有着人造脑的机器人看我们人类就象现在我们看手臂上咬我们的蚊子一样,你可以选择博爱,但更多的时候你会一掌排死它。“说着加里斯掳开袖子,在手臂上象模象样地拍了好几下。“而到时候人类将分为俩派,宇宙主义者和地球主义者:对于宇宙主义者,制造人工智能就像宗教,是人类的使命;地球主义者,他们认为这是一个冒险,也将导向人类的毁灭。而这俩派将分别形成他们的政治集团,他们将发生大战。”我听得入迷了,我想找茬。演讲结束后我跟他讨论,虽然在刚说过“Mr prefessor,may I ask you a question?”之后我的英语就开始瓣蒜,不过总算能让他明白。我说,有太多的可能性阻止这种战争的发生,也许人造脑的进化速度有自然定律的限制,或者说,更高级智能的出现的是不会以残忍为前提的。“可是它们。。。。”加里斯又把手拍在另一支手臂上。“这不一定,智能的进化的速率一定不是线形的,也许到了一定程度会平稳下来。”我说。“那也可能不会啊。”“所以你说的只是可能。”“当然。。。”学生会的要照相,我和他的讨论结束了。这是他第一次在中国提他的“人造脑威胁论”。那个时候他的这本《智能简史:谁会替代人类成为主导物种》还没有在中国出版。加里斯当场在我们中间作了一次民意调查,让我们表决自己是宇宙论者还是地球主义者,结果个占一半。“所以我说,这场战争很可能发生”。。。后来中国的记者问他是不是划时代的天才,他说“我不是天才,我是教授,我喜欢我的工作。我足够聪明来阅读天才的著作,我足够聪明来理解真正的天才用他们的思想来做什么,他们发明了什么。他们有完美的体系,天才创造出学科。全世界也许只有200个是天才。我不能如他们般创造出伟大的体系。”尽管这么说,我至少可以看得出他对数字的敏感:他在演讲的时候能说的中文除了你好,其他都是什么“亿,万,百亿”之类的数字,他还说,他不希望自己的一点才能使他变成“大规模死亡之父”。他当然不是。我到现在都认为他的预言变为现实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不过我到现在也还都感谢他。在这么有意思的人面前,我又一次复活了体内渴望探索和疑问的冲动。以下是《财经文摘》对加里斯的专访:http://finance.sina.com.cn/leadership/crz/20070714/04393785145.shtml


 智能简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