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经济学理论 > 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11
ISBN:9787300065472
作者:[美] 托马斯·C. 谢林
页数:230页

内容概要

托马斯·C·谢林是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卢修斯·N·李特尔(Lucius N. Littauer)政治经济学教授。获加州伯克利大学学士学位,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其著作有《国际经济学》,《冲突的策略》,以及《武器及其影响》。1977年他获得了政治经济学弗兰克·E·塞德曼(Frank E. Seidman)杰出贡献奖,获2005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

书籍目录

第1章 微观动机和宏观行为 目的性行为 市场行为 均衡分析 交换和其他交易行为 人为市场和局部市场 互动行为第2章 抢凳子游戏中必要的数学分析 概念的定义 两类群体的匹配 两类群体的分布率 成长的动态学 加速原理 在分配中的地位 排队等候和循环运输系统 漏损与衰退系统 模式和结构第3章 自动调温器、次品以及其他类拟模型集合 社会科学中的模型 临界密度、倾余以及次品 临界质量图解 公地 自我实现及其他预期 自我约束的传统习俗 社会契约第4章 分类与融合:种族与性别 个体激励和集体性的结果 一些数量限制 分离的机制 分类和争先恐后 一个自我形成的邻里模工 连锁反应 这是“分隔”状态吗? 有界邻里模式 关于“容忍度”分布的描述 “容忍度”数据的图形转换 位移的动力 另外一些容忍度的安排 另外一组数据 种族融人事论者的偏好 政策和工具第5章 分类与融合:年龄与收入……第6章 选择孩子的基因第7章 曲棍球头盔、夏令时以及其他二元选择

编辑推荐

  每个忙碌的清晨,高速公路都带着人们奔向城市的各个角落。突然之间,红灯亮了,汽车开始减速,车流慢了下来。出城的道路上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为什么城市之间的交通就因此发生了阻塞?司机们纷纷减速,只为了看一眼道路另一边的车祸现场。结果,为了能看上10秒钟,多数人在路上多花了10分钟。每个司机为了看一眼都花了10分钟。然而,其中只有10秒钟是为了自己能看一眼,另外的9分50秒都付给了前面司机的好奇心。这实在不是一桩好买卖。  本书研究了以上现象。无论这类现象很严重还是很古怪,所有这些现象都包括了一种行为系统,处在这个系统中的人在不断对自己周围的环境做出反应,试图适应,然而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或者不关心他们的行为与其他人的行为一道产生了他们并未预期的后果。本书举例深入浅出、生动、富于想像,并充满了哲理。

作者简介

本书的主题是关于个体动机、行为(或微观动机)与其所带来的总体结果(或宏观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它不仅探讨个体行为所导致的令人惊奇的宏观结果,也讨论宏观结果中所蕴涵的个体动机或行为,以及是否可能从观察到的宏观行为中推论出微观动机。谢林教授通过人们耳熟能详的、简单易懂的例子说明了当总体行为不仅仅是个体行为的简单累加时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社会成员为何对他们的单独行动所产生的集体后果视而不见,以及为何从群体现象中推导个人意愿的尝试是一种投机取巧的行为。在书中他还建立了一些既不太艰深又并非显而易见的模型,以及一些基本的分析系统,并将这些模型和分析系统应用于解决类似于由种族、性别、年龄和收入所引起的社会分隔问题上。

图书封面


 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本书作者托马斯.C.谢林(Thomas.C.Schelling)是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政府学院的政治经济学教授。并与罗伯特•约翰•奥曼(Robert John Aumann)因运用博弈论分析改进了我们对冲突和合作的理解而共同获得2005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谢林正如他自己自称的是个“不安分的经济学家(errant economist)”,他的思想遍地开花,所以也有人把他称为“百科全书式”的经济学家。这从他的头衔中也可以看出,他是美国著名学者、经济学家,外交事务、国家安全、核战略以及军备控制方面的研究专家,也是有限战争理论的奠基人之一。绝对称得上是多才多艺的了。伟大的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曾经建言其他经济学家,将他们的数学理论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语言,并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加以阐述。经济学家们往往忽略了马歇尔的建议,但是谢林却身体力行。在《微观动机和宏观行为》一书中,表现尤其明显。书的内容正如题名,通过人们耳熟能详、简单易懂的例子探讨了个体动机、行为(或微观动机)与其所带来的总体结果(或宏观行为)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本书着重要解答的问题是:出于一个想法的个人行为,怎么会“突然”变成了宏观上显著行动?当然,书里还有许许多多有趣的且又是非常贴近生活的例子给我启发。在第二章中,有一则排队等候的问题引起我的兴趣,作者说“在滑雪吊索旁排队等候时,我听见有人抱怨吊索应该走的更快一些。尽管这可能需要一个更大的引擎,但是管理方应该能支付得起这个价格。这样的抱怨值得声援,但事实上这个建议根本就无法实行:吊索速度越快,排的队越长。”为什么会是这样呢,作者在这一节的最后指出“这些命题只有在考虑整体时,或者只有双边交易的双方都被考虑的时候才是正确的。人们的经验通常只是单方面的。”还有第二章讲到的“停止规则”也启发了我重新思考生活中的某些认为理所当然都不再去加以思考的事情。文中说“如果每对夫妻生男孩和女孩的可能性都是50%,而每对夫妻都只想要男孩,并且生了男孩之后就不再生了,而生了女孩的夫妻还会接着生,并指导生育一个男孩为止,那么男女比例将会是多少呢?”大多数情况下人们认为这将导致人口中男孩比女孩多,在印度和中国的不发达地区尤胜,我甚至记得中国还曾引用过这个例子作为普及计划生育的反面教材。但谢林提出一个大家都不曾想过的观点那就是,任何这样的“停止规则”根本不会影响男女的最终比例,比如头胎生了男孩就停止下来。在第一轮中,一半的婴儿是男孩;在第二轮中,只有一半的家庭还会生孩子,但是仍然一半男孩;又生了女儿的家庭还会接着生第三胎,而且由于50-50的假设,无论什么时候停下来——那么最终的比例也必定是一半男孩一半女孩。(但事实上生男生女的比例像投掷硬币猜正反一样不一定完全是50-50)其实这一道理只要稍稍思考一下就能知道,但恰恰是像这样的例子我们听得太多,觉得太寻常了就误认为给定的答案就是对的,都不会让脑筋再转转去思考一下了。这本书恰恰提示我启发我们对很多社会问题用经济学的角度去广泛的思考。说不定就会有所创新,得到恰不同于往常的答案。这也证明了谢林的不寻常之处,他善于从“平凡之中见奇绝”。在第三章中作者在论证超调和低调问题中举出的一个例子也非常生动,我之所以记得如此深刻就是因为我本身也这样想过,并且在看到这本书之前一直自以为聪明的认为自己这种想法是正确的,这个故事说的是作者的朋友曾负责一个贫穷国家婴儿的麻疹疫苗接种项目,一开始项目进行的挺顺利,因为当地麻疹疾病非常严重,母亲都不顾路途遥远带孩子来注射疫苗。很快,多数婴儿都注射了疫苗,未接种疫苗的婴儿的数量很少,不会形成流行性疾病了。在这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那个地区都没有麻疹。因此,在这段时间内这个地区的新生婴儿中又有许多没有接种疫苗,而且数量多到足以使疾病蔓延的程度。在这次流行性麻疹中,又有孩子死了,母亲们都吓坏了,再次纷纷带着孩子们来接种疫苗。一年之后这场疾病又逐渐被人们淡忘了,母亲们也不在带着孩子们来接种疫苗了;再过一年之后,又一群未接种疫苗的婴儿再次带来新一轮疾病的流行。这一现象非常明显的反映出——个体行为所导致的令人惊奇的喉管结果。其实我小的时候很怕打针,也经常自己这样想,周围的小朋友都注射了各种疫苗,反正不会得病也就不会传染我,我为什么也要去打针,在膀子上留个小疤。至此我终于理解如果任由个体这样行为的话,有成千上万人同你一样“小聪明”,会有这样的想法,积累到一定程度,危险就不可避免的爆发了。传统上,宏观经济学缺乏微观基础,已经被无数经济学家诟病,因为宏观上的经济总量或者总体的经济行为抹杀了单个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谢林认为如果忽视了这些联系,那么就无法解释为什么一个司机看路边的交通事故会造成大规模的阻塞?为什么特定的货币需求行为的集聚会引发金融危机?为什么一个民族会集结成一个国家?这些问题是纯粹的宏观经济学无法解释的。谢林的这本书中不见谈到了个体行为所导致的令人惊奇的宏观结果,也讨论了宏观结果中所蕴含的个体动机或行为。用博弈论的方法,用深入浅出的例子和清晰易读的文字为经济学两大领域宏微观搭建了联通的桥梁,进而为建构经济学整个体系的大厦,谢林无疑为这项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读本书,经济学的智慧不仅在模型和推导中,也在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中。而在经济学界,谢林也被认为是“马歇尔文风”的继承者,被誉为“最容易读的经济学家”之一,所以读谢林的书,就像听谢林讲故事。当然有些人讲故事比较差,反而不能很好表达故事蕴涵的意味,而对于谢林来说,则完全没有这种顾虑。也许是因为对隔离的研究,谢林曾参加马歇尔计划,并长期担任政府顾问,因此要对并不聪明的领导人说清楚复杂的博弈论,讲故事无疑是非常好的选择。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增强了我对博弈论的理解。
  •     《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读感(一)作者简介托马斯·谢林(Thomas C. Schelling) 1921年生人,2005年与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理性分析中心教授罗伯特·奥曼(Robert J"Aumann)分享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着作有:《冲突的战略》、《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等。他的主要贡献:如果说纳什对于博弈论的贡献在于其“非合作博弈论”为博弈论带来重大理论突破的话,那谢林则是将博弈论真正推向了应用和大众的视野,并为许多重大的现实问题提供了解决路径。他本人研究的领域是以军事战略和军备控制为主,并涉及了能源问题、种族隔离制度、犯罪行为到温室气体排放等问题。(二)本书的中心思想该书主要是通过分析种种社会现象中隐含的个体的动机以及造成的事实,来说明个体动机和个体行为(即微观动机)与所带来的总体结果(或宏观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我觉得本书主要讲了,人与人之间、与环境之间不断博弈,互相适应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动态、不断变化的过程。由于社会现象是有共性的,所以可以用模型或行为模式来分析;但又没有哪一种单一的行为模式能够涵盖所有的社会现象,所以书中就以多个模型来分析。(三)几个模型一、自动调温器模型书中讲的例子是:“在一个贫穷国家进行婴儿麻疹疫苗接种。一开始这个项目进行的挺顺利;当地的麻疹疾病非常严重,母亲都不顾路途遥远,带着孩子来注射疫苗。很快,多数婴儿都注射了疫苗,未接种疫苗的婴儿数量很少,没形成流行性疾病。在这以后的一年多时间里,那个地区没出现麻疹病人,而同时,许多新生的婴儿不再接种疫苗。之后爆发了一次流行性麻疹,有的孩子死了,吓坏了的母亲再次纷纷带着孩子们来接种疫苗。一年以后这场疾病又逐渐被人们淡忘了,母亲们也不再带着孩子们来接种了,再过一年以后,又有一群未接种疫苗的婴儿再次带来新一轮疾病的流行。”这类具有循环性行为特征的模型在现实中很常见,比如,大人爱喝酒,小孩爱吃巧克力,总是要到吃不下为止。当人们在发觉已经吃饱了的时候,往往已经吃得太多了。再比如,一个国家在与别的国家军备竞赛中,发现自己缺乏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才,于是会相应的资助絮叨旨在培养科学家和工程师的项目。因为大学到更高层次的教育是需要时间的,所以这个过程是缓慢的,至少要在6年后才能在这批毕业生的职业生涯中初步体现出效果。而政府不会只培养一届毕业生,至少会培养6年。在6年以后,学生越来越多,超过了政府所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才,调整过度,从而产生副效应。小结:在了解到这些存在时间差的现象后,我们作为个体,应该“自觉”去调整(有时候,我们就是处于被动“接招”的位置)。如吃饭吃到8分饱即可;对于国家制定政策,就应该考虑到政策实施的周期性、滞后性对其效果的影响,如果等过热或过冷才调整,就已经有负效应了。二、临界质量模型举个简单的例子先:在最后一节课上,当老师收拾起讲义准备离开的时候,一些学生出于义务、礼貌或者感激,犹犹豫豫地开始鼓掌。这时如果鼓掌的人数足够多,可能会引起全班同学的热烈掌声:如果最初的掌声很少,也不够坚决,可能就会越来越小,最后会变成难看的无声。除了最后几节课,平时老师们会发现,在一节课快结束的最后几分钟,如果继续不停地讲课的话,学生们开始七倒八歪,有的开始收拾书包,有的甚至试探性的站起来,只等多数人开始离开,他们就会一拥而出。这类行为就是“临界质量”。这个概念是社会学家从原子弹有关的核物理工程学中借用来的。原指使裂变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实现自持链式反应所需的最少裂变物质的质量。任意一个原子反应堆或原子弹中,必须有一个最小数值的裂变性物质,以使压缩状态下所产生的系列反应能够持续下去。一旦某个活动量超出特定的最小值,这种活动就能自动持续进行下去。就像火柴一点着,它就会燃烧下去一样。再比如在商场,可能某个摊位,一上午一个人也没有,而如果去2个人站在那里,就能引来一群人,马上人气上扬。再或者“过马路”:在五道口的十字路口,一些人非常敏捷地在交通灯下穿过车流,而更多的人则在那里犹豫,她们也想一拥而过,但是如果人数不够,没人愿意去冒险。人们站在那里左顾右盼——她们不是在看路口交通如何,而是在看其他行人!到了一定时候,一些人认为聚集过马路的人数已经足够多了,她们就会加入进去,使它扩大,从而让那些仍然在等候观望的人也会觉得足够安全而加入进来。很快,即使是最胆小的行人也会加入到人群中去,这时司机别无选择,只有停下来等行人通过。但是在人流稀少的十字路口,因为等待观望的行人不多,少数人冒险冲过路口时,通常会回头张望,看有没有人跟在她们后面;但是过街的行人太少,不足以改变路口的交通,也不足以使后面等待的行人一拥而上,因此,那些冒险的行人往往不得不又退回到路边来。(这种情况也存在一种“从众”或“罪不责众”的心理)小结:一两个人坚持,当达到一个数量或比率的临界点时,很容易会带动起一群人来参与。“流行”就是这么来的。三、次品模型  次品模型是源于乔治·阿克洛夫(第33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于1970年发表了《次品市场》。文中描述了,在一个市场中如果卖方掌握了比买方更有利的信息,他就可以掩盖产品的真相,以次充好,淘汰劣质商品,将优质商品留在市场上,从而使市场上的产品质量有持续下降的趋势,即“良币驱逐劣币”。比如在旧车市场上,卖方对车况肯定比买方清楚得多,买方则只能从车的表面情况来判断。这样卖方与买方处于信息非对称的状况,卖方具有信息优势,而买方则处于“劣势选择”地位。所以买车人只能按市场平均价格来支付,因而质量较低的二手车相对于质量较高的二手车有了价格优势。结果本想售出较高质量的二手车车主发现市场价格偏低而退出市场,而较低质量的二手车留了下来。退出的较高质量的二手车越多,市场上留下的较低质量的二手车的比例越大,买方愿买的价格就越低。这种恶性循环的结果是市场上只剩下较低质量的二手车。此分析表明,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市场的运行可能是无效率的,这种市场失真具有“逆向选择”的特征,即市场上只剩下了次品。推广到社会学中,凡存在不对称信息的,“次品模型”就会存在。例如在领导与职员之间就存在信息不对称,领导不可能总是和职员呆在一起,所以他并不知道谁能干、谁做的好,他只能从与职员的谈话中来了解,这谈话的水分就大了去了,自然是说的好、表达的好的职员,领导认为其优秀了。小结:信息是很重要的!对与我们个体来说,应该多与人沟通,尽量减少因信息不对称给自己带来损失。对于市场来说,中介机构会分这杯羹,解决市场经济中的不对称信息问题。四、公地模型公地模型源于美国学者哈丁在1968年提出的“公地悲剧”——假设一牧场是一村庄的共同财产,向每位村民的牲畜开放。那么,只要对于每位村民们来说,在这里放牧有利可图,他们就都会无限制地到这里放牧。因为对于个人来说,他不增加牲畜来这里放牧,别人也会这么做的,对于公共牧场来说,最终的结果是一样的,那就是毁灭。公地模型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往小了说,比如原来的那种一次3块钱的洗澡方式,一般都是能洗多久就洗多久,一个澡往往要洗上个把小时,有一种要把这3块钱洗回来的心态。往大了说,如在公用水域倾倒污水、在公共石油层开采石油、在公海捕鲸等行为,甚至于将地球和地球上的资源比为一个公共养殖场,人类在其中过度繁殖等现象。这些行为对个体来说,也许是无害或有利可图,但对于集体来说,成本就很大了。这种情况,一般来说有两种解决办法:一种是,将其市场化、私人化,权责统一,以加强对人的外在约束。其次,作为个体,如果每个人都进行自我约束,那么整体福利就会提高。比如,都不要乱扔垃圾、节约用水、用电等等,为后代造福。
  •     但是我本身不是学经济学的,所以读来在有些地方有些不好理解,但是谢林说得第七章我倒是觉得比其它几章更好理解一些。

精彩短评 (总计78条)

  •     可能是翻译的问题吧。感觉中文版的不是很好
  •     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当代世界学术名著.经济学系列(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力作)
  •     额···还是很多都不懂的···不过举例都很亲切···这一系列都不错,全读懂就成才了。
  •     从微观动机到宏观行为,博弈论的应用无处不在。
  •     大手写的东西就是不一样~
  •     案例和模型很精彩,用于研究用户心理与动机。
  •     好书
  •     比较专业,没读完
  •     : F014.9/3749
  •     经济社会学的故事会版~
  •     还不错,写的实例还足有说服力
  •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谢林的一本力作,但读起来并不吃力!非常好!
  •     VP看什么,看这个!
  •     不错
  •     怎么有几个段落来自小李匪盗的书评,让我怀疑另外几段不知来自哪个作者...
    http://www.douban.com/review/1024517/
  •     对经济学菜鸟来说有点太难了
  •     想更清楚的了解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吗?不仅仅是外部的这个世界,也有我们自己的内心,这本是值得一读。书籍装帧很简单,带有勒口,还不错。
  •     我只能说谢林的观察力真牛!对红灯、座位这种事情都能加以思考!
  •     对译者表示不满。希望别再有更多人上当。
  •     作者对心理学和很了解,对经济行为的洞察力很深。
  •     唧唧歪歪说了半天,其实就一个东西。我发现学经济的,数学水平明显不行,这要是物理学,几个公式就搞定了。同样的东西,我发现coursera的model thinking课程讲得要生动有趣得多。
  •     通篇随处可见作者运用自然科学的哲理解释社会科学的现象,叹为观止之作
  •     书的质量到时好的很,但是内容过于晦涩了比起《赤裸裸的经济学》差远了
  •     有点意思,没有收获
  •     很吸引我的一本书,简单翻了下,诺奖得主的数,对我有帮助。
  •     除结论章之外都可以很快读完,有所收获,结论要精读,用心体会
  •     人民大学
  •      书中废话太多了。
  •     蛮好看的故事书
  •     2010.10
  •     不符合中国国情,如果搞学术研究可以参考,不提倡购买
  •     也许是水平有限,实在是难以卒读。我那同济大学MPA的姐姐也读不下去。这文字水平确实也不咋地,不知是否翻译问题。
  •       本书作者托马斯.C.谢林(Thomas.C.Schelling)是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政府学院的政治经济学教授。并与罗伯特•约翰•奥曼(Robert John Aumann)因运用博弈论分析改进了我们对冲突和合作的理解而共同获得2005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谢林正如他自己自称的是个“不安分的经济学家(errant economist)”,他的思想遍地开花,所以也有人把他称为“百科全书式”的经济学家。这从他的头衔中也可以看出,他是美国著名学者、经济学家,外交事务、国家安全、核战略以及军备控制方面的研究专家,也是有限战争理论的奠基人之一。绝对称得上是多才多艺的了。
      
      伟大的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曾经建言其他经济学家,将他们的数学理论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语言,并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加以阐述。经济学家们往往忽略了马歇尔的建议,但是谢林却身体力行。在《微观动机和宏观行为》一书中,表现尤其明显。书的内容正如题名,通过人们耳熟能详、简单易懂的例子探讨了个体动机、行为(或微观动机)与其所带来的总体结果(或宏观行为)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本书着重要解答的问题是:出于一个想法的个人行为,怎么会“突然”变成了宏观上显著行动?
      
      当然,书里还有许许多多有趣的且又是非常贴近生活的例子给我启发。在第二章中,有一则排队等候的问题引起我的兴趣,作者说“在滑雪吊索旁排队等候时,我听见有人抱怨吊索应该走的更快一些。尽管这可能需要一个更大的引擎,但是管理方应该能支付得起这个价格。这样的抱怨值得声援,但事实上这个建议根本就无法实行:吊索速度越快,排的队越长。”为什么会是这样呢,作者在这一节的最后指出“这些命题只有在考虑整体时,或者只有双边交易的双方都被考虑的时候才是正确的。人们的经验通常只是单方面的。”还有第二章讲到的“停止规则”也启发了我重新思考生活中的某些认为理所当然都不再去加以思考的事情。文中说“如果每对夫妻生男孩和女孩的可能性都是50%,而每对夫妻都只想要男孩,并且生了男孩之后就不再生了,而生了女孩的夫妻还会接着生,并指导生育一个男孩为止,那么男女比例将会是多少呢?”大多数情况下人们认为这将导致人口中男孩比女孩多,在印度和中国的不发达地区尤胜,我甚至记得中国还曾引用过这个例子作为普及计划生育的反面教材。但谢林提出一个大家都不曾想过的观点那就是,任何这样的“停止规则”根本不会影响男女的最终比例,比如头胎生了男孩就停止下来。在第一轮中,一半的婴儿是男孩;在第二轮中,只有一半的家庭还会生孩子,但是仍然一半男孩;又生了女儿的家庭还会接着生第三胎,而且由于50-50的假设,无论什么时候停下来——那么最终的比例也必定是一半男孩一半女孩。(但事实上生男生女的比例像投掷硬币猜正反一样不一定完全是50-50)其实这一道理只要稍稍思考一下就能知道,但恰恰是像这样的例子我们听得太多,觉得太寻常了就误认为给定的答案就是对的,都不会让脑筋再转转去思考一下了。这本书恰恰提示我启发我们对很多社会问题用经济学的角度去广泛的思考。说不定就会有所创新,得到恰不同于往常的答案。这也证明了谢林的不寻常之处,他善于从“平凡之中见奇绝”。
      
      在第三章中作者在论证超调和低调问题中举出的一个例子也非常生动,我之所以记得如此深刻就是因为我本身也这样想过,并且在看到这本书之前一直自以为聪明的认为自己这种想法是正确的,这个故事说的是作者的朋友曾负责一个贫穷国家婴儿的麻疹疫苗接种项目,一开始项目进行的挺顺利,因为当地麻疹疾病非常严重,母亲都不顾路途遥远带孩子来注射疫苗。很快,多数婴儿都注射了疫苗,未接种疫苗的婴儿的数量很少,不会形成流行性疾病了。在这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那个地区都没有麻疹。因此,在这段时间内这个地区的新生婴儿中又有许多没有接种疫苗,而且数量多到足以使疾病蔓延的程度。在这次流行性麻疹中,又有孩子死了,母亲们都吓坏了,再次纷纷带着孩子们来接种疫苗。一年之后这场疾病又逐渐被人们淡忘了,母亲们也不在带着孩子们来接种疫苗了;再过一年之后,又一群未接种疫苗的婴儿再次带来新一轮疾病的流行。这一现象非常明显的反映出——个体行为所导致的令人惊奇的喉管结果。其实我小的时候很怕打针,也经常自己这样想,周围的小朋友都注射了各种疫苗,反正不会得病也就不会传染我,我为什么也要去打针,在膀子上留个小疤。至此我终于理解如果任由个体这样行为的话,有成千上万人同你一样“小聪明”,会有这样的想法,积累到一定程度,危险就不可避免的爆发了。
      
      传统上,宏观经济学缺乏微观基础,已经被无数经济学家诟病,因为宏观上的经济总量或者总体的经济行为抹杀了单个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谢林认为如果忽视了这些联系,那么就无法解释为什么一个司机看路边的交通事故会造成大规模的阻塞?为什么特定的货币需求行为的集聚会引发金融危机?为什么一个民族会集结成一个国家?这些问题是纯粹的宏观经济学无法解释的。谢林的这本书中不见谈到了个体行为所导致的令人惊奇的宏观结果,也讨论了宏观结果中所蕴含的个体动机或行为。用博弈论的方法,用深入浅出的例子和清晰易读的文字为经济学两大领域宏微观搭建了联通的桥梁,进而为建构经济学整个体系的大厦,谢林无疑为这项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读本书,经济学的智慧不仅在模型和推导中,也在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中。而在经济学界,谢林也被认为是“马歇尔文风”的继承者,被誉为“最容易读的经济学家”之一,所以读谢林的书,就像听谢林讲故事。当然有些人讲故事比较差,反而不能很好表达故事蕴涵的意味,而对于谢林来说,则完全没有这种顾虑。也许是因为对隔离的研究,谢林曾参加马歇尔计划,并长期担任政府顾问,因此要对并不聪明的领导人说清楚复杂的博弈论,讲故事无疑是非常好的选择。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增强了我对博弈论的理解。
      
  •     很浅.
  •     不愧是博弈论奠基人写的书
  •       人以群分的博弈论
      李华芳
      
      如同诺贝尔奖一贯的作风一样,奥曼和谢林获得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旨在表彰他们年轻时候的贡献。只不过谢林自称是个“不安分的经济学家(errant economist)”,他的思想遍地开花,所以也有人把他称为“百科全书式”的经济学家。我可以列出一些同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同行对他的赞叹。例如托宾回忆谢林在哈佛大学读书时就比老师深刻;萨谬尔森也认为“时间磨不平他的创造力,他的路数总是变幻无穷”;斯宾塞则说他关于信号博弈和市场细分的灵感来自于谢林,因为谢林曾经跟斯宾塞讨论过为什么沙滩上总是晒太阳的美女是一堆,冲浪的是一堆,而游泳的是另一堆?
      
      这个“为什么人以群分”的简单问题,真是谢林毕生工作的出发点。虽然说路数变幻莫测,但是谢林同大多数哈佛毕业的经济学家一样,总有一把经济学的手术刀,用来剖析这个复杂的真实世界。而这本《微观动机和宏观行为》(谢林著,李天有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则是这种剖析的典范之作。早在1971年的时候,这本书的思想就已经在谢林的论文《分隔的动态模型》中出现了,这篇文章其实就是要讨论为什么沙滩上晒太阳的美女要扎成堆,进而从小事推广到城市、区域与种族隔离的一般模式。以小见大,发人深省。
      
      伟大的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曾经建言其他经济学家,将他们的数学理论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语言,并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加以阐述。经济学家们往往忽略了马歇尔的建议,但是谢林却身体力行。在《微观动机和宏观行为》一书中,表现尤其明显。这本书着重要解答的问题是:出于一个想法的个人行为,怎么会“突然”变成了宏观上显著行动?
      
      传统上,宏观经济学缺乏微观基础,已经被无数经济学家诟病,他们也在不断拓展研究,试图弥补这一缺陷,进而建构经济学整个体系的大厦。而谢林无疑为这项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因为宏观上的经济总量或者总体的经济行为抹杀了单个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谢林认为如果忽视了这些联系,那么就无法解释为什么一个司机看路边的交通事故会造成大规模的阻塞?为什么特定的货币需求行为的集聚会引发金融危机?为什么一个民族会集结成一个国家?这些问题是纯粹的宏观经济学无法解释的。当然,谢林似乎也没有看到新政治经济学的进展,如果他意识到博弈论已经被吸收到新政治经济学里面,并且看到布坎南以及迪克西特等人的贡献,我想他会很乐意修正他的看法的。
      
      但是不管怎么说,谢林的贡献早就足以彪炳史册。以至于不少人认为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首次颁发给博弈论的时候,谢林就应该当之无愧地获奖。不过尽管迟了11年,谢林还是获得了应有的荣誉。然而按照目前博弈论的进展来看,谢林说的无非是已经成为共识的话而已,而当时能想到宏观的“集聚”行为可以被看成是一个多人囚徒困境的非合作博弈均衡解,却是了不起的贡献了。囚徒困境是说两人博弈会陷入非合作均衡,尽管合作的收益对双方而言更好。但是当两个人扩张到更多人的时候,决策主体会进行结盟联合,相互合作优于每次选择非合作的策略。因此,当人们预期合作有较大收益,那么人们就会预测他人也会合作,也就是联盟,这个时候联盟就会迅速扩展。
      
      这时就会“突然”出现宏观上的显著行动。谢林对种族隔离的研究为解释冷战思维奠定了理论框架,现在回过头去看看谢林是怎么想到这个理论的,似乎是合适的选择。这一切始于谢林在一次长途飞行中的乱涂乱写,他在纸上随意地画着加号和零,试图发现当一个人想避免种族隔离时会发生什么。“用铅笔和纸来做是很困难的……很多时候你必须用橡皮擦。”谢林不无风趣地说。回到家后,他和他12岁的儿子围着棋盘坐了下来,并以硬币的“偏好”(分为铜和锌两种)作为简单规则开始了游戏。例如,完全被铜硬币包围的锌硬币,将转移至与锌硬币相邻的空白方格。每一步都会引发下一步,直到棋盘完全被划分成一半铜硬币,一半锌硬币。通过这个游戏,谢林得出了重要结论:“一个微小的偏好——社区里不要有太多不像你的人,或甚至仅仅是因为偏好社区里要有些像你的人……就可能导致极端的平衡,结果看上去就非常像极端的隔离。”
      
      谢林正是通过这样深入浅出的例子来阐释博弈论的深刻思想,经济学的智慧不仅在模型和推导中,也在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中。而在经济学界,谢林也被认为是“马歇尔文风”的继承者,被誉为“最容易读的经济学家”之一,所以读谢林的书,就像听谢林讲故事。当然有些人讲故事比较差,反而不能很好表达故事蕴涵的意味,而对于谢林来说,则完全没有这种顾虑。也许是因为对隔离的研究,谢林曾参加马歇尔计划,并长期担任政府顾问,因此要对并不聪明的领导人说清楚复杂的博弈论,讲故事无疑是非常好的选择。
      
      因此在《微观动机和宏观行为》中,尽管有理论探讨,但谢林的阐述绝对不枯燥无趣,相反谢林的故事引人入胜,通过一个个故事层层推进其逻辑,让人不忍释卷。例如谢林用哈佛业余俱乐部的兴衰来刻画“集体行动的悖论”,用鸡尾酒会上的“扎堆”来类比种族和阶层的隔离,一下子使经济学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因此不管是对于经济学者而言,还是对于爱好者来说,如果你想快速了解平日以复杂的数学面貌出现的“博弈论”,这本《微观动机和宏观行为》显然是不错的选择。
      
      托马斯·谢林,《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李天有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1
      
  •     了解了个体行为带来的宏观后果,就像蝴蝶效应。
  •     有几个段落就是抄别人的。。。
  •     不是關於博奕論的經典。
  •     这本书是很早就听说过的,但真正让我有动力立刻开始阅读是因为Coursera上的model thinking课程, 在第一周就提到了谢林,以及谢林在这本书里提到的模型之一: 虽然每个个体对种族是包容的,但宏观来看,社区层次的种族隔离情况却是严重的.每一个个体做出的行为,汇总起来导致的宏观结果往往是出乎意料的,这是整本书的一个核心论点.内容比较浅,虽然涉及到数学的部分还是需要停下来想想才能转过来弯
  •     2011,2
  •     内容远没有涵盖书名所指出的宏大问题,只是略有涉足吧。
  •     谢林的书形散而神不散,通过日常的小事看出不一样的大道理,值得收藏的一本书
  •     对于我做论文有很大的启发。
  •     适合非经济学专业看的博弈论
  •     博弈论
  •     不同起点,动态运动,达到均衡。托马斯·谢林的核心思想看似简单,却可以此为起点研究大量的社会现象。大义至简。
  •     几条曲线来解释问题的方式确实很不错
  •     深入浅出,描述了一些常见的经济学模型,涉及社会心理学和博弈论。
  •     与其看这本中文版,不如看原版得了,哎........貌似中文比英文难懂,个人体会
  •     在人类中,一些特异的集体行为必然蕴含着经济学的观点,从任何一个角度讲,经济是无处不在的。作者探讨了这些常见而又有些难以理解的集体行为的经济学观点,是很有新意的。
  •     可能是我功力不够,感觉内容没名字那么诱人...
  •     该书从经济学来分析人们日常生活中一些看似平常,实则值得玩味的行为。
  •     超棒的书,建议喜欢经济学的童鞋有时间读下!
  •     需要些数学功底
  •     谢林关于博弈的另一本书,主要是个人关于群体构成的选择行动,会影响群体的构成(或通过外界的有意无意的扰动),近一步又影响个人的行动。最终,群体均衡稳定或解体。也有点进化论里ESS在社会中群体~个人选择时的运用。
  •     小兔汤姆系列是儿子最爱的书之一,很不错,太生动了
  •     太深奥,看不下去!
  •     这是那种塑造thinking framework的书
  •     作者在这本书中探究个人的行为如何会造成总体上形形色色的结果,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只可惜不知道是因为谢林教授的写作风格问题还是翻译的问题,全书的逻辑不是很清晰,对现象背后机理的阐述也不太明了。当然读完还是有收获的,一是加速原理,如果一个变量要维持恒定的增速,那背后的影响变量必须更快的增长;二是守恒定律,在一个封闭系统内变量总体是不会改变的;三是由于变量变动的惯性,往往会造成超调,从而引起周期;四是当某些行为个体的数目超过一定临界值时,整体行为走向就会发生改变,即“人们的特定行为取决于有多少人参与这一特定行为,或者他们参与特定行为的程度如何”;五是“我们不能将集体作为集中的个体对待”。
  •     发现经济学就是乌托邦。但是,还是给人以启迪。
  •     本科和硕士的时候都读了一下。给我的感觉是,如果没有经济学基础来读这本书,需要理解并解释图表是有些困难的。然而如果有经济学基础(哪怕只是看过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来看的话,书中只需提出问题,便不需要再书中分析即可用经济学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总之感觉本书适合的读者面比较窄。
  •     该书内容不错,值得一看。。
  •     很好,顶一个
  •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建立分析各种事物的经济学模型,其方法值得借鉴。鉴于翻译水平一般,可以借鉴英文版一并使用。关键是其方法很有价值
  •     博弈论模型及其在宏观经济背景下运用概要。中间有几处关于数学推导的翻译错误。
  •     这个书本来我想是一个整体的理论著作,买到才发现实际是都是作者的一些“贴身小事”,缺乏一种贯穿始终的主线。
  •     图很多 看到后面很晕 不过 关于从囚徒困境延伸的多种不同情况的讨论 是一个亮点
  •     说实话 本书内容不如书名好
  •     诺贝尔经济学奖力作
  •     后面的话数学知识不够,再加上翻译有点儿硬看不太懂了……
  •     谢林超喜欢说冷笑话!!他说绝大部分司机都觉得自己的驾驶水平高于平均,这个尴尬的现象可能有三种解释,一种是他们取算术平均数,一种是他们有错觉,还有一种是他们对驾驶水平的理解不同:“有人觉得谨慎最重要,有人觉得技术最重要,而以上二者都不具备的人呢,觉得礼貌最重要……”
  •     经典实惠
  •     不错,呵呵。读了之后受益匪浅,感触良多,感觉是一本好书,建议大家有兴趣的话也去读一读,哈哈哈哈。价钱也还说的过去,不过能更便宜点就更好了。~~~
  •     个体到群体 微观到宏观 涓涓细流如何汇成大河 世界如何形成了
  •     大图都没上架……
  •     个体的理性动机最终产生意想不到的非理性宏观行为~~
  •     理论性太强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