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化的理论与实践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各部门经济 > 中国城镇化的理论与实践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6
ISBN:9787564116439
页数:439页

章节摘录

  1 研究背景综述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不断演进,现代化和生态文明对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出了更广、更高的要求。在国家加快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大背景下,在新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明确西部地区城镇化的发展机遇,凸显加快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的战略作用,探求西部地区特色城镇化发展道路,已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缩小东、中、西部发展差距,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举措。  本章首先对研究对象进行了界定,在明确新的发展背景下,洞察发展的新机遇,对西部地区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进行了深入剖析。  1.1 基本范畴界定  1.1.1 西部地区  关于西部地区的范围,从不同角度出发有多种划分方法,多年来未有统一界定。随着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到编制《十一五规划》时,业已形成了“四大板块”的区划格局。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沿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l0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省;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12个省、市、自治区(图1.1)。以“四大板块”划分为基本依据,参考我国行政区划及经济区划的相关规定,结合本书理论与实践研究所涉及的具体时空范畴,确定本书所指西部地区仍沿用西部12省市区的概念范围。截至2007年,西部地区国土面积约545万km2,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56.78%,共有人口约36 505.4万人,城镇化率约36.64%,国内生产总值(GDP)约47 454.64亿元,约占全国的19.25%。  ……

前言

  一、西部地区城镇化问题研究的重要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改变着社会经济运行的基础,世界经济正朝着区域化、集团化方向发展。与之相适应,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形态也趋向于城镇与区域一体化,城镇区域化与区域城镇化已成为区域发展的全球性主导趋势。城镇化作为中国区域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其发展道路至关重要,决定着国家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与否。西部作为我国城镇化整体水平最低、城镇化难度最大的地区,其城镇化进程是否顺畅关乎国家整体发展速度与质量,因而对西部城镇化问题的研究在国家层面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作为不发达地区谋求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城镇化对西部地区而言还有着特殊的意义:①通过城镇特有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及广泛的影响力,可以把西部不同民族背景、文化背景、教育背景的人聚集在一起,为技术进步及外溢提供最佳环境,有效地缩短经济创新周期,加速信息化进程,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地区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②随着城镇化和非农产业的发展,可以把西部生态脆弱地区高度分散的人口,通过移民的方式集中起来,形成新的村镇,或使分散的农牧民向城市聚居,在非农产业中从事经济活动,享受现代生活方式,逐步摆脱自然环境对现代文明的束缚。同时,城市文明的辐射范围将日趋扩大,城镇利用其辐射作用,特别是通过其拥有的各种媒体传播各种新的知识和观念,可以不断提高西部地区广大农村人口的素质,促进社会进步与结构转型。③通过城镇化疏解农业人口,将使人均农业资源增加,农业经营规模扩大。伴随着农民迁居到城市居住和进人到二、三产业就业,农村收入来源将增多,收入水平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对于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统筹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④城镇化有利于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建设措施在西部地区的顺利实施,为减轻生存条件严峻、生态与环境脆弱的西部地区的人口超载状况,恢复这些地区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提供了前提。伴随着城镇化进程,大批农牧民将从西部贫瘠的土地上解放出来,进入城镇就业,这将减少直接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数量,最大限度地降低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减轻生态环境压力,使伤痕累累的土地得以休养生息。  二、西部地区城镇化问题研究的现实基础  作为“西部人”,在我们的眼中,西部占了祖国的“半壁江山”(总面积占全国的56%),其中沙漠、戈壁、石山及海拔3 000 m以上的高寒地区占总面积的48%,平原、盆地不足10%;西部是中、东部的主要生态源地,但生态环境脆弱,虽然黄河、长江发源于此,但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超过360万km2中却有80%的地区在西部。

内容概要

张沛,1968年生,1993年获得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工学硕士学位,1996年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博士学位。1996—2008年间发表20余篇研究论文,独著、主编或参编出版8部学术著作,主持或参与完成60余项城市与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与设计、旅游策划与规划研究课题或实践项目,参与200余项重点课题或实践项目研讨。现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城市规划与设计学科首批博士生导师,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理事,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学科建设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小城镇研究会常务理事,陕西省城乡规划技术评审专家,陕西省旅游规划技术评审专家,西安市规划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西安市旅游发展规划咨询专家,兼任国内多家城市规划与旅游规划机构技术顾问等。

书籍目录

1 研究背景综述2 相关理论评介3 发展现状解析4 发展机制梳理5 城镇化道路比较6 发展目标导向7 发展模式导引8 区域协调发展9 典型示范带动10 发展环境创新11 成渝经济带城镇化发展实证分析——以成渝城市群为例12 关中一天水经济带城镇化发展实证分析——以关中城镇群为例13 大陆桥沿线城镇化发展实证分析——以乌鲁木齐等为例14 青藏高原地区城镇化发展实证分析——以西藏尼洋河区域为例15 西南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实证分析——以四川攀西地区为例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针对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新背景和新导向,《中国城镇化的理论与实践(西部地区发展研究与探索)》在系统总结评介城镇化发展相关理论、合理借鉴国内外城镇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融合城市与区域经济、城市社会与发展、城市空间与规划等多学科新理论,解析了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辨识了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核心要素,构建了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新型动力系统,设计了注重发展度、协调度与持续度、强调多元性与公平表征的城镇化协调发展目标体系,并探索了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适宜模式与特色路径,制订了推进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应对策略。结合作者多年来主持或参与完成的数十项城镇化发展研究课题和西部地区城镇规划实践,通过不同类型的典型案例解析,给出了西部地区城镇化诸多发展问题的解决建议及具体措施。 
《中国城镇化的理论与实践(西部地区发展研究与探索)》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全面性和实用性,对推进西部地区乃至中国城镇化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启示意义。可作为高等院校区域经济、产业经济、城市经济、城市规划等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教材,也可作为地理科学、环境科学、区域规划、城市规划研究和管理人员的参考书。

图书封面


 中国城镇化的理论与实践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书不错,邮寄速度也很快
  •     比较全面,具有参考价值!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