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着自己回家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8-11
ISBN:9787530627174
作者:艾苓
页数:215页

内容概要

张爱玲,笔名艾苓,
30岁。1987年7月毕业
于绥化师专,当过教师,
现为安达市委办公室秘
书。1986年发表处女作,
至今已发表散文作品20
余万字, 作品多次获奖并
被多种杂志选载。
《领着自己回家》为
其第一部散文集。

书籍目录


――心中的绿地
紫漆柜装不下
家事
外祖母
老家的女人

在劫难逃
傻大姐独白
天天有梦
走近了,才知道很陌生
我十五岁那年
再做一次新娘
也是成熟
半颗假牙
好好活着
行走的房子
领着自己回家
青青杨树林
走向那个日子
太阳照着我
今天有树挂
这个花期
雨季说来就来
那个夜晚有月亮
真爱
骑车就走
写在秋天的散章
月亮是我的魔镜
十月里 一片树叶悄悄落下
唉,爸
最后一张贺卡
郝木昌
老聋头
老农
奶奶的拐杖
回家
非走不可的弯路
白发母亲
城市的边缘人
栖息地
缘何流泪
我们的铺子
谁赶走了鸟类
感谢自己
送你一枝玫瑰
影子
儿子,我为你焦虑
鸡蛋窝
独行者独白
冬天里的那片树叶
今日无信
孤独
初为人母
李一他妈
断奶
美丽的苦恼
有人倾听
看看小路
路旁长满草莓
那个雪后的清晨
纯纯白色
那个蠢女孩是我
挨骂

不妨忽略不计
把自己“冻”一下

作者简介

本书是青年女作家艾玲的第一部散文集。其文主要抒
写亲情、爱情、友情、乡情,记录作者对生活的感受与体验,
文风清新质朴,文字真挚感人,读之如饮醇酒,满口余香。


 领着自己回家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封面是书,封底是生活】一路走来,成长如蜕森林里的回声十几年前的事儿了。那时我刚刚毕业,听到的某句话,看到的某件事,足以颠覆自己先前的认知。领导说:“吃饭也是工作,吃饭也是一种艺术,要学会吃饭!”都长这么大了,倒要学习请客吃饭,滑稽不滑稽?身边的一位作家,出了书登了广告,便有读者汇款求购签名本,他太忙,签名寄书这活儿便让手下给承包了——唉,这不是欺骗读者吗?面对光怪陆离的社会,我的内心满是疮孔。这个时候,《中国青年报》走进了我的生活。我追随着“青春热线”、“人生”、“屋檐下”等栏目,试图经由阅读,完成自我疗救。某日,《缘何流泪》读毕,其作者名字扎了我的眼:“张爱玲”!其时,那位1940年代叱咤上海滩的女作家,在大陆“消失”了近半个世纪后,重现于读书人的视野,而她中秋前夕病逝于美国寓所,更是将“张爱玲”烤成一个热词。我将此文从头至尾又读了一遍,感觉不像是出自那个张爱玲的手笔,二者的情感表述一冷一热,差异是明显的。那么,是时人在沽名钓誉?我在作者的名字上打了个问号,也在心里打了个问号。《请尊重隐私》、《最珍贵的礼物》、《一双棉鞋》……就这么一路读下来,问号越来越多:这个张爱玲写得还行,但为什么非要用这个笔名呢?是本名吧?《独行者独白》,张爱玲——某日,翻开报纸,看到这些时,我笑笑:老熟人了;刚开始我以为这又是一篇不温不火的文章,可渐次读来,先是感动,继而激动,乃至震动——“若干年前,当我怀着朝圣的心情第一次参加一个文学会议,我听到最多的议论是:某某卖书号赚了,某某专写言情武打赚了,某某炮制报告文学赚了。然后有人叹道:没办法,逼良为娼嘛。当时的感觉仿佛一个孩子老远跑回家,刚想喊‘妈妈’却发现妈妈在同他人偷情,一下就噤住了,糊涂了,失望了,然后伤着心低着头从门口走开。”这岂不是我初涉社会的真实感受!张爱玲是在剖白自己的心迹,也触及了我长久以来郁郁凝成的心结,瞬间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我只是把我对生命和生活的感受与思考如实记录下来,也许单纯一些肤浅一些,却是真诚的——写作对于我,仅仅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和需要。”平实的文字,平实的心态,让我相形见绌。想想自己,曾经那么狂热地追求文学,内心狂妄,却又眼高手低,并且将文坛与作家想像得完美无缺,待到稍稍接触现实,又被打得落花流水。“独坐窗前想入非非,有时会觉得我是一个人走在森林里,像许多被人类洗劫过的森林一样,这是片寂静的森林,只有风声、鸟声和无边无际的树木。曾有很多人笑闹着和我一同出发,走着走着就散了,后来又遇到过几位,走着走着也散了,一一挥手时我毫不惋惜,并不是每个人出发的时候都了解自己。 “我喜欢绿色就来了,想采撷一些‘绿色食品’给森林外面的人们和自己。绿色的森林曾带给我许多宁静和愉悦,但森林的冬天总是刻不容缓地到来。孤独有过,寂寞有过,绝望也有过。每每此时,我便尽情地吼一声:‘喂——!’然后静听自己的回声:‘喂,喂喂,喂——,喂——!’但是,有一天,回声过后,遥远遥远的地方响起了回应:‘喂——!’当时的激动无法言说——在这个森林里有同行者,也许不止一个。不必走近,依然各走各的,只是此后,独行在森林里,孤独,却不再寂寞。”通过文字,她的呼唤传到了我的耳畔,不由得生出吾道不孤的温暖。我将其视为一种邀约。虽然相隔千里万里,各自要面对不同的人生,但是有了同道的呼应,毕竟会增添前行的动力。我联系了“青春热线”的陆小娅,问得这一个张爱玲的地址,随即给她写信,在中原之中向东北偏北,回应着同行者的呼唤……“谢谢你——同志:尽管你的声音那么遥远,但是我真的听到了。偌大的森林里多了一位同志真让人高兴。你在那里请走好。张爱玲。1996年5月19日。”张爱玲回信了。“张爱玲”果然是她的本名,而她的字秀美中不失韧劲,让人看着舒服。“偌大的森林里多了一位同志真让人高兴”,彼此彼此啊。秉烛者这么多年以来,在我的视线里的两个“张爱玲”,一个有着空间的距离(绥化),一个有着时间的距离(上个世纪),而自己内心却独与现时彼地的亲近,无它,只因我们拥有互动的成长历程。《孤独》、《今天有树挂》、《守着朴素的宁静》、《那个蠢女孩是我》……和张爱玲通信之后,我依然不断地追读着她的文章,但这到底是单方面的叙述,相比之下,我更珍视那些信件,其中许多言语已经融入自己的生命。“我知道你和我一样,是个孤独的人,同时也是个幸福的人。作为个人,我们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我们甚至太软弱无力,但是至少我们能够把握自己,完善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奋斗着的人是幸福的,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人是幸福的,你兼而有之。祝贺你!”“这个世界上大多数的人都如你如我,是很平凡的人,这没什么,只要我们不甘平庸。一位大作家说过,大狗叫,小狗也得叫。我就是只小狗,向上苍发出自己的声音。”“国兴,不只是你,每一个人的生活或者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是程式化的,关键的是不要让心灵程式化,让它更加丰富和宁静。前一阶段,我的办公桌下面一直压着一个小纸条:抛却浮华。看见它我就提醒自己尽量静下心来,不为外界的热闹所动。”时隔多年,再次翻阅张爱玲的来信,我的心中依然有最深切的感动和感激。这些话看起来很平淡,但对那时的我而言,却有着醍醐灌顶的功效。诚如张爱玲所说,我们是平等的朋友,可是在交往的前期,生活带给我的迷茫和脆弱的时刻,一定程度上,是她这位过来人指点迷津,伴我安全度过的——她扮演了一个知心姐姐的角色,倾听或者倾述,一样暖心。潜移默化间,我将张爱玲视为一个榜样,作为自己赶超的对象。她的文风给我莫大的影响,她发表文章的报刊,《中国青年报》、《人民文学》、《北方文学》、《散文》等等,先后成了我努力的目标,甚至她到鲁迅文学院学习的经历,也造就了我的一个美丽的梦……“老实说,(在鲁迅文学院上学)除了开阔眼界之外,没有更多的什么(收获),我读书的目的也正在于此。如果书店没让你读更多的书,在鲁院也同样不会,它会让一个浮躁的人更加浮躁。”张爱玲的来信浇醒了我:自己是不是一个浮躁的人?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冷静下来之后,我不再执着于她一时一事的表层,而是透过这些,取其精神,以反观自己。她不愿成为专栏撰稿人,而是潜下心来写作还没有更多人关注的东西,给纯文学杂志;她一直没敢去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证,她说,“这些都不是关键,关键是我喜欢读书、写字,特别喜欢才义无反顾”;她想看牡丹,却不爱凑热闹,所以至今没有春游洛阳,然而她又曾经在众人失约弃信之后,于某年农历八月十六,孤身前往长城赏月,她说,“感谢自己,在接受岁月的洗礼时,还让骨子里留有那么一点激情、一点儿冒险精神和一点儿浪漫”……如此,张爱玲之于我,早已不再仅仅是一位作者,她的写作观乃至人生观,悬于我的心头,烛照着自己一路前行。心灵与俗事“我确实觉得,与人争论鲁迅是否有价值,是对自身心灵的侮辱。当一本书,一个人,对于自身生命有重大意义,这种意义甚至远远超出了所谓思想启迪的范围时,你是不必与人就此辩论什么的。”王彬彬说出了我的心里话。一些人得知我熟识张爱玲,自以为是地拉来几个青春美文作家,与之作比,这时我总是出离愤怒的,几欲辩解,然而想想,别人如何能理解我的感受,便懒得搭理了。王彬彬还说:“有位西方人说过,一个人选择抑或拒绝某种哲学,并不因为观念本身的原因,倒是源于气质。我对此深以为然。所谓思想上的差异,常常其实是气质上的排斥;所谓学术上的争辩,往往不过是心灵的交锋。在人文领域,所谓纯学术的分歧、纯理性的思考,我相信并不存在。在对待鲁迅的态度上,也如此。”在读书对象的选择上,也如此。于是我便怀疑,十几年来,自己热情推荐给张爱玲的书,感动过自己,是否就一定会触动她的心灵?我送给张爱玲的第一本书,是《北京生活地图册》。这是我的第一段工作经历的遗存。领导当时买来这本书,是要参照其编排方式,出本《郑州生活地图册》的,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未能付诸实施。结识张爱玲不久,听说她要去鲁迅文学院学习,便取出这本书,寄给了她。宝剑赠英雄,红粉赠佳人,《北京生活地图册》嘛,自然要赠给在北京生活的人了。《北京生活地图册》是本实用之书,不说也罢。可从那之后,我寄去的都是些人文领域的书,对她而言,恐有隔膜。今天我回想起来,杨绛的《干校六记》、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林达的《历史深处的忧虑》、苇岸的《太阳升起以后》、海莲•汉芙的《查令十字街84号》、钱海燕的《岂有此女》……这些书能被同一个人欣赏,怕也只有自己了,不禁觉得当初有些过火。但无疑,那源于毫无私心的真诚推荐。所幸的是,对于某些书,张爱玲在回信里表达了喜爱之情,那应该不是敷衍的回应,我有这个自信。读书与写作,毕竟只是生活的一部分,除此之外,我们还有太多的俗事需要各自面对,比如提供经济基础的工作。十几年来,我是一直围绕着书在转,先是在书店做采购,后来又到杂志社从事发行工作。相比而言,张爱玲的工作变换跳跃性更强一些,做了九年市委办公室的秘书,又到报社编采四载,最终回到母校任教。在每个岗位上,她都是敬业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不断变换的环境都需要一点一滴的去适应,不同的职业也有着各异的要求,为此她先后报考了全国自学考试新闻学本科、大学在职研究生,出入一个又一个考场。与此同时,她又苦于自己很难沉到生活的最底层,平心静气读书写作的时间越来越少,“我常想,这样下去我是在进步还是沦落。” “国兴,我原来是个比较随意说话的人,进了机关一下就噤住了,换了报社也卸不下武装,党报岂容你随意?所以我常想,我天性中的一些东西,一些自然的、真实的东西,在我恪守规矩的时候肯定流失了。而另一些我坚持的东西,我一定要看护好。”张爱玲是多虑了。经历是一种财富,她“就像那位擦楼道的勤杂工”,以旁观者的角度观察职场,在亲情爱情之外,笔下又开掘了一方别样的田地,一样精彩。一路走来,风也穿鞋,领着自己回家《领着自己回家》,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11月出版;《风也穿鞋》,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一路走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十年里,张爱玲出了三本散文集,作者署名都是“艾苓”。“艾苓”这个笔名是从1997年11月开始启用的,自然是为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麻烦。这标志着她文风和心智的成熟,也隐含着她的志向。署名“艾苓”的第一篇作品,是发表在《人民文学》1997年第11期上的《家事》。这篇文章对于她之前的创作,是一次成功的突围。家人家事,说起来倒是条理清楚,可涉及到其间的情感,却是剪不断理换乱的,她能跳脱出来,以外人的眼光观照这些,展现了家事的复杂面目与自己的矛盾心绪,让人感同身受又感慨万千:“也许母亲和父亲真的是一棵树和另一棵树,虽然他们大不相同,站在一起纯属偶然和误会,但是他们并肩站立了四十二年,四十二年太久了,彼此的根已深深切入对方的生命里。或者,他们像千百年来的男人和女人一样,母亲是水,父亲是土,他们被一双已经残破的大手搅拌成泥。现在,岁月的风吹过了四十二个春秋,父亲又风化成土,母亲却再也找不到自己了。”“强者总是习惯于把自己的意志粗暴地灌输给弱者,某种‘共识’便是这样达成的,这不奇怪;可我难过,很难过,因为我知道他们非常爱对方,他们是我的父亲和哥哥。”《家事》连同我一直偏爱的《独行者独白》、《与己有约》等文章,后来都被收入了《领着自己回家》。这是她的第一本散文集,入选了“二十一世纪文学之星丛书”(1997~1998年卷),是其中唯一一本散文集。阅毕《领着自己回家》,我感怀不已,写信向她祝贺之余,又头脑发热,臆测她能获得鲁迅文学奖,而她却颇为清醒,她回信说:“五年之内我还得不了鲁迅文学奖。不过我会努力的,不是为了得奖,而是为了超越自己。”如今两个五年过去,她依然没有获得鲁迅文学奖,但那个名头对我来说,已经不重要了。《领着自己回家》出版之后,张爱玲又整理了自己的新作,准备出版第二本书,拟名《一路走来》。但是,相关出版社对个人散文集的市场信心不足,所以她一时难得遂愿。时隔六年有余,继《领着自己回家》之后,张爱玲的第二本书终于出版,不是《一路走来》,而是《风也穿鞋》。《风也穿鞋》装帧极为奇特,封面和封底加了硬纸板,侧切口是斜角切下来——张爱玲见状,颇为委屈,彷佛自己那质朴的孩子,被打扮得不伦不类,电话里抱怨道:“设计者一定没有做过母亲。”她担心,如此怪异的包装,会拒绝本应亲近这本书的读者。而我却不以为然,根据我的经验,设计者如此装帧,至少达到了一个目的——在书店卖场里,这书无法上架,只得平铺展示,避免了淹没于书海的命运。《风也穿鞋》是“白画纸丛书”的一种,这一次,张爱玲是以母亲的形象出现,和张丽钧、乔叶比肩而立,展现了包裹着感性内核的理性之果。她记录孩子的稚言趣事,也述说自己的教子经历,更反思社会的教育心态与方式,给初为父母的我们不少启发:“我们的诚实教育是多么实用啊,我们往往希望孩子在需要他们诚实的时候绝对诚实,在不需要他们诚实时要乖巧、听话。而且‘狼来了’故事里的狼似乎只吃撒谎的孩子,永远不吃大人。”“妈妈的耳朵既然已经打开了,就应该学会倾听,并且一直倾听下去。的确,孩子的世界开始嘈杂了,比孩子的世界更嘈杂的,往往是我们的内心,我们对孩子的要求和期望是否太多了?”“这个在我的视线里长大的孩子,正在我的视线里渐行渐远。我所能做的只能是遥遥的注目和耐心的等待。”《风也穿鞋》出版两年后,张爱玲才实现自己的梦想:将自己的新书命名为《一路走来》,此时距离梦开始的时间已经过了十年。其间,不止一位作者用过这个书名,影响最广的是林达的《一路走来一路读》——我给她寄去了这本书,为她惋惜。“我当时真挺难过,却不能对谁讲,就像得知自己暗恋多年的人娶了别的女人。别像跟在人家后面拼命追风似的,我决定‘忍痛割爱’。”在《一路走来》后记里,她如此写道。然而,在这部书最终定稿时,她实在想不出比它更合适的书名,于是十年前的计划终于得以付诸实施。《一路走来》是她的第三本散文集,收入了第一本散文集部分篇章,比如《家事》、《领着自己回家》,都是我所珍爱的,而近作《有温度的词汇》、《一个人和一座城市》等文字,也是执着其小不失其大的妙品。或是生活随笔写得太顺,我从书中看到了模式化的迹象,让人不解渴,而爱玲也有心转向儿童文学创作,且让我们静候其变吧。不过本书没有收入《独行者独白》,对我而言总是遗憾。将这一点说给她,她回电邮说:“不知道为什么,出书的时候,我根本没有考虑过《独行者独白》,可能是觉得它还不够好吧。呵,它的最大贡献是为我引来了你这个朋友。”正如她在《一路走来》上的题签所言,“一路走来,遇到你是我的幸运”,那也正是我的心声,既如此,我也不必执着于此了。依然同道如今,我依然和张爱玲保持着联系,不过其方式已经有了改变,电话,手机短信,电子邮件,博客,等等,日益多元。甚至在“非典”过后,我借着出差之机,与她在哈尔滨会面,并同游呼兰,追寻萧红的足迹。但是,不得不承认,我们那纸上交流的书信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一定意义上,这也意味着我的“后青春期”的结束。涉世既深,我虽非世事洞悉,却也明白了一些事理,对现实的存在,有些试着去改变,有些试着去适应,有些试着去宽容,有些试着去放弃。我担心自己变得面目可憎毫无生趣,不时回溯个人的成长历程,比如翻阅张爱玲的那些不可再得的书信,体味曾经的感动,寻找上进的力量。张爱玲对于现在的我,不再是指路的人,但依旧是同道。我们互相取暖一路走来,还会互相呼应着一路走下去。文字之路人生之路还长,而这篇文章总要结束,转录我们之间的手机短信于此,且作收尾——致张爱玲:在《散文》(2008年第6期)封面看到《像她们那样老去》的作者“苓”,我就猜想是你(艾苓),果然;可“艾”哪里去了?张爱玲回:“艾”让他们吃了。夏季炎热,吃下败火,哈哈。20090120凌晨1点毕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