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转轨中的区域金融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中国经济 > 体制转轨中的区域金融研究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9
ISBN:9787806169292
作者:
页数:237页

章节摘录

  我国区域金融成长的主要特征表现为:(1)金融外层体系与内层基础极不协调,即区域金融体系不是由区域内微观主体相互作用下的“自觉”形成过程,而是人为“创设”的结果。(2)国家往往是通过扩展金融机构来支撑成长,而不是通过拓展金融市场和提高微观经济主体的参与程度来激励成长。在我国区域金融成长中形成内生缺陷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家在构造金融体系时并没有意识到或没有条件同步构造区域金融成长的微观基础,对于资金奇缺的落后区域不可能有充分的时间和耐心去从微观经济的重构中寻找资金源,只有通过创设金融机构的方式为资金集中提供便利。这几乎是存在内生缺陷区域的通例。实际上,我国的金融机构“只提供了一种金融资产,并没有充分地利用金融对储蓄的推动力,也没有充分利用在各个投资机会之间使储蓄有效地分散出去的金融媒介作用”。①金融部门通过金融工具创造对金融资源进行重新配置的功能无从发挥,区域金融也无法启动区域内要素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不难推论,区域微观经济主体的储蓄被政府部门剥夺,它们的资金又是通过政府的金融机构来供给,这意味着市场力量的微弱。而区域金融成长实质就是经济中区域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成长是与市场演进过程并行不悖的。因此,市场被排斥是中国区域金融成长“外生性”持续存在的重要原因。没有市场的存在,区域内的个人部门和企业部门即便占有了国民收入的绝大部分,最终也难以形成有效投资,从而不能对区域金融成长作内生性贡献。同时我国政府对金融运行的长期支持给区域金融内生机制的构造造成了许多后遗症。

前言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发展构成了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最主要方面之一,而完整的金融发展理论应包括宏观金融发展理论、微观金融发展理论和中观金融发展理论。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宏观金融发展理论和微观金融发展理论,而对中观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相对滞后。区域金融是中观金融的主要表现形式。作者以区域金融为研究对象,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区域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转变,其不仅表现为产业结构的转换和区域经济结构的差异和扩大,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区域金融结构的变动。作者以我国体制转轨中的区域金融为研究主题。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区域金融的一般理论。作者从分工、货币与金融发展的视角探讨了从区域经济学到区域金融研究的必然逻辑,为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开拓了新的视野。区域间的非同质性决定了金融资源的空间供给与需求的不对称性,从而决定了区域金融的存在。作为客观存在的区域金融,其具有自身的成长、运动、传导与协调机制以及发展的非均衡性。区域金融成长是区域竞争力的核心,区域金融发展的根本任务不是提高储蓄而是提高资本效率。区域分工引起区域金融交易,伴随交易的是金融市场的扩大,同时区域分工要求相应的区域金融组织。区域金融市场和区域金融组织构成了区域金融发展的研究主题。  二、深入分析了体制转轨中的我国区域金融运行机制。作者从分析区域金融主体行为特别是体制转轨中的地方政府金融行为人手,研究了我国货币金融区域的特征以及区域金融与宏观经济的波动。对我国区域金融结构进行了实证研究。从银行系统角度和非银行系统角度分析了我国区域货币资金流动机制,并对区域货币资金流动与资源配置以及引起区域货币资金流动的动因进行了深入研究。最后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我国区域金融制度的变迁及效率。  三、对我国区域金融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策略。区域经济金融发展水平的“双二元性”以及区域金融主体行为能力的差异必然要求对统一的货币政策目标的实施进行区域化分解,建立与区域分工水平相适应的具有不同层次和功能的区域金融市场和区域金融组织。

书籍目录

序言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区域金融的一般理论分析
第三章 区域金融主体的经济行为分析
第四章 区域金融发展的模式与政策
第五章 区域金融结构与发展
第六章 区域货币资金流动分析
第七章 区域金融与资源配置
第八章 区域金融制度与西部开发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介

《体制转轨中的区域金融研究》研究了体制转轨中的区域金融的一般理论;深入分析了体制转轨中的我国区域金融运行机制;对我国区域金融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策略。《体制转轨中的区域金融研究》理论丰富,研究框架系统,逻辑严谨,资料翔实,笔力深厚,是一本难得的学术专著。

图书封面


 体制转轨中的区域金融研究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