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皆有价》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经济通俗读物 > 一切皆有价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7
ISBN:9787508628233
作者:爱德华多·波特
页数:217页

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江山/文作品始终是让人读的,所以当写作者在下笔之前必须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自己的作品能给读者提供什么样的价值,而这个价值最好跟读者相关,毕竟,一切皆有价。无论食品房屋投资旅游还是婚姻工作生命情感,我们一切选择性行为,都是权衡利弊和付出代价的过程。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只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在我们免费得到的时候就注定了会有偿的付出,只是存在的方式不同罢了。明的暗的总有它们适合的空间让价格躲在里面,我们向来都是明码标价的英雄,暗藏玄机的草包。殊不知,吃亏有时真的是福。而此时对于我手中的这本《一切皆有价》来说,作者给我们提供的价值,也就是出版人所说的文化母体其实就是价格。因为价格,让我们在这本书中找到了阅读的兴趣和出版的理由,让我们在生活中无法意识到的各种行为成为这本书的一种价值体现,揭露社会与人的关系当中充斥的金钱泛滥与利益诱惑。当人们在机关算尽之后庆幸自己沾了多大便宜之时,另一种无形的价格在潜移默化地付出。这种付出,我们真的是意识不到,因为在赠品面前,我们无法控制住冲动购买的欲望。就像书中讲到的,真正免费的东西是不存在的。传统节日的商场打折促销,超市里的免费试吃,家具城的返券送货,电子产品的包换包修,KTV里的免费酒水,这一切看似与自己付出的价值大得多,但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资源都是不可能凭空变出来,只是自己的那个心理价格失衡了而以。因为一切决策都是有得有失的,我们一般不会只有所得而没有相应的付出,可能在一般情况下无法对价格明察秋毫,但是看不到的价格有可能更昂贵。免费这个概念会把我们自己的钱包掏空都浑然不知,毕竟大众的消费心理就是这样的,接受免费的东西能够很神奇地让人产生负债感并且激发出由衷的回报欲,这就是怪诞行为学与经济学中对人的奥秘探索。怪诞的东西在我们平常看来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却影响着整个社会的进退。免费商品,即使是幻象,也会造成两种负面结果:一是鼓励消费者超前过度消费;二是降低生产者的积极性,使他们不愿意多生产商品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由此衍生出的垃圾食品、山寨物资及盗版音像质品等等,只能使整个社会的秩序发生改变,环境更加恶化,人的生存空间更加狭小。如今信息化时代的我们,或许认为电子邮件、网络新闻完全是公开化的免费产品,但真正买单的却还是我们数以亿计的广大网民。因为世界上也没有真正免费的信息,如果是那样,信息的创新将会让这个社会停滞不前。如同斯图尔特布兰德的说法一样,信息既需要免费,也“需要更贵”,因为对受众来说它存在巨大价值。其实在我们成为受众者之前都属于实行者,只有对立的两面才能让价格推动价值前行。这也是这本书的价值,告诉我们一个把价格做为文化母体的创新,如同一杯免费的咖啡,付出的就是时间所能创新出的未来价值。

把简单问题复杂化 梁小民

世界上有些问题看起来简单,实际上是相当复杂的。在经济学中,价格就是这样的问题。亚当·斯密把价格作为市场经济中起关键作用的“看不见的手”。他抓住了市场经济的核心,的确是天才的闪烁。新古典经济学家抓住这个思路,解释了价格的决定及其作用,解释了市场经济运行的机制与过程。直到现在为止,这还是标准经济学教科书中所介绍的全部内容。我们读了经济学,就自以为了解了价格。价格是我们作出一切决策的依据。我们购买了一种东西,要考虑这种东西能给我们带来的利益和我们所要付出的代价。一个国家是否引进一个会产生污染的工厂,也要考虑这个工厂带来的利益和为此所付出的污染代价。在这些决策背后起作用的就是价格。所以,价格无处不在,一切皆有价格。而且对不同的人和国家而言,同一种东西的价格并不相同。对于穷人和穷国而言,污染的价格十分低,所以穷人会不怕污染地捡垃圾,穷国不怕污染会引进污染项目,甚至进口垃圾。对于富人和富国而言,污染的价格十分高,他们愿意花钱出口垃圾,并把赚钱的污染企业转移到穷国。同样的污染,价格并不相同,差距甚大。经济学告诉我们供求决定价格,实际上价格的决定比这要复杂得多。说起来,一切都会有价格,但实际上有许多东西的价格很难确定。我们都说生命是无价的,然而在遇到灾难(比如“9·11”恐怖袭击事件)为受害者赔偿时,实际上就是给无价的生命确定一个价格。现实中像这样需要为生命定价的情况还很多。比如,为了保护生命,愿意付出多高的价格,面对强盗时如何为自己的生命定价,等等。现实中看来无价,实际上又必须定价的情况还很多。比如,幸福的价格,一夫多妻制下女人的价格,工作的价格,免费的价格,文化的价格,未来的价格。对于不同的人,这些东西的价格都不同。在不同的国家,这些东西的价格也不同。而且,即使对同一国家的不同人,这些东西的价格也完全不同。虽然不同的人都是根据自己确定的价格,对这些东西作出取舍的决策,但绝没有一种公正的、所有人都同意的价格。这本书讲价格,但并没有给出这些无法定价的东西的合理价格,或如同新古典经济学家所说的均衡价格,甚至也没有给出一种确定这些东西价格的方法。恐怕永远也没有人能给出这些东西合理价格或定价方法的答案。当然,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也不是要给你一个确定的答案。不过,没有给出这些问题定价的确切答案,并不等于这本书没有意义。提出这些无法定价的东西的定价问题本身就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在常人看似无问题的地方提出问题,本身就是深化了对问题的认识。作者围绕这些东西的定价问题所作的许多经济学分析和简介,对我们不乏启迪意义。比如对环境与污染定价的分析,对国内生产总值与幸福之间关系的分析,对我们分析中国当前的发展问题,就极有启发意义。作者借定价问题分析了我们所关注的许多问题,这正是这本书的意义。特别要注意“第十章价格的失灵”,这表明作者尽管强调价格的重要性,但并不是“唯价格论者”。这次金融危机就是价格机制引起的。我们常说,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是大师的水平。其实能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从简单问题中找出更为复杂的道理,同样是大师水平。本书就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的好榜样。

存在即合理

没有读过经济学的完全可以看一下这本书,这本经济学读物还算是通俗易懂。本书告诉我们,人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会对现在或是未来产生影响,只不过远近问题;每一件事都有成本和收益,取决于我们的眼界是否够高。本书从经济学阐述了一个哲学问题:存在即是合理的。通过购买选民买票是不合法的,但是明目张胆地投钱支持某一总统候选人却是合法的,二者其实都算是贿赂,但性质却不一样。只要当事人衡量收益大于成本时,就值得去冒险。

其中的经济学基础知识

书的核心只有一个,价格。但是选择的主题却有商品,生命,幸福等十个。可以这么说这些主题都是十分贴近我们的生活的,但是作者却用经济学的视角进行的分析,揭示出了其背后的价格机制,让人觉得非常有意思。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于对于所选角度的专注和陈述的通俗,完全没有学究气。之于我个人而言,本书让我慢慢回忆起自己学的一些东西,所以突然觉得之前学的东西不再那么生硬,因为作者就是紧跟现实进行说明的。感觉稍微梳理一下其中的经济学基础知识吧,虽然我所知道的非常少。在引言中就很清楚地指出价格的本质“机会成本”的概念,即你为获得某种东西放弃的最大价值。也就是说,你支付的价格本来可以用来获得其它东西的最大效用。在《价格无处不在中》中介绍价格的影响中时也解释了一个经济学基本原理: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比如“窗户税”使得苏格兰一些房子的窗户非常之少。 第一章《竞拍中,谁是愿意出高价的傻瓜》实质上提到了一些很基础的东西,三级价格歧视,边际成本,偏好,边际效用,完全竞争市场等诸多概念。但是都是一种非常通俗的表达介绍出来的,毫不晦涩。 第二章介绍了生命的价格,但我觉得主要的内容是关于财政学(或者说是公共经济学)方面的,关于公共产品的提供问题,还有就是公共产品的成本效益分析,在政府所掌握的有限资源内如何进行合理分配,在核定一项赔偿或者通过一项医保措施时如何考虑人的价值?第三章幸福的价格中则主要体现的只是是宏观经济学的知识,特别是那段肯尼迪的尖锐批评中所知道的GDP的硬伤,即其中没有核算进去但是依然很重要的东西,比如幸福,环境(当然现在有绿色GDP这一指标,但是实际上用的不多)。当然作者并不认为幸福不能定价,而是引入了“效用”这一个概念来进行解释。个人觉得本章开头引的《富人也哭泣》的例子不是很贴切,起码解释得不是很清楚。第四章女性的价格中关于一夫一妻制讲的挺有意思的,主要讲的是制度层面的东西,稍微地介绍了一下婚姻关系中的价格机制,并未提到太多的基本观点,但是还是体现了作者知识全面的特点,也算是稍微梳理一下劳动经济学的基本知识。第五章工作的价格我个人读来觉得不是很通畅,作者从人类学的视角引入然后分析了高薪背后的本质,即对于吸引人才的作用。。。觉得有点杂,看不太懂主题的说。第六章免费的价格主要利用到的知识是微观经济学的知识,即在市场具体运作中,免费对于营销的策略意义。并结合时代特点讲述了网络经济学下,对于盗版的处理,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当然这也就涉及到对于原创的定价问题,如何在不挫伤自主发明或创作的基础上让更多人能够已更低的价格收益,其中也涉及了一点点博弈论的知识吧。第七、八章在我看来基本上讲的是一个问题,即关于文化(个人觉得宗教可以被包涵在文化的框架一下)的定价。特别是所谓的民主制度下每一张选票所蕴含的价格,竞选人所付出的竞选代价,甚至包括一些地区的政治购买问题。第七章其实是我个人认为全书最精彩的一章,从“帕斯卡赌注”引入,对人们的信仰进行了成本效益分析,甚至提出“明码标价的信仰”,初看大胆而荒谬,但随着作者对于历史的梳理,会让人觉得确有其事。非常有意思。第九章未来的价格说明了为了避免未来毁灭性的灾难,我们该付出多大的代价。这里面就涉及到金融学的基础知识,甚至涉及到公司理财中关于项目的评估问题。让我突然觉得折现率是个太艰巨的问题,埃尔利希与西蒙的两个人之间的赌注让人感慨,这也是学术迷人的地方吧。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的论文得找时间看看了。第十章则介绍了价格的失灵问题,其实这章之前主要讲的都是古典经济学的部分,而这张则讲的是现代经济学的部分,提到了凯恩斯的观点,行为经济的内容,作者在泡沫经济的大背景下说明了价格并非万能甚至往往被扭曲,从对芝加哥学派的介绍中告诉我们有效市场假说并不总能站住脚。其实我觉得这本书的封面给人一种很浮躁的感觉,但是这本书还是很有内涵的。而且这本书连20万字的都不到,但是却得42RMB,算是比较贵的一本书,但是书的内容还是很充实的,读来也不是太轻松。这本书翻译的还不错,但是觉得多多少少有些东西没有到位,也许跟原著有关系,一些指代没有翻译清楚,理解来让人觉得挺辛苦的。最后要赞赞中信出版社,近年来出来不少好书,很符合其宣言的定位。

如影随形的价格

人们总是对自己习以为常的事物泰然处之,就像假如习惯了“生命无价”和“情义无价”的论断,便认定这些东西当真是无法定价的了。在读《一切皆有价》之前,我也是上述这类理所当然者中的一员,但读完书后,我却愿意相信万物都是有价可循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的价值观因此而改变,而是消除了固有认知、拓宽了狭窄视野后的结果。书中所指的价格并不局限于实际的货币金额,有时它更是潜在而无形的。有些项目在投入资金之后无法即刻或于短期内得到回报,而是要做极为长远的考量,比如对疾病防治的研究、城市安全的建设、地球环境的保护等。
作者凭借自身敏锐的洞察力,将我们平时忽略甚至逃避的话题均拿到明面上来加以讨论,还涉及了诸如政治、宗教、人类、心理、伦理等重要的学科领域,以达到引导读者与其共同思考的目的。人们花高价买一些无价值的东西有时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有这个购买能力,是一种代价昂贵的炫耀方式;免费的赠品其实并不是无偿的,而是看不见,接受免费的东西会使人产生神奇的负债感并激发出由衷的回报欲。
为了让论点得到有力的支撑,作者引用了海量的案例和数据,且几乎都交代了明确的出处。不论是时间上的年月日,还是来自于哪位专家、哪份刊物或哪家研究机构,都在书中予以清楚罗列,为本书增强了严谨性、可信度和说服力。书中数据丰富繁多却不会叫人看得眼花缭乱,关键还是生动,因为大多数数据是伴随着比率和百分比的形式出现的,作者还对它们进行了上下比较和平行比对,将数字融入到文字中再呈现给读者,直观全面,条理清晰。而我还意外了解到,原来世界上还有一项研究内容是针对女人的胸围与腰围比率的。
作为经济学普及读物,本书是成功的。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书稿在完成后进行了“巧妙编辑”,如此才成就了我们眼前这个章节有序,主旨鲜明的作品。这个中文版除了色彩斑斓的封面设计,还在章节的起始页配有形象的图片,正面是一个淌血的条形码,而背面又是一个残缺的条形码,它们形象地揭示了价格的现实、残酷、扭曲和隐蔽的特性。
在看书的过程中,我心中出现了如下假设:有两个同性同龄的孩童A和B同时被绑架,却被勒索不同的赎金,那是为什么呢?不是因为两个孩子自身的素质有何区别,而是因为他们的父母拥有不同的身家,而两路绑匪拥有不同的价值观。赎金在这里被用来购买孩子的生命,生命成了有价的东西,而确定赎金数额的组成条件却并非单一,这些因素分别在其中产生多大的影响呢?答案不得而知。不过,本书的作者毕竟侧重的是提出“有价”的事实,而不是论证价格的大小数额,至于如何给有价的东西定价并不在本书的论述范畴之内,那将是另一个值得探讨且更为深远的课题。

选择就要负责

选择就要负责 评《一切皆有价》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吃完除了擦嘴之外,还要记得付账。 既然选择就要负责,因为一切皆有价。这个价格可以理解成经济学上的机会成本,也可以使我们通常意义上的代价:有所选择,就对应有所放弃。这个价会随着各人的身份、地位、偏好等的不同而不同,支付的方式也不同。《一切皆有价》的观点是:我们做出的一切抉择,都由我们面临的各种选择的价格决定,即相对于收益来说,我们对成本所做出的估量。 价格理论是经济学中的中心议题,经济学的主要议题就是对稀缺资源的合理分配,在这个分配过程中,价格作为一个重要的信号指导资源供应方、需求方之间进行生产和消费,同时也反映了整个市场对于商品的一个价值估量。在通常意义上的经济学中,我们都认为商品才可以正常定价,而在本书中,作者却将价格的概念引申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一切皆有价。于是那些最不可能定价的物品就被引进了研究的范畴:除了正常的商品外,人的生命、幸福感、工作、女性、未来、信仰和文化都被一一“定价”,即使是那些看似免费的行为,其实背后都有一系列的“收费”行为在支撑。 说是“定价”,其实作者并没有给出一个准确的公式,或者一种科学的计算方法,而是寻求一种近似的方法,显示这些“无价之物”的价格,不如说一个生命的价格,可以用每年的收入与生命的全周期来计算;幸福的价格,可以用人们愿意花费多少钱去获得幸福来证明;信仰的价格,可以通过信仰和无信仰之间的区别来计算;如此等等,作者的本意并不是想去给这些“无价之物”定价,而是想说明任何物品都有价,我们的每一次选择都需要慎重,选择后都要负责。 每次经济危机之后,很多经济学家都会进行反思,对传统经济学进行批判,对现有的经济学进行修正。传统价格理论作为经济学的主题之一,在2009年金融危机之后也同样得到了修正。在《互利》中,作者就是用一种二元的交易模式来解释价格的形成:在商品交易中,供应方和需求方都会对商品产生一种估量,对这种商品存在交易价格的上下限,交易的完成就是在供应方和需求方的估量交集中完成的,供应方认为在某一个价格上他收回成本并赚到利润,需求方认为在这个价格上他得到满足、物有所值,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完成了交易。也就是说,交易双方都会为选择负责任,在考虑了代价的前提、并且交易对自己有所增进的基础上,他们进行了选择。这个交易也印证了本书的主题:一切皆有价。

抉择的价格

当我们在经历一番权衡利弊后而做出最终决定时,就已经在心里为这项抉择确定了自己觉得可以接受的价格。一切皆有价,至于如何衡量这些事物或者决定的价格,可以用我们习以为常的金钱来明码标价,可是有些价格只可能是暗藏其中的,如“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同样可以作为它们估价的砝码,还有在完成每件事情在其背后凝聚的精力……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定价这门艺术的魅力,卖方想让消费者从钱包里掏出更多的钱给自己,采取了搭售、促销、赠品等千奇百怪的价格游戏,而消费者想要在自己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得到物有所值的甚至物美价廉的商品或者服务,必须货比三家,巧用慧眼识破各种价格陷阱。 正如书中提到,在赠品面前时,我们是否能够控制冲动购物的欲望,做出理性消费。在推销商品时销售员会先赠送其他小物品,让客户萌生无功不受禄的歉疚感,从而大大刺激了他们的消费欲望。而我们已经习以为惯在一些特定的节日里赠送礼物,尽管收到的这些礼物是免费的,可是这些公开的赠与行为何尝不是让我们产生了要在以后回报同等价值的礼物的心理压力,从而渐渐形成了礼尚往来的社交手段。免费商品导致的最终结果只能是生产者的积极性降低,比如眼前互联网发展而催生的盗版,让创新的脚步停滞,为此付出的代价只会更大。 书里对婚姻背后的经济本质有独特的看法,妻子通过养儿育女来与丈夫交换家庭产品,大多数社会以法律的形势来保证妻子享有资源的权利。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男权社会里的“一夫多妻”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而女性的社会角色开始融入劳动力大军,影响力不容小觑,因此婚姻交易关系又开始改变,以往女性拥有的物质生活不需要再通过成家这条途径来获得,当婚姻背后付出的价格比原来的要大得多时,结婚率就会降低,离婚率则飙升。 由全球变暖引起的极端天气造成的天灾时刻在提醒我们所作所为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巨大影响。价格是有效配置资源的工具,缺少价格的调节会导致过度消费,直到资源耗尽。清洁的水和空气在我们之前看来是免费资源,起初对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置之不理,当体现在气候方面的变化开始对人类未来产生威胁时,我们才不得不为它们确定高昂的价格来约束行为。当我们在采取方案时,不得不考虑目前投入的价格跟后代因此获得福祉的价格之间的均衡,从而陷入两难抉择,有了如今常常提到的“可持续发展”。 生命本无价,可是有时却会根据他们生前的地位和经济贡献来确定不同的死亡赔偿金。随着个人拥有财富的增加,金钱并不能再让我们感到长久的幸福,然而我们还是继续追求经济发展。当宗教的信仰付出的价格越大时,凝聚起来的忠诚教徒反而越来越多。书中针对以上内容都进行了详细地探讨,也阐述了很多标新立异的看法。 作者列举大量的事例,结合详实的数据,穿插哲学的辩证讨论,提出不少了有趣的观点,深入浅出地来理解“一切皆有价”这个大命题。

价格无处不在

在商品社会,作为经济调节的杠杆,价格无处不在,并且决定一切经济的走向。美国人爱德华多.波特这本《一切皆有价》用通俗的语言和无数个鲜活的事例,向我们证明了价格无处不在这个事实。“用5美元买一块比萨饼实际上就失去了做其他事情的机会,结婚的价格包括了假如我们选择单身可以做的所有其他事情。有朝一日我们屈服于爱情与伴侣的诱惑而走进教堂,数年之后可能会觉得迷惘:以单身的自由来交换婚姻的束缚是否值得?”通过这样浅显的道理,把十分枯燥乏味的经济理论说给我们听,波特做得很到位。作者在这本新颖的论著中,通过商品、生命、幸福、女性、工作、免费、文化、信仰、未来几个不同命题的价格分析,阐述了价格无处不在的现实。在《女性的价格》一章中,作者饶有兴致地通过从一夫多妻到一夫一妻制度的改变来分析了“女性的价格”,文明社会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实行一夫多妻制,这是因为女性传给下一代的基因多于男性,女性生育成功的概率更大,因而造成女性多于男性,这是一夫多妻制的原因。同时,无论古代的中国、法国、非洲,还是现在的中东,一夫多妻制多发生于有钱阶级。伊朗前宗教领袖霍梅尼认为一夫多妻制是先进的制度,恐怕就因为在中东女性多于男性,这个制度很好地保护了女性的生存权利。商口的价值决定商品的价格,这是经济学最基本的规律,但是在疯狂的资本社会中,“价格会把我们引入歧途”,“价格这东西有时是很危险的”。次贷危机引发了美国经济的畸变,中国目前房产市场价格与价值严重脱离的现象同样潜在着巨大的价格危机。就像当年美国人一样,我们不知道我们花掉一生积蓄买来的房产到底值多少钱,我们只看到自己的房产一天天在升值,却不知道这其中潜藏着多大的风险----一旦这个巨大的肥皂泡破裂,我们将血本无归。殷鉴不远,可惜却没有多少中国人意识得到。《一切皆有价》这本书值得中国人一读。著名经济学家梁小民评价这本书最到位:我们常说,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是大师的水平。其实能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同样是大师的水平。本书就是把简单的问题的复杂化的好榜样。

价格是价值的体现

我们常常会讲,生命无价,真情无价,现在偏偏跑出一本书来和大家的固有观念唱对台戏,号称“一切皆有价”。这个有些近乎荒诞的书名吸引了我,本来就有价的东西不必说了,我就是想知道作者是怎么给无形的东西订价格的。如果作者讲的很合理,那么这本书就是一本有创意的好书,如果作者讲了半天还是没说出个所以然,让读者一头雾水,那么我只能把这本书丢到废品堆里。 还好作者没有让我失望,从《一切皆有价》的第二章起,作者连续用了好几个章节来阐述无形的东东的价格。它们包括:生命、幸福、女姓的付出、工作、文化、信仰、未来等等。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生命的价格一章和免费的价格一章。在生命的价格中,作者提出了一个很残酷的问题:如果有一场大火,是去救年轻人还是去救老年人?答案是应该去救年轻人,因为他们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生产出更多的生命。当然,这种说法只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去解释,没有掺杂道德的因素。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经常会说人人平等,其实每个人是不平等的。至少在经济学上是这样。你的常识、能力、可以为社会创造的价值,甚至是你的健康情况,婚姻状况,你的祖国经济是富裕还是贫穷,都有可能为你的价格加分或者减分。读到这里不禁觉得后背冷嗖嗖,富翁和普通人的生命是等价的吗?如果真是没有差别的,也就没有保镖这个职业了。真是有钱人出钱,没钱人卖命啊。那么,我在这个世界中又能价值几何呢?很多客观因素都是我不能够左右的,看来唯有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才是唯一可行的路。 书中免费的价格这一章写得很有趣。当买家对你抛出了赠品,你还能控制得住自己的购物欲吗?说实在的,赠品这种东东的确很害人。我经常为它所累。有时为了得到一件特别喜欢的赠品,满网站去搜用的着的东西凑单绝对是件很心烦的事。况且凑单的东西一定不是现在就需要用的,即使不会浪费,也是占用了我这一刻的资金成本。关于免费的东东,书上还有不少例子相当有意思。比如,有人偷了新款运动鞋,穿着它们招摇过市,竟然引人了很多人去购买,等于用一双鞋子的价钱就做了广告。再比如,一个小孩子偷了肉店的上好牛排,也许从长远来看可以让这个小孩子从此爱上顶级牛排,肉店用一小块牛排就培养了一名终身客户。商家永远会比消费者精明,也许你会觉得自己这次拿了很多赠品得了大便宜,也许在商家眼里,你就是那个吃了顶级牛排的小孩,他们等你去奉上更多的消费呢。 这本书上的很多理论都是非常标新立异的,仔细想来却也的确是那么回事,对人很有启发。书中内容较多,所以很多观点不能深入展开,有点遗憾。这也是我给这本书打四星的原因。我想要看的内容只是点到了,却没找到更详细的说明。 给学生们讲经济学的老师应该在讲课时参考一下这本书上有趣的例子,相信可以调动起同学们学习经济学的积极性,把枯燥的课变得生动。

书评

本书从人类社会行为的几个主要方面分析了价格的形成,诸如婚姻、信仰、幸福、未来等,即一切皆有价,有些明码标价,有些暗藏其中,揭示了价格表象背后的各种逻辑关系,看完本书,引发了我应该重新审视身边的各种价格体现,同时也提醒了我应该学会用辩证性的思维方式去看待生活的各种现象。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都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但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陷入“免费”的怪圈而无法自拔。去超市买东西,去商场买服装,甚至购车买房,我们都会货比三家,看看哪家的价格更便宜,哪家的赠品、返劵更多。毫无疑问,这符合人们花最少的钱买更多的东西的心理,仿佛那些赠品都是我们额外获得的“免费”品,人们会为了得到更多的“免费”品而高兴。然而事实上,这些物品不可能是免费的,至少它的价格已经包含在我们所购买的其它物品中了。虽然我们花最少的钱得到了更多的东西,但是对商家而言,这些多付出的“免费”品并没有减少他的利润,相反获利更多。通过这些“免费”品,商家可以吸引更多的顾客,成交额大幅提升,这实际上达到了一种“薄利多销”的效果,自然获利更多。或许这也算是一种双赢的局面,消费者和商家都得到了好处,我们并没有吃亏。然而,现实中更多的促销手段却是商家们挖的陷阱,我们一不小心就会落入他们设定的“价格”怪圈内。比如,本来平常标价100元的物品,商家将标价提到了120元,并声称现在购买可以立减10元。有很多顾客以为自己抓住了促销机会,却不知自己比正常还多花了10元钱。这还只是比较简单的商家伎俩,然而被忽悠和顾客却已是前仆后继,连绵不绝,遇上复杂一点的“陷阱”,吃亏的人就更多了。举这个例子不是说商家有多么狡猾,而是告诉我们一个事实,许多形式上的免费品并非真是免费的,它需要我们在其它方面付出相应的代价,“免费”也是有价的。这本《一切皆有价》就是要告诉我们,不但我们看到的“免费”表象是有价的,生活中各个方面,包括生命、幸福、未来、信仰等,都是有价的。我们在得到某些东西的同时必然要付出相应的代价。我们常说“生命无价”、“感情无价”,实际上这只是人们的一种主观愿望,生命和感情都是有价的。“温甬线”动车事故后,遇难者的赔偿问题引起了舆论的广泛关注。有人称生命不能用金钱来衡量,“人都死了,要钱有什么用”?但事实上不赔偿又不可能,每个遇难50万的价格一度遭到受害者家属和网友的共同抵制,“难道那些无辜逝去的生命只值50万吗”?在激烈的声讨之下,最终赔偿价格提升至91.5万而成交。那些逝去的生命是无价的吗?显然不是,这次事故已经给他们“盖棺定价”,91.5万。同样,“感情无价”也可用同类的事实轻易推翻。在人们看来,价格是再简单不过的要素,我们的经济活动随处都体现着价格,有了价格我们才能够交易,才能够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可以说,价格是经济活动的基础。然而,这看似简单的“价格”问题实际上却异常复杂。在某些时候,价格并不只是用金钱衡量,他与时间、空间等众多要素都存在关系。同样的物品,机场内,火车上就要比外面超市贵的多,这显然与空间与物品的稀缺程度都有关系。对于有钱人,他愿意花大笔的钱来节省时间,而对于生活困难的人,他愿意付出大量的时间而获得收入,这样来看,同样的时间对不同的人价格也是不一样的。跟着作者仔细探究一番后发现,价格并没有我们自以为看到的那样简单,它常隐匿在表象之下,甚至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扯上关系。关于婚姻、信仰、幸福、未来等,也许我们从来没有把它们当作经济问题来看待,但这本书告诉我们,它们一样是有价格的。除此之外,本书通过一些现实的例证推翻了一些我们不曾深思过的经济学假设。比如,“人都是理性的,人们会自然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经济行为”,这显然是不符合现实的。一场房地产泡沫、股市泡沫的破灭就足以证明人们在做决定时很多时候都是感性而非理性的,那些非理性的决策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价格的失灵,甚至还会导致经济危机的出现。读过这本书发现,很多我们自以为 “是”的常识竟是错误的,要了解经济生活,了解人的行为,我们还需要更多的观察和探索。总之,这本有意思的书让我们对“价格”机制及其隐含的秘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拓展了我们的经济思维,有利于我们在生活中做出更合理更划算的决策,值得一读。

免费也有价

1 市场交易并不总是提供消费者真正需要的东西,而是提供人们自认为需要的东西,这两者并不是一回事。2 买100美元的毛衣,人们为了节约20美元可以从城东跑到城西,但是买1000美元的电脑, 他们就不会为这20美元跑同样的路。3 有时候人们花天价买一些无价值的东西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有这个购买能力。4 炫耀巨额财富不仅可以展现抽象的权力概念,还可以成为求偶时具有异性吸引力的象征。5 价格并不存在于产品之内,它是由买卖双方共同决定的一个主观的数值——被交换物的相对价值也就是它的相对价格。这一认识把价格提升到了它应有位置——人类偏好的指标和人类生活的指南。6 幸福可能不单单取决于人们的实际幸福度,还取决于与周围人群相比较的结果,我们感到幸福是因为比邻居过得好。7 那些靠母亲一个人养育子女的国家,女人面临更加严峻的抉择:就业还是生育?每当机会出现,她们很多人会选择工作,而非生儿育女。8 对于学历低的穷人,婚姻仍旧建立在传统的共同生产的基础上,夫妻双方把工作和家庭中各自的优势技能进行交换,丈夫在外面工作挣钱换来妻子照顾孩子和进行家务劳动。而现在女人有稳定工作的比男人多,这种模式就不合适了。学历高的人则比较容易跨过这道坎,他们可以把婚姻关系转变为伙伴形式,建立在消费而不是生产的基础之上。如果能够比较容易地用钱买到产品、服务和休闲娱乐,婚姻就变成了一种共享的乐趣。9 科技进步会使一些表现最佳者在特定领域作用更大并获得更多回报,但同时会减少该领域其他表现较差者的收入。10 雌海狮一贯喜欢那些个头大、能击败竞争对手的雄海狮。但它忽视了一个事实,即他们的身体越沉重,越容易被鲨鱼和虎鲸猎食。如同海狮用体重求偶一样,大公司用综合薪酬来吸引人才,但他们也忽视了一个事实,天价的薪酬计划不可能为持股人创造收益。高额的工资实际上是鼓励造价,诱使那些持股票期权的高管不择手段提高他们公司的股价,事实上还鼓励过度冒险。11 就像其他方面的价格差异一样,薪酬的不平均现象引导资源——劳动力——流向生产效率最高的地方。12 薪酬的不平等引发人们如此大量广泛的流动是资本主义经济不可避免却必须具备的一大特点。贫穷的条件下,经济增长使一部分工人得益,一部分则没有,这就加大了贫富差距。不平等现象反过来又促进了经济发展,进一步提高了生产力,把最优秀的人才吸引到最赚钱的行业,利润最高的公司雇用了这些人,就有加快了经济发展。 13 真正免费的东西是不存在的,因为这违反了宇宙间一条铁的定律——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在一个资源紧缺的世界上?一切决策都是有得有失的。人们一般不会只有所得而没有相应的付出,可能你一般情况下无法对价格明察秋毫,但是看不到的价格可能非常昂贵。14 免费这类概念确实能使我们把自己的钱掏出来还浑然不觉,销售企业长久以来就是用这种手法引诱顾客花钱的。15 接受免费的东西能够很神奇地让人产生负债感并且激发出由衷的回报欲,如果推销公司巧妙利用这种心理就可以获得利润。16 信息革命并没有使信息免费,它不过是把金钱从信息制作者手中转移到拥有向公众投放信息的技术手段的那些人的口袋里。17 富裕国家的大公司更乐意使用院外游说的手段,如花钱说服政客们修改法律,这样的效力更长久。但是对于穷国的小公司来说成本太高它们转而行贿,花钱买通官僚让他们无视法律。18 信任别人能使人乐观且敢于冒险,信任别人的人尽管经常受骗,但没有信任,经济就无法发展。对别人缺乏信任,,就不敢冒险,也就失去了发财的机会。充满信任的社会多数稳定而且繁荣。19 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越频繁,它们的价值观就越接近。20 现代人类在各自的文化藩篱内外表现出的行为完全不同。在群体——种族、信仰、村庄——之外,他们可能变得冷酷无情,压价购买,高价售出,但是回到自己的文化界限之内,他们可能变得慷概大方,不再锱铢必较、贱买贵卖、争取最大的赚头。21 宗教不仅仅是个互惠、有保障的俱乐部,信仰所给予的也不是困难时期的扶持,它还提倡一系列具体的行为准则,劝诫人们避免自我毁灭的选择,因为上帝和所在的宗教团体都在注视着他们。信教的人更容易相信别人,更相信政府和法律体系,不容易犯法。22 贫穷的、宗教影响大的国家里,人们生的孩子比富裕的、世俗化的国家的人生的孩子要多。从整个世界看来,社会发展使生育率降低,富裕国家的家庭选择少生孩子,加大对每个孩子的资源投入相比之下,那些守旧的穷人,却固守传统的大家庭观念,反对节制生育。23 尽管延缓气候变暖受益最多的是贫穷国家,它们却拒绝负担采取任何措施的成本。它们热衷于重复发达国家过去走过的依赖能源发展致富的战略,并且选定了自己的环境策略,其中包括提醒发达国家,今天的气候变化是它们造成的,它们负有道义上的责任来解决这一问题。24 不管投资方式看上去多么万无一失,千万不能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貌似万无一失的投资方式到头来多数会惹出很大的麻烦。价格会出问题,实际上,它可能会在很大范围内出现严重的问题,把我们的决策引向无利可图的方向。25 即使投资者正确地预见泡沫,赌一次的成本也太高。如果其他投资者仍然在狂热中执迷不悟,包膜就能够抵御逆向投资者的消解能力而不会破裂,并维持相当长的时间。26不管采取什么手段,都不能完全避免泡沫产生和破灭。每当投资者热衷于某种新的投资项目时,总是信誓旦旦地保证这一次与以往不同。可是,这些盲目乐观的希望一次又一次破灭了。总之,这本书是将生活和社会中的部分常见现象以经济学角度来阐述,和《助推》一书十分相似,但其写作十分流畅,阅读起来并不晦涩难懂,值得一读。

《一切皆有价》思维突破,解读价格

在我们的脑海中,或许总是有着某些根深蒂固的常规思维。比如说我们讲述一些特别珍贵的东西会用无价之宝来形容。对于这样的事物,我们通常情况下的第一反应便是会不计任何代价地争取,去维护,去获得。但是,眼前这本《一切皆有价》一书,彻底地颠覆了我们以往的常规思维,向我们揭示着一个全新的概念。那就是万物皆有价。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其实这只是一个简单问题复杂化的深刻探讨;从思维角度分析,其实这只是一个观念突破的全新诠释;从我们如何做人的角度分析,其实这只是一个逆向思维的全新探讨。 正如书中所说:我们所有的选择性行为,无论是婚姻、开车、买书,还是喝咖啡、投资、上网下载音乐,都是权衡利弊和付出代价的过程,即世间一切事物皆有价格。不同的是,有的明码标价,有的暗藏其中,或可以用货币计算,或需要用时间衡量。所以尽管我们有时会说某些东西是无价的,有些东西是无法用价格来衡量的,但是这些话语其实本质上无视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道理。那就是任何东西都是有价的。只不过这个价是通过不同的形式所展示;只不过这个价是通过或许被我们潜意识地忽视了;只不过这个价需要我们给予全方位的理解与认识。本书的作者就是在书中不经意地向我们讲述着这些有关于价格背后的话题,让我们领略到价格无处不在地神秘力量。其实,我们每个人的行为都是在不经意中与直接或者间接的价格相互挂钩着;其实,我们每个人基本上都是在潜意识下与价格打着不同形式的交道;其实,我们每个人们都是在无形中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衡量着相关的价值与利益。事实上,只有我们能够对于价格,对于价值有一个真正的,全方位的了解与认知,我们才能够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产生一个更充分的合理解释。正是因为价格无处不在的原因,我们需要正确地面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正是因为价格无处不在的缘故,我们需要合理地规划自己行动计划与步骤。通过简单的“一切皆有价”为引子,作者抛砖引玉般地将话题进行了延伸,将问题由浅入深地进行复杂化分析。让我们大家在领略到价的无处不在,让我们大家在不断地透彻分析合理的价值,更让我们大家正视价的意义和重要性。作者的分析是多方面性的,保罗着诸多的范围。小道普通的商品价格,蔓延到生命的价格,延伸至幸福的价格等等。如此之多无形的,原本并不是我们认为的价格都名正言顺地登上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话题之中。让人有一种耳目一新,恍然顿悟般得自我观念突破。 读着这样一本全新理念的书籍,我其实想了很多的问题。首先,万物皆有价这样的观念让我非常的赞同。正因为价格与价值的微妙关系,让我们人人都应该熟悉掌握价的存在性。这个所谓的价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是这个概念其实总是在无形中引领着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权衡着各种事物而做出相对应的行为。如果没有一个价的观念,我们其实根本无法做到合理地优化组合,其实根本无法做到分清处理事物的主次。通过这本的介绍,我们可以给自己一次洗脑的机会,学会正视收获与付出的比较而做出正确的取舍。其次,我觉得书只是教会我们如何正确地通过价的分析处理问题。真正我们人们的行为并不一定可以完全遵从书得知道。毕竟,我们是人,而不是机器。我们是有感情的高等动物。在处理任何事物的同时,我们其实会是属于感性与理性的相互结合。一切皆有价。但是有时候我们还是会在感情的驱使下忽略价的所在,我们也会在感情的影响下自然而然地做出条件反射般得举动。在这个时候,我们不会去衡量是否自己的付出能够与自己的所得成正比。在这个时候,我们唯一考虑的只是亲情,友情,爱情等等。所以,此书只是一个带给大家全新思维突破的书籍;所以,我们只能从书中学到某些以前并不曾突破的观念。但是,我依然还是认为一切皆有价背后其实还是有某些其他因素的影响。我们并不能真正如书中这样完美地做到精打细算的价的考核与衡量。 书终究是一本好书,但是我们终究还是一如既往地做着世间的凡夫俗子。一切皆有价。一切亦无价。所谓的无价并非代表着没有价格或者价值。所谓的无价只是我们在某些情况下的自动条件反射。在那个时刻,我们忽略了真正存在的价格和价值;在那个时刻,我们更注重的是自己心中的那种感觉------珍惜自己所爱护的人,事,物。

并是什么都能买到,虽然都能标价

全书就说了一件事——所有东西都可以用价格来恒量,无论是有形的啤酒、可乐、还是无形的生命、爱情都可以。这也成了本书的噱头和卖点,想想吧什么都有价儿那是多么让人心寒的事情啊!不过请读者朋友注意“作者只是The price of everything但并说can buy”,意思是虽然很多东西可以用钱来衡量,比如书里提到的911死亡赔偿金问题,但是并非可以用钱买到所的东西。我们说“生命无价”时说的是“用钱买不到生命”,本书作者说“生命有价儿”说的是“金钱可以用来衡量生命的价值”两者并不矛盾。 为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从经济、政治、文化角度举了N多例子,很多比较有趣,有些比较残忍。因为作者是编辑出身,在N多次专访和专栏里练出的功夫在本书中派上用场,本书收集资料和安排资料都很到位足见作者功力。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有关价值的论述。最早对价值有所了解是在初中政治经济学课上,讲马克思有关资本论的基本观点,那就是:“产品的价值由创造它的所有劳动决定,包括创造必需的工具的劳动,创造该工具的劳动,如此等等。资本家赚钱是他们榨取了价值的一部分——付给工人的工资仅能维持工人的基本生存,而把剩余部分据为己有。马克思的结论是,不同外表背后,商品之间的价值关系,即它们的相对价格,它取决于生产它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在书里我知道两点:这个价值有关的理论早有了——13世纪,道明会的修道士大阿尔伯特断定,合乎道德的交易应该是双方交易商品含有等值的劳动及其他附加值;第二点,马克思的理论解释不了炎热的夏天为何我会认为冰镇啤酒比常温啤酒的价格更高。 估计马克思要是活着估计会重新修订他著名的《资本论》,毕竟老人家在世时也只经历了资本主义初级阶段,无论从什么角度看来他的观点都有很多需要补充和完善的地方。提到马克思,我最近在读社会学另一位奠基人马克斯.韦伯的作品,与卡尔马克思把社会分成阶段不同,韦伯把社会分层并做出相应论述。韦伯的作品如果大家有空读下可以对西方作品有更深入的认识与理解,比如这本《一切皆有价》。 总体而言《一切皆有价》是本经济学初级、入门、休闲读物。

价由谁定?

之所以选择读这本书,是因为我对“价”这个概念颇为模糊,“价”是价格,还是“价值”?若是价格,那么,谁有为“一切”定价的资格?若是价值,那么,依据什么来为“一切”定价?“一切”这个词容量是如此之大,包括了这世间的所有的物质以及情感。在 这本书的推荐序中,一位名为王福重的经济学家这么说道:“生命、健康,安全,女人(把女人用价格来衡量,王经济学家可真现实。让人不得不浮想,王经济在看女人时,心里是不是在哗啦啦地跳动着阿拉伯数字)劳动力、盗版、免费,文化,宗教,信仰,这些你一生要遇到的种种,就有了一个共同的标志和选择他们的依据-价格”。看到后来,我发现,王经济这番话实际上是对作者的观点的概括,也就是说,所谓的“价,”就是你为了获得某种东西而必须放弃的最大价值。然而,是什么决定了价值?是需求。作者举出了这么一个例子:在发达国家,垃圾是废物,人们愿意付出金钱,让垃圾远离自己的生活。而在发展中国家,垃圾则成了宝贝,穷人用它来换取维持生命的必须品。这个例子告诉我们,物品的价值因人而异。你需要它,它就是有价值的。这话听起来似乎挺有道理,可仔细一想,好像又不是那么回事,穷人不知道垃圾是肮脏的吗?不知道垃圾可能造成污染吗?发达国家把垃圾倾向发展中国家,怎么看都是一件不道德的事情,怎么用价值一衡量,倒好像是在帮助发展中国家似的。奥巴马的经济顾问曾签署了一份备忘录,该备忘录暗含了富国向穷国出口垃圾是合理的意思,他认为,这比穷国因贫穷瞧不起病而造成的损失要小一些,把污染环境的垃圾倾销给工资水平最低的国家,这一经济学逻辑是无可指责的,人们应当接受。作者虽未明着支持,但从他的话中,我隐隐地感觉到,他似乎同意这种观点,只不过,他用另一种看似人道的理由来阐释这种观点:“从长远利益考虑,发展中国家用垃圾贸易换取机会多修建一所学校显得更有意义。”这跟狼吃了羊,还对羊说是为了羊群的优胜劣汰有什么区别?反正就是你穷,垃圾就得往你家倒。穷国除了靠富国的垃圾,没别的生存手段了吗?在与富国进行垃圾交易之前,他们靠什么过活?西北风还是东南风?也许,有人会说,作者所写,均是经过考证的事实。是的,这些情况都客观存在,但存在并不意味着合理,需求与价值确有很大关系,但决定价值的却不是需求,而是握在手中的金钱与权利。与富国做垃圾贸易的并非穷国的人民,人民只有接受的份。(进入穷国的垃圾谁来处理?决不是穷国的位高权重者吧?)其实细想,整个人类社会与原始的森林没什么不同,弱肉强食。你狠,你想吃了谁你就吃吧,不吐骨头也行,只是,别把这种规则说得冠冕堂皇。毕竟,人要比丛林中的野兽贪婪得多。

提出的理念很有意思

虽说“一切皆有价”这个提法狭义理解有点偏激,但实际上确实任何决策都要权衡,隐形的价格的确存在。这个书给人带来看待一些问题的新的视角。所以这个书本质上探讨的其实是“权衡”“取舍”“代价”,每个人都要面临的问题。

一切皆有价,一切皆由价

我时常在想,面临选择,人们为什么要这样而不是那样做?其作出选择的背后考虑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我觉得是利益,是利益的权衡决定了行为。可是,我虽内心里如此认为,对外却从来不敢说出来,甚至对这样的想法连我自己都感到害怕。因为这样的观点无疑是要受到围攻的,中国传统文化讲“仁义”,又说见利忘义,惯常把义与利对立起来,即使现在整个社会都弥漫着对金钱的崇拜,但人们还是喜讲“仁义”,讳谈“利益”,而我把人的一切行为都解释为利益的算计,即使不被视为大逆不道,也有些让人在感情上难以接受。 当然,我所说的这个利益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可以是金钱,也可以是声望、权力、地位、感情。所以,这里有必要谈一下价值与价格。在我们日常的理解中,价值无处不在,一件物品有价值,一次行动也有价值,而一种想法、一种机会也有价值,只是价值的体现的方面不同罢了。对价值的观点被称为价值观,属于形而上学的范畴。而价格则经常被限定在经济学的领域内,是交换产品或服务的货币衡量,更多的具有金钱的色彩。正象马克思说的,价值是隐含在产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而价格则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大多数时候,价值都能够通过价格来表现,来衡量,比如商品的价值,比如买卖的权力,比如享受的服务,都可以以一定的价格来体现出来。这个时候它们是一致的,也没有争议。而让人难以接受,存在较大争议的,不在于日常的经济活动,也不在于我们觉得价值和价格可以互换的地方,而是在于一些人们觉得不应该谈到利、谈到钱的事情上,这便是让人感情上难以接受的例外。 比如爱情,这是能用钱来换的吗?比如道德,这是可以用钱来衡量的吗?在我看来,这些都可以交换,即使不是金钱,也可以是其他的东西。我们说,一个人为什么要见义勇为?那要么是他没有意识到潜在的危险,要么只不过是因为在他的价值观里,选择“为”要比选择“不为”带给自己更大的心理愉悦而已,也可能是他认为“为”会带来众人的赞许,也可能是他怕关键时候的“不为”会让周围的人嘲笑自己。我们说,一个人为什么要选择孝道?不是他有多高尚,也不是生来就孝顺,而是通过孝顺,他能让自己对父母的爱得到一种安然的表达,能带给自己一种心安理得的感觉,也能带给自己好名声等等。我们说,为什么一个人会选择文明的行为?不是他真的文明,而是他怕不文明的行为被别人发现后对其形象的影响已经大过其不讲文明所能得到的便利本身罢了。我们说,生命是平等的、无价的,但是哪一个生命不能被金钱所衡量?911、矿难、交通事故,所有的非正常死亡的生命都会被赋予一定的价格,甚至从古代就开始在法律上对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根据其不同身份给出了定价,现在也仍然如此,甬温动车相撞事故的赔偿为什么会比贵州沉船事故高出几十万呢?这不是他们的生命价格有所不同吗? 以往,我很少对人谈起这些,再加上我个人身份的限制,还必须唱一些高调。而现在,我有了知音,有了同盟者,这便是美国人爱德华多·波特。他写了一本《一切皆有价》的书,更为系统,更为彻底的阐述了价格决定行为的观点。他通过对商品、生命、幸福、女性、工作、免费、文化、信仰、未来的成本和效益分析,以及其价格的引人入胜的探讨,为我们讲述了许多价格背后的故事,带领我们进行全球经济猎奇,揭秘了我们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行为与价格之间匪夷所思的联系,对于世界如何围绕价格运转作出了令人信服的阐释。这本书给我很大的启发,让我对原来自己琢磨的一些想法,特别是想得不明白、不透彻的地方豁然开朗,也更加坚定了我原来的观点。 总之,我非常赞同作者的观点,即认为纯粹的高尚是不存在的,人间的一切事物皆有价格,所有的行为里面都有算计,都是权衡利弊和付出代价的过程,都可以找到其能够交换的对等价值,不同的是,有的是明码标价,我们还愿意去争论,甚至讨价还价,而有的却隐藏其中,我们不愿意去谈及,甚至讳莫如深,而它们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有的是用货币计算,有的则是用时间衡量,有的则是用心理感知,总会有一种形式来表现,而不管我们承不承认。 最后,我还是想套用汤姆·范德比尔特的一句话——价格是人类行为“未得到承认的立法者”——来再一次强调我的观点——价格是一切行为背后的决定因素,它是人类行为的规定者、规范者——一切皆有价,一切皆由价。

价值,价格背后的推手

在房市倒塌,股市低迷,通膨高胀,美国赖帐,全球经济站在崩溃边缘的今天,读美国作家爱德华多.波特的《一切皆有价》,反而别有兴致。谈到价格,好像就有种铜臭的味道,高尚人士总是试图避免谈钱,因为那样的话显得太狭隘,至少在道德的天空下,形象不够完美。常言道,谈钱的话,就把我们关系拉远了。这都是理想主义里对钱的看法。在经济大潮汹涌而至的今天,价格无处不在,读者同意这个观点吗?我知道一定有人持反对意见,生命无价,情义无价,幸福无价,爱情无价。哦,还会举出无数个无价可量的东西将我驳得体无完肤。我本来也是世界上许多东西都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理念的信徒,可读罢本书,我想有些事情也许没那么简单、绝对,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脑海中的世界会皆然不同。每个人都会认同自己消费者的身份。消费具体的商品,如比房子、汽车、教育、旅游肯定要有价格,此时价格的存在是合理的。那么,质疑最多的就是抽象的事物,比如爱情。人们常说,爱情无价;但我们会发现,今天许多年轻人的择偶时会开出一些跟价格有关的条件,要房子要车子,附带一枚大钻戒。又或生命,生命无价;当有人买凶杀人时,人命也可以开出一个很好的价钱,甚至还可以讨价还价。当有人因灾祸失去生命时,对于生命的赔偿金额就成了众人瞩目的话题,一条人命到底值多少钱?如果他生前是总统,是不是值得多一些?如果他一直是一位农民,是不是给得少一点?要么,他是一位濒临生命边缘的患者,还要不要赔?你看,问题多得数不胜数。信仰呢?信仰是那么地纯洁,应该是无价的。不管您是信佛还是信教,教会是需要捐款以维持运行的,烧香上贡也是信佛者的必备功课吧。诸如此类的生活现象不胜枚举,金钱对幸福感有没有作用?工资高低是不是提高工作效率助推器?酒店有服务生帮您提行李,付不付小费?消费时发放的赠品真的是免费的?自然资源枯竭待尽,价格是不是还得攀升?保护环境,污染要如何收费?各国都想抢占月球空间,月球上的地皮怎么出售?这些有意思的话题,启发我们思考“价格”这个在人们生活中看似不起眼,却发挥巨大作用的因素,还真是乐在其中。归根结底,价格是由价值来决定的。所以,价格因人而异。我们时常会把“接受度”这个词与价格相提并论,别人可以接受的价格就是好的价格。我们时常会也“认同”这个词与价值相提并论,获取别人认同的价值才有可能谈到价格,有价值的东西就能定一个好价格。其实,我们不太在乎事物的价格,那只是数字游戏罢了,但是带给我们的价值却是让人真切感受到的,价值才是价格背后真正的推手。《一切皆有价》这本书,也是想通过深入思考价格这个变动因素给人们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来获取读者对本书价值的认同。这本书很贵,定价是人民币42元,堪比两本言情小说的价格。这本书不贵,字里行间透露出的睿智与尖锐,远远创造出超越42块钱所能带来的精神享受。我认同,我付款,物有所值,大概就是这样的道理吧。

什么是有价的

一.【满足莫名的欲望】是有价的,坐在沙发上无所事事的为了买一份参与感而花最贵的钱健身;购物时用于比较商品的【时间和精力】是有价的,超市排除价格比较机制,频繁的降价促销和重新标价;【浪漫】、【先睹为快的心情】是有价的;(乘飞机)赶【回家度周末】是有价的,【对行程的安排权】(提前一周相比提前三周定机票)是有价的,【对时间的选择权】(没有时间限制的机票)是有价的。【更靠近舞台】的位置是有价的。【对价格低敏感】(不在意)的态度是有价的。二.生产能力,支付意愿,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

一切皆有价格

本书是一本少见的好书,引导人们从崭新的角度对人类行为进行思考。我们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有价格,有的明码标出,有的暗藏其中,但是价格如何确定,如何被接受,如何变化,往往是人们最难充分理解的问题。作者把价格在生活各个方面的表现及隐匿于表象之下的逻辑编织在一起,为我们揭示价格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的。书中谈论的有些东西,诸如婚姻、信仰、幸福、未来等,也许我们从来没有把它们当做经济问题来认识,但其实,它们一样是有价格的。

读书笔记

一切皆有价2014-11-09价格形成过程绝不像计算机联网那样透明、可以直接地进行互动,也不像成本和收益那样一清二楚。这是因为市场交易并不总是提供消费者真正需要的东西,而是提供人们自认为需要的东西,这两者并不是一回事。2014-11-09价格给我们提供了人们的心理路线图:他们的怪癖、忧虑以及意识不到的局限性。我们观察人们如何确定价格,对价格作出什么反应,就可以判断他们属于哪一种人。2014-11-0919世纪美国社会理论学家索尔斯坦·凡勃伦在他的名著《有闲阶级论》中强调,富人实行的是被他称之为“宣示性消费”的消费方式,目的是向周围的人显示自己的实力和优越性2014-11-09物品不具有绝对的、固有的价格,这一认识在19世纪渗入了经济学思想之中。制造产品的成本当然很高,这为它的销售价格规定了下限。但是价格并不存在于产品之内,它是由买卖双方共同决定的一个主观的数值—被交换物的相对价值也就是它的相对价格2014-11-09持批评意见的人们宣称,沃尔玛把当地零售商打得落花流水,社区的结构因此被破坏。该公司毫不留情地追求最低价格,驱使很多供货商把生产转到成本较低的中国去,从而造成美国制造业的衰落。2014-11-09沃尔玛经营上的不断竞争肯定使美国消费者受益。一项研究声称,沃尔玛的销售甚至影响了美国的官方统计,因为采取的数据样本中没有包括沃尔玛的低价食品,商务部计算出的通货膨胀率比实际上高出了15%。2014-11-09如果说竞争是消费者最好的朋友,企业最好的应对策略就是制造障碍使竞争不能正常进行,让消费者无从得知在哪里买最合算。2014-11-09以色列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因为研究那些导致经济决策失误的人类行为怪癖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把拍卖称为“寻找傻瓜”的工具。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卖方喜欢这种方式而买方却不喜欢。2006年一项有关私募股权公司的调查发现,有90%的公司不愿意通过拍卖来收购公司,但80%~90%的公司却愿意通过拍卖出售公司。2014-11-09对于富人来说,时间比金钱宝贵,因为他们不缺钱,而穷人则相反。2014-11-09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时间的价值也会增加。因为随着我们事业的发展,专业知识增长,资历的加深,工资水平也在提高。相比之下,一天的时间还是那么多2014-11-09苹果公司2007年7月推出的8G智能手机价格是599美元,抓住了早期使用者迫不及待地要当首批使用者的心情。两个月以后,价格就跌到了399美元。2014-11-09信用贷款是理顺人们生命周期中总体消费的理想工具,可以让人们消费眼下买不起的东西,以后再付钱。但也有些人认为信用卡可能带来风险。一项研究发现,持有信用卡的篮球迷比那些用现金买票的人愿意出两倍的价钱去买波士顿凯尔特人的球票。2014-11-11国民幸福指数一共有72个变量,分为9个方面,包括心理幸福和社区活力、生态、人性化行政,以及时间的利用。它给行为也制定了分值,2014-11-11研究幸福课题的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都认同,所谓的“主观幸福度”有3个组成部分:满意度,指描述人们如何以他们的渴望为尺度判断自己的生活状况;拥有例如快乐一类的正面情感,再有就是缺少愤怒之类的负面情感。2014-11-11弗洛伊德强调人们“为幸福奋斗,他们想得到幸福,而且希望一直幸福下去”。把幸福转化成“效用”一类的经济学术语,是经济学家的共识。2014-11-1120世纪80年代,一个新兴的名为“前景理论”的学科,也就是行为经济学,应用心理学的手段对经济行为进行了分析,发现了许多形形色色的非理性行为。行为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中关于什么使人幸福的理解迥然不同,例如,同样的东西,人们失去它感受到的痛苦要大于得到它的快乐程度,这种怪异行为叫做“损失厌恶”。有些选择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会严重影响我们的幸福感,我们却不会择优而取。我们仅凭有限的几次经验就随意推理,往往得出错误的结论。我们喜欢从众跟风,谁成功了就跟在谁后面学。2014-11-11人们能够想象到的生活中的任何变化,对于幸福度提升的效果,都比不上从收入最低的人一跃成为收入最高的人。”2014-11-18这是因为收入上一个台阶所带来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很快就会适应并习以为常了。2014-11-18如果进步只能给人们带来短暂的幸福,他们就会有不断向前的动力。2014-11-18事实上,在我们的收入已经很高的情况下,多拿到的钱不过是锦上添花。经济学家对此有清楚的认识,把它称为“边际收益递减”。其他的稀缺自然资源,例如休闲时间和无污染的环境,对我们的幸福感的提升也很重要。金钱对富人的重要性相对降低,这些资源却变得更重要了。我们牺牲一部分这样的资源换取经济繁荣,而由此换取的金钱则需要从净幸福感中扣除。2014-11-18实际上,他这种悖论式的研究成果却证明,我们为了挣钱所花费的时间抵消了我们的幸福感,因为我们没有时间去享受消费的愉悦。2014-11-18要使美国人达到与法国人同样的幸福感,美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至少需要提高3倍才能补偿人们多做的工作所抵消的幸福感。2014-11-18“信息时代肮脏的小伎俩是把相当一部分工作拿到政府承认的工作时间以外去做。”2014-11-18法国女人花在一日三餐上的平均时间是美国人的两倍多,花在积极的休闲活动(例如体育运动和观看表演)方面的时间,比美国人多将近50%。美国女人花在工作上的时间比法国女人多10%,花在消极休闲活动(例如看电视)上的时间,比法国女人多将近1/3。2014-11-18一项研究指出,如果全非洲能够禁止一夫多妻制,可以使人口增长率降低40%,国民储蓄率增加70%,人均经济产量增加170%。2014-11-18女人从单调沉闷的家务中获得了自由,从封闭隔离的家庭中解放出来,最终获得与男人一样施展自己智慧和才能的机会,成为完整的人2014-11-19对于学历低的穷人,婚姻仍旧建立在传统的共同生产的基础上,夫妻双方把工作和家庭中各自的优势技能进行交换,丈夫在外面工作挣钱换来妻子照顾孩子和进行家务劳动。而现在女人有稳定工作的比男人多,这种模式就不合适了。学历高的人则比较容易跨过这道坎,他们可以把婚姻关系转变为伙伴形式,建立在消费而不是生产的基础之上。如果能够比较容易地用钱买到产品、服务和休闲娱乐,婚姻就变成了一种共享的乐趣。2014-11-19在土地稀缺与非常落后的文化背景下,不可能出现奴隶制。人口众多的社会,众多的工人挤在相对稀缺的土地上竞争工作,很少会出现奴隶制。强制劳动只有在利润率最高的时候才会盛行:劳动力非常稀缺而土地相对充分,而且劳动力的价格越来越高。土地的产量越高,把工人变为奴隶而不是发给他们工资的可能性就越大。2014-12-101981年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舍温•罗森发表了一篇题为“超级明星经济”的文章。一言以蔽之,罗森强调科技进步会使一些表现最佳者在特定领域作用更大并获得更多回报,但同时会减少该领域其他表现较差者的收入。2014-12-10这种模式完全遵循了达尔文的海狮求偶逻辑:雌海狮一贯喜欢那些个头大、能击败竞争对手的雄海狮。但它忽视了一个事实,即它们的身体越沉重,越容易被鲨鱼和虎鲸猎食。如同海狮用体重求偶一样,大公司用综合薪酬来吸引人才,但它们也忽视了一个事实,天价的薪酬计划不可能为持股人创造收益。高额的工资实际上是鼓励造假,诱使那些持有股票期权的高管不择手段地提高他们公司的股价,事实上这还鼓励了过度冒险。2014-12-10薪酬的不平等引发人们如此大量广泛的流动是资本主义经济不可避免却必须具备的一大特点。贫穷的条件下,经济增长使一部分工人得益,一部分则没有,这就加大了贫富差距。不平等现象反过来又促进了经济发展,进一步提高了生产力,把最优秀的人才吸引到最赚钱的行业,利润最高的公司雇用了这些人,就又加快了经济发展。2014-12-10一项研究得出结论,1960年以来,国民收入每向最富的10%的人倾斜一个百分点,全国每年的经济增长率就会提高0.12%。不过即使是在这样的高速增长下,其余90%的人也要工作13年才能弥补上他们为经济增长所作出的牺牲。2014-12-10民主实际上是个非常宽泛的概念,美国在推行它,对立的政党之间的权力交接已经成为家常便饭;津巴布韦也在推行它,但让反对派就范的手段至今还经常是棍棒。2014-12-10这两种手段企业都会使用,使用哪一种取决于企业所处的环境。2010年,德国汽车制造商戴姆勒AG被揭露在过去的10年里曾经花费数千万美元向至少22个国家的政府官员行贿,其中包括俄罗斯、泰国,还有希腊等,以获取政府合同。在土库曼斯坦,它向某官员赠送了一辆价值30万美元的奔驰S级防弹轿车作为生日礼物。在富裕国家,戴姆勒公司采取完全不同的做法。2001~2009年它在德国贡献了400万欧元的选举赞助。在美国,它2007年并购了克莱斯勒公司,该公司的政治行动委员会在过去每个选举周期都贡献将近100万美元的政治赞助。2007年它出售克莱斯勒,还出资700万美元对美国国会议员进行游说。2014-12-10对于经济学家的世界观,有一种普遍的、很大程度上我认为颇为准确的批评,那就是他们经常忽视文化如何影响我们的选择,而把人们假定为精于计算、只顾自己、对“社会福祉”毫不关心的动物。“经济人”被认为是把生活中的一切当做一连串的成本收益分析,依据价格评估来作出决策,以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英国前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以对市场情有独钟闻名于世,她因此与工会展斗开争,推行国有企业私有化,极力扩大社会公共事业的开支。她言简意赅地声称:“所谓社会根本就不存在,只有具体的男人和女人,再就是家庭。”2014-12-10撒切尔说得当然不对。人类和动物一样,生来就具有社会属性。我们依赖社会,也就是别人,否则无法生存。为了组成社会,我们必须让出自己的部分利益,把它融合到部族的集体利益中去。文化帮助我们做到这一点,它把可接受的行为方式写进法律,决定赏罚的价格,作为该部族的行为约束模式。文化在社会集体价格系统范围内,调节着个人的成本收益比。2014-12-10对于财产的集体观念经常决定个人面临选择时的成本收益计算。罚款一般被认为是有效的阻止手段,谁愿意损失钱呢?不过,一项对以色列几家日托中心的研究发现,对于迟到家长进行少量罚款实际上增加了迟到现象。本来,接孩子迟到,家长认识到自己违反规定,会产生愧疚感。但是,日托中心决定罚款,就消除了这种负担,他们反而觉得迟到受罚两相抵消了。2014-12-10文化把世界一分为二,越过文化的边界,经济人就会失去约束,肆意妄为,完全为了自己的利益我行我素。进入边界,在族群的范围内,文化要求我们为了集体凝聚力而牺牲个体的欲望和冲动。在族群之内,禁忌和文化习俗重新形成新的价格系统,引导个人选择,产生信任,团结2014-12-10进一步说,文化制度并非完全形成以后才降临到社会中,而是随着每一笔交易及它与周围环境的互动而形成的,文化制度取决于整个群体选择的生存方式。文化体现了决定共同选择的所有价格的总和,也就是社会的集体价格体系。2014-12-11曾经百思不得其解,为什鳕鱼在当地只有油炸这一种吃法。有一种可能的解释,保罗•克鲁格曼曾经指出英国食品加工水平很差,是由于早期的工业革命把英国人一下子从农村推进了城市,远离新鲜食物原料,而且当时还没有大规模低价生产、储存以及远距离运输新鲜食品的技术。维多利亚时期的伦敦有超过100万的人口,但是食品运输只能依靠马车。因此伦敦居民只能食用可以长期保存的食品:腌制的蔬菜和肉类或者不需要冷藏的块茎类蔬菜。等到科技发展使伦敦人能够体面地吃上新鲜食品时,他们却已习惯了维多利亚时代的食谱。于是,贫乏的饮食成了英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014-12-11欧洲人作为一个群体,都存在严重的偏见。他们坚信运气的偶然性决定人生命运,因而普遍不相信“有钱人的财富是他们应得的”这样的说法。他们不可能把成功归结于个人的奋斗,反而把它看成是机缘巧合和外部环境造就的。他们坚信世界是不平等的,因而倾向于高税率,对收入进行累进式再分配,在不公平的社会中强制实行公平。2014-12-11欧洲人深信收入和机会的不平等很可能植根于欧洲过去的封建社会制度—幸福和成功与个人的努力程度无关,而是取决于家庭出身。美国人则恰恰相反,他们相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正直诚信、努力工作是成功的关键,有了这些,人人都可能实现自己的美国梦。在美国,认为劳动能够改变命运的人与相信成功缘于幸运和社会关系的人的比例是10:1;在西欧国家,这一比例还不到2:1。1/4以上的德国人认为,向有钱人征税分给穷人是民主政治的基本任务,而这样认为的美国人不到7%。2014-12-11现代人类在各自的文化藩篱内外表现出的行为完全不同。在群体—种族、信仰、村庄—之外,他们可能变得冷酷无情,压价购买,高价出售,但是回到自己的文化界线之内,他们可能变得慷慨大方,不再锱铢必较、贱买贵卖、争取最大的赚头了。2014-12-11但是,宗教不仅仅是个互惠、有保障的俱乐部,信仰所给予的也不仅是困难时期的扶持,它还提倡一系列具体的行为准则,劝诫人们避免自我毁灭的选择,因为上帝和所在的宗教团体都在注视着他们。信教的人更容易相信别人,更相信政府和法律体系,不容易犯法。在一项实验里,让一部分人先阅读一些含有“精神”或者“神圣”之类情感词汇的读物,再让他们去捐款,结果他们捐款的数量比那些没受到暗示的人要多。2014-12-11与此相比,那些最狂热最严格的宗教容易在没有文化的人们中间流行,他们别无选择,因此愿意把时间、精力等一切都全心全意地奉献出来。福音教派、摩门教、浸礼会,这些拥有最多信徒的美国基督教派,它们的信徒教育程度也最低,最可能毫无保留地相信有关魔鬼和天堂的说法。2014-12-11秘密忏悔给了牧师使用代价歧视的机会—估算罪人的财产状况,根据他的付款能力决定罚款的数额。这一招儿奇迹般地使教会的财源滚滚而来。2014-12-11教会不再努力激发人们的信仰而是把心思放在收钱上,他们巧立各种名目从信徒那里收钱,教徒们已经不堪重负,而且教会回馈的核心服务又太少。这就促使它的竞争对手基督教新教的崛起,该教以更公平的价格让信徒与上帝直接沟通,它取消了各种费用,恢复了高度牺牲与宗教回报的传统联系,也就是远古时代信仰的基本特征。2014-12-11根据皮尤研究中心的民意调查,美国65岁以上的老人中只有1/4认为全球变暖是个严重问题,而18~29岁的青年中却有几乎一半。欧洲的一项民意调查也发现65岁以上的老人只有1/3表示担心,对比之下,25~44岁生育年龄段的人却有40%。1/5以上的年轻人愿意支付汽油税以减少碳排放,愿意这样做的老年人却只有1/10。2014-12-11可能我们应该遵守这样一条规则,我们应该把地球原封不动地留给下一代,以便让他们充分享受,就像我们从前人手中接过来的时候一样,但是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代人这样做过。从远古的人类在非洲平原上流浪开始,人类就一直不停地改变环境的面貌。按照这条规则,如果有两个选择:10亿美元资金,或者用来保护环境,或者发明一种疫苗让所有后代子孙受益,我们一定会选择前者。2014-12-112000~2006年,美国人相信房价会永远涨下去,一窝蜂似的争购大房子,房地产业吸收了空前多的国家资源。发财的欲望把房价推高了平均70%,开发商一个劲儿地忙着盖房。后来泡沫破裂,房价从2006年春季的最高点一路下跌到2009年初的低谷,下降幅度将近1/3。2014-12-11还有,无论怎样去防止金融风暴,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身重要的局限性:不管采取什么手段,都不能完全避免泡沫产生和破灭。每当投资者热衷于某种新的投资项目时,总是信誓旦旦地保证这一次与以往不同。网络经济时代,信息技术大幅提高生产力,使人们深信他们面临独一无二的历史机遇。房地产热时期,人们坚信高科技理财手段可以使他们免于金融风险,因为风险已经控制在一批业务精通的投资专家手中。可是,这些盲目乐观的希望一次又一次破灭了。2014-12-11德国当时的财政部长佩尔•施泰因布吕克强调:“美国将失掉世界金融系统的超级大国地位。”有些决策者兜售中国模式,由国家直接管理大部分经济活动,包括信贷分配和国家的货币币值,来推动以出口为导向的发展。随着全球经济重心转移,工业化国家组成的经合组织俱乐部预计,非成员国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将从今天的49%增加到2030年的57%,一直推动西方繁荣的自由民主和资本主义制度或许会失去它的影响力。

少点幻想吧!一切皆有价!

作为一个曾经的经济学专业出身的人,我很汗颜——我一般是不爱读经济学读物的。虽然也明白实用的经济学知识在一个人的社会生活中是多么的有用,但是很遗憾的是,在经济学的读物中经常是无法获得阅读的快感的,说白了就是太枯燥了。既然做了这么多的铺垫,我就忍不住的赞赏一下这本《一切皆有价》了,它是我阅读的经济学读物中少有能获得阅读的快乐的书籍,而且我读的很慢,因为尽管书中例证浅显,但是仍旧需要时间消化,比如“市场交易并不总是提供消费者真正需要的东西,而是提供人们自认为需要的东西,这两者并不是一回事。”众所周知,价格是由供求关系调节的。经济学始祖亚当斯密对于经济学最大的贡献就是把价格作为自由市场中存在的“看不见的手”提炼出来,让我们明白看似“自由”的市场其实无需任何控制便会自然的井然有序。这看起来就像是悖论,供求调节价格,而市场交易却并不总是考虑消费者的需求。但是如果你仔细想想,是不是自己也曾经在特价卖场前两眼放光,是不是也曾经为了送到家里免费的饮水机而感到占了莫大的便宜却不考虑一个礼拜两桶纯净水的消费?在爱德华多最简单的例子里,抛开繁杂的经济学理论,你是不是要考虑下,我是否真的需要特卖的东西,是不是也自然的在免费享有商品的时候漠视掉了服务的价格?谁都不会想到,这些日常的小事,居然会蕴含了如此之多的经济学玄机。这就是我喜欢这本书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我们都生活在经济学的玄机中,不过很少考虑过自己不值得一提的一个小举动竟然如同蝴蝶的一个微微振翅,竟然让整个世界出现了享用“免费的午餐”的经济误区。如此说来,“一切皆有价”真是一句大实话啊。可是,却要本书作者用18万字之多才给你解释清楚让你半信半疑。其实,真是无需思考。我翻过本书的背面,赫然写就——42元。对于一本畅销的经济学读本,42元人民币你觉得这个价格怎么样?翻了翻书架,一本近三十万字的小说售价一般在20元到28元不等。按说文学的参考价值应该是量,不过,在质的面前,量只能自惭形愧的溜走。我每天在博客和围脖上吐槽,但是从来没有给我创造过一分钱的价值,但是为了不妄自菲薄,我不能说我的文字就没有价值,只不过这价值无法套现罢了。而考虑到这本书对人现实社会中的帮助和作者写作这本书投入的价值,我觉得是值这个价钱的。虽然,它可能不如畅销小说好卖,有的时候,价格有失灵的时候有的时候价格让市场变得不那么美好,不过,看清楚一切都是有价格的真相后,是不是对这个世界更加宽容了呢?一切都是有价格的,包括什么信仰啊文化啊的形而上的东西,就像你看不见服务但是却要为此买单一样。免费的来的没那么容易,总有一天还是要变相的让你为此付款——当然,款不一定指的就是金钱。了解到这个经济学的玄机,也就让我们少点幻想了吧,脚踏实地,为一切买单懂得负责才对,这可不仅仅是经济学问题了。收获蛮大的,我要再次推荐一下本书的说。

有选择便有价格

所谓一切皆有价,无非是从机会成本的概念上展开的。作者是一个记者,视野很开阔,其主题包含了很多方面。但是正如钱颖一所说,非学者可能有很敏锐的观察能力,也有很好的叙事功底,但是到了分析解释层面,往往缺乏一个统一的框架。有时作者论证了一通,却不知道想表达什么;有时因果不分,把同一事件的两个现象作为因果。所以此书当小说看更合适,若能顺带思考一下,找出其谬误与错误的逻辑,那就更好了。

价格无处不在,价格魅力

着实开阔思维,让人耳目一新。听惯了“情义无价”之类的定语之后,乍见“一切皆有价”之说,便觉作者真是大胆而张扬,商品,物质,财富等等有形之物说之有价尚可,如幸福,生命,未来,信仰等等无形之物,也有价吗?甚至连爱情和亲情也有价吗?一切皆有价,真是一个颠覆性的说辞,且看作者如何论述。细致入微点评生活之中的价格问题,不论是奢侈品的魔力还是死亡赔偿金或者是善变的幸福感,都有价格。连女性的婚姻,原来细究起来,也是处处有价格。是揭秘日常生活成本与收益比的猎奇书?说不上,倒是让人茅塞顿开,有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悟。看透价格背后的真相,有趣又有益,这便是我初见此书的第一感观了。有的时候,价格的比与不比常出自于我们的情感,像老年人与年轻人的生命价值这种问题,一般是回避的,因为这种比较算不上道德,甚至有点不尊重没有人情味的意思,但现实中确实有这种种的差别对待。争议不断的死亡赔偿金便是给公民的生命安全定下了价。还有默认的危机来临时先救小孩妇女其次才是老人男人一样。这个命题真是尴尬。而美国白宫下属办公室便有专门负责这一类价值的评定。一方面基于个人的选择,另一方面计算老人的折扣因素。而这种差别对待也已经影响到政策的实施,比如认为在恐怖袭击中一名获救者的生命价值大于两个自然灾害中获救者的生命价值的观点,倒致美国政府对卡特里飓风灾害漠不关心而对911恐怖袭击巨资投入的巨大反差。生命本无价,可是现实中却有了价的差别。至于医疗也是如此,穷人家常常是万不得己才是医治,甚至放弃医治,而有钱人宁愿多花钱来保全自我健康。很显然虽然是属于经济学范畴,但这样铁的事实面前,已不仅仅是经济学问题,更多的是心理、伦理,以及对人类行为及其本质的探讨。诸如此类的问题非常多,而且论述深入详实,大量的数据案例和事实且有根有据,让人叹为观止。真相不容逃避,一切皆有价是事实,果然是事实。此外,作者行为风趣幽默,此书虽划为经济学类别,看起来会比较枯燥,但实质内容非常通俗易懂,如同封面的条形码一样,直白明了,一针见血。希望作者在提出一切皆有价的观点之后,能再论述一番,如何更好地应对这样的有价。否则,真的太让人伤心了。

恶魔的契约——《一切皆有价》

曾经,我们每个人都是认真、善良,而不谙世事的。后来的某一天,我们把灵魂出卖给了恶魔。我们学会了算计,我们开始计算得失,付出和回报都被量化,我们为一切事物制定标准,心里的一杆杆天枰开始称量我们所做的事是否值得。金钱,资产,吃穿住行,娱乐,文化,思想,爱情,生命,自由……我们试图为世上所有东西标价,并几乎就要成功建立一个完善的价格体系了。既然已经有如此完善的标准可供参照,我们轻而易举的计算得到,我们曾经做了很多比“亏本买卖”。那些事自然成了我们“尴尬”的回忆。没人愿意声称自己是个傻瓜。我们开始反问自己,是不是以前太无私了,对其他人,对这个世界太好了?是不是也该为自己更多考虑,让自己轻松一些,享受更多呢?于是,相比“储蓄”,我们更加愿意“消费”。这是时代的必然趋势。只不过,这是一个价格膨胀的时代。我们手握着一本本“价格宝典”,去消费着我们生活必需的和不必需的物质和精神。我们以为只要自己足够精明,这就是一个买方市场。精明的人开始嘲笑那些不懂得算计而吃亏的人。每当我们精密计算并窃喜于占了便宜时,恶魔便发笑。只要操纵这些种种“标价”,便可以操纵愚蠢的人们。

人生拍卖会

一切东西自是有价,不能浅薄以金钱衡量。好似爱情等于两个人的付出,而我们并不是实用主义,因为它们都在我们心里有份量,所以才懂得珍惜,不去让它贬值。看着文中每一章每一节的例子,趣味盎然又有严谨的思考在里面,让你充分理解“一切皆有价”。价值等同于需求,而价值不能离开需求而独立存在。我们所作出的一切选择,都是我们对多元化价格之间的决定。通过价值定律可知,同一外界对象跟不同的人对应,产生的对应关系式的量是不同的。通俗点说,同一件事物,对于不同的人,价值是不同的,因为需求不同。比如说,一件书画,对于作者,只是普通的作品,对于收藏者,是文化享受,对于商人,是一笔升值的财富,对于普通人,只是一张废纸……它有不同的价格,价值却一样。我们往往会说或想,某某的价值是多少,其实这种表达或思维是不准确的,准确的应该是某某对象的价值系数是多少,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价格是卖出去的,而价值是早就注定好的。所以我们可以根据确定的价格,判断他们是哪一种人。价格的影响你的判断,你的估量似乎高于或者略等于你的成本,如果你觉得是赔钱的买卖,那么你就会放弃,不过这副作用却比较大,因为你过于依赖价格,忽略它的价值,信奉若无把握,宁可放弃的理念,那么又显得不够大气,往往会错失大好机会。熟悉价格的运作,市场的波动,你就可以到你想到的地方。关于商品的拍卖,我相信大多数卖家愿意拍卖,而买家却不愿意拍卖的形式,这意味着你将花掉一大笔不需要的钱进去,用更大的价格去买原有的价值,于是你的投入远高于你的回报。这与你的利益相冲突了,谁都不想花冤枉钱。其实拍卖,属于一个炒作的过程,都是为了价值后面的利益。因为它钓的是出价最高的傻瓜。其中更有高着名为“做局”,它会先抛出几个廉价的商品或者进行一番铺垫的类似拍卖,造出一定的声势,一定的热度,那时候这件商品就炙手可热,价格将也会几何级数的跳跃。不过,也存在流拍的风险,因为理性的人会精确计算成本与利益,保证自我利益最大化。“免费”,“共享”时代是一个残酷的现实。那些粗制滥造、成本低廉的免费内容会越来越多,而专业的创作者似乎生存的憋屈。我们不应该忽略隐藏其中的人的信念和价值。毕竟价值是需要人性在里面的。你有没有提供特别的价值,你有没有为这种价值坚持的理由?不过我相信,当网络内容渐渐变得乏味时,对高质量需求会越来越大。毕竟这种没有什么可以聚集与支持的东西,只是如同那些流水,都会逝去我们总爱跟别人比较幸福、运气、财富等,永远觉得别人的命比自己好,幸福,工作,信仰文化这些看似虚拟,却有着它们的价值。就算你再讨厌你的这些价值,都有无数人争着来抢。谁的价值更大,谁就能够活下去,生存下去的概率就更大。在人生拍卖会,你清点一下行囊,敢问你的人生底价几何,你敢赌一把吗?

苏格拉底式的诘问

(风君的催稿让我很紧张,其实明知难逃这一劫的,总又得过且过,苟延残喘。但该来的还是来了,那我还是赶紧写一篇,等我好好品味之后,再续写一点哈。)这本书的书名正是我的菜,因为一切看起来明显有偏颇的观点,它的认证往往才是新鲜深刻独特的——绝对真理是由无数个相对真理构成的嘛,那些看起来无懈可击的话语,才真正跟真理无亲缘关系呢。例如上帝的存在、“上帝死了”、甚至“上帝是女的”。正因为是荒谬的,所以才是可信的。对这本书,我觉得它应该是以一种绝对经济学的视野,将现存价值消解,将所有我们看作无价的、神圣的东西标价,就如苏格拉底式的诘问一样,我们最终用自己的矛来攻自己的盾。不过,事实上,看着这本书,让我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自己买的另一本名字好玩儿的书《当经济学遇上生物学和心理学》,因为虽然没有刻意展现在标题上,但是《一切皆有价》也会探讨一些经济行为下的进化生物学、基因生物学根源,以使认证更加充分,而且,这种探讨更加细致多样,更饶有兴味。相较而言,《当经济学遇上生物学和心理学》学术味道更浓,且所引用的生物学理论,无非只是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而已。这本书很像典型的经济学家的著作,运用了列数据、作对比等说明方法,数字上也是精确而有说服力的。而且,作者不会强制读者去接受他的观点——经济学家的陈述和科学家类似,都是客观的,但它背后隐含的哲学,无论是功利主义还是科学主义,都是撼动原有价值体系的,而这些主义,只能恰好由哲学家们发现。(这是一招阴险的“隔山打牛”呀~)然而,不知道是翻译的误差还是作者由于过于斟酌,导致有些语句其实并不是那么流畅和前后一致。举一个例子:P124-125:“……网上盗版行为支持者的理由在经流畅理论上根本站不住脚。……迄今为止的证据都表明,免费赠送就意味着从中赚钱。一项对宾夕法尼亚大学学生的分析得出结论,免费下载音乐使学生们年平均音乐消费从126美元下降到100美元……”“免费赠送就意味着从中赚钱”这句话跟前后的观点正好相反。因此,收到这本书已两个多月了,但这本书除了书名、目录和里面的一些数据确实吸引我之外,其实我很难静下心去将其中某个部分完整看完。为什么这样呢?我想了一下,可能是出于作者作为一个经济学家的严谨,致使强大的论点淹没于更浩瀚的论据和更庞杂的论证之中了。例如P177-179单单介绍马尔萨斯的论点就绕了好久。不过,我愿意用更多的耐心好好将它读完,因为这本书值得。


 一切皆有价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