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市场与增长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经济学理论 > 政府.市场与增长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09-10
ISBN:9787807207078
作者:约翰·齐斯曼
页数:384页页

章节摘录

  在20世纪70年代,所有发达国家的经济状况都恶化了。在许多国家,这种经济恶化都是突如其来的。经济问题通常表现为通胀率。突升,经济增长率却放缓,同时失业人数日益增多。这些不利的形势加在一起,就形成了所谓的“滞胀”。在1981年末与1982年,许多国家的通货膨胀率都减缓了,但增长率却几乎陷于停滞,而失业率进一步恶化,达到了大萧条以来的新高。社会因此而遭受了苦痛,这些痛楚在处于困境的产业、地区和社区的境况中展现无遗。钢铁与纺织品的进口降低了其国内的产量,而生产率的上升又进一步减少了仅有的工作职位,于是传统的T业中心便沦为萧条之地。但是,20世纪70年代的困难既不只是经济衰退的影响,也不仅是由于欧佩克(OPEC)提高了石油价格。发达国家正在进行一场深远的经济转型,其基本的转变包括了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在哪里生产。例如,尽管英国的汽车生产崩溃了,美国的产量也下降了,但日本的产量却在快速地上升。尽管宾夕法尼亚、威尔士、洛彬”有大量的钢铁工人失业,但韩国、中国台湾、巴西的钢铁业却创造了大量的新岗位。美国西南部的半熟练纺织业工人大量失业,而与此同时,其他地区却匮乏受过训练的电子工程师与电脑程序员。  经济状况的恶化与转型激起了政治上的反应,导致了执政者的轮换。经济状态当然不是唯一影响党派选举的问题,但是它确实导致了瑞典、法国、英国、德国、美国、日本的政府换届。对所有政治派系的当政者来说,这都是一个艰难时世,即便是那些根基稳固的当政者也是如此。25年来,法国的保守党第一次失去了权力,而在瑞典有40多年连续执政历史的社会民主党也在1976年下台。权力有序地进行着转换,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纷乱时期形成了对比,当时的经济形势更糟,社会环境适宜于群众政治运动的兴起。然而,当左派和右派两边都在尝试以更激进的经济战略来打破现状时,大多数国家逐渐丧失了在政策上的广泛共识。人们开始就适当的政府角色展开激烈的争论。这场争论不仅代表了对“政府应该做什么”这个问题的不同意见,还提出了对当前经济问题截然不同的各种解释。  要了解当前这场争论的背景就必须从20世纪60年代谈起,那时的经济增长还较为平稳。高通胀意味着价格指数以几个百分比的速度向上蹿升。在美国失业率超过5%就难以被接受,在其他地方这个上限可能还要更低一些。在20世纪60年代的前半期,人们普遍相信适当的政府政策能够维持经济的稳定。政府的任务被认定为发现正确的工具与技术,以让总需求与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经济能力保持平衡。凯恩斯主义获得了全胜,约翰·肯尼迪(JohnKennedy)以及后来的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NiXOII)都表示了他们对这种经济思想的皈依。所有政治派别的决策者都认定政府能够以保持距离的方式来管理财政支出与货币总量进而确保宏观经济的稳定。传统的经济理论一般认为没有必要让政府对特定的产业部门以及个别企业的经济事务进行具体的干预。在美国,政府为了产业发展的目的而积极进行的干预也仅限于肯尼迪时代有节制的贸易调整与区域发展计划。因为那时的日本还没有侵犯到它的贸易伙伴,法国的计划手段也被取消了,所以国家引导的增长战略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在这些年中,由于技术创新与生产的专业化,富国之间的贸易不断扩张,这似乎促进了所有发达国家经济福利的普遍上升。20世纪60年代的确是一个自由时期,在这个时期,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货币协定与关贸总协定(GATT)的贸易协议都得到了应用,促进市场更自由的动力正处于强劲之势。这个新国际时代的流行符号便是跨国公司,它既象征着大公司拥有了能在全世界进行生产的新自由,又标志着政府对这种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企业行为进行管制的能力在不断下降。随着20世纪60年代的进展,金融日益国际化,这大大地限制了政府执行独立的总体经济政策的能力。在整个西方,有些观察家宣告了意识形态的终结。他们认为日益增长的财富将结束阶级冲突,因此意识形态变得不再重要。而且,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政治目标都受到了经济的限制,不论是国内的还是国际的政治目标,前者如贫困战,后者如越战。这种经济限制没有得到直接地讨论。  在20世纪70年代,随着发达国家的经济开始停滞,对未来经济的预测变得日益悲观,于是在政治上也开始对适当的政府政策展开了尖锐的争论。紧缩的欧洲劳动力市场中再次出现了冲突,而美国因越南战争需要扩张,这似乎要引发更高的通货膨胀率并提前预示了增长可能不会一直持续下去。苏联的谷物采购推高了美国的食品价格,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在1973年的战争又触发了石油生产的卡特尔组织开始发挥其影响力。1973年至1974年的石油危机清楚地表明能源成本的变化已经彻底改变了方向,过去几十年里能源成本的下降一直是经济扩张的润滑剂。经济增长变缓与通货膨胀上升(参见表1.1)都清楚地表明确保宏观经济稳定的任务已经变得更加困难。

前言

  2001年末我参加清华大学组织的试讲时,题目就是“什么是比较政治经济学?”,看到听讲教师们一脸茫然的样子,心里很不是滋味。无论是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还是后来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第一次开设比较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生课程时,都用“政府与市场”作为课名。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开课时也是要把比较政治经济学的内容融人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课里讲。但几年过去,形势已有所不同,我于2006年初出版了《比较政治经济学》一书,而在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开设以“比较政治经济学”为课名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已经成为常态。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清华大学的曹海军老师建议和推动,吉林出版集团决定出版这套经典译丛。  比较政治经济学不为人所知完全不是因为它是一个崭新的领域或边缘领域。比较政治经济学通过比较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不同时期的政府、利益集团和市场的关系来探讨国家怎样管理经济事务。其实这个领域所研究的问题关系到我们每人每天的生活,也几乎是大众话题。跨时空比较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关系应该说早就有了,但真正成为系统的研究领域还是20世纪后半期的事。肖恩菲尔德(Shonfield)于1965年出版《现代资本主义(Modern(;apitalism)》一书,将发达国家不同的经济政策与它们各自的历史和文化相连接,开创了当代比较发达国家经济政策的先河。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中国已经成为理解比较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案例,很高兴能够看到这些著作的出版。  ——Peter GOurevItch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比较政治经济学领域成为理解不同资本主义模式的关键,而这套丛书则致力于出版这个领域内最重要的著作。它们是理解政经互动所不可缺少的篇章,而现代世界正是这个互动所创造的。  ——Peter Hall  这套丛书的出版激动人心,这也是连接中西学者的重要步骤。这些书将增进全球的学术和理念的交流。  ——David Kang  在中国出版这套比较政治经济学丛书的重要性是怎样强调都不过分的。它将促进中国学者、学生与世界的对话。  ——Joel MIgdal

书籍目录

前言中文版序第一编 论点 第一章 市场中的国家 第二章 金融与产业政治第二编 论据 第三章 干预主义的诱惑:法国的案例 第四章 未决的议程:英国的案例 第五章 论点的归纳:日本、西德和美国第三编 结论 第六章 金融、调整和政治危机:结语索引 

作者简介

《政府、市场与增长:金融体系与产业变迁的政治》主要内容简介:比较政治经济学不为人所知完全不是因为它是一个崭新的领域或边缘领域。比较政治经济学通过比较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不同时期的政府、利益集团和市场的关系来探讨国家怎样管理经济事务。
当代西方学术文库·比较政治经济学书系

图书封面


 政府.市场与增长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法国:信贷为基础,价格受管制战后左翼政治力量强大,劳工支持下启动计划委员会,致力于经济现代化,推动法国产业改变。策略上,采取通过控制信贷分配进行运作,避开直接的实体性控制(physical control),简化和避免了官僚政治冲突问题。与财政部国库署的联盟,增强了对金融工具的控制。战后的金融改革,扩大了政府在金融市场上的影响力。主要表现在:法兰西银行的国有化;银行控制委员会对银行运营的监管和信贷政策的控制;影响信贷分配机制的建立。法国战后金融体系的结构:核心官僚机构(财政部、工业部、法兰西银行)——准公共金融机构(国民信贷银行、农业信贷银行、存款信托银行)——银行——工商界。核心层通过货币供应、价格管制、优惠补贴等政策干预信贷在产业中的分配。英国:竞争性价格的资本市场为主保守党与工党党派政治纷争,内容集中在分配而非生产问题上,国有化与新自由主义两种极端政策之间摇摆。工党的经济计划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限制性的行政分配体系。英国的金融体系特征:1)证券市场与投资机构处于核心,提供长期融资;2)银行借贷行为偏向短期;3)政府未控制信贷渠道,储备金或公开市场操作干预方式保留了市场特征;4)英国货币管理体系的许多制度安排源自强调政府的债务管理,英格兰银行维持英镑国际地位而忽视国内目标。日本:信贷为基础、价格受管制日本采取“服从市场(market-conforming)原则”政策,帮助公司在产业中建立可自我持续的市场地位。日本政府与市场有着特殊的互动方式,鼓励同时限制竞争,是一种受管制的竞争体系。MITI主导着产业部门支持扩张政策。日本金融体系类似于法国,以信贷为基础。债务融资杠杆率高(1970年工业部门资产负债率84%),金融结构脆弱,利率有意保持在较低水平。资金总供应由日本银行控制,跟随经济企划厅与MITI方针;利率水平和结构由财政部调控,贯彻低利率政策;私有资金分配,受到公共金融机构的指导,由争夺市场份额的城市银行进行。德国:银行信贷为中心,市场价格德国有选择性干预与精心建立的福利国家混合体称为“社会市场”体系('a social-market' system)。德国的资本主义拥有一种组织化(orgnization)、集中(concentration)和集权化(centralization)特点。德国“有组织的私有企业(organized private enterprise)”体系包括:集中(concentration)、允许类卡特尔的组织(tolerated cartel-like arrangements)、集权化的半官方的同业公会(centralized semiofficial trade associations)以及银行守护系统(a tutelary banking system)。卡特尔被视为在不稳定市场关系中的提供了一种“秩序要素”。德国的产业长期以来都是“由一个等级化的产业联盟体系高度组织起来的”。战后,德国工业联盟(the Federation of German Industry, BDI)以39个联盟为基础。这些联盟采用协商而非指挥方式作为协调机制。银行系统在产业体系中扮演守护者角色,可能是造成经济决策集权化的最强大势力。德国联邦银行作为央行的广泛独立性分阶段取得。1948年财政部长Ludwig Erhard发行新货币,促成经济回到正轨,也为他所倡导的社会市场体系带来政治支持。应对后来的行业衰退的调整中,强调市场调整。德国金融体系特征:1)信贷为基础的公司金融体系;2)银行与产业有着紧密联系,但由市场分配。德国联邦银行的自主性强化了金融体系的市场特征,它重点关心的是总体问题。德国银行主导了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入口。银行拥有公司的大量股票并代表其他股东投票。美国:以证券市场为基础的公司融资体系美国产业政策包括:1)公司管理的自主权,保障公司独立于外部干预尤其是政府干预的自由;2)工会-管理层冲突与合作过程的一种基本共识,为管理层保留了选择生产技术和解雇工人的权利;3)原则上对国内和国际贸易限制的反对在实践中满足了特定受困部门的保护需求。分权及独立的司法体系限制了行政干预的权力。美国分散的金融体系以及强大的证券市场带来了公司自身和决策的集中。美国金融体系特点:1)银行系统是联邦和州双层管理的结构;2)美联储占据主导地位,独立于行政系统;3)监管机制以市场导向。
  •     比较政治经济学正成为一种时髦,但其中隐含了一个巨大的问题,就是将政治与经济混为一谈,经济与政治固然是密不可分的,但彼此的边界如何?它们的关系如何?这其实是一个并没真正解决的问题。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陈词滥调:市场会失灵,所以政府介入不可避免。但问题是,我们不相信市场自动均衡,又为什么会相信政治自动均衡呢?政治真的比市场更有效吗?不否认,政治充满激动人心的口号,仿佛与正义相关,当我们看到资本导致的人性堕落时,带来分配不公时,我们本能地会希望政府能介入,维持公平的局面。但,这真的是正确的思路吗?以废奴运动为例,南北战争前,南方奴隶事实上工资普遍比北方高,待遇普遍比北方好,奴隶主为了保持劳动力,不仅给予那些有技术的奴隶更多的自由,而且承认他们的财产不可侵犯,这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偏见再深,奴隶主也要对自己的钱包负责。这并不是说南北战争是错误的,也不是为奴隶制度辩护,但换个角度看:如果用市场的解决方案,是不是更有利于达成公平的局面呢?为了推动种族和解,美国政府曾将部分黑人迁入白人高尚社区,结果反而加深了彼此的矛盾,令人惊奇的是,最反对这项举措的居然是那些靠个人努力、自主买房进入高尚社区的黑人。毫无疑问,种族歧视是可耻的、反人类的,必须予以禁绝,但如果少一点政府干预,多一点市场自主,那么,结果会不会不同呢?比较典型的案例是:第一个引入黑人选手的棒球队,其老板却是一个典型的种族主义者。市场需要大于观念需要,每个人都有多种身份,不错,他是种族主义者,这是可耻的,但他同时又是商人,是曾经的球员,是……那么,我们为什么只强调他一方面身份,而忽略了他另一方面的身份呢?市场有时比口号更有力量,比强制行为更有均衡的效果,那么,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政府来解决呢?为什么不想想这种解决方案的代价呢?面对种种疑问,本书给了我们一个独特的思考视角,一个社会的进步,需要真正的理性,本书就是这样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精彩短评 (总计15条)

  •     草草翻了一遍,表示个人对之不感冒。所以说对于经济学从属于社会学的性质无感
  •     诺思对社会转型的解释很有意思,提供了新的眼界,但是翻译的文笔很糟糕,读起来费劲
  •     长久的问题,长远的考虑。政府与巿场,都有一个共同目标:增长!
  •     金融和其他产业的嫁接,如何促进增长,请看此书
  •     不错~写论文~很有用
  •     书本身不错,名著,值得一读。
    翻译还可以,虽然说不上完美。
  •     这本书虽然读起来有点费劲,但对于了解不同国家金融体系差异及对产业发展的影响非常有用
  •     不管从历史上看还是在当下,产业政策(包括对落后部门的有限保护)都是很普遍的做法,全球化时代国家的干预会更为普遍,比如法国2005年开始实行的的“增长极”产业政策,都能找到历史上的连续性。用大白话讲就是,实行国家干预是没有疑议的,关键如何干预,其中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结构,官僚体系,金融系统等因素如何和经济发展相互影响,这套书给出了系统的解释。一群学者在那里叫喊新自由主义经济阴谋论统治学界,那只是没有接触到其他学者的著作而已。战后欧洲同样遇到城市化,产业升级,政治压力等问题,它们的应对模式对中国的启发极多。
  •     这套书买了好几本都不错
  •     这本书初看到不觉得什么,但仔细一阅读,感受颇多,将金融与产业发展的政治结合起来,有些新思路。
  •     三种金融体系
  •     比较政治经济学应用实例
  •     金融结构体系,其实是在作为市场经济制度安排的一部分的意义上,塑造了国家的政治干预经济的模式,包括限定了产业变迁的政治过程。而金融结构体系本身,不当作为独立变量考察,尽管英美德法日各国特点有所不同,应看到随市场经济国家资本主义干预加强的历史演进,金融结构亦随之走向干预模式的整体性趋势。另外,论据部分的发达国家金融体系的政治过程叙述值得细看。
  •     买的比较政治经济学丛书中的一套,翻了翻,可以作为素材、数据用。很新的材料。
  •     论述的是个大课题,值得细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