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溪村古村落社会经济变迁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区域经济 > 蓬溪村古村落社会经济变迁研究

出版社:中国社科
出版日期:2010-2
ISBN:9787500485278
作者:陈志文//李惠娟//孙杰
页数:305页

章节摘录

插图:蓬溪村就是在隐士文化所衍生的耕读文化这样的区域文化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无论从宗族的繁衍、建筑空间的营造、耕读文化的氛围、宗族的管理、宗教的信仰、农耕经济一直作为村落经济的主体等,无不反映出鲜明的隐士文化特征。这种文化一直作为村落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表现为:(1)较强的宗族人口繁衍能力。传宗接代意识浓厚,人口快速繁衍,人地矛盾一直相当突出;(2)建筑空间稳定,风格统一,并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才有新村的兴建;(3)世代以耕读为业,村中多乡贤土士,举止文雅,谈吐不凡,知书达理,待人和善,重视青少年的培养,人才辈出;(4)宗族管理严密而有序,至今宗祠保留完整,宗族活动频繁,敬宗祭祖意识浓厚;(5)宗教活动频繁,且有不断强化之势,并向商业活动领域渗透;(6)农耕经济稳定,村落经济发展缓慢,耕地保护意识浓厚,自然环境保护良好,原生态的环境表现出农耕文化在村落社会、经济活动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六)这种特定的文化具有很强的传承性和生命力,它不会因为社会的变迁而突然消失或转变为另一种文化形态耕读文化在楠溪江流域具有很强的传承性和生命力,他们只相信耕读传家,视工商为异类。历代,尽管楠溪江以外的温州市,市场繁荣,经济发达,但是,这个山区的农民却一直穷守故里,直至改革开放开始,才慢慢从山区走出来。

前言

有人将文化比作一条来自老祖宗而又流向未来的河,这是说文化的传统,通过纵向传承和横向传递,生生不息地影响和引领着人们的生存与发展;有人说文化是人类的思想、智慧、信仰、情感和生活的载体、方式和方法,这是将文化作为人们代代相传的生活方式的整体。我们说,文化为群体生活提供规范、方式与环境,文化通过传承为社会进步发挥基础作用,文化会促进或制约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在人类文化演化的进程中,各种文化都在其内部生成众多的元素、层次与类型,由此决定了文化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来源于其内部生成的多姿多彩;中国文化的历久弥新,取决于其变迁过程中各种元素、层次、类型在内容和结构上通过碰撞、解构、融合而产生的革故鼎新的强大动力。中国土地广袤、疆域辽阔,不同区域间因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建构了不同的区域文化。区域文化如同百川归海,共同汇聚成中国文化的大传统,这种大传统如同春风化雨,渗透于各种区域文化之中。

后记

记得第一次亲临楠溪江是在2002年的国庆长假。那时,我还在设计院工作,作为领队,我带领员工到雁荡山旅游。旅游公司为我们安排的线路中,包含了楠溪江漂流和古村落游。当时,对楠溪江一无所知,对楠溪江的古村落也不屑一顾,认为肯定没有兰溪诸葛八卦村好,只是听导游说还不错,但对漂流,还是充满了期待。第二天,当我们到达目的地时,完全被眼前的景色惊呆了。青山绿水,碧波荡漾,缓缓的流水清澈见底,宽阔的沙滩丛林簇簇,忍不住冲到溪滩,登上竹排,投入楠溪江的怀抱。不到一小时的漂流,很快结束,意犹未尽之时,导游催促我们去游古村落,心想,在这样的环境中,古村落肯定不会让人失望。目的地是芙蓉村。当我到达芙蓉村时,第一眼,并未有像看到楠溪江那样的冲动,平缓而又稍显低矮的古建筑,简单而又朴素的木结构,让我觉得并不气派。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想法真的很肤浅。由于时间紧迫,一条直街,匆匆走过,只看了宗祠、书院、芙蓉亭等几个景点后,便返身出来。走到村口,见有一书摊,看见了《楠溪江中游古村落》一书,眼睛一亮,再仔细一看,作者叫陈志华,与自己的名字只差一字,心想这位老兄必有高见,便买了回来。

内容概要

陈志文,男,副教授、城市注册规划师。

1965年出生,浙江金华人。1987年毕业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长期从事规划管理和设计工作,期间,在职攻读城规专业硕士研究生,2005年调往浙江师范大学。

曾任金华市科协委员、浙师大城规系主任等职,兼任浙师大农村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有城乡规划与理论、建筑与文化、古村落社会经济变迁。

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了《中国江南农村居住空间结构模式分析》《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结构重组研究的新领域》等论文十余篇。
李惠娟,女,副教授。浙江金华人,198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日语专业,2003年获日本国立琦玉大学硕士学位。现任杭州师范大学日语系副主任。曾在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进修一年,在日本都留文科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年。1989年起在浙江师范大学任教,2006年调入杭州师范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日本国文化、中日文化比较。

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了《以人为本的日语教学模式的探讨》、《村镇建设规划中历史文化遗产的认知和保护》等论文十余篇,曾主持省、校级科研项目多个。

书籍目录

导论第一章 谢氏后裔村落群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 族源探究    一 谢氏寻根,炎黄之后    二 名门望族,出守永嘉    三 山水诗祖,妙笔生花    四 归隐始宁,谢陶同曲    五 两宗及宋,上蔡分支  第二节 楠溪谢氏后裔村落群的形成    一 桃源仙境,避世天堂    二 康乐后裔,避居永嘉    三 手足相煎,氏族裂变    四 瓜迭绵延,众枝同根  第三节 村落群形成的原因与共性    一 村落生态过程    二 谢氏村落群的共性第二章 蓬溪村古村落的选址、空间布局  第一节 隐士文化影响下的建筑形态分析    一 隐士文化产生的背景    二 隐士文化的内涵    三 隐士文化与建筑文化    四 隐士文化的建筑特征表现形态  第二节 村落的选址    一 封闭的人居环境    二 良好的景观意象    三 狭小的环境人口容量    四 经典的风水格局  第三节 村落的空间布局    一 自由式的空间布局    二 树枝状的道路交通与组团空间结构    三 宗族组团结构  第四节 院落的空间结构布局    一 院落的用地规模——隐士的疏狂与叛逆    二 院落的规划思想——儒、道文化的整体糅合    三 院落的空间布局——动、静空间的有机结合    四 院门和院墙第三章 独特的建筑风格  第一节 住宅建筑    一 住宅建筑的基本形制    二 住宅建筑的外向性    三 门塾    四 厅堂(前厅、后厅)    五 建筑材料    六 建筑结构    七 建筑风格  第二节 祭祀建筑    一 祭祀建筑的空间布局    二 宗祠    三 庙宇  第三节 小品建筑    一 康乐亭    二 三官亭    三 清风亭、云仙亭第四章 蓬溪村社会与文化变迁  第一节 宗族的控制与管理    一 宗族组织的形成与发展    二 宗族的控制与管理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前后村落的控制与管理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二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三 改革开放以后  第三节 村落社会结构    一 家庭和婚姻结构    二 村落阶层结构    三 村落组织结构  第四节 文化习俗的演变    一 文化的演变    二 习俗的演变  第五节 宗教信仰的历史演变    一 宗教的产生    二 宗教信仰的演变第五章 村落经济变迁  第一节 村落生产力演变    一 垦荒    二 异地置田    三 重农轻商    四 穷守故里    五 分田到户    六 外出创业    七 来料加工    八 旅游经济的开发  第二节 村落土地制度的演变    一 新中国成立前的土地制度    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制度  第三节 村落经济结构演变    一 所有制结构    二 产业结构  第四节 村落人口、劳动力和就业结构演变    一 村落人口和劳动力演变    二 劳动力就业结构第六章 古村落的开发与保护  第一节 建设现状的调查与评述    一 蓬溪村整体空间格局现状    二 古村落的现状  第二节 古村落空间景观的评点    一 古村落外围自然景观的评点    二 古村落建成区景观的评点  第三节 古村落空间景观整治    一 古村落外围空间的整治    二 古村落建成区的空间整治  第四节 古建筑的利用与保护    一 古建筑的利用    二 古建筑的保护  第五节 蓬溪旅游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一 蓬溪村的旅游环境及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二 旅游资源调查    三 旅游资源评价    四 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建议后记

编辑推荐

《蓬溪村古村落社会经济变迁研究》是浙江典型村落经济社会变迁研究丛书之一。

作者简介

《蓬溪村古村落社会经济变迁研究》内容简介:古村落作为社会群落的单元,其社会、经济变迁总是在区域文化的背景下展开的。《蓬溪村古村落社会经济变迁研究》试从居民点兴衰的根本动因入手,通过对同质人口集聚所产生的现象分析,总结出血缘村落及区域文化形成的根本原因。同时。区域文化又反过来影响区域内人群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影响区域内村落的物质、空间的形态,从而进一步创造、丰富了同质文化的物质内涵;这种特定的文化具有很强的传承性和生命力,它不会因为社会的变迁而突然消失或转变为另一种文化形态。
以此为理论依据和研究的核心路线,以具体而又生动的事例和实物分析,论述了蓬溪村古村落社会、经济变迁的动因及内在的联系。

图书封面


 蓬溪村古村落社会经济变迁研究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