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创世纪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各部门经济 > 农民创世纪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7
ISBN:9787308068512
页数:330页

章节摘录

  (三)多样性的农村经济  虽然浙江农业生产的自然环境条件优势,而且由于以粮为纲的思想长期存在造成农村产业结构中农业占绝对比重,但因为人口众多,人均农业资源稀少,使得改革开放前浙江农村经济的多种经营相对较发达,传统的手工业、小商业长期存在,农村二、三产业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已经开始起步。  1.农业生产多种经营  浙江农民有连作套种、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较强,人均耕地资源贫乏。由于人均耕地少,迫使浙江农民在仅有的土地上多种经营。1978年,全省65.71亿元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产值为48.86亿元,占74.4%,林业产值1.99亿元,占 3.0%,牧业产值9.42亿元,占14.3%,副业产值1.96亿元,占3.0 9/6,渔业产值3.48元,占5.3%。  2.农村家庭手工业较为普遍  浙江历史上能工巧匠一直以来都比较多,家庭手工业较为普遍。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农村传统的以“五匠”(竹、木、铁、泥、漆)和土纺土织为主体的多种经营得到恢复和发展。杭嘉湖、宁绍地区几乎家家有纺纱车,10%的农户有轧花机、织布机、织袜机;浙中地区“五匠”比较多;宁台温地区裁缝、鞋匠比较多。 1957年,全省已有手工作坊4万多个,集镇一般都有打铁铺、裁缝店、木器社等。1965年,浙江农民手工业收人人均达2.46元,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84%。  3.农村二、三产业已经开始起步  在20世纪50年代积极发展农副各业生产的指导思想下,以队办工业为主的农村副业已经开始发展。1957年农村副业的产值已经达到农业总产值的9.5%。此后,由于自然灾害和片面强调粮食生产,1961年已经骤降到4.6%。1962年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以后,农村二、三产业开始起步,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后期,尤其是以乡村集体为主的第二产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每年以增加3个亿的速度快速发展。1978年,全省98.72亿元农村社会总产值中,农业总产值为65.71亿元,占66.6%,农村工业总产值21.48 亿元,占21.7%,农村建筑业总产值6.38亿元,占6.5%,农村运输业总产值0.9亿元,占0.9%,农村商业饮食业总产值4.25亿元,占 4.3%。

前言

  有人将文化比作一条来自老祖宗而又流向未来的河,这是说文化的传统,通过纵向传承和横向传递,生生不息地影响和引领着人们的生存与发展;有人说文化是人类的思想、智慧、信仰、情感和生活的载体、方式和方法,这是将文化作为人们代代相传的生活方式的整体。我们说,文化为群体生活提供规范、方式与环境,文化通过传承为社会进步发挥基础作用,文化会促进或制约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在人类文化演化的进程中,各种文化都在其内部生成众多的元素、层次与类型,由此决定了文化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来源于其内部生成的多姿多彩;中国文化的历久弥新,取决于其变迁过程中各种元素、层次、类型在内容和结构上通过碰撞、解构、融合而产生的革故鼎新的强大动力。  中国土地广袤、疆域辽阔,不同区域间因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建构了不同的区域文化。区域文化如同百川归海,共同汇聚成中国文化的大传统,这种大传统如同春风化雨,渗透于各种区域文化之中。在这个过程中,区域文化如同清溪山泉潺潺不息,在中国文化的共同价值取向下,以自己的独特个性支撑着、引领着本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从区域文化人手,对一地文化的历史与现状展开全面、系统、扎实、有序的研究,一方面可以藉此梳理和弘扬当地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资源,繁荣和丰富当代的先进文化建设活动,规划和指导未来的文化发展蓝图,增强文化软实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舆论力量;另一方面,这也是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研究中国文化、发展中国文化、创新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内容概要

顾益康,男,1947年生,浙江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原副主任(正厅级),现为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三农”发展组组长、中国城郊经济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农业经济学会会长、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教授、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专家和全国展望计划人才工程的教育顾问,中共浙江省委兼职讲师团成员、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组专家。倾情于“三农”问题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是农经理论与“三农”学科上颇有理论造诣的学术带头人,已发表论文200余篇。

书籍目录

总论 农民创世纪与民本发展经济学 一、发展的哲学思想 二、发展的核心理念 三、发展的动力机制 四、发展的资本积累 五、发展的路径选择 六、发展的制度供给 七、发展的人文力量 八、民本发展经济学的普遍意义第一章 改革开放前的浙江“三农” 一、传统的综合性农业与多样性农村经济 二、薄弱的基础设施与落后的社会事业 三、集中的计划体制与薄弱的计划控制 四、落后的工业化与滞后的城市化第二章 农村改革开放30年的基本轨迹 一、实行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全面建立 二、推动乡镇企业、小城镇蓬勃发展,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快速起步 三、推进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小城镇综合改革,市场经济体制在农村全面建立 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第三章 农业经营体制变革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一、农业经营体制改革 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三、农业发展战略转变第四章 农村合作经济的变革与发展 一、农村合作经济的变革与发展 二、农村供销合作经济的改革与发展 三、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与发展 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兴起与发展第五章 乡镇企业发展与农村工业化 一、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二、家庭工业和个私经济在争论中发展壮大 三、乡村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四、乡镇企业从分散到集聚的发展 五、乡镇企业的市场开拓 六、乡镇企业发展方式转变 七、乡镇企业的软实力 八、乡镇企业反哺“三农”第六章 城镇建设与农村城镇化 一、农民城镇农民建的小城镇建设 二、大力培育中心镇 三、小城镇综合改革 四、小城镇承载功能不断增强 五、小城镇成为城乡统筹的枢纽 六、千强镇群星璀璨第七章 县域经济发展与农村经济结构变革 一、县域所有制结构变革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二、县域特色块状经济发展壮大 三、专业市场的蓬勃发展 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与来源结构变迁 五、县域经济管理体制改革 六、百强县群星璀璨第八章 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分工分业  一、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阶段性特点 二、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趋势 三、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动力 四、加快农业劳动力战略转移和农民分工分业第九章 村庄整治建设与农村社区转型 一、传统村落与农民建房的现状与特点 二、“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建设 三、村庄整理、宅基地整理与中心村建设 四、农村新社区建设第十章 农村社会建设与农村公共服务发展 一、均衡发展的城乡教育 二、城乡一体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 三、日臻完善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四、渐趋城乡一体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第十一章 农村扶贫开发与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 一、农村扶贫开发的历程 二、农村贫困状况变化与扶贫开发战略转变 三、全面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和低收入农户奔小康第十二章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与乡村治理结构完善 一、村民自治制度建立与基层民主政治发展 二、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 三、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四、大学生村官 五、乡村治理结构的变迁与完善第十三章 城乡体制创新和政府职能转变 一、逐步走向统筹的城乡发展建设规划体系 二、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三、从农村税费改革到农村综合改革 四、从“省管县”财政体制到公共财政体制建立健全 五、从民间金融发展到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六、从渔业互保到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七、从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到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第十四章 统筹城乡发展与推进城乡一体化 一、独特的工业化道路s城乡关系变迁历程 二、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民的伟大创造和伟大贡献 三、统筹城乡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第十五章 农民主体的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道路:大众市场经济的浙江样本 一、浙江模式的科学内涵:大众市场经济 二、让农民大众成为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 三、农民主体的工业化、城镇化道路 四、建立城乡统筹、互促共进的发展机制 五、着力形成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农民脱贫致富的新机制 六、积极推进制度创新和政府职能转变 七、培育支撑发展的文化软实力参考文献跋

作者简介

《农民创世纪:浙江农村改革发展实践与理论思考》讲述了:有人将文化比作一条来自老祖宗而又流向未来的河,这是说文化的传统,通过纵向传承和横向传递,生生不息地影响和引领着人们的生存与发展;有人说文化是人类的思想、智慧、信仰、情感和生活的载体、方式和方法,这是将文化作为人们代代相传的生活方式的整体。我们说,文化为群体生活提供规范、方式与环境,文化通过传承为社会进步发挥基础作用,文化会促进或制约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

图书封面


 农民创世纪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这本书不错 书不错 是需要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