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与象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国际经济 > 龙与象

出版社:大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
ISBN:9787806846483
作者:皮特·恩格戴奥
页数:227页

章节摘录

  第1章 绪论  中国、印度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商业环境截然不同,两国也以不同的方式改变全球经济生态。所以,我们应该先了解这两个新崛起的巨人的根本差异。  投资  中国和印度明显的差别在于建筑物和公共基础建设的品质。中国的特大城市如上海、北京、广州、大连和天津,以炫目的办公大楼、饭店、豪华别墅、高速公路、货柜码头、机场、大型购物商场、公园等建筑设施为豪。更多的公共工程,也正以惊人的速度在大力兴建。沿着东海岸设立的工业区,举目所见尽是鳞次栉比的工厂。西方国家得花上数十年兴建的巨大石化工厂和高科技园区,在中国大陆的农田或新生地上仅用不到两年时间就能兴建。反观印度的大城市,狭窄、拥挤万分的街道排列着摇摇欲坠的小屋和殖民地时代的老旧建筑,只有少数新建的制造业工厂散落在大城市周围。  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旨在动员庞大的资本。上自北京、下至村镇的政府部门,竞相制定雄心勃勃的工业与房地产发展目标,以非常优惠的奖励措施吸引银行里的庞大私人储蓄投入重要计划。在中国,平均每年的国内投资约占国内生产总值(CDP)的40%~50%,超越东南亚在1997年金融危机前的繁荣期的水平。  相较之下,效能不彰的印度官僚主义长期忽视基础建设,银行业受到严苛控制,产业政策束缚重重,阻碍外国投资。印度的平均年投资率只有22%~23%,对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是相当低的水平。印度平均每年只吸引约40亿美元的外资;中国每年吸引的外国投资超过600亿美元。对外国投资的开放政策,也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同于当年经济起飞期的日本及韩国的经济发展模式。  大量投资使中国的兴旺情景足以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相媲美。如今,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正在投入巨额资金,兴建大型现代化工厂,生产石化产品、硅晶片、数字显示器、汽车、钢铁、船舶和其他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国家之一。这使得中国快速跻身于发展先进产业的主要国家之列,同时也将经济发展延伸至贫穷落后地区,创造了数千万的工作机会。不过,负面消息是,一些投资形同浪费,若干银行贷款无法回收。一旦经济增长减缓下来,这个比例将会更高。  印度的金融体制同样发育不良,大部分银行贷款流向了国有企业或特许计划。不过,印度的银行是私营机构,整体而言,印度的金融市场在资本分配方面较有效率,也较有利于高利润产业,如信息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因此,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印度的高增长率可以维持得更久,特别是当储蓄和外国投资开始增加时。不过,低投资率导致印度的经济增长比中国缓慢,脱离贫穷的人较少,工业基础规模也远不及中国。  市场力量  多年来,讥讽派总是轻蔑地嘲笑那些梦想将产品销往中国的外国投资者。理由是,只有极少部分中国人的收入能负担这类奢侈品,更不用说年平均国民收入不到500美元的印度了。  然而,今天的中国和印度已经跻身于全球最重要的消费市场。中国已是全世界最大的移动通信市场,手机用户高达3.5亿,也是世界第三大汽车消费市场,并且即将成为全球最大的个人电脑、宽频电信服务、数字电视等众多产品的消费市场。同时,由于建筑业和制造业的蓬勃发展,中国可以说是以一己之力影响了水泥、钢铁、铜以及其他原料的全球市场价格。  印度也正快速崛起成一个超大的消费市场。在2000年~2005年期间,印度的手机用户暴增十倍,达到5500万户,进人中国五年前的增长轨迹。预计印度的手机用户将在三年内超过三亿,汽车和消费性电子产品的市场也在急剧增长中。跟中国一样,印度的中产阶级快速增加。他们追求自立,对未来的财务境况感到乐观,视奢侈品为地位的象征。印度的消费者虽然热爱外国品牌,但也很坚持“一分钱,一分货”。  不过,中国和印度的消费者还是存在一些显著差异。首先是市场规模,中国的国民平均收入是印度的三倍,因此中国的富有消费者较多。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银行(Credit Sllisse First Boston)预测,中国年收入超过1万美元的都市家庭,将从2003年的380万户增加到2014年的1.51亿户。这两个国家也存在文化差异,举例来说,许多经济地位上升的中国人愿意花钱购买一部300美元的高档手机,而且每年换几次手机;反观印度的消费者,则偏好低价的优质产品。较贫穷的民众也是个很重要的增长市场,5美分的洗发水、一分钟2美分的无线电话费、100美元的个人电脑这类产品与服务,在印度市场很吃得开。  产业力量  中国晋升为制造业巨人的速度与广度非常惊人。预计2006年底,中国的出口总值将超过8000亿美元,在2008年超过10000亿美元。随着国际纺织品出口配额在2005年终止,中国成衣如今约占美国进口成衣的一半;全世界的玩具、鞋子、手表、工具,绝大多数都是在中国生产的。  不过,真正使中国有别于过去的“亚洲出口机器”的事实是,在劳动力密集的轻型制造业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的同时,中国也渐渐成为重工业和先进电子业的龙头。2000年,中国的高科技产品出口总值为305亿美元;到了2005年,激增至2200亿美元,占出口总值的28%。预计2008年,中国的客运车制造产能将增加一倍,年产量超过800万台,并出口到欧洲及美国。中国的半导体产业目前仍处于发展初期,计划在三年内设立22座新的硅晶片厂,很快就会成为世界主角。在中国,目前有50座化学工厂正在兴建,每座至少需要10亿美元的资金。反观美国,兴建中的化学工厂只有一座。  “中国组装低档产品,高档产品的制造仍然留在先进国家。”这样的概念已经过时了。从价值数百万美元的电子化工厂设备到20万美元的网络路由器,生产基地都已经转移至中国;大多数的零部件、材料、机械工程等生产作业也一样。  不论是滚筒式卫生纸、金属制品、30寸液晶电视,还是加拿大硬木打造的精致卧室家具,中国制产品比美国制产品的价格低了三至五成。厂商几乎别无选择,只能从中国进口。  在美国,各方对中国的批评多半强调造成所谓“中国价格”(China Price)的几个原因,包括政府补贴以及人民币钉住美元的汇率政策等,使得中国的厂商享有不公平的优势。批评者指出,人民币至少应该升值30%,等等。  然而,中国在制造业方面的压倒性优势,并非单单基于上述原因。中国庞大的低成本劳动力包括了一流的工程师、经理人、货物装卸员、办事员、工厂工人,等等。如前所述,中国的庞大资本投资造就了墨西哥、印度尼西亚和其他制造业天堂无法抗衡的产业规模,以及超高效率的基础建设。从电子产品到成衣等各类商品所需要的零部件及原材料,中国都有无与伦比的供应基础。中国大陆、台湾及香港的整合,创造了相当大的竞争优势。台湾的企业是大陆的电脑、消费性电器产品及半导体等产业的建构者,提供技术、资本和管理专长,并掌控了中国七成的电子产品出口。中国香港的公司在大陆创设轻型制造业,并经营从衬衫到珠宝等各式产品的出口贸易。  这些都为中国的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未来,中国作为生产平台的主要优势在于,它将同时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出口基地,以及许多工业产品的最大国内市场。再加上庞大的工程人才,中国将成为众多产业的创新与技术趋势驱动者。  相较于中国,印度在制造业领域是小巫见大巫。然而,印度却开拓出价值可能更高的产业领域——软件、设计和服务业。此外,印度的经济角色也比较隐性。一部热门的摩托罗拉手机、思科系统公司(Cisco Systens)的网络交换器或是飞利浦(Philips)的影像器材,背后可能印上“中国制造”,但真正创造利润的软件和多媒体技术整合却可能是在印度发展出来的。班加罗尔(Bangalore)、普那(Pune)、海德拉巴(Hyderabad)等城市是美国通用电气、微软、SAP、英特尔(Intel)、得州仪器(Texas Instrument)等高科技企业重要的工程研发中心。  当大多数美国人还在睡梦中时,印度的金融、营销和技术人员正在为美国的企业执行各种工作,包括研究上市公司刚发布的财务信息、计算新保单和抵押贷款的风险比、苦思未来的发动机设计、研究法律案件、为制药公司详细检查有前景的化学分子、设计电子商务网站网页、协助派遣货车前往工厂、为美国电脑消费者解答技术性问题、替消费性商品公司进行市场研究等。  数年前,印度的软件和技术服务业(包括外包研发和电话客服中心等)出口总值无足轻重。但到了2005年,出口总值已达220亿美元。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McKinsey Co.)和“印度软件公司与服务业者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ftware and Seivices Companies,NASSCOM)预计,到2012年,出口总值将达到1480亿美元。  ……

前言

  邓小平在1979年解开束缚中国经济的枷锁,此举似乎注定中国将崛起为经济巨人。自此以后,每回合的改革总是激起新一波的外国企业“中国热”。国际媒体不断宣告中国的新面貌:私营企业出现了,消费者变富裕了,出口工厂忙不停,股市火热,共产党官员穿西装现身!中国在全球经济中力量增强的每个新迹象,例如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不断攀升、高科技进展、竞购美国公司等,都会引发华盛顿政治人物与智囊团的大声警告:“中国已经对美国的经济和军事领导地位构成重大威胁!”这些人士一再警告:中国的兴旺景气即将在金融或社会大灾难中划下句号。  反观印度的经济崛起,情景倒是安静许多。约莫15年前,这个亚洲巨人几乎没纳人美国的视野,尽管印度早已建立民主制度和庞大的私人经济部门,但它和华盛顿的外交关系冷淡,经济依旧受阻于官僚体制,大多数产业都限制外国投资者参与。实际上,当印度和中国在经济上的差距越来越大时,印度那争吵不休的民主制度,反而被视为阻碍发展的绊脚石,企业界已经厌倦至极,以致国外对于前印度总理拉奥所提出的全面经济改革普遍持怀疑态度。就连印度的成功产业,如软件业、半导体设计业、电话客服中心事业等,也是直到最近几年才开始受到关注。在此之前,鲜有西方企业公开谈论这种技术性工作外包在印度飞速发展的情形。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世界正在闹金融危机,由于中国手里掌握着全球第一的外汇储备以及巨额的美国国债,被正在协同救市的世界各国寄予厚望。在此时,再看本书,不由得心里也暗自掂量: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分量到底有多重?  ——湘潭大学 法学博士 李开盛  曾以人口众多、贫瘠落后著称并分别被冠以龙和象标志的中国和印度,经过几十年改革和发展,经济从量变到质变,呈崛起之势。沉睡的龙和象已焕发出巨大的活力,正在影响和改变世界的经济态势。本书是在占有第一手大量资料和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完成的,因而具体生动,颇有说服力。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 研究员 郭宪纲  在最近20余年里,龙与象(中国与印度)同时觉醒,两国经济加速发展,冲击着世界各个角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是周边地区,还是遥远的非洲、拉美、中东、北美和欧洲,均可深深感受到来自Chindia无法抗拒的影响。中国读者值得一阅此书,以便更好地了解美国人眼里的中国和印度。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 陈凤英

内容概要

皮特·恩格戴奥,密苏里大学传播学硕士,美国《商业周刊》(Business Week)资深撰稿人,撰写并编辑全球商业和经济趋势的相关报道。他1985年进入《商业周刊》,担任驻亚洲通讯记者长达6年,并在1999年到2001年担任亚洲版编辑,撰写的关于全球经济的文章赢得无数奖项。

书籍目录

导读 掂量中国的分量
前言
中国商业演进史重要里程碑
印度商业演进史重要里程碑
第1章 绪论
第2章 中印双雄崛起
新的世界经济
卧虎藏龙
印度可能超越中国?
下一个中国奇迹何在?
第3章 新全球典范
全球就业市场大转移
印度的崛起
远方的后勤部门
无处可比印度家乡
中国价格
美国公司在中国立足
印度:变革代理人
第4章 新企业模式
问正确的问题
借鉴丰田
中国的强力品牌
自由放养的中国金牛
谁的绩效比较好?
第5章 新巨型市场
东方越来越“热”
千种中国欲望出现
中国:西方企业请西进!
千种品牌盛开的中国
追名逐利的新印度女性
为大众提供价廉物美的产品
通用电气的印度探险之旅
康明斯的做法
第6章 大飞跃
中国是美国的新研发伙伴?
中国会对硅谷构成威胁吗?
中国大提升
争相攀爬研发阶梯
研发活动在印度和硅谷间双向流动
IBM迁往印度的行动
第7章 金融挑战
大银行全面大检修
对中国的银行下注
小额贷款,巨大财源
谁想在印度兴建道路?
私募基金涌人印度
中国的证交所:股市,还是赌场?
中国是个私人经济体
第8章 教育挑战
试图开垦黑板丛林
不忽略内地的乡下人
印度的杰出小孩
印度:校园里的出色人才
另一所麻省理工学院
下一个硅谷的种子
全新的思考模式
在广东掀起波澜
第9章 生态与能源挑战
大而脏的增长发动机
中国的环保工作
内蒙古的风力发电
中国的环保大商机
亚洲的石油大搜寻
能源荒如何融化冻结的关系
第10章 新的竞争挑战
改写贸易理论
仿冒品
软件业外包会伤害到美国的至尊地位吗?
可能移往海外的工作机会
若中国赶上美国,要紧吗?
美国面临的新竞争
如何建立公平赛场

编辑推荐

  目前中国和印度处于何种位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未来将处于何种位置。

作者简介

《龙与象:中印崛起改变世界经济格局》集结了美国《商业周刊》过去五年对这些新兴巨人的开创性报道,旨在对中国与印度的崛起提供一个全景式介绍。你可以从《龙与象(中印崛起改变世界经济格局)》中看出,我们在新闻的最前线搜寻,以了解并分析这两个国家的市场机会、商业文化、经济模式和社会性挑战。《商业周刊》一直密切追踪中国迈向现代市场经济的每一步,深入了解中国高层领导者的改革议程,研究率先进入此市场的外国投资者,并且探究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正式成为全球经济社会一员的影响。《商业周刊》也很早就看出印度的经济觉醒,以及它在高科技与服务产业的潜力。我们是最早研究印度在培育一流工程与管理人才方面的出色成就的机构,2003年12月8日刊登的《印度的崛起》(The Rist of India)报道是印度首度以其经济影响力跃上美国知名杂志的封面。

强力推荐:英文原版《龙与象:中印崛起改变世界经济格局》》火热发售

图书封面


 龙与象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龙与象》,以两国的精神图腾作为题目。内容上把两国的经济发展作为讨论的主要问题。通过10个章节对这些年来两国的经济发展做一个系统性的回顾。并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两国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在让大家更清楚的认识现实的同时,不禁让大家思考。我们的未来应该走向哪里?中国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以每年8%的经济增长速度让世界为之震撼。但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也必须承认,我们为发展所付出的代价和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环境污染、贫富差距拉大、大学生就业难、地区发展不平衡。以及在这个大形式下教改、医改的失败所激起的社会矛盾。等等一系列问题都有其存在的根源。首先在产业结构上,我国是以吸引外资,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为发展方向。投入产出比极低。而这些行业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另外这种产业结构和现今的教育模式极不协调。这种产业结构需要的是低知识含量的蓝领工人、是劳动着。而我们的教改大学普遍扩招,培养出来的是不具有劳动技能的知识型人才。怎么可能不出现大学生就业难呢。反观我们的邻国印度,印度的崛起是靠服务业的飞速发展,包括软件行业以及外包服务。那么他的成本是什么呢,人才!相对于我国来说,对于环境的破坏肯定要小,而所需要的是高知识含量的知识型工作者。当然印度也同样存在贫富差距、地区发展不平衡。此外还有基础设施落后、政府工作僵化等等一系列问题。相信对于两国来说未来都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我国的下一轮经济增长点在哪,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我想这是我们看过这本书之后要考虑的。
  •     还可以,今天又花了2个多小时看完了
  •     西方和东方的文化是很大的不同,西方作者喜欢从大量的数据中,通过分析来进行判断和归纳。而中国人则喜欢先有观点再来论证。一个是从小到大,一个是从大到小的思维方式。从此书中感受颇深,书中运用了大量的数据,从不同的维度论述两个国家的崛起,有据有理
  •     通过这本书,对中国和印度的发展加深了了解,中国的优势在于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丰富的廉价劳动力,所以在发展工业制造业上面比较有优势。印度的优势在于与西方接轨的语言,法律和制度,还有就是丰富的高素质人才,所以在软件,制药,研发等等比较有优势,认识还是挺深刻的,学习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