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常识会撒谎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经济通俗读物 > 为什么常识会撒谎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2
ISBN:9787508621548
作者:史蒂文·兰兹伯格
页数:241页

章节摘录

常识也会撒谎我非常喜欢倾听别人描述他们的童年生活,不过,他们最好别吞吞吐吐,否则我就会反客为主口若悬河地向他们介绍我的童年。—迪兰•托马斯跟现在的孩子一样,我小时候也要去幼儿园。当我来到幼儿园的第一天,罗森堡太太就向我宣布了日常时间安排:午睡时间、玩耍时间、课间餐时间,以及每天下午2点钟的集体活动—排队走过大厅。我们走过大厅要去哪里?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些罗森堡太太都没有说,我也认为孩提时的我并不想知道这些。事实上,缺乏好奇心的态度也影响了我的整个小学时代:在读小学六年级时,我学到了很多与纺织业有关的知识,但从未询问过“纺织品到底是什么”,也从来没有人询问过我“纺织品到底包括哪些东西”。如果我不得不靠猜测来回答的话,我也许会说:“纺织品啊,类似铺在桌面和地上的油布那样的东西吧!”但是我从来没有去猜测这个问题,甚至从来没有意识到猜测的必要性。反正,等到下午2点,我和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就会在教室外面排好队,然后跟着罗森堡太太排队走过大厅。我一路上都高高兴兴地小跑着,直到转弯并且看到那个可怕的东西为止。那是我出生5年以来看到过的最可怕的东西,它其实仅仅是墙上的一个标志而已,一个让人感到刺眼的醒目标志,以至于看到它的人无法怀疑它的重要性。这个标志由“火灾出口”的字样及一个巨大的红色箭头组成,箭头所指方向也正是我们前往的方向。当时我压根儿不知道“出口”是什么意思,不过我当然了解火灾。无论罗森堡太太还是其他人,他们都别想把我带到火边去!因此,我转过身来,跑回教室,静静等待着我预料当中的火灾来临。我当时根本没有想到过要去警告其他小朋友。也许我认为,他们过于无知,在上幼儿园之前什么书都没读过,以至于只会傻乎乎地跟着走。也许我认为,悄悄一个人离开可以让别人注意不到我,以免被罗森堡太太发现后把我抓住扔到火坑里面。我记得当时自己并不激动,仅仅是冷静地坐在教室里。后来,出乎我意料的是,大家都平安归来了!但当时我并不感到吃惊,也没有对他们如何成功脱险感到好奇。从此以后,每天下午2点左右,在其他小朋友都排队穿过大厅的时候,我则一个人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罗森堡太太一直不跟我说话,她只顾带着大家穿过大厅后返回来。我一直认为,这些人迟早都会被烧成灰。渐渐地,我想了解他们到底去哪里了?这是我当时在幼儿园遇到的两大“谜案”之一。另一大“谜案”则是:每天下午2点半,罗森堡太太都会指定一个小朋友带我去卫生间。我无法弄明白将我单独带去卫生间的理由,也许带我去的小朋友也不明白,也许他明白,也许他们都是金属制成的机器人,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他们能从火灾中逃脱与幸存了。终于有一天,罗森堡太太忍不住了,她搬了把椅子坐到我的课桌对面,问我:“为什么你一直不肯跟我们一起穿过大厅呢?”我感到无比尴尬,但又不愿意告诉她我怕火,便回答道:“我只是不太喜欢这样做。”作为一位幼儿园的模范教师,她温和而坚定地告诉我:“但是,你必须跟我们一起穿过大厅。”于是我答应了。当晚我并没有因此而失眠,一点也不害怕,也不打算逃避,我就像参禅的老和尚一样心如止水,接受了这可怕的臆测:我注定要跟着同学们一起穿过大厅,没人会听到我们的呼救声。其他人已经成功经过那里几十次的事实并没有改变我的想法,我认为,只要明天我们一起穿过大厅,就永远不会回来了。那就这样吧!但是,第二天下午快到2点的时候,我开始忐忑不安了,我需要鼓足勇气参与到队伍当中。罗森堡太太已经告诉我必须参与了,所以,我还是照办了。我们一起穿过了大厅,经过了那个明显的“火灾出口”标志,走向了我所认为的毁灭之路。但是,相信读者们已经预料到了,当旅程结束时,我并没有发现任何失火的迹象,反倒看到了卫生间。走进卫生间,我领悟到了一条影响我一生的真谛。这听上去也许令人吃惊。我曾经困惑于两大“谜案”:同学们每天都去哪里了?为什么每天老师都会让人单独陪我上卫生间”。现在谜底揭晓了,原来它们就是一码事。这一刻,我开始了解到:世界就是一团乱麻,它因复杂而显得美丽,事物之间总是相互联系的,亲身体验调查才是了解真相的根本。当我告诉罗森堡太太“我只是不太喜欢这样做”时,我确信她能感觉到我的尴尬,而且她一定认为我讨厌卫生间。跟我不一样,罗森堡太太从未得知这件事的真相。那天以后,我就不再为路过“火灾出口”标志而担忧了。生活如此丰富多彩,我没理由把时间浪费在这种“误导性标志”或者“纺织品的含义”之类的问题上。虽然当时我才5岁,但我已经不会杞人忧天了。由于我专注于为自己谋划远大的前程,在10岁时我便已经决定要用一生来研究哲学了。其他领域似乎都布满荆棘。也许你可以修建桥梁、写诗或者治疗癌症,但如果你没有领悟哲理的话,你如何论证这桥梁、诗歌或医学成就是有价值的呢?几年后,我新的心得使我从原来的人生规划中分心了,原来所有领域确实都布满了荆棘。你把毕生奉献给了哲学就是为了直到92岁时才决定自己是否应该去上医学院?可是,花50多年时间去研究癌症治疗的成效又有什么意义呢?这些心得粉碎了我对前程的信心,我开始随遇而安、随波逐流地成长,直到我十几岁的时候。那一天,我读到了一本由康奈尔大学教授N•戴维•梅尔曼编撰的《狭义相对论的时空》。我发现,规划未来是可能的。我的意思是规划可实现的未来。梅尔曼教授以清晰的论述和优美的辞藻向我展示了规划未来的全过程:自一些简单的、明确的假设出发,梳理它们的逻辑并推导出结论,最后在合理的时空范围内建立起意想不到的宏伟愿景。这本著作是物理专业的大一新生们的课本,但它却给我这个还没上大学的小毛孩儿带来了惊人的信念。多年以后,我尝试思考一个关于人口的问题:全球人口的总数应该是多少才“合适”呢?举例来说,拥有10亿幸福的人的世界和拥有百亿略微幸福的人的世界,这两种状态到底哪一种更好呢?我们的目的应该是提升“整体幸福度”(无论这对个人意味着什么)、人均幸福度,还是其他标准呢?我开始尝试用众人皆知的一些简单的、明晰的假设作为前提,弄清它们的逻辑关系。尽管我最终就此问题只是推理出一个相当片面的解决办法,我还是很高兴地发现,自己已经成功地模仿了梅尔曼教授在《狭义相对论的时空》一书中所用到的推理手段。而且,我和梅尔曼教授的推理方式之间存在着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相似之处。我给梅尔曼教授捎去了我的论述并附上了感谢信,感谢他无私分享了他的毕生心得。我至今仍珍藏着他那次寄来的热情洋溢的回信。梅尔曼教授的书确实让我非常痴迷,不过我从来没有因为它而考虑学物理学。我一直觉得自己不应该是那种在精密的实验室设备当中游刃有余的人,所以,我上了大学,然后在英语、历史、政治学等专业之间犹豫不决,直到我遇到了我的朋友鲍勃•海曼,他是一位数学天才。鲍勃告诉我,无限集合是由许多大小不同的集合组成的,但每个集合又都是无限大的。无限的事物也可以相互比较大小,这听起来非常有趣且充满离奇色彩。我忍不住想了解更多,我在鲍勃的建议下选修了一门关于集合理论的课程,并且迷恋上了数学。我迷恋数学的原因和我当年迷恋《狭义相对论的时空》的原因一样,因为它们都拥有严密的、清晰的逻辑,并蕴涵了深刻的、不容置疑的真理。从那时起,我全力以赴地学习数学,忽略了自己本专业的学分要求,以至于没能顺利毕业和拿到学位。幸运的是,在我毕业以前,我已经成功申请到了芝加哥大学的研究生入学资格。更幸运的是,芝加哥大学并不在意我是否念完了本科。我在芝加哥大学继续学习数学,碰巧认识了一帮活跃的经济学研究生,并受他们邀请参与到他们的“午间智谋聚会”当中。这聚会感觉像普通的“圆桌娱乐活动”,但其宗旨不是娱乐而是智谋,这智谋并非昙花一现的“小聪明”,而是深刻明了的“大智慧”。我了解到,经济学家同样善于从简单的假设出发,通过逻辑推理,得出意想不到的结论。我希望掌握这一套方法,而我这帮学经济学的朋友正是出色的、有耐心的老师。我在研究生院遇到的这些午餐同伴,他们充满了追求真理的能量、才智、幽默和激情。之后我一直在寻求这样的同伴,让我既激动又惊讶的是我找到了与他们类似的午餐同伴。30年来,托这些朋友的福,我始终活得很快乐。毕业后,我开始执教,研究数学、经济学以及与之相关的物理学。不过,我对一些哲学大问题的兴趣从未被淡化过:宇宙从哪里来?真实事物为什么会代替虚无?知识是如何出现的?如何解释一种信仰?我们怎样来分辨对与错、善与恶?我们应该怎样生活?哲学家们创立了许多有用的理论来研究这些问题,但是研究这些问题的人并不都是哲学家。物理学家试图了解宇宙的起源,数学家试图了解真实事物的范式,经济学家试图了解人们的选择对于其他人的生活的影响,这与明辨是非的问题差不多。我确信,这些学科为解决哲学的大问题提供了最佳、最可行的工具。如果一个擅长使用铁锤的人告诉你,一切事物都很像钉子,你应该会怀疑他的客观性。当我这个研究数学、经济学的人告诉你哲学问题可以用数学、经济学的办法来解决时,你也完全有理由去怀疑我的客观性。但是,事实上我的行为所体现出来的因果关系正好与之相反:我首先感觉到数学、经济学的方法有助于解决这些哲学大问题,然后才去关注和研究数学、经济学的。这就好比我先看到了钉子,再去寻找铁锤。在本书中,我坦露了自己对真实事物的性质、知识的本质、道德的基石等观点。我并不能确定我的观点就是正确的,但是我会解释自己认为这种观点比其他任何观点更可信、更可能属实的原因。当然,以后我还可能被持有新观点的朋友说服。在书中,我可能会跑题,展现物理学、数学和经济学方面的点点灵感,有时候是为了论证某个观点,有时候只是为了好玩。因此,读者看到了相当多的知识点:色彩视觉的原理、海森堡测不准原理的确切含义、破产企业资产划分的“塔木德式”的解决方案等。就像对于儿时的回忆一样,这种哲学漫谈并没有精确顺序,也没有结尾。有时候,我会在最后点题;有时候,我的思路会直接跳到新的地方。原创观点很可贵,但本书基本不包括原创观点。其他人或许在很久以前就已经表达或否决了我在本书中所写到的这些观点。不过,我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加工让这些观点激起读者的兴趣,然后我们都可以从中获得快乐。

前言

  我非常喜欢倾听别人描述他们的童年生活,不过,他们最好别吞吞吐吐,否则我就会反客为主口若悬河地向他们介绍我的童年。  ——迪兰·托马斯  跟现在的孩子一样,我小时候也要去幼儿园。当我来到幼儿园的第一天,罗森堡太太就向我宣布了日常时间安排:午睡时间、玩耍时间、课间餐时间,以及每天下午2点钟的集体活动——排队走过大厅。  我们走过大厅要去哪里?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些罗森堡太太都没有说,我也认为孩提时的我并不想知道这些。事实上,缺乏好奇心的态度也影响了我的整个小学时代:在读小学六年级时,我学到了很多与纺织业有关的知识,但从未询问过“纺织品到底是什么”,也从来没有人询问过我“纺织品到底包括哪些东西”。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中,兰兹伯格引领我们进行了一次酣畅淋漓的深思之旅,帮助我们洞悉生活的真谛,是经典电影《傀儡人生》的现实版。——《彭博资讯》这是一本妙趣横生的书,也是一次充满刺激和震撼体验的智力冲浪。它教授我们用科学、数学和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一一解开日常生活中我们百思不得其解的谜题。它是一本启迪思维的颠覆之作。——戴维•亨德森  著名经济学家、《欢乐的经济学》作者    这本书足以让兰兹伯格成为世界上最有勇气的数学家。他认为,现实世界永远遵循着数学法则,我们的现实生活也是一场进行中的数字游戏。——互联网上最受欢迎的经济学博客网站

后记

我非常喜欢倾听别人描述他们的童年生活,不过,他们最好别吞吞吐吐,否则我就会反客为主口若悬河地向他们介绍我的童年。——迪兰·托马斯跟现在的孩子一样,我小时候也要去幼儿园。当我来到幼儿园的第一天,罗森堡太太就向我宣布了日常时间安排:午睡时间、玩耍时间、课间餐时间,以及每天下午2点钟的集体活动——排队走过大厅。我们走过大厅要去哪里?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些罗森堡太太都没有说,我也认为孩提时的我并不想知道这些。事实上,缺乏好奇心的态度也影响了我的整个小学时代:在读小学六年级时,我学到了很多与纺织业有关的知识,但从未询问过“纺织品到底是什么”,也从来没有人询问过我“纺织品到底包括哪些东西”。

内容概要

史蒂文•兰兹伯格,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经济学教授。著有《为什么不向美丽征税》、《买房子还是买股票》和《性越多越安全》等畅销书。他还是美国《石板》杂志的经济学专栏作者,同时为《福布斯》、《华尔街日报》等顶尖媒体撰稿,已发表了30多篇关于数学、经济学和哲学的文章。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什么是对的?
01 善良与邪恶:判断撒谎行为正确与否的界限在哪里?
02 行为的道德成本:关掉音响和付给邻居1万美元,盖茨会选择前者还是后者?
03 行为的道德指南:奥运会运动员和马戏团小丑,谁的社会贡献更大?
04 缺德鬼与慈善家:我们应该为陌生人和后代做些什么?
05 公平的戒律:在灾区哄抬物价的商人,应该被谴责为道德沦丧吗?
06 分割的艺术:公司破产后,债主们如何就财产分割达成一致?
第二部分 知识与谎言
07 永恒的数学:为什么我们相信数字胜过相信自己?
08 漫长的胜利:你知道谷歌名字的来源吗?
09 不完备的人类思维:计算机与人类,谁更聪明?
10 纯粹的逻辑:守身如玉者为何更易助长艾滋病的传播?
11 因果关系与相关性:上过幼儿园的人,长大之后更容易成功吗?
12 知识的极限:关于电子的3个问题,你最想问哪一个?
13 神秘莫测的电子:两大航空公司就机票价格达成一致的可能性有多大?

编辑推荐

《为什么常识会撒谎》:现实生活是一场进行中的游戏,常识亲切不是通关的法则。回归常识不意味着常识都是正确的。

作者简介

本书旨在用完美的数学、经济学、物理学和哲学知识,引领我们进行一次穿越时空且充满刺激性和愉悦感的生活真相探秘之旅。
书中,兰兹伯格将自己幽默风趣、笔锋犀利和逻辑严密的写作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一一剖析了现实生活中我们所关心的热点问题,用浅显易懂的案例和直观生动的图示为我们讲解这些问题的答案:彩虹究竟有几种颜色? UFO是否存在?世界上最大的数字是多少?谷歌的名字从何而来?奥运会运动员与马戏团小丑的社会贡献度,孰大孰小?收入上的大赢家往往是幸福上的小赢家吗?为什么孩子的世界比成人的世界更公平?是否应该提倡环保和征收碳排放税?慈善捐款的数额多少为宜?我们应该为后代留下些什么?
常识有可能是错误的,公理往往不证自明;很多看似荒诞的行为却能找到合乎逻辑的解答,而许多我们自以为深信不疑的却完全站不住脚。这就是兰兹伯格眼中的真实世界和生活。

图书封面


 为什么常识会撒谎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要读这本书,首先弄懂福利经济学,其次推荐一本《为什么精神病人更容易成功》。学过NLP后我有一个观点,那就是世上并无绝对,效率和公平谁好,这完全取决于对你而言哪个效用更大,富人更希望有效率一些,而穷人更希望分配公平,那你说谁好?首先推荐这本书的原因是其思维方式。最近看书看很多,感觉去学学一些思维方式方面的书,很好,老美的思维方式学起来也很有意思。有时候把所谓的道德扔到一边去,将世界转化为一个纯粹的经济模型来分析,倒是最简单的。我对哲学一向感兴趣又深表反感,因为哲学家们总是在无谓的是非问题上争来争去,我也有朋友就是这样的人,非要跟你纠结“对与错的标准是什么”。作者所崇尚的福利经济学,只是对错的衡量标准之一,它或许不是最完善的办法,但我认为至今依然是比较有效率、客观、理性的方法之一。可能因为自己就是学经济学的,第一部分看完,颇有感触。其次我只看懂了第一部分,其他我根本看不懂。充斥着物理学,逻辑学,各种不知道结论是啥的。所以我基本上翻了一下后,努力地看了几章,发现脑细胞已经死光。
  •     我在网易上看到的本书的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什么是对的,第二部分——知识与谎言。第一部分从与颜色的类比以及著名的铁轨、医生想象案例开始,给出了对道德的经济学分析。我自己也做过类似的分析,不过书中提到的“失忆症原则”(在我看来是旁观者原则)和明确提出将各种利益用唯一标准来计算因而带来一致的分析,还是很有启发性的。这种明显从数学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方法很容易被我接受。譬如在哲学家提出的“十亿个人的头痛”问题中,作者举例所用的一美元,就像几何中的辅助线,将本来不那么明显的对一个人的死亡与十亿个人的头痛两者利益的比较显示出来。但是在“缺德鬼与慈善家”和“在灾区哄抬物价的商人”两节里,作者的论述渐渐地偏执于片面的经济利益。这样冰冷的分析和结论显然很难被对非法移民不满的人和灾民接纳。第二部分在我看来既没有第一部分那么有益,也没有什么趣味。对数学正确性的讨论、谷歌名字的来源、特别是纯粹的逻辑部分里关于环境污染和大肥猪、守身如玉者与艾滋病的传播的分析,可以归类为标题党。
  •     对奇迹而言,任何证据都能作为参考答案;但对事实而言,证据是必需的——马克·吐温不去推断,只不过是与把自己的头埋在沙子里类似的逃避现实的多种方法之一。互联网同意为那些在面对证据的时总会有选择性失明的、反复对自己强调“相关性并不意味着因果联系”的人们提供了一个舒适的聚集地。

精彩短评 (总计86条)

  •     为什么常识会撒谎,不错
  •     应该说,这是怪诞经济学的解释
  •     一直觉得这种书很脑残,设定隐含条件,然后哗众取宠
  •     高三看过的一本至今认为是牛书的书,很多都对我潜移默化了
  •     #领读音频# 关于信念。我们是不是能够确定信念是出自真心的呢?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相信的一些东西其实经不起考验。人类把战胜对手的虚荣心,有时候看得比探求真相更重要,所以总是忙着攀比、竞争,以至于忽略了对真相的挖掘,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会陷入错误的漩涡当中不能自拔的原因。
  •     狂打脸
  •     虽说是经济学的书,但是大量的哲学思考、数学知识,有新颖的观点,也有很多看不懂的地方
  •     翻译的好棒!神作!
  •     东扯西扯,不知道想说什么
  •     没有完全读懂 刺激思维
  •     这书能坚持翻完,完全是强迫症的作用!拖了好久,中间看完两本书,还能接着看,我都要给自己立牌坊了!数学逻辑推理没看明白,经济方面有些观点不认同,哲学的更是一眼跳过了!看看豆瓣的评分,我更不想看了!唉,中信的书就是名字好!
  •     没看懂,又放回书架了!
  •     本书的内容颠覆了已有的常识,尤其喜欢书中第一章中提到的几个经济学上的经典例子,生动有趣。
  •     对哲学终极理论有兴趣的朋友,建议一读;看过桑德尔教授《公平与公正》的朋友,应该一读;本书引发你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充实你内在的逻辑基础,对你找到属于自己的行为方式至少存在一定的促进作用!
  •     常识来自于惯性,而不是理性思考,通过理性思考,会发现很多常识都是匪夷所思的错误。
  •     我给四星只是因为我并不能完全读懂这本书,而且我觉得读完这本书完全是囫囵吞枣的方式,而且觉得再读一遍可能也还是不容易读懂。作者是一位精通数学的经济学家,但书本里面涉及经济的方面很少,但是涉及面确实非常广,从哲学伦理经济社会心理学到纯数学,但整体论述的方式都是讲一个东西进行数学式的简化,再进行分析。一方面可能有需要一定的数学知识背景更主要的是你需要有数学的思维,这对大多数人来说确实不容易,所以完全读懂本书还是挺难的。但我们还是要清楚一点就是,当下流行的心理学经济学的书基本都是不会把数学作为重点的,因为那样读者很少可以读懂而无法畅销导致出版社和作者的收益受损。也正是因为这样,出现这样一本书,还是值得去读读的,就算不能完全理解,但还是可以锻炼下自己的思维,而且拓宽我们处理问题时手段
  •     我大概就知道是翻译书籍,质量不高,语言看起来不吸引人,内容可能不适合中国国情吧,随意翻了下,下一本
  •     梳理常识中的误区,明智生活。
  •     偏哲学
  •     没有题目那么诱人不过还行
  •     实在是读不太懂啊 而且行文略枯燥
  •     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     非常绕的一本书,我个人觉得读来很辛苦,有很多个早上我就困在这本书里,怎么也想不通它提出的一些问题。我的哲学水平不高,不知道这里面很多概念能否像作者所讲的那样彼此之间划等号做对比,如果说不能,我又真的给不出不能的理由。但我喜欢有人像这样给我讲哲学,在如今这么多教科书只给你公理和公式让你去记忆的时代,一本好的哲学书给我一种被公平对待的感受。单论这本书的话,我个人感觉有些地方写得比较乱(比如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的描述,当然或许是我本身理解水平不够),但它为我提供了一个思考的契机,所以给4星。
  •     很好,内容有趣,值得阅读。
  •     翻译是什么鬼,东一句西一句
  •     富有趣味性的一本经济学普及书。讲述了许多有趣的经济学现象,都是令人意想不到的。但是书中一些关于数学和模型方面的问题比较专业。
  •     对现实问题提出深度思考,值得玩味。
  •     工作需要,略读
  •     包含了不少目前蛮有名的道德困境。综合起来我就不知道在讲什么了。。。
  •     感觉这本书写的不行,文不对题.而且是哲学内容,与心理差得比较多.
  •     没能说服我..
  •     很多都挺有道理的
  •     通过阅读该书,了解了许多东西,过去觉得似是而非,现在似乎明白了
  •     另类新颖的视角
  •     严重认为这就是强词夺理的一本书。学而不思则罔啊同志们
  •     不盲从,理智的分析所谓的常识。
  •     看着玩儿玩儿挺好,解闷儿。
  •     真实的定义
  •     cao qiang
  •     印刷清楚,知识独特,好书
  •     形散神不散的一本学理杂烩
  •     有些经济学家的脑子不晓得怎么长的,功利主义就是神啊
  •     前面还不错,后面的论述跟标题感觉无关,很散
  •     有些你想不到的逻辑
  •     为什么常识会撒谎不错
  •     需要批判地学习,开阔视野有好处,观点不一定就对。
  •     好吧,我白痴了,完全没看懂啥意思
  •     这种书多读无意益
  •     社科中的哲学。有一些有意思的问题,但讨论并不深入。
  •     买的时候没想到是本社会哲学的书,也没想到是自负的经济学家所作。
  •     用5个人与1个人生命比较作为开头,想说明道义论哲学与结果论哲学不同,但是分析的结果我都非常不认同!不管什么时候牺牲无辜的人都是谋杀!作为这么三观不正de作者,又看了后面,发现文字枯燥,反常识的结论很多也经不起推敲,很难认同的一本书。
  •     不像是新书
  •     需要好好看看,告诉我们我们并不是完全理性的
  •     挺好的一本经济学课外读物,可以有助于增长知识,适合非专业人士阅读。
  •     告诉常识有时是靠不住的
  •     最爱这种科普类的书了
  •     逻辑性非常强的一本书,值得一看。
  •     书太脏了。还没看。
  •     最重要的是跳出这十多年教育局限的窠臼,变更思维模式和认知段位,避免还用辩证法,善恶二元论,因果关系等错误认知看待问题
  •     不要被常识蒙住了眼睛,背后的真相是什么,要注意哦
  •     作者是在讲他曾经思索的问题,一直再问为什么,然后找答案。每个人的答案不一样,看看作者的答案也无妨。有些问题我连想也没有想过。
  •     5个方面,但比较泛泛而谈
  •     用另一种思路看世界
  •     要命了,反正就是什么都不是对的也不错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争什么,科学就是去发现的,发现那些已经存在的东西。
  •     书不错啊,但是和经济学关系不是那么紧密,加入了很多的东西
  •     本书的特色在于介绍了许多颠覆常识的结论,但作者本人也没有做到其所标榜的绝对理性
  •     用经济学的理论来定义非经济问题,这个歪风绝逼是从加里·S. 贝克尔开始的。我也是眼瞎,这分明是一套丛书,里面80%的我居然都看过,打分都不超过2星。总之这套书里面基本都是采用一种于与主流相违背的思想吸引目标读者,通过一系列让常人觉得惊世骇俗的论断,来宣扬作者那一套经济学理论。现在主流的经济学家都开始承认理性人这个假设站不住脚,奥派那些死脑经却还是坚信人是可以达到完美状态的。以至于他们的理论缺少人文关怀,理性致死。人性在这些空头理论家手中化为乌有。实在是应该再来一次焚书坑儒,把那些无政府主义的奥派经济学家全推到坑里去。
  •     个人认为非常好 值得学经济的人看
  •     天马行空的一本书。非常喜欢。
  •     这是一本好书,还是国外出好书
  •     作者思维很不一样
  •     这本书我看不太懂,如果有人能给我解释就最好不过了。因为我缺乏常识
  •     偏重心理和哲学,没有第一本好看
  •     后面就不好看了,翻译也不好
  •     : Z228/8182
  •     这本书我给到85分。涉及了大量的数学、经济学、哲学、伦理道德的相关内容,有时间还要再看一遍。尤其推荐有关“破产企业家划分的‘塔木德式’的解决方案”的章节,简直太过瘾了。该书的作者是个学数学出身的人,所以非常注意逻辑的严谨和前后的连贯。(22和23章节跳过了,比较深奥,以后看)
  •     史蒂文·兰兹伯格 现实生活只是一场进行着的游戏,常识并不只是通关的法则。
  •     道义论还是结果论,都是观看世界的一种方式。两难困境中的抉择既是对的也是错的。呵呵,原来你也没辙啊。
  •     解释了很多生活中困惑的问题,不错
  •     很好~ 有特色。有趣味。。。。
  •     原来以为是本概率论的书籍,结果发现是哲学书,主要是作者在推销:“”经济薛家的黄金准则“的道德哲学理论。后来就看不下去。
  •     没有我想像中的好,内容讨论的是哲学问题,有点绕口,不过整体还可以吧
  •     其实是一本很无聊的经济学书
  •     这个要跳读。
  •     逻辑很严密的一本书,内容没有标题那么有趣不过还是可读的,作者用数学解释了很多问题倒是挺有意思
  •       对奇迹而言,任何证据都能作为参考答案;但对事实而言,证据是必需的——马克·吐温
      
      不去推断,只不过是与把自己的头埋在沙子里类似的逃避现实的多种方法之一。互联网同意为那些在面对证据的时总会有选择性失明的、反复对自己强调“相关性并不意味着因果联系”的人们提供了一个舒适的聚集地。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