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的二十年》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国际经济 > 失去的二十年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5
ISBN:9787111378099
作者:池田信夫
页数:204页

镜鉴日本,反思中国

与在南京大屠杀上的拼死抵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人对自己的民族性格以及现实处境颇多反思与自省。有些还非常深刻,象我曾经读过的内田树教授的《日本边境论》就是其中一例。个人以为,手头这本池田信夫的《失去的二十年》也是其中比较出色的一本。 1990年,在经历了战后长时间的高速增长之后,正处于巅峰状态的日本经济突然失速,象脱轨的火车一样快速下滑,资产价格大幅跳水,股票市场一片萧条,经济发展陷入停滞,社会前景一片黯淡,至今仍然未能走出泥潭。这段时间被池田信夫称之为“失去的二十年”。在这本书中,他通过对日本这二十年来发展历程的简要回顾,试图对整个经济社会进行分析,从而对“为什么会失去”这一问题进行解答,可以视作是日本人对这二十年历程的一个总结和反思。 池田信夫有着经济学家与资深媒体人的双重身份,他的看法既有经济学家的理性和专业,也兼具媒体人的冷竣与尖刻。在他认为,日本之所以为会陷入长时间的萧条,有以下三条原因:一是政策应对失当。1985年9月的广场协议之后,日元急剧升值,日本政府通过实行金融自由化以应对“日元升值萧条”,从而引发泡沫经济。但泡沫崩溃后,又错误的实行过于紧缩的政策,致使经济增长乏力。同时,由于不恰当的经济政策,出现的人口逆流(从城市流往农村,即劳动力流向低生产效率部门)使得经济不景气的问题一再长期化。二是创新动力不足。他说,所谓的“日本奇迹”,只不过是“20世纪传统产业结构创造的最后辉煌”而已。日本企业由于缺乏创新这种创造性破坏力量,没能及时赶上20世纪80年代的信息革命,没能及时实现产业结构转型,以致于投资机会不足,造成慢性的资金供给过剩,自然利率为负,从而始终处于通货紧缩状态。三是人才流动停滞。日本僵化的年功序列制度,使薪酬体系扭曲,闲散富裕族不创造价值却占据高位,而大多数年轻人只能沦为穷忙族,得不到机会。各个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趋于停滞,社会活力不足,阻碍了日本企业的创新以及知识型生产力的提高。这三条原因使日本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乏力,优势一再丧失,经济自然陷入长期衰退。 大概每个读这本书的中国人都会由此联想到我们自己的国家。当下的中国,所面临的情形与上世纪80年代,即衰退前的日本有着惊人的一致——同样的房地产暴涨,同样的内需不足,同样的高度依赖出口,同样的本币不断升值,同样是老龄化袭来……正是有鉴于此,现在社会上有关中国是否会重蹈日本覆辙的争论也甚嚣尘上,乐观者有之,悲观者有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两者的情况也并非全然相同。第一,现在中国的情况只会比当时的日本更差,在内部,中国的人均收入还较低,贫富差距巨大,官民对立严重,社会诚信缺失,各个阶层之间断裂,各类矛盾问题高发;在外部,中国作为一个崛起的大国受到很多国际政治因素的制约,特别是当前次贷危机余波未平,欧债危机波澜又起,而且周边边境争端不断。第二,中国面临的压力更大。当初,日本进入衰退之前已经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层次较高,即便停滞也仍然保持了稳定。然而,中国一但陷入衰退,接踵而来的则不仅仅是发展的停滞,而且很有可能是社会的剧烈动荡。第三,中国也并非没有优势——因为自身的巨大的人口、丰富的资源、以及地域之间的不平衡和较大的城市化空间,还拥有进一步快速发展的潜力和机遇。 事实上,这二十年的日本具有龚自珍所说的“衰世”的一切特征——发展停滞,人们了无生机和希望。而中国历史上,曾不至一次进入到所谓“衰世”的阶段,最后不得不借助于用暴力来改朝换代这种极端形式加以解决,而深受其害。愚蠢的人看到别人跌倒只知道嘲笑,聪明的人却能够从中看到警示而懂得避让。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读者以日本为镜鉴,从池田信夫对日本深陷衰退的原因分析中,从日本这“失去的二十年”的经历中,汲取经验教训,反思中国近些年来发展的成功与失误,继而思考中国的因应之策,思考中国未来的发展。这便是这本书对我们最大的意义所在。

经济发展的本质

最近读池田信夫的《失去的二十年》,没想到日本有如此清醒之人,但是一个人或部分人清醒是毫无作用的,终究有很多东西无法靠人力改变。日本长期滞胀的原因既不是以广场协议为代表的阴谋论,也不是人口老龄化等直观因素,而是在于很多容易被忽略、甚至是日本人往昔自以为得意的方面(所谓日本模式)从国家层面讲,当下是富裕还是贫穷不重要,更重要的是长期潜力,而这个潜力不是简单的资源多寡,更多的是包括文化、国民性、价值观、社会结构、思维方式在内的更广义的因素,如果这些要素缺失,那即使在中短期可以高速发展,但长期必然有回归本质的那天,日本就是很好的例子再看美国,统计美国近百年的增长,扣除通胀后的实际年化增长率只有区区1.76%(数据出自安格斯·麦迪逊),但即使这样依然傲视全球,这绝不是偶然的。国家的发展就是场马拉松,连续100年的1.76%远胜30年的10%。日本的停滞还将继续,没有几代人的革新,想走出泥潭?怎么可能呢?

失去的二十年'日本经济长期停滞的原因

一、日本为什么经济会长期停滞?作者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潜在GDP增长率的下降。而导致潜在GDP增长率下降的原因是全要素生产率的下降。全要素生产率下降背后是资本要素和劳动力要素生产率的低下而这背后是因为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而固化的劳动力市场,以及以间接金融主导的资本市场。二、政府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会有效嘛?作者认为这只能在短期弥补GDP缺口(潜在增长率-实际增长率),而且不一定见效,长期看肯定是失效的。作者认为政府主导的产业政策以及研究开发因为不是市场行为,存在投资主体不明确,责任体系不完善,往往是会失效的。日本曾经的经济繁荣和通产省的产业指导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这种举国组织体制在信息革命面前却显出那么的无力。文中作者也是从这个角度阐述了日本为什么错过了“信息革命”,并且举出两个政府主导的巨额投资项目(通信相关)的失败为例子。作者还认为日本缺乏独立承担责任的研究机构,国家式的无责任投资研究体制除了养肥一批研究人员外,是走不通的三、当前的日本面临着什么国际环境?作者认为当前是一个大趋势是曾经的美国过度消费,新兴国家过度储蓄的模式导致的国际间长期“经常项目”收支不平衡,由于美国金融危机后需求减少,开始趋向平衡。换句话说日本的外需减少,日本的潜在产出量本身会下降,日本的国际贸易开始从盈余到赤字,出口立国的模式或许终结。作者还认为随着中国的崛起,由于两国巨大的劳动力成本差异,导致两国的产业转移,两国工人工资差距减少,日本工人开始失业并且往服务业方向转移,从而导致服务业的工资水平拉低。四、日本的公司怎么了?作者在文章中提到日本的公司股东结构长期纠结在以工会为代表的员工、政府下放的官员、股东之间,从而产生了很多问题。上世纪90年代,美国活跃的资本市场LBO,使得美国的资本效率提高,但是日本式的股东结构问题却导致公司控制权市场迟迟没有形成。日本的创业型公司以及大公司内部缺少创新,而创新在作者看来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熊彼特),创新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更加是商业模式上的。日本公司的一个问题是专利巨多,技术水平不断改进,但是这些技术和专利却没有应用于市场,因此作者感叹日本公司缺乏足够战略眼光的企业家。此外作者还提到对专利的过度保护和征收关税一样,这种政府规制或许不利于技术的流动,不利于创新,值得思考。日本公司在用人普遍采用终身雇佣制度以及年功序列制度,这种人事上面的安排,不仅仅使得公司不敢用新员工,老员工闲置,同时严重阻碍了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这点作者非常强调,作者认为劳动力要素的自由再分配很重要。泡沫破灭后,日本存在很多僵尸企业和金融机构,这些公司由于政府的原因的不能自由退出市场,束缚了生产要素的自由再配置。五、产业方面?作者风别讲述了日本以丰田为代表的汽车产业、以优衣库为代表的商贸零售产业、通信产业、文化传播产业。其中在谈到优衣库时候,作者赞赏优衣库摆脱了日本国内商贸零售业承包商系列组织结构的束缚,凭借其在中国的经营,快速崛起的商业模式创新。谈到文化传播产业时候,作者打破了我们一贯认为的日本动漫产业的强势,作者看到动漫产业实际上由于互联网无成本的传播模式,其并不能带来巨大的产业价值,作者认为政府把文化传播产业作为投资扶持的方向是不正确的,因为这个产业的规模其实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

未来的中国什么样

未来的中国什么样?池田信夫在描述日本为何经济停滞不前的《失去的二十年》里写得很清楚。昔日的日本便是今天的中国。中国的国家规模比日本大得多,经济形式比日本还要复杂,中国的经济也许不只是连续停滞二十年,甚至更久。书的开篇引用了村上龙的一句话:这个国家什么都有。要什么东西就有什么东西,唯独没有希望。这难道不是今天国人的感受吗?判断一个国家是否经济有活力,主要是看就业率。失业率高居不下的话,GDP是假的。人民币增值、物价飞涨、房价连续11月递涨……这一切都是经济衰退的事实,已经不再是信号。世界各国将中国政府的调控能力神化了。池田信夫在书中说得好,“就好像一个成绩是2小时30分的运动员,不可能通过喝补品跑出2小时的成绩。”我们已经再也造不出补药,房价高居不下便是补药失效的病例。劳动力增值,高密度产业大量转移海外。如今的中国不再是世界大工厂,而是世界巨大的垃圾场,为经济增长而牺牲的环境代价已经无法挽回,这些只有靠子孙后代来还。全球的老龄化,中国也不例外。我在日本看到七十多岁的夫妇还在经营米店,凡事都得顾客自己服务。他们已经老到搬不动米袋子。我问他们为什么不回家休息?他们说儿子在公司里的职位还很低赚的太少。公司里很多老资格的人还没有退休。一个国家如果把平等放在自由之前讨论,那就是扯淡。我们的企业里仍然供养着一些无所事事的老人,而当年轻人成长为老人时,企业已濒临破产。

等待制度红利的日本与中国

这篇书评前两天写过,可回头豆瓣大老爷给吃掉了,等了一周多也不见,忿忿不平,决心再写一遍。-----------------分割线-------------------------------------九十年代的时候,我在北方的一个闭塞小镇上读小学初中,从仅能接触到的《读者》《知音》类杂志以及为数不多的“有见识”的青年老师的道听途书中,我知道了日本经济在战后创造了奇迹,日本人民勤劳智慧科技领先中国一百年,中国只会被远远的甩在身后永世不得翻身,却浑然不知那时日本正经历着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泡沫破裂的阵痛,以及随后的二十年经济停滞。而正是这二十年,中国完成了94年的分税制改革扛过了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98年把房地产定位支柱产业01年加入WTO,中国经济在狂飙突进中超越日本实现了又一个奇迹。而在狂飙突进了二十年后,中国经济好像也开始显露疲态,过去动辄两位数的GDP增长必然不可持续,可未来何去何从,究竟是像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公知经济学家预言的以房地产为首的资产价格的逐个破灭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还是如国师林毅夫先生所言能继续二十年的高增长,众说纷纭。在这一切未明前途待卜的时刻,大家把视线投向日本审视日本这二十年的停滞就显得顺理成章。我读池田信夫的这本《失去的二十年》,最有趣的体验不是回溯日本的路径进而得出中国终将重蹈日本覆辙的结论(得出这样的结论本身就是不严谨的),而是欣喜的看到——积重难返的日本,与疲态初现的中国,都在等待制度红利。这本书,可以拿来做一本不错的宏观经济学入门,池田信夫以日本的经济现状作为血肉,背后的筋骨是清晰而简明的宏观经济增长模型:一二三章提纲挈领,陈述日本二十年的经济停滞,并进一步阐明这个停滞不是短周期的产出缺口问题,而是长周期的潜在增长率的下移(第三章对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周期理论的反思做得很好)。写到这里,作者对潜在增长率的影响因素做了分解——资本、劳动和全要素生产率。如果在完成了前三章的提纲挈领之后,作者能够就以上“资本、劳动、全要素生产率”做一个条分缕析的梳理,那这本书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伟大的作品,可惜四五六章作者的财经记者意识流毛病又犯了,这三章里谈了公司治理结构、谈了创新精神、谈了资本对实业的支持...林林总总看似什么都谈,可其实是缺少逻辑主线的。等到了七八九章作者思路终于清楚了,可遗憾的是用了三章却只谈了一个问题——日本的雇佣结构对经济增长的拖累,在作者眼里,雇佣制度俨然成了日本经济面临的最大问题。对于潜在增长率的下移,作者对资本和劳动这两个要素基本没花什么心思,四到九章,混乱也好清晰也罢,谈的其实都是全要素生产率的问题,归结到底在作者看来,要想提高日本经济的潜在增长率,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提高资本效率劳动效率技术效率等等,这一切,都需要制度上的改进,即所谓的制度红利。以上。今天我们反思中国目前的困境,大家在谈的也是税收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甚至进一步的正志制度改革,也都是在等待制度红利。谈到这里,不禁要想在这场等待制度红利的竞争中,究竟是日本能够起死回生还是中国能够一鼓作气彻底把日本甩在身后。在这个问题上,我看好后者。而之于日本,在猪一样的队友安倍晋三的带领下,或许我们可以期待在二十年的停滞之后的又一场崩落。

失去的二十年

《失去的二十年-日本经济长期停滞的真正原因》,池田信夫著,胡文静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7月第1版。关于日本有太多说的了。想起这个近邻,便令人感叹中国地缘环境之恶劣,似这等对手仅是周边一环而已。都说日本失去了二十年,但我们能真正这样认为么?天天把这个挂在嘴上的人真正了解日本么?我们经常与日本人打交道的能说了解日本人么?方今天下,了解日本人的中国远少于了解中国的日本人,否则也不会有加藤嘉一事件了。以日本人自己来看自己,当然更有说服力,不过涉及经济部分仍然不太明白。比较清楚的是对官僚体制的批评、对年功序列制的评析、对僵化雇佣制度的批评。看到别人,就看到自己,这是读书、读人最可庆幸的,也是最可警惕的。我们没有这些问题么?如缺乏将发明转化成创新的创业家精神,如后追赶型经济的政治社会环境,如居高位后无所事事以待退休。如果我们只是一个放大了十倍的日本,该喜还是该忧?此书翻译虽颇有些佶屈聱牙,但只要记住两句话就好。序言中道,“现在还有人知道葡萄牙是世界的海上霸主吗?听莫扎特音乐的人们会了解当时的维也纳是整个欧洲的中心吗?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像日本这样的小国,即使有过短暂的辉煌,也终会被迅速遗忘吧。”最后一页道,“对于现在的日本而言缺少的不是希望,而是逼迫人们穷则思变的绝望。”一个国家有这样的反思之语实属难得,对我们而言亦如是,故我们缺的不是左或者右的激情,而是此等冷静。

反思日本经济的实用册子

反思日本经济的实用册子评《失去的二十年》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经济进入衰退,社会也进入了“失去”的状态,持续到本书成稿的2009年,刚好20年。真正了解自己的,应该是自己了;日本经济增长停滞不前的原因是什么?应该日本人最清楚了。这本《失去的二十年》分析了经济政策、公司管理、创新、不平等等原因,试图揭示日本失去的20年中的最关键原因,并通过分析得出了自己的结论:日本当前的问题并不是收入水平的高低,而是日本长期的社会停滞导致人们渐渐失去了对未来的希望,他们对未来深感不安,这种不安感在不断扩散。哀莫大于心死,日本的经济停滞并不可怕,可怕的日本人对未来丧失了信心。在我们的印象中,日本是一个很大的经济体,上个世纪80年代是日本经济的鼎盛时期,即使是在“失去”的年头,日本的企业管理、经济规模仍然不容小觑。“对标”这个词就是当时美国人为了学习日本经济的成功经验,以日本企业为标杆进行公司改革的。后来进入90年代,由于广场协议的签订,日元升值造成日本经济受挫;信息革命的开始,很多美国企业又重新占据技术和创新的制高点,日本企业开始走下坡路,等等。在这本《失去的二十年》中,作者也讲到了很多我们不为所知的真相,日本是一个管理大师辈出的国度,但仍无法阻止经济的衰退;日本的科技创新也处于世界领先,但他们缺少的是将这些科技创新应用到实际中的管理人物,诸如松下幸之助、盛田昭夫等管理大家已经成为了历史;日本的金融政策、财政政策短期性,导致了经济无法摆脱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尴尬。而对于正式员工的过度保护,既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更是人为加大了员工之间的差距,引发了员工的不满。中国的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的飞速发展,30多年来经济体系中同样出现了一些问题;2012年是中国反思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年头,对于中国人来说,我们更关心的是从日本的“失去的二十年”学到什么。中日经济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我们很多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就是从日本引进的,日本的正式员工、外聘员工和派遣员工和中国《劳动合同法》实施之后的用工体制几乎一样,而日本的“年功序列”与中国的“论资排辈”又有异曲同工之处。看完这本《失去的二十年》,我们可以为近年来中国政府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的坚定庆幸,也希望经济改革能在科技创新、科技运用以及员工制度等方面能更深入一步,以免重蹈日本的覆辙。这本书里面有很多关于日本的经济背景知识以及有关经济增长的常识,读起来有点拗口。作者提出的“working poor”、“green mailers”和“社畜”、“僵尸银行”等诸多用语,都是我第一次见到用来形容经济现象的一些词汇,很有意思。2012-5-19

治疗全面失调的良方——市场地位的确立

作者认为“现在美国的问题就是金融体系中存在大量的不协调,而日本则是劳动力市场的长期不协调”。我认为中国在金融体系、劳动力市场和创新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不协调:无效率的投资在不断摧毁财富,吹出越来越大的泡沫;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同时是特定人群盘踞垄断部门,依靠派遣人员和临时工来维持社会地位,扩大收入差距;经营者不是把精力放在创新上,而是放在拿捏“与权力的距离”上。这些不协调都可以通过市场来改善,而“让市场发挥主体作用”的努力又受到官僚体制的严重阻碍,这在中国和日本都是一样的(但是日本还有所谓政治家)。目前的中国急需新一轮改革来释放制度红利,但合理的改革步骤和速度却无人知晓。在泡沫经济无以为继的情况下,如果未能率先理顺实体经济,打破广泛存在的垄断,就开始快速推动利率市场化,恐怕会推高市场利率,使得经济情况进一步恶化吧?

感觉一般般

书很一般,对于新闻记者分析经济事件彻底失望。很肤浅,语焉不详,似是而非,想反思日本的同学别买了。真的很失望,很难找到对于中国有教育意义的书。为甚么字不够。。。。。。。。。。。。。。。。。。。。。。。。。。。。。。。。。。。。。。。。。。。。。。。。。。。。。。。。。。。。。。。。。。。。。。。。。。。。。。。。。。。。。。。。。。。。。。。。。。。。。。。。。。。。。。。。。。。。。。。。。。。。。。。。。。。。。。。。。。。。。。。。。。。。。。。。。。。。。。。。。。

札记

【http://blog.sina.com.cn/leiwon】虽然篇幅不大,但本书涉及的经济学子领域比较广泛,从经济增长到金融、从财政到投资、从消费到创新等等不一而足。本书更适合专修日本经济的研究生仔细阅读,而对于我这类速读的上班族来说,只能谈谈粗略的印象,摘录一些作者的观点。1)所谓日本失去的二十年,是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的结果。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生产要素的再分配并没有与时俱进向生产率较高的部门迁移。进入21世纪,占比7成的服务业生产率增幅降至0.9%,余下的制造业生产率几无变化,从而将日本平均的生产率拉低。2)资本主义需要的是不断创新,而非零利润下的新古典经济学均衡。创新打破均衡从而产生利润,就像自行车被踩踏才能前进一样。资本家必须不停开拓新的事业,成功之后独享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主义的规则。而企业发展壮大之后又会面临增速减缓的问题。所以,要保证整体经济发展,就需要不断有新的企业涌现出来。简言之,社会的进步,需要创业家精神,需要创造性破坏。而日本劳动力市场的僵化,如年功序列、终身雇佣等,以及日本企业缺乏战略思维,加之陈旧的商业模式,都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创新和创业。3)日本经济长期停滞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于未来心怀不安。唤起整个社会的生机,必须让人们重拾信心,让他们相信人人享有机会,相信付出努力就会有回报。作者洋洋洒洒写下的这本书,我以为仍然是就事论事,拘泥于细节而不能自拔。就像他在书中所说:“日本大企业和政府机构的共同优点是执行力好,决定好任务后可以准确无误地执行,但是也有着同样的缺点,那就是没有能力制定出有战略性意义的决策。”简单来讲,战术精妙,战略粗鄙;微观分析准确,宏观思维匮乏。经济运行的好与坏、快与慢,创新创业的易与难、简与繁,均是历史大势之下的细枝末节。对于日本来说,这个“势”就是全社会太稳了,缺少有力的冲击。那么,21世纪的冲击来自何处?一是年轻人数量增长,二是接纳移民。很可惜,日本人口结构继续行进在老龄化的路上,另一方面坚定不移打造单一民族的净土。当然,我们也可以换个角度来看,当今日本经济即便停滞又能如何?毕竟他们已经很!发!达!了。好吧,上班族精力有限,不再展开说了。以上对于我们中国的启示就是,尽快全面放开二胎!

日本经济低迷原因之分析

谈及日本经济的近代发展历程,不能不提及到二战之后到1974年全球石油危机爆发前期的日本经济辉煌时期,当时的日本工业年平均生产率高达13.6%,GDP总值从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经济大国。石油危机之后,日本进入了平稳低速的经济发展时代,特别是在1993年之后,日本经济甚至出现了负增长,此后的二十多年,日本走上了经济低迷时代,池田信夫将这二十年称为“失去的二十年”。有关于日本经济低迷的原因众说芸芸,但由于日本这个奇特的社会,其社会怪状并非西方学者可以轻易了解,更多的是猜疑或者幻想。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曾在她的研究报告《菊与刀》中写道“ 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日本人的这种双重极端性格决定了日本的复杂社会文化,与之相对的日本经济同样让人难以捉摸,有关与日本经济低迷原因的分析还是让日本人自己说为好。日本著名的经济学家和媒体人池田信夫最近出版的《失去二十年:日本经济长期停滞的真正原因》一书是的关于日本经济低迷的研究专著,这本书的出版颠覆了许多传统经济学理论的看法,对日本经济低迷的原因有独特的见解。作者首先分析了日本二十年的经济低迷现状,他认为,代表日本经济实力的潜在增长率(经济长期发展能力)一直处于低下状态,光靠“扩大内需”是无法解决问题的;日本进入了贸易赤字时代,由于国内需求投资不旺盛,海外回流的资金重新投回海外,导致经常项目收支的盈余不断锐减;生产力是潜在增长率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一直也是日本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如今也面临这中韩等新兴国家的冲击,进而导致失业率增长;日本沦为了一个没有希望的国家,民众之间的悲观情绪导致社会的不稳定。根据池田信夫在《失去的二十年》的思路,关于日本经济低迷原因的分析可以总结为一下四点:首先是日本财政赤字过于扩大,2007年,日本政府的债务已经超过GDP的1.7倍,在整个经合国家表现的最差,2011年《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本政府债务将首次超过2倍,而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到2014年,日本政府债务可能达到2.3倍,到时候日本恐怕不如希腊政府的后尘,但是池田信夫否认了政府破产的观点,他认为,民众对日本政府依然保持着较强的信心。解决政府债务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日本银行承购国债,通过增发货币发行量引发通货膨胀来稀释这些债务,但是反过来又会产生通货膨胀的控制问题,因此说增发货币发行量是不可轻易采取的财政政策。第二点,日元对美元升值,导致通货紧缩,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商品出口更没有竞争优势。克鲁格曼的通货膨胀理论认为,日本经济不景气是因为投资需求过低自然利率为负值,他建议只要将实际利率也将为负值就可以解决问题。但是负利率只能调整短期性的通货紧缩缺口,并不能带来潜在生产率的增长,因此,依靠金融政策不能解决长久问题,这是池田信夫一直强调的论点。第三点,劳动生产率低下,没有竞争优势。在大多数的印象里,日本的劳动生产率不是一直处于制造业的前列吗?丰田生产方式不是新兴国家向往的生产体系标杆吗?可以二十多年来,日本没有赶上80年代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在IT 行业上要么走失了方向,要么在投资上失误(战舰大和项目)。近些年来,如中国、印度、韩国等这些新兴国家在制造产业更具有竞争优势,日本制造业面临着向高附加值产业的转移,但是这些行业的人力需求并不大,导致更多的员工下岗失业或者转移到流通等服务业。第四点,不平等的薪酬体系,难以激发新员工的积极性。终身雇佣和年功序列薪酬体系一直是日本企业的特色,如今也面临着挑战,一方面,终身雇佣和年功序列可以保障员工的工作稳定性,另一个方面企业难以减少冗员和闲散富裕族的诞生(由于不能轻易解聘老员工),人才的流动性极低,这也日本知识密集型企业生产力低下的主要原因。更重要的是正式员工和非正式员工的不平等的身份导致同工不同酬,当面临危机时,最先裁员是的非正式员工,生活不稳定,不停地寻找工作,使一些新员工找不到希望,并且对上一代失去信心。在此基础上,结合日本社会现状,他认为,这些问题(以上四点)在时间上可以解决,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日本人对于未来的不安,没有希望的日本人看不来未来。关于日本经济低迷的众多原因中,池田信夫并没有提及到日本的教育。大前研一在《低智商社会》一书中将日本的教育批判得体无完肤,他认为日本经济停滞的原因是“智商衰退”,日本年轻人无志向且学习能力低下,实际上也影射出中国社会的种种现象。解决经济增长战略,池田信夫和熊彼特的观点一致,他们都认为创新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它是连接发明和产品的中间过程。创新分为常规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其中破坏性创新是最具有生产率,而恰巧也是日本企业长期以来缺少的东西。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总体感觉作者的经济学水平有限

作为一名人大毕业的经济学硕士生来看,作者虽然试图像经济学者一样分析日本经济,使之成为一本优秀的日本经济解读实用手册;然而事实上,本书作者更多地是从一个财经记者的角度出发,对日本经济各个阶段中出现的经济现象进行简单的堆砌和描述,并未用经济学逻辑串联出日本经济的内在关联,以及各项政策的有效之处与无效之处;因此如果出于对经济的兴趣,这本书不值得读,如果对中国经济感兴趣,推荐林毅夫的《解读中国经济》;如果出于对日本的兴趣,也不建议读这本书,容易产生对日本经济的误解。

诱惑的圈套 还是模式的宿命——中国恐无法避免日式悲剧

每当我们回顾历史的时候,我们总是可以清晰的看到产业政策、货币政策以及财政政策的得失,正如我们看股票的走势图,许多人总是回想,我当初要是在这里这里买入,持续到今天应该转多少钱了,实际上大多数时候我们只是陷入了事后诸葛的境地。
历史的十字路口,我们无法从事后的角度看待,只能努力改变,避免悲剧再次发生。不过令人遗憾的是,悲剧总是周期性的爆发,人类无法避免,这是资本主义的诅咒。
历史只能有一次选择,是无法任由反复实验的,一旦当时选择了某个反向,所产生的一切包括其他可能性都无法改变,每每想到这点,就总是想起“有多少爱可以”这首悲伤的曲子。
《失去的二十年》所描述的种种当时的现象以及反思,不免让人非常恐惧,因为无论是从事件前后的策略和应对措施,还是正在进行的中国式的突围,书中的描述犹如预言,有些已经有结果,中国得到的同样的果实;有些正在进行,恐怕也难以获得其他的结果。
中国经济目前正处于上个世纪8、90年前日本所面临过的危机关口,对照《失去的二十年》所描绘的景象,每个本书的读者都会有“如履薄冰”式的恐惧感。
从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那个时候出口是日本的主要经济拉动引擎,经常项目盈余不断扩大,而美国的赤字迅猛上上,世界经济一片欣欣向荣,全球的过度储蓄都被美国照单全收。似乎日本出色并且过剩的生产能力可以被全球不可限量的需求所吸收。这不正是当今中国的写照。
巧合的是,采取了雁阵模型发展的中国,在接下来的20年中,接收了曾经从美国迁移到日本,再从日本迁移到台湾、东南亚,现在又转向中国的众多工业生产线。中国令人惊讶的劳动力成本和政府主导一切的权力能力,使得再国家资本主义的体制下,中国理所当然的成为了世界工厂。如果中国继承了燕阵模型的分工,那么是否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必然要继承这种分工体系带来的弊端和危机模式?这的确发人深思。
特别如今的中国也面临日本当年同样的困境。次债危机、欧债危机接踵而至,外部需求的急剧减少,让中国庞大的生产能力突然失去用武之地,那么中国政府将面临大量无事可做的流动人口,这恐怕是政策制定者最担心的事情。
所以,我们在2008年看到了曾经在日本发生过的同样的操作。中国政府的政策目标还是通过凯恩斯主义的方法刺激经济,去弥补GDP缺口。GDP缺口是潜在增长率减去实际增长率,政府一般是无法短期改变潜在增长率的,那么需要依靠实际增长率。实际增长率越高,那么GDP缺口越少,社会能够承受的压力才会越小。而实际增长率,又是名义增长率扣除通货膨胀率CPI。所以我们看到政府在通过凯恩斯主义的方法刺激经济的时候,一直试图严格控制通胀,否则就前功尽弃。
当然,面对危机的时候,我们也得思考一个问题,如果危机是一次短期的外部冲击,只是实际增长率受到外部环境的需求变化影响,那么很快经济讲走出困境。如果危机的同时,发现潜在增长率还出现问题,这的确是一个棘手而又悲伤的结果。实际上,这些年富豪们不断的寻找各种成为其他国籍身份的渠道和突进,多少透露出这个阶层的思考。
当年日本也认为只是一个短期外部冲击,知道美国通过信息产业转型后,日本才发现实际上是潜在增长率也就是经济结构走到了尽头。那么我们看看现在的中国。
改革开放的过去三十年,中国基本走的是出口立国的模式。拉动经济的三架马车,实际上成为了独轮车,出口远远超过了投资和消费。实际上投资和消费是与潜在增长率最为相关的因素。投资方面,由于政府掌控下的资金流向、非市场化的利率政策、国企的优惠待遇以及行业禁入的产业政策,使得投资的效率和刺激经济活力方面大打折扣,特别对于官僚机构的工作方式来看,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官僚机构并没有考虑引导资金配置到可能产生经济结构转换的行业或者中小企业中,而是以部门利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投向了大量的基建工程。我们很难看到有潜在的新产业能在短期的十多年内帮助中国完成经济结构的转换,特别在新产业没有大量资本的扶持下,这个时间周期可能被拉得更长。
另外,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急剧提升的劳动力成本可能让中国的优势不复存在,而市场换技术的战略,发现市场丢了,技术却没有换来,没有新兴的产业能够拉动经济。而过度膨胀的政府权力和庞大的官僚机构,令人并购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得,特别是高昂的税收使得居民根本无法启动消费,拉动本土产业的发展。消费启动必须依靠两个条件,一个是稳定的社会保障机制,但这不是核心问题,核心问题是高税负限制了消费。而且高税负使得普通人无法结余资本,从而激活个体经济或者中小企业。在没有资本,没有技术的环境下,高税负又没有足够的保障机制,成为中国提升潜在增长率或者经济结构转变的重大困境。
这些事情,在日本都同样的发生或,正如大家都认为80年代是日本的黄金年代,实际上是日本传统产业最后的辉煌实际一样;如果不解决各种制约因素,不免使人作出悲观的预期,中国过去的10年,可能也是中国传统加工贸易和低端制造最后辉煌的10年。而由于日本劳动力市场的固化,使得整整2、3代日本人感觉是在一个没有希望的国家。类比中国当今,出现的上大学不如做打工、做买卖,底层向上流动停止,阶层固化,不由得让人担心中国这里同样上演日本过去的剧本。
特别,当中美贸易出现巨大的顺差时候,美国要求中国扩大内需,金融自由化,人民币升值,导致的结果与日本几乎一模一样:地价疯狂上涨,税收不断增加,财政支出扩大,导致流动性泛滥。特别是日本存款利率自由化后,上调大额定期存款利息,这和中国目前的情况何其相似。
实际上,这增加了日本企业的筹资成本,大量资金将涌向高利息、可融资的不动产和商品(融资铜),只要有不动产或者商品担保,中国的银行几乎布嘉盛和的提供融资,这将继续加速中国泡沫的发展。当年,日本泡沫也是在利率自由化后加速的。我们不难得出一致的结论。
而且CPI中并不包括资产价格,如果以每隔10年左右就会发生一次经济危机的观点来看,中国未来10年才是泡沫的高速发展时期。目前全球央行都竭力避免紧缩措施,防止出现上个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那么长期温和通胀将成为历史主旋律。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日本住专等泡沫事件后的反思中提出,解决冲击和不良资产的核心不在于资产注入,而在于严格审查后迅速偿还不良资产。实际上我们看到中国由于特殊的体制并没有严格的进行之前一系列的危机中不良资产审查,而是快速的注入流动性,这将扩大未来不良资产的规模,甚至最后真正的失控。
种种迹象和中国目前的进展,还很难看出来有别与日本当年的所陷入的困境,或者能看到清晰的道路能够使得中国避免潜在的长期衰退。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不很乐观。
《失去的二十年》在之后的章节中还分别详细论述的日本为什么没能进行经济转型,产业政策的失败,大政府在其中起到了什么样的坏作用;日本公司创新的萎缩以及创造性的丧失原因,包括从教育和公司雇佣制度都做了准确的历史回顾和相当深入的分析,目前已经不能说是居安思危了,因为危险已经发生,并不断传导到我们的生活环境,对于我们来说,虽然不是有能力能够改变国家和政策的庙堂之上人,但作为老百姓,通过日本的历史,来进行资产配置的调整,避免日式悲剧,则是《失去的二十年》最大的价值。


 失去的二十年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